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绘画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

中国绘画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

中国绘画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

中国从三国鼎峙开始至隋王朝建国为止的绘画艺术。这一时期,上起三国曹魏,中历西晋、东晋、十六国,下迄南北朝至隋统一,历时369年。此间的绘画,在整个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大部时间陷于战乱,国土长期分裂,朝代频繁更迭,世族地主的统治极端腐朽,生产力不断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于深重苦难之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但另一方面,儒家名教失去它原有的维系人心的力量,玄学思想风靡一时,外来的佛教在中国土地上获得广泛传播和狂热信仰,因此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思想活跃的时代。处在纷争不息、动荡不安的社会之中的士人阶层,不论他们出身于世族或寒门,由于普遍对现实世界感到绝望,而竞相崇尚放达,追求享乐。他们寻求各种精神寄托,或则清谈玄学,或则寄情山水,或则企慕神仙,或则恣意声色。还有一部分人则喜欢染指于艺术的创作、鉴赏和品评等活动。多种多样的精神享乐,无拘无束的个性发展,无疑会给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空前发展造成有利条件。

绘画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绘画的主流,仍沿着两汉时期强调绘画的“鉴戒”作用,三国时曹植认为:“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历代名画记》);何晏说:“图像古昔,以当箴规”(《景福殿赋》)。齐梁时谢赫主张“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画品》)。这些关于绘画社会功能的论断,与东汉时“图像之设,以昭劝戒”,“图像百城,以励风俗”(均见《后汉书》)的主张完全一脉相承。当时的壁画和卷轴画,以古圣先贤、忠臣烈女为题材者不胜枚举。例如三国时魏国的几处宫殿之内,或则画“历象贤圣”的壁画(《魏都赋》),或则画姜后、孟母、樊姬、钟离春、班婕妤等列女故事的壁画(《景福殿赋》)。两晋及南北朝时,西凉李□于敦煌靖恭堂画“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晋书》);北魏太和(477~499)年间于平城皇信堂画“古圣、忠臣、烈士之容”(《水经注》)。此外像《列女图》、《孝经图》、《孔子十弟子图》之类,一直是当时极其流行的题材。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佛教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得到

了一批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的作用,佛教为充分发挥它那“为形象以教人”的作用,便不遗余力地借助绘画直观具体的感人形象,以作为它有力的宣传手段。这一时期大规模出现的佛教寺塔、石窟壁画和为数更多的佛教行像、卷轴画,其所画佛、菩萨像以及佛传图、佛本生故事图之类,莫不是为了宣扬佛陀的普渡众生、佛法无边广大。通过图画形象,使人们相信佛教教义,以期最终达到有如南朝宋文帝所说的“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指佛教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的目的。道教绘画虽不如佛教绘画兴盛,但其地位也不容忽视。从姚最《续画品》有“画有六法,真仙(即道像)为难”之说,和这一时期道教题材的绘画作品有卫协《神仙画》、史敬文《黄帝升仙图》、谢赫《安期先生图》、梁元帝萧绎《芙蓉湖醮鼎图》之类作品来看,可知当时道像画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

随着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对精神生活愈来愈高的追求和各个文化种类之间的互相影响,绘画题材种类在原有的基础上日益扩大,并开始向分科发展。人物画方面,出现了后人所谓的“晋尚故实”的情况。故实画,除了描写“鉴戒”作用的两汉以来的传统题材外,还有的取材于文学作品,如卫协画《诗?北风图》,顾恺之画《木雁图》、《洛神赋图》,史道硕画《酒德颂图》,戴逵画《南都赋图》等。肖像画在这一时期已很发达,重要画家莫不以擅长肖像画而名噪当时。如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就特别注重揭示对象的精神意向和表现对象的特定性格,肖像画中注重描写人物的品格风度,无疑是与当时盛行的品藻人物的风气相一致的。此外,作为齐梁时上流社会奢华侈靡的生活在绘画上的反映,也出现了谢赫“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和稽宝钧、聂松的“赋彩鲜丽,观者悦情”一类的新题材和新风格。北齐时萧放受后主高纬之命,采录“近代轻艳诸诗以充图画”(《北齐书?文苑传序》),显然与当时文学上流行香艳的宫体诗如出一辙。刘□的绘画以“妇人为最”,沈粲“专工罗绮”,都是时代风尚的产物。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南朝刘宋之际,与诗歌中的山水诗相互伴随,出现了以王微、宗炳为代表所创作的山水画。山水画不再仅仅作为人物

画的背景,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而且他们画山水是要借此寄托其“山水之好”,并作为一种“畅神”的手段,其后继者如梁代萧贲,也是抱着“学不为人,自娱而已”的态度,因此山水画一开始出现,便已显示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画科的特殊地位。在刘宋时一种专以蝉雀为题材的绘画也颇为流行,这显然是取义于中国古代“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的寓言,使中国花鸟画摆脱自古以博物多识为目的的《本草图》、《尔雅图》式的说明性,而被赋予某种寓意性。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中谈及“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可见依题材而区分画科,在东晋时实已初具雏形。此后南北朝时期有以善画鬼神著称者,有以善画马著称者,有以善画蝉雀著称者,绘画题材划分愈益趋向细致和画家技能的愈益变得各有专长,是这一时期绘画飞跃发展的明显标志之一。

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手法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西晋时的卫协被谢赫评为“古画皆略,至(卫)协始精”,他是使绘画技巧空前提高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画家。东晋顾恺之继起,在解决绘画创作一系列技巧问题上,更是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他将中国哲学上引人争论的形、神这一对范畴运用到绘画的理论和创作上,主张绘画要做到传神,要表现神气,使中国绘画从此出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构图、用笔、着色等绘画表现技法,也于这一时期被画家们不断加以丰富和改革。如顾骏之赋彩制形,皆创新意,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毛□善于布置,陆绥一点一拂,动笔皆奇,稽宝钧、聂松赋彩鲜丽,都是其例。特别是六法论的提出,不但为绘画批评,而且也为绘画创作总结出一整套的艺术性标准,足可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全面技巧已经被提到条理化的高度,为画家们所自觉掌握。尤其是用笔,被后人称为密体的顾恺之、陆探微所创造的“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和“精利润媚”的一种笔致,与被后人称为疏体的张僧繇所创造的“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另一种笔致,成为各极其趣的鲜明对比。北齐曹仲达画佛像,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贴体,被后人称之为“曹衣出水”,也于此时异军突起,对后世中国画皆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随着佛教美术的不断传入,对于来自印度、

犍陀罗和中亚其他各国的外国绘画技法也曾加以不同程度的吸收。如张僧繇采用天竺遗法在建康乘寺门上画出有凹凸感的花朵,因而轰动一时,足以说明这一点;敦煌莫高窟所留下的大量北朝壁画,其吸收外来画法之处,至今犹令人们历历可考。在山水画方面,出于发挥山水画审美功能的需要,王微有针对性地强调山水画艺术必须严格地区别于图经,必须讲求“容势”,而不应与图绘那种“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的用途相混淆。宗炳为了更好地表现山水的“自然之势”,做到能使像□、阆、嵩、华那样高大的山形“可得之于一图”,“不以制小而累其大”,他将朴素的透视学原理应用于山水画法。

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可靠记载的知名画家相继出现,是从三国两晋时开始的。东晋以后,中国长期存在着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使南方与北方绘画的发展很不平衡。从现存文献资料和画迹实物来看,无名的工匠之画,北方较之南方毫无逊色;有名的士人之画,则南方远比北方发达。这一时期有姓名、事迹、画艺记载可考的著名画家,多数都是南方画家。三国时吴国的曹不兴,以善画著称当时,与皇象的善书同列为吴国八绝之一。西晋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画家是卫协,其次则有张墨、荀勖。卫协与张墨当时曾被葛洪在《抱朴子》中并推为“画圣”。至东晋,出现了更为重要的画家顾恺之。谢安曾给予顾恺之的绘画以“有苍生以来所无”的高度评价。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道释画、故实画、肖像画等方面均有高度造诣,同时他也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批评家。戴逵的佛像画与他的佛像雕塑同样有名,在创造足以使中国信徒见之动心的佛像样式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东晋明帝司马绍,也是个善画佛像和故实题材的画家。

南北朝时,南朝刘宋一代的画家,成就最高的是陆探微,画人物创造出秀骨清像的典范,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极大,可与顾恺之媲美,因此后世经常将“顾陆”相提并论。陆探微之子陆绥,也被当时称为画圣(庾元威《论书》)。袁倩、顾宝光等都是陆探微的最有成就的追随者。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家宗炳、王微,也并时出现在刘宋一代。根据《画品》等书对他们二人的品评,大约二人的山水画在意趣上的造

诣远比在技法工力上的造诣更值得肯定。此外,顾骏之始画蝉雀,顾景秀、刘胤祖也以善画蝉雀著称;吴□、张则在当时也颇有画名。南齐一代的著名画家,有善画妇人的刘□,善画马的毛惠远,善画鬼神的姚昙度,善画人马的蘧道愍,以及被称为“中兴(南齐年号)以后,象人莫及”的人物画家谢赫,以善肖像画及时妆仕女擅名于时,他的追随者有沈标。梁代成就最高的画家是张僧繇。他以“善图寺壁”著称,创造了号为“张家样”的佛像楷模,他的具有独创性的绘画风格技法给予了唐代阎立本、吴道子以极大影响。其子张善果以继承其父的画法而享有重名。梁元帝萧绎特别以善画外国和少数民族职贡的题材见称。此外,山水画家萧贲也值得论述。陈代画家有顾野王。北朝画家中,北魏时有兼长建筑、工艺、雕刻、绘画的蒋少游。北齐时有被当时人们号为画圣的杨子华,还有以善画“曹家样”佛像(梵像)著称的曹仲达。北周时有以善画柴车野服著称的田僧亮和以善画塞北风土著称的冯提伽。其他如郑法士、展子虔等皆是由北周入隋的画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砖画等遗迹这一时期大量附丽在寺塔上的著名壁画,如顾恺之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瓦官寺所画维摩诘像、张僧繇在江陵(今在湖北省)天皇寺所画卢舍那佛像和孔子十弟子像等,其画迹早已随同建筑物荡然无存。现在保存下来的仅有较为僻远之地的石窟壁画,如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4~6世纪壁画(见彩图克孜尔石窟第17窟壁画《本生故事》)、库车库木吐□石窟5~6世纪壁画(见彩图库木吐□石窟第21窟穹隆顶壁画(5~6世纪))、甘肃敦煌莫高窟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壁画、永靖炳灵寺石窟东晋十六国时西秦壁画(见彩图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壁画(西秦))、天水麦积山石窟北魏壁画等。其中属于这一时期的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石窟壁画,其风格具有龟兹文化特色和中亚佛教美术影响。属于这一时期的莫高窟36个洞窟的壁画,满布于各窟的四壁及窟顶、塔柱各处,除掉少量纯装饰性的题材外,主要题材包括具有情节性构图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还有大量的菩萨、飞天、伎乐人、药叉等的形象。情节性构图的画幅中,艺术性最高的如第254窟《萨□那太子舍身饲

虎》、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第257窟《鹿王本生》、第290窟《佛传故事》等,构思构图都极具艺术匠心。莫高窟早期佛教壁画,在中国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接受了较为明显的印度、犍陀罗佛教美术的影响,显示了对外来画法的大胆吸收;而所画狩猎场景等,则又全然呈现出汉画趣味。在笔致、色调的运用上,北魏活泼厚重,西魏以后逐渐趋向文雅,透露出隋唐圆熟画风即将到来的征兆。

地下遗存的墓室壁画、砖画、漆器画等遗迹,近年出土日多,为了解这一时期的绘画发展状况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依据。其中壁画遗迹,如吉林省集安现已发现的20多处4~7世纪时高句丽族王室、贵族墓,多绘有规模较大的壁画。壁画内容除佛教题材和伏羲、女娲、四神等传统题材外,主要为表现高句丽族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和民族习俗,反映了当时当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自然融合。在艺术风格上,具有运笔爽利,赋彩单纯,形象明快的特色。砖画遗迹如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嵌砌在墓室墙壁上的画砖,采用一砖一画的形式,用粗放的笔法率意画出生活小品。模印画像砖也有一些艺术性高超之作,如南京西善桥东晋墓出土的拼嵌在墓室两壁上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形象生动,线纹秀挺,与同时代顾恺之的画风颇相近似。漆画遗迹如山西省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画,在朱漆底色上用细润的线条画出古烈女故事图,画法已经臻于工致成熟。此外,如甘肃酒泉丁家闸西晋墓壁画、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见彩图娄睿墓壁画《出行图》(北齐)山西太原)、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壁画画像砖等遗迹,皆可说明当时的绘画所已达到的水平。

理论著作及其他著作中有关绘画的史料这一时期随着绘画鉴赏、收藏、品评风气的逐渐开展,有关绘画的理论及史料著作相继出现,并不断有所发展。东晋时顾恺之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3篇著作,见于《历代名画记》的转载。由于经过长期的辗转传抄,3篇文字多有脱误,甚至有些部分不可句读,但它毕竟是中国最古的绘画理论及史料的专著,仍不失其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以形写神”,强调“传神”和“悟对通神”,《论画》中提出“迁想妙得”等,确可算是后世中国画家所拳拳服膺

的论画最高准则。南朝刘宋时宗炳《画山水序》及王微《叙画》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关于山水画的美学专著。除了论述山水画的一些造型性问题之外,还着重阐明自己创作山水画的动机,希图抒发一种高雅的主观情趣和希图借助山水的形质以体现道、神一类的神秘观念。齐梁时谢赫《画品》(一作《古画品录》)是一部以品评古今画家画艺优劣而作的专著,可是此书的意义却远远超出它对具体画家所一一作出的品评,实际上它是一部概括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性准则的重要著作。在此书中,谢赫最大的功绩在于他提出了“六法”这个全面衡量绘画艺术性高低优劣的6条标准。六法论对后世中国绘画的理论与创作产生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梁隋间姚最有《续画品》,是追随谢赫之后,对画家画艺进行品评的又一部专著。还有大约活动在北魏、宋齐时的孙畅之,曾撰有《述画记》一书,多载自汉魏至宋齐时画家的有关传闻。其书惜已久佚,现在仅能在《历代名画记》所摘引的数条文字中窥得其一鳞半爪。此外,其他性质的著作涉及到绘画并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著作尚有:西晋时葛洪的《西京杂记》,记录了西汉画工毛延寿、刘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人的姓名和画艺;刘宋时刘庆义的《世说新语》,对顾恺之、戴逵的绘画艺术有不少记述,为后人作传和谈艺者所转相祖述;梁代庾元威的《论书》,篇末附论书法杂体与绘画相通的诸事例;北魏时郦道元的《水经注》,载及岩画、壁画遗迹多处。所有这些,虽则文字分量不多,但却为后世留下相当可贵的绘画史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绘画 (编者按:三国时期的绘画与后来的两晋南北朝通常是做为一个绘画历史中的整体出现的,而我们本次专题为了可以达到详尽的效果,为了可以以绘画来展现每个统治时代的风采,因此我们单独列出,三国绘画的发展背景是与两晋南北朝为一体的,因此我们的三国绘画发展背景采用绘画史上惯用的背景作为资料,还希望朋友们阅读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 中国从三国鼎峙开始至隋王朝建国为止的绘画艺术。这一时期,上起三国曹魏,中历西晋、东晋、十六国,下迄南北朝至隋统一,历时369年。此间的绘画,在整个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大部时间陷于战乱,国土长期分裂,朝代频繁更迭,世族地主的统治极端腐朽,生产力不断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于深重苦难之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但另一方面,儒家名教失去它原有的维系人心的力量,玄学思想风靡一时,外来的佛教在中国土地上获得广泛传播和狂热信仰,因此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思想活跃的时代。处在纷争不息、动荡不安的社会之中的士人阶层,不论他们出身于世族或寒门,由于普遍对现实世界

感到绝望,而竞相崇尚放达,追求享乐。他们寻求各种精神寄托,或则清谈玄学,或则寄情山水,或则企慕神仙,或则恣意声色。还有一部分人则喜欢染指于艺术的创作、鉴赏和品评等活动。多种多样的精神享乐,无拘无束的个性发展,无疑会给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空前发展造成有利条件。 绘画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绘画的主流,仍沿着两汉时期强调绘画的“鉴戒”作用,三国时曹植认为:“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历代名画记》);何晏说:“图像古昔,以当箴规”(《景福殿赋》)。齐梁时谢赫主张“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画品》)。这些关于绘画社会功能的论断,与东汉时“图像之设,以昭劝戒”,“图像百城,以励风俗”(均见《后汉书》)的主张完全一脉相承。当时的壁画和卷轴画,以古圣先贤、忠臣烈女为题材者不胜枚举。例如三国时魏国的几处宫殿之内,或则画“历象贤圣”的壁画(《魏都赋》),或则画姜后、孟母、樊姬、钟离春、班婕妤等列女故事的壁画(《景福殿赋》)。两晋及南北朝时,西凉李□于敦煌靖恭堂画“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晋书》);北魏太和(477~499)年间于平城皇信堂画“古圣、忠臣、烈士之容”(《水经注》)。此外像《列女图》、《孝经图》、《孔子十弟子图》之类,一直是当时极其流行的题材。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佛教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得到了一批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的作用,佛

三国时期曹不兴等绘画艺术赏析

三国时期曹不兴等绘画艺术赏析 在中国古代绘画分期把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一个时期,也有叫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实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魏晋南北朝二者的确是同一时期,魏国是三国中最强的国家,因此三国时期的简称被称为魏,晋就是西晋和东晋的统称。我这里把三国时期单分出来,就是要把这个时期绘画的历史贡献体现出来,也是给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更多地欣赏画家的绘画作品。

一幅据说是曹不兴的画,可是当时的山水画…… 三国时代只有六十年时间,所以画家很少。魏国画家大多为从政之余而作画。主要有:曹髦、杨修、徐邈、桓范等。蜀国画家亦没有以画为业者,史传有画问世亦皆偶而为之。主要有:诸葛亮、张飞、诸葛瞻、李意其等。相对于魏、蜀二国,吴国绘画稍有成就,虽然从事绘画者只有吴王赵夫人及曹不兴二人,但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吴王赵夫人,吴丞相赵远之妹,善于书法绘画,成就颇高。相传,孙权曾

经哀叹魏蜀未平,很想使人画出各国山川地形图,赵夫人便将自己所画的江湖九州山岳地形图交给了孙权,而且还在方帛上绣上五岳列国地形图。赵夫人的绘画实开后世山水画之首,在当时影响也很大,彼人们誉为“针绝”。 三国时代是中国画历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初期的绘画题材以佛像画和道教画为主流。魏晋之前,中国山水画是以人物画的附属形式存在的。 汉画像为平面故事画和生活画,立体感不强。到三国时期,已出现色彩浓郁的彩画,立体感已很强。同时,佛教的传播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迫切需要,绘画艺术随之也发生了强烈变化。自曹不兴创立佛画后,他的弟子卫协又有所创新发展,并使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变得繁复起来。 曹不兴,亦名弗兴,三国时著名画家。孙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他在黄武年间(222—229年)享有很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在此阶段,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有明确记载的著名画家,如东吴曹不兴就是有记载的第一位有影响的画家,继他之后,如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在画史上均有突出的地位和重大的影响,画家之间往往还有一定的师承关系。这时期民间美术活动兴盛,创作技巧不断提高,出现了象嘉峪关墓室砖画、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邓县彩色画像砖、孝子棺石刻画等有着成熟技巧的作品,美术的发展是依靠了民间活动和专业创作相互促进而形成的。 有别于汉代,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了,它一方面发挥教育作用,一方面又成了使人可以得到美感享受的艺术品而成长起来。 在题材多样化的过程中已经显露出表现当代生活的兴趣,在这种倾向里尤其是肖像画得到重视,产生了“悟对通神”、“览之若面”的要求,实际上这是士大夫阶层要求自我表现的一种体现。 此时的绘画形式以长卷式为主,形成了传统,这不仅表现在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作品中,而且在孝子棺石刻画,竹林七贤图,甚至邓县彩色画像砖中也采用了这类形式,构图技巧有了提高,绘画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在表现人物面貌、精神气质上有着“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的区别;而在表现技法上则更为突出,有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也有张僧繇“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之分,有用线如春蚕吐丝的传统表现方法,也有其体稠叠、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在形象创作上,陆探微创造的“秀骨清象”概括了同时代社会名流的类型,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与西方交往的扩大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交流,更丰富了传统的表现技法,孕育着唐代绘画新面貌的产生。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发时期。从著录中可以了解到有单纯描绘的花鸟作品,但至今尚无实物资料证实已形成独立的花鸟画,看来花鸟画当时只处于孕育阶段,发展得要比山水画为晚。有关山水画的著录、著述则较多,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玄学思想的盛行,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有关,也和江南秀丽的山水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相关。然而目前还见不到早期独立的山水画作品,若干有参考价值的绘画,山水多作背景和环境的衬托而出现,较为古拙。唐张彦远记其所见说:“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杨(契丹),展(子虔)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菀(音郁,茂盛也)柳。”以现存画迹来看是符合实际的,引文的后段也适于理解为南北朝后期向隋代过渡时的状况。山水画真正的发展时期当在隋唐之时。 此山水画的产生密切相关,此阶段出现了较为完备的绘画理论著作,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记录了作画的完整构思,是一篇可贵的资料。刘宋时期的宗炳是山水画家,他的《画山水序》一文表明了他对山水画的理解,代表着早期山水画的面貌;和他同时的王微写了《叙画》,也记录了他的看法。这些文字是探讨山水画起源的重要依据。绘画理论著作的出现是绘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同时它也与当时重玄谈、重品评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顾恺之和谢赫的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而重气韵,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重人物的传神写照是这种理论的精髓,它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又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绘画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及时期特点

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及时期特点 摘要:中国画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只有在纵观中国画发展历史和 时代背景的前提下,才能理解中国画;中国画的发展也收到了不同时期、不同文 化艺术的冲击与碰撞,寻找到中国画与现代艺术和西方艺术的结合点也是当前中 国画家深思的问题。中国画的发展需要大家努力学习充实自身,认真思考,在探 索中寻找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及出路。 关键词:中国画;发展;特点 不论哪种艺术,它的发展都与时代和所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想要了解中 国画的发展历史与特点,就要首先了解艺术史的动向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必然导致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画面对与之相对的西方文化,必然收到了强大的考验与 冲击,由此,便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问题的一些思考,艺术史离不开批判性艺术,或者说正是由于批判艺术的发展才能使艺术有了发展与延续。中国画的历史也是如此, 是由于艺术家和观赏者的批判,推动了中国画历史的繁荣发展。 一、中国画的起源 中国画,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历史的文化,其风格与传统延续了中国千年的历史。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其气韵生动,笔墨简洁,线条流畅,意境完 美表达,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形式的民族特色风格。在传统风格与民族大众审美要求下,在时代的前进中不断发展、充实、突破、创新,造就出新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华夏民族 之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史的奇葩。中国绘画史历史悠长,早有史料记载伏羲氏画八卦、 黄帝画制服、舜妹螺氏绘制影像等。早期的绘画经过匠人的再造与雕刻,绘制于青铜器及瓷 器上。直到汉代出现纸之后,才由画家用毛笔进行纸上绘画,演变为现在的中国画。 二、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1、原始的中国画 古代原始岩画是中国画最早的记载,对分布于西北、西南,据说是当时的游牧民或少数 的民族部落所画。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所画岩画的内容大有不同,北人食肉勇悍,南人食蔬 文雅,所以西北与西南的岩画各有特点。西北岩画以刻凿为主,多画动物,如新疆天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等。除此,还有狩猎、放牧等内容。西南岩画多以涂饰为主,以人物为主, 如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除了人物还有房屋、树木、神灵祭器等。南北岩画都以线 条为主要构图,或者雕刻或者涂饰,以线成面,或粗犷或神秘,充满写实之美。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吸收了战国列国的绘画成就,。统治者为了表达自 己的身份地位,召集各地能工巧匠绘制宫殿壁画、墓地壁画、建筑壁画及画像石与画像砖。 2、三国、南北朝时期 三国是中国画历史的重要发展时期。最初以佛像画和道教画为主。发展到南北朝时,中 国画逐渐变为单幅卷轴画,成为了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广泛。除了人物与宗教,山水画 也随之出现,书画理论著述也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 是此时期的代表作。 3、隋唐时期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五):壁画 2011-12-09 农业社人 壁画是指绘在墙壁上画,主要可分为建筑壁画和墓葬壁画两大类。其中建筑类主要是宫殿、寺观墙壁上,又称宫殿寺观壁画。壁画从西周到明清历代皆有,最兴盛则是在汉唐。 (一)先秦壁画 现存最早的墓葬壁画是西周时代,发现于山西扶风县法门镇杨家堡4号墓,但只见一些残存痕迹。秦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常常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秦代的墓室壁画。据史料所载,秦始皇陵地宫“上具天文”,其墓室顶部绘有天象图壁画。据陕西社科院考古所《秦都咸阳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1976年,11期)一文,已记述发掘出壁画“残块四百四十多块”,颜色多种。其中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秦都咸阳宫遗址3号殿长廊上的秦代壁画残部,为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 (二)两汉壁画 两汉的宫殿、府署、寺观,普遍绘制壁画,或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宣扬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或以借物寄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图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或绘制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这在当时无疑的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对后世皆产生出重大影响。宫殿壁画逐渐兴盛。文帝三年(前177年)在未央宫承明殿,画屈轶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藉以激励吏治清明,此是两汉宫殿壁画之始。汉初不少同姓诸侯王亦绘制宫殿壁画,其中以鲁恭王刘余营建的鲁灵光殿壁画内容最为丰富。武帝时,在甘泉宫诏画教子有方的金日殚母肖像壁画。汉宣帝刘询在麒麟阁绘制包括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苏武等11人的功臣图壁画。 东汉绘制宫殿寺观壁画之风尤盛。明帝刘庄“雅好图画,别立画官”,永平三年(公元60年),下诏在云台进行了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后又增加四人,合三十二人”。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寺院壁画的肇始。壁画在东汉被广泛应用,除宫廷外衙署、驿站、学校、墓室都有壁画。 壁画不宜保存,因为年久或历经战乱,建筑不存,宫殿、驿站、学校的壁画也就化为乌有。现存所能见到的汉代壁画,多指墓室壁画而言。汉代多重厚葬,在贵族坟墓中的壁上也多有壁画。20世纪20年代初,洛阳八里台那组空心砖壁画,是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在洛阳、西安、武威等各地共发现五座西汉晚期的墓室壁画。其中以洛阳发现的三座最为重要,皆用大型空心砖和小砖混合构筑而成,卜千秋墓与烧沟61号墓皆座西朝东,平面略呈“六字形”,壁画绘于空心砖构筑的主室脊顶,门楣后壁或隔上,题材有日月星象、御龙升天、驱鬼逐疫及历史故事等。1931年,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则是东汉墓室壁画的首次发现。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在山西平陆、山东梁山、河北望都、河北安平、河南密县、辽宁辽阳和金县、甘肃酒泉、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及和林格尔等地又陆续发现了四十余座壁画墓。其中大型多室墓颇多。壁画题材主要是标榜墓主人生前的地位,画有属吏与出行车马仪卫,有的还画出幕府官邸;场面通常以墓主夫妇并坐宴饮、观赏乐府的形式出现;还有描绘庄园坞壁的农牧生产,以及圣贤、孝子、烈女、义士等历史故事画。日月天象及神禽瑞兽已退居次要地位。这可能与当时举荐制度、好名成风,以及生时奢侈死后厚葬的时代风俗有关。

中国画发展简史

一:中国绘画史的起源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风格和传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沿传相续形成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就以其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这种传统风格和民族的审美需求,又在时代的前进中不断地得到充实、突破和创新,并又孕育和造就着新的风格的出现,成为华夏艺苑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花园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见于史料上记载的以伏羲氏画八卦、黄帝画制服、舜妹螺氏绘影像为最早。早期的绘画经匠人的再造,刻在料上、青铜器上及绘在陶器上。直至汉代四大发明纸张的出现,画家用毛笔在纸上绘画,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中国画。 二:原始的中国绘画 古代先民创造的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它们大多分布在西北与西南,据说是游牧或少数民族部落所为。也许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北人食肉勇悍,南人食蔬文雅,故而西北与西南的岩画各有特色。西北岩画以刻凿为多,图案以动物为主,新疆天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甘肃黑山岩画等为其代表。除动物之外,还有狩猎、生殖崇拜、放牧等内容,粗犷雄浑。西南岩画以涂饰为多,图案以人物为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等为其代表。除人物之外,还有房屋、树木、神灵祭器等内容,朴拙神秘。然而无论南北岩画,其以线条为构图,或斫凿,或涂饰,以线成面,大多形成阴面造型,富有幼稚夸张的特点,充满写实装饰之美,则是相互一致的。 三: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220-265)是中国画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初期的绘画题材以佛像画和道教画为主流。 四:晋、南北朝 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

中国古代画家汇总

三国- 两晋- 南北朝画家 顾恺之——(约345 ——406 年),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东晋著名家,多才艺,工诗赋,尤精于绘画,擅长于佛道、人物、肖像、禽兽、山水,尤善传神。曾在建康瓦棺寺作维摩诘壁画,为世所称。代表作品《女史箴图卷》、《列女仁智图卷》、《洛神赋图卷》等。 萧绎——(505 ——554 年),字世诚,博学善画,尤以肖像画最擅。代表作品《职贡图卷》。 隋唐画家展子虔(约531 ——604 年前后),隋朝山水画家,渤海(今山东阳信)人,他的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尤长人物山水。代表作品《游春图卷》是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 阎立本(?——673 年)唐代初年,人物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除当时流行的宗教画外,人物、车马、山水、台阁等无所不能。但他最擅长、成就也最突出的还是肖像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代表作品《步辇图》等。 李昭道——初唐时期,青绿山水画家,画风精巧细密。代表作品《明皇幸蜀图》体现了他的典型风格,时代特征明显,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张萱——唐代陕西长安人,最擅长画妇女和婴儿,他的人物画创作多半是描写宫廷妇女的闲散娱乐生活,人物形象不仅“形似”而且传神,能确切刻画人物的心理状况。代表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 梁令瓒——或称蜀人,活动于开元年间,画风严谨、精细,在天文学上有一定贡献,代表作品《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周昉——唐代长安人,擅长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亦以仕女画为突出,以当时的关中贵妇为形象依据,具有以“丰厚为体”、“衣裳简劲,彩色柔丽”的特点,体现了中晚唐时期官僚贵族的审美情趣。代表作品《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 李真——中唐时人,师法周昉,代表作品《不空金刚像》。 韩滉——唐代长安人,他画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倾注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农民疾苦的同情之心,此外,他特别喜欢画牛。代表作品《五牛图》等。 韩干——唐代陕西蓝田人,一生中的绘画活动,大多数以马为表现题材,他画马,不拘成法,注重观察和写生。代表作品《夜照白图》、《牧马图》等。 韦偃——唐代的画马名家,代表作品《牧放图》等。 孙位——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晚唐宫廷画家,善画人物、鬼神、杂画。性情疏放不羁,不拘礼法,常与僧道来往,颇有魏晋名士风度。代表作品《七贤图》等。 五代画家 荆浩——五代时期沁阳(河南济源)人,他既注重吸收传统技法的优点,也倾心师造化,既着重笔法的丰富变化,也不忽视水墨的灵活运用,在水墨山水画皴、擦、点、染的笔墨技巧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为后来的山水画艺术形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代表作品《匡庐图》等。 阮浩——画史无传,生卒、籍贯不详。代表作品《閬苑女仙图》。 关仝——五代时期长安人,是荆浩的弟子,有“出蓝”之誉,自成一体,人称荆浩相仿,构图以巍峨、 关家山水”,他的画势与 雄奇、深远见长。代表作品《关山行旅图》、《山谿待渡图》等。 黄筌——五代时期成都人,17 岁为前蜀画院待诏,他的花鸟画题材多取材于宫廷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表现技法上“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代表作品《写生珍禽图》 胡瓌——(公元十世纪),契丹族人,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县)。善画人物、鞍马,主要描绘契丹部族的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美术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至公元589年隋朝隋朝统一南北,史称魏晋南北朝。东汉末年因黄巾军起义而动摇了汉,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公元265 年司马炎代魏立西晋,公元280 年西晋灭蜀吴统一,公元317年晋南迁,史称东晋。在从公元310 年至439 年北魏统一北中国的130 年间北方先后由汉、匈奴、羌等建立十几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南方东晋之后又有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更替史称“南朝”与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相对到隋统一南北。 汉末来的社会变荡引起社会思想的变化,独尊儒术的局面打破,各家思想都有发展、相互影响,老庄思想被大多士簇文人视为精神支柱,追求任诞放达的生活和超然物外的精神,清谈玄学之风弥漫。 人物画在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 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登上画坛。 佛教美术兴起。 我国古代三大佛教艺术石窟: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 佛教建筑主要有:塔、寺庙、石窟三大类。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北魏} 人物画的新发展 三国及西晋时期的绘画主要是宣扬儒家思想的三皇五帝、忠孝节义、祥瑞之类的题材,世俗生活题材也不少,反映老庄思想与清谈玄学和佛教思想的绘画也开始出现。 曹不兴和卫协开启自汉向魏晋转折的画风。卫协《毛诗比风图》、《史记伍子胥图》。“巧密与精思”一是指技法,用线如蛛网而有遒劲的笔力;二是指所画对象内在精神气质的刻画比汉画更细腻。开创了南朝至唐初人物画的风格模式。谢赫《古画品录》:“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魏晋风度:在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清谈玄学之风的兴起,人们所追求所欣赏的不再是看重外在的功业、经学造诣和品性道德,而是一种任性放达、不拘礼法、不拘泥于形迹、简略玄谵的人生境界。 顾恺之三绝:画绝、才绝、痴绝。师承卫协,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注重“传神写照”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作品:《女史箴图卷》《烈女仁智图》《洛神赋图》。画论:“传神写照于阿睹之中”“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迁想妙得” 竹林七贤:西晋文人嵇康、阮籍、刘伶、向秀、山涛、阮咸、王戎 “四大家”: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吴道子 张家样:张僧繇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把书法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绘画,“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疏体画,运用明暗晕染体现体面关系的“凹凸法”,形象生动和真实,给人形神兼备“对之如面”。 密体:顾恺之、陆探微 疏体:张僧繇 南北朝后期和隋唐的郑法士、阎立本、吴道子都师法张僧繇 东晋以来系统的绘画理论: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中国美术史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 一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 曹不兴是有记载的第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主要画人物,也是记载最早的佛像画家(三国东吴) 卫协西晋画家,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他的创作被谢赫列为六品中的第一品,绘画的特点被顾恺之概括为“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绘画理论家。(《画云台山记》《论画》)a 顾恺之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注重眼神的描绘,他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最大的艺术成就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传神写照”;b 在他的创作活动中,最为知名的是在瓦官寺绘制的维摩诘壁画;c 代表作《女史箴图》(唐摹本)是依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讲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是一幅插图画;《洛神赋图》(宋摹本)是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而画;《列女传·仁智图》;d 提出了“形具而神生”迁想妙得的理论; e 艺术特点:注重线造型人物造型的准确;画面呈现“春蚕吐丝”“春云浮 空、流水行地”式的运动感和飘逸气息,体现中国古代艺术的秀雅和高贵; 把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陆探微南朝刘宋时最杰出的画家,擅长人物画也兼作风俗画和宗教画,谢赫在《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一笔画” 的笔法,创造的人物形象“秀骨清像”(对崇尚玄学、重清议的六朝士人形象的概括)。 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被称为“张家样”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样式之一,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性和写实性。 顾恺之、陆探微的风格是笔迹周密的密体而张僧繇则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梁元帝萧绎精通绘事,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职贡图》(宋摹本)被认为出自他的笔下。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 (四大样之二)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谓“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杨子华是北齐宫廷画家,作品多描绘当代题材和北齐的贵族生活,其画风对唐代的影响很大,代表作《北齐校书图》(宋摹本)是流传下来的作品之一,与1981年在山西太原发现的娄睿墓壁画相似。 古代四大画家是指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和后来的吴道子。 吐鲁番晋墓出土的《地主庄园图》是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 东晋南朝墓壁的模印砖画,题材除常见的青龙白虎外最具特色的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其中以南京西善桥墓砖画制作最精美保存最完整。 北朝石刻线画继承汉画像石减地阴刻的传统技法而又有时代的造型特色,被广泛用于石室石棺及石棺床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河南洛阳出土的宁懋石室和孝子棺石刻线画。 北朝漆画多描绘人物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和宁夏固原漆棺画是其中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第五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AD220-AD589)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的特征: 1、为艺术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西汉文艺“助人伦、成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的。魏晋开始,艺术具有其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再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 2、人的觉醒 艺术家重视自身人格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上尽力表现作者的才情风貌。两汉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动的行为)让位于魏晋的五彩缤纷的人格(静的玄思)。以“胜流”、“名士”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画和以寄情岩壑或向往仙圣为主旨的山水画在这时开始成熟。 3、士大夫阶层成为画坛中坚力量 从此,绘画的审美层次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4、佛教的兴起,使得佛寺和石窟的壁画与佛像的制作勃然兴起。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分类: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顾恺之是画史上第一个著有专篇画论的画家。《历代名画记》中收录了他的三篇文章:《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谢赫《古画品录》,提出品画艺术标准——“六法论”,是对传统绘画实践的系统总结。 至南朝刘宋时期,脱离人物画背景而独立成科的山水画正式确立。宗炳《画山水序》是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王微《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 1、三国、两晋的绘画 曹不兴:记载中最早以佛画知名的画家

稽康:擅长画人物故事 卫协:画仕女佛像,旷代绝品,被评定为“神品” 荀勖:画人物肖像能“衣冠状貌如平生” 实物遗存——嘉峪关魏晋砖墓壁画 2、东晋、南朝的绘画 江浙一带画家渐露头角,士族成员中涌现出大批知识分子专业画家,其中顾恺之是中国早期画家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等。陆探微和张僧繇是南朝最著名的人物画家,与顾恺之并称为“六朝三大家”。 南朝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至南朝刘宋时期,脱离人物画背景而独立成科的山水画正式确立。 3.北朝的绘画 北魏是以工匠为主创作的寺观、石窟壁画占首要地位,而区别于以士大夫卷轴画占主流的东晋和南朝。在士大夫画家中较突出的有:北魏的蒋少游和北齐的杨子华、曹仲达。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 书法,普遍的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自觉而刻苦的钻研探求。书体上承秦篆汉隶,下启隋唐正楷,正是处于篆隶向楷书过渡、章草演变为今草、行草的阶段。当时的一些杰出的书法家被世代作为典范来尊崇学习,在书法艺术史上有着长久深远的影响。当时的许多书法精品,有的即使是辗转摹拓本,也被历代当作艺术瑰宝而加以珍藏和研究。理论上的研究、著述,较绘画方面更为活跃、丰富。 以石刻而言,三国魏的《上尊号》、《受禅表》等,人称“黄初体”。虽是隶书,但与汉碑奇肆伸展笔势略有不同,开始了笔势收敛由隶向楷演变过程。稍晚的吴《谷朗碑》,虽然结构上仍有隶书特点,但笔法已从隶体中脱化,具备了楷书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楷书石刻。至南北朝时,楷书形成主流,取代了篆隶,当然其时的楷书带有明显的篆隶影响痕迹。南北朝的摩崖、碑刻、造像记、墓志有数千,风格多样,尤以北魏碑为著名,故有“魏碑”之称,可以说“魏碑”是继“汉碑”之后的又一次石刻书艺的高峰。 纸的使用,逐渐取代了竹木简。西晋陆机《平复帖》为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东晋王羲之使楷书、今草、行草形成新的体势,从而取代了篆隶为主的时代。可以说王羲之的书法代

魏晋南北朝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起,到公元589年隋灭陈止,前后369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动乱时代。这个大动乱、大灾难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代。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兴起,出现一批艺术石窟。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基础上有新的发展。绘画题材扩大,绘画创作趋于成熟。专业画家开始有了详细的记载。山水画逐步从人物画背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画种。出现了在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 人物画的新发展 1、艺术风格的演变同时代的更替未必是同步的,汉代艺术传统仍似滚动的车轮以巨大的惯性向前延续。宣扬如家思想在三国、西晋仍占重要地位。艺术被当做“成教化、助人化”的重要手段。 2、以世俗生活为绘画题材。 3、体现老庄思想与清淡玄学的佛教思想的绘画开始出现。 4、安徽鞍马山朱然墓的漆器彩绘描写贵族生活,狩猎、杂技等场景的表现,构图以平衡求变化,色彩华丽而鲜明,显示由汉朝向魏晋南北朝风范过度的特征。 南朝谢赫千古“六论” 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可惜今无画作可考,但他的《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他在书中品评了前代27位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中国画创作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论尤为精彩,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谢赫六论法为中国书画确立了千古不变的评判准则,我们学书画的都要 仔细体会一下: 一曰:气韵生动; 二曰:骨法用笔; 三曰:经营位置(即构图); 四曰:因物相形; 五曰:随类赋彩(即设色); 六曰:传移模写(临摹) 从排列顺序上看,书画最重要的是”气韵生动“,但气韵生动“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后五条。 其实谢赫的绘画六法,说到底,气韵生动并非作画的方法,而是指作品的总体艺术准则和境界。所以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在创作和美学理论的探讨上都要正确地理解"气韵生动"这个传统的审美准则,切勿生搬硬套国画的艺术样式。气韵生动最初是针对人物画的,而后又发展到鉴赏山水画。甚至后来中国画理论中有"线(笔)生气"和"墨求韵"的"笔情墨韵"的气韵理论。至此,摄影怎样才具有民族性已十分明晰,就是在线条和形态上要表现"气"的审美心理,而在色彩上则要合乎"韵"的审美准则。

中国美术简史央美版

中国美术简史央美版 摘要: 一、中国美术简史央美版概述 二、中国美术的起源和发展 1.新石器时代 2.商周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 4.秦汉时期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6.隋唐时期 7.五代十国时期 8.宋朝 9.元朝 10.明朝 11.清朝 12.近现代 三、中国美术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1.绘画艺术 2.雕塑艺术 3.建筑艺术 4.工艺美术

5.书法艺术 四、中国美术与世界艺术的交流与影响 正文: 中国美术简史央美版是对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全面梳理和总结。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的美术就已经初具规模,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在商周时期,美术作品主要以青铜器为主,展现了当时精湛的铸造技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雕塑艺术逐渐兴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秦汉时期,美术作品更加注重形式美和实用性,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出现了许多传世之作。 隋唐时期,中国美术达到了一个高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和书法等艺术门类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美术作品更加注重个性表现和情感传达。宋朝时期,文人画成为主流,强调意境和情感。元朝,民族融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 明朝时期,美术作品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个性化表现。清朝,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美术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近现代,中国美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向世界。 中国美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就和特点。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色彩和构图的美感,强调写意传神。雕塑艺术以人物为主,注重表现人物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成绩 题目: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进步。下面,我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为主,来分析该时期美术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为政治文化变动剧烈的时期,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这次变动是社会文化整体上结构性的变动。主要的变动包括∶统一政权打破,并开始出现胡人政策;儒学衰微,崇尚玄学与自然;宗教活动兴盛,佛教信仰普及;士族阶级的形成。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美术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一、出现艺术的自觉。在魏晋之前,文艺注重实用性,为表达思想或概念的工具,而这时期开始强调情感的价值,文艺活动本身被视为目的。“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①------虽然为政教服务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但审美情趣已不仅仅局限于此。南北朝时期的山书画大家宗炳曾言“……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②他在这里不仅强调了“神思”,即情景交融的艺术想象活动,还进而把山水画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归结为“畅神”,反映出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情感表现的高度重视。艺术的自觉并不局限于绘画,也可见于当时的文学、书法活动。以书法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与实用价值兼备的行书不断发展成熟,极难辨认、但能够很好表达书写者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草书备受推崇。各种书法交相发展,追求精神自由的杰出书法家不断涌现,书法,由此走向自觉。 二、观者及画论文字的出现。这时候的的画家开始注重观者的心理活动,伴随这个现象的是书画收藏活动以及层出不穷的画论。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③而任性放达,不拘礼法,不拘形迹,简略玄澹的魏晋风度,又使美术理想的追求从“错彩镂金”转变为“初发芙蓉”。 三、士人在美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书法与绘画成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士人参与并重视美术创造活动,不仅使美术从单纯的“匠”转变为具有更为 ①引自谢赫《古画品论》 ②引自宗炳《画山水序》 ③谢赫《古画品论•序》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特点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多国处于并存的时代,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大的爆发,各家思想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魏晋文化,而这一特殊时期也对我国的绘画发展有了很多的影响,从内容到技法,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对当时的文人绘画的风格特点做简要的分析和概括。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东汉以来的战乱引发了社会、思想的一系列变化,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各国为了扩展自身你的实力,开始大范围的招揽贤才,昔日的举孝廉、察举制已成为空话,统兵治国才是真章,曹操公开摒弃名节、德行,提出唯才是举得用人政策,汉代所讲究的忠孝礼仪的儒家思想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思想意识方面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儒学渐渐失利,各家思想开始竞相发展,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继春秋战国以来又一次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其中老庄哲学最为显著,在老庄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不少士人选择了隐居生活、淡泊名利,追求一种唯心的,放浪不羁的练达生活。在清淡之风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下,人们不在看重外在的功绩而是追求一种行为的通达洒脱,不受外物的影响,安于内心的一角,飘然于世的人生境界。形成了一种人们意识里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不仅是个人行为特征,实为时代思想解放之标志。绘画中名人肖像风靡一时,无不为因,这一次时期的魏晋绘画出现了新的发展。 绘画由贵族阶级的专属逐渐转向民间,加上宽松自由的环境,产生了大批的文人画家,使魏晋时期的绘画技法较秦汉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汉代绘画的古拙简率,转至魏晋的精密婉约之美,这一转变出现在三国末期至两晋时期,画家曹不兴和卫协对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曹不兴,东吴吴兴人,以善画名冠一时,最善画佛。曾在五十尺的绢上画人物,运笔迅捷,转瞬即成,不失尺度,衣纹褶皱,别处新样。相传孙权让他画屏风,屏风上误落一墨点他就顺势将其画为一只苍蝇,孙权来看画好的屏风,误将画上的苍蝇视为活蝇,引手去弹,可见其技法之高。 卫协,西晋人,师承曹不兴,有“画圣”之称,顾恺之在《画论》中评论卫协的绘画“伟而有情势”,“巧密于情思,世所并贵”。“其技法,用线细如蛛网,而仍有遒劲的笔力,所画对象内在精神气质的刻画已较之汉画更细腻。”④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也这样评论:“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可见卫协在汉代画风向

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及著名画家

发展史 国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一、中国绘画发展概况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绘画的作者是百工。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国势强盛,疆域广阔,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秦汉王朝与相邻各族也有密切的接触,这时期的绘画更加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具有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这时期的主的绘画形式是纯绘画的宫殿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墓室壁画及与此相关的画像石、画像砖等。秦代为了宣扬秦始皇统一大业及其拥有的无上权威,而建造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内部,绘制有许多壁画。汉代,从宫室殿堂到贵族官僚的府邸、神庙、学堂及豪强地主的宅院,几乎无不以绘画进行装饰。汉代习俗事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这就是使得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东汉赵岐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坟墓准备壁画。画像石是东汉时期重要的美术作品。因以刀代笔施于石材平面上的绘画,因此称石刻画。其题材内容与墓室壁画大致相同。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陕北等地区,江苏、陕西、山西、安徽、河北、湖北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兴起,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 2、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的充分肯定。 3、山水逐渐从人物背景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而兴起。 4、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趋于成熟,专业画家在历史上也开始有了较详细的记载. 5、建立了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形,出现了一批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绘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1、汉末以来的巨大变动,也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化。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局部受到强烈冲击,独尊儒术的局面有所改变,各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界呈现出自战国以来又一次自由活跃的局面,也是美学思潮的一个大解放. 2、这是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在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时代。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兴起,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 3、人物画在集成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专业画家在画史上开始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山水画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建立了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形,出现了一批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和绘画理论著作. 魏晋时期在审美风尚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宣扬儒家思想的三皇五帝、忠孝节义、祥瑞之类的体裁仍占据重要地位。世俗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在这一时期也不少。体现新思潮,反映老庄思想与清谈玄学的和佛教思想的绘画也开始出现。 试谈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1、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使山水画成为画家们表现的对象. 2、江南秀丽的山水,激发了艺术家山水画创作的热情。 3、玄学的兴起,是山水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概况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之开端,开始注重艺术的内在因素,文人士大夫开始步入画坛,表现的技法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 (1)专业画家出现。 (2)民间美术活动与专业创作相互促进。 (3 )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 (3 )与西方交往,因为交流丰冨了传统的表现技法。 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8人: (1 )曹不兴:是最早享有盔誉的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0 (2)卫协:他的画"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善于表达对象的内在气质。 (3)顾恺之: 成就影响: ①曾画过道释画和山水画,他创作了不少力求摆脱礼教束缚、主张流露本真性情、如表现嵇康等魏晋以来的名士生活和肖像的作品,敢于蔑视虚伪的封建伦理的名士们的赞赏和崇仰。 ②提出了表现人物的新要求:传神。标志看对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认为临墓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 ④顾恺之是"笔迹周密"的密体。线描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后人形容为"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联绵,循环超忽" 的线描法。 ⑤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硏究的领域『薈有《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三篇。 代表作: 绘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传•仁智图》等。 理论:《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三篇。 《女史箴图》:依据西晋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宫中妇女的生活描写。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的,用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顾恺之已梅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烈女传•仁智图》: 内容为汉代刘向《列女传》人物故事。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构图及人物形态都比较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