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结构》教案.doc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结构》教案.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芷江一中黄微

高一年级地理公开课

授课时间:2009年10月21日

授课班级:284班

授课人:黄微

一、课标内容: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二、三维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能够熟悉地球的圈层结构,能熟练判断各个圈层,了解其判断机理和依据,认识到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

结构;

(2)、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性,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3)、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图,掌握读图、判图的方法,培养看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平面图和三维图的结合,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球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2)、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的范围;

(3)、外部圈层的界限

更难点突破:多媒体演示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板书提纲: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内部圈层

横波

地震波Y J纵波

地球内部结构

岩石圈上二莫霍

幔幔

地地核

上下外

A软流层

古登堡面

特点

二、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展示幻灯片)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是个什么日子啊?

学生回答:5. 12汶川大地震。

嗯,是的。那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5. 12汶川大地震,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伤痛仍历历在目。但是,咱们作为一名地理学习者,除了感受地震带来的伤痛的同时,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地震,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学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通过地震了解地球内部结构,首先就让我们到地震现场亲身体会一下。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首先会感受到一阵剧烈的上下起伏震动,紧随而来的,则是强烈的前后左右摆动。震动和摆动一起,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展示幻灯片)。

那么,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地震时,人们首先感受到上下波动,然后才是左右摆动呢?

学生回答:因为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纵波比横波速度更快

很好,很正确!那么从中间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结论:一、地震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递的;二、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并且纵波速度要大于横波。

地震波Y

-纵波

请同学们看到教材30页阅读内容,对照下面的表格思考:地震波有哪一些特点呢?(展示PPT)

分类

鼓励式表扬:很好!

总结:地震波的三个特点:1.纵波速度要快于横波;

2.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

3.传播速度随介质的改变而改变。[板书]

引导深入:

了解了地震波三大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对地震波的监测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展示幻灯片)仔细地观察地震波随深度变化规律,找到地震波具有非常明显变化的点。

引导学生读图,找到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处的明显变化:

根据特点3,当速度变化,说明介质发生改变,上下两层介质之间形成不连续面。

得出结论:两个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两个界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绘图演示]

再引导学生观察:除了两处变化外,还有没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学生找到:距地表800千米处和5000千米处。

那么这两个地方就分别把地幔和地核分成了上地幔、下地幔和外核、内核。(幻灯片演示)

(加强学生记忆)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一个鸡蛋的话,蛋壳就是地壳,蛋白是地幔,蛋黄是地核。

【精讲】

地壳:(展示幻灯片)

首先了解地壳,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壳的范围是怎样的,厚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地壳是地球表面以卜',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部分地壳厚,海洋部分地壳薄;厚度随海拔高度变化。

很好!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 6 千米。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是:厚度随海拔增加而增大。

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如图所示(展示PPT),元素从多到少分别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接卜'来大家对照教材26页阅读内容思考:

地壳可以分为哪两层?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在上,硅镁层在下。

对,并且硅铝层是不连续分布的,只有大陆部分有,大洋底部缺失。而硅镁层则连续分布。由此可以得出,大陆部分地壳要比大洋地壳厚

那么地壳的下面是哪一层呢?

地幔

好,那我们接下来就一起认识地幔。

地幔概念: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地表2900km深处。

地幔的分层: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以下则是软流层(幻灯片演示软流层位置),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称作岩石圈。岩石圈的平均厚度大约为lOOTlOkm。

合作探究:软流层,横波为什么没有消失?

学生讨论

总结,解释:一般认为,软流层中的物质不呈液态或气态,而是一种熔融状态的固态[可塑性固体状态],横波可以通过。

承转: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核跟内核。地核的特点为温度,压力,密度都非常大,并且外核呈液态。

承转:要使我们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球内部结构了解以外,还需要了解地球的外部结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是不是也可以划分为一些圈层结构呢?

学生回答: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我们从宇宙中看到地球,会发现地球外部包裹着厚厚的一层大气(展示幻灯片:宇宙中的地球)

我们要生存,要呼吸离不开大气。大气圈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它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分析:近地面大气密度大一>高度增加一>地球引力作用减小一►大气密度迅速下降到2000——3000km高空,视为大气上界。

2.水圈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水圈有哪些水体类型,陆地水有哪些类型?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水圈有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按位置又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3.生物圈

地球上还有一个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生物圈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板书]o 思考:生物圈与其它圈层关系怎样?

学生讨论

总结评价:

生物圈位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与其它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展示幻灯片)

合作探究:地球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

分析归纳:内部圈层界限明显,各圈层之间联系不密切;

外部圈层界限不明显,各圈层之间联系密切。

随堂测验: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

B.岩浆比例的不同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D.各层厚度的不同

2.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岩石圈是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课堂小结:

学习完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边绘图演示边讲解)地球内部圈层:

讲解123456和ABC分别代表什么内容。

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

七、课后要求:

完成《学练王》上面对应的习题。

八、教学后记:

最新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结构》教案

最新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结构》教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 结构”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必修1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四节 5、学时数: 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点,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3)了解并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4)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学生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辩证的思维观、科学的认识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外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学生整体观念和正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观察图像资料,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及热爱地球环境的情感。 2、内容分析: 教材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宏观了解的地球圈层结构特征,进而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 在第一部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内容中设计了正文阐述和两个阅读。第一篇阅读是导入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结构》教案.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芷江一中黄微 高一年级地理公开课 授课时间:2009年10月21日 授课班级:284班 授课人:黄微 一、课标内容: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二、三维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能够熟悉地球的圈层结构,能熟练判断各个圈层,了解其判断机理和依据,认识到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 结构; (2)、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性,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3)、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图,掌握读图、判图的方法,培养看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平面图和三维图的结合,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球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2)、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的范围; (3)、外部圈层的界限 更难点突破:多媒体演示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板书提纲: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内部圈层 横波

地震波Y J纵波 地球内部结构 岩石圈上二莫霍 面 幔幔 地地核 核 上下外 A软流层 古登堡面 特点 二、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展示幻灯片)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是个什么日子啊? 学生回答:5. 12汶川大地震。 嗯,是的。那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5. 12汶川大地震,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伤痛仍历历在目。但是,咱们作为一名地理学习者,除了感受地震带来的伤痛的同时,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地震,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学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通过地震了解地球内部结构,首先就让我们到地震现场亲身体会一下。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首先会感受到一阵剧烈的上下起伏震动,紧随而来的,则是强烈的前后左右摆动。震动和摆动一起,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展示幻灯片)。 那么,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地震时,人们首先感受到上下波动,然后才是左右摆动呢? 学生回答:因为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纵波比横波速度更快 很好,很正确!那么从中间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结论:一、地震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递的;二、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并且纵波速度要大于横波。 地震波Y -纵波 请同学们看到教材30页阅读内容,对照下面的表格思考:地震波有哪一些特点呢?(展示PPT) 分类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学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含答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2)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传播 速度 能通过的介 质 共性 A表示横 波较慢固体传播速度都随 所通过物质的 性质而变化 B表示纵 波较快 固体、液体、 气体 (3) 深度波速

2. (1)界面:图中C为莫霍面,D古登堡面。 (2)圈层:图中C、D之间为地幔,C以上为地壳,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温馨提示]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大气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2.水圈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分类:根据其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3)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特别是陆地水。 3.生物圈 指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错误!错误!错误! --—--—- 情景导入先思考—-—-———2016年4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日本九州熊本县发生多次最大震级达里氏6.5级强烈地震,截至当地时间15日凌晨1时,监测到54次余震。据日本NHK最新消息,目前地震已造成9人死亡,950余人受伤。 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的人们有怎样的震感? 提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核心要点掌握好—-—————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

河北省安平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复习教案

第一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湘教版高二实验部牛田雨 3月21日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结构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板书)1.地震波 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师很好。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方法引导) 师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 生(看书讨论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正确。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结构? 生(讨论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 探究内容: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探究办法、过程:观察、分析、推理、讨论 探究结果: (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是固态,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分析推测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 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 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填写表格。 (叠加投影表格)不连续面的特征 生(观察、讨论、回答、填表) (方法引导) 师(据学生回答逐个投影填充表格内容) 特点深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发现者发现时间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www.k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2.了解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自主预习 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①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②地壳、③地幔和④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⑤莫霍面和⑥古登堡面。 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平均厚度约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⑧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⑨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⑩地核之间的圈层。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⑪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⑫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⑬液态或熔融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⑭固态。 思考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案不一样。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行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只有纵波能通过。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探索地球内部圈层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点。探索地球内部圈层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进入地球内部观察,虽然这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是不可行的。 假如你乘坐一辆既能耐高温高压,又能穿透坚硬岩石的微型汽车,正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学探险活动。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地理ⅰ湘教版1.4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地理ⅰ湘教版1.4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张家界市一中覃鲜艳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地球的结构”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之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特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奠定基础。学好这节课,后面的知识学起来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解读地理信息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内部、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 难点 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已有一年时间没有学习地理,且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当成是一门“副科”,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储备地理基础知识欠缺。再加上前几节的地理学习难度又大〔如:地球的运动〕,部分学生已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是高一地理教学中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教法学法】 以学生自主学与探究学习为主,在教师的直观演示和启发引导下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绘图、填图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整个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五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归纳】【课堂练习】【教学过程----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学案】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可以通过、、。 分类 横波〔S〕: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莫霍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不连续面 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横波。 位置:位于界面以上。 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米。 3.内部圈层范围:介于和之间,呈固态。 地幔分层:分为和。 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地核分层:分为和。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部圈层圈:连续不规那么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始终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此教学模式即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湘教版必修1(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圈层结构,归纳各圈层的要紧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术 一、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二、把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4、通过归纳、总结、对照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 一、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二、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通过学习进行酷爱自然、酷爱科学的教育。 二、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熟悉全世界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爱惜意识。【教学重点】 一、地震波的波速和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要紧特点。 【教学难点】 一、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极为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要紧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照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 (新课导入)前边咱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一个圈层的成份、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一起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份。下面咱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咱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别离展现幻灯片)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形的直接手腕,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能够在外太空漫游,宇宙探测器乃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但是关于咱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仍是入地无门。咱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日咱们挑选西瓜的方式,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咱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定西瓜的生熟、质量的好坏。咱们也能够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度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形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咱们明白,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庞大的灾难,但关于科学工作者来讲,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板书)一、.地震波 生:本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即地震波。 师:专门好。地震波能够分为哪两类呢? 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师: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 生:(看书讨论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每个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分层和特征 ②能够辨认地球上的两个不连续面,能说出他们的具体分布的位置【过程与方法】 利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图,结合知识,能在图中分别指出地球的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范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锻炼与开发。◎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请看ppt上的两则资料,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资料,这两个资料都是在猜测地球内部的情况,那么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转折】那么现代,我们是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的状况的呢?在现代,我们通常以地震波来探究地球的内部状况,那什么是地震波呢?我们来看一下地震波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说地震波的概念。 【教师活动】那地震波又分为哪些类型呢?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活动】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也叫P波,P是primary(初始的)的首字母。同学们primary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对的,primary意为初次的,这是因为它传播速度快, 最先达到震中而得名。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我们再来看一下横波,它也叫s波,s是secondary,那secondary是什么意思呢?对的,它意为次要的,这是因为它的传播速度比纵波速度慢,比纵波慢,次于纵波达到震中而得名,它可能通过固体传播。【教师活动】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其它特点。同学们看一下这两幅图,纵波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与波的方向垂直。 【教师活动】学习完了纵波和横波的特点,请同学们看ppt上这个讨论题,请同学们花3分钟时间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好的,时间到!老师现在请同学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学生活动】学生举手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师活动】这位同学认为“在陆地上时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晃;海上和陆地相反。那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吗?另外一位同学回答,与前一位同学的观点刚好相反。 【转折】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一般像这种情况,我们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综合思维: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区域认知: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结构的认知框架。 地理实践力: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案 地球的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

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书: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回答得很好。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 投影: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生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师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4公开课教案-《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河北省承德县第一中学李志 一、、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建议组织学生“绘制示意图,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说出”一词,反映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展开深入讲解,而应宏观认识地球圈层结构,抓住其主要特点。按照标准要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直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展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了解地球结构,为今后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环境打好基础。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密不可分,该节内容在后面展开讲解,本节内容是铺垫。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抓住“内部圈层”和“结构特点”,突破重点。外部圈层的划分不作为重点,略讲。 教学难点: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软流层和岩石圈。 三、教学设想 从分析地震波的特点入手,了解两个不连续面,认识三个圈层。据图分析,找出软流层的位置,画出岩石圈的范围。地球的外部圈层略讲。教学中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借助多媒体课件,展讲内部圈层,使学生建立起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认识圈层之间的关系。利用视频材料,开拓视野,了解地震,认识地震波,突破重点。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理解概念: 不连续面、软流层、岩石圈 2、掌握横波、纵波特征及应用 3、掌握各圈层划分、范围及基本特征 (二) 能力目标: 1、简洁概述圈层特点 2、绘制结构图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深入了解地球,热爱地球,坚定唯物世界观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直观展示、合作探究。利用对比法学习地球各内部圈层。 六、教学资料 视频材料“与地震波赛跑”、横波纵波模拟动态图、多媒体课件 七、导入新课 视频中我们看到,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和伤害。人类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取得抗震减灾的重要成果。通过观看视频,你对地震波有了多少了解呢?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过程 地幔 地核 2.简单写出: (1)大气圈的组成主要成分: 大气分层 (2)水圈的特征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生本课堂”导学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doc

必修I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理)学科“生本课堂”学案 学案主备人:日期:学年: 授课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前自主学习 一、地震和地震波: (一)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的大小用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一次地震,只有一个。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个烈度。(二)地震波: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点 纵波(P波)波速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 性质而变化 横波(S波)固体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的传播速度。 (一)地壳(A) 1.范围:地面以下、a 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地壳平均厚度为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海拔越低, 地壳。 (二)地幔(B) 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a莫霍面与b 之间。 2.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的主要发源地。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以上)是由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三)地核(C)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b 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C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C2内核:一般认为呈。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密度: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 3.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二)水圈 1.组成:组成:、固态水和气态水。 2.分类: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 3.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分为和。 (三)生物圈 1.组成:分别渗透于圈的底部、圈的全部和圈的上部。 2.意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课中合作探究 地球的中心点位于我们脚下6 000千米深处,相比之下,人类迄今钻探的最深记录12.3千米(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1章第4节 地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 《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理解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4.指认岩石圈的范围。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游戏导入】1.准备三个密闭小瓶,内装砂子、果冻、水; 2.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判断里面是什么。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19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讨论】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学生回答】 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二)新课 1.请学习根据课本P25图1-21,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并给每个圈层标注特点(需要小组讨论决定) 2.自主展示。 3.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研究发现的。 4.地震波列表比较: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这就是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而造成的。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

新教材2022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的划分,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征。2.地理实践力:以某次地震的发生,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结合某幅自然景观,探究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3.人地协调观:简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地壳厚度的差异。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__地面震动__。 (2)地震的几个要素 位置B C AB BC 名称__震中____震源____震中距__震源深度 特征震源在地面上的 __垂直投影__, 即地面正对着震 源的那一点 地球内部岩石发 生__断裂__引起 震动的地方 从观测点到震中 的__直线__距离 从震中到震源的 __垂直__距离 __能量__ 一个__震级__。 (4)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__破坏__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__烈度__。 (5)等震线:将__烈度__相同的点连成的封闭的曲线,图中位于其上的点是__D__。 2.地震波 (1)定义:地震的能量以__波动__的方式向外传播。 (2)分类与特点 分类能传播 的介质 速度 代表 字母 共同点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密度: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__高度__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3)意义: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之一。 2.水圈 (1)组成:液态水、__固态水__和气态水。 (2)分类:海洋水、__陆地水__(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意义:__陆地水__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 (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__生存环境__的总称。 (2)分布:渗透于__大气圈__的底部、水圈的__全部__和__岩石圈__的上部。 (3)意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判断正误 (1)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后感到前后左右晃动。(√) (2)从地面向下依次为古登堡面、莫霍面。(×) (3)地面海拔越高,地壳越薄。(×) (4)海拔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大。(×) (5)生物是生物圈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2.连线 将下列地震波及界面与其对应的特点用直线连接起来。

(湘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结构》导学案(含答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征。 【课前预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①________面和②____________面。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③______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平均厚度约④____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⑤________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⑥____________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之间的圈层。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⑨__________,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⑩______________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⑪__________面所包围的球体。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⑫____态或⑬________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⑭____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划分: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⑮________圈、⑯____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⑰____。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3.水圈:由液态水、⑱________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⑲______水、⑳_____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主要可分为○21________水和○22______水。4.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23________圈和○24____圈中的生物世界。○25________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的哪个圈层,它到达地表时穿越了地球的哪些内部圈层? 【考例探究1】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F是________;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在界面A~B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界面B以下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D是________,H是 ________。 (4)物质状态:D层________,H层________。 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探究材料】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同 构成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人提出: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 活跃的圈层。 1.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3.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 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而且还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1.课标原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2017 年版) 2.课标解读:本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对于各圈层,学生应当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学生应当能够运用示意图或者自行绘制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一、综合思维 1.通过分析地震波波速变化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能够说出各圈层特点。 2.通过将自然环境放在各圈层中分析,了解外部圈层的特点、位置关系以及意义,架构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框架。 二、区域认知 在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上正确标记岩石圈和软流圈,说出各圈层的主要范围与特征。 三、地理实践力 1. 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特点,绘制出示意图, 并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结合地震波基本特点,掌握地震发生时的基本逃生手段和自救方法。 四、人地协调观 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爱护地球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6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6 湘教版必修1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2)教学重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教学目标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