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年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2023年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2023年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2023年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2023年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无独有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特别强调“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训方式,让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下面就《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

地理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组成,具有兼文兼理的特性,难度较大,前面的《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初入高中的学生们有一种挫折感。而且,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课时较少,地理基础较薄弱,所以这次公开课我选择平行班作为教学对象有一定的冒险。但是,我想,越是难做的事,我们越是要勇往直前。而且,我作为14班的班主任,比较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平时的上课氛围,他们比较活跃,理性思维强,对于地理,好像表现出了一种独有的兴趣,尤其是每次上课时

专注的眼神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坚定了我的信念,交代他们如果有时间做一下课前预习,让他们对于这一堂课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四节,被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之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地理探索的兴趣,学会以地理视角看世界。内容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我打算以多个设问的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在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二、课中展示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我首先列举人类的三大壮举,并问他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他们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接着我又问他们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靠什么手段研究?他们陷入更深的疑惑。然后,我谈笑地问:“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地表的物体会怎么样”,学生争相回答说左右摇晃,我又笑问“仅仅只有左右摇晃吗?”,又有学生补充道:“还有上下摇晃”。从这里,我顺利地引入了地震波的概念。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要学生在书本中提取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征之后,我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人们会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这是为什么?”希望他们能

够学会迁移知识。果然,很快他们就联想到刚才的知识,是因为纵波速度较快,横波速度较慢。在学到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征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依据纵波与横波的`特点大胆的推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特征,并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完成的相当漂亮,我想这就是90后的高中生,有着快速地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

(3)推崇简单记忆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于内部圈层,我提出用形象记忆法,告诉学生人们常常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形容为“煮熟的鸡蛋”,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蛋黄为地核。学生们听完后,会心地笑了。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形象记忆法很受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构建好了。另外,在介绍外部圈层的时候,我又提出了关键词记忆法。大气圈:包围、气体和悬浮物、氮和氧;水圈:连续不规则、不间断循环;生物圈:生命、三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授之以渔”才能真正放之四海皆能游刃有余。

(4)充分利用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节课的活动重点和难点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所以,在这一部分,我调动全班同学积极思考与讨论,然后要求他们总结出一个条理清晰并且简洁的结论。恰好,这里的内容他们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好,师生配合相当协调,最后所推测的结论也完全正确,这使得学生拥有学习的成就感,并学会了合作、交流和表达。

(5)坚持“双语”教学个性,坚持课后小结,坚持讲练结合

从开学,我都坚持每个节课教给学生专业地理名词的英语写法和读法,希望能够对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有所帮助,因为大学更强调自主学习,会接触到很多

外文文献和资料,在此夯实基础,能够很快上手。这一点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所以他们一直都坚持了下来,学得很认真。当本节课知识讲完之后,我以框架的形式作了知识小结,并以提问的方式一起回顾了本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得知知识点基本均已落实。

三、课后反思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一个人进行反省思维时需要从观察开始,以便审查种种情境。有些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另外一些是回忆自己的或别人的旧经验。”同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例外,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地理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评课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这一节课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具体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学环节。我一贯重视课前预习环节,强调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第一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较好的预习不但能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关于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一堂课上完,虽然知识容量并不小,但是我还我可以挖掘得更深,供有兴趣的学生思考,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关于教学细节处理。“在地震发生时,人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下子就知道了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但这是不严谨的,应该更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针对处于震中的人们,处在其他地方的人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于“地球的内核为什么不是气态?”这一问题要更适当地引导,以确保每堂课的知识的精准性。

(4)关于教学艺术。上课语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难点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要学会全方面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积极鼓励学生互动探究。我想,新课程强调的全体参与,让

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更应是思维上的参与。今后在这方面还应多研究,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5)关于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积极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2023年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3

[课标导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__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

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重点和大的结构而尽量高度概括。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

(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层次关系,尤其是外部圈层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更是要交代清楚。

2、本课时对大气圈、水圈两个圈层的介绍是重点,而生物圈和岩石圈并没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用描述性的语言简洁地概括他们的关系。

3、结合实际案例“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课后对生物圈进行自主学习,是教材设计的一个创意。教师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案例,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学生对生物圈的了解会更加直接。

1、案例研究是教学中的关键。本节教学内容较多,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将“区域”和“区域差异”这两个概念始终把握住。

2、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国情知识渗透进每节课堂,尤其是我国东西部自然、人文上的巨大差异,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因应策略,都是当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3、利用图表知识进行绘图分析的练习,体现了能力训练的课堂化。设计适当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从教人员备课中要用心准备的一项工作。往往很多知识点,学生看、老师讲,好象并不难,但到了学生进行实际分析时,效果却不理想,其实就是没有很好地进行配合训练的缘故。

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因此,“导入”从中国的神话入手,如“地下分为十八层……”,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熟鸡蛋结构”情境,这些情景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设置一系列的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和原因探究,进而推知地球内部真的很像一个“熟鸡蛋结构”。然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和人类的关系。做到了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探究的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课标解读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掌握地球各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尤其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划分。同时通过读图、析图、分析资料等手段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我认为该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B、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C、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知识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王冕 【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因此,“导入”从中国的神话入手,如“地下分为十八层……”,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熟鸡蛋结构”情境,这些情景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设置一系列的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和原因探究,进而推知地球内部真的很像一个“熟鸡蛋结构”。然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和人类的关系。做到了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探究的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掌握地球各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尤其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划分。同时通过读图、析图、分析资料等手段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我认为该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B、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C、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书地理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需要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 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旨在认识地 球的圈层结构,为后面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 的主要特点”,而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 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 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 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 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 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 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 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 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 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

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 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 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由于本章采用的是一个“由远及近”的思维过程,于是 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顺序作了很大的调整,先学习地球的 外部圈层结构再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学情分析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 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 所带来的地理意义;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 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理 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 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依然很薄弱,这给教学 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 的主要特点”,属于理解的层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仍然无法自主的实现地理规律和个人经验的结合,对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5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所以.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图l。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这样,地震波就可以带回地球内部的信息,从而可以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图中可知: 1、在地下(大陆部分)约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波速突然加大,出现波速的不连续面(莫霍界面),说明该深度处上下物质在成分或状态上有改变。 2、在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也出现波速的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说明此深度处地球的内部物质组成、状态差异明显。 3、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4、纵波波速在地下5100千米处也有变化,称为次级不连续面,该面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教材随后安排的图1·27“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是对图1。26右图的细化,利用图旁边的文字,让学生从厚度、温度、物质组成和状态的变化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以及地壳与岩石圈的概念区别。 第二目: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同心圈层。 图1·28“地球外部圈层示意”设计: 一是点出外部圈层的位置和名称; 二是形象地说明外部圈层的相互关系.强调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导读 主线架构 课程 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 任务 1.了解地震波的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综合思维) 2.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理实践力) 3.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情境导学】 有人说:“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只煮得半熟的鸡蛋。”请根据这句话,结合鸡蛋的形态结构,说出各层对应的地球内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中A 为横波,B 为纵波。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划分:

(1)三个圈层:图中C 为地壳,D 为地幔,E 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包括上地幔顶部与地壳。 【点拨】 岩石圈≠地壳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位于岩石圈内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A 大气圈、B 水圈和C 生物圈。 2.圈层划分: 圈层 概念 对地球的影响 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 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水圈 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使地球成为 “蓝色星球” 生物圈 广义: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是地球特有的圈层,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狭义: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 3.圈层联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 【思考】 生物圈是单独占有空间的地理圈层吗? 提示:不是,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并不单独占据地理空间。 【教材再开发】 阅读教材P19图1—3—3,【思考】: (1)莫霍面深度与地势高低有关系吗? 提示:有。莫霍面深度与地势高低呈正相关。 (2)推测某地质勘探队利用地震波在该地探测是否有油气资源的最简单方法。 提示:测量该地是否有横波穿过。 学习任务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地球的内部结构》教案(2023春)

5.地球的内部结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够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圈;并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认识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 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地标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情况,并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能够了解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并通过主动搜集资料,了解到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情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通过对地球结构的了解,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构造和组成,从而对地理研究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圈,对地球内部结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探求物体内部情况的方法并了解科学家对地球内部机构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聚焦问题 1.引入 谈话: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展开了一系列学习和了研究,你们是否还能回忆起地球表面都有哪几种地形?它们分别都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我知道平原,它是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之一,海拔较低,地面低平宽广,起伏不大。 学生2:还有高原,高原的边缘有峭壁,但顶面比较平缓,,面积较大,海拔较高。 学生3:我来说说盆地,盆地四周较高,中间较低,整个地形像一个大盆。 学生4:还有就是山地,山地的特点是山坡陡峻,山顶高耸,海拔较高。 学生5:最后是丘陵,丘陵的特点是有着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海拔较低。 2.根据地表现象,猜测地球内部结构 (1)提问:同学们对于之前所学的知识已经掌握的十分牢固了,地球这个巨大的球体,它的表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这些形态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将地表的地形进行分类学习,那么我们看不到的地球内部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我觉得地球可能是空心的,里面充满气体像气球一样,这样可以使它很好在宇宙中漂浮,而我们所生活的地面部分就像是它坚硬的外壳,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 学生2:我和他有着不同的想法,我认为地球不可能是空心的应该是实心的才对,不然我们是无法在地面上建起高楼大厦的。 学生3:他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我认为地球既不是空心的也不完全是实心的,地球内部也可能是由内向外发散的网状结构,这些网状结构对地球的表面起到支撑作用。 (2)谈话:看来同学们的观点各有不同,为了方便大家继续探索研究,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线索,请看大屏幕,你是否能够根据地表发生的一些现象推测出地球内部的结构呢?(出示地表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进行探究猜测) 二、实践探究:内部结构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地理教学课例《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②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 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 成的关系; ②地球内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教学重点】 ①区分岩石圈与地壳; ②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区别于初中学生的地方在于,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求区别于高年级学生的地方在于,读图分析能力一般,合作探究能力较为欠缺,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 点拨,但对手动操作视频、动画等直接感知有兴趣,教师应充学生学习能分激发这一兴趣。 力分析 2.本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前三节的学习,对高中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上前一阶段 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地球运动),而地球圈 层结构这部分内容的难度较低,因而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重塑学习地理

的信心。 3. 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对学习必修一后三章都具 有重要的基础和铺垫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四大圈层的框架, 并能够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逐 步培养起地理思维。 (根据您的教学思路,以及您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说明您采用何种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样培养学生的 核心素养) 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不急于得到答案,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穿插针对知识点的扩 展延伸,使学生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 充分利用教材中三幅图,正确引导学生如何读图识教学策略选 图,在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且与文字充分结合,通择与设计 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图例, 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熟悉掌握其特征;增加地球内部圈层 结构的图例,旨在使学生掌握不同情况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 划分区间;通过图表和图例的多次比较和联系,加深学生对地 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认识和对特点的记忆;在自学地球外部圈层 结构特点时候,通过图形实例,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到 地球外部结构的划分圈层和各自特点;学习岩石圈时,将地球 内外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3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3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必须先了解宇宙。今天

我们将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 学*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性) 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例如:恒星、星云、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 所以:天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2)宇宙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运动性) ①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见P4读图思考题): 所以:a、物质的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 b、作为整体的宇宙也在不断演化着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及远)的顺序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生活动,教师总结】P4—6活动题 活动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活动题2:从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参数看,地球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特别是与类地行星没有大的区别,即地球在物理特征或(结构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 地球为什么会存在生命呢?先从地球本身来找一找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1)适宜的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拥有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再从宇宙环境来找原因。 (2)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应认识到两点: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建议) 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不是同时形成,各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而整体的宇宙则经历温度从高到低, 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1.1) 附表1 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 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式,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2.教学难点:解释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和演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5分钟) 通过展示一副地球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概念解释(10分钟)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 内核的概念和特点。 3.实物展示和观察(10分钟) 通过展示地壳的岩石样本和熔岩流动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地壳 的不同类型和厚度。 4.实验演示(1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地幔的特点和运动方式。 5.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6.归纳总结(10分钟) 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地球的圈层结构。 7.课堂练习(15分钟)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理解程度。 8.拓展延伸(10分钟) 通过观赏一段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引发学生对地球科学 的好奇,并鼓励他们深入学习这一领域。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 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预期范围内可以顺利达到。但是在实验演示环节,由于实验器材不齐全,影响了学生的实际观察效果,需要改进。此外,在 课程设计中加入更多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是一个需要 考虑的问题。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共7篇)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共7篇) 第1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另外,要求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本条“标准”在活动建议中提出了“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要求。因此,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了解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外部是有不同的物质形态。能力基础: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心理特点:高中学生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以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尝试划分。另外,学生喜欢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对横纵波速度不同的讲解中,可迁移到实际中如果发生地震,人体是先感受到上下晃动再到作用震动的。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具体划分时,可利用半熟的鸡蛋进行类比,强化记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划分依据。 2、能区分和归纳各个圈层的特点。 3、学生能举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并且体会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树立热爱地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通以一次地心之旅及外太空之旅为主线,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及实物展示和描述,让学生主动的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知未知问题的好奇心。因此,本课“导入”从美国科幻大片《地心抢险记》视频片段入手,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知欲。地震波的分析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震波的特征,还要学生掌握地震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一些关于地震逃生的小科普,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的教学目的。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讲解中,本着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理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幅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知识图,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通过相互提问的方式掌握知识点,如此,能让学生在互问互答中,活跃课堂,产生疑问,解决疑问,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既培养了爱提问、爱思考的好习惯,又提升了他们对地理科学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探究地球外部圈层结构,以及和人类的关系;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课堂知识。整堂课的设计做到了学生不再是一群坐着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群主动的提问者、探究者,一群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课标解读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以;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同时需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及提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和技能: 1、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宁波市正始中学蔡国忠 【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因此,“导入”从中国的神话入手,如“地下分为十八层……”,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熟鸡蛋结构”情境,这些情景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设置一系列的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和原因探究,进而推知地球内部真的很像一个“熟鸡蛋结构”。然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和人类的关系。做到了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探究的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课标解读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掌握地球各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尤其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划分。同时通过读图、析图、分析资料等手段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我认为该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B、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C、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1 一、课标导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根据,从各层特点到同学理解、分析、推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同学自主学习的力量,是老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根据——圈层特点等学问点挨次绽开。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让同学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现,让同学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同学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同学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同学分析推断划分的根据。 三、教学设计 〔一〕课时支配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最终一节,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根据让同学能够深化了解。 其次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同学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楚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学问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楚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老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重点和大的结构而尽量高度概括。 〔二〕教学支配 〔1〕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同学从感性上熟悉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老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学问,只要同学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留意的是,在同学把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由于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同学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学问铺垫。 〔2〕其次课时: 1、引导同学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外部圈层的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