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

15 短文两篇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小结┃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小结┃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重点】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学习难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驳论等方法的运用。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2)诘难()() (3)滞碍()(4)吹毛求疵() 2、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合作探究】 《谈读书》 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 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不求甚解》 6、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7、“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8、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精读精练】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 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 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 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 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 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 培根(1561 —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 )情 统筹( ) 藻()饰 狡黠( ) 诘()难 要诀( ) 蒸馏( ) 劝诫() 滞( )碍 吹毛求疵() 咀嚼( ) 好?( )读书 味同嚼()蜡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伦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诘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文采藻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傅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学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寻章摘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滞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味同嚼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要诀 _________________ (12)吹毛求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 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 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 4. 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 并说说这种论证方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裁。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15《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2、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电脑时代”,各种各样的电子图书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电子图书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电子图书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怡.(yí)情统筹.(chóu)藻.(zǎ)饰 狡黠.(xiá)诘.(jié)难要诀.(jué) 蒸馏.(liú)劝诫.(jiè)滞.(zhì)碍 吹毛求疵.(cī)豁.(huò)然贯通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重要的诀窍。

《不求甚解》说课稿

《不求甚解》说课稿 《不求甚解》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不求甚解》。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不求甚解》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五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作者围绕“不求甚解”展开议论,谈论了他对读书问题的看法。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这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驳论文,由此可见其地位举足轻重。学好这一课,有助于学习本单元下一篇课文——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同时为学生今后学习驳论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要诀、停滞、不求甚解、咬文嚼字、滥加粗暴”等词的读音和词义; ②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 ③积累文本中的名言警句; ④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⑤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层次地反复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重点:①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 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2:难点:①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 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③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采取“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教学方法。那么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破重难点: 1、谈话法:交流读书经验,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谈话式导入课文,营造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2、导读法:由易到难分层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反复阅读课文,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这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 3、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加直观、清晰。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根据我们班学生喜欢独立学习、合作探讨疑难知识点和积极活跃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圈点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四、说学情 1、虽然这是初中生第一次学习驳论文,但是之前已经学习过许多立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 2、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二. 重点、难点分析 《谈读书》 1.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 体会本文论述语言简练的特点。 《不求甚解》 1.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 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3. 学习体会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4.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三. 新课讲解 (一)《谈读书》 1. 字词: 怡情(yí)傅彩(fù)藻饰(shì)矫情(jiǎo)诘难(jié nàn)咀嚼(jué)狡黠(xiá)伦理(lún)味同嚼蜡(jiáo)滞碍(zhìài) 睾(gāo)阐证(chǎn)吹毛求疵(cī) 2. 作家作品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3. 整体感知: 文章层次: 第一,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从“读书使人明智”到结束,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4. 深入剖析: (1)第一层: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此外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第二层: 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不同的书,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选读、浏览、通读、精读,有的书可以只读摘要等。作者还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3)第三层: 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从正面指出,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作者运用了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继而,作者又进一步从反面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5. 小结: (1)围绕论题,从多方面展开论述。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总括全文的中心论点,而且大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集中加以论证,结构上一般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而本文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全文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论点,而是围绕论题,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论述了求知的有关问题,但对每一个论题又都没有展开论证。虽然这样,由于作者见解深刻,议论精辟,语言凝炼,仍然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2)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而且还要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好学的习惯,使自己将来能立足于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论证方式: 本文的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二)《不求甚解》 1. 字词: 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 2. 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3. 解题,文体介绍: 不求:不追求。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作者以它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教案 新人教版

15.《短文两篇》 一、新课标对《短文两篇》的要求 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 《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答疑解惑,组织学生互动合作,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自主评价、独立判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案设计 15.《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知识点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复习知识点 一、作家作品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3.《短文两篇》中《谈读书》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不求甚解》作者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主要著作有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 二、字音字形 1.正音字 根深蒂(dì)固汲(jí)取矫(jiǎo)鄙(bǐ)诘(jié)难 睾(gāo)吹毛求疵(cī)狡黠(xiá)诓(kuāng)骗咬文嚼(jiáo)字 锲(qiè)而不舍孜(zī)孜不倦持之以恒(hénɡ)肇(zhào)彷(pánɡ)徨(huánɡ) 藻(zǎo)饰玄(xuán)虚倘(tǎnɡ)若脊(jǐ)梁诬蔑(miè) 2.形近字 蒂(根深蒂固)契(契约)彷(彷徨)贻(贻害)诫(告诫)框(方框) 缔(缔结)锲(锲而不舍)仿(仿佛)怡(怡然)械(机械)诓(诓骗) 倘(倘若)决(决定)措(措施)晤(会晤) 淌(流淌)诀(要诀)错(错误)梧(梧桐) 3.多音字 曲:曲(qǔ)调;曲(qū)线抹:抹(mǒ)杀;抹(mā)布;拐弯抹(mò)角 三、词语积累中考小组中考必备! 重点词语: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一事无成:一件事也没有做成,形容毫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袖手旁观:揣起手来,在一旁冷眼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或协助。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好。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文中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曲解:歪曲的、不正确的理解。 豁然贯通:忽然明白,通晓(某种事物或道理)。 怀古伤今: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情感伤。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前仆后继: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前进。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四、名句精华 1.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 ,但是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 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 ,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因此 ,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 ,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 ,交互说明 ,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 ,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 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成认 ,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 ,那末 ,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 ,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 ,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 ,越读越有兴趣 ,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 ,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 ,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 ,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 ,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 ,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 ,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 ,就快乐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 ,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 ,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 ,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 ,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 ,实际上不一定 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 ,还是老老实实成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

是说明读书的方法 ,不要固执一点 ,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穿 ,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 ,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屡次批评普列汉诺夫 ,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 ,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 ,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 ,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 ,懂得其中的真理 ,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 ,就不能死读 ,而必须活读 ,就是说 ,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 ,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 ,古人确实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熟 ,而亮独观其大概。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 ,因为观其大概的人 ,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 ,这也不是说 ,读书可以马马虎虎 ,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概同样需要认真读书 ,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 ,不因小失大 ,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 ,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 ,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 ,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 ,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 ,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 ,读到后面才豁然贯穿;有的书昨天看不懂 ,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 ,其实不大懂 ,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 ,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1)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字词,了解文常知识。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辞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张扬个性。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读书观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不求甚解”的含义解读。比较阅读。“驳论”的理解。 教学方法:质疑探究体验,比较阅读。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读《谈读书》。 一、导入: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 生:我比较喜欢读书。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很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 生: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也读过一些书。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最喜欢读书,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热爱读书的孩子就是优秀的。知识能改变一切。 生:我读过《西游记》,很有趣。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高兴。 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么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说。 (板书:谈读书培根) 二、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小黑板显示: (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 (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8)

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 ú)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

《谈读书》说课稿

《谈读书》说课稿 《谈读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15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谈读书》。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好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阅历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依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开放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好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终,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好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同学,老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共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当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同学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见进行质疑,鼓舞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同学主动热忱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同学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我认为对于《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二,说三维目标

1,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育同学宠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2,引导同学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3,引导同学把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1,积累,赏析,体验语言美感。 转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同学依据文本信息编写《读书名言精评》,同学在爱好盎然中赏析语言,在溢美的氛围中积累语言。积累课外书中的名言引导同学跳出文本,也教给了同学阅读的方法。 2,自主,感悟,体验成长的欢快。 同学是学习的主人,鼓舞同学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共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和沟通,并呈现出同学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欢快。 3,合作,探究,体验发觉的快感。 给同学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较,在合作中质疑。 四,说教学构思 (一)谈话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每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知大家:你宠爱读书吗你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doc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 一、要点字词 1、给以下加点宇注音。 怡yí情狡黠xiá诘jié难 睾gāo吹毛求疵cī要诀jué 2、解说以下词语。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裕文采。 寻章摘句:找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限制于文字的推 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乏味无味。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杂、挑剔的地步。 傲慢自傲:极端的自高自傲。 3、依据解说写出相应的词语。 学习不仔细,不求深刻理解。囫囵吞枣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穿 读书总有利处。开卷有利 形容过分地商酌字句。咬文嚼字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 二、要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读史令人理智,读诗令人灵秀,数学令人周密,科学令人深

刻,伦理学令人盛大,逻辑修辞之学令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华好像

自然花草,读书而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 则又大而无当。 3、好读书,囫囵吞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要学习得好,就不可以死读,而一定活读,就是说,不可以只记 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一定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三、文学知识背记知识清单 1、《谈读书》的作者是培根,英国的哲学家、作家。著有《漫笔》、《新工具》等。 2、《囫囵吞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原名邓拓,今世 作家。 3、阅读谈论文一定掌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4、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 整的句子。 5、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6、谈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经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7、常有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较论证、比喻 论证。其他,在驳论中,还采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 8、谈论文按论证方式来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3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教案_15

《不求甚解》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理解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教学重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使用。 教学难点: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设想: 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学习辨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学会全面分析说理。 2.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以前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二)解题: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然而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三)解释词语: 会意:会心。 咬文嚼字:指过度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四)课文分析: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计 章节名称《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编号 课型新授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 学情分析在九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立论文和驳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这给学习本课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学生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入手,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从而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来学,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应该也是可以学好的。 课时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词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法或学法教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 知识链接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文字J I 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3 整体感知课文论述思路文字G F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13课事构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根深蒂dì固汲jí取孜孜zī不倦 压榨zhà锲qiè而不舍 2、解释下列词语。 (1)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4)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5)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6)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3、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推敲 (2) 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创意

(3)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 (4) 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素材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zhào 嘹liào望彷徨páng huáng 2、解释下列词语。 (1)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国的物理学家。 2、“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第15课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怡yí情狡黠xiá诘jié难 睾gāo 吹毛求疵cī要诀jué 2、解释下列词语。 (1)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 味同嚼蜡:形容写*或说话枯燥无味。 (4)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5)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 (2)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通 (3) 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 (4)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 (5)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谈读书》的作者是培根,英国的哲学家、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2、《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3、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本站推荐)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本站推荐) 第一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本站推荐) 短文两篇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2、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四、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

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五.分析文章的说理的方式。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提纲笔记,重点分析说理的方式。 ⑴ 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⑵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⑶ 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六、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的认识。例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例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射箭……漫步……骑术……,”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板书设计】 读书的目的比喻论证 谈读书 读书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