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综合测评(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综合测评(含解析)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祀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含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衣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寓意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含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

《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解析:C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登高祭祀活动不一定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解析:C项山峰“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只是原始先民虔诚的信仰,并非事实。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解析:B项对“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的原因理解错误,原文是“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也。长八尺,美须眉,容止

..可观。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宣武之难,兄弟皆被收。道人释惠思藏宏。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建康平,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天监元年,封临川郡王,位扬州刺史,加都督。

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宏乘小船济江,夜至白石垒,款城门求入。临汝侯登城谓曰:“百万之师,一朝奔溃,国之存亡,未可知也。恐奸人乘间为变,城门不可夜开。”宏无辞以对,乃缒食馈之。

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宏自洛口之败,常怀愧愤,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骠骑航待帝夜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

公汉文念汝愚故。宏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而纵恣不悛,奢侈过度,修第拟于帝宫,后庭数百千人,皆极天下之选。所幸江无畏服玩侔于齐东昏潘妃,宝屧直千万。好食鲫鱼头,常日进三百,其它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普通元年,迁太尉、扬州刺史,侍中如故。七年四月薨,自疾至薨,舆驾七出临视。及薨,诏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谥曰靖惠。

(节选自《南史·卷五一》)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八尺,美须眉,容止

..可观容止:仪容举止

B.捐弃

..病者,强壮仅得脱身捐弃:抛弃,丢下

C.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贳:赞赏

D.死家诉,有敕.严讨敕:君王的命令

解析:“贳”,宽容,原谅。

答案:C

5.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B.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C.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D.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解析:可采用比较的方法,看哪一项的断句比较切合文段的意思,没有出现割裂文意的现象。答案:A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宏相貌出众,宣武之难时,兄弟被捕,是一名叫释惠思的道人把他藏匿起来才逃过一劫。

B.天监四年,萧宏受命统率大军北伐,尽管装备精良,但他畏敌如虎,梁军营中因暴风雨军心大乱,他率先逃亡,导致梁军溃败。

C.京城附近每次有人图谋不轨,都用萧宏的名义,有人夜晚图谋行刺武帝,也称受萧宏指使,令武帝痛心不已,萧宏害怕得磕头认罪。

D.萧宏屡受弹劾,生活放纵无度,却荣华富贵不断。他的所作所为,与梁武帝的纵容偏袒是分不开的。

解析:萧宏并没有认罪,而是辩解“不是这样的”。

答案:C

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

(2)好食鲫鱼头,常日进三百,其它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和虚词。“无如之何”,没法捉拿他,没有办法对待他;“制”,古代一种书信,“之”,指代吴法寿;“辜”,罪;“盈”“溢”都是满的意思,“诸”,之于。

答案:(1)吴法寿躲入萧宏的府第,有关部门无计可施。梁武帝亲自下制书命令萧宏将人交出,当天就将吴法寿正法,为死者偿命。

(2)他喜好吃鲫鱼头,经常每天要进三百条鱼,其他山珍海味充足有余,后房姬妾吃不完,

都扔到路上。

参考译文:临川靖惠王萧宏,字宣达,是文帝的第六个儿子。身高八尺,相貌堂堂,仪容举止都很优雅。出仕南朝齐为北中郎将桂阳王功曹史。当他哥哥萧懿被害时,兄弟们都被逮捕。道人释惠思将他掩藏起来。等梁武帝大军沿江而下,萧宏到新林去迎接。建康平定后,他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梁武帝天监元年,封临川郡王,为扬州刺史,并加都督。

天监四年,梁武帝下诏命令萧宏都督诸军入侵北魏。萧宏作为梁武帝的弟弟,所领诸军都器械精新,军容十分严整,北方人认为是一百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九月,驻在洛口的梁军溃散,萧宏丢弃军众逃走。这一夜下暴风雨,梁军惊乱,萧宏带数名骑兵首先逃走。诸将寻找不到萧宏,就四散而归。丢弃铠甲,扔下矛戈,河流田野到处都是梁军的兵甲辎重,患病者都被抛弃不管,强壮的将士仅仅得以脱身。萧宏乘小船渡过长江,夜晚来到白石垒,叩城门请求入城。临汝侯萧渊献登城对他说:“百万大军,一下四散奔溃,国家的存亡还尚未可知。恐怕奸人乘机作乱,城门不可在晚上打开。”萧宏无言以对,于是城上吊下食物来让他们吃。

萧宏侍妾的弟弟吴法寿性情粗鲁狡猾,倚仗萧宏的势力无所畏忌,随意杀人。死者家属告状,梁武帝下敕严加追讨。吴法寿躲入萧宏的府第,有关部门无计可施。梁武帝亲自下制书命令萧宏将人交出,当天就将吴法寿正法,为死者偿命。御史台上奏请求免除萧宏的司徒、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职务。武帝说明道:“爱惜萧宏是兄弟私亲,免除萧宏是王者正法,允许所奏。”萧宏自从洛口大败之后,常怀惭愧愤恨之心,京城附近每次有人图谋不轨,都用萧宏的名义,因此,他屡次被有关部门所弹劾,梁武帝每次都加以宽恕。天监十七年,梁武帝将要到光宅寺去,有人潜伏在骠骑航等待梁武帝夜晚出行。梁武帝将要走时,突觉心中一动,就从朱雀航经过。事情被发觉后,这人宣称是受到萧宏的指使。梁武帝流着泪对萧宏说:“我的人才胜过你一百倍,作天子还恐怕会被推翻,你如何能行呢?我不是不能像周公、汉文帝那样诛杀兄弟,只是考虑你是过于愚笨了。”萧宏叩头说:“绝无此事,绝无此事。”于是因罪被免官。而他放纵妄为不改,奢侈过度,仿照皇宫的样式修造府第,后庭有数百千人,都是从天下精选而来。他所宠幸的江无畏的服饰器物与齐东昏侯潘妃的相似,宝贵的鞋子价值千万。他喜好吃鲫鱼头,经常每天要进三百条鱼,其他山珍海味充足有余,后房姬妾吃不完,都扔到路上。普通元年,迁任太尉、扬州刺史,侍中如从前一样。普通七年四月去世。自从他得病到去世,梁武帝七次前去探视。萧宏死后,梁武帝下诏追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赐给谥号称靖惠。(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8~9题。

【南吕·一枝花】

赠朱帘秀①

关汉卿

轻裁虾万须,巧织珠千串;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摇四壁翡翠浓阴,射万瓦琉璃色浅。

[梁州]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锁春愁不放双飞燕。绮窗相近,翠户相连,雕栊相映,绣幕相牵。拂苔痕满砌榆钱,惹杨花飞点如绵。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尾]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则要你手掌里奇擎着耐心儿卷。

注:①朱帘秀(生卒年不详),中国元代早期杂剧女演员。

8.这首小曲作者用“珍珠”“金钩”“翡翠”“琉璃”“紫罗”“红莲”等一系列华美的词语,来比喻什么?(5分)

解析:这些词语表面上写“帘”,实际上是写人,是比喻和双关的用法。

答案:这些词语都是一些华美事物,作者用这些美好的事物来形容朱帘秀的高洁的品德,是朱帘秀美好情操的表现,也是作者对朱帘秀发自内心的赞美。

9.这是一首赠别的小曲,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解析:从题目可以看出是赠人,从内容可以看出是赞美,结尾处还有爱护、关怀之意。

答案:作者在这套曲中以借物喻人的手法,巧妙运用谐音和双关的语言艺术,通过对“珠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咏唱,极其生动地赞美朱帘秀这位著名女演员的秀美风姿与高超技艺,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民间艺人的真挚情感与真诚爱护。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雨霖铃》一词中,“,”这一分别时的感人细节,胜过万千叮咛。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描写周瑜谈笑胜敌的大将风度,颇有艳羡意。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用“,”表达了对孙权的赞美与敬仰。

解析:要注意根据提示的内容联想课内的语句。

答案:(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乙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 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

“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小军,”我说,“你儿子?”“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登……登顶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就是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

“他死了。”老太太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晓得。”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在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深夜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

B.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一样的魔方,对不同的人而言意义不同。对“我”来说它只是旅途中排遣无聊的工具;对老太太的儿子而言,却代表着一种不断超越、挑战极限的精神。

D.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

E.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跟前”“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太太内心复杂的情感。

解析:A项“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无中生有,偏离了小说的主题;B项“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拔高了环境描写的作用;D项“因……导致……”强加因果,不合文意。

答案:CE

(2)文中老太太两次说到她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蕴含的不同心理及重复出现的作用。(6分)

解析:这两句话所在的语境不同,其心理和作用也不相同。第一次是老太太与“我”搭讪时说的,第二次是叙述对儿子的思念的。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分析即可。

答案:①不同心理:a.第一次表现了老太太初与人搭讪谈及儿子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自豪;b.第二次则表现了老太太因思念儿子,内心极为痛苦,但又不愿以之示人,想要用夸耀儿子的语言来掩饰的微妙心理。②作用:a.重复出现,突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怀念和自豪之情,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b.前后呼应,突出了“儿子”玩魔方水平之高,照应了小说标题。

(3)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抓住小说中老太太的言行、心理和讲述的故事分析。答案:①心直口快。看到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直言他们这些年轻人身体都不行了。②命运悲苦,内心痛苦。丈夫与儿子相继离世,孤单无依,生活很痛苦,双眼像干涸的枯井;因村里人说自己命硬克死丈夫、儿子而自责、内疚。③外表冷漠,言行古怪。旅途中面无表情,很少笑,称四十岁上下的人为“少年”,且不满邻座男人对她的质问,并以自己的“逻辑”回应,不管他人是否尴尬。④坚强。平静地向“我”讲述丈夫和儿子离世时的惨状;尽管内心十分痛苦,在人前仍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⑤深爱儿子。与“我”谈到她儿子拼魔方时充满自豪;七十岁高龄,还要去看“儿子”,去看珠穆朗玛峰。

(4)请结合文本就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某一特点进行探究。(8分)

解析:本文不像别的小说那样有完整曲折的情节,而是在人物的对话中逐渐展开情节,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使小说具备了一种散文化的风格,行文自然。可抓住小说的线索、情节分析。

答案:示例一:小说以“魔方”为线索,贯串全文。①“魔方”引出了“我”与“老太太”的对话,进而引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回忆,故事情节随之自然展开。最后,“我”为了安慰老太太而花了一个晚上拼好魔方,给她惊喜。②在老太太的叙述中,魔方多次出现,与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相始终。可以说,“魔方”是链接“我”“老太太”和“儿子”三者的纽带,整个故事围绕魔方展开,情节发展更为自然也更为紧凑集中。

示例二: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一明一暗,构思巧妙。①明线围绕“我”与“老太太”来展开,“我”在火车上偶遇老太太,从起初觉得她很古怪,不关心她,到听完她的讲述后想方设法为她拼好魔方的六面,表现了“我”对老太太由不理解到敬重、同情、关怀的情感变化过程。②暗线围绕“儿子”展开,老太太断断续续的讲述,为“我”和读者呈现出另一个故事:“儿子”从小爱玩魔方;三十多岁时疯狂地迷上了登山,并为此与媳妇离了婚;登过很多山,每到一处都给母亲寄明信片;后来不顾母亲的反对去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在峰顶拼好魔方;下山途中遭遇雪崩去世。塑造了一个坚定执着、不断挑战生命极限的登山爱好者形象。两条线索时有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示例三: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①老太太一出场就面无表情,言行古怪,让周围的人觉得阴沉;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她屡遭不幸但性格坚强,外表冷漠但内心充满着爱。②“我”起初觉得老太太古怪,不想理睬,勉强敷衍她;后来却对她肃然起敬,满怀同情。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为突出。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21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谈论起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人、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词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

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翔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解析:A项错在“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性格形成主要还是个人原因,文中交代幼年家人早逝就让他变得孤僻敏感。B项错在强加因果。“尼采结束十年教授生涯”与“《悲剧的诞生》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无必然因果关系;“正统学界”表述不准,应为“正统语言学界”。E项错在本文并没有全面翔实地叙述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翔实”也欠准确。

答案:CD

(2)本文称尼采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要注意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和典型事件分析。尼采是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可以结合其思想性格、成就以及影响等方面分析。

答案:①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②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一生哲学著述很多,例如第一部哲学专著《悲剧的诞生》等。③地位影响方面: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散文的巅峰;指出时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观念进行反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解析:这篇文章的首尾两段都较长,可以采用提出要点的方式加以概括。分析作用时既要注意内容方面,又要兼顾结构和情感。

答案:①首段:用诗意的语言和尼采自己的话概括了尼采一生漂泊而又伟大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照应题目;同时引起下文对其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叙述。②尾段:再次高度评价了尼采思想的地位及影响力,深化主旨。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解析:尼采的一生正是“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的一生。探究时要结合尼采是如何“创造”的,如何“思考”的来分析。谈启示也须紧扣这句话进行。

答案:①这句话既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也概括了他的一生。②“在摧毁中创造”体现了尼

采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摧毁旧道德才能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凸显了尼采的批判与创造精神。

③“在孤独中思考”是尼采一生的主要特点。由于他向传统价值观念挑战,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所以尼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与孤独中度过,但他仍在孤独中坚持创作,创造出非凡的哲学成就。④启示:任何新思想都是在打破旧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要有批判的勇气,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提出创见;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不被认同理解,要耐得住孤独,坚持自己,才会有成就。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的争论。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A.经年累月南辕北辙各有千秋

B.旷日持久大相径庭各有千秋

C.旷日持久南辕北辙半斤八两

D.经年累月大相径庭半斤八两

解析:“经年累月”,指经历很长的时间。“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太久。根据后文可看出此争论依然没有定论,表明拖延时间太长,所以用“旷日持久”较合适。“南辕北辙”,指行动与目的相反。“大相径庭”,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这里没有行动,只有意见不一致,故用“大相径庭”。“各有千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半斤八两”,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从感情色彩考虑,选“各有千秋”。

答案:B

14.(2014·课标全国高考Ⅱ)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利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资千万元也比不上的。

解析:A项,搭配不当,“理论”与“得到实施”搭配不当。B项,偷换主语,前面的主语是“他”,而后面的主语是“茅盾的《子夜》”。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那么今天投资百万元所带来的利益”。

答案:C

1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在李商隐以前,诗人运用典故,,不会句句都用典故。而且一般的用典故,都是明用,读者看得出,这一句中包含着一个典故。只要注明典故,。但是,李商隐的诗,,即使都注明白了,诗意还是不易了解。因为在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上,他也有所独创。他在诗中运用典故,。,常常不是李商隐企图在他的诗中所显示的意义。

①诗意也就明白了

②典故本身所代表的意义

③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

④往往是逐句都用典故

⑤不过偶尔用一两处

A.⑤①④③②

B.③①②④⑤

C.③②④①⑤

D.⑤①②④③

解析:“(李商隐的诗)诗意还是不易了解”是中心意思。“但是”前的句子通过对照而突出中心意思,“因为”后的句子通过分析而阐释中心意思。

答案:A

16.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一画线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6分)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可以放大我们心灵的半径。因为读书,我们会触摸到人性的复杂与迷乱;,;,;,。走出平面的生活而趋向立体的生活,有了自己的超维空间,对世界更有一分悲悯和包容,有一个更大的自我,活得更为通透与明白。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只要写出对读书的感悟,和上文形成排比即可,但须是抽象概括,不需要形象概括。

答案示例:因为读书我们会感受到灵魂的崇高和智慧

因为读书我们会发现历史的真实与遮蔽因为读书我们能化解生命的苦痛与忧伤

17.请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负面影响”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谓“不合时宜”,就是学者所秉持的学说或观点不符合时代需求,在客观上非但起不到引导时代发展、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作用,反而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重组时可以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负面影响”为开头组成一个单句,其他语句稍作变动即可。

答案: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负面影响,就是指学者所秉持的学说或观点“不合时宜”,不符合时代需求,在客观上非但起不到引导时代发展、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作用,反而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次,一只小老鼠发现农夫在它经常出没的地方安放了一只鼠夹,于是它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农夫家里养的母鸡、绵羊。但母鸡、绵羊都不屑地说:“主人下夹子是要抓你,这是你的麻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啊?”

几天后,鼠夹捕住了一条毒蛇,农夫的妻子在从鼠夹上拿那条装死的毒蛇时被咬伤。为了给女主人补养身体,农夫把母鸡杀掉煲了汤;过了几天,又把羊杀了,招待前来探望女主人的客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主要讲述母鸡、绵羊对鼠夹的不以为意,认为这是老鼠的麻烦,跟自己没有关系;第二段交代农夫因为妻子被毒蛇咬伤,就杀了母鸡补养妻子的身体,杀了绵羊招待客人。材料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由此可以得出的立意有:①没有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事情;②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③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等等。

例文: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母鸡、绵羊与老鼠夹子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因为被老鼠夹子夹到的毒蛇咬伤的农

夫的妻子,最终与老鼠夹子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的母鸡、绵羊被宰杀,成了人类的食物。

可见,事物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联系无所不在。

箕子看到纣王非常喜欢一双象牙筷子,就感到国家已经岌岌可危,因为能够配象牙筷子的一定是玉碗,而盛在玉碗中的必定是珍馐美肴;同样的,吃珍馐美肴的人怎能穿粗布的衣服,坐粗糙的椅子,住狭小的房间?于是一切的浮华、奢侈都因一双筷子而产生。初看,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一双象牙筷子与国家的灭亡有什么关系?但细细一想,联系无所不在,一双筷子最终可引发骄奢,骄奢的确可以误国。

有一首外国童谣这样唱: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说的是当蝴蝶扇动翅膀,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就会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和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一颗不起眼的铁钉最终导致帝国的灭亡,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所不在的。

世间万事万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着的,相应的,没有人能够摆脱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而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也有着无所不在的联系。

德国宗教领袖马丁·尼莫拉曾说:他们追杀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有一位富翁在年老时,没有将钱财留给子女,而是来到一个山区开工厂建学校,帮助当地致富。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以前在我最穷困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帮助了我,所以我想要回报他们。”事实证明:你冷漠地对待周围的人,最终你会生活在冷漠中;而你热情地对待周围的人,最终你会生活在热情中。

富兰克林说:“当你善待他人时,也就是在善待自己。”看到跌倒的老人,扶一把,因为我们家中也有老人,我们也有年老的一天;看到迷路的孩子,帮一帮,因为我们家里的孩子也会迷路,我们也会在异乡失去方向……

联系无所不在,需要我们用心把握,认清无所不在的联系,让我们的生活因联系而变得更加美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综合测评(含解析)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祀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含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衣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寓意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含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含模块综合测试题) 单元综合测评(一) 第一单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巩固(本大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时代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对戏曲的热情,使许多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甚至自操檀板,粉墨登场 ....。 ②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山仰止 ....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③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 底抽薪 ...,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④严冬的巨大雪毡一旦撤去,这时最触目惊心 ....的便是那暴露在眼前的种种污秽杂乱。依我们的偏见看来,自然也并非生性好洁。 ⑤他这人平素爱出风头,工作华而不实,喜欢夸夸其谈,我任他自言自语,不落言筌 ....,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⑥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文工团的青春岁月,不过是他们的黄粱一梦 ....,梦醒后才知人去楼空,早已面目全非。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①④⑤D.②④⑥ B[①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②高山仰止: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此处应用“高屋建瓴”。③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处语义重复,删去“从根本上”。与前文矛盾。④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⑤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而有言外之意,褒贬失当。⑥黄粱一梦:美好的事物转眼成空,也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近期举行的中法领导人会晤中,中方愿意继续本着合作共赢为原则,密切同法方各领域合作,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 B.当前,企业生产利润如何?投资方向会调整吗?记者日前在多省市展开调查,不少靠实业起家、仍依靠实业创新发展的企业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C.北京冬残奥会会徽设计展现了汉字“飞”的动感和力度,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形象,同时也体现了轮椅等残奥会特殊器械的形态。 D.最终,经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黄旭华大胆地取消了用大陀螺保持艇体稳定这种设计,使我国核潜艇的研制没有走弯路。 D[A项,“本着……为原则”句式杂糅;B项,不合逻辑,“肯定的”改成“自己的”;C项,偷换主语,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是“‘飞’字”。]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通常每本四折一楔子,剧本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B.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有悲剧、喜剧、正剧之分,

【解析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4第4单元建构精神家园鲁人版必修4

第4单元建构精神家园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牛马走 ...牛马走:仆人 B、近乎卜祝 ..之间卜祝:掌握占卜和祭祀时赞辞的官 C. 独阏氏 ..、子弟在阏氏:匈奴王的称号 D、加以老母系保宫 ..保宫:汉代少府官署 【解析】阏氏:匈奴王后的称号。 【答案】 C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其理解追求的精神层面。________。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科学、健康的信仰,也难以产生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认同感,进而丧失前进的动力。 ①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的价值归宿 ②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③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价值追求的动力和目标 ④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失去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⑤信仰表现为人类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仰和追求 A、⑤③①④② B、①③④⑤② C、⑤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⑤ 【解析】⑤③①一组与前面的句子相衔接,④②一组与后面的句子相衔接。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连接,电子阅读的便捷,使人不免产生忧虑:还有多少人会钟情于纸质阅读呢?那神圣的文学阅读,是 否会成为好景不再的明日黄花 ....? ②月光下,山墙那边传来一阵笛声,只听它时而低回婉转,时而 穿云裂石 ....,众人都听得痴了,就连墙上映着的竹影也仿佛听懂似的轻轻摇曳着。 ③年轻画家毅然赴藏,深入藏民之中,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 创作《西藏组画》时不蔓不枝 ....,将西藏题材绘画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 高度。 ④100多年前的10月10日,是一个风雨如磐 ....的时刻,革命的浪 潮以风卷残云之势,摧毁了早已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从而终结了满清贵族对中国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⑤地处中国西南的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 真是巧夺天工 ....。 ⑥这些审美趣味化为文化基因,汇聚到历史长河里,孕育了辉煌 独特、山高水长 ....的中华文明史。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⑥ 【解析】①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意为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借以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泛指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处使用正确。②穿云裂石: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此处正确。③不蔓不枝:原指莲茎不分枝杈,现形容说话、写文章等简洁。此处错误,对象错配。④风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含模块综合测试题 模块综合测评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语言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春运的壮观景象,未必能被西方世界理解,国人却能心领神会。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的奔波与辛劳。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有个________的段子是这么说的:身处北上广的托尼、露西,回到村里,就变回了二狗、翠花。撇开戏谑的成分不谈,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其实,能从春节汲取力量的,又何止是个人?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春节的每一个底色,也被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无需________的宣传,也无需不厌其烦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的幸福画面中。当然,我们不必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________、停滞不前,并不是可取的态度。在饭桌上被亲友逼问、催婚,为了领压岁钱不停地磕头,凡此种种,都给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添上了不和谐音。因此,想要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陋习。()。有人说,不再看春晚是家庭气息淡薄的表现。其实,全家一起看电影或看网剧,又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娱乐、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更自由、更丰富。同理,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________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敢于拥抱新生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新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家喻户晓雷厉风行故步自封千篇一律 B.家喻户晓大张旗鼓抱残守缺众口一词 C.耳熟能详大张旗鼓抱残守缺千篇一律 D.耳熟能详雷厉风行故步自封众口一词 解析:选C。首先阅读文段,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结合文段的内容分析,选用“耳熟能详”。雷厉风行:像雷那样快,像风那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陨,如今有谁堪摘? D.梧桐更兼喜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将进酒,杯莫停莫听穿林打叶声 B.秦人开关延敌天下英雄谁敌手 C.沉舟侧畔千帆过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D.总把新桃换旧符把酒问青天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代温庭筠、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多写离愁闲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多写国恨家仇,词风凄恻哀婉,《醉花阴》《声声慢》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4.下面各对联不是写李清照的一项是() A.红雨飞愁千秋绝唱销魂句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 B.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C.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D.八百里河山空入梦,流水凝愁,怎奈此身囚狱室三十年故国最伤心,酿词寄恨,忍听千古断肠声 5.下列李清照的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测试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沉吟涔涔盘据鞭挞甜言密语 B.紊乱嫁奁贤慧谛听按部就班 C.熏陶忤逆严励烦燥歪风斜气 D.惊愕艰贞懦夫酝酿略见一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________、学者的________,军人的________、国家所瞩望的一朵________,时流的________、人伦的________、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 A.辨舌眼睛利剑娇花雅范明镜 B.眼睛辩舌利剑娇花明镜雅范 C.利剑辨舌眼睛明镜娇花雅范 D.雅范利剑眼睛娇花辩舌明镜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 ....,而是要站在前辈的 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B.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 ....,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烦恼焕然冰释 ....。 D.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 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低碳生活”这一概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B.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C.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D.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剧本。 B.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C.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当代剧作家。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本。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 D.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项链》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7.《哈姆莱特》中节选的这场戏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哪个矛盾冲突展开的( ) A.奥菲莉娅与哈姆莱特因无法沟通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B.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 C.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 D.哈姆莱特与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窦娥冤》中的片段,回答问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1.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 2.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3.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二)阅读《雷雨》中的片段,回答问题。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②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③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④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习题:课下能力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

课下力量提升(三) 哈姆莱特 (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要是哈姆莱特在________他自己的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么就不能算是哈姆莱特做的,哈姆莱特不能承认。那么是谁做的呢?是他的疯狂。既然是这样,那么哈姆莱特也是属于受害的一方,他的疯狂是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当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隔屋放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恳求大度________,________我的不是出于有意的罪恶。 A.丢失包涵宽容 B.丢失包涵宽恕 C.丢失海涵宽容 D.丢失海涵宽恕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22年3月召开的税务会议上有关官员称,我国开具完税证明还没有实现制度化,纳税人要开具完税证 明,往往还要经过很多繁文缛节 ....。 ②在山东华宇工学院的体育场上,大二的男生正在进行耐力测试,第一圈同学们跑得还比较集中,可是从 其次圈开头,就有两名男生开头气息奄奄 ....,体力不支了。 ③盗窃者一般不会去主动偷彩票,由于盗窃后的彩票不但兑不了奖,反而会让盗窃者自投罗网 ....。 ④在餐饮业高度同质化的今日,假如走传统餐饮业的老路,那只能是拾人牙慧 ....,注定没有出路。 ⑤“南京的确是一座当之无愧 ....的训练名城!”来南京参与第四届中外高校校长论坛的英国牛津高校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对南京训练和南京同学赞不绝口。 ⑥我市传统行业的一些企业个头长得慢,筋骨不够壮,有的就是由于取得一点成果就闻过则喜 ....,精神上松一寸,行动上就可能慢一尺,稍不留心,就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英国人,乃至很多西方人,早已把莎士比亚戏剧当作可以生生不息地解读各种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 B.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宏大代表人物,莎士比亚不仅是宏大的创新者,而且是敏锐的学习者。 C.几百年来,莎士比亚诗歌和戏剧的魅力无穷始终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 D.马克思和恩格斯格外宠爱莎士比亚,曾多次援引他笔下的人物和言论来说明社会的政治、经济。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哈姆莱特》的故事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________。 ①塑造的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 ②对以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对封建暴政的斗争 ③改写成了一部具有猛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④赐予了高度观赏和深切怜悯 ⑤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 ⑥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报仇的故事 A.⑥③⑤②④① B.①⑤③⑥④② C.⑤①⑥③②④ D.④②⑤③①⑥ 二、阅读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暴风雨(选段) 莎士比亚 第一幕第一景 (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雷电交加。水手长及水手上。) 水手长嗨,弟兄们!别慌,别慌呀,弟兄们加把劲呀!把中桅帆收起来!留心听着船长的哨子!——刮吧,哪怕你把你的肺都炸了——只要船身还泡在水里,我就不怕! (国王亚朗索,王弟西巴斯显,公爵安东尼,王子腓南迪,大臣贡札罗及随从等上。) 亚朗索船老大,可得当心哪。船长哪儿去了?是好样的都上前呀。 水手长这会儿可对不起,去呆在底下吧。 安东尼船长呢,老大? 水手长这不是他在那儿喊叫吗?你们太碍手碍脚啦。给我呆在船舱里去吧!你们这是帮着暴风雨一起来捣乱。 贡札罗得啦,老兄,别生那么大的气。 水手长叫海洋别生那么大气吧。眼前的大风大浪可不管你国王不国王!下船舱去!别闹!别给我们添麻烦啦! 贡札罗老兄,可别忘了在你这条船上的都是些什么人。 水手长我谁都顾不得,只顾得我自个儿。你这位枢密大臣,要是你能叫这大风大浪也听你的嘱咐,马上太太平平地安静下来,那我们从今不碰缆索,不干水手这一行啦。摆出你的威猛来呀。要是你办不到,那么感谢老天,让你活了这一把年纪。快快钻进船舱里,预备万一出什么事吧。——别慌,弟兄们!——快给我们让开些,我说。 贡札罗这个家伙叫我大大地放了心。我看他脸上全没有一点淹死的相道,他那副神气道道地地是个该勒死的坯子。别放过他,慈善的命运,千万把他送上绞刑架!拿脖子上的绞索来做我们的锚索吧!——靠我们眼前这些锚索是不顶事了。要是他不是生来该绞死的命,那我们可就糟了! (水手长来到船梢,王公大臣躲进船舱。) 5.[对应链接高考]从节选的这一部分来看,作品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要表现他怎样的性格?(4分) 答: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7课李清照词两首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07课李清照词两首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单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其词风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主要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重点理解】 1.“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与“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百转。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终究好在哪里?试用自己的话答复。 3.?醉花阴?中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衬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再者,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此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试分析此结句的妙处。 提示: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当得了、说明得了的?“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引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测试卷

新人教版 高 中 语 文 测 试 卷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4.12 苏武传 课后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与旃毛并咽之 B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 .与武决去 D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解析】 A 项,“旃”同“毡”,毛织的毡毯;B 项,“去”同“弆”,收藏;C 项,“决”同“诀”,辞别。 【答案】 D ★2.(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7题)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屈.节辱. 命 B .单于愈益欲降.之 C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 .单于壮. 其节 【解析】 D 项,“壮”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美,钦佩。A 、B 、C 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受屈,使……受辱,使……投降,使……回来。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B .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C .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 D .皆为陛下所成就.. 【解析】 B 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C 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 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①事业上的成绩,②完成(多指事业)。 【答案】 A 4.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宜皆降之. D.⎩⎪⎨⎪⎧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铖汤镬,诚甘乐之 【解析】 D 项,连词,即使。A 项,介词,凭/介词,把;B 项,副词,于是/副词,才;C 项,凑足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代指“他们”。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请毕今日之马雚,效死于前 B .何以复国 C .信义安所见乎 D .子卿尚复谁为乎 【解析】 A 项,为状语后置句,B 、C 、D 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 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 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 ,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 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 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综合测评B

第四单元测评(B)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中国历史上,“圣贤政治”有几个不同的境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治理的层次境界有高有低,通常讲的是道、德、仁、义、礼五个不同的境界. 《群书治要》节选的《老子》《庄子》里面都讲道:“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也。”最早圣人主持政事,治理天下,行的是不需要言传的教化,遵的是无为而治,他们的治国之道用语言讲不出来。后来由于丢失了这个道,才有德。《老子》里面讲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尧帝以前,伏羲氏、黄帝,甚至更早的帝王,都是以道治天下,后来失了道,人们就只能通过德来治理天下。以德治理天下就是,教导人们自己修德,从而教化大家都来修德。尧帝、舜帝、禹帝他们都是在以德治理天下。这个时候人人为公,这就是孔老夫子讲的大同社会。后来从夏朝夏启开始,大同社会里的禅让制没能够继续,开始出现了“家天下”,这个时候叫“失德而后仁"。夏、商、周的开国君主都是圣人,大多数君王都很贤能,办理政事是以仁为核心。仁是讲仁爱,大家都非常仁爱,社会也很好。夏、商、周每一个朝代都是好几百年。但这个时候人开始有了私心,这是我们讲的“小康之治".后来周幽王昏庸,西周变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东周时期仁没有了,但大家还讲义。春秋战国是以义来维系的社会,出现了很多义士,人人都很讲道义。虽然是诸侯争霸,但是名义上还是属于周朝,义还存在着。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采用的是法治,用严苛的法令来治理国家。虽然是很快强大起来,并且统一了六国,但用法治理国家,收效虽快,灭亡速度也很快。秦朝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以法治国的唯一一个例子,纯粹用严苛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结果国家很快就灭亡了。 汉朝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以后,他吸取秦朝亡国的教训,采用儒家思想,恢复了伦理道德的教化。但是人心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了,义没有了,所以就制定礼。从汉朝一直到清朝,维系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就是一个“礼”字。礼就是秩序,这是维系社会的最低标准.以上是中国古圣先王治理国家的五个不同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以道治国,最低的是以礼治国。如果礼没有了,礼崩乐坏,社会风气就马上转向衰败,人人自私自利,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我们学习《群书治要》,首先要对这五种治国境界有大致的了解,知道古圣先王是如何来治理国家的。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把道德仁义礼恢复起来。 我们虽然是庶民,但我们可以通过道德仁义礼来修身。身修好了自然家齐,家齐然后国治。 (《国学》2014年第4期,作者萧祥剑) 1、下面对于“圣贤政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贤政治”的五个境界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层次也有高低之分. B、老子和庄子都谈到了治理天下的五个境界,而他们最推崇的则是以道治国。 C、从最初的帝王一直到清朝,“圣贤政治"并不是延续不断的,其间也有反例。 D、由汉至清,都靠“礼”维系社会发展,但以礼治国是圣贤治国的最低境界. 解析:B项不正确,第二段中只说《老子》中谈到了“圣贤政治"的五种境界。 答案:B 2、下面有关历史上道、德、仁、义、礼五种治国境界演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尧帝前的圣人无为而治,道行天下;后来失了道,人们就只能以德治天下。 B、夏、商和西周时代,“失德而后仁",大家仁爱而无私心,社会秩序良好.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检测(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基础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诗人总是成为感知时代的先锋,诗歌总是成为时代的号角和第一声春雷。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在新时代,一直充当着时代先行者、价值引领者的诗人何为?诗歌何为? 伟大的诗歌产生于伟大的社会实践,古今中外皆然。盛唐诗歌最具代表性,其中又以唐代边塞诗最为典型。《全唐诗》近五万首,边塞诗只有两千余首,却被认为是唐诗中最具思想性、想象力与艺术性的诗篇。所谓诗歌的“盛唐气象”,主要是由边塞诗表现出来的。盛唐的美学形象也主要是由边塞诗建构起来的。边塞诗充分展现了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开放的精神,以及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色彩。到西域去,到边疆去,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是当时读书人和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也是一种伟大的社会实践。边塞诗因为反映普遍社会情绪和理想生活样貌,所以脍炙人口,让人震撼。 当代社会正在进行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这里说的雄心既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思想准备。在新时代,诗歌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新时代诗歌,要解决好个人性与人民性的问题,传承、开放与创新的问题,还有如何书写时代与现实的问题。 新时代诗歌应该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新时期文学就是从确立主体意识开始的,但那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曾对人性的解放、人道的弘扬起过积极作用,但过于强调自我,导致后来解构主义思潮泛滥,否定传统、贬低英雄、反对崇高,直至解构一切宏大叙事,最终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本身就包含了个体意识和民族意识,是建立在个体和民族基础之上又超越具体的个人和民族的。我们要走向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发现和自我创造的建构主义,不断走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历史性转折,正是时代最具诗意之处,提供了发挥自由创造的无限空间。兼具思想能力、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优秀诗人,最终会将人民的、民族的、国家的主体性和个人的主体性融为一体,加以不断肯定、不断强化和不断超越,提炼出新时代的核心价值,建构出强大的主体性精神力量,打动人心、改变风气、影响社会。 新时代诗歌还应该创造新意象、新形象。诗歌是一种塑造形象的艺术,艺术以形象感人,只有典型形象才能深入人心、永久流传。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经验、感受与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并以一种加速度的形式产生着。自然山河、人文网络、社会和谐,都将给诗人带来新的灵感和冲击力,激起诗性的书写愿望。而复兴征程、模范英雄、高速高铁、青山绿水、精准扶贫……都可以成为抒写对象,成为诗歌典型,都可以既有时代典范性,又具有艺术价值。此外,全球化、“一带一路”、海洋世纪、航天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将加快人类前进的步伐,放大人们的想象力,激发新的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和创造力,进而催生出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新的美学观念和美学形式。这将是一个新的美学开疆拓土的时代,既葆有中国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综合测评(A)(含解析)

第三单元测评(A)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挑.选/挑.拨假.借/假.期椎.骨/椎.心泣血 B.灯泡./泡.沫压.顶/压.轴肖.像/惟妙惟肖. C.磨.坊/磨.损创.伤/创.造落.枕/落.叶归根 D.绷.直/绷.脸夹.袄/夹.杂藤蔓./蔓.草难除 解析:A项分别读tiāo/tiǎo,jiǎ/jià,zhuī/chuí;B项分别读pào,yā,xiào;C项分别读mò/mó,chuāng/chuàng,lào/luò;D项分别读bēng/běng,jiá/jiā,wàn/màn。 答案:B 2.(2014·安徽高考)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切蹉编纂归谬法满腹经纶循循善诱 B.水榭巍峨紫禁城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C.暮霭霓虹雷震雨春风骀荡静水流深 D.关隘戍守烽火台克敌致胜捷报频传 解析:A项,“蹉”应为“磋”;C项,“震”应为“阵”;D项,“致”应为“制”。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蔚县剪纸用色大胆浓艳,在的喧嚣中,传达着对生活的感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传统的蔚县剪纸,主要有花卉和戏曲人物两大类主题,其中尤以戏曲人物,囊括了不同时代的一两百出戏剧里众多不同的人物。更为独特的是,蔚县剪纸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而是用刻刀刻出来的,也不独独是大红色,而是绮丽多彩,。 A.穷形尽相独树一帜五光十色 B.浓墨重彩独具匠心五光十色 C.浓墨重彩独树一帜五颜六色 D.穷形尽相独具匠心五颜六色 解析:“穷形尽相”是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浓墨重彩”是指用浓重的颜色描绘;根据前面的“用色大胆浓艳”,可知选“浓墨重彩”。“独树一帜”是指有独特的风格,“独具匠心”是指有独特的构思;此处应指风格的独特,选“独树一帜”。“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根据语境,选“五颜六色”。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缓解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政策。 B.湖南卫视重磅推出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再掀收视狂潮,节目形式、内容十分活泼,节目中的小朋友也成为了网友们追捧的偶像。 C.教育专家指出,父母不应轻易让还未成年的孩子过早离开自己,否则,过早的离开会使他们的心理、性格受到不良影响。 D.大量事实证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解析:A项,搭配不当,“缓解”与“问题”不搭配。B项,句式杂糅,“了”改为“的”;搭配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6课辛弃疾词两首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06课辛弃疾词两首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曾屡次上书,陈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但都不久于职。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他继承和开展了苏轼所创始的豪放词派,著有?稼轩长短句?。 【重点理解】 1.?水龙吟?词的上片借景抒情,其中的“江水、山景、落日、断鸿〞等景物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3〕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含意。 提示: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照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照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第一个动作“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如今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衬托出来。〔2〕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在这里,把词人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迫悲愤显如今读者面前。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经典的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