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科版小学自然四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沪科版小学自然四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沪科版小学自然四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对于成人已不是什么秘密。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飞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沈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本课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前面观察光和影的活动后,先让学生建立一些感性的认识,获得一些关于光和影的信息,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科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 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 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 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 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 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

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手电筒、自制光传播路径实验装置、屏、吸管。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手影戏和课件。

四、教学创新点

1. 本节课由自然现象引入教学,拉近生活,让学生易于接

受新知;

2. 本节课中所用材料均来源于生活常见的物品,如电线卡

槽、吸管等,材料易得,可启发学生课外探索;

3. 本节课中的创新实验道具为自制光传播路径装置,本装

置采用生活中的废弃的电线卡槽,变废为宝,制作光传播路

径的底座,保证带孔纸板能够快速在同一直线上,节省学生

调整时间,提高正确率,可利于课堂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入

由一组伴随着轻音乐的图片组渲染本节课的学习氛围,并且从学生司空见惯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

第二部分: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在了解学生对光的最初想法,紧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光是直直的向前传播的吗?光向四面八方射出,像什么呢?学生回答意见不一,那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步骤进行验证。

实验一,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首先教师运用投影仪的投影,采用不同的遮挡物,让学生发现在白板上出现了影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光在传播过程中若出现遮挡物则光传播被阻断。其次,教师具体地介绍了实验的器材、方法和步骤,并且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拿着教师教具的光学传播仪器在讲台上展示实验步骤,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到如何操作光传播装置。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实验结束后,小组汇报,教师小结。当三张卡纸都放在同一条卡槽中,则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正对最前面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进去,光线能够前进到最后的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当三张卡纸没有放在同一条卡槽中,由于

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射进第一个小孔,就被挡住,所以光屏上没有光斑。实验结果明显地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用其他材料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教师讲解地介绍了实验的器材、方法和步骤,采用直管和弯管对比的方法,来验证光的传播路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实验结束后,小组汇报,教师小结。如果用直管,光从这头射进去,就会从另一头射出来,我们的眼睛在另一头能看见光亮。如果用的是弯管,光从这头射进去,就不会从另一头射出来,我们的眼睛在另一头就不能看见光亮。这证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

拓展:用其他方法让弯管透光。展示出一张折叠的弯管图片,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采用镜子折光的原理使得弯管能够折光,这种原理应用在潜望镜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且了解实际应用。

设计意图:一是希望学生明白,一个结论的得出应该是反复验证,最好是用多种方法验证。二是学生想办法证明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还有其他方法可以验证,本节课没有介绍出来,是为了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在明白了光是直线传播的道理后,希望学生能用这个道理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这也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第三部分,儿时的科幻画

通过儿时科幻画的图片,让学生回忆科幻画中的光传播知识,启发学生要有发现的眼光,发现身边的科学知识。

六、教学小结

1.本课的教学活动,遵循问题—解释—实验验证—解释的程序,其中的实验验证虽是本课重点,但是并不难。根据学生的情况,估计寻找假设的依据是比较难的。活动开始,教师在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时,一定要求他们说出依据。科学探究中推测很重要,然而推测的依据更重要。

学生寻找推测的依据时,不要受教科书上插图的局限,教科书上的图是比较直观的,“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太阳光”。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光和影的关系中及种种现象中寻找更多的证据,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其实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现象,以及我们在前两课研究的影子的特点,比如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的方向和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则发生相应的改变;光能被不透明物体挡住,物体只有向光的一面才是明亮的,而背光的一面是黑暗的;影子的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等,都可以作为光是直线传播的依据。

2.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教科书上介绍得很清楚,且操作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实验方法和步骤,自行操作。

3.教科书上学生操作的验证实验,器材简单,操作容易,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做一做。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一个假设,这可使结论更具说服力。但要注意,不论是直管还是弯管,不能用内壁反光强的器材,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沪科版小学自然四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沪科版小学自然四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对于成人已不是什么秘密。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飞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沈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本课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前面观察光和影的活动后,先让学生建立一些感性的认识,获得一些关于光和影的信息,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科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 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 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 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 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 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 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手电筒、自制光传播路径实验装置、屏、吸管。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手影戏和课件。 四、教学创新点 1. 本节课由自然现象引入教学,拉近生活,让学生易于接 受新知; 2. 本节课中所用材料均来源于生活常见的物品,如电线卡 槽、吸管等,材料易得,可启发学生课外探索;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7

2.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分析】 本课以上节课为基础对光的特点进一步探索,重点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在聚焦部分,教材用一张贴近生活的图片引入,将光的传播特点与声音的传播特点相比较,同学们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将两者进行辨析,引起认知冲突,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在探究部分,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初步建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在研讨部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说明聚焦部分的问题,做到首尾呼应,深化学生理解。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次方面,学生在三年级已经知道影子形成的条件,经历上节课的学习后,其对光源的概念有了准确的认识,但是仍然不能具体说出影子形成的原理;在实验操作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素养,对实验课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之中,考虑问题有时不太周全,对于光的传播特点不能准确提炼出科学概念,尤其与声音的传播相比较就会引起认知的冲突。本节课旨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收集证据,得出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去实际地观察、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在实验观察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设计完成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难点]能利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出光的传播特点并与声音的传播特点比较区分。 【教学准备】 [学生]手电筒、4张矩形卡纸、4个能直立的夹子、实验记录单。 [教师]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聚焦 情景设计: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隔着黑色幕布对全班同学说话:“你们能听见我说话的声音吗?你们能看到我吗?” 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却看不到真人呢? 学生思考:因为幕布遮住了同学,能够听到声音是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只能看到同学黑影?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来看一下生活中有关光传播的图片(阳光穿过云层、舞台的聚光灯等展示光实验直线传播的图片)。 聚焦主题: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现场组织活动,引起学生对于声音传播特点和光传播特点的思考比较,回忆声音传播的特点,对光是如何传播的产生好奇。另外,通过观看生活中光传播的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对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提供经验支持。 2.探索

小学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评课稿

小学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评课稿 教学至今,听过不少教师的课,但李XX老师的《光的传播》一课, 给我的印象最深: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加演示实验的课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有趣的故事情景引入为突破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讨论,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总结、整理获取有关“光的传播”知识。整个教学活动突出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这一重点,突破了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的难点,有效实现了三维目标,特别注重知识获得的探究过程。 1.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老师用如来佛祖要求“孙悟空与光娃(光源的儿子)”比试赛跑开始,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入课题,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兴趣中,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题导入特别,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创设的情景中李老师还创造性的加入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从中寻找,概括出来,使学生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学习了物理知识,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注重探究,教法灵活 李老师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组织学生讨论积极,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主动有效,实验器材准备科学合理,充分显示了光在气体、液体、透明

固体(果冻)中的直线传播路线,很好的探究了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媒体应用得当,丰富多彩的图片、光源的举例、影子的成因、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等很好地体现了多媒体课型形象直观的特点,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适时展现了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教学活动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3.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 整个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扩大了与学生的交流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方法交替运用,使知识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掌握,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教学方法应用灵活得当,课堂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另外,还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排队、瞄准,激光准直等,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课堂实录

《光是怎样传播的》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趣味活动引入 1.师:科学课非常注重观察,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你们看看,今天的黑板和平常一样吗?(趁机教师离开讲台,手悄悄拿镭射笔,不开。) 生1: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 生2:比以前干净了 生3:比以前亮了。 师:科学观察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信口开河。 2.师::再仔细观察一次,现在的黑板和刚才的黑板一样吗?(悄悄打开镭射笔,光斑落在黑板中间) 学生观察到光斑,马上会意识到老师手中有镭射笔(学生俗称激光笔),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师:哈哈,被你们发现了。那么,老师手中的镭射笔发出的光,是怎么跑到黑板上的呢?谁能上来演示一下? 学生用手指来演示光的路线,一般都会是直的。

师:这位同学认为这条路线是直的,大家同意吗?你们都这样确定?那我说,也许它是弧线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的呢?(教师在此用手辅之以弧线形、S形、螺旋形动作)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提取生活经验: 1.师:光是怎样传播的?现在我们有两种观点,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有()人,认为光是非直线传播的()人。我要说明一点,科学课是要以事实和证据说话的,你们不要以为人多就可以仗势欺人,你们说光是直线传播的,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生1:清晨教室的阳光 生2:舞台上的灯光 生3:手电筒 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老师也找了些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出示幻灯片2—7张) 师:听了大家的一席话,我隐约觉得你们的观点是对的,光应该是直线传播的。只是,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呢?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梓橦路小学喻理菊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能力训练点: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2、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3、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三、教学难点: 寻找假设的依据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 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屏、空心管和直管,教师演示的图片和课件。

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实验观察、小组合作、推测、自主探究验证、解释。(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一(5分钟) 1、视频欣赏,活跃学生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引出问题: 教师:“孩子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大家一起欣赏一段视频,让自己放松起来,注意观看画面的变化。” (跟随音乐,欣赏视频) 2、提出问题: 教师:“刚才欣赏的视频,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教师引出“光的变化”。 引导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光?并观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现象。(出示图片及课件: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 3、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教师:“这些光是怎样到达被光照的物体上的?”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猜测,激发学生利用实验获得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板书标题) (二)组织探究,得出结论: 活动二(20分钟) 1、出示有结构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法,猜测实验的结果。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2.光是怎样传播的 3.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光的思考》这一课,在学生对光源和光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可以对“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与声音的传播方式的比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方式都有哪些特点。 本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部分聚焦:对比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教科书是从学生生活常见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部分探索:验证观察光的传播方式。探究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当三张有孔卡纸在同一条直线下时,使手电筒的光穿过这些小孔,进行观察纸屏上的光斑,并画出光行进的路径;第二部分是横向移动其中一张有孔卡纸,观察光斑的位置变化,并画出光行进的路径,并能做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解释为止。教科书中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方法和步骤、学生要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通过两次对比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第三部分研讨: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并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光的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也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学情分析】 “光”是一常见的物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光源也非常多,但学生对于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就缺少思考,对于传播路径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没有亲身去观察并思考,只是知道这个大概,并没有用证据去证明过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对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还是欠缺。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猜测,实验验证,最后通过活动探究,得出结论,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公开课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学生了解光和影以及什么是光源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科学知识。教材中用“阳光射进屋里”和“手电筒的光照亮黑夜”的示意图为例,示意性地引导学生: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再由学生提出猜想,并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现象,最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明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材还介绍了光的传播速度,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等知识,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学习一些天文知识。 二.设计意图: 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为核心,是处理本节课教学内容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将“光的传播”作为探究课来处理,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将本课题的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课。设计引入课题从常见的“人眼看景物”开始讨论,以激发学生认识光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课题。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对于一些抽象的科学现象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化,让学生从直观的现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充分展现科学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明白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

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路径 教学难点:能够对光的传播做出猜想并且说出依据;能够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五.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课件,手电筒。 学生分组实验:手电筒、3块带孔纸板、白屏、塑料直管、弯管、蜡烛、打火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老师今天带来一些图片让大家欣赏。(课件出示6幅光照的图)这样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是谁的杰作呢?(光) 嗯!我们要看清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灯、太阳……)像灯、太阳等这些会发光的物体叫什么?(光源)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从光源发出的光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课件出示课题 (二)提取生活经验,提出猜想 1.教师:悄悄打开镭射笔,光斑落在黑板中间,问:仔细观察,现在的黑板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吗?

第3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时,主要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推测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去解释影的形成原因。在本课内容之前学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又为后续学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的研究打下基础。我认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巩固光和影子的科学关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周全,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发现、探究、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及多方面的素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 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 寻找假设的依据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过程 一、趣味活动引入: 1.师:老师手中的遥控器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到屏幕上的呢?你能用手给我们笔画一下光是怎样传播的? 2.师:这位同学认为这条路线是直的,大家同意吗?你们都这样确定?但这些毕竟还只是我们的猜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提取生活经验: 1.师:你们都这么确定光是直线传播的,那平常生活中你看到哪些现象能支持你的想法? 2.学生自由发表。 舞台上的灯光、阳光穿过树林照射、车灯、墙缝下的光 3.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老师也找了些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出示幻灯片) 4.师:生活中的一些事实的确让我们产生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样的想法。那如果我们能再进一步通过实验来验证光的传播路径,那就更具说服力了。 三、设计实验验证: 1.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一些材料(空心塑料管、手电筒),请你们运用这些材料自己设计实验证实你们的猜想?小组间先讨论好怎么做,然后再动手进行实验。 教师在班级里进行指导。 2.好了吗?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设计了什么实验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好的。我们发现用手电筒照射的时候,当管子是直的时候可以得到光斑或者我们可以看到光;而管子是弯的时候,就看不到光也没有出现光斑。 4.所以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教科版五上《光》单元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2.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光的思考》这一课,学生对光源和光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对“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本课首先通过与声音的传播方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概念,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方式各有什么特点。本课可以分为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部分聚焦:对比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第二部分探索:验证观察光的传播方式;第三部分研讨: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 【学情分析】 “光”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学生对于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就缺少思考,对于传播路径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没有亲身去观察并思考,也没有用证据去证明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对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还是欠缺。【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光的传播实验现象,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科学思维:能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探究实践: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4.态度责任: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并进行推理。 难点: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手电筒、铁罐、小铃铛等。 学生:1.每组提供手电筒、4 张矩形卡纸(其中三张有孔);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聚焦:传播方式(预设4分钟)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第二单元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光的传播路线: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 (1)有根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 光是如何传播的。 【教学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蜡烛、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儿童歌曲《七色光》,七色了多彩的世界。在光的环绕下,世界都是美丽的,都是绚丽的。那么光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去探究一番吧! 二、实验探究 探究内容:1.光是怎样传播的?2.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提出一些问题:光是分散传播的?光是四面八方传播的?光是直线传播的?哪一个是正确的

呢?让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光到底是怎样传播的呢? 验证实验 温馨提示:1.不要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源。2.注意保护眼睛。 做一系列成像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式。 实验证明:光是分散传播的(错);光是四面八方传播的(错);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对)。 系列实验证明: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我们已经知道了光的传播方式,现在探究一下影子的形成。 影子的形成: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另一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你知道吗?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三、课堂小结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改变光源位置,影子也会发生改变;影子的形成都可以看成是光直线传播的依据。 四、知识延伸 《梦溪笔谈》沈括 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若鹞鹰在空中飞随鹞鹰而移动;如鹞鹰的影子中间被窗户孔隙所约束,影子与鹞鹰就作相反方向移动,鹞鹰向东则影子向西移,鹞鹰向西则影子向东移。这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五、知识拓展 小孔成像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教科版《光是怎样传播的》优秀公开课教案1

一、情景引入,发现研究问题(5分钟)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箭靶。 师:你在哪里见过? 师:真是见多识广啊!今天,蒋老师想让你们也来打一下靶。不过我们不用弓箭,用它——激光笔来射击。看谁能一次射中靶心。 学生活动:尝试用激光笔射中靶心。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尝试一次命中靶心,可是都失败了。你们认为一次命中靶心的秘诀在哪里呢? 生:将激光笔对准靶心。 师:光对准行不行?(稍停顿)这样能命中靶心吗?(课件)在科学课里我用直和曲来描述线条,若光是沿这样的曲线传播,能命中靶心吗? 生:不能。 师:现在你们认为命中靶心的条件是什么? 生:眼睛、激光笔和靶心在一条线上,同时光要沿直线传播! 师:刚才同学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我们亲眼看见的吗? 生:不是。是我们推测的。 师:非常好!通过用激光笔打靶,我们只看见了在箭靶上有光斑,而对于光是怎样传播到箭靶上的,我们并没有直接看见,只是推测。那么光到底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生活中支持光传播的现象(5分钟)

师:刚才我们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板书:猜想:光沿直线传播) 那你生活中哪些事或现象能支持我们的猜想呢? 生:晚上做作业时台灯的光。 师:是什么样子的?能用手比划它的传播路线吗? 生:比划描述。 师:大家看,他用的是什么线条在描述? 生:直线。 师:对,是直线!台灯发出的光还是无数条直线构成的!(再请几位同学后)老师这也有几张与光传播路线有关的照片,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师:这是舞台的灯光,光是? 生:直直的。 师:直直的光束很是漂亮。这是森林里的阳光,它是由很多条直直的光线组成,暖暖的。这是清晨照在植物上的阳光,墙缝下的光、夜间汽车车灯的光,手电筒发出的光。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光是怎样传播的? 生:直线! 三、验证光的传播路线(15分钟) 师:看来,光真的是以直线的形成传播的。光看见还不行,科学讲究的事实证明,能用实验证明吗?能的话,怎么进行实验?小组内讨论讨论。 学生活动:讨论实验方案。

《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第 3 课时《光是怎样传播的》。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在本课内容之前学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观察了阳光下的影子特点,建立了一些关于光的感性的认识。在这些基础上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让学生巩固光和影子的科学关系,又为后续光的反射等研究打下基础,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2、《光是怎样传播的》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是“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周全,因此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去寻找证明自己假设的依据是本课的一大难题。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都强调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发现、探究、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光是直线传播的。 2、能力目标: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寻找假设的依据说明光是直线传播。 因此,本课我所要准备的材料有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弯管和直管、密封透明塑料盒,蚊香,镭射笔。 二、教法学法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我将采用“引导—发现—探究”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那些光呢?生:日光,灯光, 2、师:观察真仔细,那这些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呢?生描述。 (同意)师说:真的吗?我觉得光线可能是曲线传播的,可能是波浪线啊! (不同意)师:看来大家的看法不统一了。 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师:那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询问不同意见的同学) 生:自由说。(正面的,表示怀疑真的?是这样吗?噢?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反驳 2、师:那光线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出示幻灯: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 1、同学们有了猜想,那接下去就要我们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 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请同学们来汇报自己小组里讨论出来的方案。

杯子里放点淡墨水,然后把灯贴着玻璃杯。 4、师:看到什么了?生:一道笔直的光柱 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光究竟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了吗?(指课题) 生:可以,光是直线传播的。(板书) 六、联系生活实际 1、师:孩子们,你在生活中见过笔直的光路吗?说说在那里 见过?生:拿几张纸,在纸上打孔,再拿一张没有打孔的纸 放在最后,看光能不能通过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如果能说 明光是直射的。 3、师:同学生的方法真不错,那我们就选择第二位同学的 方法。请小组长到我这里领取材料,我们就试试看,开始吧! (师巡回指导) 4、反馈。 师:孩子们,成功了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说实验过程,三到四组) 生1:把一张小孔板放在中间,让光源对着小孔,光斑就射在了屏上。再放第二张,让两个小孔下统一在一条直线上,第三张也是如 此。

教科版《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教案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2课,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对于成人是基本常识,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径,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第二部分——探索,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并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观察,解释“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列举出光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哪些特点,并加以比较。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有了简单初步的了解。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不够严谨,考虑问题不周全,因此,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去寻找证明自己假设的依据是本课的一大难题。本节课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4.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四年级科学优质课教案光的传播

四年级科学优质课教案光的传播 本课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熟悉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二、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蜡烛、带小孔的硬卡纸、纸管事塑料软管。 2、手电筒、投影仪、光学演示箱、蚊香、透明水槽、水。 3、各色纸片、玻璃镜片、不锈钢板、木板。 4、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或投影片,如手电筒灯光、车灯光。 教学进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咱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若是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如何?人类的生活又将会如何? 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 (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何?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 (3)讨论:生活中你是不是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验证假设。 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

②学生看讲义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线路。 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 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 ⑥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 ⑦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⑧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 ⑨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2、3的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 (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