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重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

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长相思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

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教学设想: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师生玩游戏。 师: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4篇课文。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泽东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贫》叙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3 1.会认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正确读写2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3.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并以 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4.抓住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抓住对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 军神 2 青山处处埋忠骨 2 清贫 1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 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重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

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案(含赏析答案与教学反思)

12.古诗三首 示儿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教学准备: 1.音乐《乱红》、《望月之城》。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诗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 1、(背景乐)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时间回到1210年的除夕,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刚刚在你们眼前浮现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人翁——陆游。 2、学生介绍陆游生平、作品。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把诗读通顺。 3、师:这是一首几言诗?生:七言。师:请大家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出来。复习古诗节奏。(2 2 3) 4、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师小结: 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想读得更好吗?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就能读出诗的意境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1.揭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告诉儿子。) 2.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父亲。) 3.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看一二句诗。 【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创案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题临安邸》) 2.师配乐XXX《示儿》、《题临安邸》 3.同学们,你知道这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吗? 板书:XXXXXX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首诗。现在,我们首先研究第一首诗《示儿》 4.简介作者及背景:(课件展示) XXX是宋代大诗人。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来读一读吗?

XXX:南宋爱国诗人。他看到南宋小朝廷沉迷声色,不发愤图强,非常气愤,写下了这首诗。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研究《示儿》 一)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二)研究这首古诗 现在我们回忆一放研究古诗的方法: 2020-2021学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研究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墨客、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研究,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生合作研究,师巡视指导) 4.赏析。

这首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XXX爱国精神光照千秋。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三、我们用研究第一首古诗时学到的方法来研究第二首古诗《题临安邸》。 一)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二)研究这首古诗 1.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解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豪情。 2020-2021学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合作研究,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生合作研究,师巡视指导) 3.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古诗,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会认生字,理解字 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思维能力: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分别是《从军行》《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佳作,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本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与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的写法,从而体会古诗的意蕴之美。 《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概。这首诗以遗民视角来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得本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和原因,从而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并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但鉴赏诗词的能力还需要提高,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以读悟情,积极思考,乐于表达,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升诗歌鉴赏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新统编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设计

1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宋朝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朝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宋朝诗人雷震的《村晚》。这三首诗都描写了活泼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刻画了勤劳的农村孩子形象;《稚子弄冰》描写了村童“脱冰作戏”的场景;《村晚》展示的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展现意境,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及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描写乡村儿童的诗。 学生准备:搜集三位诗人的资料。搜集一两首跟儿童有关的其他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进入新课 1.四季美景皆可入诗,宋朝有位诗人就写了一组田园诗,描绘了一年四季的乡村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板书诗题,读题释题。 (1)指名朗读诗题,读准“兴”的读音。“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 (2)出示注释,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一年四季。 题目意思:(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产生了许多的感想。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会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过程与方法 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从军行 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2.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板书课题:

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 (2)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同学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教师提问: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 ①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②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③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问:“孤城”是哪座城?(指玉门关)。 2.谈话过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理解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学生齐读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 “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 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清贫》。这些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述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叙述了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贫》叙述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们将重点教授课文中的语文要素,按梯度序列进行教学。课文《古诗三首》共分为三课时,学生需要掌握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正确读写26个词语,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教学中,我们将借助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教授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以及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的技巧。同时,我们还将教授学生书写硬笔书法作品,积累记背古诗《凉州词》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旨在通过课文的研究和语文要素的教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堂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境和展开想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 语言运用方面,我们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诗句的意思,提高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此,我们需要做好预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古诗三首教案五 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4篇课文。文章感情色彩浓厚,通过描写童年往事,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祖父的园子》描写了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月是故乡明》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在他眼中,离乡后所见之月比不上家乡之月;《梅花魂》描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将自己的乡思寄托在梅花身上。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要点古诗三首 3 1.会认42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祖父的园子 2 月是故乡明 1 梅花魂 1 口语交际 1 1.走进提问对象——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学会针对不同的对象列出问题清单。 2.学会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3.学会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习作 2 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语文园地 2 1.归纳梳理本单元课文教学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会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3.学会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4.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策略 1.

(202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读诗题,走近诗人 (一)出示单元篇章页,导入新课 1.导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这句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现在,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通过三首古诗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这节课,我们先学习《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1.让学生从诗题入手,猜一猜诗的内容。 预设:《从军行》与边塞、战争有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是诗人的感想。 2.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人以及作品的了解:你还学过或知道他们的哪些作品?(《出塞》《示儿》……) (三)朗读古诗,指导生字 1.教师范读后指名读,提示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 2.出示词语,指导识字写字。 (1)出示第一组词语:从军行、长云、终不还、五千仞、泪尽

①指名读词语。 ②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准“行”“长”“还”“尽”等多音字的读音。 ③指导学生结合形声字的特点识记“仞”的字音,记住字形。 (2)出示第二组词语: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 ①指名读词语。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诗中提到的地名。 (3)出示第三组词语:三万里河、五千仞岳 ①让学生结合注释说一说:“河”和“岳”指的是什么?它们是不是真的有“三万里”“五千仞”? 点拨:“三万里”“五千仞”是虚指的写法,有夸张的表达效果。 ②指导书写“仞”“岳”“摩”“遗”。 二、说诗意、赏诗景、悟诗情 (一)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意 同桌合作学习:借助注释或生活经验,大致了解诗意,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同桌交流。(教师相机补充相关资料) (二)围绕写景诗句,想象画面 1.小组讨论:《从军行》的前两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引导学生聚焦地名:读前两句诗,标出其中描写地点(景物名称)的词语。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王昌龄用这几个词语构成了一幅边塞风光图,你在这幅图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座城关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 (3)感悟景中情:这样的画面,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荒凉、孤寂、压抑……)追问:这样的环境描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环境的恶劣,戍边生活的艰苦) 3.学生小组合作,说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抒情诗句,体会情感 1.出示《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的后两句,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关注“黄沙”“百战”,说一说:《从军行》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浑然不顾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依然勇往直前。 追问:在这样的情境下,将士们发出了怎样的豪言壮语?从诗人对戍边战士的描写中,你

(202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古诗三首》教案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晚》。 3.能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重难点) 一、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 1.揭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 2.指名读三首古诗的诗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大致了解诗的内容。 (1)引导学生理解《四时田园杂兴》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引导学生理解“四时”“杂兴”的意思。(“四时”就是一年四季,“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②简介作者范成大及《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的内容。 ③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请在读古诗的时候找一找答案。 (2)引导学生理解《稚子弄冰》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让学生说说“弄冰”的意思。 ②相机指导学生学习“稚”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幼稚”“稚嫩”帮助学生识记。 ③组织学生交流:诗题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小孩子玩冰的事)

(3)引导学生交流《村晚》这一题目的意思:你从诗题知道了什么?(诗的背景是夜晚的村庄) 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回忆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读三首古诗,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边读边思考: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反复练习,读准字音。教师相机点拨:“昼”“稚”都是翘舌音;“耘”可以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 (2)学生自主交流要写好本课的字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相机范写,指导书写要点。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供”。 ①教师出示两组词,让学生读一读,借助组词区分读音:供奉、供认、供职;供给、提供、供应。 ②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指导“供”在这首诗中是“从事”的意思,读第四声。 4.检查古诗朗读情况,相机纠正朗读节奏。 5.引导学生交流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提问:三首诗分别写了哪种儿童的生活?(童孙、稚子、牧童) (2)追问:他们都有一些怎样的活动?(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笛) 三、通过比较阅读,深入研读两首古诗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感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绘的繁忙景象。 (1)引导学生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找到对应的诗句。 预设:图中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人们都在田间劳作,两个孩子在靠近树的地方学种瓜。对应的诗句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2)给学生讲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耘田”是初夏时节在田间除草,进而知道这首诗写的季节是夏天。 (3)学生再读古诗,说一说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预设:从“昼出耘田夜绩麻”中,能感受到夏季的乡村一片繁忙的景象。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古时候一般男子种田、女子纺织,“儿女”指的是村庄中的成年男女,“各当家”就是说他们各自在做着自己的活儿。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村晚》描绘的情景。 (1)让学生结合注释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包含3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1篇略读课文《小岛》,以及“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所选的 4篇课文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学生在阅读这组课文时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本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语文园地”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积累。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1.会写“祭、乃”等30个字;会认“乃、熏”等3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哼”;会认读“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形式 的朗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 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4.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 文学习中加以应用。 少年中国说 (节选) 2 作者通过描述少年与国家的关系,讴歌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表达作 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 进取的精神。 圆明园的毁灭 2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 岛 1 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国海防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把自己亲手种植的小白菜送给视察小岛的将军吃,而将军最终把菜倒进汤里与战士们共享的事。表现了海防战士热爱祖国的情 怀和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将士之 间互相关爱的深厚情谊。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认识3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4个词语。◎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恰当运用。 ◎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 语言积累◎背诵《古诗三首》和《少年中国说(节选)》。默写《示儿》。◎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 ◎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阅读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句子的含义。 ◎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和平宣言》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 口头表达◎能以《小岛》中将军的口吻讲述故事。

12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示儿》 【课时目标】 1.认识“乃”这个生字,会写“祭、乃”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示儿》,能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带入诗境 1.谈话导入.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说到热爱国家,你们会想到哪些仁人志士呢?(屈原、文天祥、岳飞、林则徐、郑成功等)不论经过多少年,这些爱国人士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南宋,去感受爱国诗人陆游炽热的爱国之情! 2.板书古诗题目,齐读古诗题目。 (1)引导: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看注释,理解古诗题意:“示儿”指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2)简单介绍陆游。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童年往事 童年如诗,澎湃着激情,洋溢着欢笑;童年如歌,飞旋着梦想,律动着趣味。回味童年,几多愉悦,几多难忘:瞧,小小的的芦叶船正乘风破浪,驶向远方;听,璀璨的星子正和月亮姐姐说着悄悄话;当然还有那自由自在的我们,肆意挥洒着花样年华……。这游戏的童年,这快乐的童年,这难忘的童年,我为你欢呼,我为你歌唱。 童年时,孩童们在田边学做农活,脱晓冰敲击,横牛背吹笛,于后园戏耍,都有无穷的情趣。童年时,不得不远离故乡,远离亲人,那淡淡的回忆中充满的是对故土的思念,对乡人的不舍。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珍贵的,童年更是让人无比眷恋的。让我们在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中飞扬,飞向远方…… 本单元围绕“童年往事”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每篇文章描写的童年往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仔细体会字里行间蕴蓄的情感,懂得珍惜美好的童年时光。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 课文古诗三首 这三首古诗或描 写农人及小孩劳动的 情景,或描写孩童穿冰 作钲的场景,或描绘优 美的山村晚景,都极富 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 乡村美景的赞美和对 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 古诗,熟读成诵,理 解古诗的大意;想象 三首古诗描绘的画 面,体会三首古诗在 表现情趣、表达感情 方面的异同。 2课时

1古诗三首

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疏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看插图补画面,想象意境,使学生对童趣的理解更为深刻,对乡村生活的感受更为真切,让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供”,会写4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趣和感情。 4.赏析古诗语言,体会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以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并学会运用。 5.能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并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体会每首诗的思想 感情,体会诗中的童 趣。 2.分析三首古诗在表 现情趣、表达感情方 面的异同。 教 学 难 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 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所描 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 言表达出来。 课 时 安 排 2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1.会认“昼、耘、稚”等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

第四单元热爱祖国 奔腾的长江,涌动的黄河,造就了一个伟大而坚强的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沉淀出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爱国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正是这种爱国精神,让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 热爱祖国,可以为她驰骋疆场,马革裹尸;热爱祖国,可以为她远赴异国,埋骨他乡;热爱祖国,可以为她承受剧痛,坚韧如钢;热爱祖国,可以为她洁白朴素,清贫一生。这就是真正的爱国,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情怀。爱国之情一脉相承,它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新的时代,让我们行动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我们的祖国。 本组课文是围绕“爱国”这一主题选编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爱国深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朗读为基础,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加深对爱国情的理解。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 课文 古诗三首 这三首古诗或描 写戍边将士们的艰苦 生活和战斗,或抒发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与痛惜,或表达听到叛 乱已平的喜悦,都融入 了作者的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 古诗,熟读成诵,理 解古诗的大意;想象 三首古诗描绘的画 面,体会三首古诗在 表达感情方面的异 同。 2课时 青山处处埋 忠骨 课文讲述了毛泽 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 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 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 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和毛岸英遗骨是否归 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 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 人的胸怀。 结合课文,理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 深刻含义;抓住描写 毛泽东动作、语言和 神态的语句,体会他 失去爱子时的悲痛 心情。 2课时

9古诗三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