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面子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喜福会》为例

中美面子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喜福会》为例

中美面子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喜福会》为例

作者:张硕

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30期

【摘要】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喜福会》是一部表现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剧中的4位母亲是典型的中国人,而她们在美国出生并长大的女儿却有着典型的美国人思维方式。本文以《喜福会》片段来分析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面子具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特征及其原因。

【关键词】面子;中美;差异

【作者简介】张硕(1994-),女,汉族,河南新乡人,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

由于社会文化及历史差异,中国人更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服从于集体,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发生冲突时,应牺牲个人的利益。而美国人把个人主义看作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代表开拓性、创造性以及不肯屈服的精神。由此中美对“面子”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以《喜福会》为例分析了中美“面子观”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分析了其成因。

二、理论基础

1.面子理论。1955年高夫曼 (Goffman)提出了“面子”(facework)这一概念。他把面子定义为一个人在某具体场合中按照社会赞许的属性创造的自我形象。1978年,布朗和莱文森进一步提出“面子保全论”。而中国人看来,面子与礼貌是紧密相连的,反映了儒家思想,提倡个人从属于社会,强调个人需求不超过社会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

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要求集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当团体,国家和个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在不侵害集体利益的情况下,尽量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引导个人自觉地服从集体,必要时做出自我牺牲以保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个人主义认为个人利益要高于集体利益。个人主义还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广泛强调自我支配的思想观念也诱发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角度对中美在“面子”上的差异分析

中国人的“面子观”具有集体主义性质,美国人的“面子观”具有个人主义性质。

例1:电影中薇莉自幼有下棋的天赋,却看不惯母亲拿着自己的荣誉到处炫耀,赌气说不再下棋,母亲认为自己对薇莉的苦心栽培没有得到女儿的尊重,却被女儿当作丢面子。

在薇莉母亲眼中,女儿得到荣誉是“有面子”的,能使自己在人们面前“抬得起头”,赢得更多尊重。这显然存在集体主义的因素存在。而薇莉认为,母亲逢人便夸奖自己是“丢面子”。因为美国人认为取得荣誉是个人的事情。而母亲的逢人便夸奖自己侵犯了个人边界,违背了美国式个人主义的面子。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共6页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电影《喜福会》根据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myTan)的成名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改编而成,和其小说畅销一样,改编的电影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喜福会》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在中国内地悲惨的过去以及痛苦的回忆,她们带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她们虽然身处美国,但是她们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她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与她们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不一样。他们的女儿从小接受美国文化教育,说地道的美式英语,吃着美国食物长大。因此,本文从友谊观、价值观、面子观、信仰观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 一、友谊观差异 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美国人口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同美国人交朋友容易,深交却最难;同美国人一见如故,热情有加,但有“人走茶凉”的感觉。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在中国,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中国历史上,君子之交,贫贱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不乏其例。这些在电影《喜福会》中得到了体现。影片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

去世后,在她们传统的麻将游戏中,她的三个好友依旧把她的位置留着,并且试图把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和感情转移到君美的身上,安美简单的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流露出已故朋友在心中的地位。事实上,她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影片的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君美母亲的三位朋友对待君美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当君美听到阿姨们在牌局上用中文讨论时,有点怀疑她们作弊,林多友善地回答:“我们是你的阿姨,一向很诚实,不会欺骗你。”由此看出对朋友的忠诚。君美的母亲去世后,她的三个朋友替她找到了她一直寻找而未果的两个孩子,这是一对在战争年代由于生活所迫被君美母亲遗留在内地的双胞胎。“我们想你妈妈一直在找她们,她长期以来的心愿。所以她死后,我们替她找到了。”面对阿姨的讲述,君美直言“我又不是很了解她,她不过曾经是我的妈妈”。阿姨们马上反驳道,“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母女连心啊”“大家都很喜欢她”“待人诚恳,做事勤劳”“烧得一手好菜,唱歌也很好”。在她们的心中,朋友这么的优秀,容不得她的女儿这么说她。由此看得出中国人交朋友重义气,愿为朋友承担责任。中国有句俗话:“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不仅体现出一种社会关系,它还担负着道义的重任。中国人交朋友取向志同道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可在感情上依托,这是一种亲密的、有深交的人际关系,可以自由自在地谈论彼此心中深层次的思想。影片中喜福会的四位母亲的友谊就是这样的例子,她们在美国30 年来以玩麻将的形式聚会,大家在一起并不在乎赢多少,输多少,在乎的是好朋友一起聚聚,说说心里话。中国人认为,朋友之间应该没有什么秘密可言(隐私权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相悖的),中国人喜欢标榜“君子坦荡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综述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分别从语言差异、主客礼仪差异、思维差异和孝道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阐述母女间冲突产生的原因。小说中母女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直到女儿们到了为人母的年纪,母女间的关系才慢慢走向缓和融洽。所谓文化有国界但爱无国界。理解、真诚和爱是化解文化差异最好的良方。关键词:母女关系文化差异冲突融洽 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reflects the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 TANG X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Kunming University,YunnanKunming650214 ,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the essa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Respectively, in four aspects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hosts and guests etiquette, differences of way of thinking and differences of filial piety. The conflicts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has always existed, until the daughters have grown up to the age of be mother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slowly becoming in harmony. As the proverb goes cultures have borders but love without borders. Understanding, sincerity and love are the best remedy to resolv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中美面子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喜福会》为例

中美面子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喜福会》为例 作者:张硕 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30期 【摘要】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喜福会》是一部表现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剧中的4位母亲是典型的中国人,而她们在美国出生并长大的女儿却有着典型的美国人思维方式。本文以《喜福会》片段来分析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面子具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特征及其原因。 【关键词】面子;中美;差异 【作者简介】张硕(1994-),女,汉族,河南新乡人,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 由于社会文化及历史差异,中国人更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服从于集体,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发生冲突时,应牺牲个人的利益。而美国人把个人主义看作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代表开拓性、创造性以及不肯屈服的精神。由此中美对“面子”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以《喜福会》为例分析了中美“面子观”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分析了其成因。 二、理论基础 1.面子理论。1955年高夫曼 (Goffman)提出了“面子”(facework)这一概念。他把面子定义为一个人在某具体场合中按照社会赞许的属性创造的自我形象。1978年,布朗和莱文森进一步提出“面子保全论”。而中国人看来,面子与礼貌是紧密相连的,反映了儒家思想,提倡个人从属于社会,强调个人需求不超过社会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 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要求集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当团体,国家和个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在不侵害集体利益的情况下,尽量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引导个人自觉地服从集体,必要时做出自我牺牲以保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个人主义认为个人利益要高于集体利益。个人主义还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广泛强调自我支配的思想观念也诱发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角度对中美在“面子”上的差异分析 中国人的“面子观”具有集体主义性质,美国人的“面子观”具有个人主义性质。 例1:电影中薇莉自幼有下棋的天赋,却看不惯母亲拿着自己的荣誉到处炫耀,赌气说不再下棋,母亲认为自己对薇莉的苦心栽培没有得到女儿的尊重,却被女儿当作丢面子。 在薇莉母亲眼中,女儿得到荣誉是“有面子”的,能使自己在人们面前“抬得起头”,赢得更多尊重。这显然存在集体主义的因素存在。而薇莉认为,母亲逢人便夸奖自己是“丢面子”。因为美国人认为取得荣誉是个人的事情。而母亲的逢人便夸奖自己侵犯了个人边界,违背了美国式个人主义的面子。

《喜福会》中的中美集体―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冲突

《喜福会》中的中美集体―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冲突 【摘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与她们的四个美国女儿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华裔移民高潮的到来所产生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文化最深层次。本文主要通过跨文化理论来分析小说《喜福会》中所反映的中美集体-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不同。 【关键词】《喜福会》价值取向冲突 一、前言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该书一经出版便创造了华裔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深处中美两种文化背景和两种民族精神之下的谭恩美,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创作了《喜福会》。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将两种平行的文化在小说中交汇,让四个移民家庭中的四位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因不同文化的碰撞而产生爱怨与冲突。四位母亲和四位女儿分别代表的是中美价值观,她们的爱怨与冲突就是中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本文通过一些跨文化理论来分析书中所展现的集体-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冲突。 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相关理论

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是两位美国人类历史学家克拉 克洪和斯乔贝克,六大价值取向理论是他们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价值取向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规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的行为与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的作用。”六大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关于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他们认为不同文化的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据中美价值取向而言,在中国文化中,个体存在于集体之中,集体利益为先;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从而个体为自己负责。霍夫斯泰德集成并发展了该理论。根据霍夫斯泰德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文化集体主义程度较高,而美国文化个人主义程度较高。霍认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一般规范和家庭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表格内容: 集体主义社会个人主义社会 三、具体分析 母亲们从小在中国长大,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而女儿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美国的思想价值观。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上差异非常明显。 就交流方式而言,母亲使用的是高语境的交流方式,尽量委婉,而女儿或者洋女婿使用的是低语境的交流方式,说话是直来直往的。对于交流方式而言,女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女儿吴精美在开始的叙述就分不清母亲所说的“差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一发表,立即获得巨大成功。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人的故事。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女儿们则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分别代表中国和美国文化的母亲女儿两代人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本文通过对四对母女间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分析,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对立是冲突的主因,以及诠释出中美文化由隔阂到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 母女关系折射文化差异 1 引言 谭恩美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血管里却流着中国人的血,美国的根源性让她不仅对美国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父母生活习性的中国味道也让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独特的出身和经历赋予了她作品的独特视角和风格。 “1949年谭恩美的父母从中国移民到旧金山。1952年谭恩美出生于美国加州的奥克兰。谭恩美的童年生活充满阴霾,对母亲所知甚少,难以理解母亲。因此,母女俩一直处于矛盾冲突中,直到她于1987年陪着母亲来到中国,她终于理解了母亲,明白自己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3] 2 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中美文化的隔阂 2.1文化的冲突壳层 小说中,随着对这四位女儿成长的描写,展示了四对母女间的代沟与文化隔阂。例如:韦弗利获得全国象棋冠军后,她妈妈喜欢到处炫耀,自己也跟着出名。女儿看不惯这一套,抗议道:“为什么您总是用我来炫耀呢?您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 [2]母亲们望女成凤,把自己年轻时的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女儿们身上,无形中给女儿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女儿成名了,母凭女贵,当妈的自然高兴。可是小说中女儿们崇尚的是美国精神中的“个人奋斗”。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纯粹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韦弗利对母亲行为的反感使她最终放弃了下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 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引言: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而文化差异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发展背景而产生的。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深度探讨,以电影《喜福会》为例,试图破解中美两国的文化之谜。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以五个维度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以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这五个维度分别代表了每个国家在不同文化方面的倾向,从而形成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权力距离的差异 权力距离是指社会中不同地位和职能的人工作和生活中所体会到的权力差距。中国在权力距离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基于传统农耕文化,尊重和服从权威是被看重的价值观念。而美国则更加强调平等和自由,权威并不是绝对的。 在《喜福会》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差异的体现。主人公康宝莱与其刻板的上司之间充满了权力距离,上司的命令像是不可违背的法则。而在美国文化中,更为注重平等。美国电影中的主人公通常持有反抗传统权威的态度。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而集体主义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至上”,而美国文化中更注重保护个体的权益。 在《喜福会》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虽然主人公康宝莱在家庭和团队中不断付出和牺牲,但最终他收获了家人和团队的认可和支持。而在美国文化中,相对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体的自主和成就。 四、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和未知的情况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态度和习惯。中国文化中更强调对未知事物的规避和恐惧,追求稳定和安全。相反,美国文化更为开放和接受新事物,更愿意冒险。 在电影《喜福会》中,康宝莱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冒险,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而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接受和追求是相对罕见的。 五、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差异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指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在价值观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中国的文化中,男性气质更加强调阳刚之气,男性更多承担家庭主权,而女性更加传统地服从和依附男性。相反,美国更注重男女平等。 在电影《喜福会》中,主人公康宝莱的妻子对他的追求和支持是中国文化中对男性的典型表现。而在美国文化中,女性更加追求独立和自主,平等的地位相对更容易获得。 六、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的差异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是指人们的时间观念和对未来的长远规划。中国文化中,长期导向更为明显,追求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跨文化视角解读《喜福会》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跨文化视角解读《喜福会》杨亚丽;杨帆 【摘要】Amy Tan's work, The Joy Luck Club, displays collis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 can culture through a clue to family and social lives of mother and daughter, two generations of Chinese desc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daughter' s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mother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also the mother' s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mutual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is reached between two generations and between them and mainstream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go through binary oppositions to harmonious co - existence, not only an expression of cross - cultural ideas, but also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no - US cultural exchanges.%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以母女两代华裔在美国家庭与社会生活为线索,展现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而随着女儿一代对母亲乃至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母亲对美国社会与文化了解的加深,两代人之间以及与美国主流社会之间终于达到了相互包容与理解的境地。中美文化从二元对立到和谐共处,不仅是作者跨文化思想的表达,也是中美文化交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6 【总页数】3页(P99-101)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 国文化因素 论文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女儿们已经接受美国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母女两代人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后来,在女儿们遭遇到情感婚姻方面的挫折时,母亲们以“讲故事”的方式重述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以此找到了与女儿们沟通的方法,也完成了文化融解。 母亲仍旧是中国式的母亲,而女儿已是美国化了的女儿。母亲说着整脚的英语,用儒家思想教育女儿;女儿们受美国教育熏陶,崇尚自由平等,倡导个人主义,能够说流利的美式英语。 女儿们不理解中国文化,产生排斥情绪,源于母亲的沟通不利。吴素云准备煮一锅黑芝麻羹和琳达的赤豆汤相比较,尽管她想比琳达略胜一筹,但她说:“这两种汤差不多是一样的。”由此昊精美认为:“这是中国式的咬文嚼字,一种措辞的技巧―这其实是在混淆某种基本概念,在中国,十分注意措辞和用词,尽量使之婉

电影《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

电影《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 一根羽毛,本来长在旧上海市场一只鹅的身上。当这只鹅漂洋过海来到异乡,却被剥夺了入境的权力,只留下一根羽毛,伴随女主人一路珠箔飘灯……“我要在美国生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但是,在那里没有人会根据她丈夫打嗝的响亮程度来衡量她的身价;没有人会瞧不起她,因为我会让她讲一口漂亮的美国英 语;在那里她将无忧无虑,她将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因为将送给她 这只天鹅只超乎想象的美丽天鹅。” --- 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以这样的开场 白开始了四个华裔美国家庭、四位母亲的寻梦之旅,也开始了四对母女在迥异于本土文化的异国他乡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激情碰撞。 这部电影以一种平稳语调娓娓讲述了四对性格不同、命运各 异的母女在旅美生活中的故事。故事本身的错综复杂带有典型东 方思维,而两种带有强烈对比特征的场景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的转换方式则又具有典型西方戏剧化特征。 喜福会”其实是四位母亲为自己在家庭聚会打麻将的活 动而取的一个带有传统中国色彩的名称。虽然她们相识的缘由很美国化――因教友聚会而认识。但几个带有深刻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女人却在家庭聚会时乐此不疲地进行很中国化的娱乐活动一一打麻将,身着传统服装,用汉语聊家常。这一切,在典型美国式的古典欧式室内装修的场景下进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而又充满戏剧化效果。 在电影中,无处不在地展现了强烈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这些华裔家庭和本土美国白人之间,而且存在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移民之间,包括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等级观念等。 透过这些,我们隐约能感受到贯穿整部电影的一种精神脉络,一种对于不同特征文化及其维度空间的关注。在这里,笔者试图从“文化维度”理论角度来阐释本片中所展示的中美文化基因的冲突表现及其成因。 、关于“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学者吉尔特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文档资料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 .引i=r 电影《喜福会》围绕四对母女的故事展开,电影中母亲和女 儿成长的环境不同,代表着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女儿们从小在美国这样一个极度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的国家长大,必然会与骨子里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思想及文化底蕴的中国母亲发生 种种冲突与误解。“跨文化交际主要研究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 相互交际的过程中,文化对交际的影响以及交际中产生的问题, 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交际中产生的问题,提高交际能力”。 胡文仲,1999)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角度,该电影对研究中美 之间各种文化价值观差异方面是很好的素材。本文运用跨文化对 比的方法,结合霍夫斯泰德的相关理论,对电影《喜福会》进行 多方面的对比分析,以期通过对该电影的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 帮助我们清楚地看到中美文化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进而指出,适度移情及理解和尊重是促进中美相互间交流和沟通的有 效方式。 二. 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重要内容, 包括四个内容: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 和刚性/柔性倾向。(Hofstede ,1980)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 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电影《喜福会》中母女间的文化冲突恰恰

体现了这四个围度中中美之间权力距离、个人/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围度描述的是个人和他所在集体或组织之间的关系。( Guo-ming chen,William J,2011)价值观 不同,人们在交往时就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差异。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 (关世杰,2009) 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生而平等的思想,每个人都有寻找幸福和自由的权利,追求个人的自由和重要性,注重独立精神的培养。从而形成了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而在中国、印度等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中,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家族的利益和面子甚至比个人的幸福还要重要的思想,因此相对比 较顺从。 电影《喜福会》中,四位母亲从小就受集体主义文化的熏陶, 过着“四世同堂”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母亲们试图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女儿,希望她们顺从,做孝顺的孩子。而女儿们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总想寻找自由,挣脱母亲的控制,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自己而活。因此,母女间冲突不断。在菁美和母亲的一次争吵中,菁美由于不想屈就母亲的压力练琴就对母亲 说道“我再也不弹琴了……这儿不是中国,你逼不了我”,“你想让我成为你希望中的女儿,那是不可能的”。母亲素云喊出: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的碰撞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的碰撞 《喜福会》是一部集中美文化于一体的美国电影,它描绘了一位台湾移民在加州开设中国 餐厅的故事,从无到有,历经艰辛不懈追求,彰显了一种实现心之所向的坚持不懈精神。 故事中,女主角父亲是一个传统、勤劳的家庭主妇,母亲是理性、实践、坚强的移民。在 移民身份的统一下,中美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观念碰撞产生了张力,令女主角 在自己的理想和家人的期望之间挣扎着前行。这部电影通过某种意义上的整合,使台湾家 庭以美国的价值观系统为基础,在爱情以及迷失与成功之间,最终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取得 了一种精神平衡,即使拥有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也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系统和共 同的理解,来维持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 此外,故事还让我们看到,当家庭成员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通过相互理解,让两者 融合,互通有无,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合作。女主角的母亲原本是一个外行又不乐观的母亲,但当她看到女儿对成功的追求后,她便改变了态度,也成为一个勤劳的移民,同时考虑女 儿的事业发展,也id开始积极努力。这部电影展示出中美文化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 念的融合,从而给出了一个健康家庭内部互动和文化融合的演示。 故事中,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之中,家庭成员们对对方不同的观点表示理解,因此我们可以 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抵触的状态。家庭成员最终通过坚持自己的理想,融合各自的文化特色,最终共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创办了一家有成的中餐厅。《喜福会》是一部精彩而感人的电影,它在展示出中美文化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的碰撞之外, 更给了我们一个以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理解与相互尊重、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协作的教育, 也是一部让我们有所启迪的电影。

基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解读小说《喜福会》

基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解读小说《喜福 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喜福会》这部小说主要描述的是四位移民的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和女儿在两种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冲突和摩擦,从而引发了对人生的很多思考。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源于他们的文化差异,没有选择一种客观和理解包容的态度,在众多的价值观中彼此充斥着不同的伤害和压迫感。母亲用自己中国式的思想在教育自己的女儿,无形之中教育中深入了自己的价值观。而女儿在西方教育的影响下不理解母亲的教育方式,进而出现叛逆的心理对抗。母女之间的对抗和矛盾都是源于中美文化的差异性而造成的,最重要的是母女两者都没有找到怎样和异于自己文化的群体和谐相处的有效通道,从而引发了很多有关母女之间的情感折磨和冲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来解读《喜福会》这部小说,从母女之间的文化冲突到融合中来说明我们应该用宽容的一种态度来接纳和对待异于自己的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各国进行文化

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够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找到了和谐相处的交流方向。 一、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冲突是指两种以上的不同组织的文化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互相排斥、对立的演变状态。这种冲突可以分为积极的冲突和消极的冲突两个方面,这是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等而产生的竞争或是对抗的状态。跨文化交际学是以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为研究对象,从语言、行为、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关系中来透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美国的社会生活中,白人群体与华人群体之间的关系可视为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是指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下的种族群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交流的社会现象。 二、小说《喜福会》的概述 小说《喜福会》的作者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自发行以来受到广泛的欢迎。“喜福会”原本是个麻将馆的名称,最初由四位母亲之一吴夙愿在桂林发起组成。四位母亲移民美国后,她们在异国的土地上再次组成“喜福会”,试图在异国他乡保留属于她们自己的小栖息地。小说《喜福会》中主要是围绕四位母亲从

从伦理学角度解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

从伦理学角度解析《喜福会》中的文 化冲突 摘要: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 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美国精神之间的文化 冲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中国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和美国家庭中的平等观念之间的 冲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儒家伦理中的家族观念与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作为华裔的女儿与美国白人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喜福会》;儒家思想;美国精神;文化冲突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 between four mothers and their respective daughters

The cultural conflicts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American spirit represented by the two generations of mother and daughter are revealed, which ar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ecking order of family members in Chinese family and the equality idea in American family,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modesty and American frankness, the conflict between family awareness in Confucianism and individualism in American spirit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Confucianism; American spirit; cultural conflict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一发表,便好评如潮,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九个月之久,获得多项文学大奖,令她一举成名。作品主要描绘了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母女两代人之间相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