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

•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二王书法-

王羲之、王献之;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

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

一、形成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着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形成的条件

(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纸张的普遍推广(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

三、承前之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

四、巅峰基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

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着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是楷书书法的早期集大成者,其书从学习汉隶入手,改进了“蚕头磔尾”的写法,使字形更为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点画多奇趣,结体茂密而修长、飘逸萧疏。

其工于书法,师承曹喜、蔡邕、刘德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体兼能,尤精于隶、楷。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因其对中国书法史中由隶书向楷书演化时所做出的先锋作用,被后世尊称为正书之祖。

名词解释—楷书

魏晋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书体就是楷书。楷书,最初出现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与行书和草书相提并论的书体,而是指一种字体的法式。“楷”的意义是庄重和严谨,一丝不苟。因而广义上人们所说的楷书是指小篆﹑汉隶魏碑与唐楷等规范书体。

通常所说的楷书,是指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已经具体指真书和正书而言,它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根据字型的大小,一般分为三种:大楷约为5厘米占方,中楷约为3厘米占方,小楷约为1.5厘米占方。其中大于5厘米,大于几十厘米的,则称为榜书,小于1.5厘米,达于0.5厘米以下的,则称为蝇头小楷。

一《宣示表》

小楷,书法古雅质朴,幽深淡宕。此书朴厚、茂密,体势规整严密,较多晋人之风。墨迹久佚,传世有单刻本。或谓传世之本非钟繇原迹,乃王羲之临本。此贴为煊赫有名之迹,故刻本甚多。但出自《大观贴》中的刻本为最佳。

二《荐季直表》

小楷,末署『黄初二年,八月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书法醇厚,意气密丽。真迹先后曾归于宋薛绍彭,元陆行直,明沈石田、华夏,清内府、南海孔广陶、霍邱裴景福,民国初毁佚,赖慈水王所藏一印本,影印传世。

小楷之最

太傅此表正与《兰亭》绝相似,皆是已退笔于草草不经意处生趣。但《兰亭》长,此扁;《兰亭》瘦,此肥;《兰亭》今,此古。然《兰亭》以骨为肉,此以肉为骨;《兰亭》规矩在放纵中,此放纵在规矩中。其相反处笔意亦正相合也。—《书画题跋·跋钟太傅荐季直表》(论意境)

“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元陆行

“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贴﹚—明王世贞

三《贺捷表》

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此表是楷书,带有行书裨益。但还保留较浓的隶书裨益。如字形多呈扁方,许多字的笔画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笔意。如“言”字的横画,以及“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另如“并”字,特别是“同”字的左撇,“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也与形容的“群鸿戏海”有相近处。值得提出的是,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

世,这种写法已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这同已出土的的当时的书法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故有“正书之祖”的美誉。

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

一、王羲之,书法集大成者

字逸少,号澹斋,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小就跟当时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其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书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族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其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草书浓芊折中,正书势侨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1 《乐毅论》

小楷,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被誉为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笔势精妙,备尽楷则”标志着汉魏以来的楷书艺术从夹杂汉隶趣味的古朴楷书基础上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为严峻的唐楷法度开了先河。

《乐毅论》的笔画较为圆润,坚厚丰满,秀气十足,同时,秀中不乏刚劲,做到了柔中寓刚。起收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藏锋

的笔画虽藏而不显得笨拙,露锋的笔画虽露而不显得轻浮,一点一

画都能给人一种脚踏实地,安详平和的印象,不刻意经营而无处不

佳妙,可谓“大巧若拙”。《乐毅论》的结体重心平稳,平静中不乏灵动,平和中寓峻峭。纵画一般不偏离垂直方向,横画稍显右耸,

但大体保持水平。字形不拘高矮宽窄,随体赋形,大小不同,长

方、正方、扁方的字各占三分之一,均显得自然和谐。

2 《黄庭经》

黄庭经》引,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

朗之意态。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

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

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因此,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用笔圆润,中段丰实体式平正中寓有姿态,因而去古未远,固能在用点的质地上保持着汉魏质朴的遗意,而在结构上却

能各尽字的自然之态,显得不激不厉,而风归自远,没有丝毫习气。

3 《圣教序》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

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风格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

《圣教序》是最能代表王羲之书法风格的作品。虽然是集字而成的,但却飘逸﹑洒脱,狂放中不失风度,沉稳中多带潇洒。与《兰亭序》比起来在结构与章法上更为平稳,多为用锋之作,铺毫不重。点画更为平直,起笔多不藏锋,收笔很平和不刻意。牵丝引带之间极尽潇洒!

4 《姨母贴》

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藏辽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入。

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

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5 《长风帖》

草书。传为东晋王羲之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临摹本,纸本。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

二、王献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着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其在继承张芝、王羲之书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先前朴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所书气势开张、英俊豪迈。

1 《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着名文学家曹植的着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洛神赋》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

2 《中秋帖》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着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

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此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

《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现存《兰亭序》有五大临本:

“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

《兰亭》往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精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一、神龙兰亭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着,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这是在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最精美的一本。

因为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显得自然生动。

神龙兰亭因是冯承素用双钩描法,然后填墨临摹的,所以是兰亭五种临摹版本中最接近原版《兰亭序》的版本,其意态表现丰富之极,粗细变化明显,技巧要求之高,功力要求之深,是可想而知的。笔法上,变化莫测,如“癸”字是用锋之极,但却在接下来的“丑”字时又立刻铺毫加粗,起笔多轻飘,多以转笔锋之后再铺毫行笔,收笔主要以回锋为主,“永”字中的一捺则是在出锋意犹未尽之时又以之回锋,尽展技法之高。章法上自由、洒脱,前四行行间距较稀疏,第五行起到第十一行之间行距较均匀,但从十二行起到第二十八行行间距就变得很窄。所以,古往今来书法爱好者摹习《兰亭序》时,不仅要用心在每个单字上,还要用心在章法布局上。

二、虞世南临本

虞世南因师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并融汇北碑风格。所以虞世南本兰亭在整体上显得内柔外刚,笔致圆融,有遒力之气。能够基本上表现出原版兰亭的笔法和结构特点。所以虞世南本兰亭应是当之无愧的兰亭“八柱”第一。

三、褚遂良临本

因是褚遂良临摹之本,整个兰亭的笔法、结构就多加以其自己的风格。褚遂良本《兰亭序》整体上风格较平稳、敦厚、朴实。笔法

上也少了神龙兰亭中起笔的轻挑之划,用笔多铺毫不重,因此字的粗细变化也没有神龙兰亭那种绚丽夺目的效果,但却给人一种平实之美。

四、定武兰亭

《<兰亭序>帖》石刻名。唐太宗喜晋王羲之父子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人临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中,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亦散失不传。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故称此石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

五﹑黄绢本兰亭序

此卷正文质地为绢本,亦称“黄绢本”,其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印芾”和“子由”两枚印章。卷首有明代着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此卷临本无论从布局﹑行款和结体等方面来观察,都十分自然,很接近王羲之遒媚劲健的书法风貌。

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

当北方的士大夫面对荼毒丧乱的社会现实而转向玄学,从而在书法艺术上创造出“尚韵”的楷、行、草书来抒发自己的哀感之时,北方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与佛教信仰的普及相般配,社会各阶层为了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和来世的幸福,纷纷出钱布施,开窟造像,所以,作为功德、许愿记录的造像碑盛行一时,民间的无名作

家大显神手,创造了风格多样、不拘一格的心书体,后世称为“魏体”或者“魏书”。

一﹑摩崖造像

1 《始平公造像记》

在洛阳市南部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汔。其文字作为书法艺术则在着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尤为第一珍品。

它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后世。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

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2 《杨大眼造像记》

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之际(500年-508年)。楷书,刻在洛阳龙门古阳洞。与《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并称“龙门四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其列峻健、丰伟之宗。

二﹑石碑墓志

1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

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

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

碑第一”。

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

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

是鉴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据说有

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

种印记,使后人之拓永远不能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说

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良苦。

2 《张玄墓志》

《张玄墓志铭》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清代因避清圣祖玄烨之讳而改称《张黑女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间何绍基得剪

裱旧拓孤本,乃着世至今,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

出土地不详。目前仅存何绍基藏剪裱孤本。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铭》书法精美,刻工亦佳。字形略扁,多有隶书笔意、古质典雅。用笔方圆结合,既有北碑俊迈之气,又含南帖温用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排泄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称北魏之佼者,备受书家喜爱。

何绍基在题跋中由衷赞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北朝的书体,是沿袭汉碑分隶而来,不尚风流,均守旧法,很少变通,书体猥拙,不似南人之风流蕴藉,故与南朝书风异趣。北朝不想南朝禁止立碑,而且北朝崔、卢氏族,既善属文,名篇巨制,自然立碑甚多。加上佛教盛行在北方,造像题记不知凡几。许多是出于石工之手,造像题记尤其如此,故虽猥琐鄙恶者不少,但优秀的也很多。同时,自唐以来专重“二王”手迹,宋承其风,于是中原碑碣,很少有人问津,任其霾蚀,然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榷拓者少,所以西北诸省,千年前所立碑石,往往至今尚存。

这时期的魏碑书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表现在用笔、体态和风格上的千变万化,它不但为唐碑的形成奠基了坚实的基础,又浇灌了有唐一代的唐楷这一艳丽的花朵。因此,魏碑在我国书法史上的作用实不可抹煞。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 ?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 之、王献之;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五 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 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 一、形成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形成的条件 (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

纸张的普遍推广(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 三、承前之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 四、巅峰基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 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是楷书书法的早期集大成者,其书从学习汉隶入手,改进了“蚕头磔尾”的写法,使字形更为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点画多奇趣,结体茂密而修长、飘逸萧疏。 其工于书法,师承曹喜、蔡邕、刘德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体兼能,尤精于隶、楷。

第四讲03 图说中国书法之魏晋南北朝

第四讲03 图说中国书法之魏晋南北朝 六、魏晋楷书、行书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又有王 珣(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 传世。 1、钟繇《宣示表》 钟繇(151-230),三国时 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在书 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 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

之并称为“钟王”。《宣示表》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现在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2、王羲之《黄庭经》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 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 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 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 “书圣”之称。 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 秀美开朗之意态。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 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 3、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行书第一”。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6学时) 第一节魏晋书法 一、曹魏书法 三国时期,论国土之广,国力之强,文化科技之繁荣,魏国堪称上国。论魏国书法之盛,吴、蜀两国也无从比拟。魏国据有的中原腹地是东汉以来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魏国书法有其“两面性”。一面是承袭东汉流风。魏国初建时刻立的《上尊号奏》、《受禅表》及正始年间书刻的《三字石经》所见隶书,取势方正,波磔方棱,字形引长,仍是东汉《熹平石经》的隶法。魏国的著名书家,如邯郸淳、梁鹄、钟繇、胡昭、卫觊、韦诞,都是由汉入魏的士人,他们的书法风格,奠定于东汉,笔下岂能无汉法。总而言之,曹魏时期盛行的各种书体,无论是古体的篆书,正体的隶书,还是今体的草书、行书、正书,东汉时业已流行或产生。 魏国书法的另一面是变异与发展。首先是隶书,出现了与东汉隶式不一样的作品,最显著的书迹,是风格端庄流丽的《曹真残碑》。其次是正书,这种书写体势的雏形可追溯到东汉。其来源是在隶书俗写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正书确立的时间,通常定在曹魏时代,或者汉魏之间。现在所见篇幅完整的正书作品,年代最早者是钟繇写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的《贺捷表》,是向朝廷上的奏表。这表明曹魏时期的一些比较郑重的文件,也可以采用正书这种新书体了。说明正书地位提高了。传世的钟繇正书书迹还有《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写给朝廷的奏章。钟繇并不是正书的创制者,但他是文献记载第一位以擅长正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后人便把正书的发明权归到他的名下,奉为“正书之祖”。 其三,曹魏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行书书法家钟繇和胡昭,卫恒《四体书势》云:“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俱学之于刘德昇,而钟氏小异。”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二子俱学德昇,而胡书肥,钟书瘦。”钟氏小异其师,在于“瘦”。胡昭的“肥”则恪守师法。(行书形成于东汉,成熟于曹魏时期。) 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陶染时风,际会文运,形成了大写新体的风气。书法家采用东汉业已在下层社会流行的种种俗体作书,并凭籍一笔漂亮的书法展示个人风韵。但在新书风日益昌盛的魏国,新书体并没有掩压篆、隶。碑刻上的书迹,还是篆、隶主盟。曹魏时期,正体仍是隶书,古体字是篆书,用这两种字体写碑,才称得上是“作字得体”,“体用得法”,现在所能见到的魏国碑额篆书遗迹有以下几种:《上尊号奏》碑额、《受禅表》碑额、《孔羡碑》碑额。 二、吴国书法 吴国的碑刻书迹,有篆书《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隶书《谷朗碑》。 吴国最著名的书法家是皇象,唐朝人说皇象“工章草,师于杜度”;“章草入能,八分入妙,小篆入能”。可惜其书法真迹早已见不到了。现在还能见到的“松江本”《急就篇》,传说是皇象所书。 三、西晋书法 1、西晋的铭石书 西晋的书迹,历来少见。由于西晋政权短,又敕令禁碑,后世金石家见到的晋碑并不多。 铭石书由隶书当道,西晋碑刻的题额已近普遍采用隶书,与汉魏碑刻题额常用篆书的风气以见不同。西晋墓志上的隶书,书刻精整者大多沿袭曹魏隶法。士人学习隶书一般是以

魏晋书法论文

[内容提要] 魏晋时期是一个处于重大变革的时期,这时是文学、艺术自觉的形成期与成熟期,在意识形态上呈现出崭新的特异的面貌。表现在书法艺术,在汉末成就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从而成为卓越的典范。至东晋,王羲之等对行草书的拓展与创造,甚至可以说是绝响。 关键词:魏晋书法自觉书法流派书法世家楷书行书草书中国传统文化书法主流书风书法理论 魏晋书法在我国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成就,它的影响,被认为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这个时期,作为文字的意义,书法完成了隶向楷转化的关键一环;作为艺术的意义,书法在形象、情性与神采上,出现了本质的突破,书法由形体美的观照上升到意境美、神韵美的追求。 一、书法由自然向自觉的转化 (一)汉字字体的发展到魏晋时期发生了质的变化,各种字体都已出现,已由古文字过渡到今文字阶段,汉字摆脱了象形,更加符号化了。各种字体满足了汉字的实用需求,推动汉字发展的内在动力转化为对汉字本身的造型功能和审美潜质的挖掘,人们以文字应用为手段,去实现自己的审美追求,以及通过这种美去寄托个性、品格和情感。 (二)汉字字体的多样化为书法家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且不论甲骨文、钟鼎金文等上古文字,仅以真、行、草、隶、(小)篆而言,它们不同笔法的互相渗透,结构造型的不同特点,同一字体中风格的差异以及一些边缘字体(如章草、古隶、隶楷)等为书法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使得书法创作语言极为丰富。特别草书,虽也产生于应用之求,但由于与正体文字距离较远,不易识读,渐为书家专用。 (三)书法的赏评和鉴藏渐成社会习尚,表明书法家的艺术价值渐得社会承认。书家个体意识觉醒的同时,书法艺术的欣赏者也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作品,而不仅仅着眼于文字应用了。 (四)一系列书法理论著作的产生及其审美意识的强化成为书法走向自觉的标志。而书写材料、书写工具的发明与改进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概言之,正是由于魏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书法自身内在发展逻辑的相互融合,使书法由自然走向自觉,书法以独立的艺术形态登上历史的舞台,揭开了书法流派演变的历史 二、汉字字体演变的基本完成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实际是从士人们普遍研习章草开始的。相对部分士人为展示个性而热衷于章草之书,另有一部分士人仍然恪守汉八分隶。相对于章草之草,这种极为工整的汉八分隶便被称为楷隶.在刻意求工的风气影响下,楷隶逐渐发展为正楷. 从汉隶到章草与正楷的字体演变,为魏晋士人施展书法艺术才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过,正楷要求一笔一划的准确工整,不利于速写,影响士人的一般性思想交流,于是又出现了行书.唐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 行书'.刘德升即行书之祖也。又说:夫行书者,非草、非真,离方,进圆,在乎季孟,兼行草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看来行书在东汉末年也已出现,不过流行却在魏晋,西晋卫恒《四体书势》的《隶势》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于世。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东渐,导致部分士人更游离到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中。于是,利于发挥个性的章草书体更向草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草书.草书较章草与行书更为简捷奔放,干脆连笔行走,称连绵草.卫恒《四体书势》的《草势》说: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善作篇。 汉字字体演变基本完成,楷书、行书、草书作为新兴字体得到了蓬勃发展。 三、魏晋书法世家 书法风格流派的形成是书法真正走向自觉的标志,而书法艺术的师承,特别是家族间的师承是书法风格流派形成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三百多年的漫长历史阶段。众多的书家,不胜枚举,而首推第一位留有书迹的今楷大家钟繇。他生活于151年至230年间,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魏明帝时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钟繇在书法上取得了全面的成就,隶、楷、行、草书无所不精,但以楷书为最善。据载,他师法于曹喜、蔡邕及刘德升等人而自有建树,其楷书天然朴茂,结字每求奇险而能于稳。虽是今楷,却甚得汉隶中古拙之意。后民世学习楷法者可以说必从钟繇书中出才以为上法,王羲之亦多有得宜。庾肩吾《书品》赞钟繇“天然第一,工夫次之”。梁武帝《书评》称:“钟繇书发云鹤游天,群鸿戏海。”都赞到了钟书古朴自然之一关键处。钟书现可见《宣示表》《荐季直表》《丙舍帖》等作品。 钟繇之外,三国时期著名书家有魏国的韦诞、邯郸淳、卫氏家族、胡昭、虞松散吴国的皇象、苏建。贺劭等人。只有蜀国书家尚未见著录。西晋书家,优秀者有索靖、成公绥、杜预等人,而以索靖为代表人。 东晋短短百年,书法史上却能写下重重的一笔,一是由于这时出现了众多家族集团(多是在朝显贵)垄断书坛的奇妙场面,二是因为其中的王氏家庭中出现了此后为中国书法发展标程立范的人物,即王羲之的出现。众多家族即:四庾、六郗、三谢、八王等等。 四庾:庾亮、庾怿、庾翼、庾准。亮为怿、翼之兄;准为亮之孙。三代俱善书法,庾翼(字稚恭,车骑将军)最为突出。翼少时曾与羲之齐名。《晋书.王羲之传》说:“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一、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以“魏碑”为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文、题字等书法作品,其风格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北方气息。同时,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也致力于研究汉字的构造和笔法,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以“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代表。人物画以描绘人物形象和神态为主,其风格细腻、传神,代表作品有顾恺之的《女史葴图》等。而山水画则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其风格清新、自然,代表作品有展子虔的《游春图》等。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 三、雕塑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佛像”为代表。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佛像的雕刻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佛像雕刻风格庄重、肃穆,代表作品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这些佛像作品不仅具有宗教意义,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建筑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也具有鲜明的特点。由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式和印度元素,如塔楼、飞檐等建筑元素的运用。同时,由于士大夫文化的影响,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苏州的拙政园等。这些建筑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

五、工艺美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一时期的工艺品以瓷器、铜器、玉器等为主,其工艺精湛、细腻,如青瓷、铜镜、玉佩等。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和手工艺水平。 六、文化交流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来自西域的文化元素如佛教、音乐、舞蹈等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中国艺术也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海外,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是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无论是书法、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和工艺美术,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影响也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南北朝碑刻书法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

浅谈南北朝碑刻书法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 展开全文 摘要: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书法艺术产生于中国历史上颇为动荡的一个时期。南北朝碑刻书法是由汉魏隶书向隋唐楷书过渡的桥梁,可谓由隶书而开始,入楷为终。这一过渡在时间上是漫长的,在地域上是辽阔的,在文化上是多元的。《瘗鹤铭》、《郑文公碑》、《敬史君碑》等名碑是南北朝碑刻书法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它的艺术价值还有待我们去研究,去发掘,而且,也有待于我们从中去汲取营养,将书法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关键词:书法;碑刻;南北朝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颇为动荡的一个时期。王朝的频繁更替,战争的连绵不断,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构成了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书法艺术,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 一、南朝的社会风尚与碑刻书法 作为东晋历史的延续,南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永嘉之乱后随琅琊王司马睿渡江的世家大族,在富庶的江南过着奢侈、安逸的生活。他们争豪斗富,竞相奢侈的习气一直延续到整个南朝,而尤以齐、梁为甚。 这种风气直接影响到了文学艺术,那就是以柔美、飘逸、闲适、绮丽为文学艺术的正宗,书法上,也必然是追求形式美为准则。其书风也是以东晋“二王”那种潇洒、闲适、飘逸的风格为其正宗。在当时,“二王”的书法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上自天子,下至臣民,对“二王”书法推崇备至。可以说,整个南朝的书法,基本上都是在“二王”书法光环的影响下发展的。南朝碑刻作品流传不多,故其风格变化不甚明显,主要的风格有三种。一是以《爨龙颜碑》为代表的雄浑古朴的风格。这种碑刻基本上地处偏远,书风古朴自然,不饰雕琢,呈现为一种山林荒野气息,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二是以《萧??碑》为代表的俊秀方整的风格。这些碑刻大都立于高门贵族的墓葬群中,形制高大,书刻均精,是“二王”正统书风的自然演变;

试析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_历史师范

试析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_历史师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其书法艺术流派广泛,风格多样,艺术成就也较为突出。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从封建王朝向专制帝制转变的重要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书法艺术也受到了影响。随着社会的变革,书法家们表现出更多的自由与个性,追求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催生了许多不同流派的书法作品。 2.文化背景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文人墨客思想意识逐渐趋向超验和玄妙,反对现实主义,更注重内涵和意境的表现。这种文化背景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许多书法家的作品达到了精神上的独立和内涵上的深度,其艺术表现也更具个性化。 3.书法师傅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书法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吸收和整合,同时书法家们在传承现有技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书法家们互相传授心得,造就了李阳冰、王羲之、顾恺之等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大家,形成了多样化的书法艺术流派。这些流派在技法、风格和形式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4.审美趋向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机遇之窗日渐扩大,此时知识分子渐渐抛弃唯形唯实的艺术观,开始追求内涵和仪表,注重画面的气韵生动和精神高度。这种审美趋向

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书法作品的艺术造诣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包含了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还在于书法家们不断追求艺术上的独立和个性化,以及技法和意识上的创新和突破。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二题研究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二题研究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被称为“书法史”。书法史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化新星期”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最高水平,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本文旨在探讨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研究概述,分析当时发展趋势以及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的主要特点。 首先,讨论中国书法史研究的历史渊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开始了以“行草”和“楷书”两大类型为基础的发展,并逐步演变为更复杂的书写和篆刻形式。当时,书法是许多人掌握上古文化精髓的重要工具,因此书法研究也逐渐兴起。在这个时期,著名的书法学家苏子曾经提出了“以便为艺术之本”的论断,以及“以字为艺术之根据”的理论,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当时书法史主要以诗文书法为主,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出多样的书写形式,如乐府诗书、文言书法等。 其次,讨论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的发展趋势。这段历史上,书法史曾经出现过多次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对书法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当时,学者们经常组织专门的书法比赛,以展示他们的书法技巧,书法家们也把书写作为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来展现自我。南北朝时期,书法美学范畴更加丰富,代表和流派也更加明确,而其中以王羲之书法最具代表性。王羲之以通俗化的书写手法把书写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也仍在中国书法文化中起到非常

重要的作用。 最后,讨论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的主要特点。书法史研究显示,魏晋南北朝书法史从形式上可分为三大流派:行书、楷书和草书。行书追溯至汉朝,以汉代的姚思廉书法见长,书法简练,容易被欣赏;楷书作为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流派,以“隶书”为主要代表,书写风格的标准和规范,书法瑰丽;而草书以“行草”为代表,以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为最高范例,其书法自由奔放,追求自然表现力,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到目前为止,对魏晋南北朝书法史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书法史仍在奔赴中,中国文化发展也仍在不断演变,这样,书法研究这门学问也会不断推陈出新,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书法的发展趋势以及当时的书法特点,并深入分析古代文化对书法的影响力。只有了解了书法史,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探索书法艺术,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段历史时期特别注重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形式和审美标准形成了中国书法在后来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和范式,深度影响并指引了中国书法发展的进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上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门非常流行的艺术,有着长期的艺术传统,对 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弘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书法艺术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艺术表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每一个书法作品都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种体现,也是传统文化中承载思想、书写历史、传承文化的一种形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书法家的审美标准 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书法艺术变得更加自由,较少使用规范化的字体,而是更强调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虽然流行的书法样式在数百年内变化不大,但是在这个时期,书法家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使得书法艺术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也从“秀丽”、“清秀”蜜月的文艺化走向了素朴、自然、快意之中抎度的书 法风格。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具有浓重的个性风格,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独特 时期。王羲之是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风格纤细华美、洒脱自如,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研究理论以“自然法度,气势顿挫”为宗旨,提倡“道、墨、笔、纸”四方面的平衡,并追求书法与意蕴的相契合,形成了“意境兼备”的书法理 论和标准。 在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成为了文化自觉的表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场合中,如祭祀、礼仪、文学、制度、行政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在当时,书法已不仅是写字技巧的表现,而是求得一种美学、哲学和道德的境界,它和其他美术形式一样,具有深沉的人文情感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与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与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时期,这个时期的绘画与书法艺 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这个时期,绘画与书法艺术的发展成为了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这个时期的画 家和书法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和书法风格,而是开始尝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艺术风格。这种新的艺术风格以自然和写实为基础,注重表现物象的形态和神韵。同时,他们还将诗词与绘画、书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与书法艺术的主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绘画 和书法主要以宫廷和宗教题材为主,而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开始注重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真实形象。他们通过绘画和书法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和思索。这种注重社会和人民的艺术主题,使得绘画和书法艺术成为了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与书法艺术的技法和风格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画家 和书法家们开始注重绘画和书法的技巧和表现力,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条和色彩,而是开始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例如,他们开始使用水墨来表现物象的形态和神韵,注重墨色的渲染和层次感。同时,他们还注重表现光影和透视效果,使得绘画和书法作品更加立体和生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与书法艺术的影响也逐渐扩大。这个时期的绘画和书 法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对东亚地区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日本和韩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就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同时,这个时期的绘画和书法作品还对后世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艺术家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对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东晋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该时期的书法特点是造型简练,气势 雄健,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社会动 荡不安,政治失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但是,这种社会背景却 是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土壤。时代的变革使得人们在文化艺术领 域寻求精神安慰和满足,书法艺术成为了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 种重要表现方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 1. 多元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多元,不同的书法家具有不同的书 写风格和个性特征。例如,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激烈横劲,方正秀丽;王献之的书法造型刚健有力,墨色浓郁淋漓,张旭的书法丰

腴厚重,气势磅礴。这些书法家的不同风格和个性特征,彰显了 该时期书法艺术的多元性。 2. 神韵自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重视笔墨用色的自然流畅,有一种神韵 自然的美。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用笔充分发挥了书法的自 然美感,他的笔法流畅自然,气度非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意境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更加注重表达艺术家的个性和精神内涵。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王献之的《祭侄文稿》都是表现艺术家的 人生态度和思想世界的杰作。他们不仅在笔墨和结构上有很高的 造诣,而且在气韵上表现出了极深的意境。 4. 造型简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造型简练,线条流畅,不拘泥于形式,追求简单、干净、明快的形态效果,以达到表现笔墨的个性化之美。例如,王献之的《伯远帖》就是一幅造型简练的作品。 5. 墨色浓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墨色浓郁,自成一体,淋漓畅达。王羲之的《兰亭序》正是以墨色激浓、笔法洋溢为代表的杰作。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书法家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而且他们的书法作品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这些书法作品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们不仅记录了古人的思想、精神和文化,而且也反映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这些古代书法艺术的杰作犹如一面镜子,不仅让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也能够影响和激发当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实践。

略论魏晋南北朝书法的自觉

略论魏晋南北朝书法的自觉 一、书法自觉的含义 艺术自觉,即人的觉醒和艺术精神的普遍自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代”(《而己集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此语指的是文学,但是远非仅仅指文学,而是囊括魏晋南北朝所有的艺术形式。。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 中国的艺术自觉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使占据统治地位的汉经学崩溃。取代烦琐,迂腐的谶纬和经术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由此开始极为关注人和自然的主题。其艺术自觉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写意精神的确立。书法捕象的线条, 枯湿浓淡的墨色,黑白疏密的布局和书家的性与情结合,产生了中国书法的写意精神,在魏晋南北朝塑造了千百年来书法的灵魂。王羲之在《晋王右军自论书》提出•书意”的论断。“须得书意深转,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秒者,事事皆然。”他肯定了精神情感对书法构成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写意精神存在的普遍性。没有书家情绪的文字不是书法作品,只是实用性的文字记录。而书家要想表达出自己情感则必须通过书写过程中的点画形态作为表现手段,使呆板的线条变得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由此新的审美和技法得以产生。 二、魏晋南北朝书法自觉的思想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收获甚丰的时期,思辨哲学的纯粹度深度是空前的,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研究。从先秦到两汉,•天人之际” 一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在汉武帝独尊儒学的统治下,自然之天丧失殆尽,神灵之天耀武扬威。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集体功勋相适应的是消除个人性情的,屈从于“天”的严密的儒家思想。至魏晋自然之天地位上升,一改汉代•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为深邃的玄学木体论。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演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因为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的创作与推崇,书法艺术获得更多的赞誉和支持,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特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一、前期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形态还处在探索和发展的阶段,书写的字体还相对统一,相比之下还不够丰富。这个时期,书法最初在运动中获得了发展,然后等到人们不满足于仅仅表达思想的意义时,书法才开始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 在当时,书法是一种被称为“文字艺术”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优美的字体来表达汉字的美感,但其背后其实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思想。 二、王羲之的贡献

王羲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他是书法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贡献在于,他将书法艺术与人的情感相结合,把书法活动发展为了一种艺术形式。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小楷著称,其作品用笔有力,感情深厚,气韵生动,特别是他的碑文书法,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打破了基本的书写法则,从而让整个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多的表达空间。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具有以下特征: 1.注重意境和抒发感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创作者们都注重书法意境和抒发感情,他们善于让笔画和笔法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情感状态和精神状态。 例如王羲之的小楷书法就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一些像山水、树木、草花之类的造型在他的眼中,都变成了带有情感的符号。

2.强调气势和品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在笔力方面非常强调气势和品质,艺术家通过书写的特定结构、规律和节奏来让自己具有良好的气质,同时它可以打破现实生活中常规的形式和局限,形成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呈现艺术作品的人性和美学特征。 例如王献之在制作《兰亭序》时,从构图和字体上都显示了他对形式和美学特征的追求,整体结构的流畅运动感以及每个字的衬托,都让这份文化传世呈现出了非常珍贵的价值。 3.强调笔法和结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通过表述书法的结构和笔法来创造民族文化和精神领域,在书法中能够反映出时代的气息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例如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他强调了大字的结构和笔法,同时在书写的过程中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精神,通过这样书法的

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中国书法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 一、文化状况 这一时期;多种条件与原因促成中国书法艺术出现繁荣.."九品中正"的门阀制度和建安时期的文风及政局长期混乱;促使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改变;书法史进入重要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这期间书体的变化从篆;隶;章蜕变出来;形成了真;行;今草书体.真;行;今草在士大夫中形成了普遍的风尚;作为雅俗的分野标准.造纸术的成熟为书法艺术提供轻便廉价的载体;玄学、道教与佛教的盛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活力;民族融合丰富了书法艺术的题材与风格:理论着作的涌现使书法创作进入自觉阶段;社会各阶层人民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为它的繁荣培育了沃土..二、代表书法家、代表作 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书法家有钟繇、卫觊、皇象、曹操、索靖、卫瓘、卫恒、卫铄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洵、谢安、庾翼、郗鉴、陆机等.. 其中最为有名的就属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 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着 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

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图一、黄庭经图二、东方朔画赞图三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图四、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图五等.. 图三.东方朔赞图一.乐毅论图二.黄庭经图四.十七帖图五.圣教序图六.兰亭序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兰亭序图六..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就布局来说;兰亭序采取纵有行;横无列式;其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配;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比较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比较研究 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书法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象征。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更是千奇百怪,多姿多彩,让人们深深地陶醉其中。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后人的影响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基本特征 1.隶书成为主要的书体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作为一种正式的官方写字形式,逐渐成为了主要的书体。隶书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标准、规范、严谨的书体,也是一种非常具有官方色彩的书法形式。 2.笔画简洁、明快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笔画相对简洁、明快。这一特点源自于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当时,社会处于战乱不断、政治动荡的状态下,因此,人们所需要的书法风格也就是能够表现出“爽快、精干、迅捷”的笔画,以适应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 3.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家们开始大胆尝试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不断地思考、创作,以求在书法艺术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由此,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出现了非常多的个性化表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发展趋势 1.隶书向行书过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大量采用了隶书,这是因为在当时,隶书是一种非常标准、规范、严谨的书体,也是一种非常具有官方色彩的书法形式。但是,这种书法形式也逐渐开始演变。书法大师王羲之开始尝试将隶书与行书结合,最终形成了他的“王羲之之行书”,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书法浮世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多元性,书法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尝试和创新。他们尝试用书法来表达大量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逐渐浮世绘化的书法形式,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诗意化的书法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诗歌和书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他们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感受与诗歌、书法相结合,表现出来的书法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影响与发展 1.影响了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家们的创作和成就,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他们开创的书法风格、书体、书法思想和技法,影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并在现代书法艺术中得以延续。 2.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家们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他们将诗歌、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让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合作、交流和融合。 3.丰富了中国文化遗产

魏晋书法的艺术风格

魏晋书法的艺术风格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出现了大批书法家,他们各有不同的书法风格。在魏晋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类别 划分,主要包括草书、隶书、楷书和行书。 草书 草书是魏晋时期流传最广的一种书法体。它形成于汉末,盛行于南北 朝时期,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书法形式。草书以自由、奔放、生动、潇洒为特点,草书的字形多为随意,字间间距也很大。草书最早的代表是张旭,他的书法以笔势自由,落墨淋漓为特点。南朝梁代的王羲之,将草书的精髓发挥到极致,成为草书的代表人物。 隶书 隶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字体。它是秦汉时期官吏写的一种用于公文的 书法,为令史用手书,特别在字形上严格规范。隶书以其简洁、严谨、有力的笔画、工整的字形、整齐划一的字间距,使官方文书气象非凡。魏晋时期,隶书经历了发展和变革,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其中,卜式 隶(又称隶篆),是一种流畅、工整的书法形式。魏晋时期的隶书大 师有独秀、颜真卿等。 楷书

楷书是现今汉字标准字体的书法形式,它的字形规范、清晰明了,书 写流畅、稳重,是代表落款、题记的避讳书法体。楷书在魏晋时期取 得了重要的发展和变革。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是楷书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楷书体以俊逸、清秀、简约为特点,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行书 行书是书法的一种发展方向。它在楷书、草书之间形成,是一种介于 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既有草书的奔放、生动,又有楷书的严谨、 整齐。魏晋时期,行书的代表人物是王献之。他的行书飘逸自然、流 畅圆润,颇有一种欢快的气氛。后人称其行书为“狂草”,这种字体几 乎是草书和行书的融合体。 综上所述,魏晋书法的艺术风格在草、隶、楷和行这四大类别中得到 了较大的发展。从各种字体的发展情况来看,魏晋书法体现出了自由、奔放为主的特点,取得了独有的成就,并为后人研究咏赞。今天,魏 晋书法已成为书法家们参考和研究的重要篇章,赏析其优美的艺术形 态和亘古不变的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书法、美术概述

书法浅论之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晋代东迁之后社会动乱,上层部分人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弄翰玩墨为乐事寄托情怀,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加之传统师承影响以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其中造诣最深、声望最高的当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羲之誉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七岁起自幼学书卫夫人的楷书,后学钟繇、张芝,博采众美推陈出新,集众家之大成,有铁画银钩之誉,名辉书坛震古烁今,为历代敬仰。 书法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两大派,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北朝则盛行刻碑。当时,贴作行草流利为美,碑刻宜作隶书,以古朴方严为尚,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局面。刻碑一百多种,是魏碑转化为唐楷的过渡和关键,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极深。 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 一.六朝三杰的绘画艺术 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在绘画理论上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