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光悠悠 情思绵长——品读经典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月光悠悠 情思绵长——品读经典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月光悠悠情思绵长——品读经典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注释、了解写作背景、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的大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诗歌要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借“月”要表达的情怀。

3、通过一组古诗词的学习,了解月意象在不同古诗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品味诗韵。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透过月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了解月意象。

学习方法

1、解诗题

2、诵诗文

3、明诗意

4、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读一读这些古诗词,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呢?(PPT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学生自由读诗句,边读边思考,指生回答。(这些诗句,都是写月的。)

3、老师小结:“月”,是中国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古往今来,我们的诗人都喜欢抬头望月。中国诗人对月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的惊叹、对月的深情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组与“月”有关的古诗词。出示课题。

二、品读月亮,感悟情感:

打开古代诗词作品,随处都可赏到月景。下面,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赏赏月,感受诗人的月中情怀吧。

(一)学习《静夜思》

1、有很多诗人都写过与月有关的诗,提到咏月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哪一首?

对啦~是《静夜思》。PPT出示,齐背《静夜思》。

说一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字词,体会到什么?

2、老师小结:

这是一首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写下《静夜思》的李白,当时26岁,离家远游已有一年,暂住扬州,又生病了。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PPT出示)

这样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诗人所处的夜空,也照耀进你我心里。我们把刚才体会到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送进文字当中,一起读一读。

3、学生齐读古诗。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

1、这个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首含“月”的古诗词,是哪首?诗中表达了诗人月夜什么情感?

2、带着这份情感齐读古诗。

(三)学习《泊船瓜洲》:

1、还有许多诗人,也写了吟咏月的诗词。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

PPT出示《泊船瓜洲》。

师:这首诗中,出现了多个多音字,大家找一找。

指生回答,指导读音。

学生根据PPT标红字的读音,自由读诗。

2、看标题:谁能说说,你从标题获得了些什么信息?指生回答,相机PPT出示有关内容。

3、再读古诗。要求:读流畅,让每一个字音字正腔圆。学生自由读。

老师配合读:生前4个字,师后3个字,师手势表示尾字声音长短。

问:老师在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没有?

师生配合再读:反过来,师读前4字,生读后3字,再读。

师: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诗的节奏和韵律就出来了。诗的味道也就出来了。

4、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人究竟是怎样的心情,才能写下如此如此不朽的诗篇呢?(1)请大家默读古诗,借助注释,想想诗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2)谁来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5、品读古诗:

你从诗中的哪个字、哪个词或哪句话,感悟到什么?

预设内容:

(1)绿

师出示幻灯片,问: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指生回答,老师小结。

(2)又

(3)“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刚刚离开家就来问明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问诗人的吗?指生提问。

师:老师准备了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读过之后就会明白。(PPT出示“资料链接”)

资料: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反对。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职务,任江宁知府。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这年春天,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同学们,读了资料链接,你们又明白什么了呢?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这是一轮怎样的“月”?(这是一轮思念家乡的月)师:诗人在诗中借月抒情,这是我们学诗方法的第四步。(板书:悟诗情)

6、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是一首思念家乡的诗。诗人通过“月”,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现在,我们把刚才体会到的情感,送进文字当中,再来朗读一遍。一起吟诵《泊船瓜洲》。(配乐朗诵)

7、归纳诗词学习方法:

1、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习《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方法有哪些?

指生回答。

2、归纳诗词学习四步法:

是的,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有四步法:(PPT示)

(1)解诗题;(2)诵诗文;(3)明诗意;(4)悟诗情。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古诗词学习中,用我们学到的四步法,学习多多,收获多多。

(四)举一反三,加深认知:

现在,我们再来吟咏几首与“月”有关的诗。请大家用上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读读这些古诗词,想一想: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1、出示古诗词一组(PPT示):

(1)《枫桥夜泊》

(2)《出塞》

(3)《送张舍人之江东》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分组讨论:诗人在诗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下班巡视。

2、小组代表汇报,相机板书。

三、归类概括、布置作业:

1、给古诗词中“月”归类:

师:古诗词中的“月”,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PPT示):

2、总结全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感知了不一样的月亮。同样一轮月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象呢?因为它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月亮在中国古诗中还有很多别样的风采别样的韵味,请大家在课外找到更多有关月亮的古诗词,继续阅读,继续感悟。

3、布置作业(PPT示):

(1)找一找:

月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诗人、词人心中的月什么样,眼中就会见到什么样的月。

同学们赶紧去古诗词中找找,看还有哪些是写月的?请认真读一读,并根据它表达的情感特点,给“月”配画吧!

(2)听经典古诗词歌曲:

有许多吟咏月的古诗词被现代人谱曲后广为传唱,大家去搜一搜,听一听。

四、聆听音乐,升华情感:

1、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美妙歌声中,道声再见吧!

2、播放视频: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3、下课。

板书设计

思故乡

想亲友

月悟永恒

失意孤苦

清幽自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中的月光》群文教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中的月光》群文教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学生汇报搜集的关于月亮的诗句) 2.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预设:(1)《宿建德江》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介绍作者 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山水田园派诗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2. 读诗句,品节奏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抓关键,品意象 (1)听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愁”呢? 预设: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4.想画面,品诗情

月光悠悠 情思绵长——品读经典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月光悠悠情思绵长——品读经典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注释、了解写作背景、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的大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诗歌要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借“月”要表达的情怀。 3、通过一组古诗词的学习,了解月意象在不同古诗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品味诗韵。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透过月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了解月意象。 学习方法 1、解诗题 2、诵诗文 3、明诗意 4、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读一读这些古诗词,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呢?(PPT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学生自由读诗句,边读边思考,指生回答。(这些诗句,都是写月的。) 3、老师小结:“月”,是中国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古往今来,我们的诗人都喜欢抬头望月。中国诗人对月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的惊叹、对月的深情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组与“月”有关的古诗词。出示课题。 二、品读月亮,感悟情感:

打开古代诗词作品,随处都可赏到月景。下面,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赏赏月,感受诗人的月中情怀吧。 (一)学习《静夜思》 1、有很多诗人都写过与月有关的诗,提到咏月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哪一首? 对啦~是《静夜思》。PPT出示,齐背《静夜思》。 说一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字词,体会到什么? 2、老师小结: 这是一首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写下《静夜思》的李白,当时26岁,离家远游已有一年,暂住扬州,又生病了。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PPT出示) 这样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诗人所处的夜空,也照耀进你我心里。我们把刚才体会到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送进文字当中,一起读一读。 3、学生齐读古诗。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 1、这个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首含“月”的古诗词,是哪首?诗中表达了诗人月夜什么情感? 2、带着这份情感齐读古诗。 (三)学习《泊船瓜洲》: 1、还有许多诗人,也写了吟咏月的诗词。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 PPT出示《泊船瓜洲》。 师:这首诗中,出现了多个多音字,大家找一找。 指生回答,指导读音。 学生根据PPT标红字的读音,自由读诗。 2、看标题:谁能说说,你从标题获得了些什么信息?指生回答,相机PPT出示有关内容。 3、再读古诗。要求:读流畅,让每一个字音字正腔圆。学生自由读。 老师配合读:生前4个字,师后3个字,师手势表示尾字声音长短。 问:老师在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没有? 师生配合再读:反过来,师读前4字,生读后3字,再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 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 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 一、导——对话·诗情美 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大屏幕出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的《清明》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明·唐寅《元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 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nɡ)川(今河南许昌)人。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 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 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 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 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 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评价。 3.教师范读 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请大家听一听老师读,再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鸦、花、家”这三个字就是这首诗的韵脚,找到了韵脚,我们在读的时候稍微拉长一点,古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自己练习读两遍;同桌相互读一读。 4.读出韵律 师生合作读一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诗题和作者一起读;互换一下,这次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诗题作者一起读。 三、品——对话·意境美 读古诗,不但要注意节奏、韵脚,更要注意你自己在读诗时的那份感

月亮的意象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2006-12-17 11:08 ?回复 ? ?鸥鹭忘机泉 ?8位粉丝 ? 2楼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 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 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6-12-17 11:09 ?回复 ? ?鸥鹭忘机泉?8位粉丝 ? 3楼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

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23《月光曲》 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23 月光曲 板块一播放音乐,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想不想听?现在就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段优美的乐曲。(播放《月光曲》) 师:多么美妙的乐曲呀,想必大家听得很陶醉。这就是音乐家贝多芬的《月光曲》。关于它的创作,有一个传说。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月光曲》,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课下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26岁时,贝多芬听力开始减弱,50岁时双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师:你真棒!看来大家课下搜集的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接下来我们走进课文吧。 板块二 走进课文,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 师: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让我们根据下面的学习要求来读课文吧!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边读边了解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 (1)读好易错字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谱写 莱lái 茵河 入场券quàn 盲姑娘 纯熟 琴键 微波粼lín 粼 一缕 恬tián 静 陶醉 师:接下来,请大家跟着老师,大声地读一遍。请大家特别注意:“券”的声母是q ,“粼”是前鼻音。 (2)学习多音字 师:这一课,有两个多音字。(课件出示多音字:传、散,指名读) (3)指导书写 师:(课件出示会写字)“谱、纯、缕、陶”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陶” 的部首是“阝”,而不是“卩”。注意“谱” 字点的写法,“纯”要注意竖弯钩的书写。请大家在笔记本上认真书写一遍。(生练习书写) (4)理解词语 师:现在老师给出了一些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词语。我们来比比赛,看谁说得又快又准。(指名反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 1、同学们,都说唐诗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相信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唐诗。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瞧,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首诗?(出示图)《咏柳》、《山行》、《江雪》(评价:学而不忘好习惯) 2、这三首唐诗中,有描写春景的《咏柳》,还有描写——(秋、冬) 唯独缺少描写--------(夏)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乡村夏夜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齐读课题) 4、那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 (预设)1、关注课后连接或查阅资料了解。 评价:你预习得真到位,连课文链接都关注到了。听了他的介绍,你捕捉到了哪些关键信息? 看来你已经学会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真不错! 2、未预习 评价:没关系,让我们打开书读读课文链接,看看你从中捕捉到了哪些关键信息? 5、老师不得不夸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捕捉到了关于“词牌”的介绍。

为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词牌,老师请来一位博士为大家深入介绍。 (二)解词题 1、是的,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而夜行黄沙道中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2、题目“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意思?你说—— 3、不错,解读得很准确,那辛弃疾在黄沙岭欣赏到了怎样的风景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 (三)读词 (1)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来,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抽生读) 2.掌声是大家对你的认可,(他字音都读准了吗?)(强调“见”)这一个字是一个古今字,读现的音,是出现的意思,这一个字在学过的一句诗中也出现过。(抽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读诗词,就得这样将每个字都读准,来一起试一试,不过这次老师有更高的要求,用上老师的小妙招,读出这首词的节奏(齐读) (2)读出节奏 1.老师评价强调“稻花香里”“七八个星”“两三点雨” 2.来,再读一遍。(齐读) (3)读出韵味 1.字音准,有节奏,大拇指送给你们。可是这还不够,古人吟诵诗词还要讲究平仄。这样,才能读出词的韵味。平,就是第一、第二声,要读得轻而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重而短。 2.瞧,老师已将这首词的平仄音标记出来了,先听老师读两句。来,自己练习读一次。 3.请男孩子先试一试。有点韵味了,如果蓝色字的音再延长一点,会更好,来女孩子读。真能干,每读一遍都有进步,让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再美美地读一读。 (四)解词意,悟词情 1.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也跟辛弃疾着走进了夏夜里的黄沙岭。在这个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过程与方法: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夜行路上的恬静自然以及词人喜悦快慰的心情。 难点: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的目标设定,我认为本课的教法和学法应体现在以读为本: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情感诵读,在读中理解词意,感受词境。 四、课前准备: 1、准备《西江月》诗词及音乐。 2、和学生一起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和他的词以及有关“词”的介绍。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识目标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出示课件1)。(二)知诗人 上课前,我想邀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段乐曲。出示课件2。播放视频唱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恬静、优美的歌曲就是由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谱曲而成的。 谁来介绍一下辛弃疾?(生介绍,师相机点评。)出示课件3。 (三)释题意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穿越历史时空,回到南宋,与辛弃疾同行吧!介绍由来,解词题。 毛笔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这是一首词,它有什么特点呢? 词牌名和词题中间有个点儿,读时要有停顿。(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吗?什么季节? (“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夏季) 谁能说说你对“黄沙道”的了解?(黄沙道位于江西上饶) 这是个什么样的黄沙道?让我们相伴辛弃疾,与他一同走进那个夏夜中的黄沙道。 (四)读韵味。 1、读词,出示课件4。 第一组:明月枝鹊清风半夜蝉蛙 第二组:惊鸣说听 第三组:七八个星两三点雨(相机强调:音断气连) 第四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第五组:路转忽见 (强调“转”读zhuǎn。见,古今字,读xiàn,意为“出现”)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3.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解读诗题 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你知道哪些跟节日相关的诗句吗? 出示清明节、春节、七夕节、寒食节、重阳节等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和节日有关,题目是《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一)解诗题 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能谈谈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吗? 教师小结: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各种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你从题目中又能明白什么呢?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二)识作者 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建虽一生贫困潦倒,但是诗词成就很高。这首《十五夜望月》又同其他的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这首诗更有创造性,更耐人寻味。下面我们我们就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注意“四三节奏”,读出韵味。引导学生找出韵脚——“鸦、花、家”,读出古诗的味道。 教师范读,相互欣赏读,师生合作读。 三、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一)抓诗眼,感受景物特点 1.这首诗写的是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夜晚,诗人都写了中秋夜的哪些景物?想想每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们补充。随机板书: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月明 你能讲景物串联起来,试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辩事物和联想。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已经初读了《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请同学们说说感受。 二、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 1.学生尝试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段落。

2.出示文段,全班齐读。 3.出示尝试题一: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三个画面(投影):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6.学生任选一幅画下来展示台上展示。 7.依次出示三个画面,配乐欣赏。 8.讨论音乐旋律变化。(由轻柔到强烈,由缓慢到快速) 9.指导感情朗读文段。 10.请说说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产生的联想。 三、自主探究《月光曲》的创作历程。 ㈠出示尝试题二: 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回读课文第二到第八自然段,找出原因。 ㈡四人小组讨论。 ㈢师生交流讨论情况。 1.对穷兄妹的同情。集体思考讨论: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 “月意象” 摘要:随着课程改进的逐步推进,部编版语文教材被认定为高中学生统一使 用的正规教学材料。在对高中语文古诗词内容进行相关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月 意象”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因而本篇文章重点针对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古诗词进行 相关研究,从而挖掘“月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蕴含。 关键词:高中教学;语文;古诗词;月意象 一、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 对于月亮而言,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一方面来讲,它是母亲与女 性的象征,它能够表现出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女 性世界中的忧伤等情感进行映射。从另一方面来讲,它同时也是运动的代表,是 用来描述永恒的一个标志。月亮恒定不变的悬挂于高高的天际之上,这也使得它 经常被古代文人用来引发对哲理的思考。明月亘古不变的悬挂在苍穹之上,能够 跨越时空的阻隔,与月亮相比,我们的人生是如此的短暂而又渺小,这是月亮能 够成为运动以及永恒的象征的重要原因。 二、以月亮营造意境 1.静谧与和谐之境 自从父系社会建立之后,不断加深的冲突以及矛盾使我们对于母系社会变得 更为留恋,更为怀念之前的静谧以及和谐。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当中有 这么一句话:“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是一首记梦游仙诗,诗人进入梦境,在梦中湖水与明月交相呼应,共同织造出 了美好的画面,其中及表现出了月光以及湖光的清澈透明,从更深意义上也借此 烘托出了静谧和谐的美好氛围。

2.孤寂与凄凉之境 对于月亮而言,它最基本的代表意义就是母亲以及女性,在原始社会中,刚 一开始建立的就是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这一社会体系逐 渐变为了父系氏族社会。从嫦娥奔月这一则神话故事中就有关于女性世界没落的 记载,因而利用描述月光清冷的诗句又能够表达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感受。 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琵琶行》,在诗篇的开头有这样一句描写:“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与朋友 在江水茫茫的江面上,伴着清冷的月光买醉的情境,但是酒后并未产生欢愉之情,反而望着一望无垠的江面,产生了凄凉的氛围。 3.永恒与超然之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主要有两个经典传统,一是历史,二是审美。月亮 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成为永恒的存在,这也使得中国人激发了浓浓的天问意识。 例如,苏轼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一个诗篇中,有 一句较为著名的诗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诗是作者贬职之后所写,苏轼被下放到黄州之后,经常游于赤壁矶,面对奔流不逝的江水,诗人不禁 发出怀古伤今的感叹。通过赤壁矶联想到周瑜的年少得志,再返回现实看到自己 仕途的不顺,更是感到郁郁不得志。面对滚滚江水,犹如醍醐灌顶,猛然开悟, 最后将自己置身于无尽的宇宙之中。 三、借月抒发情感 1.以明月象征孤独失意以及苦闷之情 同样还拿白居易的《琵琶行》举例,其中包括一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 往取酒还独倾。”这一个诗句描写了诗人在柔美清冷的月光下,独自饮酒消愁, 自我取乐的境况,同时更深一步反映出了诗人被贬之后独居于偏僻之地的孤独愁 苦的情感。 2.以明月象征离愁别绪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下)十五夜望月教案完整版

十五夜望月 1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熟读成诵。 2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对初一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他们的鉴赏能力比较一般,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引导,所以我设计时特别安排当堂练习,让学生把积累到的技巧转化为自己对古诗词的一种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十五夜望月 一、导入新课 交流咏月的诗词。 二、解题 读诗题,说一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 时间:十五夜,是中秋节,从桂花、秋思可以看出;事件:望月。 三、读古诗 读出节奏和韵脚。 中庭/地白/树栖鸦(ya) , 冷露/无声/湿桂花(hua) 。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jia) 四、赏意境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探究: 1、勾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地、树、鸦、露、桂花。

2、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画面。 “地白”自然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桂花”指庭院里的桂花,从嗅觉感受,也可以大胆联想,是月宫中的桂花,由此点题。 3、思考: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月夜?(寂静清冷) 小结:这两句诗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描绘了月夜的美景,是从侧面来写景。 五、悟主旨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说一说这两句诗的主要内容。“秋思”怀人的思绪。诗人在怀杜郎中,原题: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你知道是谁在望月,“秋思”又是落在谁家吗? 3、如果把结尾改成“今夜月明我独望,无限秋思落心头”好不好,为什么? 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小结:1、明月亮了,诗人在望月;乌鸦栖息了,诗人还在望月;桂花被露水浸湿了,作者依然在望月,可见,他的秋思,既怀人的思绪有多弄啊! 2、明明是诗人在望月,却说“人尽望”,明明秋思落在自己身上,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在从抒情的角度,这也是侧面抒情。 六、品语言 1、如何理解“中庭地白树栖鸦”中的“栖”字? “栖”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 七、学习迁移 用“读—赏—悟—品”四步法赏析杜甫的这首《月夜思乡》。 月夜思乡(杜甫) 星稀月冷逸银河, 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完美版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古诗,体会诗中描写的景色特点,并背诵。 2、背诵古诗,体悟诗人思亲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古诗的学习中感受中秋节的魅力,体会诗人思亲之情,爱上古诗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古诗,抓住诗中关键词体会古诗所写景色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利用抓重点词语和朗读感悟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引导法和探讨交流法。 学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亲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诗人和中秋节相关资料,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说中秋。 教师:中秋节自2008年起被列为我国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你们家有什么不同的庆祝方式?

指名两生回答。 教师:“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中秋月圆之时,出门在外的游子只能寄愁心与明月,把思念化成文字。于是就有了无数与月有关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十五夜望月) 2、齐读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教师:想要真正了解古诗意境,就要走进作者。课前了解了关于王建的哪些信息? 学生作答,教师相机出示诗人资料。 教师:了解了诗人,还得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请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预设: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这一天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 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划分节奏,有感情读。 教师:学习古诗,首先应该读好节奏,这是成功的第一步。请听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1)学生听范读,试着划分节奏。 (2)课件出示古诗节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重点提示: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建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婉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这首诗 1、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诗; 2、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2遍; 3、老师范读这首诗; 4、全班集体朗读这首诗2遍。 二、教师简介作者 王建字,唐代宗进士。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为官在外,常与家

人别离。 三、师生共同分析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四、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 1 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 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重章叠句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艺术魅力。 3.情感与价值 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 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感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有战 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 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去 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介绍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学生交流汇报。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 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 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 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 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预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