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摘要

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 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

关键词:面子理论;中西差异;文化差异

Abstract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ace theori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values.In western countries,represented by Brown and Levinson,they have put forward politeness principle centered on “face'’, including face,face—threatening acts and face—saving acts.While in China,face is related with traditional etiquette,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ideal requirement and personal identi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face concepts betwee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ace Theor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Cultural Differences

要面子是全世界各个民族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不同的民族对面子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根据Gofman(1967)的解释,面子与‘难为情”(embarrassed)、‘蒙羞”(humiliated)或‘ 脸”(1osing face)之类的感情有关,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倍感珍贵的东西。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书中也提到“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要面子的交际”。中国人的“面子”内涵绝非西方的“体面”所能涵盖。因而了解中西面子观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十分关键。

一、‘面’的涵义

面子的概念首先是由中国的人类学家胡先晋(1944)介绍到西方的,他认为“面子代表一种社会重视的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通过成功,步步高升而获得的名声,也是经过个人努力和聪明才智积累起来的声誉。”” 国Erving Gofman(1955)则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个人的自我体现,他提出了“面子工作”理论。这里的“面子”就是一个人在别人眼里的形象。通常一个人会维持一致的形象,有一个固定的“面子”,但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黄光国,1989) 。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面子定义为“面子是交际事件中的参加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1995 ;贾玉新,1998 ),强调了交际者面子的协同。综合以上的概念,可以发现学者们对面子的定义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认为面子是一种声望、价值或社会地位,强调面子是一种社会尊重或社会价值。二是视面子为公众自我形象,或他人所认定的自我形象,强调面子是个人在他人心¨中所建立的形象。

二、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一)中西方面子论的价值观差异

西方文化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的价值观。从历史上看,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其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她的“民主精神”,这使得西方文化在诞生之初就带有民主自由的烙印。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就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涌现大批人文主义者,他们力倡‘‘人性”、力主‘1人权”,将人性和人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和壮大,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这种人文思想逐步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形成了一种以‘(爪人自由”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隐私”是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中的一种价值观,也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个人偏好的生活方式受到重视,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都得到特别的尊重和突出的表现。与之相反,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使中国有着重农抑商的传统,可以说中国文明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世世代代的农民被束缚在他们赖以生存作息的土地上。除了战争和饥荒,农民几乎是一成不变,不管是社会阶层还是所处的地理环境。”(胡文仲,1988)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是一种基于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的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自由。人们以群体为中心,个人的情绪、愿望、隐私等相对于群体来讲无足轻重。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苟子·礼论》谈到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礼是用来制约人的行为的,它调节着人们的主观欲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能够维持社会存在的均衡状态。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很不相同。古希腊~开始就给西方文化注入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人们对国家起源的探讨使社会契约论深人人心,此后,随着近代商业的兴起,人们的契约精神得到加强。这一切,构成了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大部分。它代表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强凋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社会价值观。而中国人建立在群体价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

“面子”,其内涵直接体现为宗法伦一它的现实价值不属于个人,而是依存于相应的社会圈子,代表群体取向的社会里个人从属社会的价值观。

(二)中西方对消极面子认同程度的差异

西方文化侧重于消极面子的维护。Brown和Levinson所说的积极面子与汉文化的面子有相似之处,但其消极面子与我们的面子几乎无相似之处,这是中西方“面子”观念的最大区别。所谓消极面子,是指会话者希望其行为不受阻碍,它关注的是个人的独立性。在社交礼仪中,西方人特别推崇“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这一原则。这样就给对方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避免造成尴尬,从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为的自由。而汉语中的“面子”表达的是一种对尊严与尊重的要求,而不直接表现为对行动自由的渴求。以告别为例,在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一般说“走好”、‘慢走”之类的客套话,如果将这些表达主人对客人关心的话语用于西方文化环境中,客人会觉得很别扭,因为‘'Mind you steps'’,“Go slowly'’等是导致听话者消极面子受损的言语行为。但对中国人来说,这些言语本身就是礼貌用语。西方人不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倾向于满足交际对方的消极面子,是明显的消极礼貌面子策略的应用。对于这些行为,中国人敏感与渴望的是尊严的保护而不是行动自由与自主的拥有。再如中国人之间可以问年龄、收入等问题,但在西方文化中一般不能问诸如此类的私人问题。因为这被认为不礼貌,威胁了他们的消极面子。

(三)中西方言语行为中的面子差异

中西方在称谓方式上有所不同。在西方,除了在重要场合会用比较正式的称呼外,人与人之间不论年龄、职业等差别,一般都直呼名字。即便在正式场合,经过正式介绍后,他们也常主动地说“Call me if you like'’来摆脱礼节约束。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在称呼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认为用于称谓的词都要体现敬意,这样才能充分照顾到对方的积极面子。比如人们习惯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词去称呼非亲属,这正是汉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而该现

象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是难以接受的。此外中国人喜欢加上前缀如老李、小王等等,以便充分照顾到对方的积极面子,体现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但西方人忌讳“老”字,无法适应这种称谓方式。

再看看道歉行为。首先,就道歉频率而言,英美国家的人对道歉的使用远远高于中国人(贾玉新,1997)。特别是针对咳嗽这样的日常小事,中国人很少会因此向对方道歉,而英美国家的人会立即向对方说:“I'm sorry'’。其次,语境也直接影响到道歉行为的文化差异。美国学者Ha11(1976)曾提出强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弱语境文化(1ow.context culture)的概念。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拥有强语境文化模式(high.context culture,即交际双方不是主要依靠语言直白地来达到交际目的,而是间接地利用双方对所谈事情的共有知识和经验“意会”出想要达到的目的),对面子问题尤其敏感,一旦发生矛盾,人们马上采取‘直接道歉策略’(Illocutionary force indicating devices)(Blum.Kulka&Olshtain,1984) 来维护双方的面子,避免矛盾升级。例如:“真对不起”,‘锖原谅”等等。

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弱语境文化模式(1ow—context culture,即交际双方主要依靠语言直接地“言传’出想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对面子问题相对来说较迟钝,人们为维护个人面子,可以争吵或争斗,他们多采用‘减轻责任策略’(strategy of minimizing)(Trosborg,1987Y 来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

(四)中西方面子保全机制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价值观的影响,‘要面子”这一准则在西方文化中不具备广泛的社会建构力。在西方“面子”准则要求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对保全自己的‘ 佥面”自负其责。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保全脸面’这一行为准则的深度和广度要大得多,其建构是与西方相反的。中国的这一准则不是以个人,而是以跨越个人的社会单位为导向的,从社会单位出发再引向各个具体的个人。每个中国人都

有为群体挣“面子”的义务,也有分享群体“面子”的权利,但却没有丢“面子”的权力。在很多情况下,群体的“面子”一旦受损,个人力量是难以挽回的,因为你所丢的不是个人的“面子”,而是群体的“面子”。

这就给中国人造成了沉重的“面子”负担。面子涉及社会关系和文化。中国人的面子观反映了以群体依存为特征的价值观,而“面子保全论”反映了西方文化中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礼貌的文化特征差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反映。无论是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还是中国人的面子观,都是在探讨人们如何在交际中采取有效的礼貌策略使交际更加成功。了解言语交际时的面子问题,实施一些策略将有助于在适当的场合说出得体的话语。面子观是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文化交际能力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的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等因素,可以加深交际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为交际双方的活动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Hu HsienChin.The Chinese Concepts of ‘'Facd’[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44,46:45-64.

[2] Erving Gofman.On Face—work."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J].Psychiatry,1955,18:213.

[3] 黄光国.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

[4] 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lackwelt,1995:34.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99.

[6]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03-207.

[7] Edward THal1.Beyond Culture[M ].New York:Anchor Press,1976:85— 105.

[8] Blum—Kulka & Olshtain.Requests and Apologies: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act Realization Patterns[J].Applied Linguistics,1984,5:196-2l3.

[9] Trosborg,A.Apologies Strategies in Natives/Non-native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s,1987 20:132.Face Considerati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Zhu Xiaoling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最新文档资料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现象,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关于礼貌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礼貌是人们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 (2)礼貌是一种敬重。 (3)礼貌是一种语体。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1]。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时必须以礼貌为前提。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内容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貌的概述必须要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说起。合作原则解释了会话含义的理解和产生,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违反合作原则。因此利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礼貌原则[2]用来补充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

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3]。由此可知,礼貌原则的核心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可能多地维护别人利益,少为自己考虑,从而保证交际顺利完成。 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汉语的某些礼貌表达,如涉及个体的评誉方面,中国文化中崇尚褒人贬己的原则。对待他人要尽可能表示赞同与同情等。 (二)利奇礼貌原则表现的中西差异 虽然利奇的礼貌原则在直觉上易于被人接受,但不同文化涉及的侧重点差异很大。它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4]。如利奇的谦逊准则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中遵循这一准则的程度不同。如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表扬,常常说一声“Thank you”,以避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来表示礼貌。而中国人过去常常进行自贬来表示礼貌。 再如利奇的一致准则。各种文化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很正常,但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不同意却不同。如在英国,人们表示否定时常常使用“Yes,but…”表达方式。这里的“yes”遵循一致准则,表面上的同意为后面表示不同意作铺垫,使人容易接受。中国人一般不会直接表达出不同意,而日本人则更甚,他们会绕很大弯子,只能靠听他在结尾语气上的变化。甚至于对于日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_0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长期以来,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或者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上的体现等方面,在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上的比较还不完善。本文从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及Levinson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地方,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使用上的失误。 标签:礼貌;面子;消极面子;礼貌策略;价值观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 real-world goal)。该观点认为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 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alliday 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 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其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enomenon)。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 1995)。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范盈盈2010)。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的,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也是在礼貌的大前提下来谈的。 二、利奇的礼貌原则上的中西方差异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核心期刊《继续教育研究》—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陆欣 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要想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人们就要考虑面子问题。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探讨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观;思维模式 一、面子理论 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1894)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林语堂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他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她还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胡先缙的定义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视了面子的其他方面,显得过于狭窄。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社会性的面”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而“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他与西方“罪”(sin)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K.Fairhank)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高夫曼(Erring Goffman)(1967)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或借助某种媒介的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这种形象必须体现一致性和约定俗成性,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规约”行事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布朗和莱文森(Brown&Levinson)发展了高夫曼的面子定义。他们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那么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这就是说每个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对方给予或保留。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有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愿望一旦获得满足,积极面子就得以保护。所谓消极面子指希望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而使自己受到干预或妨碍。积极面子关系到个人的权利,是人们在交际中所遵循的对别人支持的交往原则,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给别人一个面子”。这在交际中体现为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我们的关注,常表现为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向对方表示赞赏和恭维等。消极面子指交际者的个性方面,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不完全受群体所束缚。这在交际中体现为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向对方表示出我们也尊重对方的独立需求。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摘要 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 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 关键词:面子理论;中西差异;文化差异 Abstract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ace theori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values.In western countries,represented by Brown and Levinson,they have put forward politeness principle centered on “face'’, including face,face—threatening acts and face—saving acts.While in China,face is related with traditional etiquette,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ideal requirement and personal identi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face concepts betwee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ace Theor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Cultural Differences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摘要:继Grice的合作原则之后,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探究其差异之成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等多方面。 关键词:面子论;面子;中西方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的种种努力。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同,同样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沦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熟悉这些差异并深知其差异的原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面子理论 “面子”,亦称“礼貌原则”,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其定义为“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向”(贾玉新,1997),“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何自然,2001)。Erving Goff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英文将“面子”一词译为“脸”(face),这种翻译在一般的“体面”意义上.应当说是很恰当的,因为西方人也有“丢面子”的说法(1ose face)。但问题是,这种表面上的相似,恰恰掩盖了中国面子文化的深层复杂构成。实际上,中国人的“面子”内涵,绝非西方的“体面”所能涵盖。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中西面子差异 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Brown和Levinson注意到了如何用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社交关系。他们于1987年出版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1987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Po.1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在此书中,Brown和Levinson系统阐述了礼貌体系,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Brown,G,Levin—son,S,1978)因此,Brown和l~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实际上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西方人的“赞美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见面时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赞美,如“You are 80 beautiful today!”或“Your clothes are beautiful”等,其实这维护了听者的正面面子。负面面子中的“负”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负面面子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个性,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并且不受他人的强制(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2004)。例如,在餐厅点菜时,他们可能会说:“Do you like rice or noodles?”负面面子策略的关键在于不强加于人,让对方有充分的独立和自由。 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概念,是描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关于荣耀的基本概念。那么“脸”和“面子”二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 ,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植根于此面子观后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观念。西方文化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以个人成就和荣誉为核心。追根溯源,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民主精神”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让民主自由在西方文化诞生之初就牢牢地烙印其上。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冲破封建桎梏之初,大批人文主义者就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域中不断涌现。提倡“人性”,高呼“人权”,将人性和人权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是这一群人的代表特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资产阶级的壮大和发展,强调个人利益与价值,标榜“个人自由”和“个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人文思想逐渐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面子观念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的精髓。面子一词包罗万象,凝练于五千年广博的华夏文明的血液里,已成为支配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中国的许多学者对面子问题作了很多研究,而且发表了诸多有关面子的学术文章。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汉文化中“面子”的内涵。第一,面子具有关系性。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人际关系要靠面子来处理和维系,社会生活也要靠面子操作和决定。中国文化中的面子以关系为基础而概念化,即面子以人的情感为基石,顾及他人的面子能起到促进人际和谐的作用。中国人的面子哲学可以概括如下:面子是责任、权利及义务的严格法律的代替者,它不仅是社会中促进人际和谐的目标,也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若个体严重违反社会规范,不仅会给自身甚至家庭造成消极影响,也容易使人产生如此怀疑:在他生活中曾经教导他和赏识他的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不阿的公正性?或者说,不同程度的“丢脸”不仅根据个人过错或失败的严重程度决定,并且对于自我亲疏程度不一样的其他人也有着各异的意义。第二,面子具有道德性。面子是个人身份和理想形象要求的综合表现,是个人社会地位、处世要求和社会价值的总和。在中国社会当中,人们的言行受到公共道德规范和理想人格标准的制约,如仁义要求、忠信要求、德才要求,等等。如果个人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就被视为涨了面子,反之,与这种标准相悖的就被视为丢了面子。20世纪40年代,中国留美学者、人类学家胡先缙提出中国人的面子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脸”和“面”。这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其中“脸”主要涉及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高低有关的事情。团体对于道德高尚者持有无上的敬意:这种人无论遭遇什么困难,都会把自己分内的事情高质量完成;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会彰显自己的正直品德。它代表着社会对于自我德行的完全信任,但是如果失去它,这个人便难以继续正常地在社会组织中立足。“脸”不仅仅是维护道德标准的社会制约力量,更是一种内化的自我约束力。丢脸是团体对不道德或为社会所不容的行为的责难。那些严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一旦为大众所知悉,便会对个人品格造成消极影响,从而招致公众的责难,使这个人失去颜面。“面子”则代表个人的社会声誉。这种声誉是由人在事业上步步高升中所取得的成功与赞美而获得,也是因个人努力或着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无论何时,只有立足于自身所处的外在环境,才能获得这种声誉。“面子” 和“脸”不同,它可以出借、争取、添加甚至敷衍。脸和面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脸”不仅是品格的基

西方人追求消极面子的例子

西方人追求消极面子的例子 继Grice的合作原则之后,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探究其差异之成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关键词:面子论;面子;中西方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的种种努力。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同,同样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沦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熟悉这些差异并深知其差异的原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面子理论 “面子”,亦称“礼貌原则”,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其定义为“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向”(贾玉新,1997),“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何自然,2001)。Erving Goff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英文将“面子”一词译为“脸”(face),这种翻译在一般的“体面”意义上.应当说是很恰当的,

因为西方人也有“丢面子”的说法(1ose face)。但问题是,这种表面上的相似,恰恰掩盖了中国面子文化的深层复杂构成。实际上,中国人的“面子”内涵,绝非西方的“体面”所能涵盖。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中西面子差异 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Brown和Levinson注意到了如何用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社交关系。他们于1987年出版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1987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Po.1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在此书中,Brown和Levinson系统阐述了礼貌体系,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Brown,G,Levin—son,S,1978)因此,Brown和l~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实际上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西方人的“赞美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面子”是中西方文化中共有的现象,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遇到因面子问题而引发的文化冲突。本文以电影《刮痧》、《喜宴》中的冲突为例,分析不同“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和文化根源,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电影经常反映的素材,电影《刮痧》和《喜宴》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面子”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以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分析“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和文化根源,从而让交际者提高对社会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度,减少因“面子”引发的文化冲突。 一、中西方对“面子”的理解差异 (一)西方人的“面子论” 英国学家Brown和Levi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公众中的社会形象”,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即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期望受到认可或赞许。西方的“赞美文化”就是典型,如“You look good today”;消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让对方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和决定权。凡有违交际

者自由愿望的行为就是对交际者消极面子的侵犯。因此,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照顾消极面子,才能在交际中给彼此留足面子。 (二)中国人的“面子观”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关系中,“面子”往往代表个人荣誉、地位和尊严,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在人际交往中,最关键的是如何保住面子,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为保住面子而进行的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行为。中国人注重“赏脸”,避免“丢脸”,极力要“给面子”和“顾全面子”,因此只有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知道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又能施行相应的言语行为,才能给自己保住面子。 二、中西方“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 (一)“避免冲突”和“就事论事” 电影《刮痧》中,有这样一幕: 保罗父亲:“我只相信事实,你不应该打丹尼斯!” 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 保罗父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是给我面子!” 中国有很多“许大同”们,他们会因为自家孩子欺负了别人,主动负荆请罪,甚至当场打骂孩子,借己之手替对方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 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导言 中西方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之一就是对待“面子观”的态度。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两者对待面子的方式却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将以电影《喜宴》为例,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面子观差异,来探究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 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重视。首先,中华文化中的面子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个人的尊严、社会地位和家族声誉,而且与亲情、友情以及社会关系密切相关。对于中华文化,面子是需要维护和保护的,失去面子就是失去了一切。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并不像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他们相信真实和坦诚,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直接解决。他们追求个人价值和成就,对于外界的看法并不如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二、电影《喜宴》中的面子观差异 《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庭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而进行的一系列喜事。在这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电影中的主人公曾经同性恋的事实成为了一个需要隐藏的面子。在中国文化中,同性恋被视为一种丢脸的事情,

因此被家庭所否定。而在西方文化中,这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因为个人选择和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困惑和矛盾。 其次,在电影中,主人公选择婚姻的对象受到了家族的强烈的责备和抵制,因为她来自底层社会,与传统中国家庭的期望相去甚远。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幸福和选择是至高无上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幸福往往需要顾及家庭的利益和面子。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主人公面临着是否坚持自己选择的困境。 最后,在电影中,电影创造了许多笑点和尴尬的场景,尤其是在宴会上出现的错误和糗事。这些场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面子”观念,中国人往往不愿意在公众面前出现尴尬和错误,因为这会直接伤害到个人和家族的面子。这与西方文化中的幽默和坦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人更加接受和宽容错误和尴尬。 三、中西方面子观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西方面子观差异的产生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根源。首先,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历史和传统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注重家族的利益和传统,尊重长辈的意见,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独立。因此,面对问题时,中国人更加注重维护家族利益和个人面子,而西方人更加注重解决问题本身。 其次,中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集权国家,注重社会秩序和稳定。在中国文化中,社会地位和面子是相互关联的,通过维护自己的面子来保护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价值和成就比面子更加重要。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努力和成就,而不是社会地位和面子。 再者,中西方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和礼仪也有所不同。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会做出许

(2021年整理)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的全部内容。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摘要:《刮痧》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片中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通过用Goffman 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ing -Toomey 的面子协商理论分析了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因对面子观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和文化隔阂, 希望能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关键词:面子观;面子-协商理论;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文化相对主义 1。引言 于2001年上映的电影《刮痧》曾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受到了业内外人士广泛地好评,这部电影选择了当下华人关注度较高的移民文化主题来展开故事。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的情景,由此引发了众多学者对跨文化主体的讨论。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方面,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家庭、中医、法律、人权、思维和文化身份等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各个方面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本文以Goffman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ing—Toomey的面子协商理论文指导,对中西价值观在面子这一层面做深刻透彻的分析,展现中西文化差异冲突与中西文化融合的波折。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对来自中国的移民夫妻许大同,简宁还有他们几岁大的儿子丹尼斯,一家人在美国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大同的父亲从北京来到美国看望儿孙,一次丹尼斯腹痛,爷爷用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他进行了治疗,结果丹尼斯因为意外跌伤被送往医院,医生掀开丹尼斯的衣服发现他的后背有刮痧留下的痕迹,由此认定丹尼斯受到了虐待,于是上报了儿童福利局。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大同承担了“罪名”,夫妇

从礼貌行为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从礼貌行为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摘要礼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字,因为它不仅是人类文明 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则,同时它还约束着人类的语言活动。 在礼貌原则中有一个重要理论叫面子观,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与行为存在差异,因此面子文化在中西方有不同的体现。本文主 要从文化等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一、引言 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 式固定下来。关于礼貌,国内外有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探讨与研究。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人群,面子的意味是不 同的。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对于礼貌原则中的面子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表现,本文主要从文化等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 交流的启示。 二、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对于礼貌原则中的面子观也存在着差异。面子对于 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声望与地位,而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成功得到的。因此中国人 极好面子,言行要看别人的脸色,在别人面前,如果不能善行,或者给别人留下 好印象,就会有羞耻之感,因此中国文化也常被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且中国 文化只有群体面子,没有个人面子。但西方人更为看重的是个人面子与个人的自 尊心,而中国文化更看重的是群体自尊心,个人观念已经被忽视到荡然无存的地步。中国文化的“面子”就是“社会信用”,即只有通过庞大的个人关系网才能 办事。戈夫曼在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他说,人们在交 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 ,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作者:曹媛媛 来源:《学园》2016年第02期 【摘要】面子观,是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中西方的面子文化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历史文化、思维模式两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03-02 面子观是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十分重视面子的问题。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且历史文化和思维习惯也不同,所以中西方的面子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人,从西方的面子观中取长补短,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加强对西方面子观的了解,认识到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更加顺利。 一中西方的面子观 1.西方的面子观 国外学者对于礼貌做了诸多的研究,提出许多理论模式及研究方法。高夫曼对面子做出的解释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他认为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获取更正面的社会价值,是为了展示自身的优越。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提出面子理论,并且在1987年对这一理论做出修改和进一步的阐述,认为面子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并对礼貌现象与面子问题做出系统的论述。具体表现为,当掌握话语权的一方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对方产生威胁时,那么他就会考虑这个行为的实施程度以及对对方的实际威胁效果;人在说话时会考虑双方的亲密程度、社会地位以及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强求感。说话人最终决定采取的礼貌方式、交际策略都是由此产生。 2.中国的面子观 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面子做出研究,她认为面子代表的是人们的声誉,是通过人的成功和不断进步获得的良好评价,也是人们用努力和聪明才智构建起来的声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面子,甚至有人爱面子胜于生命,很多中国人认为面子是荣誉、声望,也是自尊和尊严,为了维持和保护面子,人们有时可以付出任何代价。面子就好比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摘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中西文化礼貌原则差异 一、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 1.中国的“面子观” 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

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 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 Goffman 提出来的。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 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后来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消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希望有自己的地域权、行动权、不被打扰的权利;希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行为自由不受侵犯,不愿个人的拥有行动和自由受到干涉。理想的情况是在交际中每个人最好要顾及他人的面子需求。然而,面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交际者在一切交际中都必须谨慎措辞,恰当得体,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维护消极面子。

从电影《面子》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电影《面子》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凌红波 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12期 【摘要】电影《面子》以主人公小薇及其亲属如何维持自己的“面子”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小薇带来的困扰。文章以在中美不同文化下熏陶下的小薇作为切入点,从亲情观、爱情观、面子观三方面解读了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电影《面子》;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凌红波(1974.04-),女,汉族,湖南新邵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面子》(Saving Face)是2004年由伍思维(AliceWu)导演,杨雅慧、陈冲和陈凌主演的一部爱情喜剧片,曾获第4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面子》的故事是围绕着一个纽约华人家庭展开的。Wil,小薇 ,一个28岁仍未嫁的华人外科女医生,她的母亲年轻时随父亲来到了美国,丈夫早逝,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女儿培养成才。似乎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华人家庭:一个严厉传统的外祖父,一个恪守妇道的寡妇,一个事业有成的女儿。然而正常的生活有一天却被打破了:48岁的寡妇怀孕了,她没有勇气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其思想极其传统的父亲为了 保住自己在社会上的面子将她赶出了家门;而她引以为傲的女儿小薇又是一个同性恋。电影的结局比较圆满:小薇在妈妈的婚礼上鼓励妈妈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妈妈也认可了小薇的同性恋身份,鼓励小薇去找回她的爱情;外祖父也在慢慢地接受小薇是同性恋的事实。 影片中,小薇及家人展现出来亲情观、爱情观、面子观等折射出了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主张的是集体主义,而美国文化奉行的是个人主义。中国人追求的是大家的“面子”,而美国人追求的是个性自由。不同的文化对待事情的观点态度也各不相同,在不断地摩擦、交流过程中两种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二、电影《面子》(Saving Face)中所折射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 1.中西方亲情观的差异。中国奉行的是集体主义文化,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意味着对个人自由和差异的追求,他们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文化是家庭本位,血缘关系、亲情伦理根深蒂固。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高度重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要求自我的空间和独立,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处于尊敬礼貌体系中。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乃人之根,性之本,德之源,教之所。”孝顺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根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小薇每个星期都会去探望她的家人,试着去做一个孝顺的晚辈。小薇是在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共同作用影响下长大的,她去陪伴长辈、看望母亲是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即使不愿意,每个星期她还是会去妈妈安排的华人聚会去相亲,因为她想让妈妈高兴。母亲被外祖父赶出来,来投奔小薇,小薇同意让母亲和她一起居住,也是为了扮演好一个女儿的角色,不想给别人落下话柄。文化的不同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在小薇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的家庭教育,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现实生活的无奈让小微身心俱疲。而在美国,孩子从小就被养成独立的个性,父母年老之后可以享受良好的社会保障福利,无需养儿防老。在西方文化里,父母会给子女更多的隐私空间和活动权利,并不刻意要求儿女做什么;你不去看望长辈,也不会有人指责你,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事情要忙碌;在西方文化里,父母也不会干涉儿女的私事。这就是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在家庭观上的差异。

中美面子观的差异比较

"Face Problems" Consider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oth have its unique culture. Face considerations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 in their perspectives of face, degrees of concern with face and ways of dealing with face issues often bring about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First I’d like to list some classical differences in daily lif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1.greet 2.Farewell 3、Provide

4、Thanks So ,why the people from these countries has such large different when that talking and living. I think it’s all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way treat “face problem”.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oth have its unique culture. Face considerations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 in their perspectives of face, degrees of concern with face and ways of dealing with face issues often bring about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ncept of “Fac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 has a lot of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face” has to do with the image or credibility of the person you are dealing with. You should never, insult, embarrass, shame, yell at or otherwise demean a person. If you do, they will lose "face". For example, in ancient times, a Chinese warrior chief may commit suicide after losing a battle, because he has lost face. While this may no longer occur, the concept of "face" remains alive and in China. Awareness of face and it's impact has been an extremely important cultural issu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