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剧《唐·卡洛》伊丽莎白公主角色中浅析威尔第创作的草根情怀
- 格式:docx
- 大小:14.43 KB
- 文档页数:4
伊丽莎白,一个令人陌生的形象—— 论音乐剧《伊丽莎白》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梅天朵摘 要:音乐剧《伊丽莎白》是由奥地利著名文学家、编剧米歇尔•昆策与匈牙利籍著名作曲家西尔维西特•里维共同创作的德语音乐剧,讲述了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的一生。
该剧1992年首演于维也纳,其后又被匈牙利、日本、芬兰等诸多国家翻译排演,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常演不衰的佳作。
关键词:伊丽莎白;音乐剧;陌生化效果音乐剧《伊丽莎白》是由奥地利著名文学家、编剧米歇尔•昆策与匈牙利籍著名作曲家西尔维西特•里维共同创作的德语音乐剧,讲述了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的一生。
该剧1992年首演于维也纳,其后又被匈牙利、日本、芬兰等诸多国家翻译排演,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常演不衰的佳作。
但是,在《伊丽莎白》首演之时,该剧却受到了观众、媒体的恶评,正如比才让放荡不羁的吉普赛女郎卡门取代贵族、皇室淑女成为歌剧女主角而受到19世纪观众的责难、唾骂,20世纪末的观众也无法接受主创人员撕开童话的糖衣而将苦味留给众人品尝。
换言之,女主角伊丽莎白•亚美莉•欧根妮深入人心的形象便是纯洁、幸运的“茜茜公主”,剧中那位自私、虚荣、痛苦的形象是大家陌生且不愿去触碰的现实。
而给予音乐剧《伊丽莎白》这份沉重的现实感的,一方面是奥地利史学家布里姬特•哈曼的传记《伊丽莎白——一位不情愿的皇后》,另一方面则是本剧阴郁的氛围,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物被放大了的“病态”形象。
一历史上的伊丽莎白皇后与皇帝约瑟夫一世的婚姻并不圆满:传言约瑟夫不慎将花柳病传染给了妻子,加深了二人间的不和;伊丽莎白主动为丈夫寻得一位身份为女演员的情妇;伊丽莎白也疑似出轨……这些在民间并非秘密,而这对夫妻二人的关系究竟如何也是史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
经典电影《茜茜公主》中也有关于伊丽莎白皇室生活困境的描写,只是,从结局而言,电影给予了“茜茜公主”的故事以一个美好的结局,而之前的那些磨难也只是童话故事中为幸福结局服务的“戏剧冲突”;而从这些冲突本身来看,电影中的茜茜公主也一直处于弱势状态,这种“弱势”也给予了她合理、正义的形象——她什么都没有做错,但是却屡遭困难。
乏术研究I教学研究丨2021-2《伊丽莎白咏叹调》演唱中的情感表现沈阳音乐学院/宋志奇摘要:瓦格纳创作的乐剧《汤豪瑟》中,《伊丽莎白咏叹调》是最为重要的唱段之一。
这首19世纪最著名的咏叹调不仅揭示出了女主角伊丽莎白的心理特征,还揭示了作品中中世纪特殊的贵族文化特征。
本文对作曲家中期的《汤豪瑟》进行演唱中的音乐性情感、戏剧性情感分析,表述瓦格纳在乐剧方面的创作技法与风格特点。
关键词:音乐情感戏剧性情感移情情感对立一、关于《伊丽莎白咏叹调》1.瓦格纳的创作概况瓦格纳是德国著名作曲家、戏剧家、指挥家,他是19世纪时期欧洲音乐领域最具影响的重要作曲家。
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发展到了后期,不仅整个欧洲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技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在音乐观念与思维方面也发展到了更为复杂的阶段。
①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在19世纪后期出现了分水岭,一个在朝着印象主义风格、表现主义风格方向发展,另一个在朝着民族主义风格方面发展,但这两者无疑都大大突破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范式与表达观念。
尤其是瓦格纳创作的一系列的乐剧作品,更是将歌剧的审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在音乐创作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观念与意识,还在歌剧的“情感一戏剧”探索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瓦格纳所创作那些乐剧作品《漂泊的荷兰人》《帕西法尔》《罗恩格林》《尼伯龙根的指环》《汤豪瑟》等都表现出他在戏剧与音乐领域的真知灼见,表达了他对歌剧一乐剧的新见解。
2.《伊丽莎白咏叹调》的创作风格《汤豪瑟》这部乐剧作品取材于13世纪一个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游吟歌手汤豪舍爱上了图林根庄园主的侄女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也深爱着汤豪瑟。
但歌手汤豪瑟却没有经受住维纳斯的诱惑,有一年的时间住在了爱神山庄。
在后来感到厌倦的时候,又重新回到了人间——图林根参加歌唱“爱与美好”内容的歌手比赛。
汤豪舍无意识的状态下歌颂了他与爱神维纳斯的私情而触犯了天上的神灵。
为了遵从赫尔曼让其去罗马求教皇赦免的命令,汤豪瑟离开了图林根,伊丽莎白却因此而相思成疾,抑郁而死。
她完美诠释了自己的核心艺术理念作者:孙诚来源:《歌剧》2018年第05期被《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誉为“歌剧界最酷的女高音”(Opera’s Coolest Soprano)的丹妮尔·德·尼兹(Danielle de Niese),携琉森节日弦乐团(Lucerne Festival Strings),于3月11日晚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极高艺术规格的音乐盛宴。
作为当今国际音乐节和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之一,丹妮尔·德·尼兹早已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巴黎国立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等世界一流歌剧舞台上极富艺术个性及表演特色的女高音歌唱家。
她不仅能轻松驾驭各时期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如令她名声大噪的亨德尔所创的歌剧《恺撒大帝》(Giulio Cesare)中的咏叹调“从暴风雨中归来”(Da tempeste il legno infranto)堪称其成名之作;也正是对这首咏叹调的精彩演绎,让更多的中国古典乐迷熟悉了丹妮尔。
更令人感到惊叹的是,近几年她对于音乐剧作品的演绎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游走于两种唱法之间且切换自如,称其为声乐界的全能型女高音毫不过誉。
当晚音乐会的另一主角当数琉森节日弦乐团。
该乐团成立于1956年,至今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
乐团曾经合作过的著名独奏家包括梅纽因、奥伊斯特拉赫、格鲁米欧、弗朗切斯卡蒂、哈斯基尔登,无愧为当今最顶尖的室内乐团之一。
咏叹的魅力音乐会上半场以莫扎特的《D大调弦乐嬉游曲》(Divertimento for Strings in D major)开篇,这是一首专为室内乐团或小型弦乐团演奏的作品。
“嬉游曲”(divertimento)为西方古典音乐中常用曲式结构之一,其语源来自意大利文的“divertire”,即让人欢乐且带有消遣的意味,主要用于上层阶级与宫廷生活的娱乐社交、庆祝场合。
谈威尔第歌剧的音乐特点及演唱心得【摘要】威尔第无疑是意大利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威尔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年10月10日在意大利北部的不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镇的中产家庭出生,逝世于1901年1月27日。
意大利的歌剧时代甚至都可以被分为威尔第之前和威尔第之后,因为他是一位分水岭级的人物。
威尔第的创作之路时刻都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人们透过他所创作的歌剧,往往会产生很多的共鸣。
从他的众多作品中我们意识到艺术扎根于民族,他的音乐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赋予人类精神力量。
【关键词】歌剧创作;音乐理想;演唱心得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72-02威尔第生长的年代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当时,贝利尼、罗西尼、唐尼采蒂的作品最受推崇。
尤其在威尔第的早期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三位在和声、旋律和情感表达的方式等方面对威尔第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与他们不同的是,威尔第有着更多对时代和政治的敏感以及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在他的早期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意大利统一的迫切渴望和对民族复兴运动者的同情与支持。
19世纪初的意大利正处于民族解放运动时期,他自己甚至还曾有过短暂的政治家生涯。
他于1842年创作的成名作歌剧《纳布科》中的合唱“飞吧,理想在金色翅膀上”“va,pensiero”从一开始便成为意大利统一的战歌。
威尔第的爱国英雄主义的创作路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作用,他的名字,甚至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意大利统一的象征。
1846年的九月,在生了一系列的病之后,威尔第开始创作歌剧《麦克白》,这是他创作早期的一部成功之作。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犹如他一生坎坷不平的成长历程,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逐渐完善。
他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之上,构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声乐和戏剧在舞台上的呈现达到最大限度的平衡,他的创作使意大利歌剧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威尔第歌剧作品的创作特征作者:杨进凯肖威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著名作曲家威尔第一生创作27部歌剧,其中6部是以男中音为主角。
他的歌剧主要以真实社会为题材,以叙事性的故事情节,人物间的复杂关系,音乐创作与主体旋律完美结合。
他的作品朴实无华,主题明确,音乐创作为故事剧情服务。
本章将以威尔第歌剧作品特点分析三部曲《弄臣》中的咏叹调《你们这群狗强盗》。
关键词:诅咒主题;人物性格;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098-01这首作品出自《弄臣》第二幕,当黎格莱托知道自己的心爱的女儿被大臣抓到曼图亚公爵府内,他发出了疯狂的嘶吼《你们这群狗强盗》,这首作品是整部歌剧“诅咒”的主题体现。
整个作品分为53小节,以C小调开始,后在25小节转入降A大调,后又与36小节转入降D大调。
整部咏叹调充分体现黎格莱托人物特点,从宣叙调到咏叹调,将人物内心戏剧性变化刻画的入木三分。
作品中前所未有大量的使用了节奏快速的连续音,以及近于嘶吼般的声音力度,从黎格莱托得知自己的女儿被绑架时的狂风暴音符到无力回天苦苦哀求的持续音保持,充分将人物复杂心情表露无遗。
这部作品是一首演唱技巧很难而又复杂的咏叹调,是黎戈莱托情绪爆发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这部歌剧的关键音乐部分。
在这里的整个音域较宽、节奏速度很快、硬起音最多以及人物情绪最复杂的咏叹调。
音乐开始,乐队伴奏部分连续的六连音快速奏出,旋律狂风般进入,低音也连续以持续音颤动。
第一个音D以硬起音强烈的长处,急速而有力的嘶吼,声音与乐队完美结合,表现十分强烈。
此处与其唱出来,倒不如是男主人黎格莱托恨之入骨的嘶吼。
短短十几小节已经把这位痛失爱女、万分紧张的老人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把所有的怒火发泄到大臣身上,怒斥他们的罪行。
接下来,出现了大量的以主音C为中心伴随着三连音,此处是前部分的继续,衬托出黎格莱托焦急的心情,声音表现不再是愤怒,而是担心自己的女儿,他几乎绝望的嘶吼着“让我进去,让我进去”,只要能见到、救出自己的女儿,他在所不惜。
1.介绍威尔第(延伸瓦格纳早5个月出生)生平经历故事及其贡献与意义居塞比·威尔第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农村小客栈主家庭,比在莱比锡出生的瓦格纳晚5个月。
他的父亲是当地旅馆的老板和杂货商。
这是一个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
父亲打发他到附近布塞托一个鞋匠家去住,幼时从乡村乐师学音乐,他在那里学习管风琴,并在镇上管弦乐团工作。
当他被镇民送往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却遭到拒绝,被拒原因是他的岁数太大(超过了14岁)。
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38年25岁的他回到布塞托开始歌剧创作,后来开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该剧于1839年他26岁时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歌剧取得了成功,使他获得了创作三部新歌剧的合约。
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使他一跃而成为意大利第一流的作曲家。
1848年应马志尼的委托,写成爱国歌曲《把号角吹响》。
作于四十年代的早期歌剧《纳布科》、《伦巴第人》、《欧那尼》等,表现了爱国思想和反抗异族压迫的精神,对当时意大利资产阶级的统一和独立运动起了鼓舞作用。
(工业革命反对封建1840 鸦片战争)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中期歌剧《利哥莱托》(一译《弄臣》)、《行吟诗人》、《茶花女》等,以在意大利民歌和民间舞曲基础上提炼的音乐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人物的性格面貌,内容亦触及一定的社会问题,并流露出对被损害者的同情。
七十至九十年代的后期歌剧,以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具有革新意义的《阿依达》、《奥赛罗》为代表,在音乐上常把宣叙调和咏叹调融为一体,管弦乐效果亦较丰富。
(1867年首演《唐卡洛》)除歌剧三十余部外,尚作有纪念孟佐尼的《追思曲》以及若干声乐曲。
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威尔第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一些革命歌曲鼓励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从《伊丽莎白》看音乐剧的音乐创作作曲家西尔维斯特·里维-音乐论文从《伊丽莎白》看音乐剧的音乐创作作曲家西尔维斯特·里维文字_费元洪该如何创作一部音乐剧的音乐?这也许是当下中国音乐剧界最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为音乐剧创作音乐并不容易,这不该是作曲家一拍脑袋就去创作的,也不是仅仅依靠一腔热血或者天赋灵感就能创作好的。
世上各类成功的音乐剧,均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随之而来的创作方式。
作曲家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搭建所谓的“音乐大厦”,绝非仅仅追求音乐的好听。
可惜的是,当下中国的很多作曲家还停留在“写单曲”的创作思维中,对该如何创作音乐剧的音乐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往往兴之所致,挥笔而就,音乐写得又快又顺,唯独缺乏整体的设计。
这恐怕是当下中国原创音乐剧音乐创作的最大问题。
艺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其本质便是要打破旧规则,建立新规则。
但如何去建立,如何去打破,首先就应该知道规则是什么,在哪里,有哪些,别人是怎么做的。
许许多多在西方行之有效的音乐剧创作观念与手法,如何去做,早已成为业内常识,做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而我们在音乐剧的音乐创作上,还处于建立常识的阶段,没有常识,就很难有真正的创新。
近日,我借作曲大家西尔维斯特·里维(Sylvester Levay)来沪参加其作《伊丽莎白》首演的机会采访了他,而里维也坦诚地与我们分享了一些他对音乐剧音乐创作的心得,故而下文中包含了许多西方音乐剧音乐创作的惯常手法,也可谓传递常识之尝试。
里维的音乐剧创作除了这次大热的《伊丽莎白》外,还有《莫扎特》(Mozart)、《瑞贝卡》(Rebecca,又译“蝴蝶梦”)《玛丽·安东奈特》(MarieAntoinette)、《柏斯夫人》(Lady Bess)等经典德语音乐剧,可以说他在德语音乐剧界的地位,甚至要胜于英语音乐剧界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Webber)。
一、 歌剧《埃尔纳尼》简介(一)作曲家简介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是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被誉为歌剧之王。
威尔第创作的歌剧,善于绘声绘色地刻画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威尔第认为:“意大利人喜爱的歌剧是能够真实体现人性的艺术形式,独唱的声乐旋律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坚持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威尔第从梅耶贝尔和瓦格纳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吸收的关系,最终给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带来了超越和完美的发展[1]”。
威尔第在(19世纪30-40年代)的歌剧创作主要以爱国主义为题材,代表作品《纳布科》《埃尔纳尼》《麦克白》等,咏叹调《等着瞧吧,大胆老头》就选自这一时期的歌剧《埃尔纳尼》。
(二)歌剧的创作背景及故事梗概《埃尔纳尼》是威尔第创作于19世纪40年代的一部歌剧,根据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
这是威尔第26部歌剧中的第4部,这部歌剧的成功使得他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歌剧大师。
歌剧《埃尔纳尼》的故事大概发生在16世纪初的西班牙,叛军领导者埃尔纳尼与国王有杀父之仇。
爱尔维拉与埃尔纳尼是一对相爱的恋人,但爱尔维拉却与年迈的席尔瓦公爵订婚。
国王唐·卡洛也深爱着爱尔维拉。
唐·卡洛当上罗马查理曼帝国的皇帝后,赦免埃尔纳尼并准许他与爱尔维拉成婚。
最终因为四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埃尔纳尼与爱尔维拉双双殉情。
二、歌剧《埃尔纳尼》中唐·卡洛的人物塑造(一)角色分析歌剧中唐·卡洛的咏叹调《等着瞧吧,大胆老头》场景发生在歌剧第二幕:埃尔纳尼为了躲避国王唐·卡洛的追杀,乔装来到席尔瓦公爵的城堡请求避难,席尔瓦公爵按照当时的西班牙风俗留下埃尔纳尼并保护他的安全,国王知道埃尔纳尼藏在席尔瓦公爵的家里,却因搜查不到埃尔纳尼,盛怒之下唱出了《等着瞧吧,大胆老头》这一咏叹调。
《唐·卡洛斯》演出⼴告SANA102SH 【2001.1.1】“意⼤利杰出歌剧作曲家威尔第逝世百年,威尔第不同时期的肖像及其作品⼩版张(12票)”12-9(威尔第肖像及作品《唐·卡洛斯》剧照)威尔第著名歌剧《唐·卡洛斯》威尔第著名歌剧《唐·卡洛斯》《唐·卡洛斯》是⼀部5幕歌剧,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法⽂剧本由卡⽶尔·德·洛克勒及约瑟夫·梅⾥编写,改编⾃弗⾥德⾥希·席勒的戏剧《唐·卡洛斯》。
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于1867年3⽉11⽇在巴黎歌剧院⾸演。
《唐·卡洛斯》是由法⽂原版《唐·卡洛斯》译成的意⼤利⽂5幕及4幕版本,由阿奇勒·德·劳兹及安杰洛·扎纳迪尼所翻译,歌曲由朱塞佩·威尔第于1882年⾄1883年间修订。
4幕的意⼤利⽂版本在1884年1⽉10⽇于⽶兰史卡拉歌剧院⾸演。
法⽂原版第1幕的枫丹⽩露场景于1884年删减版本中被移除,并于1886年再次于意⼤利⽂版本加⼊。
20世纪上半叶,《唐·卡洛斯》并不常上演,但于战前时期,这部歌剧成为⼀部著名歌剧。
《唐·卡洛斯》的剧情是:中世纪,法国和西班⽛屡屡发⽣战争,百姓流离失所。
法国公主伊丽莎⽩接济难民,深受百姓爱戴。
西班⽛王⼦唐·卡洛斯和伊丽莎⽩虽然订下婚约,两⼈却没见过⾯。
唐·卡洛斯来到法国,在森林中与伊丽莎⽩相遇,⽅互诉衷情。
不料,战争结束的代价却是伊丽莎⽩要嫁给西班⽛国王菲利普⼆世,也就是唐·卡洛斯的⽗亲!两⼈初逢的喜悦突然间跌⼊到深渊。
百姓们希望伊丽莎⽩和西班⽛国王的婚约能够换来持久的和平,结束战乱⽣活的愿望,终使伊丽莎⽩忍痛离开了失望的唐·卡洛斯。
失去爱情的唐·卡洛斯在修道院⾥徘徊,好友罗德⾥格⾃前线返回使他很⾼兴。
姓名:杨驰专业:影视广告2008级班级:(1)班学号:080575011318 一.关于威尔第1〉威尔第简介居塞比·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曾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
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姓名:杨驰专业:影视广告2008级班级:(1)班学号:080575011318 2〉成就和荣誉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
出身于小商之家,曾报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师从拉维尼亚学习作曲和配器。
创作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渊源,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
3〉代表作《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塞罗》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弄臣》赏析1〉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弄臣英文名称:Rigoletto姓名:杨驰专业:影视广告2008级班级:(1)班学号:080575011318剧本:皮亚维根据法国作家雨果的戏剧《欢乐的国王》改写而成作曲:〔意〕威尔第首演:1851年3月11日在威尼斯费尼斯歌剧院2〉主要角色利哥莱托(曼图亚公爵的弄臣,男中音)曼图亚公爵(男高音)吉尔达(利哥莱托的女儿,女高音)斯帕拉夫契列(刺客,男低音)玛德莱娜(刺客的妹妹,女中音)蒙特罗内伯爵(男中音)切普拉诺伯爵(男低音)切普拉诺伯爵夫人(女高音)乔万尼(吉尔达的保姆,次女高音)包尔萨(曼图亚公爵的侍从,男高音)3〉内容赏析门里的斯帕拉夫契列准备行动了,玛德莱娜拦住他的去路:“我去叫他逃跑!”姓名:杨驰专业:影视广告2008级班级:(1)班学号:080575011318 “金币不想要了?”“宁可不要!”“算了,让开!”“不!”当哥哥的想了想:“找个替死鬼怎么样?如果午夜钟声响起之前有人来敲门,我就杀了他顶替。
从苔斯特蒙娜的音乐及唱段诠释看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殊途同归
的女性命运
在意大利乃至整个世界歌剧领域中,威尔第以其作品的博大精深而矗立在歌剧世界金字塔的顶端。
《纳布科》、《弄臣》、《茶花女》、《奥赛罗》他一次次树立着歌剧历史进程上的丰碑。
从《奥贝托》到《法尔斯塔夫》二十六部歌剧,大师以毕生的经历和他那独特的音乐语汇,创作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纵观这些作品不难发现,悲剧是大师钟爱的创作题材,在这些作品中他除了向我们刻画了那些英勇、刚毅的男性角色之外,更不乏柔美、善良的女性角色。
但在这些形形色色、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经历过各自的情感变化后,大都以死亡作为其命运的结局。
或许是时代和自身的情感经历等诸多原因,促使大师在创作时对这类女性格外关注,并用细腻的音乐将她们的形象和命运再现于观众面前。
本文将从歌剧《奥赛罗》中女主人公苔斯特蒙娜的音乐及唱段入手,看作曲家如何诠释其悲剧命运,进而通过她与威尔第其它代表作中女性角色命运及情感的音乐发展进行比较与分析,总结作曲家对这些不同的人物刻画时的相同之处,并分析造成这些悲剧的深层原因。
从歌剧《唐·卡洛》伊丽莎白公主角色中浅析威尔第创作的草根情怀作者:刘航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刘航[1][内容提要]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共创作歌剧28部,歌剧《唐卡洛》是威尔第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歌剧堪称是一部具有野心的巨作,也可以说是他最伟大的一部歌剧,这部歌剧无论从服装、化妆、戏剧表演、舞台背景以及故事内容都是非常出色的。
如果说故事的冲突性是戏剧向前发展源泉,那么《唐卡洛》可以说是思如泉涌,其实剧中的五个重要角色都可以做为单独的形象具体进行分析,因为在剧作家手下鲜明的人物都是具有典型性的。
做为声乐演唱者,我们不仅要追求声乐的高超技巧更加要演唱出剧情的变化和人物内心的感受,唱出作曲家的心声。
[关键词]威尔第/《唐卡洛》/悲剧中图分类号:J6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1)02-0176-3威尔第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为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是在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共创作歌剧28部,虽然在早期一直受到音乐评论家的抨击和打击,但经过一个多世纪时间的考验,在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后,威尔第歌剧中的曲目经久不衰的被音乐爱好者不断的传诵,也证明了他的创作魅力所在。
歌剧《唐· 卡洛》是威尔第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是继《命运之力》后又一历史巨作。
威尔第的一生的创作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从小生活上的拮据,在创作上的不被认可,都是他充满悲剧性的人生色彩的伏笔。
他的音乐启蒙来源于他八岁时父亲送给他的一架古钢琴,从此就开始了他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自古伟人多磨难,恰恰在威尔第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他学习音乐的道路开始就充满了困难和波折,谁会想到这位世界闻名的作曲家曾经遭到米兰音乐学院的拒绝录取,并且当时他是靠资助去考试的,他没有殷实的家庭做为背景,没有家庭教师单独的辅导,仅凭自己的执着和热情一如既往的进行着创作,当时遭到拒收对威尔第的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音乐创作的热情。
随后他在别人资助的情况下留在了米兰向老师学习作曲技术,与此同时他的家乡布塞托也对他进行了资助,当然这也随后成为他们要挟威尔第为他们创作的砝码。
所以威尔第的一生都很痛恨施舍,因为他了解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只是有的代价你能看到,而有的代价你看不到。
也使威尔第从小就对统治和压迫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和厌恶,当然这对于他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说专业上的打击并不是人生和他开的最大的玩笑,那么接下来的致命打击使得威尔第曾萎靡一时,也出现了他一生创作的致命伤!威尔第在1839年成功的上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这部歌剧充分证明了威尔第创作的能力,也为世人所认可,同时使得经济拮据的威尔第有了一定的改善,正因为这部剧的成功也为他带来了其他创作的订单,命运总是这样,在你得意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状况带给你,正如西方宗教里面的一句话:幸福总是带着危机的面具来到你身旁。
1840年正当威尔第认为人生即将进入一个比较平稳的时期,命运又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当年正是他全身心创作喜歌剧《一日之王》时,他那幼小的儿子、女儿和妻子在两个月内相继离开了他,这位饱受磨难的作曲家有一次品尝到人生的苦涩,在巨大悲痛的影响下,在出版商和剧院合同的双重压力下,可想而知这部作品的质量,更不要说回报了,这部喜歌剧的失败使得威尔第在这种体裁创作上的空档,直到暮年他才创作了另外一部喜歌剧《福斯塔夫》。
精神的几近崩溃使得他的思想有点皈依佛门的感觉,他为意大利的天主教创作的宗教歌曲,也被认为是具有反叛宗教的思想,这下威尔第与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从此他的创作重点放在了草根人物阶层上面,主要思想是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呐喊!紧接下来我们可以在他的许多部作品中看到这样的典型形象,如《弄臣》里的利格莱托,《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等等,这些鲜明的角色无一不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品尝着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受到上层阶级的压迫和欺诈,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这样的情节和人物受到大众的喜爱和传唱,自然也把威尔第推向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歌剧《茶花女》的上演曾一度消沉,然而优秀的作品自然会有它的受众,这部剧的剧情尖刻而生动的描绘了上层社会那糜烂奢华的腐败生活,自然遭到贵族阶级的反对。
但他并没有向贵族阶级低头,1862年应巴黎的邀请创作了场面宏大的歌剧《唐·卡洛》。
之所以选择《唐·卡洛》这部作品,和他的题材分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民主思想是当时时代的主题,席勒这部作品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从王子唐·卡洛身上就能清晰可见。
而威尔第本身也有追求民主、反对统治的愿望,与革命思潮相呼应,也使得两千多年的上帝创造万物说彻底瓦解。
一向视自己为社会底层小人物之喉舌的他,怎能不仗义执言。
虽然我在这部歌剧里是以伊丽莎白公主为视角阐述,她并不是社会底层的人物,但是她带有纠结的人物性格,只能是命运受人摆步的角色,也象征着无奈和被剥削、被迫害的人物。
做为一名公主原本应该是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却被命运无情的掌握着;本应和自己有婚约的王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却因为政治原因嫁给了自己恋人的父王菲利普二世,成为恋人的母后。
世间最大的悲哀和无奈莫过于此吧!这也注定她悲惨的一生,也为全剧的悲剧性色彩做了伏笔。
可以说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潜移默化的给人们渗透复杂的人物关系,使人们的心更加向往那纯美和谐的社会。
我之所以从伊丽莎白公主的视角来写,是因为她更加能够体现出被命运束缚、无可奈何的情感,可能她的情节更加的符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心里,体现了那种对命运不甘低头而又没有办法改变的无奈,甚至连一点斗争的情怀都没有,对待命运听之任之。
可能伊丽莎白公主的命运写照更加贴切的呼应着观众们的心里需求,作为一名公主都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更不用说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了。
伊丽莎白公主在剧中有一首著名的咏叹调《你怎能知道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空虚》,这首咏叹调可以说是鉴别是否是喜剧女高的一块试金石,同时它也呈现着当时威尔第的创作特点:解决了歌剧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结合,解决了咏叹调与宣叙调的结合,实现了民族风格与国际风格的结合,强化了器乐与声乐的结合。
唱过这首咏叹调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那种首尾相呼应的对称,这首作品的宣叙调不是像以往的咏叹调在开头,而是在中间,前一段和后一段旋律相互映衬,进行对比。
其中一些变奏的手法,使人们能够产生一种重拾记忆碎片的感觉。
歌剧《唐·卡洛》是历史上曾经真正发生过的事情,由于当时的社会需求作家席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编,然后形成歌剧之后威尔第又进行了更加人性的二次加工,这是一部适应当时社会思潮的歌剧,是一部具有历史使命的歌剧。
其中的每一个重要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悲剧,菲利普二世的悲剧是王后的不忠,在爱情和亲情面前,即使是国家的领袖又能奈何得了人的情感吗?这不是人为就可以改变的事实;唐·卡洛的悲剧是爱人成为自己的母后,自己为了逃避现实想要拯救那受苦受难的人民;伊丽莎白公主的悲剧更加不用说了,一个被命运掌控的尘埃,一个认为一切都是宿命的悲观主义者;还有艾波莉公主,一个深爱唐·卡洛又曾经是他父王的情人的公主。
这种种悲剧可能更加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的生活,无论什么时代,爱情、自由、权利一直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也是矛盾的导火索,可以说人的出生就象征着一种悲剧的开始,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他自己的烦恼和痛苦,正如《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说:幸福的家庭大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在追寻着我们想要的,但是不可能我们追求的我们都能够拥有,除非是没有生命的物体,生命正如有着那么多的不可预知性,我们才追求,如果所有的人生过往我们都了若指掌,我们就不会追求,更加不会有矛盾的存在,戏剧的矛盾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它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爱情、死亡永远是戏剧的两条线索,并且是永恒的主题,而这正是我们掌控不了的,人们可能总是具有征服的欲望,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戏剧和悲剧发生。
歌剧《唐·卡洛》是威尔第的思想风格的又一经典,他已经不再是以平民为主角,而是上升到了宫廷的人物,虽然是历史题材,但也折射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这样的有所指瞄头更加对准了统治阶级,并与他们针锋相对,这也深深刻刻体现了威尔第的进步思想,和他对于生命的诠释,他追求自由,主张民主,这也正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在宫廷里也有一部分人是追求民主和自由的,这里有两种思潮的斗争,有父子之间的斗争,有爱人之间的斗争,有夫妻间的斗争等等。
威尔第的戏剧矛盾和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他受到很多的不公,他才要斗争,与其说是他是广大人民的口舌,不如说他在表达自己的内心内心愤恨,自始至终他对于不是科班出身,别人不承认他的作品,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就好比莫扎特写了好多喜歌剧,它传达的是乐观、幸福、童真一样,因为他接触的就是贵族,从小就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所以他心里所想的都是很阳光的一面,即使是歌剧里的反面角色你都会认为他们很可爱,无可厚非,作曲家的创作肯定是带有自己主观意识的思想,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东西。
你会在他们的作品里发现,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就会伴随着怎样的思想,人们都知道威尔第会经常修改原剧本,可是相对于这部戏来说,这是最最尊敬原稿的一部作品。
剧中的伊丽莎白公主可以说是幸运的而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她拥有高贵的出身美丽的容貌,自己爱的人同时也深爱着她,不幸的是,她是封建统治的傀儡。
即使不公她也不敢进行抗争,懦弱的灵魂始终认为是宿命的安排。
伊丽莎白公主从出场的那一霎那就是充满着耐人寻味的感觉,她的高贵、美丽、端庄,以及那冰冷肃穆的神情,让人心生畏惧有充满好奇,她的爱情被政治的原因给破坏了,她又是如何保持着纯净的心灵去想念和怀念她那已逝的爱情,那冰冷的容颜下又隐藏着怎样的执着和坚忍,对于她的形象做为笔者的我充满着恋爱同时又对她产生忿恨——为什么不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我们对这个人物又爱又恨,可能正因为她本身就带有这样矛盾的性格才使我们不得不注视她。
在这部歌剧的最后一幕中,伊丽莎白公主演唱了一首著名的咏叹调《你怎能知道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空虚》,这首作品唱出了她的坚持,坚持自己国家的安危第一,甚至可以随时牺牲自己的幸福,同时又唱出了她为爱付出的精神,因为她知道王子要来看望她,所以为了她爱的人的安危,她要向他做永远的告别,愿美丽的爱情永远的埋藏在心间。
全曲共分为九个段落来展示她内心情感的变化,第一段是15—22小节,在庄严的旋律中演唱者要用宣叙的语气进行演唱,因为这是全曲的主题,它会贯穿着整个乐曲。
第二段是23—34小节,充满戏剧张力的大线条连贯乐句,极富有歌唱性,它和前一段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饱满的音符倾诉着心中的痛苦,传递着对上帝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