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单元3现代诗二首(word部编版)

2022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单元3现代诗二首(word部编版)

《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现代诗二首》第一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 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 归鸟低飞, 残阳斜照, 浅滩芦苇, 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此诗形散而意浓, 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 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理解诗文内容, 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构成的画面.

3.感受秋晚江上和草地上的自然美景, 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文内容, 能说出诗中描绘地景物和构成的画面. 感受秋晚江上和草地上的自然美景, 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走进课文

1.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对秋天情有独钟, 在他们笔下是怎么样描绘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黄昏, 江上景色的现代诗歌, 来感受江面的美吧!

二、初读诗文, 学习生字

1.简介诗人刘大白.

2.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

3.辨析多音字“尽〞.

三、品读诗文, 理解诗意

1.出示诗文, 自读诗文, 谈谈看到的画面.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3.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4.学生练习读, 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5.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的美景, 我们现代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

〔1〕读诗歌, 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 这情景好比一幅画, 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 而不是静的. 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 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简介诗人徐志摩, 欣赏古诗《花牛歌》. 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 边读边想, 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 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 对现实的抗争.

〔2〕读了这首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

四、指导朗读, 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注意读准字音, 读流利.

2.指名朗读, 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边读边想, 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五、总结拓展, 布置作业

1.分享徐志摩《阔的海》, 白居易《暮江吟》.

2.作业布置: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 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想一想, 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

模仿这首诗, 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 〔要求:只写一个小节)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 理解古诗的含义,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竭力营造诗意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有感情

地朗读古诗, 品悟字词, 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读悟结合, 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 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 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 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 边塞,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公元727年, 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 看到了边塞的风光, 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 于是, 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 板书课题:出塞, 齐读课题. 〕

二、读通诗歌, 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

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 请坐. 〔读的真不错, 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 读出节奏, 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 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

3、师:同学们,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请闭上眼睛, 随着老师的朗读,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 边关, 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的写法, 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 冷清, 孤独, 寂寞〕

4、师:夜深了, 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 提起这明月, 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土.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土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

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 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5、师:是啊, 远离家乡和亲人,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 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

土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 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 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 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 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 时光穿越千年, 不变的是什么?〔明月, 边关〕在遥远的边塞, 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 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 出示: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参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 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 一批又一批的将士, 他们离家万里, 长途跋涉来到边关, 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 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 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 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 战死沙场, 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 年对边关, 面对着常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 他们怎能不思念故土, 怎能不思念亲人. 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 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 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设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 〔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设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兄未还〕

师: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 他们苦守着边关, 守望着明月, 一遍遍嗟叹,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 他们遥望边关, 守望明月, 一遍遍呼唤着,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8、师:天伦之乐不能享, 儿子孝道不能尽, 明明有家不能回. 都是因为这战争啊! 同学们, 读到这儿的时候, 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三、拓展延伸, 感受期盼

1、师:俗话说, 国难思良将, 在战争频繁的边塞, 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 汉代飞将军李广〕

3、出示李广的资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唐〕卢纶《塞下曲》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

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

于是策马上前观察,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

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4、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 勇猛无比〕

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 让匈奴闻风丧胆, 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 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5、师:是啊! 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 胡人——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 边关——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 将士——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 国家——也会更太平

师:要是李将军在, 多好啊!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6、师:同学们,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 远离亲人, 虽然他们生活艰苦, 九死一生, 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 对朝廷的埋

怨, 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 带着他们英勇奋战, 守卫边关, 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

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 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 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8、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 就

这样交织在一起, 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边关悲

思良将建功业壮

《孔乙己》导学案

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 毕生以

文艺作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的武器.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 他最喜欢

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

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 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

第一课时咂摸带笑的泪

一、新课导入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 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 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 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听老师范读课文, 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颓唐〔〕附和( ) 分辩( )不屑置辩( )

咸亨酒店( ) 砚( )荤菜( )羼水〔〕

拭〔〕蘸( )惋惜〔〕阔绰( )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屑置辩:

分辩:

格局:

缠夹不清:

之乎者也:

大抵:

附和:

格局:

阔绰:

污人清白:

绽出:

君子固穷:

间或:

颓唐:

营生:

3.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 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 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 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根底依然存在, 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 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 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 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 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 说说课文表达了孔乙己几个生活片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局部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分属怎样的情节结构?简要概括各局部内容.

3.这篇小说的结构精巧表达在哪些方面?

4.小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环境描写

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

1.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这篇小说哪些语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2.课文哪些地方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四、板书设计

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

环境:

在笑声中登场, 在笑声中谢幕

取笑新伤疤——开端

嘲笑总落第

情节为偷书作辩发

教伙计识字展

分食茴香豆

断腿的悲惨——高潮和结局

五、拓展延伸

“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 据鲁迅先生说, 实有其人, 此人姓孟, 常在咸亨酒店喝酒, 人们都叫他“孟夫子〞, 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2.他本姓孟, 大家叫他孟夫子, 他的本名因此失传. ——他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 以至穷得几乎讨饭. 他替人家抄书, 可是喜欢喝酒, 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 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 被人抓住, 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 可能住在近地, 却也始终没人知道, 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 两手撑了走路, 也还来吃过酒, 末了便不见了. 〔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 名叫“四七〞. 此人喜欢喝酒, 抽鸦片, 但能写得一手好字. 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 头上歪戴瓜皮帽, 到处游荡. 他好骂人. 却经常被人打.

〔陈根生《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 此人生活贫苦, 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 但不肯脱下长衫, 又不愿大声叫卖. 小贩们吆喝一声, 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 令人啼笑皆非. 孩子们常围着哄笑, 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 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 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 掏出几枚铜钱, 要一碗酒, 一碟茴香豆, 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 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 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 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 就用手盖住碟子, 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第二课时品味含笑的哀

一、新课导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 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 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 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 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这个完美的艺术形象究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今天, 我们就来品析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速读课文,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完成下面的填空.

开端〔开头3段〕:

开展〔4—9段〕:

高潮和结局〔l0-13段〕:

2.以下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学生质疑, 讨论解答. 〔略〕

2.即兴表演.

〔教师指导〕独幕剧一:窃书之辩

场景:咸亨酒店

人物:孔乙己;酒客甲乙丙三人.

幕启

孔乙己〔得意地踱进, 至柜台前, 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

酒客甲〔望着孔乙己, 故作惊讶〕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孔乙己〔不理〕我是现钱, 酒要好!

酒客乙〔走近孔乙己, 高声〕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酒客丙〔抢过话题〕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 吊着打.

孔乙己〔脸色涨红, 额上青筋绽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烂矣……偷书乎, 窃书也……

〔众人哄笑, 下〕

讨论:孔乙己为什么成心混淆“偷〞和“窃〞, 强词夺理?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独幕剧二:不第的屈辱〔略〕

3.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二〕写法探究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 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 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表达. 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确实死了〞, 既然是“大约〞, 为什么又说“确实〞, 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三〕人物赏析

速读课文,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1.填写以下句子, 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 _的人.

②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③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的人.

④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的人.

⑤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

⑥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 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的人.

⑦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的人.

⑧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2.合作探究:造成孔乙己矛盾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3.自主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4.师生归纳: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点?

〔四〕语言赏析

本文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生动传神, 尤其是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 试分析以下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只有穿长衫的, 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2〕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

〔4〕孔乙己着了慌,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五〕主旨探究

1.请你说说导致孔乙己成为悲剧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3.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板书设计

环境: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的社会

五、拓展延伸

请你设想一下, 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 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4 灯笼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

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

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2.灯笼文化

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自主学习】

1.根底字音

岁梢〔〕神龛〔〕

斡旋〔〕怅惘〔〕静穆〔〕

【整体感知】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合作探究】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拓展延伸】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特色一: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

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

2、臧克家

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

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

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

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

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

方?

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

四、课堂小结

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

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

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

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

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

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

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

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

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

三、质疑问难

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

四、课外拓展

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

五、课堂小结

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1589.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3现代诗二首(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白色的芦苇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

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变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小学语文知识常识 描写四季的句子 春: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夏: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秋: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冬: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 11. 表示“看”的字词:瞥、瞅、望、瞄、瞪、盯、观察、凝视、注视、看望、探望、瞻仰、 扫视、环视、仰望、俯视、鸟瞰、俯瞰、远望、眺望、了望 2.表示“说”的字词:讲、曰、讨论、议论、谈论、交流、交谈3.表示“叫”的字词:嚷、吼、嚎、啼、鸣、嘶、嘶叫、嚎叫、叫嚷 4.表示“第一”的字词:首、元、甲、子、首先、冠军、魁首、首屈一指、名列前茅 5.象声词(表示声音的):吱呀、喀嚓、扑哧、哗啦、沙沙、咕咚、叮当、咕噜、嗖嗖、唧唧喳喳、叽叽喳喳、轰轰隆隆、叮叮当当、叮叮咚咚、哗哗啦啦 6.表示春的成语:鸟语花香、春暖花开、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风轻拂、春光明媚 7.表示夏的成语:烈日当空、暑气逼人、大汗淋漓、挥汗如雨、乌

2022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单元3现代诗二首(word部编版)

《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现代诗二首》第一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 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 归鸟低飞, 残阳斜照, 浅滩芦苇, 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此诗形散而意浓, 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 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理解诗文内容, 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构成的画面. 3.感受秋晚江上和草地上的自然美景, 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文内容, 能说出诗中描绘地景物和构成的画面. 感受秋晚江上和草地上的自然美景, 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走进课文 1.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对秋天情有独钟, 在他们笔下是怎么样描绘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黄昏, 江上景色的现代诗歌, 来感受江面的美吧! 二、初读诗文, 学习生字 1.简介诗人刘大白. 2.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 3.辨析多音字“尽〞. 三、品读诗文, 理解诗意 1.出示诗文, 自读诗文, 谈谈看到的画面.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3.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4.学生练习读, 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5.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的美景, 我们现代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 〔1〕读诗歌, 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 这情景好比一幅画, 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 而不是静的. 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 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第3课现代诗二首 部编版

3*现代诗二首 《现代诗二首》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两首新诗组成。《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歌描绘了诗人在秋天黄昏时所看到的美景:疲倦归巢的鸟儿,西沉的斜阳,白花花的芦苇。诗人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将景物人格化,为画面注入奇特的想象力,构造了一幅静谧、绚丽、和 谐的画面,流露出诗人积极、愉悦的情趣。 诗歌分两节。第1节中“归鸟”与“斜阳”构成了一幅晚归图。“驮着”将“倦鸟”和“斜阳”联系在一起,既赋予画面动感,又让画面充满情意,给人以想象空间。诗的第2节是第1节的发展,“归鸟翻翅,斜阳落江”画面充满动感,极富想象力。最后两行画面色彩迅速转换,文字间透出生机。诗的句式长短不一,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文字简单的勾勒、修辞的妙用、夸张独特的想象构成了这幅秋江晚景图。 《花牛歌》作者为徐志摩,这首诗有四节,每一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诗句一咏三叹、简单明朗、轻快活泼,将草毡中花牛的行动景象呈现得巧妙生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每一节都是一幅画。这四幅画中,花牛动静皆宜,画面动静交替变换,呈现了一种律动美,展现了花牛的可爱俏皮、悠闲自在。 本课的两幅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诗歌展开丰富的想象。《秋晚的江上》的插图是一轮西下的红日、三只归巢的鸟、头白的芦苇,展现了诗歌中所描绘图景,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花牛歌》的插图里有一头坐在草地里的花牛,它闭目小憩,四周是美丽的剪秋罗,有一穗被花牛压扁了,展现了花牛的可爱、顽皮和悠闲。

1.认识本课“巢、苇”等生字,理解诗歌中出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并描述。 3.抓住文中富有诗意的表达,品读语言,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自在悠闲。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 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刘大白。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徐志摩。 【篇二】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

部编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3.现代诗二首教案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 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描绘一下看到的画面。 2、归纳: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3、这样一幅美景之下,会有怎样的文字呢?我们今天就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首短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3、提出问题 ①如果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明确:归鸟、夕阳、芦苇 ②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以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而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四、分析诗歌 1. 问题: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 明确:鸟儿归巢,倦了。 2. 问题:“驮”字突出了什么?明确: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渲染绮丽的想象。 3. 问题:“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 追求自由的精神。 4. 问题:“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明确: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 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 问题: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明确: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 问题: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明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 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了。 3. 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六、小结 在这首小诗中出现的“倦鸟”、“斜阳”、“头白的芦苇”等等,均系生机疲弱之象,而收句于“红颜”,又给人生机勃发之感。这“红颜”,尽管只不过是“一瞬”,但因“头白”与“红颜”的强烈对比,这“一瞬”,又是辉映天地的、波澜壮阔的、激动人心的,是增加了世界之美丽的。但可惜的是,对于芦苇而言,这“一瞬”,不过是得益于“阳光” 之“妆”啊,更不过是得益于把斜阳抖落在江上的“归鸟”啊!故而在这“红颜”中,似乎又让人隐约感到了芦苇的几分羞赧。在这仿佛自然天成,并不经意的收句中,竟也隐含着这样的人生启迪,这无疑又进一步拓展丰富了这首小诗的意蕴空间。 七、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诗。 八、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试二首》教案

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提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在课堂上交流分享。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活动三:赏析《秋晚的江上》1.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感受“倦”、“驮”两字的妙处。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2)自由朗读诗歌第1节,想一想这节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朗读诗歌时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4.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PPT展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áo) 芦苇(wěi) 剪秋罗(luó) 眠(mián) 霸(bà) 占(zhàn) 活动三:赏析《秋晚的江上》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1)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2)自由朗读诗歌第1节,想一想这节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

3现代诗两首 教案-2021-2022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3*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 一、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提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落叶、丰收) 2.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谁来吟诵一首有关秋天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教师板书课题: 3.现代诗二首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要读的两首现代诗分别是《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生读诗题) 出示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两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关注标点和分行,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③在四人小组内轮流朗读,并互相点评。 2.指名朗读,相机纠正读音。“巢”是翘舌音;眠的读音是“mián”而不是“mín”。“尽”多音字,“尽管”里的“尽”读“jǐn”;还有一个读音是“jìn”,你能组个词吗? 三、赏诗中画面,读诗中情意 (一)学习《秋晚的江上》 1.(出示秋日晚霞图) 夕阳西下,晚霞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这样美的景色,现代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谁来读《秋晚的江上》?(指名读) 2.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预设:鸟儿、斜阳、江面、芦苇 3.你们瞧,诗人仅仅用四种景物,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再读这首小诗,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学生自由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两首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两首-《秋晚的江上》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秋晚的江上》以清新简洁的语言,勾画了一幅辽阔壮美而又令人心神向往的"倦鸟归巢图",营造出了一种意趣丛生、耐人寻味的诗意境界。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巢、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要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象.,抓住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难点: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溃泛,文字的表述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有了一定的语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说教法学法 1. 通过品读和想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一边读一边想象,并描述出诗中的画面。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描绘一下看到的画面。 归纳∶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那么我们今就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首短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问题 (1)如果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明确归鸟、夕阳、芦苇。 (2)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明确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乌、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出版新诗集《旧梦》《吻》除此之外,出版的著作还有《白屋说诗》《中国文学史》等。 四、分析诗歌,研习重点。1.解读意象。什么是诗歌意象?明确∶"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带着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2.齐读诗歌,并目思者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 明确∶归鸟、斜阳、清江、芦苇等一组五彩斑斓的景象。 3.精彩研读,突破难点 ①问题∶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明确∶鸟儿归巢,倦了。 ②问题∶"驮"字突出了什么?明确∶突出鸟倦的程度;进一步渲染和 绮丽的想象。 ③问题∶"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④问题∶"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明确∶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⑤问题∶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明确∶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⑥问题;从号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无比欣悦。 五、掩卷遐思。 1.碧彻秋空,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渡,小诗第一节创造的意象,就气势非凡,就诱人瞩目,你有怎样的遐想呢?那鸟儿,尽管是倦了,但在归巢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是害怕黑暗的夜色,而向往永远与光明为伴吗?仅凭可以诱发的这些遐思,作品的第一节,已可谓一首独立完美的小诗了。 2.诗人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意绪荡开,继而写道∶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你有怎样的联想呢? 叫人联想到的是∶驮着太阳归巢的鸟儿,似乎生出悔意,忽又意识到∶太阳,是"江"的太阳,是"芦苇"的太阳。是字宙万物的太阳,而不应是自己的太阳。看那"头白的芦苇",不正是因为阳光的照耀,返老还童,满面红颜了吗? 3.小结∶ "倦鸟"、"斜阳"、"头白的芦苇"等等,均系生机疲弱之象,而收句于"红颜",又给人生机勃发之感。这"红颜",尽管只不过是"一瞬",但因"头白"与"红颜"的强烈对比,这"一瞬",又是辉映天地的、波澜壮阔的、激动人心的,是增加了世界之美丽的。 六、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明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word版教案

3*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难点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认识6个生字。 第一首诗中有2个生字:“巢”和“苇”。“巢”字可组成词语“鸟巢”,“苇”字可组成词语“芦苇”,然后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两个字的字义。另外,“巢”字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第二首诗中有4个生字。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口诀记忆字形。“罗”字可用“夕阳西下”来记忆;“眠”字可用“眼(目)中有民众”来记忆;“霸”字可用“改革风雨路,日月不停歇”来记忆;“占”字可用“一口咬掉上下边”来记忆。“霸、占”的教学,也可以组成词语“霸占”识记、理解。 朗读指导 这两首诗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教学中,要将朗读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引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秋晚的江上》中“尽管是倦了”可读得低沉轻柔些,表现出疲倦之感;“双翅一翻”语速可读得稍快些,体现归鸟动作的利落;读“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时,声音可稍高一些,语速可稍快一些,表现出诗人见到夕阳映红芦苇的惊奇、喜悦。《花牛歌》中“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可读得稍重些、慢些,表现花牛的沉重,以及花牛压扁剪秋罗的些许惋惜;“小尾巴甩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现代诗二首》-部编版

《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案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场景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场景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场景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提问导入:同学们,这两幅图上是什么动物?(出示归鸟、花牛两幅图片) 2.它们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现代诗的主角。让我们走进现代著名诗人刘大白和徐志摩的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吧!(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3.作者简介。 刘大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秋晚的江上》是诗人1923年的作品,在格律上仍有旧诗词的痕迹。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作字句清新,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设计意图: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简单介绍作者,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听读任务 (1)学生边听读边圈画本课生字、词。 ①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 cháo wěi luómián bàzhàn 巢苇罗眠霸占 点拨:“巢”是翘舌音;“眠”的读音是mián,不能读成mín。 ②学习多音字“尽”,“尽”是多音字,此处读jǐn。

(2)把两首诗读正确,读流利,注意断句和节奏。 ①学生齐读诗歌,读出节奏美。 ②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互动,读音纠错,巩固字音。部分发音较难的汉字,如带翘舌音的汉字,可结合H5资源给学生正音。情景跟读,掌握读现代诗的方法。 2.解读诗题 (1)读诗题。 引导:从《秋晚的江上》这个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预设1:“秋”表明季节是秋天。 预设2:“晚”表明此时是晚上。 预设3:“江上”交代了地点是江上。 引导:从《花牛歌》这个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预设:作者描绘的是一只花牛。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1:《秋晚的江上》可以理解为:秋江傍晚的景色。 预设2:《花牛歌》可以理解为:描绘或歌颂花牛的歌。 过渡:同学们,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带给我们怎样的画面和感受呢?让我们一起细品这两首诗,寻找答案吧!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1)默读“阅读提示”(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勾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 (2)和同学交流《秋晚的江上》中写了哪些景物。 (3)指名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探究活动 (1)阅读第一小节。 引导:看原文,说说这“鸟儿”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要飞回家的,疲倦的。(板书:归鸟) 引导:“驮”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单元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单元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表格式) 3*现代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现代诗二首》安排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 小诗。“意象组合”“以形写意”是诗歌突出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诗歌教学要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去领悟《秋晚的江上》中“归鸟、斜阳、清江、芦苇” 等所构成的五彩斑斓的景象,去感受“归巢、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动感 十足、美丽的画面;去领悟《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活动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发挥略读课文的功能,注重诗歌类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略读的方法,积淀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把握策略 1.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不朽的画卷,徜徉在诗歌的王国里,你会忘情于她的波澜壮阔,流连于她的诗情画意,感应她内心的召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现

代诗,去领略这两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诗歌,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说,并且说说是怎样学习诗歌的。(引导学生初步归纳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如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熟 读成诵等。) 4.这篇课文的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也是学习这两首诗歌的重要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5.课文提出了哪三个重要的任务?(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反复朗读; 了解景物;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诗歌不是第一次学习,已经积淀了一定 的阅读经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习诗歌的,意在建立语用知识的类比联结,建立起已有知识与当前阅读情境之间的联系,促进阅读经验的转化。 二、学习《秋晚的江上》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用笔将描写 的景物圈画出来。 (3)借助课文插图和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意境,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巢、苇”。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交流对诗歌内容的了解。 ①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傍晚,江上的景色。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利用课件或者用板贴画的方式呈现诗歌

《现代诗二首》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1课时 【教材分析】 《现代诗二首》第一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场景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场景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场景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提问导入:同学们,这两幅图上是什么动物?(出示归鸟、花牛两幅图片) 2.它们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现代诗的主角。让我们走进现代著名诗人刘大白和徐志摩的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吧!(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3.作者简介。 刘大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秋晚的江上》是诗人1923年的作品,在格律上仍有旧诗词的痕迹。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作字句清新,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设计意图: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简单介绍作者,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听读任务 (1)学生边听读边圈画本课生字、词。 ①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 cháo wěi luómián bàzhàn 巢苇罗眠霸占 点拨:“巢”是翘舌音;“眠”的读音是mián,不能读成mín。 ②学习多音字“尽”,“尽”是多音字,此处读jǐn。 (2)把两首诗读正确,读流利,注意断句和节奏。 ①学生齐读诗歌,读出节奏美。 ②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互动,读音纠错,巩固字音。部分发音较难的汉字,如带翘舌音的汉字,可结合H5资源给学生正音。情景跟读,掌握读现代诗的方法。 2.解读诗题 (1)读诗题。 引导:从《秋晚的江上》这个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预设1:“秋”表明季节是秋天。 预设2:“晚”表明此时是晚上。 预设3:“江上”交代了地点是江上。 引导:从《花牛歌》这个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预设:作者描绘的是一只花牛。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1:《秋晚的江上》可以理解为:秋江傍晚的景色。 预设2:《花牛歌》可以理解为:描绘或歌颂花牛的歌。 过渡:同学们,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带给我们怎样的画面和感受呢?让我们一起细品这两首诗,寻找答案吧!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1)默读“阅读提示”(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勾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首诗。 2.说说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 3.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自然之美。 4.体会作者对描写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学过的几首现代诗吗?有哪些诗句让你记忆犹新,久久不忘呢? 师:这些诗句真让人难忘,太美了!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板书课题,它们一样会让你们喜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遍吧! 二、学习生词,整体感知 1.师:听完了课文朗读,你有什么感觉呢? 2.我想孩子们一定迫不及待地要自己读一读吧!下面就打开课本第8页,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吧!注意读准字音。 3.瞧,你们认真读书的劲头吸引来了一个小伙伴,它想考考你们呢?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些生词:归巢芦苇剪秋罗眠霸占 4.看来同学们预习完成的非常棒! 三、学习《秋晚的江上》 1.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学习《秋晚的江上》这首小诗吧! 2.谁来读一读。 3.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你也来读一读。 4.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刘大白。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5.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吧。思考:你觉得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6.你最喜欢的是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多角度、多感官的去想、去叙述。) 7.再读课文,配乐、老师领读第一节,学生读第二节。 8.把你喜欢的句子构成的画面写下来,写一小段读给大家听,看谁描绘的最美! 四、学习《花牛歌》 1.我们领略了秋天晚上江上的美景,接下来再去草原上看看花牛们的可爱姿态吧! 2.谁来读读诗呢。 3.介绍作者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海谷、大兵、云中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4.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 5.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小节?写出了什么样的画面?生交流: (1)坐在那,眼睛眯着,安静,花儿簇拥着它,小蝴蝶 (2)睡觉,头上的白云悠悠的飘,蓝蓝的天空 (3)走,嘴里发出欢快的声音,“哞哞”、小尾巴 (4)做梦,太阳慢慢的向西边落去,余晖照在花牛的身上,躲在青青的山峰后面。 6.配乐再朗读。 7.你想不想也动笔写写你喜欢的小动物,用小诗的形式。 8.创编。展示、评比、奖励。 五、课堂总结 两首诗带给了我们很多美好,有浓浓的秋意,有青青的草地,有振翅的鸟儿,有可爱的花牛,也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能读到更多的现代诗,在享受美感的同时,也变成一个能说能写的小诗人! 板书设计: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鸟儿花牛草地 斜阳剪秋罗白云 芦苇太阳西山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材资料、文章思维拓展和答案

【教材分析】 《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他写的《卖布谣》,是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有名诗篇。早期作品结集为第一本诗集《旧梦》。付印时自己曾评论说这些诗“用笔太重,爱说尽,少含蓄”,而且“传统气味太重”。后来,作者又加以增补修订分编为《丁宁》《再造》《秋之泪》《卖布谣》4本诗集。1926年末续出诗集《邮吻》,感情真挚,诗意更为圆熟。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小说集:仅《轮盘》;戏剧:仅《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优质教案

3*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巢、苇”等6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重点) 3. 抓住文中富有诗意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了解作者 1. 图片引入,回顾学法。 课件出示《观潮》和《走月亮》所描写的画面,说说在学习这两篇写景的课文时,是怎么想象画面的。 预设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预设2: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 (调动嗅觉想象画面) 2.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诗二首》,看看这两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 认识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课中想象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 Ⅱ初读诗歌,认读字词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自读诗歌。要求: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课件出示本课字词,认读字词。 ①指名认读。提示:“巢”是翘舌音,“眠”不能读成“mín”。 ②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巢”的小篆字形。 点拨:“巢”是象形字,下边是树木,树木上是三只鸟和鸟窝。合起来表示鸟筑巢于树上。 课件出示“眠”,引导组词:安眠、睡眠、失眠、冬眠、不眠之夜。 ③课件出示“芦苇”“剪秋罗”的图片,看图理解词语。(请学生指图读词语) 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听范读,教师指导停顿。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Ⅲ共同学习《秋晚的江上》,想象画面 1. 学生自由朗读《秋晚的江上》,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板书:秋晚的江上) 学生交流。(板书: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2.小组合作,阅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围绕“鸟儿、斜阳”,抓住“倦了、驮着”等关键词语展开想象) 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1)第一小节描绘的景物:鸟儿、斜阳。描绘的画面:倦鸟归巢。 (2)归巢的鸟儿的状态是怎样的?请学生表演“驮”的动作。 课件出示教材插图。 ①“倦了”说明鸟儿已经十分疲惫,由此可以想象它们飞行的速度不会很快。 ②从“驮”这个动作可以看出鸟儿负重飞行的艰辛,尤其“驮”着的还是比鸟儿大得多的斜阳,可见鸟儿飞行的速度是缓慢的。 ③此外,夕阳的余晖映照在鸟儿的身上,鸟儿的羽毛仿佛闪着金光。鸟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优质教案精选

【篇一】 秋晚的江上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巢、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 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查阅有关秋天景色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秋天景色的图片〕同学们,谁能吟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词? 2.除了刚刚同学们吟诵的这些古诗,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现代诗,让我们跟着作者刘大白一起去看看秋天的美景吧!〔板书课题:秋晚的江上〕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

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以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 三、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词。 2.听录音,解决生字词,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3.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4.诗歌介绍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生:鸟儿、斜阳、芦苇〕 5.这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可以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生:秋晚、斜阳——秋天的晚上江上——江面上 6.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感受到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 四、品味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 2.鸟儿要干什么?怎么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3.那鸟儿,尽管是倦了,但在归巢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是不忍将太阳孤单地留在夜色中,是渴望与太阳日夜厮守,不肯有须臾的离别,是害怕黑暗的夜色,而向往永远与光明为伴……〕 4.“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渲染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本课选编了两首现代诗,它们均寄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 《秋晚的江上》锁定秋天黄昏时的江面这一特定地点,描写了归巢的鸟儿在斜阳的烘托下行动的情景,同时附带展现了江边的芦苇在斜阳的映照下颜色的变化。从诗人的描绘中,我们欣赏到了秋天黄昏江上的美丽画面,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小诗语言简洁,句式活泼,注重了情与景的契合,真正达到了诗画结合、情景交融的境界。 《花牛歌》则以花牛的活动为中心,精心选取了四个场景,写出了花牛不同的行动、态势。通过作者生动、活泼的描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这首诗用词虽简单却不失韵味,形式上一唱三叹,非常适合朗诵。 现代诗的教学,在小学阶段,首先要注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准节奏、停顿,把握好轻重缓急,从而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其次,要使学生学会品味诗歌语言,通过揣摩形象,感知意味丰厚、韵味独特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