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全部整合儿童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及治疗标准规定步骤
- 格式:doc
- 大小:68.54 KB
- 文档页数:11
1.目的规范医院颅骨修补术,保证手术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确保医疗安全。
2.范围开展此手术的所有医务人员。
3. 定义(无)4.标准4.1适应症4.1.1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
4.1.2颅骨肿瘤术后。
4.1.3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
4.2术前准备4.2.1向患者(昏迷者除外)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征得同意。
4.2.2按颅脑外科手术,行术前常规准备、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感染四项、胸片、心电图及头颅三维成像、刻光盘等。
4.2.3头颅三维光盘送厂家定制钛网,并再次征得家属和患者同意。
4.2.4术前头部备皮、禁食水及常规术前用药等。
4.3术中注意点4.3.1根据颅骨缺损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或上头架等。
4.3.2术中沿骨窗骨缘弧形切开术区头皮全层,钝、锐性分离头皮皮瓣,注意保护硬脑膜,止血彻底。
4.3.3钛网要固定稳妥,0号丝线间断悬吊硬脑膜数针。
4.3.4对于较大骨窗,因头皮皮瓣大,为防止术后皮下积血,可于皮下放置引流管,另戳孔出头皮接无菌引流瓶。
4.3.5常规缝合头皮切口,针距适宜,勿过宽或过密,影响切口愈合。
4.4术后注意事项4.4.1术后定期切口换药,使用抗生素数日预防感染。
4.4.2皮下放置引流管的,尽早拔除引流管,以防切口感染。
4.4.3术后注意头皮切口勿过度受压,影响切口愈合。
4.4.4术后切口拆线根据切口愈合情况,一般10-12天,必要时延长至二周。
5. 职责(无)6. 流程(无)7. 表单(无)8. 相关文件(无)。
目录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9)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7)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5)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31)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7)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2)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8)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5)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61)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70)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 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 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1.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2.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 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 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 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 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3)意识状态的评定(4)运动功能的评定(5)感觉功能的评定(6)言语功能的评定(7)吞咽功能的评定(8)认知功能的评定(9)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10)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11)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凹陷骨折属于什么骨折1凹陷性骨折的概念凹陷性骨折,顾名思义,一般是指骨骼受到直接暴力、钝器打击等,导致骨骼连续性中断,骨折碎块向内侧凹陷。
临床比较常见的部位比如颅骨、颧骨等。
轻度的凹陷性骨折,如果移位不明显,一般对骨骼主体稳定性影响不大,可以采取保守治疗。
尤其是婴幼儿颅骨凹陷性骨折,如果没有神经系统症状,可以密切观察,在生长愈合过程中,大部分患儿颅骨的凹陷性骨折会自行回弹。
而凹陷性骨折如果移位比较严重,比如颧弓塌陷、颅骨凹陷性范围较大,造成颅内压增高等,临床一般需要进行骨折的提拉复位,必要时结合内固定治疗。
这种骨折可以单独发生,或者是与线状骨折合并发生,此外,这种骨折多发生于骨质相对坚硬的骨骼,临床上要根据骨折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生活中避免劳累,多休息,不要剧烈运动。
主要是由于外伤引起的这种疾病,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以免造成脑部神经受损或者其他严重的现象。
颅骨比较薄,容易受到外力的损伤,比较轻的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的方式来减轻病情,较为严重的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手术最佳时机的选择,一般认为是创伤后的水肿前,即3-6小时,或水肿部分消退后,即3-10或14天。
因为组织水肿不仅可以掩盖骨折移位情况,也影响骨折的复位。
而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如局部血肿,开放性损伤,面部大面积骨折等,则需要早期治疗。
1.1颅骨凹陷性骨折病史⑴多有头部外伤病史。
(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
(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
(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或局灶性癫等相应症状。
2.凹陷性骨折的诊断分类分类2.1 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cm,临床出现局灶性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
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粉碎性凹陷骨折,需手术摘除游离碎骨片,保留带有骨膜的骨片,缩小日后需修补的面积,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手术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小儿颅脑外伤4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
方法:总结分析本院收治的48例14岁以下小儿颅脑外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
结果:全组外伤后都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呕吐42例:心率>100次/分25例,伴呼吸不规则10例;瞳孔变化8例,癫痫发作5例,死亡率4.2%,治愈率93.7%。
结论:小儿由于其生理特点,颅脑外伤后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变化、呕吐、癫痫发作等全身症状严重,对失血敏感,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小儿;颅脑外伤;特点【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33-02小儿颅脑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小儿颅脑损伤除有成人神经外科损伤表现外,尚有其独特性[1]。
本院自2002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14岁以下小儿颅脑外伤48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组48例,男26例,女22例。
年龄:3岁以下12例,4岁~6岁9例,7岁~10岁15例,11岁~14岁14例。
(1)致伤原因:坠落伤18例,车祸伤12例,打击伤18例。
(2)损伤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3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0例。
脑震荡7例,脑挫裂伤13例,颅内血肿16例,其中硬膜外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4例,脑内血肿3例,混合血肿5例。
颅骨骨折16例,其中线型骨折7例,凹陷性骨折6例,颅底骨折3例。
(3)临床表现:全组病例外伤后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入院时仍意识障碍27例,其中嗜睡7例,昏睡4例,朦胧5例,浅昏迷8例,深昏迷3例;反复呕吐42例;心率>100次/分25例,伴呼吸不规则10例;瞳孔变化8例,其中一侧散大5例,双侧散大1例,大小多变1例;有癫痫发作5例,其中大发作2例,小发作3例;偏瘫8例,去大脑强直1例,去皮层强直1例,锥体束征阳性12例。
glasgow昏迷评分(gcs)3~5分3例,6~8分6例,9~12分8例,13~15分31例。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凹陷性颅骨骨折(开放性、闭合性)(ICD-10:S02.902)行开颅凹陷性颅骨骨折清除术或骨折复位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凹陷骨折清除及骨折复位术手术原则:(1)闭合性颅骨骨折:①儿童乒乓球样凹陷骨折,不伴有神经机能障碍,无需手术治疗;②儿童颅骨凹陷骨折较大较深,在全麻下行钻孔、凹陷骨折撬起复位术;③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0.5cm,不伴有神经缺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无需手术治疗;④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1cm的患者,行手术治疗;⑤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行急诊手术。
(2)开放性颅骨骨折:①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立即手术治疗;②颅骨骨折参考闭合性颅骨骨折适应症处理。
2.禁忌症:(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2)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02.902)凹陷性颅骨骨折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同时合并脑挫裂伤、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等患者不进入此路径。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颅骨骨折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常见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颅骨骨折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3. 培养学生应对颅骨骨折的急救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1. 颅骨骨折的分类和常见原因。
2. 颅骨骨折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3. 颅骨骨折的急救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1. 颅骨骨折的并发症及处理。
2. 颅骨骨折的急救处理步骤。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颅骨?颅骨的作用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颅骨骨折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 颅骨骨折的基本概念:讲解颅骨骨折的定义、病因和分类。
2. 颅骨骨折的分类:介绍线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和儿童生长性骨折。
3. 颅骨骨折的常见原因:分析钝性冲击、车祸、跌落等导致颅骨骨折的原因。
三、课堂讨论1. 讨论颅骨骨折的诊断方法:如头颅正侧位、CT检查等。
2. 讨论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3. 讨论颅骨骨折的并发症:如颅内血肿、神经功能受损、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等。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颅骨骨折的定义、分类、原因、诊断、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2. 强调颅骨骨折的严重性,提醒学生注意头部安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颅骨骨折的认识。
2. 提问:如何应对颅骨骨折的急救处理?二、新课讲解1. 颅骨骨折的急救处理:讲解急救处理原则、步骤和方法。
2. 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头部固定、止血、保持呼吸道畅通等急救措施。
三、实际操作1. 分组进行颅骨骨折急救处理模拟训练。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四、课堂讨论1. 讨论颅骨骨折的预防措施:如佩戴头盔、注意头部安全等。
2. 讨论颅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
五、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颅骨骨折的急救处理、预防措施和康复护理。
2. 强调颅骨骨折的严重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头部安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颅骨骨折有了全面的认识。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一、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或颅骨钛板(网)或其他颅骨修复材料修补术(ICD-9-CM-3:02.02-02.06)。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病史:多有头部外伤病史。
(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
(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
(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
2.辅助检查(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
(2)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或三维重建):可显示凹陷骨折范围及深度,CT平扫可除外有无继发颅内异常。
(3) 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cm,临床出现局灶性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粉碎性凹陷骨折,需手术摘除游离碎骨片,保留带有骨膜的骨片,缩小日后需修补的面积,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大静脉或静脉窦处的凹陷性骨折,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下陷较深仍可观察,待充分准备后择期手术;重要功能区的凹陷骨折,当骨折片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肢体麻木、癫痫等,应行骨片整合复位或清除术。
颅骨缺损临床路径一、颅骨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缺损〔ICD-10:I62.006〕行颅骨成形术(ICD-9-CM-3:01.31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1. 临床表现:〔1〕明确颅脑手术后局部颅骨缺损病史;〔2〕头痛、头晕,癫痫,严重精神负担等;〔3〕局部颅骨缺损导致脑组织凹陷或者突出正常外表。
2. 辅助检查:〔1〕头颅CT 扫描:局部颅骨缺损,脑组织塌陷或者突出脑外表,有局部脑组织萎缩或者脑室扩等。
〔2〕头颅MRI 扫描:可观察脑组织情况,有无坏死、液化,或者脑室扩是否有间质水肿等脑积水情况。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1. 颅骨缺损诊断明确,临床出现严重的自觉病症如:头痛、头晕,头位改变时病症加剧。
有严重的精神负担,怕声响,怕震动,怕外伤等。
大型颅骨缺损有损外观者,缺损区存在癫痫灶者,骨缺损直径在3CM 以上,使脑的组织保护受到影响者。
需手术治疗,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3. 对于创伤处有感染,或者感染虽已愈合但缺乏1年者,仍有颅高压存在,清创不彻底,有碎骨片存留,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或精神失常者。
不建议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符合ICD-10:I62.006颅骨缺损疾病编码。
颅骨骨折伤残鉴定标准颅骨骨折是指颅骨骨折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损伤。
颅骨骨折的鉴定标准对于判断伤残程度和进行赔偿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学知识,颅骨骨折伤残鉴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颅骨骨折的类型。
颅骨骨折可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开放性颅骨骨折通常伴有软组织损伤,伤情较为严重;闭合性颅骨骨折则不伴有软组织损伤,但也可能引起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
鉴定时需准确判断颅骨骨折的类型,以确定伤残程度。
其次,颅骨骨折的部位和数量。
颅骨骨折可发生在颅骨的各个部位,如颞骨、顶骨、枕骨等,不同部位的骨折对脑部功能的影响也不同。
同时,颅骨骨折的数量也是影响伤残程度的重要因素,多发性颅骨骨折通常伴随着更严重的脑部损伤。
此外,颅骨骨折的严重程度。
颅骨骨折的严重程度可根据骨折的形态、位移、骨折面积和伴随损伤等因素进行评估。
严重的颅骨骨折可能导致脑部损伤、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需要进行综合评估确定伤残程度。
最后,颅骨骨折的治疗和康复情况。
对于颅骨骨折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也是影响伤残程度的重要因素。
及时、科学的治疗和有效的康复措施可以减轻伤残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颅骨骨折伤残鉴定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颅骨骨折的类型、部位和数量、严重程度以及治疗和康复情况等。
在进行鉴定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客观、细致的评估,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同时,对于颅骨骨折患者,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有效减轻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能够加强对颅骨骨折伤残鉴定标准的研究和执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和医疗服务。
头骨撬起法
颅骨凹陷修补大概是分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撬起法,一种方式是整复法。
这需要根据每个患者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撬起法适用于凹陷深度不是特别深,凹陷范围不是特别广,并且发病距手术时间相对比较小,才进行颅骨凹陷的撬起法。
撬起法的一个优点就是对人体损伤小,并且局麻下就可以操作。
如果颅骨凹陷的面积比较大,或者是凹陷的深度比较大,或者是发病到手术时间比较长,这时候撬起法就可能有困难,就需要整复法。
整复法的方式就是把整个颅骨凹陷都拿掉,之后在体外给它整复到正常的形状之后,再还纳回去。
这个对人体的创伤比较大,但是它整复的效果比较好。
两个术式各有优缺点,需要对每一个患者具体分析,每一个个体化治疗来决定具体用哪种手术方式。
颅骨凹陷性骨折
(2016年版)
一、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ICD-9-CM-3:02.02-02.0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有头部外伤病史;
(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
(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
(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
2.辅助检查:
(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
(2)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或3D成像):凹陷骨折征象,平扫可除外有无继发颅内异常;
(3) 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5cm需
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0.5cm,同时存在局灶症状或引起颅内压增高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大静脉或静脉窦处的凹陷性骨折,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下陷较深仍可观察,待充分准备后择期手术;重要功能区的凹陷骨折,当骨折片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癫痫等,应行骨片复位或清除术。
4.合并脑损伤或凹陷面积大,导致颅内压增高、CT显示中线结构移位、出现脑疝征象者,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5.开放性粉碎性凹陷性骨折者,行手术清创及骨片清除术。
6.手术风险较大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
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7.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行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
2.902颅骨凹陷性骨折疾病诊断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同时伴有其他疾病诊断,需要优先于凹陷性骨折处理者,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根据情况选择);
(4)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3D重建)。
2.根据患者病情,建议选择的检查项目:
(1)颈部CT扫描、X线平片;
(2)腹部B超;
(3)头颅核磁共振;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选择用药。
根据伤口有无污染和感染决定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
3.手术内置物:颅骨修复材料、硬脑膜修复材料、颅骨固定材料等。
4.输血:根据手术失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头CT、血常规。
2.根据患者病情,建议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颈部MRI、胸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3.术后用药:止血药、神经营养药,有严重脑挫裂伤者根据情况可使用抗癫痫药。
(十)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体温正常,手术切口愈合良好;生命体征平稳。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继发其他部位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和颅内高压等,严重者需要再次开颅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切口、颅骨或颅内感染,内置物排异反应,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3.伴发其他疾病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ICD-9-CM-3:02.02-02.06)。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备注:
1.院内感染(是/否)院感名称:
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抗生素名称:使用时间:天
* *
3.延长住院时间原因:
4.退径(是/否)退径原因:
5.其他特殊事项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