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凹陷性骨折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8
凹陷骨折属于什么骨折1凹陷性骨折的概念凹陷性骨折,顾名思义,一般是指骨骼受到直接暴力、钝器打击等,导致骨骼连续性中断,骨折碎块向内侧凹陷。
临床比较常见的部位比如颅骨、颧骨等。
轻度的凹陷性骨折,如果移位不明显,一般对骨骼主体稳定性影响不大,可以采取保守治疗。
尤其是婴幼儿颅骨凹陷性骨折,如果没有神经系统症状,可以密切观察,在生长愈合过程中,大部分患儿颅骨的凹陷性骨折会自行回弹。
而凹陷性骨折如果移位比较严重,比如颧弓塌陷、颅骨凹陷性范围较大,造成颅内压增高等,临床一般需要进行骨折的提拉复位,必要时结合内固定治疗。
这种骨折可以单独发生,或者是与线状骨折合并发生,此外,这种骨折多发生于骨质相对坚硬的骨骼,临床上要根据骨折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生活中避免劳累,多休息,不要剧烈运动。
主要是由于外伤引起的这种疾病,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以免造成脑部神经受损或者其他严重的现象。
颅骨比较薄,容易受到外力的损伤,比较轻的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的方式来减轻病情,较为严重的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手术最佳时机的选择,一般认为是创伤后的水肿前,即3-6小时,或水肿部分消退后,即3-10或14天。
因为组织水肿不仅可以掩盖骨折移位情况,也影响骨折的复位。
而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如局部血肿,开放性损伤,面部大面积骨折等,则需要早期治疗。
1.1颅骨凹陷性骨折病史⑴多有头部外伤病史。
(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
(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
(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或局灶性癫等相应症状。
2.凹陷性骨折的诊断分类分类2.1 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cm,临床出现局灶性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
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粉碎性凹陷骨折,需手术摘除游离碎骨片,保留带有骨膜的骨片,缩小日后需修补的面积,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手术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颅骨骨折一、定义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的改变。
其临床意义不在于骨折本身,而在于骨折所引起的脑膜、脑、血管和神经损伤,可合并脑脊液漏、颅内血肿及颅内感染等。
二、分类1、按骨折部位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2、按骨折形态分为:线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3、按骨折是否与外界想通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三、临床表现1、颅盖骨折(1)线性骨折:压痛、肿胀。
常伴局部骨膜(2)凹陷性骨折:好发于额、顶部。
多为全层凹陷,局部可扪及局限性下陷区2、颅底骨折多因强烈的间接暴力作用于颅底所致,常为线性骨折。
颅底部的硬脑膜与颅骨贴附紧密,故颅底骨折时易撕裂硬脑膜,产生脑脊液外漏而形成为开放性骨折。
常因脑脊液漏而确诊,按骨折的部位不同可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临床表现各异: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四、护理措施1、预防颅内感染,促进漏口早日闭合(1)体位:嘱病人采取半卧位,头偏向患侧,维持特定体位至停止漏液后3~5日,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至颅底硬脑膜裂缝处,促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
(2)保持局部清洁:每日2次清洁、消毒外耳道、鼻腔或口腔,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免液体逆流入颅。
嘱病人勿挖鼻、抠耳。
注意不可堵塞鼻腔。
(3)避免颅内压骤升:嘱病人勿用力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等,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
(4)对于脑脊液鼻漏者,不可经鼻腔进行护理操作:严禁从鼻腔吸痰或放置鼻胃管,禁止耳、鼻滴药、冲洗和堵塞,禁忌做要穿。
(5)注意有无颅内感染迹象,如头痛、放热等。
(6)遵医嘱应用抗菌药及TAT或破伤风类毒素。
2、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1)明确有无脑脊液外漏:可将血性液滴于白色滤纸上,若血迹外周有月晕样淡红色浸泽圈,则为脑脊液漏。
(2)准确估计脑脊液外漏量(3)注意有无颅内继发性损伤(4)注意颅内低压综合征。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凹陷性颅骨骨折(开放性、闭合性)(ICD-10:S02.902)行开颅凹陷性颅骨骨折清除术或骨折复位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凹陷骨折清除及骨折复位术手术原则:(1)闭合性颅骨骨折:①儿童乒乓球样凹陷骨折,不伴有神经机能障碍,无需手术治疗;②儿童颅骨凹陷骨折较大较深,在全麻下行钻孔、凹陷骨折撬起复位术;③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0.5cm,不伴有神经缺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无需手术治疗;④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1cm的患者,行手术治疗;⑤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行急诊手术。
(2)开放性颅骨骨折:①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立即手术治疗;②颅骨骨折参考闭合性颅骨骨折适应症处理。
2.禁忌症:(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2)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02.902)凹陷性颅骨骨折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同时合并脑挫裂伤、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等患者不进入此路径。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一、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或颅骨钛板(网)或其他颅骨修复材料修补术(ICD-9-CM-3:02.02-02.06)。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病史:多有头部外伤病史。
(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
(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
(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
2.辅助检查(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
(2)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或三维重建):可显示凹陷骨折范围及深度,CT平扫可除外有无继发颅内异常。
(3) 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cm,临床出现局灶性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粉碎性凹陷骨折,需手术摘除游离碎骨片,保留带有骨膜的骨片,缩小日后需修补的面积,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大静脉或静脉窦处的凹陷性骨折,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下陷较深仍可观察,待充分准备后择期手术;重要功能区的凹陷骨折,当骨折片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肢体麻木、癫痫等,应行骨片整合复位或清除术。
颅骨骨折的分类
颅骨骨折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导致颅骨发生断裂或破裂的情况。
根据骨折的具体位置和性质,颅骨骨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分类:
1. 线性骨折:最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颅骨出现直线型的裂纹,通常不造成片段移位。
2. 开放性骨折:也称为复合性骨折,是指颅骨骨折伴有头皮或其他软组织的开放性创伤,可能会引起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3. 粉碎性骨折:颅骨在受力下发生多个碎裂片,通常伴有严重的脑损伤和颅内出血。
4. 凹陷性骨折:颅骨局部向内凹陷,通常由较小的外力引起,如头部碰撞固定物体等。
5. 蝶窦骨折:指颧骨和筛骨之间的蝶窦区域发生骨折,可能会影响眼睛、面部神经和听力等。
6. 基底骨折:指颅底骨骨折,常见于头部严重撞击或颅骨受力导致的骨折,可能引起脑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
具体的颅骨骨折类型还需通过医学专业的影像检查和诊断来确认。
1/ 1。
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的方法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的方法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60例,采用游离骨瓣成型手术整复法治疗的方法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6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术中过程顺利,对周围其他组织损伤少,外观塑形良好。
结论:游离骨瓣成型整复法有安全简便,骨瓣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好等优点,可以避免凹陷性骨折撬抬复位的并发症。
【关键词】颅骨凹陷性骨折;游离骨瓣成型手术;整复方法【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063-02凹陷性骨折是颅盖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凹陷性骨折好发于额骨和顶骨,多为全层凹陷,少数仅为内板凹陷。
骨折部位的切线位X线摄片可显示骨折陷入颅内的深度。
多数颅骨凹陷性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1]。
手术的目的在于清创、清除碎骨片对脑组织的压迫,改变局部血液循环,修补硬脑膜以减少癫痫的发病率。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60例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27.5±3.5岁。
均为外伤患者,致伤原因:车祸32例,打击伤20例,跌伤8例。
骨折部位:顶部25例,额顶部21例,颞顶部14例。
新鲜骨折54例,陈旧性骨折6例。
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及手术确定,骨折范围均≥3cm×4cm,深度>1cm,合并硬膜外出血20例,硬脑膜破裂伴有局限性脑损伤及少量硬膜下出血12例。
1.2 方法单纯小面积颅骨粉碎性凹陷性骨折患者,采用局部麻醉;面积较大或合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者则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手术多采用马蹄形切口,翻起皮瓣,检查骨折情况。
在超出骨折区域1cm范围内钻骨孔4个(钻孔多少取决于骨折部位,如跨静脉窦者则应按跨窦骨瓣开颅的方法钻六孔),逐一用线锯或铣刀锯开形成包括粉碎性骨折区域在内的游离骨瓣。
颅骨骨折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颅骨骨折症状,尤其是颅骨骨折的早期症状,颅骨骨折有什么表现?得了颅骨骨折会怎样?以及颅骨骨折有哪些并发病症,颅骨骨折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颅骨骨折常见症状:感觉障碍、颅内压增高、颅神经损害、昏迷*一、症状1.颅盖骨折颅盖骨折有多种形式,除开放性及某些凹陷形颅盖骨折,在临床上可能显示骨折的直接征象外,闭合性骨折往往只显示骨折的间接征象,其确诊常有赖于X线检查。
(1)闭合性颅盖骨折的临床表现:骨折处头皮肿胀,自觉疼痛,并有压痛。
线形骨折的表面,常出现头皮挫伤和头皮血肿。
颞肌范围的明显肿胀,张力增高和压痛,常是颞骨线形骨折合并颞肌下淤血的征象。
外伤性颅缝裂开在小儿比较常见,早期可出现沿颅缝走行的条状头皮血肿。
骨膜下血肿或迅速形成巨大的帽状腱膜下血肿常暗示深面有颅盖骨折。
凹陷骨折多发生于额部及顶部,受伤部位多伴有头皮挫伤和血肿。
触诊时常可摸及骨质下陷,可出现骨片浮动感或骨擦音。
但切忌反复,粗暴操作,不应期望获得此项体征作为诊断的依据,而增加硬脑组织损伤甚至出血的危险。
在单纯头皮血肿触诊时,常有中央凹入感,易误诊为凹陷骨折,此时需拍颅骨切线位片加以鉴别。
有人认为颅骨凹陷深度小于1cm时多无硬脑膜裂伤,而凹入的碎骨片深度超过2cm 时,应高度怀疑有硬脑膜裂伤之存在。
凹陷骨折在皮质功能区可出现相应的刺激或损害症状。
凹陷骨折在静脉窦上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或压迫静脉窦引起颅内压增高。
广泛的凹陷骨折由于减少了颅腔的容积亦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2)开放性颅盖骨折:多发生于锐器直接损伤,少数为火器伤。
受伤局部之头皮呈全层裂开,其下可有各种类型的颅骨骨折。
伤口内可有各种异物如头发、碎骨片、泥土及布屑等。
此种骨折硬脑膜如完整称为“开放性颅骨骨折”;当硬脑膜也有破裂时则称为“开放性颅脑损伤”。
累及大静脉窦的粉碎骨折,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2.颅底骨折颅底骨折以线形骨折为主,因骨折线常通向鼻旁窦或岩骨乳突气房,由此分别与鼻腔或外耳道连通,亦称为内开放性骨折。
颞顶部颅骨凹陷性颅骨骨折15例整复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颞顶部颅骨凹陷性颅骨骨折整复体会。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例颞顶部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整复,观察总结其临床疗效。
结果:15例患者均术后头颅外形良好,术后4周内行颅脑ct检查2次,未见骨瓣膨出、移位及凹陷,符合正常颅骨弧度,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经手术整复后近远期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结论:第一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颅骨骨折修补整复,解除脑组织受压改善脑供血恢复脑积液正常循环及头颅形态,从而达到解除患者心身疾苦。
该手术方式操作相对简单,适用基层县医院推广,能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凹陷粉碎性骨折手术整复【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08-01颅骨骨折因不同类型不同部位不同程度,造成不同程度脑组织受压,影响脑供血和正常脑积液循环,产生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及头颅形态改变,给患者带来心理障碍与精神上的痛苦。
近五年本院共收治了15例颞顶部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患者。
经手术整复后近远期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将其操作及体会简述如下,希望能对和笔者一样工作在基层县医院同仁有所帮助。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选择近五年我院收治的15例颞顶部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4例;50-65岁3例,18-49岁8例,10-17岁4例;交通事故致伤5例,工伤事故7例,其它致伤3例,开放性损伤11例(其中4例有骨碎片嵌入脑组织内并有脑组织外溢)。
术前均行头颅x线和ct扫描诊断为粉碎性凹陷性颅骨骨折。
合并轻度脑挫伤都者五例,10例颅内未见明显异常,骨折范围均在家2×3-5×6厘米左右。
凹陷深度8mm-15mm所有病例gcs评分在于11-15分。
除1例合并有单侧下肢轻度单瘫外其余病例无其它神经定位体征。
所有受术者都要按照颅脑手术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颅骨凹陷骨折的测量方法
颅骨凹陷骨折是一种颅内骨折,通常是由于头部受伤导致颅骨
凹陷。
这种骨折可能会导致颅内出血、脑损伤和其他严重的后果,
因此需要及时准确的测量方法来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测量颅骨凹陷骨折的方法通常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计
算机辅助测量。
在临床检查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触诊和观察患者的
头部来初步评估骨折的情况。
影像学检查则包括X射线、CT扫描和MRI等,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信息和颅内损伤情况。
计
算机辅助测量则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精确测量,以便更准确地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
在测量颅骨凹陷骨折时,医生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骨折
的位置、大小、深度和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
通过这些测量数据,
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比
如手术复位或保守治疗。
总之,颅骨凹陷骨折的测量方法对于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制
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计算机辅助测量,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骨折的情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出现,帮助医生更好地处理这类严重的颅内损伤。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或颅骨钛板、硅胶板、有机玻璃修补术(ICD-9-CM-3:02.02-02.0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有头部外伤病史;
(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
(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
(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
2.辅助检查:
(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
(2)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凹陷骨折征象,平扫可除外有无
继发颅内异常;
(3) 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cm,临床出现局灶性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粉碎性凹陷骨折,手术摘除游离骨片,保留带有骨膜的骨片,缩小日后需修补的面积,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大静脉或静脉窦处的凹陷性骨折,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下陷较深仍可观察,待充分准备后择期手术;重要功能区的凹陷骨折,当骨折片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癫痫等,应行骨片复位或清除术。
3.合并脑损伤或凹陷面积大,导致颅内压增高、CT显示中线结构移位、出现脑疝征象者,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4.开放性粉碎性凹陷性骨折者,行手术清创及骨片清除术。
5.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6.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行
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
2.902颅骨凹陷性骨折疾病诊断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1小时以上,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适于急诊手术)。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4)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
2.根据患者病情,建议选择的检查项目:
(1)颈部CT扫描、X线平片;
(2)腹部B超;
(3)年龄>65岁的患者,行心肺功能评估、超声心动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根据伤口有无污染和感染决定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行急诊手术。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或颅骨钛板、硅胶板、有机玻璃修补术。
3.手术内置物:颅骨、硬脑膜修复材料、颅骨固定材料等。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
5.输血:根据手术失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8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术后当日和术后第7天复查头颅CT(加骨窗像)(如患者病情发生急剧变化,随时安排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2.根据患者病情,建议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颈部MRI、胸腹部X 线平片、腹部B超。
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有严重脑挫裂伤者可使用抗癫痫药7天。
(十)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体温正常,手术切口愈合良好;生命体征平稳。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继发其他部位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和颅内高压等,严重者需要再次开颅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切口、颅骨或颅内感染,内置物排异反应,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3.伴发其他疾病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4.非急诊患者不纳入本路径。
二、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或颅骨钛板、硅胶板、有机玻璃修补术(ICD-9-CM-3:
02.02-02.06)。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