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铺首图形艺术研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铺首图形艺术研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铺首图形艺术研究

常艳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6(0)16

【摘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铺首图形艺术已经不再像两汉时期那样盛行。除生宅门以外,承载体中的画像石、砖、壁画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作为明器的墓葬内的玉器、陶器与瓷器。铺首图形越演变越小,仅作为装饰。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瓷器成为新一代铺首图形的载体出现在陪葬品中。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常艳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鸡首壶型制演变初探 [J], 郭振文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蚕业(上) [J], 蒋猷龙

3.历史地图:构建时空观念的抓手——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教学为例 [J], 刘燕

4.史料选用的四个关注点——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单元教学为例 [J], 郭楠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纹样研究——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研究(续一) [J], 马金玲;王尚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 Section Five Crafts of Wei-Jin-North and South Dynasty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工艺美术,在交流融合中相互补充,使得工艺品的样式、工艺技术、品种、装饰手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 一陶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进入了瓷器时代。瓷器在东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由于政权南北分裂,瓷器也渐渐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南秀北雄,两大瓷系正式确立。白瓷的产生,为瓷器向丰富多彩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三国时期,烧造青瓷的中心地区在今浙江上虞、绍兴一带。西晋时期,江苏宜兴、均山一带制瓷技术也相当成熟。仅宜兴周墓墩出土的青瓷就达20多种。此外,绍兴西面的肖山和宜兴南面的吴兴,在西晋时期也开始烧造青瓷。东晋是青瓷大发展的时期,肖山上董、德清戴家山、余姚鳌唇山、金华五珠堂,郭县小白市、浙江南部的永嘉夏瓷山等地都烧造青瓷。到了南朝,除旧有的地点以外,又出现了一批新产地,如临河三孔岙,丽水吕步坑等地都发现了瓷窑遗址,而且相当密集。江浙之外,湖北、河南、四川、广州等广大地区也都有青瓷器出土。 北方瓷器,西晋、北魏、十六国时期仍以青瓷为主,且发展不大。东魏、北齐是中原陶瓷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土的瓷器从外观、化学组成烧成温度等方面与南方青瓷有明显不同。北方白瓷发展较快,70年代在河南宋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中首先发现了北朝的白瓷器。这批早期的白瓷有明显的特点是,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没有上化妆士。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的地方呈青色,可以见出它脱胎于青瓷的渊源关系。青瓷和白瓷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同。白瓷的产生为以后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 黑瓷也是瓷器制造中的一项新工艺。瓷土中含少量铁成分可烧成青瓷,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出现了白瓷,加重铁釉着色则可烧成黑瓷。东晋的德清窑以烧造黑瓷著名。 青瓷虎子三国吴高15.7,长20.9,口径4.8厘米 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士岗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虎子的用途有两种说法,一是便溺之器,一是贮水之器。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常见的器物,墓葬中多有出土。青瓷虎子多作虎形装饰,或塑成虎形,堆塑、刻划兼施,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章.中国历史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1.3.1. 知识体系 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1.政治。 这一时期,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政权不断更替。 (1)政权更迭。 1)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 3)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 4)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 5)南、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2)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 1)北周武帝改革,加强北周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封建化。 2.经济。 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1)江南经济开发,三吴、洞庭、鄱阳湖地区和成都平原农业发达,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曹魏、北魏时期北方农业恢复发展,十六国时期,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3)手工业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 (4)由于战争破坏,国家分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 3.民族关系。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五族内迁,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密切联系。 (2)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布局打乱,各民族差异缩小。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高潮。 (4)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蜀、吴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 4.文化。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特点承上启下。 (1)科技。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贾思勰著《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水经注》。 (2)文学。出现陶渊明等杰出诗人。 (3)艺术。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等成就突出。 (4)思想。道教改造、佛教盛行,无神论者范缜创作《神灭论》。 1.3. 2. 要点详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表现和文化面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表现和文化面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其文化艺术表现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本文将重点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表现和文化面貌。 一、文学艺术的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文人墨客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有代表性的诗人如陶渊明、曹操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怀古的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也十分发达,其中以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家最为著名。他们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奠基人,而且还开创了行书、楷书、隶书等多种书法风格,成为了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传承人。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也有很高的成就。山水画、花鸟画等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其中以顾恺之的人物画最为精湛。他的

画作以形神兼备、笔法流畅为特点,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典范之一。 二、思想文化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权力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思想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道教、佛教、儒学等哲学思想开始兴起,形成了多元的文化面貌。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兴盛。道家思想上升至宗教层面,成为一种广泛的信仰。刘禹锡的《陶渊明集序》中就有“贵以道德,论以清静”这样的阐述,表达了当时道家思想的火爆局面。 佛教的传入则极大地影响了文化思想。佛教哲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成为了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以庐山论剑最为著名,这次辩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及社会的多样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社会具备着强烈的多样性。这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复杂性所导致的。 首先,政治因素是造成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政权更替的频繁,不同的政治势力会对文化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产生影响。比如刘宋推崇佛教文化,儒家文化相对抑制。这样的政治扭曲会导致各种文化的相互交锋和碰撞。 其次,经济发展也影响了文化多样性。当时的经济形式以农业为基础,商贸业发达,文化在经济中处于次要地位,人们只在闲暇时间进行各种艺术创作。 最后,重要的文化城市的兴起及其文化因素交流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这些城市中文化上的交融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徐州、洛阳、南京等地都是当时的文化中心。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表现和文化面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呈现出丰富多彩、多元化的特点,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国两晋南北朝雕塑

中国雕塑简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雕塑 作者:杨泓来源:一点地带点击:2217 三国两晋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还有些供玩赏的小型雕塑品,用于建筑或器皿上的工艺雕塑也很普遍。由于处于长期分裂动荡的阶段,各民族不断接触、斗争、融合,又大量从异国的艺术特别是宗教艺术中汲取了养分,因此雕塑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新面貌,为其后隋唐雕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邻国特别是朝鲜、日本的雕塑产生了影响。 陵墓雕刻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较好,分布在南京附近,现存31处,有宋、齐、梁、陈诸代的作品,以齐、梁两代为多。从保存较完整的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及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前石刻观察,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对的石兽、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组成。石兽有翼,一般呈蹲伏状,劲健有力,造型雄伟,是以整石雕成的立体圆雕,体长和高度多在3米以上。若与汉代陵墓前石刻,如霍去病墓石刻相比,可以明显地看出雕造技艺的长足进步和完全不同的时代风格,即由凝重古朴转向优美生动。神道石柱是在双螭盘曲的底座上树起多楞的柱体,有的是24面体,有的多达28面,楞面刻成下凹的瓦楞形状,因而避免了直立造型的呆板,柱体上都是有铭刻的方形石额,柱端托一刻仰莲纹的圆盖,盖顶中央蹲一小型石兽,整体造型秀美挺拔,端庄而又富有变化。石碑体形巨大,圆额有穿,座于龟趺之上,稳重有力。这3种石雕组合在一起,显得颇为庄严宏伟,但又生动多变,表现出南朝大型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的高度水平。 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没有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实例,只有在洛阳邙山上砦发现有身高超过3米的石雕文吏残像,可能是北魏孝庄帝静陵前石雕群中的遗物。但是发现有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的精美浮雕作品,在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了北魏文明皇太后冯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门拱券门楣两侧的龛柱上都有浮雕,题材是口衔宝珠的孔雀和手捧莲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圆熟,造型生动,是罕见的北魏浮雕艺术精品。 俑这一时期的立体圆雕作品中,以俑的数量最多,绝大部分是涂彩的陶塑,也有少量的釉陶俑、青瓷俑以及石雕作品。从西晋时开始,出现了以镇墓兽、甲胄武士、鞍马、牛车和男仆女婢组合成的俑群。以后南朝的俑群大致沿袭西晋旧制,数量较少。北方有所不同,从十六国时期起,就在继承西晋旧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俑群内容增多、数量增大,一般包括以下4组内容: ①驱邪镇墓的镇墓兽和全装甲胄执锐按□的镇墓俑; ②模拟墓内死者生前出行的仪卫,以牛车和鞍马为中心,包括人和马均披铠甲的甲骑具装俑、身负箭□的步兵、骑马的鼓吹乐队、骑马和步行的属吏,以及仪仗、仆从等; ③模拟墓内家居享乐的大量舞乐和男奴女婢; ④模拟庖厨中执炊操作的奴婢,以及灶、碓、磨、井等模型,还有各种家禽、家畜的形象。其数量从西晋时的10余件扩大到几十件,乃至成百上千件。例如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出土各类陶俑近400件,而东魏茹茹公主叱地莲墓中出土陶俑多达1064件。

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论汉代美术 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姓名刘明阳 年级班级 09-10班 专业艺术设计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二零一零年六月

摘要 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是一种建筑装饰构件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图像表现在取材、技法和主旨意蕴三个不同的层面。同时,从汉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画像石、画像砖的产生和表现有着它深厚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民族文化的底蕴。尤其在繁荣稳定、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出来的文化意绪,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绘画,并加以正确的继承、引导和发扬,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画像石,画像砖,社会根源,文化意绪

ABSTRACT(3号黑体) The portrait stone is remains rich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history of art material very much. The artists write a letter on another's behalf by the knife, has created the numerous fine images in the hard stone facing, with by takes the building unit,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coration tomb chamber, Shi Que and so on. The nation discovered the Chinese paints a portrait Shi Shuyi thousand. According to carrying, the portrait stone sprout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llustrious, proclaims the time, when the xin dynasty established by wang mang has the development,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en further expands, mainly distributes in Shandong, Henan, Shanxi, Sichuan and periphery the area. The brick relief, is as the name suggests the portray or the mold is printing the portrait decorative design in a utensil brick, generally thought that begins in the Warring States later period, in the Han Dynasty, the three-country two jin'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ime continues abundantly popularly, is one kind of building decoration component stems

中国艺术设计简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艺术设计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之一,距今(9000)年前,已制作出质地较为疏松的灰陶。(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的淘气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陶器遗存。 2.就具体器型而言,不同功能的器物在造型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最为典型的炊煮器就是鼎)。 3.原始社会建筑形式主要有:穴居建筑穴居建筑大致呈现出从地穴——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的发展历程。干阑建筑新石器时代的橄榄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多发现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结语:新石器时代艺术设计所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 2.因材施教。 3.功能至上。 4.以人为本。 5.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艺术设 1.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2.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艺术面貌的形成与其所采用的(陶范法)(或泥摸法)的铸造工艺不可分割。 3.西周时期的统治者重视礼制,大约在周穆王时期,一系列的祭祀,军事,飨宴、相见等礼仪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以维护其统治,并对不同身份等级者所拥有的物品材质、形状、尺度、数量以及色彩等均加以限定起到明贵贱、别尊卑的目的,成为后世多遵循追慕的“周礼”。 4.因为青铜器在西周礼仪中具有严格的标示作用,周人也由此形成(“藏礼于器”)的制度,组合有序的青铜容器又称之为(“礼器”)。青铜器的占有状况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5.除陶文外,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汉子为(甲骨文)。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艺术设计 1.商人重酒,(商代)的酒器十分发达。(周代)禁酒,酒器的制作开始衰落。 2.(龙凤题材)是这一时期璧、璜最为常见的装饰题材。 3.(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建筑类型,(《礼记》)提出了(“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将主要殿堂建在中轴线上接近中心点的最重要的位置,第一次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对于(烘托尊贵)的作用。 4.此外,最终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不仅全面的记述了长期以来手工业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经过整理归纳,力图探索规律,并加以科学的总结。 第四章秦汉时期艺术设计 1.(纸的发明),(丝绸之路的畅通),(东汉晚期)佛教的传入等重大事件,都对于艺术设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秦汉时期还流行(茧形壶)(蒜头壶)(扁壶)等盛酒器。 3.简答:秦汉时期灯具的特点:1.造型的多样化是这时期灯具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2进一步完善实用功能是秦汉灯具设计的另一个特点,以虹管灯设计最为巧妙。3巧为装饰时秦汉灯具设计的第三个特点。 3.(汉代)熏香的风气极盛,由南至北逐步推广。用以熏香的熏炉样式繁多,最为普遍的当为豆形、鼎形熏炉以及(博山炉), 4.博山炉的流行反应了两汉时期神仙思想的盛行。(道教) 5.期中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四神,也称(四灵),是汉代最具时代特征的动物图形。 6.(秦半两)造型为(圆形方孔),这种造型也被认为是古人(“天圆地方”)宇

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特征的鉴别

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特征的鉴别 这一时期,是我国瓷器成熟后的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相继出现。而每出现一种新生事物,就把瓷器生产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并对以后瓷器的生产起着导向性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瓷器已逐渐普及使用,瓷器生产也日益增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瓷器以南方最为发达,浙江一带以越窑系诸窑器形纹饰,可以代表全国瓷器的演变和风格。 最早提到越窑的是唐代陆羽的《茶经》:“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越瓷类玉……”越窑主要产地在上虞、余姚、绍兴等地。周时为越国,唐为越州,因此而得名。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以来,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从未间断过。越瓷发展迅速,窑址遍布周边地区,如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余杭、湖州等地,是中国最早形成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 瓷胎:三国时期的越窑瓷器,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两晋时越窑胎骨比以前稍厚,颜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东西晋时变化不大,南朝时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少数胎质较松,呈土黄色。 釉色:三国时期釉质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釉和青釉少见。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少数有流釉和釉层剥落现象。两晋时期釉层较厚且均匀,普遍呈青灰色。南朝时越瓷釉色为青黄釉和黄釉。 装饰:三国时器物花纹比较简朴,保留着前代的风格特点。常见

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等。三国后期出现斜方格网纹,并在谷仓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和佛像等,装饰逐渐趋向繁复。西晋时纹饰有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纹带,以及刻画细腻的龙头、虎首和熊形状的器足,使器形稳重大方,很有气魄。东晋早期的纹饰以弦纹为主,晚期开始采用莲瓣纹,西晋出现的褐色点彩普遍使用。南朝以莲瓣纹为主,褐色点彩仍然流行,褐点小而密集。 三国时的器物品种有碗、碟、罐、洗、盆、盘、香炉、虎子等。随葬明器有钅焦斗、火盆、鬼灶、鸡笼、狗圈、谷仓、碓、磨等瓷器。西晋越瓷的类型有盘口壶、扁壶、鸡头壶、酒具、餐具、文具和卫生用瓷等大都具备,明器比以前增多。东晋越瓷与西晋越瓷相比,种类变化不大,但讲究配套,如瓷碗、碟大小配套,不同尺寸的碗有10种以上,碟也有5种左右,饮食器皿已经相当齐全。南朝越瓷种类与前代基本相同,制作工艺更有所进步。 本文地址:

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与纹饰

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与纹饰 北齐彩绘陶骆驼

北齐彩绘陶牛车 北齐武士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几件常见的著名器物外,还有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北魏陶马,山西太原张肃俗墓出土的北齐牛车、陶骆驼等,都是惟妙惟肖。特别是山西太原娄睿墓出土的青釉壶、灯造型美观,装饰华丽,另如北齐青釉天鸡壶与螭柄莲瓣纹壶同样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杰作,与之同时展出的还有一对人物塑像,文官神情肃穆,武将威风凛。铠甲上的护心镜依然金光灿灿,可见其工艺之精湛。当时的瓷器装饰有几点突出特征: 1.带状花纹 西晋前后的青瓷器上面,多有一条或两条印压和印贴的带状花纹。以网状纹居多,也有斜方格纹,格内有的附加精细的花纹或篦点纹,或每格复分作九或十六等份。有的则使用几何图案。 2.兽面衔环铺首

在器物腹部常贴塑各种动物形状的铺首,以三国、西晋时期为盛。据有人研究,这些多仿自汉代铜器。 3.堆塑造型 东汉、三国、西晋时期的谷仓上,常堆塑有人、兽、鱼、龟、鸟、楼阁坛、罐之类的复杂形象。南京博物院所藏的一件上面有棺材、人物群集,形象生动,更是罕见的珍品。 4.系上有纹饰 这种做法在东汉青釉瓷器上面已经出现,但不及晋代的细致。有的在肩部还印有带状花纹,形式多样。南北朝时期则流行“桥形系”与“条形系”这些均已成为断定时代的重要依据。 5.镂孔技法 形式多样,如江苏宜兴周墓墩西晋墓出土的香薰,有三角形空装饰。故宫博物院藏品内,有一件则是使用树叶形镂空装饰。而南京博物院藏晋青瓷薰则是形镂空,三者各有特点。 6.划刻弦纹 东晋时期,青瓷使用印贴的装饰逐渐减少,出现划刻弦纹等纹饰,有的仅用简单的划纹,多在盘里、碗外和壶身上面。同时流行前面提到的那种褐斑装饰,多在器物口边或上身规则地排列一圈或数圈。 7.莲花做装饰 南朝青瓷莲瓣纹烛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 一、内容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中遭遇了革命、争斗、朝 代的更迭,社会的文化的消亡和复兴,各种宗教的来来走走,种种政策的诞生和消亡等等,在这段时期中,中国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也促进了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进程。 二、主要知识点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是217年劫罗逊之后,由建宁国、楚国、齐国三国鼎立的时期。其中,楚国 领洛阳一带,齐国在成都,吴国建在鞍山。楚国的汉文化和统治理念在朝野影响广泛,是 三国中最强的国家;齐国以科技发展而著名,创立了国家大学,开创了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吴国受魏国文化影响较多,进行农林繁荣艺术的发展等,使中国文化繁荣兴盛。 2.两晋时期: 两晋时期主要是指西晋和东晋时期,西晋建立在南郡,东晋定都洛阳,两朝时期,王 朝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将儒、佛和道的思想完美统一,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多 元一体”的思想,他们通过思想、言论的斗争,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实现了中国文明 的高度发展。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主要是指南北朝王朝的发展时期,它也可以看作是晋朝灭亡后,到魏周朝 取代秦朝所发生的历史过程。南朝是在南方泰始皇帝领导下,建立“宋”朝而发展起来的,南朝政权先后建立了宋朝、范朝、齐朝、梁朝、陈朝等;北朝是在北方由全真教主陆机带头,成立定武帝国,后来被战国大霸曹魏所取代,之后又取代秦朝,建立魏、蜀、吴三国 的时代。 三、本节课重要内容 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2.分析这段时期,各国的强弱,以及国家的发展; 3.总结这段时期的文化,政治影响,以及政策的变迁; 4.结合现实,分析如何加深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学习活动 1.让学生通过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料,结合现实,总结其启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艺术 这个时期,北方各地无名工匠创作的石窟寺艺术,是雕塑和绘画的综合,是这一时期最高的艺术成果。 石窟寺艺术,是随着佛教东传而在北方各地由西向东陆续发展起来的。中国境内石窟的开凿,最早当在新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令存石窟,以天山以南拜城、库车、吐鲁番等地最为集中。在拜城的克孜尔一处,就有石窟二百余,其中窟形、壁画保存完整的有七十多个,但是窟内塑像全毁。这些石窟开凿的年代,一部分当在东汉后期和晋朝,多数则在北朝和北朝以后。窟中壁画多为佛经故事、佛像以及各种装饰图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东,甘肃省境内,是西域通向中原的走廊地带,石窟最多。敦煌东南的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的断崖上,延绵排列千余公尺,今存有塑像、壁画的石窟还有四百八十六个,其中属于前秦到北朝的有二十多个。敦煌西南的千佛洞,十六窟中多数是北魏时凿成的。敦煌以东安西的榆林窟(万佛峡);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庆阳石窟寺等,都是始凿于十六国或北朝时期,其中麦积山的百余窟,绝大多数都是北魏晚期和北周的创作。 由河西走廊向东,石窟艺术传播到了北魏都城地区。大同以西武州山的云岗石窟群共有百余窟龛,规模宏大。其中最早的五窟,是北魏文成帝命沙门统昙曜开凿的。以后献文、孝文诸帝都在这里大量兴造。云岗石窟雕像数量极大,最大的佛像高达十几公尺,气势非常雄伟,艺术价值很高。 洛阳造窟,始于太和初年;孝文帝迁都浴阳以后,石窟艺术在这里更形发展。宣武帝景明(500—503年)初,在洛阳以南伊阙龙门山营造石窟,以后龙门伊阙两岸石窟工程日益浩大,斩山石数十丈,二十余年中用人工八十万以上。至于私人造像,也是盛极一时。经过北魏至唐代的不断修造,龙门断壁上石龛遍布,大小石佛林立,足与云岗石窟媲美,成为中国古代雕刻的两大宝库。 魏末至周、齐时期,黄河南北各地凿窟造像之风极盛,著名的石窟寺除了上述各处之外,还有太原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巩,县石窟寺(始凿于北魏末),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始凿于东魏)等等。辽宁义县也有万佛洞石窟,建于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川广元的造像,成于北魏末期,就其艺术风格来说,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一个支派。至于江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其它的原因,石窟很少。史载梁沙门僧祐营造摄山大像(在今江苏江宁境)、剡县石佛(在今浙江新昌境),其中剡县石佛高达十丈,规模宏伟。其遗迹经过后代修补,现还存在。 (选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本土化演变-最新文档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本土化演变-最新文档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本土化演变 一、引言 在汉魏时期,佛教初入中原后,与中国传统文化撞击并融合,促进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其从早期的对建筑、祭祀的附属地位中独立出来,丰富了中国雕塑的内容和雕塑技艺手法,成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品。佛教造像是人们生活审美趣味和审美倾向的表现载体,受到不同时代风气的影响,从最初的汉朝时期引进的具有明显西域色彩的佛像,到魏晋时期充满士大夫气质的佛像、再到盛唐丰满、富贵的华丽佛像、宋朝世俗化、生活化气息的佛像,它已经深深烙上中华文化的色彩,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最精彩的华章。①魏晋时期,尤其北魏孝文帝的“太和改制”之后,玄学思想发展并与佛教文化融合,受当朝士大夫的审美倾向的影响,佛像的面相逐渐清秀起来,大多体现褒衣薄带、细眼长眉的形象,佛像的整体雕刻意韵类似当时玄学士大夫的俊朗、超脱气质;此外,同一时期绘画技法中的“曹衣出水”风格也在佛像雕刻的衣饰纹理中有运用,佛像的雕刻也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中国化特征。 二、动乱、自由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又称为六朝时代,政权分裂、战争频繁不断,这是中国史上最动乱、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极其自由和解放的时代,也是最具智慧和最有热情的时代,也 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在政治制度上,该时期君主专制有所松动,这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为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该时期的哲学思想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玄学的产生,推动了逻辑思辩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探索的自由空间,并对哲学、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方面,所谓“五胡乱华”的灾祸时代,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佛教的发展,寺院建筑和造像的盛行,佛经、佛故事的大量传入,带动了艺术创作的发展;在艺术方面,此时的人物画、雕塑艺术,已用具体自然的动感和技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 课题教学对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 走进历代王朝(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职一年级 授课时间 1 课时使用教材 《旅游文学生化》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项 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上 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上下五千年学习内容分(二)秦汉时期,下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析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四)隋唐时期。本节内容 处于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中间,学 生在学习秦汉史实之后再学习本内容,由浅入深地学 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所反映的中国 分裂割据的局面, 难点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少数民族 和汉族双方的影响,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 和有利因素、结果和影响。 教学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对于纯理论的知识缺少学习兴趣,同时又希望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知识目标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 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来获取知识。 情感目标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 教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 学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所讲秦汉□检验学生 环节一:时期的史实,以“天下大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预习的效 激趣导入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果,掌握学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生对本节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以越窑为代表,其特点主要如下: 1、青瓷胎骨稍厚,胎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而不均匀呈青灰色。器型矮胖,配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带、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以及龙头、虎首和熊形装饰的器足。 2、东晋中期后,青瓷普及百姓,造型简朴,装饰大大减少。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水波纹,东晋晚期开始莲瓣纹,西晋后期的褐色点彩这是得到普及。 南朝青瓷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少数胎松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主要是日用器皿。佛教盛行,刻划莲瓣纹成为主要纹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小而密集。 扩展资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主要的瓷窑: 1、越窑: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东汉以来的越窑青瓷轮制技术有所提高,且应用了拍、印、镂、雕、堆、模等技术,能够制成不同形状的涉及各个领域的生活用瓷,还生产各种明器。 2、均山窑:江苏宜兴均山附近,又称南山窑。在东汉釉陶基础上发展起来,吸取了早期越窑的技术。瓷胎较松,断面粗糙,呈灰、青

灰、土黄色,玻化程度差,吸水率高,青釉呈豆绿色微泛黄,器里满釉,器外施釉多不到底,釉面开裂呈网状。 3、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胎质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高。三国西晋时断面粗松,烧结差,胎釉结合差有剥釉现象,釉色不稳定;东晋时胎釉技术进步很大;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常见装饰有弦纹褐彩、莲花瓣纹,偶见水波纹,褐彩新颖独特。 4、婺州窑:在浙江中部金华地区,从东晋到南朝初期。三国时期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粗糙,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差。釉层薄厚不均,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称淡青色,也有泛灰泛黄者,裂纹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均山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瓯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婺州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中国考古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一、我国考古学概述 1. 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2. 我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 我国考古学的重要意义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2. 两晋时期的社会变革 3. 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发现 1. 三国时期的王宫遗址 2. 两晋时期的寺庙建筑 3.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文物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文化遗产 1. 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2. 两晋时期的宗教信仰 3. 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展示与保护 1. 考古成果的展示与研究 2. 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3. 考古遗址的公众教育与宣传 六、结语 1.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研究的评价 2. 未来的挑战与展望 我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一、我国考古学概述 1. 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考古学起源早,古老的中华文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自19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学就开始发展起来。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学者的加入,我国考古学研究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近年来,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在发掘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考古成果的研究和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 我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我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田野调查、发掘、文物鉴定、测绘、化学分析、年代测定等多种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卫星遥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为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3. 我国考古学的重要意义 我国考古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揭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科学考证我国古代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考古学还可以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自公元220年魏国建立,到公元280年晋朝统一我国,这段时期被称为三国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极为复杂,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被称为三国。 2. 两晋时期的社会变革 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时期,政治紊乱、民生疾苦,但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兴起了玄学和道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上北方和南方分立的时期,南北朝时期为隋朝和唐朝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南北各自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

瓷器收藏者必修课——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瓷器造型与装饰特征

瓷器收藏者必修课——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瓷器造型与装 饰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已经成为最重要的 一类日常生活用品,大量发现于墓葬、窑址和 其他遗迹中的瓷器有助于我们对其造型和装饰 艺术的了解。与这个时期文化的其他方面一样, 南北朝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 差异。 南方瓷器 南方青瓷从三国至南朝,造型上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器形由较矮小到较高大从扁矮肥宽到圆浑修长,器物轮廓从刻板的圆弧线到富于变化的优美曲线,这种变化趋势在数量最多的盘口壶、鸡首壶、罐、碗、钵等器类上表现最明显具体来说,三国青瓷装饰比较简单,有弦纹、波浪纹、菱形纹和蕉叶纹等。时代特色较强的器物有小口盘口壶、大口罐、双耳罐等,器物的下半部和底部大部无釉。器物种类除了各类日用器皿、随葬明器外,出现了一些以动物为整体造型的精美器物,如羊形、狮形的烛台、熊形的灯、鸟形杯、蛙形水盂等。 赤乌十四年(251年)青瓷虎子,器身上刻有铭文'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十三字,可知这件青瓷是浙江上虞窑产品,或由上虞窑工袁宜所制。另有两件出自南京清凉山东吴墓的动物造型青瓷器也十分精美一一羊尊和熊灯,羊尊作卧伏状的羊形,身躯肥壮,昂首张口,全身青釉,光彩晶润;熊灯的承盘中心塑成熊形灯柱,两爪抱头,憨态可掬,头顶碗形灯盏,外底刻'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 西晋青瓷的装饰比三国时期复杂,除弦纹、波浪纹、方格纹和铺首等花纹装饰继续使用外,又出现了圆圈连珠纹、堆雕塑纹,还出现了褐色的点彩,在施釉方法上已出现里外均施釉。这个时期最引入注目的装饰是独具特色的青瓷堆塑罐,在罐身堆塑各种人物、动物和楼阁,被称为'谷仓罐'或'魂瓶',可能由东汉时期的五连罐发展而来,其造型经历了由简单

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

中国工艺美术史 ——1到4单元总结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一时代背景:在原始社会漫长的阶段,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石器成为主要的武器和生产工具,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因此以石器工具的水平作为划分不同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称为石器时期。 二艺术风格: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是生动、活泼、纯朴、天真的原始设计。 三设计成就:a、从旧石器时期演变成新时期时期;b彩陶和黑陶是原始社会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标志着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独特成就。c、旧石器是打制的、新石器石工具进步表现为磨光和钻孔技术。 4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A、彩陶文化分为五种类型:a半坡型:1设计特点是小口尖底瓶造型优美,符合力学原理,很适合原始人的打水、提水之功能,是一种简单而优秀的古代设计作品。船型壶又称菱形壶,壶体两头尖,形如菱角,正中有口,口的两边器体上各有一耳,上饰类似渔网的纹样,造型别致灵巧,装饰简朴,是一件优美的工艺品。2尤以鱼纹和人面鱼纹最具特色和代表性。3变现手法:由写实到抽象、直边三角形。4风格特点朴质。5距今年代约70000-6000。b庙底沟纹: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最为典型,小口尖底瓶制成“双唇”式样,而敛口小平底大翁、圆底釜则是半坡型所没有的。2主要以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为主。3表现手法以双关手法和曲边三角形。4风格特点律动节奏。5距今年代约6000-5000年。 c马家窑型:1以小口的壶、罐居多。2艺术特点;满、内彩、点和旋涡的巧妙运用。3表现手法以繁彩和内彩为主。4风格特征旋动华美。5距今年代约5000年 d半山行:1最具特色的是短颈广肩鼓腹彩陶罐,罐体近视球体,造型饱满。2主要以旋涡纹和葫芦纹最有代表性。3表现手法以多效装饰法和双关法、黑彩、红彩合用。4风格特征是富丽精巧。距今年代约4500年 e马厂型:1主要以小口双耳罐最为典型。2以人形纹最有特点。3表现手法是注意大效果、盛行陶衣和喜用浮雕技法。4风格特征刚健粗犷。5距今年代约4000年。 彩陶的艺术特点:1不同器物的装饰位置不同,以器物的使用条件和人的视线接触面为准。2器物的装饰部位不同,其装饰花纹也大不相同,尽量与器物不同部位的造型感受和风格相一致。3注意装饰布局的整体效果,从不同视角、不同方位来体现装饰艺术的丰富效果。 形式法则:对比法、分割法、开光发、双关法。 黑陶艺术特点:1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2黑陶造型多样,富有创意。3黑陶工艺以弦纹见长。4黑陶喜用镂空的艺术手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 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 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 而重新统一但隋朝被南朝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 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东 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 晋取代。263年蜀汉于魏灭蜀之战亡于魏 国,280年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 最后由晋朝统一。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 八王之乱与五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在304年因为成汉与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十六国时期。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南朝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北周主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坚手上。581年坚

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

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 第一篇: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 中国工艺美术史 1到4单元总结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一时代背景:在原始社会漫长的阶段,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石器成为主要的武器和生产工具,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因此以石器工具的水平作为划分不同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称为石器时期。 二艺术风格: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是生动、活泼、纯朴、天真的原始设计。 三设计成就:a、从旧石器时期演变成新时期时期;b彩陶和黑陶是原始社会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标志着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独特成就。c、旧石器是打制的、新石器石工具进步表现为磨光和钻孔技术。 4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A、彩陶文化分为五种类型:a半坡型:1设计特点是小口尖底瓶造型优美,符合力学原理,很适合原始人的打水、提水之功能,是一种简单而优秀的古代设计作品。船型壶又称菱形壶,壶体两头尖,形如菱角,正中有口,口的两边器体上各有一耳,上饰类似渔网的纹样,造型别致灵巧,装饰简朴,是一件优美的工艺品。2尤以鱼纹和人面鱼纹最具特色和代表性。3变现手法:由写实到抽象、直边三角形。4风格特点朴质。5距今年代约70000-6000。b 庙底沟纹: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最为典型,小口尖底瓶制成“双唇”式样,而敛口小平底大翁、圆底釜则是半坡型所没有的。2主要以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为主。3表现手法以双关手法和曲边三角形。4风格特点律动节奏。5距今年代约6000-5000年。 c马家窑型:1以小口的壶、罐居多。2艺术特点;满、内彩、点和旋涡的巧妙运用。3表现手法以繁彩和内彩为主。4风格特征旋动华美。5距今年代约5000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