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儿科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儿科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儿科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儿科的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儿科患者90例,在治疗中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观察患儿的临床体征以及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特点及规律。结果:本组90例患儿,有48例患儿发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占治疗人数的54.44%,除此之外,也有其他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结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在儿科的应用中极易发生不良反应来,并且对患儿具有较大的的影响,使用不佳会导致患儿严重的肾损害,甚至有造成患儿残疾的风险。医护人员应尽量避免在治疗中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若不能避免,需要在患儿用药期间进行严格的监督。

标签: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儿科;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一般在临床的使用中具有严格的限制要求。其结构含有多个阳离子,一个氨基脂环,2~3个氨基糖分子。在临床应用中比较常见的有新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但是随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的普遍使用,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几率也在不断提高,尤其在儿科的应用中,不良反应较为严重。为了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儿科的应用中更安全可靠,本文将对其临床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使用的方法与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抽取本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儿科患儿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5个月~11岁,平均年龄3.5岁,90例患儿均采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分析其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

1.2儿科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1.2.1不良反应的类型氨基糖苷类的不良反应主要耳毒性和肾毒性为主,其中耳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不同的药物对患者损害的部位也有所不同,例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的耳毒性常见于前庭;新霉素、卡那霉素、巴龙霉素等耳毒性常见于耳蜗神经。肾毒性主要针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对神功能够损害的程度与用药疗程与用药剂量成正比,主要临床症状有管型尿、蛋白尿、红细胞尿等。除此之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还可能会产生神经肌肉阻断、过敏休克、造血系统毒性反应等。

1.2.2不良反应的特点儿童的机体正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中,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其生理特点较为特殊,在使用药物后,机体进行吸收与代谢的程度也与成人有所差异,加上儿童的系统器官不够成熟,其不良反应也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因为儿童的细胞外液含量较大,占其体质量的一半左右,导致药物

进入细胞后,代谢比较慢,生物半衰期延长。患儿的肾功能不够完善,因此抗生素不能及时地由肾排出,导致患儿的血药浓度提高。要使患儿安全有效的用药,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肾功能发育程度等情况给药,新生儿需要根据测定的其血药浓度合理用药,以防药物中毒。

1.2.3影响其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①年龄因素氨基糖苷类药物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在胚胎后期或新生儿时期,对于药物比较敏感,且体内药物不易排泄,易发生药物中毒。此外,也与母体肾功能受损和新生儿肾功能不成熟有关,因此孕妇与新生儿慎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②氨基数目因素氨基糖苷类分子含有的氨基数目越多,则不良反应的几率越大,在常用的几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中,按照其耳毒性发生的几率进行排序,由大到小分别为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③遗传因素有的患儿氨基糖苷类中毒与母亲的遗传因素有关,在家族中有氨基糖苷类中毒史的患者尽可能避免使用此类药物,这些患儿发生药物中毒的几率要比一般家庭患儿发生药物中毒的几率更高。

1.3用药方法治疗需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疾病选择合适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本组90例患儿中,细菌性角膜溃疡患儿21例;肠道感染患儿30例;细菌性感染疾病患儿39例,分别采用庆大霉素、链霉素与阿米卡星进行治疗,并观察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

2.结果

本組90例患儿,有48例患儿发生较为严重的肾损害不良反应,占治疗人数的54.44%,其中庆大霉素出现12例不良反应状况,不良反应影响为肾损害,主要表现为用药后听力障碍、水肿、局部疼痛等,发现后及时停止用药,症状逐渐好转。链霉素出现不良反应16例,不良反应影响为肾损害、耳毒性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头痛、头晕、恶心等,停药后症状逐渐消失。阿米卡星出现不良反应20例,不良反应影响为肾损害,临床表现为听力障碍。

3.讨论

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于毒性较强易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在临床的使用中要谨慎用药,尤其对于儿童、婴儿,不宜使用此类药物,同时不宜作为临床一线用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够通过母体进入胎盘,且不易排出,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婴儿先天性耳聋,且新生儿与较小儿童肾功能不成熟,药物进入体内后不易排泄,因此,五岁以下儿童与孕妇禁用此类药物。若是必须使用的情况下,也要严格把握用药时间,用药疗程控制在两周一下,用药时对患者的听力以及肾功能进行检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停止用药。把握好给药方法与给药剂量,不可大剂量用药。在用药前了解患儿的家庭用药史,家族中有氨基糖苷类用药中毒的患者不能使用此类药物,尤其是母亲是否有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史,此类患儿发生药物中毒的几率较高。

此外,医务人员要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强临床用药分析研究,谨慎合理用药,定期对患儿进行抗生素血药浓度检查,尽量减少儿科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的使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赵瑞珍,郑跃杰,陈乾等,等.儿科患儿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表达[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34(03):177-180.

[2]贺金莲,儿科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28(8):670-671.

[3]徐鹤.讨儿科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4,05:124-124,126.

[4]黄晓辉.153例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9:155-156.

[5]李明阳,李勇,王昉彤,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肾毒性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02):85-88.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儿科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儿科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儿科的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儿科患者90例,在治疗中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观察患儿的临床体征以及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特点及规律。结果:本组90例患儿,有48例患儿发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占治疗人数的54.44%,除此之外,也有其他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结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在儿科的应用中极易发生不良反应来,并且对患儿具有较大的的影响,使用不佳会导致患儿严重的肾损害,甚至有造成患儿残疾的风险。医护人员应尽量避免在治疗中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若不能避免,需要在患儿用药期间进行严格的监督。 标签: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儿科;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一般在临床的使用中具有严格的限制要求。其结构含有多个阳离子,一个氨基脂环,2~3个氨基糖分子。在临床应用中比较常见的有新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但是随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的普遍使用,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几率也在不断提高,尤其在儿科的应用中,不良反应较为严重。为了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儿科的应用中更安全可靠,本文将对其临床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使用的方法与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抽取本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儿科患儿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5个月~11岁,平均年龄3.5岁,90例患儿均采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分析其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 1.2儿科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1.2.1不良反应的类型氨基糖苷类的不良反应主要耳毒性和肾毒性为主,其中耳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不同的药物对患者损害的部位也有所不同,例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的耳毒性常见于前庭;新霉素、卡那霉素、巴龙霉素等耳毒性常见于耳蜗神经。肾毒性主要针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对神功能够损害的程度与用药疗程与用药剂量成正比,主要临床症状有管型尿、蛋白尿、红细胞尿等。除此之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还可能会产生神经肌肉阻断、过敏休克、造血系统毒性反应等。 1.2.2不良反应的特点儿童的机体正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中,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其生理特点较为特殊,在使用药物后,机体进行吸收与代谢的程度也与成人有所差异,加上儿童的系统器官不够成熟,其不良反应也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因为儿童的细胞外液含量较大,占其体质量的一半左右,导致药物

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氨基苷类抗生素是杀菌药,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接触到氨基苷类抗生素,那么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耳毒性 包括前庭功能障碍和听神经损伤。其中,前庭功能损害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其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对听神经损伤表现为听力减退或耳聋,其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需注意只能经仪器监测显示的“亚临床耳毒性”反应。耳毒性发生机制与高浓度的药物阻碍了内耳柯蒂氏器内、外毛细胞的糖代谢和能量利用,导致细胞膜Na+-K+-ATP酶功能障碍,使毛细胞受损有关。 为防止和减少耳毒性的发生,应用本类抗生素时应经常询问患者是否有耳鸣、眩晕等早期症状,并进行听力监测。应避免同时使用有耳毒性的药物呋塞米、依他尼酸、红霉素、甘露醇、镇吐药、顺铂等,也应避免与能掩盖其耳毒性的苯海拉明、美克洛嗪、布可力嗪等抗组胺药合用,并注

意给药剂量,最好监测治疗剂量的血药浓度,使血药峰浓度不超过12mg/L,谷浓度不高于2mg/L。 肾毒性 肾毒性的发生是由于本类药物主要经肾排泄和在肾皮质内蓄积的关系,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毒初期表现为尿浓缩困难,随后出现蛋白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发生氮质血症及无尿等,其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链霉素肾毒性很低。 应避免同时应用能增加肾毒性的药物头孢菌素类、右旋糖酐、环丝氨酸、万古霉素、多黏菌素、杆菌肽、两性霉素B等,并注意给药剂量,监测血药浓度。 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可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肢体瘫痪和呼吸衰竭,与剂量及给药途径有关,常见于大剂量腹膜内或胸膜内应用后,偶见于肌内或静脉注射后。其发生率依次为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奈替米星。原因可能是药物与钙离子络合,或与钙离子竞争,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并降低突触后膜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使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阻断。肾功能减退、血钙过低、同时使用肌松剂、全身麻醉药时易发生,重症肌无力患者尤易发生。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多黏菌素全真练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多黏菌素 Ⅰ本章考试大纲 Ⅱ考试大纲精解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共性 【抗菌谱】较广,对需氧G-菌、某些G+菌有杀菌作用。铜绿假单孢菌只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敏感,其中妥布霉素作用最强。链霉素主要用于鼠疫杆菌和结核杆菌。【耐药性】易产生,同类药间有交叉耐药性。主要是细菌产生钝化酶。 【作用机制】快速杀菌剂,对静止期细菌也有强大作用。与细菌核糖体结合,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此类药物有PAE。 【不良反应】 ①耳毒性:由于药物在内耳蓄积,可使感觉毛细胞发生退行性和永久性改变。包括对前庭神经功能的损害如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平衡失调等,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已少用)>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对耳蜗神经的损害如耳鸣、听力减退、耳聋。孕妇禁用,避免与有耳毒性的高效利尿药合用。对听力损害的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 ②肾毒性:由于主要经肾排泄,尿药浓度高,并在肾蓄积。可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表现为蛋白尿、管形尿、严重者可致氮质血症及无尿症。忌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常用剂量下,各药肾损害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奈替米星。 ③神经肌肉阻断作用:能与突触前膜上的钙结合部位结合,从而阻止乙酰胆碱释放。发生肌肉麻痹,呼吸暂停。可用钙剂或新斯的明等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④过敏反应:偶尔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热等,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链霉素,一旦发生,应静注钙剂及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 二、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庆大霉素 【抗菌作用】与同类其他药物相比,抗菌谱较广,抗菌活性强,是治疗各种G-杆菌的重要抗菌药,为氨基糖苷类药物中的首选药。 【临床应用】用于G-杆菌感染、绿脓杆菌感染、心内膜炎,口服可用于肠道感染或肠道手术前准备。 2.链霉素:首选用于治疗鼠疫和兔热病。通常与其他抗菌药合用,与四环素合用治疗布氏杆菌病;与青霉素合用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与青霉素、氨苄西林合用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 1.耳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耳蜗毛细胞中的主要积聚部位是线粒体和溶酶体。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细胞内氧自由基活动增强是毛细胞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局部或者全身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保护耳蜗免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损害。钙激活的蛋白酶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毛细胞破坏过程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抑制钙激活蛋白酶的活性也能有效保护耳蜗毛细胞。急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中毒引起的毛细胞破坏大都死于细胞凋亡,其凋亡原因主要是因为线粒体被药物特异性结合并破坏后,其内部的细胞色素C被释放到细胞质中,因而刺激了Caspase-9并激发其下游的Caspase-3,从而导致毛细胞的程序化死亡。与此不同的是,慢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中毒引起的毛细胞破坏不仅包括细胞凋亡而且涉及细胞坏死。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毛细胞坏死过程中,溶酶体的超载破裂最终造成毛细胞自溶性坏死是其典型特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螺旋神经节没有直接的毒性作用,但是在耳蜗毛细胞被破坏之后,螺旋神经节往往由于缺乏神经营养因子而发生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2.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与肾组织亲和力极高,大量集聚在肾皮质和髓质,使大量溶酶体肿胀破裂、减少能量产生;与钙离子络合,干扰了钙调节转动过程,引起肾小管肿胀,甚至急性坏死。肾功能减退又使氨基糖苷类血药浓度升高,进一步导致肾功能损伤。服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5%--15%患者几天内出现肾功能失调,但及早停药可以恢复。临床可见蛋白尿、管型尿、尿中红细胞,严重者发生氮质血症及无尿。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忌与有肾毒性药物合用。多数肾功能损害是可逆的,但此损害导致肾排泄减弱而增加耳毒性。 3.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即通常所谓变态反应,是各类药物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过敏反应主要于给药方式,合理用药和药物过敏史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口周发麻剥脱性皮炎等症状,个别严重者会引起过敏性休克。氨基糖苷类用药过程至用药完成20分钟内属于出现过敏反应的高危时段。 代表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4.神经肌肉阻滞 氨基糖苷类药物会与突触前膜表面的钙离子结合部位结合,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乙酰胆碱是在突触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递质,抑制这种物质的释放会阻碍神经冲动在神经和肌肉之间的传导。此类不良反应严重者会产生肌肉麻痹甚至呼吸暂停。 开放分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神经肌肉阻滞过敏反应肾毒性耳毒性

药理学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多黏菌素类

药理学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多黏菌素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多黏菌素类第一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个氨基环醇和氨基糖分子结合而成的苷,故称为氨基糖苷类。 【抗菌作用】 1.抗菌谱:主攻G-菌。 ·对革兰阴性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有杀菌作用; ·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较差; ·对肠球菌和厌氧菌耐药。 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其中妥布霉素作用最强。 ②链霉素对鼠疫杆菌和结核杆菌有效。 2.抗菌机制: 1)对敏感细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起始阶段、肽链延伸阶段和终止阶段三个阶段均有影响,从而抑制蛋白合成。 2)还能破坏细菌细胞的完整性,致使细胞内容物外漏而死亡。 ·是快速杀菌剂,对静止期细菌也有较强作用。(也称静止期杀菌剂) 【临床应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敏感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 【不良反应】重要! 1.耳毒性 1)前庭损害,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2)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听力减退或耳聋。 ·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巴龙霉素和新霉素主要产生耳蜗毒性;

·奈替米星、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引起前庭毒性; ·妥布霉素引起前庭和耳蜗毒性反应机会可能均等。 2.肾毒性 临床可见蛋白尿、管型尿、尿中红细胞,严重者发生氮质血症及无尿。肾毒性大小依次:新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链霉素。 3.神经肌肉阻滞 引起呼吸麻痹、呼吸衰竭,进而循环衰竭而死亡。引起神经肌肉麻痹的程度依次: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新霉素<奈替米星。 4.过敏反应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各种皮疹、发热等过敏症状,也能引起严重过敏性休克。链霉素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仅次于青霉素。一旦发生,立即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进行抢救。 二、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特点临床应用 链霉素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的 抗菌作用,但毒性大,易耐药 ①鼠疫和兔热病; ②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使用治疗 结核病 庆大霉素抗菌谱较广,抗菌活性强,对 G-杆菌作用强、对铜绿假单胞菌 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 ①G-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败血 症、骨髓炎、肺炎、脑膜炎等; ②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羧苄西林 合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心内膜炎; ③混合感染,与羟苄西林、头孢菌 素联合用于革兰阳性杆菌混合感 染; ④口服可用于肠道感染或肠道手术 前准备。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突出的优点是对许多肠道革兰 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 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钝化酶稳 对其他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引起的 尿路、呼吸道及肺部感染,铜绿假 单胞菌、变形杆菌引起的败血症。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综合防治对策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综合防治对策 摘要查阅多方资料文献,并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分析和总结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现,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肾毒性、耳毒性、神经肌肉阻滞以及过敏反应等。因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疗效好、价格低廉的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但如果不按照用药规定进行合理用药的话就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必须要掌握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适应证,对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并实行个体化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药物;不良反应;防治对策 氨基糖苷类药物作为一种常见的抗菌类药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氨基醇环和一个或多个氨基糖分子,且有配糖基相连接,主要的作用是杀死细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原菌,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耐药菌株比较敏感,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在治疗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中都有显著疗效。但是该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治疗浓度范围比较窄,且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不能广泛使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综合防治对策,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特点及分类 1. 1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特点特点为:①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抗菌谱比较广,对于需氧革兰阴性杆菌、葡萄球菌等都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但是对于厌氧菌等无效。②氨基糖苷类药物对于静止期的细菌杀菌完全,是属于药物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目前已经成为医院内治疗危重感染、院内感染等一种常用药物。③氨基糖苷类药物对细菌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将核糖核酸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最终起到杀菌的作用。④氨基糖苷类药物大多是有机碱,水溶性比较好,内服治疗肠道细菌性感染有一定的疗效。该药的持续性比较强,一般给药1次,其毒性比较低,可以防止蓄积中毒。⑤该类药物具有较大的肾毒性以及耳毒性。 1. 2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分类通常按照药物的来源将氨基糖苷类药物分为三类:①链霉菌属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菌等。②由小单孢菌属培养滤液中的提取者,如庆大霉素等。③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奈替米星主要是西索米星的半合成衍生物。 2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2. 1 肾毒性氨基糖苷类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肾毒性比较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红细胞尿、管型尿等,严重患者会出现尿量减少、肾功能减退等症状。该药物对肾的主要损害部位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质,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药物剂量的大小及疗效长短等成正比。另外,尿液变化通常会在用药

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药品在发挥治疗疾病作用的同时还会诱发一些不良反应。本次针对于抗生素药物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阐述,能够帮助广大研究学者对于药物不良反应进一步了解,实现合理用药,使用药安全得到保障,有效预防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对于我国药品监督制度进行加强,不断完善相关法规,进而实现规范用药管理。 关键词:药品;疾病治疗;不良反应;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给出如下定义,由于药物产生的任何互相反应为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通常为常用量的基础条件下,药物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通常与治疗目的之间无关。由于滥用误用药物以及服药自杀引发的后果不属于药物不良反应。近几年,用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中,抗生素占比相对较大,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诱发的症状让临床医生引起了足够重视。 1.抗生素不良反应类型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中对于不良反应的范围进行明确:①危及生命、致残、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的不良反应。②新药品投入生产后产生的各类不良反应。③药物引发的突变畸形、癌变等。④应用过程中的过敏反应。⑤非麻醉药品诱发的药物依赖性。⑥药品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应对于不良反应类型进行分析。抗生素用药不良反应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过敏反应 抗生素诱发的过敏反应相对常见,一般为药品当中可能产生的分解、氧化、降解产物聚合在体内当中的作用,产生的个体差异,过敏反应者一般会存在变态反应性疾病,并具备特异高敏的体质[1]。 1.1.1过敏性休克反应

此类反应为Ⅰ类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会诱发此类不良反应。例如, 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会诱发此类反应。头孢菌素与青霉素之间 会产生交叉过敏,因此,在应用此药物前应积极做好皮试。 1.1.2溶血性贫血反应 溶血性贫血反应属于Ⅱ型变态反应,会表现出各类血细胞降低,例如,氯霉 素以及头孢噻吩,均会诱发血小板含量降低,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可产生溶血 性贫血。 1.1.3过敏反应 这种类型属于Ⅳ类变态反应,例如,青霉素以及接触链霉素一般在用药3-12 个月内产生。 1.2毒性反应类型 抗生素药物产生毒性反应为药物对于各类器官组织造成直接性损害,会出现 机体生理以及生化机能变化,一般会与剂量及持续时间存在一定联系[2]。 1.2.1神经系统毒性 氨苄西林、青霉素G等均会诱发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严重者会产生癫痫发作。四环素以及青霉素会使其产生精神障碍。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均 会诱发前庭、耳部神经毒性、利福平、氯霉素以及红霉素等均诱发眼部调节功能 障碍,并产生出现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其中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诱发精神 系统不良反应。同时,也有研究中指出,克拉霉素会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 使其突出后受体抑制作用加强,诱发肌无力等危象产生。 1.2.2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会引发肾脏损害,例如,多粘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不良反应, 肾功能不全者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会存在不同程度延长,临床需要给予高 度重视。 1.2.3肝脏毒性

氨基糖苷类药物过敏

氨基糖苷类药物过敏 临床使用抗生素尤以青、链霉素、头孢类发生过敏休克为多,常规作过敏试验已是鲜为人知。但近年来因未列入皮试范围内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有过敏性反应发生,严重者可产生过敏性休克造成死亡,为防止类似事例的发生,特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反应作以介绍,现以该类药品应用较多的妥布霉素为例简述如下。 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类、应用、副作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小诺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最为常用的是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而临床上在青霉素过敏的情况下,常采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为替用,它主要是由小单孢菌及其变异菌株所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及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特别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雷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并有较好的抗酶性能,临床上常用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菌株引起的败血症,因未报道过敏反应故临床应用中不要求作过敏试验,只提示偶见皮疹、瘙痒、发热等过敏反应,长期大剂量使用,可有耳、肾功能损害,但肾毒性远比庆大霉素轻。而发生休克、头痛、胃肠道反应、水肿、白细胞减少属罕见,临床使用中由于不要求作皮试加之观察中忽略,故在病人发生过敏性休克时方知其严重性。 2 防范措施 综上,在使用妥布霉素必须采用以下防范措施: 2.1 使用妥布霉素时必须详细询问有无青霉素过敏或其他药物过敏史,特别询问有无妥布霉素过敏史,如有过敏应禁用,对有其他过敏史者慎用。 2.2 注射中坚持一针一管注射原则,且不准与其他易过敏药物合用。 2.3 注射中严密观察病人面色、呼吸、神志等变化,如有不适立即停用。 2.4 注射完后继续留观15min,防止过敏性休克反应。 2.5 做好过敏反应抢救准备,备氧气、肾上腺素、钙剂、氟美松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 策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一些专家提出抗生素循环(轮换)用药策略和策略性换药。使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很多耐药菌株敏感[1]。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为合理的使用该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以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 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类与代谢过程 按药物来源分类可分为:(1)链霉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等。(2)小单孢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庆大霉素、西索米星等。(3)半合成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浓度依赖性杀菌剂,其治疗剂量和毒性剂量较接近,此类药物呈碱性,溶于水,胃肠道不吸收,肌肉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30~90min达峰浓度。静脉给药其浓度高低随治疗剂量而不同,一般静滴20~30min血浆浓度与肌肉注射所达的浓度相同。氨基糖苷类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极性强,不易透过生物膜,在人体组织的细胞内含量极低。但肾皮质部近端肾小管由于特殊的转运机制氨基糖苷类药物浓度远远超过血浆过血浆或组织间液的水平。氨基糖苷类可进入内耳淋巴液,浓度高低与剂量成正比,半衰期10~12h内耳淋巴液药物的高浓度与蓄积性是引起耳毒性的主要原因[2]。 2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症状 2��1 神经肌肉阻滞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机制是由于药物抑制突触前的乙酰胆碱(Ach)释放与阻断突触后的Ach受体所致。这一现象虽然少见,但危险性较大。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舌颤,甚至全身抽搐,有时很难与脑膜炎惊厥相区别。氨基糖苷类与肌肉松弛药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应,此类药物不宜静脉推注。 2��2 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不影响肾小球。中等剂量使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大剂量时产生急性坏死,引起间质性肾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等,严重者致氮质血症,尿量减少,肾功能减退。药物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效长短呈正比,尿液变化一般在用药后3~6天发生,大多数为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应注意及时停药。

氨基糖苷类在临床用药中应注意的问题

氨基糖苷类在临床用药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 氨基糖苷类临床用药 摘要: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是由链霉菌或小单孢菌培育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为原料半合成制取而得的一类水溶性较强的碱性抗生素。要紧包括: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毒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范围大,强而持久,且还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作用(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从抗菌作用的特点看,氨基糖苷类是一类较优良的抗生素,但是,该类药物的医治浓度范围窄,不良反映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普遍利用的要紧缘故。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是由链霉菌或小单孢菌培育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为原料半合成制取而得的一类水溶性较强的碱性抗生素。要紧包括: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毒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范围大,强而持久,且还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作用(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从抗菌作

用的特点看,氨基糖苷类是一类较优良的抗生素,但是,该类药物的医治浓度范围窄,不良反映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普遍利用的要紧缘故。 一、不良反映及临床表现 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要紧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一样不阻碍肾小球,临床上要紧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等,而尿量不减少,严峻者致氮质血症,肾功能消退,药物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效长短成正比,尿液转变一样在用药后3~6天发生,大多数为可逆性,停药后可慢慢恢复,应注意及时停药。 耳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要紧临床表现可分为①前庭功能失调,多见于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用药后其发生率依次为: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②耳蜗神经损害,多见于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等,用药后其发生率依次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但这两类病症并非绝对,有可能二者兼有。这些“亚临床性耳聋”反映的发生率约为10%-20%。但最近几年来奈替米星进入临床,实验证明耳毒性较小。同时很多医院采纳了血药浓度的监测,个体化给药。耳毒性发生率慢慢下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蜗损害的预兆表此刻耳饱满感、头晕、耳鸣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指导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分析该类药物之间的毒副作用,以及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提高该药物的应用,减少毒副作用。结果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限制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结论氨基糖苷类药物抗生素的毒副作用较多,应用局限,故应积极寻求其合理应用并及时监测,以求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或小单孢菌培养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为原料半合成制取而得的一类水溶性较强的碱性抗生素,主要用于敏感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还能破坏细菌胞膜的完整性[1]。代表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毒素以及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大而持久。从抗菌作用的特点看,氨基糖苷类是一类较优良的抗生素,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其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2]。 1 毒副作用及临床表现 关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肾毒性、耳毒性、神经肌肉毒性和过敏反应等,必须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1.1 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诱发药源性肾衰的最常见因素,此类药物虽经肾小球滤过,但对肾组织有极高的亲和力,对肾的毒性主要是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严重者致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效长短成正比,大多数为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1.2 耳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前庭功能失调,多见于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耳蜗神经损害,多见于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等。头晕、耳鸣是先兆症状,有些患者表现不明显,称“亚临床性耳聋”,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0%~20%。 1.3 神经肌肉麻痹作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能阻滞神经肌肉传导,表现为心肌抑制、肌肉松弛、血压下降,有引起呼吸骤停、突然死亡的危险。临床上常被误诊为过敏性休克。 1.4 过敏性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皮疹、发热、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致死。此类过敏一般是迟发型的,必须跟踪观察。发现反应,及时处理。

浅析儿科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

浅析儿科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儿科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 方法整理收集120例接受治疗的儿科患儿,对其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对患儿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中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肾 损害情况的人数为65例,占54.17%,并且其他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结论对于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来讲,尤其在儿科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对患儿的影响十分 严重,甚至严重的可能导致患儿致残。作为医护人员,在用药期间应严格进行监管,尽量不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儿科治疗。 关键词:儿科;氨基糖苷;抗生素;不良反应 对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来讲,其结构中包含2~3个氨基糖分子及一个氨基脂环,通过配糖键连接在一起,包含多个阳离子的苷类抗生素。因为此类药物经常 引起不良反应,所以,临床对该药物的限制十分严格[1]。本院选择2012年2 月~2014年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儿科患儿120例,探讨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后患儿的不良反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儿科患儿120例,其中男75例,女45例。患儿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年龄12岁,平均年龄25.3个月。所有患儿均采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治疗,探讨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的情况及规律。 1.2 方法针对患儿的疾病类型给予相应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在120例 患儿中,共有30例儿童患有细菌性角膜溃疡疾病,采用庆大霉素进行治疗;60 例儿童患有细菌性感染疾病,应用阿米卡星进行治疗;30例儿童患有肠道感染病症,应用链霉素进行治疗。 2 结果 120例患儿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肾损害情况的人数为65例,占54.17%,其他 不良反应也占据一定的不利。 3 讨论 3.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3.1.1 对儿童的生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儿童来讲,尤其是新生儿,其正处于 身体快速生长及发育的阶段,具备特殊的生理特点。该阶段,儿童的各项器官体 系尚不完善,当药物进入人体后,吸收过程、代谢过程、排泄过程等都同成人存 在一定差异,所以,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的反应也较为特别,容易引发不良 反应[2]。 儿童细胞外液的容积相对较大,大约占自身体重的45%左右,药物进入细胞 外液以后,排泄速率降低。再加之患儿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导致由肾脏排泄的抗 生素降低,提高了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时间。新生儿在出生 1个月后,肾功能发育趋于健全。所以,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患儿的年龄、身体 情况等合理设定药量及用药时间,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3.1.2 引起儿童耳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造成儿童耳毒性不良反应,同幼 儿的年龄、遗传等存在密切关联,同时也与儿童体内金属离子、耳蜗中第二信使 及自由基线粒体功能、葡萄糖转运等相关。 3.1.2.1 同幼儿的年龄存在关联经过相关实验表明,当儿童处在胚胎后期、幼 儿期阶段,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会因为母体胎盘本身的通透性而提高。造

阿米卡星引发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药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阿米卡星引发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药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阿米卡星(AK) 为第三代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应用在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治疗中, 对较多肠道革兰阴性杆菌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具有较高稳定性, 不会由于此类酶钝化丧失抗菌活性, 作用到细菌核糖体, 阻滞细菌大量合成蛋白质[1]。存在广泛抗菌谱, 但无法治疗厌氧菌, 是一种基本药物品种, 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和肾毒性。本文选取48 例患者, 分析其阿米卡星引发不良反应情况,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 年4 月~2013 年8 月48

例患者, 均应用阿米卡星治疗, 并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 其中男25 例, 女23 例;年龄3~72 岁, 平均年龄(40.88.6) 岁。 1. 2方法48 例患者均实施临床资料分析, 统计阿米卡星临床应用时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1.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药物过敏史在所选取的48 例患者中, 10 例(20.83%)患者存在药物过敏史, 其中5 例青霉素过敏, 2 例阿米卡星过敏, 1 例患者为链霉素过敏, 1 例磺胺类过敏, 1 例头孢菌素类过敏。 2. 2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症状48 例患者中有23 例发生变

态反应, 发生率47.92%, 主要症状:过敏性休克、胸闷、面色苍白、皮疹、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 12 例(25.00%) 为神经肌肉麻痹, 主要症状为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抽搐、口周麻木、呼吸暂停及抑制、喉肌麻痹、低血钾等;3 例(6.25%) 出现听觉功能损伤, 主要症状为耳聋耳鸣、听力下降等;3 例(6.25%) 出现泌尿系统反应, 主要症状为排尿困难、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崩症、尿闭、间质性肾炎、尿常规异常、乏力、发热等; 3 例(6.25%) 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主要症状为失语、烦躁、凝视、幻听、精神障碍、呼吸衰竭、呼吸抑制等;2 例(4.17%) 发生血液系统反应, 主要症状为白细胞降低;1 例(2.08%) 发生心血管反应, 主要症状为心房纤颤、心动过速、急性心力衰竭等;1 例(2.08%) 出现其他反应, 主要症状为食亢进、皮下坏死、神经水肿等。经结果分析可知, 变态反应和神经肌肉麻痹相比较其他类型具有较高发生率。 2. 3用药情况阿米卡星联合用药时,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静脉注射引发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

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儿科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法从我院儿科部门按随机的方式抽取6000张处方,对抽取的含抗生素的处方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统计。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共646张,其占抽取处方数的10.27%。抗生素不合理用药主要体现在与其他药物间相互抗拮、副作用累加、抗生素用量太大或太小及用法不当等。结论我院儿科部门存在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各儿科临床医师和药师应高度重视。 标签: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 在临床药物使用中,治疗各种感染的过程中都要使用到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了感染性疾病引发的死亡率,与此同时抗生素的滥用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威胁中的患儿的生命安全[1]。本文结合我院儿科门诊抗生素的用药情况针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确保安全用药。 1 资料和方法 从我院儿科部门按随机的方式抽取6000张处方,对抽取的含抗生素的处方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统计。 2 结果 从我院儿科部门按随机的方式抽取6000张处方中,有3032张涉及抗生素用药,其中抗生素单用处方有1576张,占抗生素用药处方总数的51.98%;抗生素二联处方1437张,占抗生素用药处方总数的47.42%;抗生素联用处方18张,占抗生素用药处方总数的0.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抗生素儿科用药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在3032张涉及抗生素用药处方中,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共646张,占抗生素用药处方总数的20.98%,其占抽取处方数的10.27%。 在药物不合理使用的846张抗生素处方中,不合理使用的使用现象主要表现为药物间互相拮抗、毒性相加、用法不当、使用计量不当(见表1)。 3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 3.1药物间相互拮抗 3.1.1 微生态制剂+抗生素,如培菲康散剂与头孢克肟干糖浆。其中,培菲康含有三联活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粪类球菌。但是,这3种联活菌对抗生素都十分敏感,当其与抗生素一起用时会其疗效就会被抑制或灭活,并可能产生一系列副作用[2]。因此,在与抗生素一起服用时应间隔2~3h再服用。医生在开类似处方或药师调剂在取药时应及时准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氨基糖苷类五大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五大抗生素 链霉素 链霉素是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是第一个用于治疗结核病的药物,口服吸收极少,肌内注射吸收快, 链霉素对铜绿假单孢菌和其他G-杆菌的抗菌活性最低,对土拉菌病和鼠疫有特效,常为首选,特别是与四环素联合用药已成为目前治疗鼠疫的最有效手段。也用于治疗多重耐药的结核病。与青霉素合用可治疗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肠球菌等引起的心内膜炎。 庆大霉素 庆大霉素口服吸收很少,肌内注射吸收迅速而完全。在肾皮质中积聚的药物可比血浆浓度高出数倍,停药20d后仍能在尿中检测到本品。是治疗各种G-杆菌感染的主要抗菌药,尤其对沙雷菌属作用更强,为氨基糖苷类中的首选药。可与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合用,协同治疗严重的球菌感染。亦可用于术前预防和术后感染。还可局部用于皮肤、粘膜表面感染和眼、耳、鼻部感染。如口服注射液的话因吸收少所以只能治疗胃肠道感染,不能治疗身体上其他的感染。 卡那霉素 卡那霉素口服吸收极差,肌内注射易吸收。在胸腔液和腹腔液中分布浓度较高。对多数常见G-菌和结核杆菌有效,目前仅与其他抗结核病药物合用,以治疗对第一线药物有耐药性的结核杆菌患者。也可口服用于肝昏迷或腹部术前准备的患者。 妥布霉素

口服难吸收,肌内注射吸收迅速。可渗入胸腔、腹腔、滑膜腔并达有效治疗浓度。可在肾脏中大量积聚。对肺炎杆菌、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铜绿假单孢菌的抑菌或杀菌作用较庆大霉素强,且对耐庆大霉素菌株仍有效,适合治疗铜绿假单孢菌所致的各种感染,通常应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 阿米卡星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 是卡那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肌内注射,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是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突出优点是对肠道G-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所产生的多种氨基糖苷类灭活酶稳定,故对耐药菌感染仍能有效控制,常作为首选药。本品的另一个优点是与β-内酰胺类联合可获协同作用。 注意事项 1. 对氨基糖苷类过敏的患者禁用。 2. 任何一种氨基糖苷类的任一品种均具肾毒性、耳毒性(耳蜗、前庭)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因此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尿常规、血尿素氮、血肌酐),严密观察患者听力及前庭功能,注意观察神经肌肉阻滞症状。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先兆时,须及时停药。局部用药时亦有可能发生上述不良反应。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社区获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抗菌作用差,又有明显的耳、肾毒性,因此对门急诊中常见的上、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不宜选用本类药物治疗。由于其毒性反应,本类药物也不宜用于单纯性上、下尿路感染初发病例的治疗。

抗生素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抗生素应用的不良反响分析 抗生素应用的不良反响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响,增强对抗生素的认识,预防抗生素的不合理利用,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分析及讨论:对抗生素几种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结论:在使用抗生素时,要全面掌握其引起的不良反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症来选择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抗生素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响都是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的。 关键词:抗生素应用不良反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21)02-0244-01 1 分析几种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响 1.1 过敏反响。使用抗生素引起过敏反响是因为有杂质存在于药物本身或患者体质之中,另一种可能性是所选用药物本身的代谢产物引起过敏反响。过敏反响主要的几种类型包括:①药物热及血清病。病患在用药之后有关节疼痛、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荨麻疹等病症,并且存在胃肠道黏膜坏死、发热等类型等不良反响。②溶血性贫血。其不良反响表达在病患各类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氯霉素与头孢噻吩会使血小板的量变少,而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还会引起溶血性的贫血。③过敏性休克。这种是比拟严重的一种过敏反响,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及青霉素类的抗生素都会引发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青霉素G,其产生的过敏反响程度是最为严重的。④没有划分类型的过敏反响。重症红斑、固定性红斑、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肾炎、严重剥脱性皮炎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临床病症表达[1]。 1.2 特异质反响。在少数抗生素的不良反响中,只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特异质反响。特异质反响与遗传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异质反响是指患者在家族先天性的遗传中,具有对某种抗生素药物产生不良反响的机制。特异质患者与其家族中的遗传者都会对某一种抗生素药物产生异常的不良反响。在抗生素药物药理作用的解释下,特异质患者大局部是由于自身机制缺少某种类型的酶,抗生素药物在进行代谢时受到阻碍引起的。比方两性霉素B 与氯霉素进入患者红细胞中并进行代谢,血红蛋白会转换为已经变性的血红蛋白,而对于这种酶系统情况显示正常的患者在服用药物之后都不会产生这一种类型的特异质反响。 1.3 二重感染。过量并长时间服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会在敏感菌被抑制或去除之后,给体内不敏感的细菌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繁殖平台。在正常的情况下,新感染的细菌对患者是没有伤害的,但是大剂量的抗生素使菌群发生了改变,抗生素药物抑杀并去除了控制这种寄生菌繁殖的良性细菌,使其有时机大量繁殖并转变成为对患者具有伤害性质的细菌群,另一个引发因素那么是原发感染菌的耐药菌株[2]。 1.4 毒性反响。抗生素引起的毒性反响包括以下几个局部:①肝脏毒性。两性霉素B、林可霉素是引发中毒性肝炎的两种抗生素,红霉素会引发胆汁淤积性肝炎,四环素过量那么会产生重症肝炎。②免疫系统毒性反响。四环素、克林霉素、两性霉素B等使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毒性的不良反响。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响。例如四环素会产生精神障碍,氨苄西林会使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反响,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会降低患者眼部的调节功能,引起视神经萎缩或视神经炎等。④血液系统毒性反响[3]。患者有血液系统的毒性

儿科用药总结

婴幼儿合理用药 一、药物的吸收 足月婴儿其胃酸分泌可在出生后几小时内逐渐增加。但早产儿的胃酸分泌增加很慢,需要经过几天才逐渐增加。在此期间不利于需要在酸性条件的药物的吸收。 出生不久的婴儿其胃排空时间长于成年人,而许多药物主要在肠内吸收,因而一些在碱性条件下始可吸收的药物常表现起效缓慢。 幼儿由于消化活动旺盛,其药物吸收可与成人相似,药物的吸收常表现较速。 二、药物的分布 婴幼儿的机体组成与成人不同。成熟新生儿其机体水分占到体重的70%~75%,早产儿可高达85%,而成人则为50%~60%。脂肪的含量,早产儿仅占体重的1%,足月婴儿则约为15%。血浆蛋白含量新生儿较低(早产儿约为1%),随生长而逐渐增高。这些因素都影响到药物的分布。 各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大小)以表观分布容积(Vd)表示。每种药物,在状况相同的人群中其Vd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的年龄组,由于机体组成的不同而Vd值有差异。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水溶性强,它们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庆大霉素在新生儿(出生~1月龄)的Vd为0.52~0.56L/kg。随年龄增长,此值相对下降,婴儿(2~12月龄)平均为0.5);儿童(2~12岁)V d值为0.22~0.35,而成人则为0.28~0.31。 青霉素类、短效磺胺(磺胺异口恶唑)等也有类似表现。地高辛的V d在婴儿和儿童也明显超过成人,但新生儿却有时与成年人相近。呋塞米的Vd,新生儿、婴儿也远超过成人。 三、药物的代谢 许多药物在体内通过代谢而消除。体内药物的代谢需要酶的参与。新生儿和婴儿由于酶系统尚未健全,因此药物代谢能力低下。 氯霉素在体内通过与葡糖醛酸、硫酸结合成酯而灭活。由于新生儿和婴儿的酶系统不健全,葡糖醛酸化和硫酸化的能力远低于儿童和成人,因此氯霉素原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灰婴综合征”(孕妇临产前或哺乳妇女服用本药也可引起此反应),严重者可致死。新生儿和婴儿的其他酶系(如氧化、水解等酶)也较儿童和成人为低。因此,婴幼儿服用需要在体内转化(代谢)的药物的剂量(按千克体重计算)常相对较低。 四、药物的排泄 许多药物以原形排泄,而那些经过代谢的药物则以水溶性较强的代谢物形式排泄。在排泄的途径中,经肾排泄是最主要的。新生儿和婴儿的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的功能都未发育成熟,肾脏的浓缩功能和重吸收功能也未完善。按体表面积计算,新生儿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只有成人的30%~40%,肾小管分泌功能只有成人的20%~30%。随年(月)龄的增长,肾功能也迅速发育。早产儿和在7日龄以下的婴儿,其用药剂量按千克体重计要比稍大一些的婴儿为小。7 日龄以下婴儿庆大霉素剂量为每日5mg/kg(分2次),7日龄以上婴儿剂量增为每 日7.5 mg/kg(分2~3次)。氨苄西林用量分别为每日50~100mg和100~200mg(分2~3次给)。两者总剂量相差1倍。 五.儿童用药剂量折算 (1)按年龄折算儿童用药量应根据成人剂量,按规定的年龄比例计算,以下是各个年龄段的儿童按成人剂量的分数: 新生儿~1月龄:1/24 1~6月龄:1/24~1/12 6月龄~1岁:1/12~1/8 1~2岁:1/8~1/6 2~4岁:1/6~1/4 4~7岁:1/4~1/3 7~11岁:1/3~1/2 11~14岁:1/2~2/3 按年龄折算的缺点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剂量会有较大的偏差。多数药物按上式计算后的剂量偏小。 (2)按千克体重计算如果已知儿童的体重(经过称重),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这个公式是以成人体重平均为50kg为基础,考虑到多数药物的儿童剂量(以g/kg计算)较成人略大,因此可以适用。本公式可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除了少数必须考虑年龄特点的药物外)。 (3)按体表面积计算按体表面积计算用药剂量目前认为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成人的体表面积(按70kg计算)为1.7m2。其余年龄的体表面积按下面公式计算: 体表面积(m2)= 体重(kg)×0.035 + 0.1 此公式用于计算体重在30kg以下者。体重在30kg以上者每增加体重5kg,体表面积增加0.1 m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