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

编辑本段预防建议

下列一些建议可能有助于防止MDR的滋长和和繁衍:

1. 严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带菌者),辟专室、专区进行隔离;

2. 由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对MDR感染者进行医疗护理,发现为带菌者时暂调离工作岗位;

3. 检查每一病员前必须用消毒液洗净双手,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 每日严格进行病室的环境消毒;

5.对医务人员进行“谨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再教育;

6. 国内外各地区进行统一操作规程的耐药菌及MDR监测;

7.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必须有合格医生的处方,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必须经指定医生复签后方可发药;

8. 国内外感染病专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定期开会、讨论和合作。

在医院或地区内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轮替使用,可能有助于敏感菌战胜MDR,但需国内外多地区推行和鉴定后,始能作出有效与否的正确判断。加入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于保健品中当无可非议,但加入有致病可能的肠球菌属似并不妥当。低毒、对控制MDR有效的新抗菌药物自当更多开发,但合理用好现有抗菌药物无疑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测因素

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生素选择对临床转归的影响

考虑到多重耐药(MDR)的不断增加,合理选择抗菌治疗对于避免出现治疗失败至关重要。Bochud等在近期的一篇综述中指出,早期、合理应用抗菌治疗例如,对于患革兰阴性菌菌症和脓毒症的患者,与接受不合理治疗的患者相比,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能使整体病死率减半(49%对28%,P<0.001)。由于抗菌治疗不合理导致的病死率甚至高出产ESBL菌症患者的病死率,后者约为30%~80%。

哪些人具备革兰阴性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了帮助医生区分携带耐药病原菌患者和无耐药菌患者,可以回顾以下预测标准(prediction rules)。

预测标准1 与护理相关的革兰阴性棒状菌感染,往往是耐药肠杆菌引发的,除非进行过有创性操作,否则非发酵菌引发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使用氟喹诺酮与氟喹诺酮耐药的发生关系密切。

预测标准2 在使用某种抗生素后发生感染,提示有可能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并且对所有联合选择药物(co-selected agents)发生耐药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

多重耐药(MDR)的联合选择(co-selection)的含义是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磺胺异唑类或喹诺酮等存在耐药。

鉴于这些预测标准,通过评价患者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接触的程度、早期抗生素治疗史以及患者特点,建立了一个耐药病原菌发生的风险分层体系。

嗜麦芽寡养(窄食) 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动物体内,为条件致病菌,随着临床抗生素和免疫抑制的广泛和大剂量应用,其分离率在非发酵菌属中呈上升趋势,因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因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窄食单胞菌属中的成员,是重要的医院感染菌,其分离率在非发酵菌中,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氏不动杆菌,其中易感因素包括:体弱,免疫功能低下,外伤,插管,手术,移植,使用呼吸机等。从菌株的来源及分布来看,该菌主要是引起呼吸道感染,在其他疾病中亦分离到该菌,说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医院内感染的重要作用。

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复杂的耐药机制(2),外膜通透性低,对多种抗生素不易渗透,可产生多种B-内酰胺酶,如青霉素酶,头孢菌素L2酶以及金属锌酶,因此对B-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同时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也耐药。由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较强,一旦发现该菌感染应及时根据药敏报告合理用药。

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高危因素的患者,尤其是在气管切开,插管,呼吸机支持的危险因素存在时,要警惕该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临床医生应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一旦检出该菌,须根据药敏,及时,足量联合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此外,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和保护机体免疫状态等综合性治疗措施也十分重要。

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和过氧化氢的渗透有屏障作用;而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可透过肺炎克雷伯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利福平可透过葡萄球菌形成的生物被膜但却不能杀死膜内细菌[16]。

多重耐药菌判定标准

多重耐药菌判定标准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ESBLs检测阳性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乳酸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等)全部耐药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全部耐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等)、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阿莫西林/他唑巴坦等)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等)五类抗菌药物中三类及三类以上全部耐药。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铜绿假单胞菌对抗假菌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等)五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

多重耐药菌致病、定植与污染的鉴别 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不一定都是真正的的病原菌,既可能是致病菌,也可能是定植菌或污染菌,正确鉴别致病菌、定植菌和污染菌,无论抗感染治疗,还是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如为致病菌,既需要抗感染治疗,也需要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如为定植菌,不需要抗感染治疗,但必须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如为污染菌,则针对目标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均无必要。 定植是指多重耐药菌存在于患者身体某一部位并能繁殖,并未导致感染,无相应症状和体征。定植菌与致病菌的鉴别有时是较为困难的,常需要结合标本的检验情况、细菌毒力、患者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等综合判断,其中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尤为重要。而定植与感染的区别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需依据患者的临床变化和检验结果不断验证或修正前期的判断,如果没有支持致病菌或定植菌的依据,应考虑是否为污染菌,但应慎重,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从采样、送检、培养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虑。

临床应掌握的常见多重耐药菌

临床应掌握的常见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n, 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 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I型新德里金属B-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一、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MRSA通常对其它耐酶半合成青霉素也耐药,因此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用苯唑西林来代替检测MRSA。苯唑西林在贮存过程中药效不易降低,且对不均一耐药性检测效果更好,所以国内多数实验室都采用苯唑西林(我院也是)。 1.MRSA的治疗 MRSA感染的治疗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难题之一,关键是其对许多抗生素 有多重耐药。因其耐药机制是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性质的改变,因此, MRSA几乎对所有的禺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且在同时,还可能对大环内酯 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目前最常用,也是疗效最肯定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其次,对于以上药物有禁忌症,或是不可耐受的患者,也可使用其他的抗菌药物,如夫西地酸钠。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可使用头抱吡普、替加环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2.MRSA预防 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MRSA的流

多重耐药菌基础知识

多重耐药菌基础知识 1、多重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答: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是指对三类或三类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同时耐药(每类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细菌。 2、广泛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答:广泛耐药菌(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XDRO)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仅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3、全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答:全耐药菌( Pan—Drug Resistant Organism ,PDRO)是指对目前所做的所有体外药敏试验药物全部耐药的细菌。 4、β-内酰胺类药物是否同时“一类”抗菌药物? 答: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均为单独一类。 5、如何定义为对一类药物耐药? 答:对一类抗菌药物中其中任何一种耐药定义为该类耐药。 6、多重耐药菌定义中的“耐药"是否包括天然耐药? 答:多重耐药菌定义中的“耐药”不包括天然耐药,仅指获得性耐药。 7、MDR、XDR、PDR三者是何种关系? 答:MDR包含XDR、PDR 。 8、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有哪些? 答: 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④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包括产NDM-1和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⑦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 ⑧艰难梭菌(CD)等 9、哪些多重耐药菌需要接触隔离? 答: 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③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包括产NDM-1和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④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⑤艰难梭菌(CD)等 10、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 ①危重患者入住ICU; ②长期住院患者; ③既往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④插管或侵袭性操作(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经鼻胃管、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多重耐药菌技术指南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技术指南(卫生部)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引言 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给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南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技术,以供参考。 背景 多重耐药菌指的是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这类细菌的分布广泛,传播速度快,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医院是多重耐药菌传播的主要场所之一,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 1、手部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护人员需在接触病人前后、 进行诊疗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分泌物后洗手或使用消毒剂消毒。 2、消毒与隔离:对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病房内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 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用药,减少 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以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控制措施

1、强化教育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控技能和意识。 2、强化管理制度: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专项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3、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对医院各科室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监测与评估 1、监测技术:采用多种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如PCR、培养法等,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 2、监测标准: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标准,明确监测范围和对象,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评估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防控策略。 结论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手部卫生、消毒与隔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预防措施,以及强化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等控制措施,同时结合监测与评估技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医院应高度

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对常规的抗生素治疗方法不再敏感,使得感染治疗变得困难和复杂。为了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1. 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手是最常见的细菌传播途径,正确的手卫生是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基本措施。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处理体液或接触可能被细菌污染的物品之前后,务必进行手卫生。 2.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应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感染控制策略,包括隔离措施、环境清洁和消毒、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和消毒等。对于已经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细菌传播给其他患者。 3. 合理使用抗生素: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多重耐药菌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医生和患者应该严格按照抗生素的使用指南使用抗生素,并遵守疗程和剂量的要求。不应随意中断抗生素治疗,以免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 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疫情。通过监测和报告,可以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和阻断细菌的传播。 5. 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和患者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了解,了解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接受规范的培训,提高手卫生和感染控制意识。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正确佩戴口罩、遵守探视规定等。

6.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床铺、地面等。同时,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保持空气的流通,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的机会。 7. 加强抗菌药物研发和监管:政府和医药企业应加大对抗菌药物的研发投入,寻找新的抗菌药物或治疗方法。同时,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管,避免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总结起来,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手卫生、医院感染控制、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健康教育、环境卫生管理以及抗菌药物的研发和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多重耐药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及防控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B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多种耐药菌有哪些?医院感染常见多种耐药菌有: (一)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 (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 (三)产超广谱B -内酰胺酶细菌 (四)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 (五)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 (六)多种耐药/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三、几种耐药菌株名称缩写 MRS ——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VISA ——耐万古霉素金葡菌/ 万古霉素中敏金葡菌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PDR-AB ——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MDR/PDR-PA 多重耐药/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RSE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MRSCON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PRSP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ESBL s――超广谱B—内酰胺酶 四、多重耐药菌管理与处置流程 1. 检验人员:一旦检测多重耐药菌后,按危极值报告,在多重耐药菌登记本上做好登记并且及时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医生及医院感染管理科。 2. 临床医生: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电话报告后,下达实施“接触隔离”的长期医嘱并记录。 3. 临床护士:参照接触隔离要求,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并做好记录。 4.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先行到检验科核实多重耐药菌的菌 种名称、耐药情况;再到报告所属科室,了解管床医生对病情的介绍以及科室接触隔离执行情况等。 多重耐药菌管理与处置流程 微生物室检出多重耐药菌 在多重耐药菌登记本上做好登记并且及时电话报告临床 I 临床医生下达长期医嘱:接触隔离 执行接触隔离措施

何为多重耐药菌的名词解释

何为多重耐药菌的名词解释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这些耐药菌对传统疗法中常用的抗生素产生高度的耐药性,导致感染难以治愈,给医疗保健系统和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战。 一、多重耐药现象的背景与原因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蔓延离不开人类过度和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多年来,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人类和动物,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然而,这种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使得细菌逐渐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些细菌能够通过基因突变或得到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传递来产生耐药性。此外,不合理的用药剂量、不良的医疗实践和传统医药中的不规范使用也加速了多重耐药的普及。 二、多重耐药菌的分类 根据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可以将多重耐药菌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最常见的是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MRSA是一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通常是在医院或社区中传播的。它们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和其他口服抗生素。MRSA 感染通常会导致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也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或肺炎。 VRE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主要存在于肠道中。它们对万古霉素和其他类似药物具有耐药性。VRE感染通常与医院环境联系紧密,患者的免疫系统较弱则更容易受感染。VRE感染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人可能仅有轻微症状,而对于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感染可能更为严重。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多重耐药菌,如CARB(碳青霉烯酶产生菌)、ESBL (广谱β-内酰胺酶产生菌)和CRE(碳青霉烯酶产生耐多药菌)等。这些多重耐

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及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及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不同的国家对多重耐药菌的定义稍有差别。根据2012年欧美多国专家制定的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MDR)、泛耐药(Extensivelydrug-resistant,EDR)及全耐药 (Pandrug-resisitant,PDR)的专家共识:耐药是获得性耐药,不包括天然耐药。MDR指对在 抗菌谱范围内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包括耐药和中介),在推荐进行药敏测定的 每类抗菌药中,至少1种不敏感,即认为对此类抗菌药耐药;XDR指除1~2类抗菌药外,几 乎对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不敏感;PDR指对目前临床应用的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中的所有品种均 不敏感。多重耐药的细菌为多重耐药菌(MDRO)。我国原卫生部2011年发布的《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对多重耐药菌的定义为: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 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2015年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牵头,国内多家医院专家共同参与完成的国内首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中,将多重耐药菌修订为“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并指出多重耐药也包括了泛耐药和全耐药。要弄清多重耐药就要清楚常见的抗菌药物 分类,常用的抗生素有以下几个大类:一、β-内酰胺类,所有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均属于 这个大类型。二、大环内酯类,常用的药物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一般大环内酯类杀菌力不如β-内酰胺类,但是,可以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过敏的时候作为 替代品。另外,也有一些特殊感染,如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可以用大环内酯类。三、氨基 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大都有一定的耳 毒性和肾毒性,现在临床上用的不多。四、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等, 副作用多,杀菌力要比前面几大类弱,现在已经基本淘汰。五、喹诺酮类。喹诺酮不是抗生素,属于抗生素以外的其他抗菌药物,但是,在临床上按照抗生素管理和使用。这一大类包 括诺氟沙星(也就是俗称的氟哌酸)、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副作用小,杀菌力强大,临 床上应用广泛。抗生素是这样分类的,首先介绍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以 及头孢类的抗生素,常用的包括头孢克肟片。第二、介绍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比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第三、氨基苷类的抗生素,氨基苷类的抗生素比如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都属 于氨基苷类的抗生素。第四、介绍四环素类的抗生素,四环素类的抗生素比如四环素。另外,介绍一下喹诺酮类的抗生素,喹诺酮类的抗生素抗菌谱很广,常用的有左氧氟沙星囊,可以 用于泌尿系感染以及胆道感染。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和泛耐药细菌的定义与区别

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和泛耐药细菌的定义与区别 摘要: 多重耐药指对常用抗菌药物主要分类的3类或3类以上耐药。广泛耐药指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仅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泛耐药菌指对所有分类的常用抗菌药物全部耐药。 关键词:多重耐药 , 泛耐药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也不断增强。在过去的20年出现了许多新的多重耐药(MDR)、广泛耐药(XDR)甚至泛耐药(PDR)的“超级细菌”,给全球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带来巨大的挑战。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展细菌耐药性的研究,但对不同耐药细菌的概念和定义却比较混乱,至今没有形成共识。为了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进行耐药菌流行病学数据的收集和比较,有必要对各类耐药菌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倪语星教授综合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根据国内主要的细菌分布及用药情况,提出以下各类耐药细菌的定义标准。 1、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MDR):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主要分类的3类或3类以上耐药。 2、广泛耐药菌(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 bacteria,XDR):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仅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3、泛耐药菌( pandrug-resistant bacteria,PDR):指对所有分类的常用抗菌药物全部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包括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包括糖肽类和利奈唑胺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

多重耐药菌管理流程

多重耐药菌管理流程 监测的耐药菌种类 国家13项院感质控指标中监测的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五类七种 第一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①大肠埃希菌;②肺炎克雷伯菌;第二类: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第三类: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④粪肠球菌;⑤屎肠球菌; 第四类:⑥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 第五类:⑦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 临床获取耐药菌信息的途径 1.主管医生从送检标本分离出细菌的药敏结果中自行判断是否耐药。 2.信息化预警。当药敏结果显示为耐药菌时,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提示临床医务人员。 3.当出现泛耐药菌检出时,细菌室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临床和感控科。 发现检出耐药菌时处理措施 临床医生: 1.下隔离医嘱,有条件的单间隔离,无条件的同种病原菌同处一室。 2.告知所有工作人员做好接触隔离措施,并记录入次日交班重点内容。 3.填写耐药菌分析表并登记完整患者及其细菌耐药信息。 临床护士: 1.执行隔离医嘱,落实接触隔离措施。

2.遇到此类患者转院、转科、进行辅助检查时,做好交接并记录,双签字。 感控科专职人员: 1.根据细菌耐药信息进入科室查看并指导接触隔离各项措施落实,并记录。 2.每个季度汇总分析全院耐药菌情况。 3.协助科室组织多学科会诊。 科室感控小组: 分析耐药菌来源,讨论确定是感染还是定植,制定治疗方案。如为重症感染患者,必要时申请多学科会诊治疗。 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结合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由于 MDR细菌的出现,治疗感染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因此,预防和控制MDR细菌的传播至关重要。 1. 加强卫生措施 MDR细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因此加强卫生措施是预防和控制MDR 细菌传播的关键。医院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应该加强清洁和消毒,特 别是对于高风险区域和设备。同时,医护人员和患者应该勤洗手,避 免接触患者的伤口和分泌物等。 2. 合理使用抗生素 MDR细菌的出现与滥用抗生素有很大关系。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MDR细菌的重要措施。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 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南。同时,患者 也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生素,不要随意停药或过量使用。 3. 加强监测和诊断

MDR细菌的监测和诊断是预防和控制MDR细菌传播的重要手段。医疗机构应该建立MDR细菌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MDR细菌感染病例。同时,医生应该加强对MDR细菌的诊断和治疗,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病情。 4. 加强宣传教育 MDR细菌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是预防和控制MDR细菌传播的重要手段。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MDR细菌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和医护人员的认识和意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抗生素滥用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正确使用抗生素。 总之,预防和控制MDR细菌的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卫生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监测和诊断、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都是预防和控制MDR细菌传播的重要手段。只有全面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遏制MDR细菌的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页眉内容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我院监测的多重耐药菌(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泛耐药的鲍蔓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PDR)、耐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他丁)的肠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等。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还应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标本时,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或送检医生,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2份,在报告单上注明“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字样,一份交所在科室或送检医生,一份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3、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可疑为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病房门上粘贴隔离标识,以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同时病人一览表上、病历卡及床头牌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隔离标识为蓝色圆形不干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