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03.17 KB
- 文档页数:3
鼻咽癌健康教育
一、概述
是指发生于鼻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之一。
二、治疗原则
1.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基本方法。
2.化学治疗:对于复发或转移鼻咽癌,化学治疗是重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疾病指导
1.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坚持护齿,用含氟牙膏刷牙。
2.皮肤护理: 在照射区皮肤色素沉着未退清前,继续避免理化因素的刺激。
3.饮食护理: 以半流质饮食为宜,适当调整饮食生活习惯以适应治疗后的身体状况。
4.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 做好预防后遗症指导,终生坚持功能锻炼及鼻咽冲洗,三年内禁止拔牙。
5.定期复查:观察有无复发、转移和放疗后遗症,复查时间为:放疗后一年内应1至3月复查一次,一年后3至6月复查一次,5年以上者每年复查一次,有情况随诊。
四、出院指导
1.定期来院复查,如有复发或怀疑复发,及时来院检查治疗。
2.放疗后3年内禁止拔牙,放疗后由于放射线对唾液腺的损伤,使唾液分泌减少而粘稠,酸度增加,细菌便于繁殖,易形成放射性龋齿、牙龈红肿,齿槽溢脓。
3.出院后多进行张口锻炼,防止疤痕性张口受限,有条件的患者可用中药巩固疗效。
1
参考文献:《青年护士在职培训实践指引》
拟定:许**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鼻咽癌放疗局部皮肤黏膜损害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作者:刘贺菊李佳宁唐立滨彭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观察鼻咽癌放疗病人局部皮肤黏膜损害的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68 例鼻咽癌放疗后并发局部皮肤黏膜损害的患者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结果:68例鼻咽癌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放疗计划,无一例因放射性皮肤黏膜损害而中断治疗。
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所致的皮肤粘膜反应是导致放疗中断乃致失败的常见原因,要求护士认真负责,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护理,减轻局部皮肤及粘膜的急性反应,使放疗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鼻咽癌;放疗;局部皮肤黏膜损害;临床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52-01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1]。
其5 年生存率为58.3%-62.5%。
由于鼻咽癌放射治疗在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会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引起局部皮肤放射性皮炎、口腔及口咽黏膜、鼻粘膜损害等放疗反应,使部分患者放疗中断或影响放疗后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导致死亡,积极做好鼻咽癌放疗期间的护理,最大程度地缓解放疗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顺利完成放射治疗。
本科对68 例鼻咽癌放疗期间的患者进行了针对并发局部皮肤黏膜损害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10 年1 月至2012年12 月我科共收治了68 例鼻咽癌患者,男46 例,女22 例,年龄10 岁至72 岁,平均年龄41 岁,均病理确诊为鼻咽非角化性癌。
1.2 治疗方法首先进行CT 模拟定位,在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终端,根据CT 定位图像由医生设定不同的治疗靶区范围。
技师根据医生要求进行计划设计,经医生确定放疗剂量后实施治疗。
治疗周期一般6-7周完成。
2 临床观察及护理2.1 临床观察2.1.1 口腔黏膜炎分级标准急性口腔黏膜反应采用TOG/EORTC 标准,分为4 度。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97224·临床监护·0 引言鼻咽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放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1],但放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由于治疗时间长,随着放疗剂量的累积,不良反应逐渐出现。
我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治鼻咽癌放疗患者116例,现对放疗不良反应的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收治的116例鼻咽癌病人中男87例,女29例,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54.5岁。
全部患者均经ct 或Mri 及病理学确诊。
针对可能或已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及护理措施,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放疗计划。
2 护理2.1 心理护理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信任。
正确评估患者,制定最佳的护理措施。
通俗易懂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及放疗的知识、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需要配合的事项。
对治疗信心不足的患者,介绍治愈病例,使患者消除顾虑,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2 放疗前的准备疗程开始前嘱患者先洁牙,拔除龋齿及残根,待伤口愈合后才能进行放疗,避免放疗后引起慢性牙髓炎。
如有鼻炎、鼻窦炎或鼻咽肿瘤坏死感染者,先控制感染,避免因感染灶降低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
2.3 不良反应的护理2.3.1 放射性皮炎的护理皮肤反应是鼻咽癌放疗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照射部位皮肤出现红斑、色素沉着等干性皮肤反应,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甚至出现表皮浮起、水泡、破溃等湿性皮肤反应。
护理措施:为预防和减轻皮肤反应的发生,放疗前可使用奥克喷射线防护喷剂。
放疗期间注意照射野皮肤的清洁干燥,保持照射野标记的清晰。
清洁皮肤时用柔软毛巾和温水轻轻蘸洗,禁用肥皂擦洗,避免冷热刺激。
穿无领纯棉柔软的内衣,或用柔软的真丝围巾保护颈项的皮肤。
外出时注意防晒。
2012年12月第19卷第12期收稿日期:2012-09-12修回日期:2012-10-29作者简介:兰新海(1967-),男,副教授,壮族,大学本科学历,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与研究工作。
·综述·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 arcinoma,NPC)是我国以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放射治疗,治疗后NP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达76%,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90%[1]。
由于放射治疗也可损害全身及毗邻鼻咽部的局部器官组织,可导致相应的放疗并发症,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鼻窦炎是NPC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对其发病病因、临床诊治及预防等情况进行综述。
1发病率在NPC的放射治疗中,以前对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很少有比较完整详尽的文献资料,这可能是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有关。
近1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有了较多相关的文献报道,事实上,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率很高,周永等[2]报道放疗前为43.9%,放疗后升至93.2%;陈伊宁等[3]研究资料示放疗后出现鼻窦炎高达92.9%;张学辉等[4]通过对513例NPC患者进行观察,发现放疗前后副鼻窦炎发生率分别为9.9%和86.8%。
丛振杰等[5]统计以上颌窦发病最高,其次是筛窦、蝶窦,而额窦很少受累,两组以上的多组鼻窦发炎比较多见。
2病因2.1感染因素和普通慢性鼻窦炎一样,微生物(细菌、病毒及真菌)是NPC放疗后鼻窦感染的重要原因。
Chan与Hadley 对8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做回顾性地分析研究,发现可分离出病原体有53例[6]。
Brook与Frazier[7]对48例慢性上颌炎患者鼻窦吸出物进行分析,发现46例(96%)有细菌生长,有需氧菌6例(13%),单独厌氧菌的有18例(39%),混合的有22侧(48%)。
病毒引起慢性鼻窦炎的研究报道很少,鼻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最多见。
鼻咽癌奈达铂同步放化疗病人的健康教育奈达铂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血色素减少;其它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以及肝肾功能异常、耳神经毒性、脱发等。
一、化疗前1、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生活环境。
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2、忌烟酒,因为烟酒能加重病情,不利于健康。
3应用化疗前,需要完善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4化疗前晚要保证休息,如入睡困难可根据医嘱适当应用催眠药,睡前用温水泡脚,饮热牛奶,可避免或减轻发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二、化疗期间1、保护静脉。
化疗期间密切观察PICC回血、通畅程度,定时冲管,观察局部有无刺痛、烧灼、水肿等不适。
2、骨髓抑制及护理。
当白细胞低于4000,血小板计数下降至100000/mm3时,应予以保护预防并发症:(1)保持空气清新、整洁的环境,避免到人多的地方,防止感染。
天气变化做好保暖工作,适当穿脱衣服。
(2)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及便血等。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避免外露粘膜干燥破裂出血。
(3)鼻粘膜可进行鼻腔冲洗以湿润鼻腔并分离坏死物质,提高放疗效果避免感染,经常漱口避免口腔破溃感染。
3、恶心呕吐。
应尽量减轻思想顾虑,因精神负担重、恐惧,会诱发或加重胃肠道反应的出现。
应逐渐养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的习惯,减少每次食入的量,增加次数,可减轻每次进食的负担;可在饭前、饭后适当散步;卧床时呕吐,应头偏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呕吐后漱口,并注意呕吐的量及性质,必要时留少量呕吐物化验检查;为保证化疗每日进食量,早餐应在晨6时前,晚餐7时后,延长给药与进食时间差,可减少反应,促进食物吸收。
4、腹痛、腹泻。
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应注意观察腹痛、腹泻的性质和次数,较严重的毒性反应可引起黏膜坏死、脱落,以致穿孔。
如有异常情况,应留大便化难检查;多饮水,以补充腹泻丢失的水分;腹泻时应注意保持会阴部皮肤的清洁,避免损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