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数学不等式课件

中职数学不等式课件

第二单元不等式

一教学要求

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掌握区间的概念.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4.了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ax+b|c)的解法.

5.通过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技能.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 编写思路

1.结合中职学生思维特点,注重在知识的浅层挖掘,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教材对不等式的性质,只集中介绍了三条最重要与最常用的,并对其进行了证明.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区间、一元二次不等式等模型的过程.

3.通过函数图像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4.严格控制不等式的性质,把绝对值不等式控制在一元一次的范围内.

对于绝对值不等式|ax+b|>c或|ax+b|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及解的区间表示.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证明,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 课时分配

本单元教学约需8课时,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约2课时

2.2区间的概念约1课时

2.3一元二次不等式约3课时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约1课时

归纳与总结约1课时

(三) 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前半部分介绍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后半部分证明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

2.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

a-b>0⇔a>b,

a-b=0⇔a=b,

a-b<0⇔a

反映了实数运算的性质和实数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它是本单元整个内容的出发点,是证明不等式基本性质的依据.

3.求差比较法是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

求差比较法应分为四个步骤,即

作差——变形——判断正负——确定大小关系.

在教学中,应针对每个例题分别指出这四个步骤.

4.例1和例2是两个比较分数大小的例题.在“变形”这一步涉及到分数通分运算,讲前需进行适当复习.例3是一个比较代数式大小的例题,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值的大小,因此仍然是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应使学生建立这种概念.

5.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了不等式的一些性质.这一节教材,只总结了三个基本性质并给出证明.性质1通常叫做不等式的传递性;性质2叫做不等式加法的单调性或保序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障碍,教材把它叫做加法法则;性质3通常叫做不等式乘法的单调性,同样的理由,教材中把它叫做不等式的乘法法则.至于它们的几个重要推论,则安排在“练习”中.

第31页练习第3题的证明:a>b,c>d⇒a+c>b+c,b+c>b+d⇒a+c>b+d.

第31页练习第4题的证明:a>b>0,c>d>0⇒ac>bc,bc>bd⇒ac>bd.

这两道证明题可以分别看做是性质2和性质3的推论.

6.不等式性质的研究是培养类比思维能力很好的载体.我们知道,等式的性质是从数的运算角度提出的,研究等式在运算过程中的不变性,学生比较熟悉,例如,“等式两边同加(减)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乘(除)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等.由于不等式也是研究实数的关系,认知基础和等式一样,是关于数及其运算的基础知识,以及研究数的性质时所用的基本方法.因此,对不等式的研究,联系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来思考不等式在运算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是非常自然的.

在开始不等式性质探究之前,对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的交待是必要的.因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讨论是以实数大小关系为出发点,借助于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其基本

思想是将个别的、互不相同的实数大小比较问题,转化为同一的与0的大小比较问题(判断两个实数差的符号),即0为实数比较大小提供了“标杆”,所以,这一思想简单但非常重要,是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基础.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得出过程(实际上是研究作加法、乘法等运算时等式是否仍然成立),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猜想有哪些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里,需要明确类比等式与不等式中运算的规律性,以及等式与不等式的差异,一般来说,不等式的性质比等式要“坏”一些.例如,等式两边同乘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但对不等式却不成立,只有当两边同乘一个正数时,不等号保持不变,而当两边同乘一个负数时,不等号变向.

对研究方法的指导是重要的,通过与等式的性质的类比,不但可以得到一些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猜想,更重要的是对研究方法的启发,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自然而亲切,获得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水到渠成.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数学思考.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地潜移默化,并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上.

2.2 区间的概念

在集合一章中,我们用集合的描述法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并可以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这就是区间,将它们归纳起来,可有下面两种情况:

(1)a,b∈R且a

(2)

集合名称区间数轴表示

{x|a

{x|a≤x≤b}闭区间[a,b]

{x|a≤x

{x|a

(2) a∈R

集合区间数轴表示

{x|x>a} (a,+∞)

{x|x

{x|x≥a}[a,+∞)

{x|x≥a}(-∞,a]

R (-∞,+∞)

2.3 一元二次不等式

本节教材首先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及标准形式.

其次,给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分解因式解法.

第一步达标

把一元二次不等式整理成标准形式,即

ax2+bx+c>0或ax2+bx+c<0(a>0).

如果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分解二次三项式,则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第二步分解

把标准形式左边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写成关于未知数的两个因式的积的形式.

第三步化组

利用乘积的符号法则,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四步求组解

分别解每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出它们的解集.

第五步定原解

每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并集,就是原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综上所述,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为:

达标——分解——化组——求组解——定原解.

这个步骤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有两种情况,它的解是不能通过因式分解求得的,即当a>0,ax2+bx+c>0时,解集为整个实数域R;当a<0,ax2+bx+c>0时,解集为空集.这是用因式分解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不能解决的问题,因而,因式分解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利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除了具有上述所说的局限性之外,还容易使教师强调十字相乘法,而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削弱的内容.我们应该认识到,十字相乘法只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求根公式才是通性通法,教学应首先讲解求根公式解二次不等式,在学生对其形成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再将十字相乘法作为一种特殊技巧介绍给学生,千万不可本末倒置.

最后,通过观察具体的二次函数图像和其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得出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图像求法.

我们先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

①当a>0时,有三种情况,如图2-1中的(1)、(2)、(3)所示.

图2-1

当函数y=ax2+bx+c的图像如图2-1(1)所示时,对应的不等式解集为整个实数域R;当函数y=ax2+bx+c的图像如图2-1(2)所示时,对应的不等式解集为{x∈R|x≠x1};当函数y=ax2+bx+c的图像如图2-1(3)所示时,对应的不等式解集为{x|xx2}.

②当a<0时,有三种情况,如图2-2中的(1)、(2)、(3)所示.

图2-2

当函数y=ax2+bx+c的图像如图2-2(1)所示时,对应的不等式的解集为{x|x1

所示时,对应的不等式解集均为空集.

用算法的思想,对任意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可按图2-3的流程图求解.

数学教师把握每一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定位时,应该理解和图2-3

明确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目的.20世纪初,在英国数学家贝利和德国数学家克莱因等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函数进入了中学数学.克莱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内容,他认为:“函数概念,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灵魂.以函数概念为中心,将全部数学教材集中在它周围,进行充分地综合.”因而,用“函数”认识其他的数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而利用图像法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可以全面的复习和深入地认识三个“二次”: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一元二次不等式反映函数的部分性质,如,什么时候二次函数的值大于零?什么时候二次函数的值等于零?什么时候二次函数的值小于零?用二次函数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不仅得到了一元二次不等

式的解集,同时加深了对函数的认识和理解. 2.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教材首先复习有关绝对值的基本概念,即

|a |=⎩⎪⎨⎪⎧ a (a >0),0 (a =0),

-a (a <0);

|ab |=|a |·|b |;

⎪⎪⎪⎪b a =|b ||a |(a ≠0).

然后讲了关于形如|x |a (a >0)不等式的解法,且有:当a >0时,

|x |

|x |>a ⇔ x 2>a 2 ⇔ x >a 或x <-a .

在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时,这些知识经常要用到,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

然后利用换元法解|ax +b |>c 及|ax+b |0)型的不等式.显然这里换元法是个难点.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例1的分析讲解上,帮助学生掌握解此类不等式的过程. (四) 复习建议

1.构建知识结构

2.梳理知识要点

见本单元教材《归纳与总结》.

3.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归纳为达标、分解、化组、求组解、定原解等五个步骤.

(2) 从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 +c >0(a ≠0)的解集就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像在x 轴上方部分的横坐标x 的集合.由此,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就可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4.典型例题

见本单元教材《归纳与总结》,通过这道例题复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中职数学2.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复习归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学会证明这些性质; 3.并会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比较大小的问题。 【学习重点】:不等式性质的证明 【课前自主学习】: 1、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可知: ? a- > b b a a- = b ? a b ? < a- a b b 结论: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的符号即可。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对称性:b a>?; (2)传递性:? b a,; b > >c (3)同加性:? a; >b 推论:同加性:? > a,; b c >d (4)同乘性:? b ,c a, >0 > ,c a; b ? < >0 推论1:同乘性:? ,0d c b a; >0 > > > 推论2:乘方性:? n N a,0; b ∈ > >+ 推论3:开方性:? b n a,0; > ∈ >+ N 【问题发现】:

【问题导学,练习跟踪】: 例1. 用符号“>”或“<”填空,并说出应用了不等式的哪条性质. (1) 设a b >,3a - 3b -; (2) 设a b >,6a 6b ; (3) 设a b <,4a - 4b -; (4) 设a b <,52a - 52b -. 变式练习(1)设36x >,则 x > ; (2)设151x -<-,则 x > . 例2. 已知0a b >>,0c d >>,求证ac bd >. 变式练习:已知a b >,c d >,求证a c b d +>+. 当堂检测: 1.如果b a >,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b a 55-<- B.b a > C.bc ac > D.22bc ac > 2.如果0< B.b a > C.b b a 1 1 >- D.22b a > 3.已知b a ,为任意实数,那么( ) A.b a >是的22b a >必要条件 B.b a >是b a -<-11的充要条件 C.b a >是b a >的充分条件 D.b a >是22b a >的必要条件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元二次不等式完整版课件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元二次不等 式完整版课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求解一元二次 不等式。 2.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能根据解集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求解 一元二次不等式。 3.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包括因式分解法、公式法、图解法等。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以及解集的表示方法。 4.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 方法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PPT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利 用黑板进行重点内容的板书。 2.通过实例解析、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 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 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新课的 兴趣和期待。 2.讲解新课:首先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形式,然后分别介绍因式 分解法、公式法、图解法等三种解法,并通过实例解析让学生了解每种解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同时,通过举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3.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实例解析和点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4.课堂小结:通过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知识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 5.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和提高练 习。同时,鼓励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数学2.2.2不等式的解集与区间

2.2.2不等式的解集与区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及一元一次的概念,会解次一元一次不等式 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理解并掌握闭区间、开区间、半开半闭区间的表示方法。了解什么是端点。 学习重、难点:1.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闭区间、开区间、半开半闭区间的表示。 自主学习:1.解下列不等式(组),并复述出解不等式的步骤过程。 (1) (2)??? 2x -1>1 x -2≤x -12 2.概念总结: (1)不等式的解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不等式的解集一般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3)解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元一次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区间:设R b a ∈,,且b a <,则: (1)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闭区间,记作__________; (2)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开区间,记作__________; (3)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半开半闭区间,记作__________; 63432x x +-≤+

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案-不等式教案

2.1.1 实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 的大小. 2.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体会由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我们着意培 养的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实数的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作差比较的思想. 【教学难点】 用作差比较法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联系公路上的限速标志,引入不等式的问题,并且从 关注数字的大小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的大小.通过穿 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逐步掌握作差比较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 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 度不得超过40 km/h.若用v(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 与40之间的数 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 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 速度不得低于50 km/h.若用v (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 与50之间 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回答情境问题. 答:v≤40. 答:v≥50. 从学生身 边的生活经验 出发进行新知 的学习,有助于 调动学生学习 积极性. 研究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师:实数与数轴 上的点的关系是怎 x 0 1 2 3 -1 -2 -3 -4 A B P -5

2.1.2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以及推论,能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解 决简单的问题. 2. 掌握应用作差比较法比较实数的大小.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与分组探究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的经验,师 生共同探究天平两侧物体的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运 用作差比较法来证明之.通过题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后面运用不 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件展示情境1】创设天平情境 问题: 观察课件,说出 物体a和c哪个 质量更大一 些? 由此判断: 如果a>b, b>c,那么a和 c的大小关系如 何? 从学生身 边的生活经验 出发进行新知 的学习,有助 于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新性质1(传递性) 学生思考、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不等式的应用》课件 (一)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不等式的应 用》课件 (一) 《不等式的应用》是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的一节课程。这节课程是数学基础模块中较为重要的章节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程的构成分为三个部分:理论部分、应用部分和综合应用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是介绍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基本方法和注意点。在这部分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等式的基本定义是由不等式符号分隔开两个表达式的式子,不等式的解集是同时满足不等式中的条件的所有实数。除此之外,本部分还介绍了不等式的乘法性质、加法性质,以及解一元不等式时需要注意到的情况。 应用部分主要是探究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这部分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深入探究了《不等式的应用》这个主题。例如,在不等式的应用中,常见的案例有购买商品、追求健康、拟合数据、比较大小、分配资源等。通过这些案例的解答,可以落实学生在理论部分中所学到的不等式的解法方法,并且让学生理解不等式在实际中的运用。 综合应用部分则是将前两个部分内容综合起来,通过一些复合题的测试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这部分中,学生需要将自己所学到的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和注意点运用到复杂案例中,从而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 总体来说,《不等式的应用》这节课程的设计比较全面,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这个课程内容的设计也

比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 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不适等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实 际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作为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的一节课程,《不等式的应用》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在自己的学习中需要认真对待。学生们不妨将自 己在这部分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在实际中提高自 己的能力和信心。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_ 第二章不等式教案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_ 第二章不等式教案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_-第二章不等式教案 2.1.1实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 式的大小.2.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体会由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过程. 3.培育学生勤奋好学分析、擅于思索的优秀品质.擅于将繁杂问题形式化也就是我 们上国培育的一种杰出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认知实数的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自学作差比较的思想.【教学难点】 用作差比较法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教学方法】 这文言主要使用讲练结合法.通过联系公路上的速度限制标志,导入不等式的问题, 并且从高度关注数字的大小抓起,鼓励学生自学用做高比较法去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的 大小.通过加插存有针对性的练,鼓励学生边学边练习,及时稳固,逐步掌控作差比较法. 【教学过程】教学教学内容环节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 行使的速度不得超过40km/h.若用v(km/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与40之间的数导量 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入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 度不得低于50km/h.若用v(km/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与50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怎样 的式子表示?研究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师: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答:v≥50.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情境问题.答:v≤40.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新知师生互动设计意图pba-5-4-3-2-10123x 观察:点p从左向右移动,对应实数大小的变化.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数学基础模块下册 新课呈现结论: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中,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的点对应的实数大.a>b?a-b>0a=b?a-b=0a<b?a-b<0含有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点a对应的实数与点b对应的实数各是多少?哪个大?生:实数与数轴上的 点是一一对应的.点a表示实数3,点b表示实数-2,点a在点b右边,3>-2.当点p 在不同的位置,学生分别比较点p对应的实数与点a,点b对应实数的大小.个别学生口答,其通过动画演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加 以提升.练习1在数学表达式:①-5<1;②2x+4>0;③x2+1;④x=6;⑤y≠4;⑥a

中职数学不等式的性质逐字稿

中职数学不等式的性质逐字稿 基本性质:①对称性;②传递性;③加法单调性,即同向不等式可加性;④乘法单调性;⑤同向正值不等式可乘性;⑥正值不等式可乘方; ⑦正值不等式可开方;⑧倒数法则。 扩展资料 不等式8个基本性质 如果x>y,那么yy; 如果x>y,y>z;那么x>z; 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即不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如果x>y,z>0,那么xz>yz,即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大于0的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如果x>y,z<0,那么xzy,m>n,那么x+m>y+n; 如果x>y>0,m>n>0,那么xm>yn; 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x的n次幂

等式。 高次向着低次代,步步转化要等价。数形之间互转化,帮助解答作用大。 证不等式的方法,实数性质威力大。求差与0比大小,作商和1争高下。 直接困难分析好,思路清晰综合法。非负常用基本式,正面难则反证法。 还有重要不等式,以及数学归纳法。图形函数来帮助,画图、建模、构造法。 基本不等式两大技巧 “1”的'妙用。题目中如果出现了两个式子之和为常数,要求这两个式子的倒数之和的最小值,通常用所求这个式子乘以1,然后把1用前面的常数表示出来,并将两个式子展开即可计算。如果题目已知两个式子倒数之和为常数,求两个式子之和的最小值,方法同上。 调整系数。有时候求解两个式子之积的最大值时,需要这两个式子之和为常数,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常数,这时候需要对其中某些系数进行调整,以便使其和为常数。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二章不等式教案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 第二章不平等 2.1.1实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2.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体会由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勤于分析和思考的优良品质。善于简化复杂问题也是我们要培养的优秀思维品质,初步学会差异比较的思想。【教学难点】使用差分比较法比较两个代数表达式的大小。【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连接高速公路上的限速标志,引入不等式问题,从关注数字的大小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两个实数和代数表达式大小的差分比较法。通过穿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逐步掌握差异比较法。【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链接的右侧是道路上车辆的限速标志,表示该路段车辆的速度不得超过40km/h。如果用V(km/h)表示车辆的速度,用什么公式来表示V和40之间的导数关系?右边是道路上车辆的限速标志,表明该路段的车辆速度不得低于50km/h。如果用V(km/h)表示车辆速度,用什么公式来表示V和50之间的定量关系? 师生互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情境问题.答:v≤40.答:v≥50.师: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是怎样的?28 设计意图是从学生周围的生活经历中学习新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之间的对应关系。Pba-5-4-3-2-10123x观测:P点从左向右移动,与实数大小的变化相对应。数学基础模块第一卷 新课呈现结论: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中,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的点对应的实数大.a>b?a-b>0a=b?a-b=0a<b?a-b<0含有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点a对应的实数与点b对应的实数各是多少?哪个大?生: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点a表示实数3,点b表示实数-2,点a在点b右边,3>-2.当点p 在不同的位置,学生分别比较点p对应的实数与点a,点b对应实数的大小.个别学生口答,其通过动画演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提升.练习1在数学表达式:①-5<1;②2x+4>0;③x2+1;④x=6;⑤y≠4;⑥a -2≥a中,不等式的个数是().(a)2(b)3(c)4(d)5练习2把下列语句用不等式表示:(1)y是负数;(2)x2是非负数;他学生评价,遇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因为例题1较为简单,讲解教师引导,学生两个,剩余两个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在参与中(3)设a为三角形的一条边长,a是正数;(4)b为非正数.例1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实数的大小:(1)-3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2.2.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docx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 一 )课型新授第几 1~2课时 1.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体课会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时 教 2. 进一步理解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转学 目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标 (三维) 教学重点与 难点 教学方法与 手段 3.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 将一元二次不等式转化为同解的不等式组. 启发式教学法 使 用首先通过旅馆客房的租金问题引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问题,然教 材后,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教学生学习用化归的思想,把一 的 构元二次不等式转化为同解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从而求出其解集. 想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设计☆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导入: 1.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师展示问题,学生 复习一元二次 方程及一元一次( 1) x2- 15x+50 =0 ;( 2) x2 x 12=0.快速解答.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的解法, 为本节课的学习x<1 ( 1)x>3 x> 1x<3打下基础. (4)x< 4 x>7( 2)x>3( 3)x<2 新课:教师引导,师生共同问题一家旅社有客房300 间,每间客房的日租金为进行分析,解题,教师规30 元,每天都客满,如果一间客房的日租金每增加 2 元, 范地板书解题过程. 则客房每天出租会减少 10间.不考虑其他因素,旅社将 每间客房的日租金提高到多少元时,可以保证每天客房的 总租金不少于10 000 元. 解设每间客房的日租金增加x 个 2 元,即客房的 日租金为 (30+ 2 x)元,这时将有300- 2 x 房间租出. (300- 2 x)(30 +2 x)≥ 10 000, -20 x2+ 600 x- 300 x+ 9 000≥ 10 000, 2 x - 15 x+ 50≤ 0, (x- 5)(x- 10)≤ 0, 本不等式等价于不等式组: x- 5≥ 0x- 5≤0 (Ⅰ )或(Ⅱ ) x- 10≤0x- 10≥ 0 解不等式组 (Ⅰ ),得 5≤ x≤ 10; 解不等式组 (Ⅱ ),得其解集为空集. 本问题中 的题目难度较大, 所以教师要进行恰 当地引导. 知识呈现 的序列性,从易到难,使学生“列不 等式”的能力实现 螺旋上升. 采用生活 情境作为导入内容,然后层层推进, 步步设问,环环相扣,直至推出不等 式的概念及解法.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5, 10]. 即旅社将每间客房的日租金提高40 到 50 元时,可以 保证每天客房的总租金不少于10 000 元.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2,且系数不为0 的整式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它的一般形式是 ax2+ bx+ c>0或ax2+bx+ c< 0(a≠0)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一元二次不等式的 定义. 学生对比一元二次方程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的概念.

中职数学不等式课件

第二单元不等式 一教学要求 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掌握区间的概念.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4.了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ax+b|c)的解法. 5.通过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技能.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 编写思路 1.结合中职学生思维特点,注重在知识的浅层挖掘,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教材对不等式的性质,只集中介绍了三条最重要与最常用的,并对其进行了证明.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区间、一元二次不等式等模型的过程. 3.通过函数图像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4.严格控制不等式的性质,把绝对值不等式控制在一元一次的范围内. 对于绝对值不等式|ax+b|>c或|ax+b|

(三) 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前半部分介绍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后半部分证明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 2.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 a-b>0⇔a>b, a-b=0⇔a=b, a-b<0⇔ab,c>d⇒a+c>b+c,b+c>b+d⇒a+c>b+d. 第31页练习第4题的证明:a>b>0,c>d>0⇒ac>bc,bc>bd⇒ac>bd. 这两道证明题可以分别看做是性质2和性质3的推论. 6.不等式性质的研究是培养类比思维能力很好的载体.我们知道,等式的性质是从数的运算角度提出的,研究等式在运算过程中的不变性,学生比较熟悉,例如,“等式两边同加(减)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乘(除)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等.由于不等式也是研究实数的关系,认知基础和等式一样,是关于数及其运算的基础知识,以及研究数的性质时所用的基本方法.因此,对不等式的研究,联系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来思考不等式在运算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是非常自然的. 在开始不等式性质探究之前,对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的交待是必要的.因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讨论是以实数大小关系为出发点,借助于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其基本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第一章方程与不等式第二节方程与方程组

第二节方程与方程组 一、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及其性质 ⑴ 等式:用等号“=”来表示 相等 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例:若5x -5的值与2x -9的值互为相反数,则x =__. ⑵ 性质:① 如果,那么b ±c ; ② 如果,那么 bc ;如果,那么 c b . 2. 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⑴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 等式 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值相等的 未知数的值 ,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 过程 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不同. 例:在①21x -;②213x x +=;③π3π3-=-;④13t +=中,等式有_______,方程有_______.(填入式子的序号) ⑵ 一元一次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 一次 ,系数不等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为 ax +b =0 . 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 括号;③移 项 ;④合并 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例:解方程时,去分母、去括号后,正确结果是( c ) A. B. b a ==± c a b a ==ac b a =()0≠c =c a ()0≠a 16 110312=+-+x x 111014=+-+x x 111024=--+x x

C. D. 例:解下列方程: ; (2). 二、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 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 的整式方程. 例:下列各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为( ). A 、x 2+2y =9 B 、x+=2 C 、xy -1=0 D 、+y =4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由2个或2个以上的一次方程 组成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下列方程组中,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 ) A .112x y =⎧⎨-=⎩, B .13x y x y +=⎧⎨-=⎩, C .2104x y xy +=⎧⎨=⎩, D .21x y x y =⎧⎨-=⎩,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 一组 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有 无数 个解. 例:方程x+y=5的解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无数个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 各个方程的公共解 ,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关于x 的方程组的解是,则|m -n |的值是( D ) A.5 B. 3 C. 2 D. 1 5. 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步骤: 611024=--+x x 611024=+-+x x ()()()(1) 3175301x x x --+=+121253 x x x -+-=-1y 2x ⎩⎨⎧=+=n my x m x y -3⎩ ⎨⎧==11y x

中职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2-2 一元二次不等式(讲)(含详解)

专题2.2 一元二次不等式 【考纲要求】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在此基础上,会解其它的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2.能够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考向预测】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3.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知识清单】 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般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 (4)合并同类项;(5)将未知项的系数化为1。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将不等式的右边化为零,左边化为二次项系数_大于__零的不等式ax2+bx+c>0(a>0)或ax2+bx+c<0(a>0). (2)计算相应的_判别式__. (3)当_Δ≥0__时,求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_交点__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4.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5.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1)f (x )g (x ) >0(<0)⇔f (x )g (x )>0(<0); (2)f (x ) g (x )≥0(≤0)⇔⎩ ⎪⎨⎪⎧ f (x )· g (x )≥0(≤0)g (x )≠0 考点一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例1. 不等式5x +1>3x ﹣1的解集是 . 例2. 关于x 的不等式组{2x >4x −5≤0 的解集是 . 【变式探究】1. 解不等式组43,65 3.x x x +≥⎧⎨ ≤+⎩ ① ②解集为___________. 2. 解不等式组26, 11.2 6x x x >-⎧⎪ -+⎨≤⎪⎩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如图)上表示出来. 考点二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3.解下列不等式.

中职数学教案:一元二次不等式(全3课时)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 编号: 备课组别数学组 课程 名称 数学 所在 年级 一年级 主备 教师 授课教师授课 系部 授课 班级 授课 日期 课题§2.3一元二次不等式 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 2.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 重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 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法引导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 设备 多媒体一体机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个案补充 教学内容一回顾思考复习导入 问题 一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 解决观察函数26 y x =-的图像: 方程260 x-=的解3 x=恰好是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在x轴上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恰好是不等式260 x->的解集{|3} x x>;在x轴下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恰好是不等式260 x-<的解集{|3} x x<.

()0或()0(a≠ 感受新知 二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 编号: 备课组别数学组 课程 名称 数学 所在 年级 一年级 主备 教师 授课教师授课 系部 授课 班级 授课 日期 课题§2.3一元二次不等式 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 2.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 重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 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法引导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 设备 多媒体一体机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个案补充 教学内容一、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解法 利用一元二次函数2 y ax bx c =++()0 a>的图像可以解不等式20 ax bx c ++>或20 ax bx c ++<. (1)当240 b ac ∆=->时,方程20 ax bx c ++=有两 个不相等的实数解 1 x和2x12 () x x <,一元二次函数2 y ax bx c =++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1(,0) x,2(,0) x (如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20 ax bx c ++<的解集 是() 12 ,x x,不等式20 a x bx c ++>的解集是12 (,)(,) x x -∞+∞; (1)(2)(3)

中职数学不等式

2.1不等式的性质 一、知识要点: 性质1(传递性) 如果a>b,b>c,则a>c. 性质2(加法法则)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则a+c>b+c. 不等式中任何一项,变号后可以从一边移到另一边. 例1 (1)在-6<2的两边都加上9,得; (2)在4>-3的两边都减去6,得; (3)如果a<b,那么a-3b-3; (4)如果x>3,那么x+25; (5)如果x+7>9,那么两边都,得x>2. 性质3(乘法法则)如果不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正数,则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都乘同一个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c>0,那么a c>b c;如果a>b,c<0,那么a c<b c.练习2 (1)在-3<-2的两边都乘以2,得; (2)在1>-2的两边都乘以-3,得; (3)如果a>b,那么-3a-3b; (4)如果a<0,那么3a5a; (5)如果3x>-9,那么x-3; (6)如果-3x>9,那么x-3. 练习3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1)若a<b,则a c<b c.() (2)若a c>b c,则a>b.() (3)若a>b,则a c2>b c2.() (4)若a c2>b c2,则a>b.() (5)若a>b,则a(c2+1)>b(c2+1).()

2.2区间的概念 一、知识要点: 设a,b是实数,且a<b. 满足a≤x≤b的实数x的全体,叫做闭区间,记作[a,b],如图. a,b叫做区间的端点.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区间时,若区间包括端点,则端点用实心点表示;若区间不包括端点,则端点用空心点表示. 全体实数也可用区间表示为(-∞,+∞),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 例1用区间记法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9≤x≤10;(2)x≤0.4. 练习1用区间记法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这些区间: (1)-2≤x≤3;(2)-3<x≤4; (3)-2≤x<3;(4)-3<x<4; (5)x>3;(6)x≤4. 例2用集合的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区间: (1)(-4,0);(2)(-8,7].

中职数学第一册第二章 不等式

第二章不等式 2.1.1实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 的大小. 2.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体会由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我们着意培 养的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实数的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作差比较的思想. 【教学难点】 用作差比较法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联系公路上的限速标志,引入不等式的问题,并且从 关注数字的大小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的大小.通过穿 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逐步掌握作差比较法.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环节

导入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 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 度不得超过40 km/h.若用v(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 与40之间的数 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 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 速度不得低于50 km/h.若用v (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 与50之间 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回答情境问题. 答:v≤40. 答:v≥50. 从学生身 边的生活经验 出发进行新知 的学习,有助于 调动学生学习 积极性. 新课 研究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观察:点P 从左向右移动,对应实数大小的变 化. 呈现结论: 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中,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比 左边的点对应的实数大. a>b ⇔a-b>0 a=b ⇔a-b=0 a<b ⇔a-b<0 含有不等号(<,>,≤,≥,≠)的式子,叫 做不等式. 练习1在数学表达式: ①-5<1;②2 x+4>0; ③x2+1;④x=6; 师:实数与数轴 上的点的关系是怎 样的? 点A对应的实 数与点B对应的实 数各是多少?哪个 大? 生:实数与数轴 上的点是一一对应 的. 点A表示实数3, 点B表示实数-2, 点A在点B右边,3> -2. 当点P在不同 的位置,学生分别比 较点P对应的实数 与点A,点B对应实 通过动画 演示提高学生 学习的兴趣,活 跃学生的思维. 在复习初 中知识的基础 上加以提升. x 0 1 2 3 -1 -2 -3 -4 A B P -5

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课件

职教高考数学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集合 1、 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1)集合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元素a 和集合A 之间的关系:a ∈A ,或a ∉A ; 2、子集定义:A 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 ,则A 叫B 的子集 ;记作:A ⊆B , 注意: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 3、真子集定义:A 是B 的子集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B A ⊂; 4、补集定义:},|{A x U x x A C U ∉∈=且; 5、交集与并集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6、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若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二.简易逻辑: 1.复合命题: 三种形式:p 或q 、p 且q 、非p ; 判断复合命题真假: 2.真值表:p 或q ,同假为假,否则为真;p 且q ,同真为真;非p ,真假相反。 3.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充分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充要条件; 第二章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特殊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中间值比较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 1.内容: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即:若0,>b a ,则ab b a ≥+2 (当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 2.基本变形:①≥+b a ;②若R b a ∈,,则ab b a 22 2 ≥+ 3.基本应用:求函数最值: 注意:①一正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如:①函数)21 (4294>-- =x x x y 的最小值 。 ②若正数y x ,满足12=+y x ,则 y x 1 1+的最小值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