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子理论研究述评

面子理论研究述评

面子理论研究述评

面子理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中的现象,它关系到人们在交往中的尊严、荣誉和声望等方面。本文将对面子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述评,包括其定义、应用领域、争议焦点以及优缺点等方面。一、面子理论简介

面子理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希望维护彼此的面子,避免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面子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感,还代表着社会地位和声望。在人际关系中,面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人们的情感和社会和谐。因此,在言语和非言语交往中,人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维护彼此的面子。

二、面子理论的应用领域

1、语言交流

面子理论在语言交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各种礼貌用语和委婉语来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例如,一些表达方式可以避免直接指责对方,而是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来提醒对方注意某些问题。这些语言技巧都是为了在交流中维护彼此的面子。

2、社会交往

面子理论在社会交往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交场合,人们会通过赞扬对方、给对方面子来增进彼此的关系。同时,在提出批评或建议时,也会尽量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例如,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中,人们会采取一些策略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3、文学艺术

面子理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面子的作用和影响。在一些小说、戏剧和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往往与面子有关。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读者对面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面子理论的争议焦点

1、跨文化差异

面子理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存在差异。一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中的面子概念可能不适用于东方文化。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和个人面子有时会发生冲突。因此,跨文化差异可能是面子理论面临的一个争议焦点。

2、面子保全与诚实沟通的平衡

在交流中,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而不得不撒谎或隐瞒事实。然而,长期的谎言和隐瞒可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在保全对方面子和诚实沟通之间找到平衡,可能是面子理论面临的另一个争议焦点。

3、面子消费与真实自我之间的矛盾

面子消费是指人们为了追求面子而做出的行为。这可能导致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失去真实自我,从而引发矛盾。例如,一些人可能会为了炫耀而购买昂贵的名牌商品,而这种行为可能并非出于他们真正的需求。因此,如何处理面子消费与真实自我之间的矛盾,也是面子理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我的观点和论证

在对面子理论的研究述评中,我认为面子理论具有以下优点和不足:优点:

1、面子理论反映了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理解文化、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面子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在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意图和情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3、面子理论在语言交流、社会交往和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解释和解决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足:

1、面子理论可能存在跨文化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解释存在一定困难。

2、面子理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诚实沟通不足,从而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3、面子理论可能使人过于表面的荣誉和声望,而忽略真实的情感和需求。

为了支持我的观点和论证,我将结合以下案例进行分析:

1、在一些亚洲文化中,个人的面子往往与其社会地位和声望密切相关。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面对面的直接批评可能会被视为对对方的面子造成威胁。因此,采用间接委婉的方式提出批评或建议是一种常见的做法,旨在维护对方的面子和尊严。

2、在亲密关系中,保全对方面子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处理夫妻间的冲突时,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隐瞒事实或撒谎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关系的恶化。因此,如何在保全对方面子和诚实沟通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需要的问题。

3、面子理论在商业活动中也具有重要影响。例如,一些公司可能会采取一些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从而增加公司的面子。然而,这些策略可能会导致过度竞争和市场泡沫等不良后果。因此,如何在追求面子的同时保持商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五、结论

综上所述,面子理论在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对于指导语言交流、社会交往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声誉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将对声誉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核心原则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

展望。

一、声誉理论概述

声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学者们开始信誉在经济交易中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声誉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声誉是指企业在长期经济交易中形成的,能够影响公众对企业综合评价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声誉可以为企业带来多种好处,如提高品牌价值、增强消费者忠诚度、降低资本成本等。

声誉理论的核心原则包括:一是长期主义,即企业要注重长期利益,而非短期行为;二是诚信原则,即企业要保持良好的信誉,遵守承诺;三是社会责任,即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些原则是企业声誉形成和维系的重要基础。

二、声誉理论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声誉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商业领域,企业需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声誉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在金融领域,投资者会根据企业的声誉评估其信用等级和投资价值。在政治领域,政治家需要保持良好的声誉以获得选民的支持。

然而,声誉理论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声誉的形成和

评估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实体的声誉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从而导致声誉与实际价值不符。其次,声誉的建立和维护需要长期投入大量资源,但短期内难以获得明显的收益。这使得一些企业可能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忽视长期声誉的建设。

三、未来研究建议与展望

针对声誉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1、声誉评估体系的完善。通过对声誉评估指标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降低评价的主观性,提高声誉与实际价值的匹配度。

2、长期视角下的声誉管理。研究如何帮助企业树立长期主义的声誉观念,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声誉管理策略,从而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收益。

3、声誉与信任关系的研究。探讨声誉如何影响消费者信任,以及消费者信任如何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济表现和市场地位。

4、声誉在特殊领域的应用。例如,研究声誉理论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的作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之,声誉理论作为一门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和应用

具有深远的意义。未来研究应声誉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以期为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更加有效的决策支持和行动指南。

情绪感染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的理论。该理论强调情绪的传递性,即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引发他人的情感反应,并以此形成群体情感。本文旨在评述情绪感染理论的研究进展和贡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情绪感染理论的发展

情绪感染理论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Zajonc提出。他认为,当人们看到他人的表情或行为时,他们的大脑会激活与那些表情或行为相关的情感联想,从而引发与他人相似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感染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此后,情绪感染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证实了情绪感染的存在,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

1、表情和行为:情绪感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和行为。人们看到他人的笑容、哭泣或其他表达情感的方式时,他们自己的情

感也会受到影响。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情绪感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在群体中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情感影响,尤其是与自己有相似背景或价值观的人。

3、个性特征:不同的人对情绪感染的易感性不同。有些人更容易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而有些人则相对较为独立。

情绪感染的作用机制

情绪感染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生理和认知两个方面。生理方面,当人们受到他人情感影响时,他们的大脑会释放出与他人相似的情感联想相关的神经递质,从而引发相似的情感反应。认知方面,人们对他人的情感反应进行内化,进而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以适应他人的情感。情绪感染理论的贡献

情绪感染理论对于理解人类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的贡献。首先,该理论解释了人类情感的传递性,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情感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其次,情绪感染理论为情感营销等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企业设计更有效的产品、服务和营销策略。最后,情绪感染理论还为情感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

实现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应用。

结论

情绪感染理论作为解释人类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的重要理论,在心理学、社会学、营销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情绪感染的神经机制、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感染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情绪感染实现更加和谐的人机交互等问题。

面子理论研究述评

面子理论研究述评 面子理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中的现象,它关系到人们在交往中的尊严、荣誉和声望等方面。本文将对面子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述评,包括其定义、应用领域、争议焦点以及优缺点等方面。一、面子理论简介 面子理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希望维护彼此的面子,避免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面子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感,还代表着社会地位和声望。在人际关系中,面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人们的情感和社会和谐。因此,在言语和非言语交往中,人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维护彼此的面子。 二、面子理论的应用领域 1、语言交流 面子理论在语言交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各种礼貌用语和委婉语来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例如,一些表达方式可以避免直接指责对方,而是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来提醒对方注意某些问题。这些语言技巧都是为了在交流中维护彼此的面子。

2、社会交往 面子理论在社会交往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交场合,人们会通过赞扬对方、给对方面子来增进彼此的关系。同时,在提出批评或建议时,也会尽量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例如,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中,人们会采取一些策略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3、文学艺术 面子理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面子的作用和影响。在一些小说、戏剧和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往往与面子有关。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读者对面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面子理论的争议焦点 1、跨文化差异 面子理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存在差异。一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中的面子概念可能不适用于东方文化。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和个人面子有时会发生冲突。因此,跨文化差异可能是面子理论面临的一个争议焦点。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要想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人们就要考虑面子问题。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探讨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观;思维模式 一、面子理论 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1894)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林语堂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他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她还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胡先缙的定义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视了面子的其他方面,显得过于狭窄。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社会性的面”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而“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他与西方“罪”(sin)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K.Fairhank)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高夫曼(Erring Goffman)(1967)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或借助某种媒介的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这种形象必须体现一致性和约定俗成性,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规约”行事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布朗和莱文森(Brown&Levinson)发展了高夫曼的面子定义。他们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那么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这就是说每个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对方给予或保留。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有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愿

中国的面子文化和管理对策

中国的面子文化和管理对策 【摘要】“面子”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给中国人的工作生活造成重要的影响。本文简单探讨了面子的内涵以及其与管理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面子;面子文化;管理;对策 “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中一个古老的概念,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是中国人用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一条重要标准。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林语堂认为,“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那么,中国人常说的“面子”,到底是什么?这在企业管理中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所在。 一、面子的内涵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有国内外学者将面子纳入到社会科学探讨的领域,不同的研究者对面子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简单来说,中国人的“面子”是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面子是个体根据他在社会网络中占据的地位、合适的角色表现和被人们接受的行为操守,而要求别人对其表现出的尊敬和顺从,是个体藉由行为或社会性资源展现其自我价值、寻求他人确认且受到意外的认同时,凸现与个体内心的自我价值与相应体验。 1、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我的“有用性”及“有用程度”的主观判断,它源于自我的觉醒,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在世俗社会中,确认自我价值的关键在于赢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同,明确自己在社会与他人心中的地位或价值。当认同自我价值的诉求与回应出现冲突时,他人认同个体自我价值的程度偏离了个体的预期,面子便得以凸显。可见,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面子实质上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高度关注。 2、社会资源是“面子”的象征。所谓社会性资源,是指个体藉由能力、品格、成就而获得的权力、财富、地位、社会声望等公众性资源和他人信任等人际性资源的总和。个体通过行为展现能力、品格,取得成就,能力、品格、成就赢得社会认同转换为社会性资源,社会性资源实质上是自我价值的社会标定。可见,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社会性资源的多寡标示着面子的大小。 二、面子文化和管理 管理,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面对中国特殊的面子文化,必须采用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印象整饰,改变固有的管理方式,实行情感管理

面子理论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 (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他们沿用了Goffman 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保全论”(Face Saving Theory)。 “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Model Person)[4]。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它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类。消极面子是指有自主的权利,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干涉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子是指需要得到对方的承认和喜爱,与对方达成共识。Brown 和Levinson 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5]。他们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为减少对面子的威胁,交际者应采取一些礼貌策略。这些礼貌策略分为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前者针对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强调双方的平等、熟悉,而后者针对听话者的消极面子,特点为表示克制、正式和双方的社会距离[6]。 (二)中国人的面子论 作为礼貌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面子和礼貌是紧密相连的。顾曰国(1990,1992)曾经指出,现代汉语中的“礼貌”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管子·五辅》中明确指出,礼就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可见,礼的主要功能在于使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制度中有恰当的地位,以维护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人际和谐。礼反映了中国文化对等级性和群体和谐的重视。从古代的礼演变而来的礼貌概念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人们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的谦虚和尊敬”[7],它已不再明确强调等级性[6],其社会功能“已经转到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上来”[8]。但是同古代的礼一样,它同样强调赋予他人以尊重,支持交际对象的面子。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交际中礼貌和面子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正如Peccei(1999)指出,礼貌就是对他人的“面子需求”(face wants)表示认可,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5]。实施礼貌就意味着照顾和抬高对方的面子,向对方表示尊重,而维持和增加对方的面子就意味着有礼貌,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实际人际和谐。 其他学者也曾对汉语面子有着精辟的论述。Mao(1994)引述人类学家Hu(1944)对于汉语面子概念的讨论,认为汉语中的面子指个人在所处群体中能够获得的良好形象,它有两方面,即“面子”和“脸”。“面子”指通过在生活中获得成功而获得的,或者是他人赋予自己的威信或名誉。而“脸”指个体由于遵守社会的道德标准而从所处群体获得的尊重[6]。“面子”与“脸”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社会正价值较后者的低[8]。“面子观念”则是一张无形的“脸”。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无论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地位是尊贵还是卑微,“面子”终归是要的。 “面子”这一概念还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学说里,人们提倡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8]。“面子”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维持个人道德完整的保证。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讲究“赏脸”、“留面子”,尽量避免“丢脸”。因此,在交际实践中,为了给自己面子,也为保留对方的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9],即在不损伤自己面子情况下向对方表示礼貌。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8]。因此,礼貌和面子对于实现交际中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面子理论之差异 对于面子的关注和需求虽然在各个社会文化中都是存在的,但赋予面子、失去面子或获得面子时所依赖的标准却在不同的文化中大相径庭,而这些标准植根于各种社会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中。 首先,Brown 和Levinson 把面子界定为“人们想为自己获得的自我形象”,强调的是面子的个体;而汉语的面子具有社会取向,

面子交际(face—work)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219310917.html, 面子交际(face—work)研究综述 作者:王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9期 摘要: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间的“面子观”存在很大差异,研究面子交际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面子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对于已有研究进行综述有其必要性。此篇以“面子(维护)”为关键词查阅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十一篇CSSCI文献,以“face-work”,“maintenance”为关键词查阅了九篇SSCI外文文献,探讨了目前面子交际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综述基础之上提供一些见解。 关键词:面子交际;述评 作者简介:王婕(1994.5-),女,汉族,湖北黄冈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2 面子,通常指的是内在自我的公开表达。Goffman(1967)认为其是个体期望他人对自己的社会印象,是自我形象的外延。当他人对自己形成的是良好的社会印象,那么就可以说给面子,反之,则是丢面子。故面子是社会交际的附属品,在具备某种交际意图时最为明显。Brown和Levinson(1987)将面子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前者指意愿不受他人阻碍;后者指被他人尊敬、接受。 面子交际,指的是为满足自己面子或他人面子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分为两种:维护/威胁面子。在跨文化交际中,高语境文化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因此对个人面子需求更多。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主要涉及跨文化面子协商,人际交往面子,面子理论综述。跨文化面子研究主要是面子协商过程中西文化对比实证研究,以及面子交际理论框架研究。 国外学者Ting-Toomey 1988年提出了冲突面子协商理论,之后研究了包括日本、中国、 南朝鲜、及美国在内的不同国家,发现了个人、集体主义对面子维护双层维度(自我/他人面子)的影响,发现文化的多样性容易导致冲突(1991)。后来该学者继续研究了不同国家发生跨文化冲突时的面子威胁/维护行为,提出了面子交际能力模式,从而为跨文化面子协商冲突提供了良好的解决办法(1998)。

面子观

浅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面子观 古代, 中国人的“面子观”的形成与中国人性格中的“主一奴”两重性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只有做了“主子”就会有权有势,才会威风八面,受人尊崇,才算有了面子。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要面子”实际上是只讲表面形式,而忽略实际利益的自欺与自大。如阿Q被赵太爷打骂之后,就以“儿子打老子”消解屈辱而马上显得很得意。所以,很多时候“要面子”往往陷入自欺,这就是鲁迅所说的“不要脸”。而这种因“面子”而产生的自大自欺,自然地形成了 所谓君子、小人之分,能够保得一份华面,才能称得上君子,而小人则往往是道德的卑贱者。所以,主人与奴隶是将人从权势角度进行区分,而君子、小人则是从精神道德上进行划分。我是君子,自然是傲视一切小人了。为保君子之名,性命自然也是可以丢的。在孔夫子的七十二高徒中,深得孔子思想精髓的子路,在一次战斗中,帽子被人打掉了。面对强敌,子路居然毫不畏惧,跳下车,捡了帽 子,认真地戴好,在敌人的刀枪之下,大声背诵孔子的“君子死,冠不免”,然后从容就义。中国人为重名誉而轻视一切,“人活一口气”,“重名轻利”是中国人的道德理想。“难得糊涂”使人们回避现实而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阿Q的回避现实而获得自欺的快慰,是何等相似。“知足常乐”成为许多人的人生哲学,因知足而暂得精神抚慰而安于现状。而这种精神追求的胜利,说的就是中国人的所谓的面子观。阿Q用了一套精神胜利法而并未觉得生活的苦痛。他将人生的许多痛 苦和无奈通过自大、自欺而并不自知进行了彻底的消解。而我们的古圣人不也是一直希望我们清心寡欲吗?而达到这一人生境界,进行纯粹精神的抚慰便是唯一 便利的通途。说到底,阿Q的精神胜利和古圣人谆谆教导的精神追求是一脉相承 的。也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麻醉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精神胜利法的形成过程,也看到了许多弱小者在黑暗社会中求得生存方式的某种渊源。 注释】 ①《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1、82页。 ②《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谚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③《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页。 选自《中学语文》2002第二期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研究 篇一:语用学中的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应用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来华外宾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菜铺上的菜名对人们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它传神的表达出菜本身的特点和美好寓意。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菜越来越受外国友人的亲睐。 但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相关专业性强,因而容易导致中国菜名的英译错误。同样的,英语广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语用原则。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包括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关键词:中国菜名;面子理论;礼貌原则 Abstract chinesedietculture,withalonghistory,isrichandprofound,whichhasbecomea nimportantwindowfortheforeigngueststogetacquaintedwithchineseculture. chinesedishnamesonthemenuhaveagoodindicationforpeople.Itvividlyexpr ess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foodandgoodmoral.Atthesametime,asourcount ryincreasinglyhasinterfacedwithinternational,chinesedishesarebecomingm oreandmorepopularamongforeigners.

however,differentchinesefoodcookingways,richfoodcultureandprofessiona lstrongbringaboutdifficultiesfortranslation.Theapplicationsofpragmaticsin cludingfacetheoryandpolitenessprincipleintheareaofdiet.samely,advertise mentisancross-culturalactivity,soweshouldconsiderthepragmaticsprinciple bothinchineseandenglish.pragmaticsinvolvesvariousaspectsoftheroies,incl udingfacetheoryandpolitenessprinciple. Keywords:chinesedishnames;Facetheory;politenessprinciple Theapplicationofpragmaticsinadvertisement 英语广告advertisement一词产生自拉丁语advertere,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而成功的商业广告是则是通过文字信息、非文字信息(如音乐、图片等)或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以期实现销售目的。然而,在广告所采取的各种形式中,语言一直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众所周知,广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语用原则。如果翻译准确,则可使持两种语言的人成功地实现交际,达到商标的目的。反之,就容易 产生失误。 一、避免语用失误广告翻译的几点注意 1、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 (1)品牌的翻译避免直译上海产“白翎”钢笔,其英译为“whiteFeather”,在英语国家无人问津,其原因在于英语中有句成语“toshowthewhitefeather”意思是“临阵逃脱”,而“白色羽毛”象征

FTA--面子威胁原则

一般来说,直接、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给对方留有最少的选择余地,对对方的面子构成的威胁最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说话人可以采用这种礼貌策略。如果情况非常紧急,或者交际效率占首要位置,那么面子需求就要退居次要位置。如果说话人对听话人的面子威胁相当小,或可能没威胁,又或者说话人的权势明显高于听话人,或说话人能赢得第三者的支持,在诋毁听话人面子的同时不必担心丢自己的面子,那么他也可以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积极礼貌策略关注的是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就是要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需求,使听话人所要求的个人形象与说话人在言语行为中体现的听话人的个人形象达到一致。包括寻求一致,避免不和,假设有共同点,表示伙伴关系,提高听话人的兴趣,注意听话人的需要及夸大自己对听话人的兴趣、赞同、同情等。消极礼貌策略是要维护听话人的私人领域和自我决策的权利。说话人通过承认并尊敬对方的消极面子需要,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需求。谦让,避免出风头,不夸夸其谈是其主要特征。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的策略被Brown和Levinson视为减少面子威胁策略中最为礼貌的策略。对于说话人,这一策略可以避免对听话人存在潜在的面子之嫌;对于听话人,既可以躲避潜在的面子威胁,又可以给他以表现关心他人的机会。这一策略主要包括暗示、夸张、暗喻、模糊、反语、低调陈述等。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是指说话人不使用某一特定的面子威胁行为,这样就避免了对听话人可能的冒犯。它和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的策略一样,都是以含蓄、暗示为主要特征。 摘要:布朗与列文森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深入研究了礼貌现象。它既不同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也不同于利奇的礼貌理论,而是鲜明地反映了社会交流与人类思维灵活的交互关系。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社会认知的反射性评价理论和冲突管理模式理论,并结合句法特点来研究面子威胁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社会心理学基础 1.引言 布朗与列文森认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框架本质上是正确的,而直言不讳威胁面子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遵循格赖斯所提出的准则(1987:94)。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已经“在言语交际中约定俗成”(刘润清、文旭,2006:154),以此作为达到最大效果的指导原则。然而,尽管格赖斯藉由会话含义说进一步支持他的理论,并解释了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的非合作的言语行为,但并没有阐释清楚人们生成和了解话语的根本动机。例如,X是A的学生,他想找份工作,因此A为他写了一封介绍信,如下:Dear Sir, Mr.X’s command of English is excellent and his attendance to tutorials has been regular. Yours,etc. 这封信并没有提供介绍信所需的足够多的信息量,因此违背了量的原则。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推测出A的隐含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抓住他提供少量信息的动机。 利奇(1983:80)认为合作原则(CP)解释了真值语义学中的命题意义,却无法阐释人们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意图。鉴于CP的弱点他描述了礼貌原则(PP),认为“PP不是对CP的必要补充,而是将CP从困境中拯救出来”(ibid.)。就前文的例子而言,他认为PP的赞誉准则似乎可以解释。此外,利奇还打算研究语用学原则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以社会和心理学为指向来应用的,由此说明礼貌是人们不指明的主要动机。 就以上两个理论而言,布朗与列文森反对利奇衍生格赖斯的礼貌原则及准则。首先,他们认为“CP是社会交际中立的预设体系”(1987:5),并且我们如果没有理由就不会偏离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PP仅解释了这一现象的理论化了的原因。其次,PP广泛的解释功能却不能解释在某些情况下PP原则本身没有得到维护,甚至没有礼貌可言。尽管他强调了交流中礼貌的普遍性,却不足以解释与礼貌相关的所有现象。再次,利奇本意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但却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缺乏足够的说明。不同的是,布朗与

面子问题的研究现状

面子问题的研究现状 自胡先缙先生首次将面子问题引入社会研究领域,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对中国的面子问题产生兴趣,并对此做了许多研究。笔者通过文献法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从面子的基本理论研究、社会应用研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问题的差异等三大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标签:面子问题基本理论社会应用文化差异 1 面子问题的基本理论 近年来,各中外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面子这种特定的心理活动,试图从理论的层次对其加以阐述和说明。目前,关于面子问题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三类: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礼貌理论和以关系为中心的研究,每一类别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1 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传统研究包括以Goffman理论为基础的研究、自我呈现的研究、冲突与磋商的研究以及一批港台学者采用本土心理学视角进行的研究。虽然属于此类研究的不同理论的关注点不同,但是每一种都提出了一种有关个人在交流中如何考虑自我意象或身份以及这些考虑又如何产生了影响他人身份考虑的行动的观点。 另一方面,高永平在2006年发表的《对中国人“脸面”观念的新解读》一文中,通过分析面子的成分,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将其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态度这一心理学术语建立联系,以新颖的视角重新界定了面子的定义和分类,促进了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面子问题理论研究。 1.2 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礼貌理论 Brown和Levinson在1978年提出了礼貌理论,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要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面子可以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种,其中消极面子是指一个人独立、行动自由和不受他人干涉的愿望。而积极面子指与人合作,希望得到他人赞同、喜爱和认可的愿望。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尽管也受到很多批评,但对后来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面子研究影响无疑是极为深远的,如Hotgraves的面子管理理论和Spencer-Oatey的关系管理模型等等。 1.3 以关系为中心的研究 这类研究关注处于关系之中的人们如何通过面子进行互动,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词是“人情”。黄小倩对这一词语做出了详细阐述。她认为人情是一种一对

跨文化语用学理论述评

跨文化语用学理论述评 作者:杨东焕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6年第07期 摘要:跨文化语用学是语用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源于语用学,是研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叉学科。本文梳理了语用学基本理论、跨文化语用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以期促进跨文化语用学理论研究逐步趋于完善,研究方法更客观、更科学。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理论;述评 一、语用学基本理论 1.语用学的定义 从诸多的语用学著作不难看出,视角不同,语用学定义也不相同。英国学者托马斯(Thomas,1995)认为,语言交际、意义生成等都是一个动态过程,意义不只是词义,也不只是由说话人单方面生成的,或由听话人单独解释的。她提出了动态语用学的新概念。从托马斯的定义可知,托马斯强调语用学研究既要考虑说话人,又要考虑听话人,顾及话语的作用、意义以及语境因素,同时又强调语用研究的动态特征。因此,托马斯的语用学定义更客观、更全面。我国著名学者冉永平(2006)把语用学定义为:语用学就是关于语言使用的实用学。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冉永平的语用学定义全面、透彻概括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强调了语境在交际中的重要性,暗含了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多变性和动态性。 2.语用学研究的分支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了数个跨学科的研究分支,如语用语言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语际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计算机语用学、实验语用学等。李捷、何自然、霍永寿(2011)对语用学研究的分支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语用语言学(Pragmatic-linguistics)是语法与语用的界面研究,探讨语言结构及其语用意义之间的关系,主要对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在语境不同的情况下所具有的不同语用功能进行研究。 (2)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研究社会各组织结构与语用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社交语用学主要指交际中的技巧和策略、社交与文化的研究。

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一、面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 面子这一概念最早由威廉·詹姆斯在20世纪初提出,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由于社会角色、社会期望、个体自我认同 等因素而形成的一定形式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形象,是个体与社会的联系点。面子包括两个 方面:一个是面子的成就因素,即个体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经验和成就;另一个是面子的 承认因素,即个体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支持和信任的程度。 面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面子的概念、形成、意义和影响;面 子威胁及其应对策略;面子修复及其机制;面子和认同的关系;面子和自我概念的关系 等。 二、面子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现 1. 面子和个性特征的关系。近期一些研究发现,个体的面子感和个性特征具有一定 的联系,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关注自己的面子,也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评价。 2. 面子和刻板印象的关系。一些新的研究指出,个体的面子感受与其对他人的刻板 印象有关。个体的面子感受可能使其更容易接受或强化他人的刻板印象。 3. 面子威胁的形成机制。近些年的研究指出,面子威胁的产生是由社会比较、社会 期望和社会规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差距问题。 4. 面子修复的影响因素。面子修复不仅取决于事件的性质和面子受损程度,还受到 个体因素、情感因素、受众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5. 面子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最新的研究指出,面子感受程度越高的个体,其获得社 会支持的机会也越高,因为他们更能成功地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网络。 面子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交往的本质、阐明人类身份认同的机制、推动 文化交流和个体心理健康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然而,目前面子心理学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在逐渐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面子感受在其定位和表达方式上也可能出现差异,此时对其研究的前提和方法也需要随之改变。 2. 目前对面子心理学的研究更加重视于其负面影响和危机,而对于其积极建设性功 能的探讨较少,这与面子的本质和作用形式的复杂性不相符。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摘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中西文化礼貌原则差异 一、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 1.中国的“面子观” 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

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 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 Goffman 提出来的。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 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后来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消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希望有自己的地域权、行动权、不被打扰的权利;希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行为自由不受侵犯,不愿个人的拥有行动和自由受到干涉。理想的情况是在交际中每个人最好要顾及他人的面子需求。然而,面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交际者在一切交际中都必须谨慎措辞,恰当得体,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维护消极面子。

关于传播学研究之面子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传播学研究之面子理论的文献综述 作者:杜风鹏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4期 摘要:面子作为社会大众生活交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话题,也是受到各位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引起激烈的学术讨论。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把社会学家戈夫曼的面子理论、语言学家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理论以及华裔传播学者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作为论述对象,梳理中西方对“面子”的研究状况并进行综述,发现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面子;面子理论;礼貌理论;面子协商理论 一、面子概念的界定 关于面子概念界定的讨论从未停止。专家、学者们纷纷从社会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却仍存在着异议,始终没有产生共识。 起初,研究者专家为了从众多相近概念中甄别出面子,试图从“什么不是面子”这一相反的角度展开研究。比如,何友辉强调面子并不能代表个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也并不能代表你的声望和信誉。他认为个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不过是面子的外在表现,但声望和信誉同个人的品行与社会责任感休戚与共,展现的是社会大众所给予的尊重,只涉及面子问题的一方面。也就是说,即使个人有面子也并不能代表他具有社会声望。除此之外,面子和华人平常所说的“脸”也是各有所指。胡先缙(Hu Hsien Chin)曾对“面子”与“脸”二者展开了研究。在她看来,“面子”彰显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声望,是受社会认可的,而“脸”只是单向的对自身道德行为的评判。由此可知,“面子”和“脸”并不能划等号,二者却是不可分离的。这种观点能有效帮助我们掌握面子构造的繁琐性,同时后期专家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疑问,在他们看来区别“面子”和“脸”的研究是徒劳的,应该将二者看作是复杂的、具有多种效能的综合体。而且,笔者较为认同此种说法。 二、西方对面子的研究 (一)戈夫曼及其面子理论 真正提出具有影响力的面子理论并引发大范围的学术讨论的是社会学家戈夫曼。戈夫曼的观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获得认可的原因在于,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问题,理论辐射面呈现出全面化、多方位性,进而被视为优秀的理论,该理论也被视为第一代面子理论。

声誉理论研究述评

声誉理论研究述评 声誉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将对声誉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核心原则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一、声誉理论概述 声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学者们开始信誉在经济交易中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声誉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声誉是指企业在长期经济交易中形成的,能够影响公众对企业综合评价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声誉可以为企业带来多种好处,如提高品牌价值、增强消费者忠诚度、降低资本成本等。 声誉理论的核心原则包括:一是长期主义,即企业要注重长期利益,而非短期行为;二是诚信原则,即企业要保持良好的信誉,遵守承诺;三是社会责任,即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些原则是企业声誉形成和维系的重要基础。 二、声誉理论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声誉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商业领域,企业需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声誉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在金融领域,投资者会根据企业的声誉评估其信用等级和投资价值。在政治领域,政治家需要保持良好的声誉以获得选民的支持。 然而,声誉理论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声誉的形成和评估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实体的声誉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从而导致声誉与实际价值不符。其次,声誉的建立和维护需要长期投入大量资源,但短期内难以获得明显的收益。这使得一些企业可能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忽视长期声誉的建设。 三、未来研究建议与展望 针对声誉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1、声誉评估体系的完善。通过对声誉评估指标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降低评价的主观性,提高声誉与实际价值的匹配度。 2、长期视角下的声誉管理。研究如何帮助企业树立长期主义的声誉观念,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声誉管理策略,从而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收益。 3、声誉与信任关系的研究。探讨声誉如何影响消费者信任,以及消

国际商务谈判的互动话语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国际商务谈判的互动话语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国际商务谈判互动话语是指参与者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交互方式。互动话语 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结果至关重要,它能够反映谈判者的意图、目标和策略,影响双方之 间的关系和决策的制定。互动话语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等 学科的研究成果。 互动话语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话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面子理论。 话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和赛尔斯(Austin & Searle)提出的,它研究了话语背后的行为意图和效果。谈判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使用的话语行为主要分为陈述、命令、问题和 承诺等。了解话语行为的效果能够帮助谈判者根据情境和目标选择合适的话语策略。 合作原则是由格里斯(Grice)提出的,它是话语交际中的基本准则之一。合作原则认为,谈判者在互动话语中应当遵守合作、明确和恰当的原则。合作原则包括信息的真实性、明确性、恰当性和有效性。只有当谈判者遵守合作原则,才能保证互动话语的顺利进行, 并避免误解和冲突。 面子理论是由戈夫曼(Goffman)提出的,它研究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维护面子的策略和机制。谈判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使用的互动话语往往会涉及到面子的问题,例如表扬和 批评等。了解面子理论能够帮助谈判者避免对方面子受损,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在国际商务谈判互动话语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现有的研究往往过于依赖于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忽视了对话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 研究。国际商务谈判往往涉及到跨文化交流,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对于谈判过程的理解和解 读至关重要。 现有的研究往往将互动话语视为单独的交流行为,忽略了其所处的谈判过程和谈判策 略的关系。互动话语不仅仅是单独的交流行为,它往往受到谈判策略的影响,需要考虑谈 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多个话语的交互关系。 现有的研究往往缺乏实证分析和实践应用。国际商务谈判的实践环境复杂多变,理论 的研究需要进行实证分析和实践应用,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际操作和实践。 国际商务谈判的互动话语理论基础包括话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面子理论。在研究 现状方面,需要更加关注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研究,并考虑互动话语与谈判策略的关系, 同时进行实证分析和实践应用。这将有助于推动国际商务谈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面子理论国内外研究述评

面子理论国内外研究述评 作者:迪丽妮嗄尔·菲达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2期 摘要:面子作为一種重要的文化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有不少研究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面子分析去验证中西方的面子理论,而对于西方本土作品中的面子现象研究甚少。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与面子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其目的无非是为面子研究者提供较全面的、供参考的面子理论研究现状。 关键词:面子;国内外;研究 面子问题的研究领域广泛,角度各异,文化、习俗、认知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视角已经成为人们探索、分析、驾驭面子的有效途径。虽然国外面子问题的研究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可借鉴、参考的内容,但是,与西方人的面子现象相比,中国人的面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近年来国外对面子的研究视角呈现跨学科的发展态势,如从身份理论视角解释面子,从自我呈现理论视角分析面子,从社会学视角阐释面子等等,而国内学者多数的研究仍停留在早期对Brown 和Levinson(1987)[1]礼貌-面子范式的拓展与解读之上。 一、面子理论国外研究 西方的“面子”概念最早是由社会学家Goffman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1967年)[2]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他认为“面子”具有有效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体通过他人的认可所争取的。“脸”和“面”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人能否保住“面子”其掌握权在他人手中。自己不丢面子的方法就是不去威胁他人的面子。因此,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尽量去使用礼貌用语。Goffman早期对“面子”和面子交往的研究为“面子”在语言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1978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 [3]在Goffman对“面子”的定义基础上提出了“面子理论”。他们提出留面子是保持交际双方在友好的氛围下实现交际目的的手段。他们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希望自己的个人形象得到维持,并希望个人的言语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消极面子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行为自由不受他人侵犯。因此就会产生维护面子行为和损害面子行为。人们在交际中会努力保全自己的面子,当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胁时,会采取策略保住面子。Brown和Levinson(1978年)发表的文章“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更是为往后礼貌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Lakoff(1973年)[4]在“The logic of politeness”一文中从会话准则角度讨论语言交际中的礼貌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