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症中医治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55.00 KB
- 文档页数:29
福建中医药2024 年1 月第55 卷第1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January 2024,55(1)从肠道菌群-肠-脑轴调控角度探讨针刺长强穴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机制卜婉萍1,林栋2*(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11;2.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有关,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脑轴对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多途径调控作用,ASD患者常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机体的神经发育及行为认知。
针刺长强穴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之功,可改善ASD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等。
笔者基于“肠脑同治”中医理论,从肠道菌群-肠-脑轴调控角度分析认为针刺长强穴治疗ASD的具体调节途径分别为:参与调节肠脑神经通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肠道菌群-肠-脑轴;长强穴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属于复杂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随着生活节奏及大环境的改变,患有ASD的人群日益攀升。
美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SD的发病率约2.3%[1],最新数据显示我国ASD的发病率也达到1%左右[2]。
然而对ASD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不清楚,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其病因与遗传及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相关[3]。
罹患ASD给患儿的生活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ASD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长强穴作为督脉上的起始穴位,是督脉经气初始的地方,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功效,常被用于ASD的相关治疗[4]。
既往对其针刺效应的研究多着眼于脑功能效应,鲜有关注肠道菌群-肠-脑轴与其针刺效应的关系。
相关研究表明消化道相关疾病作为儿童ASD占比最高的共患病,在ASD儿童中占23%~70%[5],因此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肠道菌群与肠-脑轴之间的关系及对ASD发病机制的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影响γ-氨基丁酸、多巴胺等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与调节,对大脑调控情绪、认知、学习能力及注意力等方面至关重要[6]。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调整疗法*导读: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点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点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alterationofintestinaflora)。
本症的发生率约为2%~3%。
调整菌群治疗:1.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2.抗菌药物:立即停止原抗生素,应根据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扶植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
此外还可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将肠道细菌大部分消灭,然后再灌入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复。
3.活菌制剂: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芽胞乳杆菌、分叉乳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粪杆菌和枯草杆菌等。
其中以分叉乳杆菌制剂疗效最好。
枯草杆菌制剂疗效也较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由于该菌是需氧的,能吸收氧氧,降低肠腔氧化还原电位,支持厌氧菌(类杆菌、乳杆菌)生长,从而间接扶植了正常菌菌群。
还可以用正常人大便悬液做成复方活菌制剂用来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收到较好的效果。
用乳酸链球菌制成的乳酶生,临床广泛应用效果亦好。
适用肠道正常菌群中繁殖不足的耐药株做成制剂,以利定值,亦是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有效方法。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胃痛、消化不良、胃酸倒流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以抗生素为主,但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耐药性和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因此近年来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主要思路包括清热解毒、调理脾胃、改善肠道微生态等。
具体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及艾灸等。
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属于中焦湿热瘀滞、脾胃虚弱等病证,因此治疗时首先要清热解毒、调理脾胃,同时改善整体的体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在中草药治疗方面,一些常用的草药有黄连、苦参、白芍、山楂、陈皮等,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帮助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针灸、推拿、气功及艾灸等中医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中。
针灸可以调理脾胃、活络气血,推拿可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气功可以调和脾胃、增强体质,艾灸可以温经散寒、祛湿化痰,这些中医疗法都可以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改善肠道微生态也是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调整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至关重要。
中医综合方法包括适当饮食调理、膳食疗法、益生菌补充等,可以帮助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恢复健康的肠道菌群,加速幽门螺杆菌的清除,降低复发率。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除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外,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具有较为持久的特点,患者在治疗后并不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
《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一、引言腹膜透析是一种常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而脾虚瘀浊证是腹膜透析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加味参苓白术散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符合脾虚瘀浊证诊断标准的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参苓白术散。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变化情况。
三、加味参苓白术散的组成与作用机制加味参苓白术散主要由人参、茯苓、白术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利湿化瘀等功效。
其作用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等。
对于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加味参苓白术散可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有助于缓解病情。
四、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胃肠功能的干预作用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服用加味参苓白术散后,胃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具体表现为食欲增加、腹胀减轻、大便通畅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及胃肠功能相关指标,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的胃肠功能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
五、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肠道菌群是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通过检测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服用加味参苓白术散后,肠道菌群得到明显调节。
有益菌群数量增加,有害菌群数量减少,从而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
这表明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的肠道菌群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六、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
通过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摘要: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和代谢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草药作为一种潜在的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就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许多中药能够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丰度和功能,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也需要引起重视。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探索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机制,并结合临床实践,从而为中药的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药,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实验研究引言:肠道菌群是一种由不同种类的细菌、真菌和古菌组成的微生物群落,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代谢和免疫调节功能。
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肠道炎症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肠道异常菌群。
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
中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调节人体内环境和维护健康的作用。
近年来,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研究的综合分析,评估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并进一步讨论其潜在机制和应用前景。
1. 中药对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作用1.1 中药干预菌群组成的实验研究不同的中药在调节肠道菌群组成方面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某些中药能够显著增加有益菌群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丰度,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
然而,有些中药可能会增加有害菌群的数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选择中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2 中药对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菌群多样性是衡量菌群健康和稳定的指标之一。
中药对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些实验表明,中药能够显著提高菌群的多样性指数,从而增强菌群的稳定性和功能。
然而,其他研究则显示,中药可能对菌群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
对于不同的中药和菌群群落来说,其调节多样性的机制可能不同。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其中,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型。
传统中医治疗中,连陈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常被用于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肠道菌群分析连陈汤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性及临床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一)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中医认识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是中医常见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肥胖、乏力、多痰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内阻与脾胃功能失调、饮食不节等有关。
(二)连陈汤的组成与作用连陈汤由连翘、陈皮、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化湿、消痰化瘀的功效。
传统上常用于治疗湿热痰瘀所致的肥胖和糖尿病等。
(三)肠道菌群与健康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可影响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与肥胖、T2DM等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三、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符合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二)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连陈汤。
(三)肠道菌群分析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一)临床疗效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体重、血糖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同时,实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也明显降低。
(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有益菌群增加,有害菌群减少。
而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无明显变化。
五、讨论与结论(一)讨论连陈汤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改善了患者体内的代谢环境,从而起到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作用。
此外,连陈汤中的中草药成分可能还具有直接调节血糖、降低血脂等作用。
同时,肠道菌群的改善也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脾胃虚弱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脾胃虚弱是我国常见的病症,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在现代医学中,脾胃虚弱相当于消化功能减退。
对该病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将介绍脾胃虚弱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以期为大家提供有效的调养方法。
一、消化酶或益生菌结合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弱患者往往消化酶分泌不足,易导致食物消化不良,补充消化酶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弱引发的消化不良症状,因为消化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促进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分解和吸收。
脾胃虚弱患者往往还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促进脾胃功能恢复,因为益生菌是一种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免疫屏障功能,提高免疫力。
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弱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等方法,调节脾胃功能。
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方等经典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参苓白术散结合消化酶制剂,有助于增强健脾益气的效果。
再如健脾益气方结合消化酶或益生菌制剂,能调整肠道菌群,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从而能达到治疗脾胃虚弱的目的。
二、西药结合中医按摩治疗针对脾胃虚弱,西医常用药物有消化酶、益生菌、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物等。
消化酶可以帮助分解食物,改善消化不良;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环境;胃黏膜保护剂可以保护胃黏膜,减轻胃酸对胃肠道的刺激;促胃肠动力药物,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腹胀。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可增加中医按摩治疗,中医按摩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选取特定穴位进行按摩,以达到调理脾胃的目的。
针对脾胃虚弱,中医按摩治疗主要采用揉腹、摩脾、按揉足三里等一系列针对性的按摩手法,其中,揉腹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摩脾有助于健脾和胃;按揉足三里可调理脾胃、提高免疫力。
西药与中医按摩相结合治疗脾胃虚弱具有众多的优势,如西药治疗脾胃虚弱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而中医按摩可以从根本上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二者结合,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肥胖与T2DM(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而其中痰湿内阻型更是我国中医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之一。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为这一类病症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
其中,连陈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治疗。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肠道菌群与肥胖、T2DM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连陈汤作为一种具有调节体内痰湿、促进新陈代谢的中药方剂,其治疗肥胖T2DM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连陈汤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其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连陈汤治疗组。
在试验开始前、治疗后及随访阶段,对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和分析。
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以评估连陈汤的治疗效果。
四、研究结果1. 肠道菌群分析经过连陈汤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数量增加,有害菌群(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数量减少。
这一变化在治疗后及随访阶段持续存在,表明连陈汤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2. 临床疗效评估连陈汤治疗组患者在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上均有所改善,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及随访阶段,治疗组患者的体重下降、血糖降低、血脂改善的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
这一结果说明连陈汤具有较好的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与调节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连陈汤通过增加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群,改善了肠道微生态环境,进而促进了患者的体重降低、血糖降低和血脂改善。
这可能与连陈汤中的药材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有关。
. . . . . 肠道菌群失调症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急性泄泻病多偏实,责在脾胃;慢性泄泻病多为虚,每及脾肾。前者当清热化湿,后者应高补脾肾。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对体液免疫有影响,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能促进抗体生成,鱼腥草能提高备解素浓度,而备解素、C3、Mg++组成的备解系统对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有一定杀灭作用,是机体产生抗体前的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的免疫防御功能。在应用中医辩证论治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时,均应考虑以上药物的作用,于清热化湿、补气健脾、和胃渗湿、温肾健脾等法中,适当配伍应用则效果比较理想。
(一)辨证施治: 1.感受寒湿 证候:发病较急,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口不渴,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楚,舌苔白,脉濡。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方药:霍香正气散《和剂局方》加减。霍香10克,紫10克,白芷10克,川朴6克,大腹皮10克,半夏6克,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若表邪重者可加荆芥、防风;胸闷纳呆,苔白腻,宜加苍术、泽泻。
2.湿热下迫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干,小便短赤,或兼发热恶风,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根芩连场《伤寒论》加减。根15克,黄连9克,黄芩9克,甘草6克。可加银花、木通、车前子助其清热利湿,使表里双解,湿热分消,泄泻得止。湿邪重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热邪偏重者,可选添连翘、栀子、马齿苋。
3.脾胃虚弱 证候:大便溏泻,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脘闷,纳差,食后即欲大便,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 . . . . 治则:益气健脾。 方药: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加减。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扁豆15克,莲肉10克,皮10克,砂仁6克,苡仁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若脾虚运化呆钝,食积气滞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神曲、山楂、厚朴;若久泻气虚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提,止泻。
4.脾胃虚寒 证候:腹痛隐隐,喜温喜按,泻下清稀,甚或完谷不化,手足欠温,口干不渴,舌谈,苔白,脉细缓。
治则:温中健脾。 方药:理中汤《伤寒论》加减。党参12克,白术12克,干10克,甘草6克。可酌加木香、砂仁、白豆蔻合用能温中健脾,顺气和胃。若中阳亏甚引起肠滑不禁,不能自敛,治宜温阳固涩,用理中汤加附子,并选添河子、罂粟壳、赤石脂;若虚寒久泻而间杂热邪,或食湿滞积化热者,则出现寒热错杂证候,用连理汤化裁。
5.脾肾阳虚 证候:黎明之前,脐腹隐痛,肠鸣即泻,泻后稍安,腹部畏寒,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牌肾。 方药:四神丸《证治准绳》合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药》加减。附子10克,补骨脂12克,吴萸12克,肉蔻12克,五味子15克,党参10克,白术12克,干10克,甘草6克。若腹胀加广木香;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者可用四神九合养脏汤加减。
(二)其它疗法 1.单验方:大蒜100克,捣烂后加入生理盐水100毫升,保留灌肠,一日3~4次。二花10克,栀子10克,地榆15克,公英10克,防风10克,黄连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水煎适量,80~100毫升待温后保留灌肠,一日2~3次。
2.针灸:运用针灸治疗泄泻,在穴位配取、运针手法以及留针时间上都须严谨。脾胃虚寒者:取天枢、大肠俞、中脘、气海(均用灸法)。湿热下迫者:取下脘、合谷、庭(均用泻. . . . . 法)。脾虚湿盛者:取脾俞、水分(均灸),阴陵泉、公(均泻)。脾肾阳虚者:取命门、关元、百会(均灸),肾俞、脾前(均用补法)。 肠道菌群失调症西医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2、抗菌药物:立即停止原抗生素,应根据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扶植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此外还可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将肠道细菌大部分消灭,然后再灌入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复。
3、活菌制剂: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芽胞乳杆菌、分叉乳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粪杆菌和枯草杆菌等。其中以分叉乳杆菌制剂疗效最好。枯草杆菌制剂疗效也较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由于该菌是需氧的,能吸收氧氧,降低肠腔氧化还原电位,支持厌氧菌(类杆菌、乳杆菌)生长,从而间接扶植了正常菌菌群。还可以用正常人大便悬液做成复方活菌制剂用来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收到较好的效果。用乳酸链球菌制成的乳酶生,临床广泛应用效果亦好。适用肠道正常菌群中繁殖不足的耐药株做成制剂,以利定值,亦是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有效方法。目前最新的生物制品丽珠肠乐(回春生胶囊)为双岐杆菌活菌制剂(bifidobiogne),据药一研究表明该制剂具有屏障作用、控制霉素血症作用、营养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增强作用、抗衰老作用等。
4、菌群促进剂:口服菌群促进剂,亦可达到扶植正常菌群的目的。如用乳醣扶植在肠杆菌,用叶酸扶植肠球菌,儿童常用分叉杆菌因子促进分叉乳杆菌生长。应用半乳糖甙一果酸,受细菌分解后形成乳酸或醋酸,使pH值降低,抑制其他细菌,而支持乳杆菌生长。
5、耐药性肠球菌制剂:日本目黑氏等采用增厚传代培养法获得了耐链霉素、红霉素、四环节、氨苄青霉素的肠球菌一类链球菌BIO—4R株。经动物和人体试验表明,本菌具有耐多种抗菌素性,故能阻止其他菌群异常繁殖,克服菌群失调,改善大便性异常,且比以往单用抗菌素治疗疗效迅捷,并能防止粪链球菌BIO—4R株的耐药因子向大肠杆菌K—12株转移。
肠道菌群失调症 医药数据库中心 中医论坛 一般描述: 一旦机体外环境发生变化,或机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例如长期大量使用抗菌素时,破 坏了肠道正常菌群的生理组合,产生病理性组合,就可以产生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并不都引 起疾病,只有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称为菌群失调症。肠道免疫功能障 . . . . . 碍,极度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症,老年人,早产儿,以及恶性肿瘤,肝炎,烧伤。治疗用 药不当,如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大剂量放射照射,及滥用皮质激素药物。临床上主症 为腹泻,严重者可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症状描述: 严重腹泻,慢性腹泻。腹泻多为淡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如蛋花样。真菌感染可呈泡沫样稀便 ,有腥臭味,脓血便。有轻度腹痛,少数伴恶心、呕吐,多有水电解质紊乱,重症可发生休 克。 诊断要点: 葡萄球菌性肠炎。 白色念珠菌性肠炎。 其它类型的肠道感染:★ 产气荚膜杆菌性急性坏死性肠炎。★ 绿脓杆菌肠道感染。★ 变性杆菌肠道感染。★ 肺炎杆菌肠道感染。 实验室检查: 菌群定性定量分析。 治疗方法: 感受寒湿 证候:发病较急,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口不渴,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 肢体酸楚,舌苔白,脉濡。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用法: 加减:若表邪重者可加荆芥、防风;胸闷纳呆,苔白腻,宜加苍术、泽泻。 湿热下迫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干,小便短赤,或兼发热恶 风,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根芩连汤加味。 用法: 加减:助其清热利湿,使表里双解,湿热分消,泄泻得止,可加银花、木通、车前子;湿邪 重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热邪偏重者,可选添连翘、栀子、马齿苋。 脾胃虚弱 证候:大便溏泻,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脘闷,纳差,食后即欲大便,面色萎黄,精神倦怠 ,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益气健脾。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用法: 加减:若脾虚运化呆钝,食积气滞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神曲、山楂、厚朴;若久泻气虚下 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提,止泻。 脾胃虚寒 证候:腹痛隐隐,喜温喜按,泻下清稀,甚或完谷不化,手足欠温,口干不渴,舌淡,苔. . . . . 白 ,脉细缓。 治法:温中健脾。 主方:理中汤加减。 用法: 加减:温中健脾,顺气和胃,可酌加木香、砂仁、白豆蔻;若中阳亏甚引起肠滑不禁,不能 自敛,用理中汤加附子,并选添诃子、罂粟壳、赤石脂;若虚寒久泻而间杂热邪,或食湿滞 积化热者,用连理汤化裁。 脾肾阳虚 证候:黎明之前,脐腹隐痛,肠鸣即泻,泻后稍安,腹部畏寒,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 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 用法: 加减:若腹胀加广木香;年老体衰久泻不已加四神丸合养脏汤。 口臭
口腔解剖 口臭并不是长期没有刷牙的缘故,主要是爱吃冷饮、胃的功能被寒邪所困、阳明燥火亢盛的结果。比如:将一个处于正常状态下的人,突然浸到冰水里,皮毛的宣发功能就会被困住,人就会用发热的形,来驱赶寒邪,于是就会出现发烧的症状。同样的道理:一个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胃突然被灌进冰水,胃的热和下降功能就会被困住,使胃壁中运行的气血瞬时凝固而变为垃圾,因为“阳明经主燥”,所以,胃会用生发燥火的形式,来疏通并驱赶凝滞的寒邪,于是就会出现心烦、口渴、咽干、喜饮冷等症状。由于部分胃气下降的功能被抑制,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胃气上逆现象。由于胃气上逆,就会将胃中的胃酸和胆汁逆向流入口腔,于是胃酸就形成了口臭,胆汁就形成了口臭。 疾病引发 最新研究发现,90%的口臭就诊病人是因为口腔问题引起的。牙龈炎、牙周炎、龋齿等都可能导致口臭的发生。不过,口臭的最常见病因仍然是牙周炎。居高不下的牙周炎发病率,使口臭患者也变成一个庞大的群体。 口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不同的疾病诱发,如口腔疾病、鼻咽部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等。 编辑本段怎样快速去除口臭 一、使用口气清新剂。 口气清新剂可以及时有效地除去口腔中食物代物引起的臭味,像因轻度鼻窦炎造成的异味和吸烟导致的口臭等。可以先喝几口清水,喷上口气清新剂后合上嘴数秒,便能令口腔保持数小时的清新。 二、喝柠檬水和泡服osli m花草茶。 饮清水可令口腔保持湿润,在水中加上一片柠檬,能刺激唾液分泌,减少因鼻塞、口干或口腔残余食物引起的厌氧细菌造成的口臭。泡服osli m花草茶去除宿便和调节肠道,防止毒素进入体影响身体。 三、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含有大量纤维质,可帮助消化、防治便秘。蔬菜和水果中含的维生素还可帮助牙龈恢复健康,防止牙龈流血,排除口腔中过多的黏膜分泌物及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