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儿童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9
颅底凹陷症什么是颅底凹陷症?颅底凹陷症是一种颅骨畸形,通常发生在颅底或颅顶,导致颅骨凹陷,并可能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症状。
这种疾病通常由遗传、生长异常或外伤等因素引起。
颅底凹陷症在临床上比较罕见,但一旦发病,可能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
颅底凹陷症的症状颅底凹陷症的症状可能因患者的年龄、病因和病程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头部外观异常•颅骨局部凹陷•头痛•头晕•视力问题•咬合异常当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颅底凹陷症的诊断诊断颅底凹陷症通常需要通过以下方法:1.临床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头部外观和症状表现。
2.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或MRI等,可以清楚显示颅骨的结构和凹陷情况。
3.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综合以上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医生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颅底凹陷症的治疗治疗颅底凹陷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1.保守治疗:对于轻微的颅底凹陷症,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观察和定期复查。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颅底凹陷症,可能需要手术矫正颅骨凹陷,恢复头部外观和功能。
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医生会充分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以减少手术风险并达到最佳疗效。
颅底凹陷症的预后颅底凹陷症的预后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病因、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轻度的颅底凹陷症,经过治疗后患者可能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复;但对于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和随访。
综上所述,颅底凹陷症是一种颅骨畸形疾病,造成颅骨局部凹陷和一系列症状。
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怀疑患有颅底凹陷症,务必及时就医,请勿延误诊治。
祝您健康!。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一、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凹陷性颅骨骨折(开放性、闭合性)(ICD-10:S02.902)行开颅凹陷性颅骨骨折清除术或骨折复位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凹陷骨折清除及骨折复位术手术原则:(1)闭合性颅骨骨折:①儿童乒乓球样凹陷骨折,不伴有神经机能障碍,无需手术治疗;②儿童颅骨凹陷骨折较大较深,在全麻下行钻孔、凹陷骨折撬起复位术;③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0.5cm,不伴有神经缺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无需手术治疗;④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1cm的患者,行手术治疗;⑤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行急诊手术。
(2)开放性颅骨骨折:①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立即手术治疗;②颅骨骨折参考闭合性颅骨骨折适应症处理。
2.禁忌症:(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2)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02.902)凹陷性颅骨骨折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同时合并脑挫裂伤、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等患者不进入此路径。
颅底凹陷症操作规范
【适应证】
1CT或MRI检查证实颅底凹陷。
2进展性小脑、延髓、颅神经及上颈神经受损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等症状。
【禁忌证】
1偶然发现无症状者。
2患者或家属不同意手术。
【术前准备】
1完整的X线、CT及MRI检查。
2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检,以备与术后检查相比较。
【操作方法及程序】
座位或俯卧位。
枕下正中直切口,从枕外粗隆上方3cm至第5颈椎棘突。
沿切口向深处分离,将枕下肌肉和颈1~3椎旁肌向两旁牵开,暴露枕骨和第1~3颈椎椎板。
咬开枕骨骨窗,枕骨切除方向宜从上向下,分块咬除。
枕骨切除范围应较广,两侧至乳头内侧缘,上方到横窦,下方打开枕骨大孔后缘。
在枕骨大孔附近,颅骨内陷,硬脑膜外间隙狭小,应小心地用磨钻切除颅骨,达到解除骨性压迫,又不增加神经损害。
可酌情切除颈1~2椎板。
硬脑膜外层切开,然后分层紧密缝合切口。
【注意事项】
1注意有无合并其他颅颈畸形
2麻醉时应注意气管插管时头部防止过分后仰。
3手术后,搬动患者时应保持头部与颈部方向一致。
【术后处理】
抗生素应用24小时。
【并发症】
1呼吸困难。
2肢体瘫痪。
3饮食呛咳,咳嗽无力。
4硬膜外血肿。
颅底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概述】单纯颅底骨折少见,多与颅盖骨折并存。
颅底水平的外力,头部挤压变形,和头部垂直打击、垂直坠落均可造成颅底骨折。
临床主要靠脑脊液耳、鼻漏来诊断。
颅底骨折可仅限于某一颅窝,亦可横行穿过两侧颅底或纵行贯穿前、中、后颅窝,骨折线常与鼻旁窦、岩骨或乳突气房相通,而形成隐性开放性骨折,引起颅内继发感染是最严重的问题。
【临床表现】1.颅前窝骨折(1)双眼周围淤血呈紫蓝色,俗称“熊猫眼”。
(2)单侧或双侧嗅觉障碍。
(3)少数可有视神经损伤表现。
(4)脑脊液鼻漏。
(5)CT示颅内积气。
2.颅中窝骨折(1)颞肌肿胀或耳后迟发性淤斑。
(2)听力障碍和面瘫,也可有动眼、滑车、三叉和外展神经麻痹。
(3)脑脊液耳漏,也可鼻漏。
(4)CT示颅内积气。
3.后颅窝骨折(1)乳突和枕下可见皮下淤血。
有时在咽后壁发现黏膜下淤血。
(2)可有舌咽、迷走、副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表现。
(3)拍X线汤氏位照片可见骨折线。
【诊断要点】1.明确外伤史及一般神经系统症状。
2.脑脊液鼻漏、耳漏。
3.颅底薄层CT扫描,可能显示骨折线。
4.头颅CT显示颅内积气。
5.双眼、颞部、耳后、枕下肿胀淤血。
6.相应脑神经损伤表现。
【治疗方案及原则】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继发性颅脑损伤出现。
2.有脑脊液漏者应视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漏液持续4周以上不能自愈者应行开颅脑脊液漏修补术。
【处置】1.需住专科病房。
2.耳鼻孔均不可填塞和冲洗,可于鼻孔内滴人抗生素溶液。
保持耳道清洁。
3.嘱伤员不要用力咳嗽,打喷嚏和擤鼻涕。
4.一般不作腰椎穿刺。
5.取头高位,保持头偏向不漏一侧数天,多数可在2周内自愈。
【注意事项】1.颅底骨折的X线诊断价值较小,可拍摄不同角度的颅底片增加检出率。
2.继发颅内感染者应先控制感染后行手术修补漏孔。
3.事先确定脑脊液漏的部位,是手术修补成功与否的关键。
4.警惕颅底骨折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5.迟发脑脊液漏液因化验有糖可与过敏性鼻炎鉴别。
诊疗指南颅骨骨折
诊疗指南:颅骨骨折
简介
颅骨骨折是指颅骨骨质断裂的一种病理状态,通常由头部外力作用引起。
本指南旨在提供颅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处理这种情况。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可对颅骨骨折进行初步诊断。
常见症状包括头部疼痛、出血、头部肿胀、呕吐等。
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能够帮助确定骨折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分类
颅骨骨折可根据骨折的位置、形态和伤害程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线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和压迫性骨折等。
治疗
治疗颅骨骨折的方法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轻度的
线性骨折可能只需要观察和休息,而开放性骨折则需要及时手术处
理以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对于压迫性骨折,可能需要使用减压
手术来减轻颅内压力。
预防和护理
颅骨骨折的预防包括正确佩戴头盔、避免头部暴力碰撞以及注
意安全措施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和外力冲击。
如果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
就医。
结论
颅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头部创伤,及时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对
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指南提供了初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但
具体的治疗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预防上,个人应
加强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发生颅骨骨折的风险。
颅骨凹陷性骨折 (2016年版)
一、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ICD-9-CM-3:02.02-02.0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有头部外伤病史; (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 (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 (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 2.辅助检查: (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 (2)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或3D成像):凹陷骨折征象,平扫可除外有无继发颅内异常; (3) 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5cm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0.5cm,同时存在局灶症状或引起颅内压增高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大静脉或静脉窦处的凹陷性骨折,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下陷较深仍可观察,待充分准备后择期手术;重要功能区的凹陷骨折,当骨折片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癫痫等,应行骨片复位或清除术。 4.合并脑损伤或凹陷面积大,导致颅内压增高、CT显示中线结构移位、出现脑疝征象者,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5.开放性粉碎性凹陷性骨折者,行手术清创及骨片清除术。 6.手术风险较大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7.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行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2.902颅骨凹陷性骨折疾病诊断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同时伴有其他疾病诊断,需要优先于凹陷性骨折处理者,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根据情况选择); (4)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3D重建)。 2.根据患者病情,建议选择的检查项目: (1)颈部CT扫描、X线平片; (2)腹部B超; (3)头颅核磁共振;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选择用药。根据伤口有无污染和感染决定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 3.手术内置物:颅骨修复材料、硬脑膜修复材料、颅骨固定材料等。 4.输血:根据手术失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头CT、血常规。 2.根据患者病情,建议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颈部MRI、胸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3.术后用药:止血药、神经营养药,有严重脑挫裂伤者根据情况可使用抗癫痫药。 (十)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体温正常,手术切口愈合良好;生命体征平稳。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继发其他部位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和颅内高压等,严重者需要再次开颅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切口、颅骨或颅内感染,内置物排异反应,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3.伴发其他疾病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ICD-9-CM-3: 02.02-02.06)。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7天 时间 住院第1日 住院第2日
主要诊疗工作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病情告知 如患儿病情重,应当及时通知上级医师 完成病历书写 止血、营养神经治疗 上级医师查看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完善术前准备 相关检查 向患者和/或家属交代病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止血、营养神经治疗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小儿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饮食 止血药、神经营养药 临时医嘱: 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必要时)、大便常规(必要时) 肝肾功能、卡式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心电图、胸片(必要时) 头颅CT检查 长期医嘱: 小儿脑外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饮食 止血药、神经营养药 临时医嘱: 拟明日全麻下行凹陷性骨折整复术 禁食 备皮 术前针
主要护理
工作
入院护理评估及宣教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状况 遵医嘱给药 完成护理记录 遵医嘱给药 生活护理 术前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3日 (手术日) 住院第4日 (术后第1天) 住院第5日 (术后第2天)
主要诊疗工作
安排手术 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完成手术记录及术后记录 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手术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伤口换药,观察伤口敷料情况 停用止血药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病程记录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小儿脑外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饮食 止血药 神经营养药 临时医嘱: 根据病情需要下达相应医嘱 长期医嘱: 小儿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饮食 止血药 神经营养药 临时医嘱: 根据病情需要下达相应医嘱 血常规 血生化 头颅CT 长期医嘱: 小儿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饮食 神经营养药 临时医嘱: 根据病情需要下达相应医嘱 换药
主要护理工作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以及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 预防并发症护理 完成用药及术后宣教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完成护理记录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6日 (术后第3天) 住院第7日 (术后第4天)
主要诊疗工作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 确定患者能否出院 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通知出院处 开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小儿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饮食 神经营养药 临时医嘱: 通知出院 出院后复查,门诊拆线
主要护理
工作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完成护理记录 完成出院指导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备注: 1.院内感染(是/否) 院感名称: 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因: 抗生素名称: 使用时间: 天 3.延长住院时间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