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完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知识结构

⎧⎧⎧⎪⎪⎪

⎨⎪⎪

⎪⎪⎪

⎩⎪⎪

⎪⎪⎧⎪⎪⎪⎪⎨⎨⎨⎪⎪

⎩⎪⎪

⎪⎪⎧

⎪⎪⎨

⎪⎪⎩

⎪⎪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直线平行的判定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平行线直线平行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与相交线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尺规作图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相交线:补角、余角、对顶角

二、要点诠释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2)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交平行线。

2.几种特殊关系的角

(1)余角和补角:①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2)对顶角:①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得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②性质:对顶角相等。(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分别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构成八个角。

①在两条直线同一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旁边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三、主要内容

(1)平行线的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2.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2.2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消元就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消元的方法是代入,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

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1.将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2.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3.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代数式,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4.写出方程组的解。

②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当两个方程组的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是互为相反数时,可以通过把

两个方程的两边进行相加或相减来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通过将两个方程的两边进行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1.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转化为相同(或互为相反数);

2.通过相加(或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这个未知数的值;

3.将求得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一个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4.写出方程组的解。

2.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有两个时,用两个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往往比较容易列出方程。

一般地,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为:

理解问题(审题,搞清已知和未知,分析数量关系)

制定计划(考虑如何根据等量关系设元,列出方程组)

执行计划(列出方程组并求解,得到答案)

回顾(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

题目:

1.方程组

1

325

x y

x y

-=

-=

的解是()

A.

3510

...

2 1.80215 x x x x

B C D

y y y y

====

⎧⎧⎧⎧

⎨⎨⎨⎨====

⎩⎩⎩⎩

2.已知方程ax+by=10的两个解为

11

05

x x

y y

=-=

⎧⎧

⎨⎨

==

⎩⎩

与,则a、b的值为()

A.

10101010

...

4410

a a a a

B C D

b b b b

==-==-⎧⎧⎧⎧

⎨⎨⎨⎨=-===

⎩⎩⎩⎩

3.如果

21

51

x x

y y

==

⎧⎧

⎨⎨

=-=-

⎩⎩

和是方程mx+ny=15的两个解,求m,n的值.

4.已知方程组

312

42

x y

x ay

+=

+=

有正整数解(a为整数),求a的值.

第三章:整式的乘除

3.1同底数幂的乘法

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

②幂的乘法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③积的乘法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3.2单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4乘法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即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②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 即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积的2倍。 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即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 上述两个公式统称完全平方公式。

3.5整式的化简

整式的化简应遵循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的顺序。能运用乘法公式的则运用乘法公式。

3.6同底数幂的除法

①同底数幂相除的法则是: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②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 (P 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 次幂的倒数。

正整数指数幂的各种运算法则对整数指数幂都适用。

3.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笠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题目:1.(本题6分)已知7239

21=-+n n ,求n 的值. 2.(本题6分)已知a =2-555,b =3-444,c =6-222,请用“>”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起来,并

说明理由.

3.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若干张,拼成一个长为b a +3,宽为a b +的矩形,需要A 类卡片______张,B 类卡片_______张,C 类卡片______张.

a b b

第四章:因式分解

4.1因式分解

一般地,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得形式,叫做因式分解,有时我们也把这一过程叫分解因式。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具有互逆的关系。

4.2提取公因式法

一般地,一个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可把该公因式提取出来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取公因式法。

应提取的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应是各项系数的最大公因数(当系数是整数时)与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的积。

提取公因式法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应提取的公因式;

2.用公因式去除这个多项式,所得的商作为另一个因式;

3.把多项式写成这两个因式的积得形式。

一般地,提取公因式后,应使多项式余下的各项不再含有公因式。

一般地,添括号的法则如下:括号前面是“+”,括到括号里得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4.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

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数和(或者差)的平方。

4.4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

题目:

1、 利用因式分解说明:712255-能被120整除.

2.(2007·临安)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且满足422422a b c b a c +=+,判断ABC ∆的形状. 阅读下面的解题过程:

解:由 422422a b c b a c +=+ 得 442222a b a c b c -=-, ①

即 ()()()2222222a b

a b c a b +-=-, ② ∴ 222a b c +=, ③

∴ ABC ∆是直角三角形. ④

试问:以上解题过程是否正确? . 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填代号) ;错误原因是 ;本题的正确结论应该是 .

第五章:分式

5.1分式

①表示两个数相除,且除式中含有字母,像这样的代数式就叫做分式。

分式中字母的取值不能使分母为零。当分母的值为零时,分式就没有意义。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进行分式化简的运算和依据。

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5.2分式的乘除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5.3分式的加减

①一般地,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有以下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

②把分母不相同的几个分式化成分母相同的分式,叫做通分。进过通分,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就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

通分时一般取各分母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为公分母。

5.4分式方程

①只含分式,或分式和整式,并且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当分式方程含有若干个分式时,通常可用各个分式的公分母同乘方程两边进行去分母。

必须注意的是,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把求得的根代入原方程,或者代入原方程两边所乘的公分母,看分母的值是否为零。使分母为零的根叫做增根。增根应该舍去。

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在方法、步骤上基本一致,但解分式方程时必须验根。

利用分式方程还可以把已知公式变形。

题目:

1.下列各式中,分式的个数有( ) x+21y, xy 1 ,a +51 ,—4xy , π

x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0=++y x y x

B .22

x y x y = C .1=--+-y x y x D .y

x y x --=+-11 3.已知311=-y

x ,求y xy x y xy x ---+55的值.

第六章:数据与统计图表知识点

一、抽样:人们在研究某个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时,往往会遇到不方便、不可能或不必要对所有的对象作调查的情况,于是从中抽取一部分对象作调查,这就是抽样。

在统计中,我们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的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的集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的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

二、常见的统计图:

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体选择用哪种统计图,要依据统计图的特点和问题的要求而定。

1.条形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条形统计图又分为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2)特点: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间的差别;如果要表示的数据各自独立,一般要选用条形统计图。

(3)绘制方法:

①为了使图形大小适当,先要确定横轴和纵轴的长度,画出横轴和纵轴;

②确定单位长度,根据要表示的数据的大小和数据的种类,分别确定两个轴的单位长度,在横纵、

纵轴上从零开始等距离分段;

③用长短(或高低)不同的直条来表示具体的数量,直条的宽度要适当,每个直条的宽度要相等,

直条之间的距离也要相等;

④要注明各直条所表示的统计对象、单位和数量,写上统计图的名称、制图日期,复式条形图还

要有图例。

2.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

(2)特点: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增减变化。如果表示的数据是想了解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那么就采用折线统计图。

(3)绘制方法:①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

②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画出纵、横轴;

③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

④把各点用线段按顺序依次连接起来;

⑤统计图中的数据是不是统计资料整理的数据。

3.扇形统计图:

(1)扇形统计图用圆表示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2)特点: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o 的比。如果表示的数据是想了解各数据所占的百分比,那么一般采用扇形统计图。

(3)绘制方法:①先算出个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②再算出表示个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③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④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个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的颜色区别;

⑤写上名称和制图日期。

三、各类统计图的优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交线与平行线 二、知识概念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8.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第二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知识概念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第三章 三角形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 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余角、对顶角 二、 要点诠释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 (2)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 相交的两条直线交平行线。 2. 几种特殊关系的角 ( 1)余角和补角: ①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 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 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2)对顶角:①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得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②性质:对顶角相等。 (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分别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构成八个角。 ① 在两条直线同一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旁边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② 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③ 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三、主要内容 ( 1)平行线的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 2)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知识结构 平行线与相交线 平行线 直线平行的判 定 直线平行的性质 尺规作图 相交线:补 角、

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知识点汇总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知识结构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直线平行的判定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平行线与相交线平行线直线平行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尺规作图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相交线:补角、余角、对顶角 二、要点诠释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2)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交平行线。 2.几种特殊关系的角 (1)余角和补角:①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 和是平角,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2)对顶角:①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得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②性质:对顶 角相等。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分别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构成八个角。 ①在两条直线同一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旁边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三、主要内容 (1)平行线的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消元就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消元的方法是代入,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 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1.将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2.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3.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代数式,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4.写出方程组的解。 ②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当两个方程组的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是互为相反数时,可以 通过把两个方程的两边进行相加或相减来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通过将两个方程的两边进行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 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1.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转化为相同(或互为相反数); 2.通过相加(或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这个未知数的值; 3.将求得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一个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4.写出方程组的解。 6.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有两个时,用两个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往往比较容易列出方程。 一般地,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为: 理解问题(审题,搞清已知和未知,分析数量关系) 制定计划(考虑如何根据等量关系设元,列出方程组) 执行计划(列出方程组并求解,得到答案) 回顾(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 题目: 1.方程组x y1 3x2y5 的解是()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件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件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件 第一章:代数式 1.1 字母表示数 通过对小学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通过一些典型例题的解析,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基本运用。 1.2 列代数式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将数学语言转化为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代数式的基本概念。通过一些有趣的实例,让学生体验代数式的实际应用。 1.3 去括号 详细讲解去括号的法则和步骤,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1.4 代数式的值 通过一些具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并掌握如何将字母的值代入代数式进行计算。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2 解一元一次方程 通过例题的解析,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一系列练习题进行实践操作。 2.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解析,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图形的运动 3.1 平移和旋转 通过实例的展示,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3.2 轴对称图形 通过一些具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掌握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第四章:概率初步认识

4.1 概率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验和例题的解析,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掌握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4.2 概率的运用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解析,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三角形初步认识 5.1 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实例的展示,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5.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通过实验和例题的解析,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如何根据三边关系判断三角形是否成立。 5.3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通过实例的解析,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如何利用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 第六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浙教版数学 七年级下 知识点归纳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知识点归纳 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由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能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SAS的推论) 有两个角和这两个角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AAS的推论) 全等三角形的判断定理:SSS、SAS、ASA、AAS是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推导的。 第2章图形和变换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起来,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对称轴垂直平分线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 由一个图形变为另一个图形,并使这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也叫反射变换,简称反射。经变换所得的新图形叫做原图形的像。 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沿同

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及典型例题

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及典型例题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1.1认识三角形 ①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做“△ABC”读作“三角形ABC”。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得到如下性质: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②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由三角形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 1.2三角形的平分线和中线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三角形的平分线。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1.3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垂足在相应顶点的对边上。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上的高分别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垂足都是直角的顶点。而在钝角三角形中,夹钝角两边上的高都在三角形的外部,它们的垂足都在相应顶点的对边的延长线上。 1.4全等三角形 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能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全等”可用符号“≌”来表示。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知识点汇总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知识结构 ⎧⎧⎧⎪⎪⎪ ⎨⎪⎪ ⎪⎪⎪ ⎩⎪⎪ ⎪⎪⎧⎪⎪⎪⎪⎨⎨⎨⎪⎪ ⎩⎪⎪ ⎪⎪⎧⎪⎪⎨⎪⎪⎩⎪⎪ ⎪⎩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直线平行的判定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平行线直线平行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与相交线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尺规作图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相交线:补角、余角、对顶角 二、要点诠释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2)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交平行线。 2.几种特殊关系的角 (1)余角和补角:①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2)对顶角:①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得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②性质:对顶角相等。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分别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构成八个角。 ①在两条直线同一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旁边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三、主要内容 (1)平行线的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2.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2.2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消元就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消元的方法是代入,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1.将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2.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3.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代数式,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4.写出方程组的解。 ②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当两个方程组的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是互为相反数时,可以通过把两个方程的两边进行相加或相减来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通过将两个方程的两边进行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1.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转化为相同(或互为相反数); 2.通过相加(或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这个未知数的值; 3.将求得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一个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4.写出方程组的解。 2.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有两个时,用两个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往往比较容易列出方程。 一般地,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为: 理解问题(审题,搞清已知和未知,分析数量关系) 制定计划(考虑如何根据等量关系设元,列出方程组) 执行计划(列出方程组并求解,得到答案) 回顾(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 第1章平行线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 2.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 思考: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 3.平行线的基本事实:经过直线外 ...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思考:为什么要经过“直线外”一点? 4.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一贴,二靠,三推,四画.(注意:作图题要写结论)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判断过程:①画出给定的两个角的边(共三条边),公共边就是截线,剩下两条边就是被截线; ②根据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判断. 同位角: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线的同一侧. 内错角:在截线的异侧,被截线之间. 同旁内角: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线之间. 练习:如图,∠1和∠2是一对___________;∠2和∠3是一对___________; ∠1和∠5是一对___________;∠1和∠3是一对___________; ∠1和∠4是一对___________;∠4和∠5是一对___________;6.★★★★★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 (5)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不必在同一平面内) (6)在同一平面内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练习:如图,要得到AB∥CD,那么可添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 1.平行线 1.1.平行线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用符号“//”表示。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1.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所示: 同位角:∠1和∠5 内错角:∠3和∠5 同旁内角:∠4和∠5 1.3.平行线的判定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4.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图形的平移 图形平移的定义: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 图形平移的性质: (1)图形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图形平移的描述:要描述一个平移,必须先指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决定平移的因素。 平移图形的画法: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者端点) (2)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分别描出各个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连接 2.二元一次方程组 2.1.二元一次方程 像0.6x + 0.8y = 3.8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2.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常用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也就是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1.将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2.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3.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代数式,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4.写出方程组的解 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当两个方程的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时,可以通过把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1.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化成相同(或互为相反数);

浙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由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能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SAS的推论) 有两个角和这两个角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AAS的推论) 全等三角形的判断定理:SSS、SAS、ASA、AAS是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推导的。 第2章图形和变换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起来,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对称轴垂直平分线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 由一个图形变为另一个图形,并使这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也叫反射变换,简称反射。经变换所得的新图形叫做原图形的像。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Chapter 1: Parallel XXX and Intersecting Lines 1.Knowledge Structure If same-side r angles are equal。then the two lines are parallel. If corresponding angles are equal。then the two lines are parallel. If alternate r angles are equal。then the two lines are parallel. If XXX r angles are equal。then the two lines are parallel. If a transversal intersects two parallel lines。then the corresponding angles are equal。the alternate r angles are equal。and the same-side XXX. With ruler and compass。a line segment equal to a known line segment can be constructed。and an angle equal to a known angle can be constructed. In intersecting lines。complementary angles。supplementary angles。and vertical angles can be identified. 2.Key Points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

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理数.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一起看看浙教版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浙教版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精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日学习的数轴。 (二)探究新知 同学活动:小组争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同学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比体温计进行解答。 老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意: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