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核心期刊《继续教育研究》—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陆欣

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要想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人们就要考虑面子问题。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探讨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观;思维模式

一、面子理论

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1894)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林语堂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他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她还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胡先缙的定义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视了面子的其他方面,显得过于狭窄。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社会性的面”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而“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他与西方“罪”(sin)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K.Fairhank)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高夫曼(Erring Goffman)(1967)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或借助某种媒介的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这种形象必须体现一致性和约定俗成性,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规约”行事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布朗和莱文森(Brown&Levinson)发展了高夫曼的面子定义。他们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那么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这就是说每个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对方给予或保留。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有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愿望一旦获得满足,积极面子就得以保护。所谓消极面子指希望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而使自己受到干预或妨碍。积极面子关系到个人的权利,是人们在交际中所遵循的对别人支持的交往原则,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给别人一个面子”。这在交际中体现为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我们的关注,常表现为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向对方表示赞赏和恭维等。消极面子指交际者的个性方面,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不完全受群体所束缚。这在交际中体现为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向对方表示出我们也尊重对方的独立需求。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语言交流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语言交际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西方的语言是低语境的,他们习惯用明确而具体的语言文字传递信息。而我国的语言文化则是属于高语境文化、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善用间接、婉转、迂回的表达方式来传递和理解信息,尤其是在表达异议或拒绝时碍于面子,往往不会直接说“不”,要理解话语的含意,需领会言外之意。

(二)价值观差异

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英美人的价值观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千差万别说到底就是,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即中国人注重大的一面:集体;而英美人崇尚小的一面:个人。中国人对集体的崇尚源于中国人的大一统心理,所谓大一统就是集中统一的意思。《礼记·礼运》说:“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这正是大一统思想的写照。在中国,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人的人格只能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西方的个人主义源于《圣经》。根据《圣经》记载,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既然人是上帝的产物,那么就是世间最宝贵的。个人主义认为,价值是由人体验的,一切价值都以人为中心;个人价值至高无上,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从道义上讲都是平等的。个人主义崇尚竞争、自立精神、自我实现,同时也保护个人隐私。如今,美国被认为是个人主义的典型代表。关世杰先生认为中国和美国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1)中国人注重互助和依靠,美国人注重自立和独立;2)中国人注重集体的作用,美国人注重突出个人;3)中国人注重保住“面子”,美国人不留“面子”;4)中国人注重亲密无间,美国人注重隐私;5)中国人喜好共性,美国人注重个性;6)中国人注重人际和谐,美国人喜欢个人竞争;7)中国人注重集体至上,美国人注重个人至上。

(三)思维模式差异

1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

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使汉民族形成了以群体观念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因此他们在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时往往将整体置于个体之上,认为个体只是整体网络中的一个环节或一分子,整体是一个稳固的融合关系。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他们也往往从大处人手,从大到小,整体综合,各部分协调对称,上下层次分明,先后顺序清楚,主客观是一种相互适应与和谐统一的关系。考虑问题时,他们也往往从宽泛的外围入手,然后逐步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因此他们的思维特点是直观的、综合的和整体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

以自我为中心的英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以主体为中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进行个体分析,强调个体,突出个体,整体只是个体的不稳定的合成体,主客观往往是一种分离和斗争的关系。天人相分和物我对立使他们形成了习惯分析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他们凡事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这是一种解析式的思维方式,一种由点到线的线式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发达。就包含着对于直观经验的重视,而在理论上往往停留在经验论。人们广泛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得到思想后可以忘掉形象,超越经验而获得直觉的体悟。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表现在文章上,就是辞藻华丽,大量用“比”的手段,用词形象、鲜明、生动。

西方人擅长于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在欧美文化中,有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的一套逻辑体系。大约2500年以来,三段论推理的运用已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西方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大量使用含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3统一思维与对立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哲学家还认为整个世界是统一体,整体与部分严格区分是不必要的、部分不能作为一分子流离出整体。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和自然处于统一和整体的结构中,因此,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亦此亦彼”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也是中国人的辩证法。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人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自助者天助之”,达到“神人合一”。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切二分: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切二分,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他们注重内在的差别和对立,寻求世界的对立,进行“非此即彼”式的推理判断。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缺乏对异国文化与价值观的了解,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是很难想象的。

三、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

在中国,儒家“礼”教思想倡导“一个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最大限度上服从于自己所在的社团或社会,以达到同属、共识氛围。个人应该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单满足自己的欲望”。受此观念的影响,中国文化侧重于“参与”的礼貌面子策略。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概念,是描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关于荣耀的基本概念。黄光国和胡先缙先生在其所著的《面子》一书中,将面子定义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候自我都必须仰赖外在环境(黄光国、胡先缙)。总之,面子强调人们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认同及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重视“自由”和“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我行动的权利,厌恶对他人事务的干涉,尊重个人的隐私,并对个人的癖好、特点有相当的容忍度,因此偏重于“独立”的礼貌面子策略。Brown和Levinson系统阐述了礼貌体系,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Brown,G,Levinson,s,1978)因此,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实际上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西方人的“赞美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见面时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赞美,如“You look nice today!”或“I like your shirt!”等,其实这维护了听者的正面面子。负面面子中的“负”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负面面子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个性,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并且不受他人的强制(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Ion,2004)。在中西方交流中,我们发现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关注面子。在集体面子与个人面子,对方面子与自我面子之间,中国人更关注集体面子和对方面子,而西方人更关注个人面子和自我面子。

中国人较多的把面子与地位联系在一起,地位越高得到的面子越大,西方人尽量消除人与人在地位上的差异,使人人都感到随意。中国人为了面子而在谈判与交流中表现出更多的谦虚。而西方人则表现得更加自信。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面子观也体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人重在千方百计“保面子”,怕“丢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很多年轻人因为高考失败等原因自杀。很大程度上是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中国面子是群体取向的个人从属于社会的面子观。相对而言,中国人的面子并不包含Brown和Levinson所定义的“消极面子”的元素。西方国家的面子强调的是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个人的需求、生活方式、隐私等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例如西方人就餐时,主人通常只说,“Help yourself!”他们注重的是尊重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利——吃或不吃,多吃或少吃。他们不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就是说西方人倾向于满足交际对方的消极面子。西方文化里的正面面子和我们的面子有相似之处,因为两种文化中都不拒绝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和赞美。但是西方的负面面子和中国文化里的脸或面子却有些不同。对此Brown 及Levlnson(1978)也曾指出:在西方社会可能威胁对方负面面子的行为在中国也许不构成威胁之力。

四、结语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的种种努力。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同,同样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论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熟悉这些差异并深知其差异的原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当今社会人们离不开交际,人们要想发展就要互通有无,就需要交际,而交际就需要双方对面子的顾及。就需要了解中西方面子观的不同与相似之处。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交流,商务谈判,书信来往,外事接待等活动中实现得体而成功的交际。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对于面子问题的理解有着不少出入。如果交际过程中不注意这点,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冲突,因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败。

https://www.doczj.com/doc/3e19231953.html,/zazhi/show.asp?id=6013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最新文档资料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现象,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关于礼貌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礼貌是人们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 (2)礼貌是一种敬重。 (3)礼貌是一种语体。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1]。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时必须以礼貌为前提。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内容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貌的概述必须要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说起。合作原则解释了会话含义的理解和产生,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违反合作原则。因此利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礼貌原则[2]用来补充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

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3]。由此可知,礼貌原则的核心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可能多地维护别人利益,少为自己考虑,从而保证交际顺利完成。 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汉语的某些礼貌表达,如涉及个体的评誉方面,中国文化中崇尚褒人贬己的原则。对待他人要尽可能表示赞同与同情等。 (二)利奇礼貌原则表现的中西差异 虽然利奇的礼貌原则在直觉上易于被人接受,但不同文化涉及的侧重点差异很大。它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4]。如利奇的谦逊准则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中遵循这一准则的程度不同。如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表扬,常常说一声“Thank you”,以避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来表示礼貌。而中国人过去常常进行自贬来表示礼貌。 再如利奇的一致准则。各种文化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很正常,但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不同意却不同。如在英国,人们表示否定时常常使用“Yes,but…”表达方式。这里的“yes”遵循一致准则,表面上的同意为后面表示不同意作铺垫,使人容易接受。中国人一般不会直接表达出不同意,而日本人则更甚,他们会绕很大弯子,只能靠听他在结尾语气上的变化。甚至于对于日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_0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长期以来,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或者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上的体现等方面,在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上的比较还不完善。本文从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及Levinson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地方,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使用上的失误。 标签:礼貌;面子;消极面子;礼貌策略;价值观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 real-world goal)。该观点认为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 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alliday 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 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其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enomenon)。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 1995)。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范盈盈2010)。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的,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也是在礼貌的大前提下来谈的。 二、利奇的礼貌原则上的中西方差异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核心期刊《继续教育研究》—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陆欣 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要想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人们就要考虑面子问题。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探讨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观;思维模式 一、面子理论 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1894)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林语堂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他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她还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胡先缙的定义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视了面子的其他方面,显得过于狭窄。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社会性的面”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而“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他与西方“罪”(sin)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K.Fairhank)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高夫曼(Erring Goffman)(1967)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或借助某种媒介的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这种形象必须体现一致性和约定俗成性,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规约”行事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布朗和莱文森(Brown&Levinson)发展了高夫曼的面子定义。他们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那么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这就是说每个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对方给予或保留。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有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愿望一旦获得满足,积极面子就得以保护。所谓消极面子指希望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而使自己受到干预或妨碍。积极面子关系到个人的权利,是人们在交际中所遵循的对别人支持的交往原则,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给别人一个面子”。这在交际中体现为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我们的关注,常表现为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向对方表示赞赏和恭维等。消极面子指交际者的个性方面,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不完全受群体所束缚。这在交际中体现为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向对方表示出我们也尊重对方的独立需求。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摘要 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 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 关键词:面子理论;中西差异;文化差异 Abstract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ace theori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values.In western countries,represented by Brown and Levinson,they have put forward politeness principle centered on “face'’, including face,face—threatening acts and face—saving acts.While in China,face is related with traditional etiquette,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ideal requirement and personal identi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face concepts betwee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ace Theor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Cultural Differences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摘要:继Grice的合作原则之后,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探究其差异之成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等多方面。 关键词:面子论;面子;中西方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的种种努力。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同,同样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沦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熟悉这些差异并深知其差异的原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面子理论 “面子”,亦称“礼貌原则”,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其定义为“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向”(贾玉新,1997),“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何自然,2001)。Erving Goff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英文将“面子”一词译为“脸”(face),这种翻译在一般的“体面”意义上.应当说是很恰当的,因为西方人也有“丢面子”的说法(1ose face)。但问题是,这种表面上的相似,恰恰掩盖了中国面子文化的深层复杂构成。实际上,中国人的“面子”内涵,绝非西方的“体面”所能涵盖。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中西面子差异 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Brown和Levinson注意到了如何用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社交关系。他们于1987年出版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1987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Po.1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在此书中,Brown和Levinson系统阐述了礼貌体系,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Brown,G,Levin—son,S,1978)因此,Brown和l~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实际上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西方人的“赞美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见面时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赞美,如“You are 80 beautiful today!”或“Your clothes are beautiful”等,其实这维护了听者的正面面子。负面面子中的“负”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负面面子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个性,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并且不受他人的强制(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2004)。例如,在餐厅点菜时,他们可能会说:“Do you like rice or noodles?”负面面子策略的关键在于不强加于人,让对方有充分的独立和自由。 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概念,是描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关于荣耀的基本概念。那么“脸”和“面子”二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 ,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植根于此面子观后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观念。西方文化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以个人成就和荣誉为核心。追根溯源,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民主精神”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让民主自由在西方文化诞生之初就牢牢地烙印其上。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冲破封建桎梏之初,大批人文主义者就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域中不断涌现。提倡“人性”,高呼“人权”,将人性和人权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是这一群人的代表特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资产阶级的壮大和发展,强调个人利益与价值,标榜“个人自由”和“个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人文思想逐渐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面子观念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的精髓。面子一词包罗万象,凝练于五千年广博的华夏文明的血液里,已成为支配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中国的许多学者对面子问题作了很多研究,而且发表了诸多有关面子的学术文章。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汉文化中“面子”的内涵。第一,面子具有关系性。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人际关系要靠面子来处理和维系,社会生活也要靠面子操作和决定。中国文化中的面子以关系为基础而概念化,即面子以人的情感为基石,顾及他人的面子能起到促进人际和谐的作用。中国人的面子哲学可以概括如下:面子是责任、权利及义务的严格法律的代替者,它不仅是社会中促进人际和谐的目标,也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若个体严重违反社会规范,不仅会给自身甚至家庭造成消极影响,也容易使人产生如此怀疑:在他生活中曾经教导他和赏识他的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不阿的公正性?或者说,不同程度的“丢脸”不仅根据个人过错或失败的严重程度决定,并且对于自我亲疏程度不一样的其他人也有着各异的意义。第二,面子具有道德性。面子是个人身份和理想形象要求的综合表现,是个人社会地位、处世要求和社会价值的总和。在中国社会当中,人们的言行受到公共道德规范和理想人格标准的制约,如仁义要求、忠信要求、德才要求,等等。如果个人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就被视为涨了面子,反之,与这种标准相悖的就被视为丢了面子。20世纪40年代,中国留美学者、人类学家胡先缙提出中国人的面子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脸”和“面”。这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其中“脸”主要涉及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高低有关的事情。团体对于道德高尚者持有无上的敬意:这种人无论遭遇什么困难,都会把自己分内的事情高质量完成;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会彰显自己的正直品德。它代表着社会对于自我德行的完全信任,但是如果失去它,这个人便难以继续正常地在社会组织中立足。“脸”不仅仅是维护道德标准的社会制约力量,更是一种内化的自我约束力。丢脸是团体对不道德或为社会所不容的行为的责难。那些严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一旦为大众所知悉,便会对个人品格造成消极影响,从而招致公众的责难,使这个人失去颜面。“面子”则代表个人的社会声誉。这种声誉是由人在事业上步步高升中所取得的成功与赞美而获得,也是因个人努力或着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无论何时,只有立足于自身所处的外在环境,才能获得这种声誉。“面子” 和“脸”不同,它可以出借、争取、添加甚至敷衍。脸和面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脸”不仅是品格的基

中西方文化面子观差异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2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4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 5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6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 7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 8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9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 10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透视《野草在歌唱》的人物及意象 11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2 论贫困对简爱性格发展的影响 13 浅析《小妇人》中的女性价值观 14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 15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爱情模式的异同 16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 17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 18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 1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he Portrait of a La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20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21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22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23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 24 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 25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26 外贸函电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27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28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29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 30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母女关系 31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策略调查 32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 33 《双城记》中表现的仁爱精神解析 34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 35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36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 37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38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39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40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面子”是中西方文化中共有的现象,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遇到因面子问题而引发的文化冲突。本文以电影《刮痧》、《喜宴》中的冲突为例,分析不同“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和文化根源,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电影经常反映的素材,电影《刮痧》和《喜宴》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面子”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以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分析“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和文化根源,从而让交际者提高对社会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度,减少因“面子”引发的文化冲突。 一、中西方对“面子”的理解差异 (一)西方人的“面子论” 英国学家Brown和Levi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公众中的社会形象”,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即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期望受到认可或赞许。西方的“赞美文化”就是典型,如“You look good today”;消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让对方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和决定权。凡有违交际

者自由愿望的行为就是对交际者消极面子的侵犯。因此,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照顾消极面子,才能在交际中给彼此留足面子。 (二)中国人的“面子观”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关系中,“面子”往往代表个人荣誉、地位和尊严,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在人际交往中,最关键的是如何保住面子,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为保住面子而进行的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行为。中国人注重“赏脸”,避免“丢脸”,极力要“给面子”和“顾全面子”,因此只有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知道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又能施行相应的言语行为,才能给自己保住面子。 二、中西方“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 (一)“避免冲突”和“就事论事” 电影《刮痧》中,有这样一幕: 保罗父亲:“我只相信事实,你不应该打丹尼斯!” 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 保罗父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是给我面子!” 中国有很多“许大同”们,他们会因为自家孩子欺负了别人,主动负荆请罪,甚至当场打骂孩子,借己之手替对方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摘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中西文化礼貌原则差异 一、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 1.中国的“面子观” 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

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 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 Goffman 提出来的。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 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后来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消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希望有自己的地域权、行动权、不被打扰的权利;希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行为自由不受侵犯,不愿个人的拥有行动和自由受到干涉。理想的情况是在交际中每个人最好要顾及他人的面子需求。然而,面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交际者在一切交际中都必须谨慎措辞,恰当得体,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维护消极面子。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 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导言 中西方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之一就是对待“面子观”的态度。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两者对待面子的方式却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将以电影《喜宴》为例,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面子观差异,来探究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 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重视。首先,中华文化中的面子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个人的尊严、社会地位和家族声誉,而且与亲情、友情以及社会关系密切相关。对于中华文化,面子是需要维护和保护的,失去面子就是失去了一切。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并不像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他们相信真实和坦诚,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直接解决。他们追求个人价值和成就,对于外界的看法并不如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二、电影《喜宴》中的面子观差异 《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庭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而进行的一系列喜事。在这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电影中的主人公曾经同性恋的事实成为了一个需要隐藏的面子。在中国文化中,同性恋被视为一种丢脸的事情,

因此被家庭所否定。而在西方文化中,这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因为个人选择和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困惑和矛盾。 其次,在电影中,主人公选择婚姻的对象受到了家族的强烈的责备和抵制,因为她来自底层社会,与传统中国家庭的期望相去甚远。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幸福和选择是至高无上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幸福往往需要顾及家庭的利益和面子。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主人公面临着是否坚持自己选择的困境。 最后,在电影中,电影创造了许多笑点和尴尬的场景,尤其是在宴会上出现的错误和糗事。这些场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面子”观念,中国人往往不愿意在公众面前出现尴尬和错误,因为这会直接伤害到个人和家族的面子。这与西方文化中的幽默和坦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人更加接受和宽容错误和尴尬。 三、中西方面子观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西方面子观差异的产生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根源。首先,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历史和传统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注重家族的利益和传统,尊重长辈的意见,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独立。因此,面对问题时,中国人更加注重维护家族利益和个人面子,而西方人更加注重解决问题本身。 其次,中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集权国家,注重社会秩序和稳定。在中国文化中,社会地位和面子是相互关联的,通过维护自己的面子来保护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价值和成就比面子更加重要。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努力和成就,而不是社会地位和面子。 再者,中西方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和礼仪也有所不同。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会做出许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作者:曹媛媛 来源:《学园》2016年第02期 【摘要】面子观,是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中西方的面子文化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历史文化、思维模式两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03-02 面子观是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十分重视面子的问题。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且历史文化和思维习惯也不同,所以中西方的面子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人,从西方的面子观中取长补短,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加强对西方面子观的了解,认识到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更加顺利。 一中西方的面子观 1.西方的面子观 国外学者对于礼貌做了诸多的研究,提出许多理论模式及研究方法。高夫曼对面子做出的解释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他认为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获取更正面的社会价值,是为了展示自身的优越。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提出面子理论,并且在1987年对这一理论做出修改和进一步的阐述,认为面子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并对礼貌现象与面子问题做出系统的论述。具体表现为,当掌握话语权的一方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对方产生威胁时,那么他就会考虑这个行为的实施程度以及对对方的实际威胁效果;人在说话时会考虑双方的亲密程度、社会地位以及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强求感。说话人最终决定采取的礼貌方式、交际策略都是由此产生。 2.中国的面子观 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面子做出研究,她认为面子代表的是人们的声誉,是通过人的成功和不断进步获得的良好评价,也是人们用努力和聪明才智构建起来的声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面子,甚至有人爱面子胜于生命,很多中国人认为面子是荣誉、声望,也是自尊和尊严,为了维持和保护面子,人们有时可以付出任何代价。面子就好比

从礼貌行为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从礼貌行为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摘要礼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字,因为它不仅是人类文明 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则,同时它还约束着人类的语言活动。 在礼貌原则中有一个重要理论叫面子观,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与行为存在差异,因此面子文化在中西方有不同的体现。本文主 要从文化等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一、引言 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 式固定下来。关于礼貌,国内外有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探讨与研究。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人群,面子的意味是不 同的。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对于礼貌原则中的面子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表现,本文主要从文化等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 交流的启示。 二、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对于礼貌原则中的面子观也存在着差异。面子对于 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声望与地位,而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成功得到的。因此中国人 极好面子,言行要看别人的脸色,在别人面前,如果不能善行,或者给别人留下 好印象,就会有羞耻之感,因此中国文化也常被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且中国 文化只有群体面子,没有个人面子。但西方人更为看重的是个人面子与个人的自 尊心,而中国文化更看重的是群体自尊心,个人观念已经被忽视到荡然无存的地步。中国文化的“面子”就是“社会信用”,即只有通过庞大的个人关系网才能 办事。戈夫曼在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他说,人们在交 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从电影《爱面子》看中美面子观的差异

从电影《爱面子》看中美面子观的差异 影片《爱面子》通过讲诉一个华裔家庭在美经历“面子”问题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行为所反映的面子观差异。主角小薇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共同熏陶下,在面对自己的同性恋恋情时摇摆不定,一方面追随内心,与Vivian陷入热恋,另一方面却顾及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整个家族的面子,隐瞒恋情。此外,守寡多年的母亲怀孕的消息让小薇的家庭在当地封闭保守的华人圈里备受指点,祖孙三代为挽救面子引发了一系列诙谐却又感人的故事。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Erving Goffman从社会学的角度将“面子”(face)定义为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追求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或是交际中所展现的正面的个人形象,当个人不能维持自身所塑造的正面形象时,就可能会感到尴尬,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丢脸”。Brown 和Levinson以Goffman的面子观点为基础,提出了“面子保全论”。该理论将每个参与交际的人假定为“典型人”,“典型人”具备正常的社交能力,并且有面子需求。简单的说,“典型人”的面子就是每一社会成员所向往塑造的公众形象。Brown 和Levinson将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指拥有自主和自由行动的权利,不受他人强迫和干涉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子指塑造正面形象,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赞赏或喜爱,以及被群体接纳。前者传达的是对他人的需求,而后者传达的是个人的需求。 二、中美面子观的对比分析 电影中的华裔家庭与许多中国家庭一样,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群体意识根深蒂固。即使小薇在美国长大,仍旧在中美文化的冲突下挣扎。以下将从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两个方面对影片中反映中美面子观的情节进行分析。 中国人爱面子,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一点尤其符合

(2021年整理)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的全部内容。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摘要:《刮痧》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片中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通过用Goffman 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ing -Toomey 的面子协商理论分析了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因对面子观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和文化隔阂, 希望能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关键词:面子观;面子-协商理论;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文化相对主义 1。引言 于2001年上映的电影《刮痧》曾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受到了业内外人士广泛地好评,这部电影选择了当下华人关注度较高的移民文化主题来展开故事。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的情景,由此引发了众多学者对跨文化主体的讨论。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方面,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家庭、中医、法律、人权、思维和文化身份等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各个方面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本文以Goffman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ing—Toomey的面子协商理论文指导,对中西价值观在面子这一层面做深刻透彻的分析,展现中西文化差异冲突与中西文化融合的波折。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对来自中国的移民夫妻许大同,简宁还有他们几岁大的儿子丹尼斯,一家人在美国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大同的父亲从北京来到美国看望儿孙,一次丹尼斯腹痛,爷爷用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他进行了治疗,结果丹尼斯因为意外跌伤被送往医院,医生掀开丹尼斯的衣服发现他的后背有刮痧留下的痕迹,由此认定丹尼斯受到了虐待,于是上报了儿童福利局。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大同承担了“罪名”,夫妇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 ,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王轶楠杨中芳 (XX大学心理系,XX,510275) 摘要本文在详细回顾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面子理论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目前面子研究中存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 基本概念不清,多停留于理论层次的探讨,缺乏可靠的结论与实际的证据。针对此种现状,笔者建议从与面子具有本质性联系 的自尊概念入手针对面子的内涵及其机制进行可行性的探究。 关键词:面子自我意象文化自尊 面子(Face)———这个脸面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 它抽象,不可捉摸,但却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 准,它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林语堂, 1936)。然而,这个看似一听就懂的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想就觉得糊涂了(鲁迅,1934)。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 外学者针对面子问题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如今面子这个词已 被不同领域的学者—社会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社会学家 和心理学家—用于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但是在不同的 理论就有关面子的基本概念却远未达成共识,众多理论上的 重要问题也未得到很好的解答,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回顾已有 的研究,针对目前面子研究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启 示,进而为进一步的具体研究寻找思路与方向。 1 面子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最早也是最为西方世界所关注的有关中国人面子的论述 开始于美国传教士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这本书。史密斯认 为“面子”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内涵复杂,其中包含的意 义,比我们所能描述或者可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史密斯, 1894)。鲁迅一生中也曾多次谈到面子问题:“它像是很有好 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面子文化的影响既深 且广,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主要起源于中国古 代的家族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以及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 这三个方面(X欣淼,1996)。林语堂(1936)认为面子是一种 可以“得到”,可以“丢掉”,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的心像,并 将“面”与“命”、“恩”结合称为三个不变的中国法则,认为它们 是中国社会等级观念与等级内平等的观念所产生的社会行为 规X,与西方人的荣誉不同。并肯定地断言,除非这个国家的 每个人都丢掉自己的面子,否则中国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民 主国家。总之,虽然近代中西学者的描述让我们对面子有了 直观的认识,然而由于他们所提出的概念多数来自于对日常 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所以,均没有深入到其内在的心理机制。 而且,他们多强调面子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消极影响,并将其作 为中国国民性弱点的一部分加以挖掘和批判。但是,后来的 研究者普遍认识到面子并不仅局限于中国,也不只是亚洲集 体文化的产物(Lebra, 1976;Pharr,1989;Ho,1976),而是普遍存 在各文化之中的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