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

目的调查和分析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00例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足分为两组,无糖尿病足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合并糖尿病足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回顾、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及下肢血管检查和周围神经检查,分析影响下肢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年龄、高血压病程、BMI、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足部缺血性溃疡患者足病中位病程[(6.4±1.2)个月]明显长于神经性溃疡患者[(3.6±0.7)个月](P < 0.01),混合性溃疡患者足病中位病程长于单纯神经性溃疡患者及缺血性溃疡患者(均P < 0.01)。缺血性足病组及混合性足病组溃疡深度明显较深。多累及股浅动脉及其以远的动脉。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但要警惕自己足部的微小病变,更要正确评估自己足部的血液供应情况,正确了解自己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程度,除了注意足部凉、麻、痛、木、胀这些自觉症状外,必要时需要到医院做下肢血管检查。笔者建议糖尿病患者应积极进行临床诊断,预防下肢血管病变,有下肢缺血的证据:(1)临床表现;(2)辅助检查ABI<0.9;TCPO2、激光多普勒等显示下肢组织缺血、缺氧等;CTA、MRA或DSA显示下肢动脉闭塞或者狭窄性病变。这些都可以明确诊断[4]。检查方法包括踝肱比值、皮肤温度、皮氧分压(TCPO2)、激光多普勒、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节段动脉压测压、增强型螺旋CT、增强核磁共振成橡技术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这些都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5-6]。

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特点:糖尿病足患者昼夜疼痛,抱膝而坐,治疗棘手,医疗费用高。临床处理时,首先要明确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因因素,如神经性、缺血性或混合性以及是否合并感染,并根据常用的糖尿病足分级法来判断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以采取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如神经性溃疡应减轻局部压力和纠正局部的畸形,周围血管病变则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感染的局部处理和全身用药等[7]。糖尿病足的防治必须强调多学科合作和综合治疗,预防的重点在于开展糖尿病足危险因素预防、筛查并给予纠正。

总之,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的治疗除了药物外,重建下肢动脉血流是治疗成功和决定预后的关键[8]。

[参考文献]

[1] 朱家源,李新强,唐冰,等. 糖尿病足溃疡的创面处理:“创面床准备”[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7):594.

[2] 林楚佳,林少达,黄少薇,等.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J]. 中

糖尿病与下肢水肿

糖尿病与下肢水肿 水肿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足背)时,有明显的凹陷。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下肢水肿。判断水肿原因,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糖尿病下肢水肿原因不同表现也不同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下肢水肿,水肿发生的原因不同,其表现也不同: 患者心功能和肾功能不全时,由于水钠潴留和蛋白漏出过多,常发生双下肢对称性水肿; 如果患者长期营养摄入不足,也可引起营养不良性水肿,这时下肢水肿往往只是全身水肿的一部分;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损害时,自主神经受损可引起末梢血管扩张充血,神经营养障碍引起毛细血管渗透性升高,这些由神经病变引起的水肿称为神经性水肿,常常伴有痛觉、触觉、温度觉异常,但有一部分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引起骨和关节的病变,导致关节部位出现红斑、水肿和疼痛,称为夏柯氏骨关节病,常常累及足部关节和踝关节; 当腿部出现静脉病变(如深静脉或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瓣膜闭锁不全)导致静脉回流与逆流而引起静脉高压时,可出现水肿,但常常呈单侧水肿; 患者足部出现溃疡后,由于溃疡局部细菌感染,炎症反应也可导致水肿,这样的患者常常还会有其他的炎症反应症状,如局部皮温升高、皮肤发红、疼痛等,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 水肿影响足部溃疡愈合 如果患者下肢血管、神经受损不严重,没有形成溃疡的水肿经过正规治疗后消退,一般不会导致溃疡。但是已经有足溃疡的患者发生下肢水肿后,由于细胞外液过多积聚水分,组织缺氧,导致细胞代谢和增殖缓慢,同时水肿压迫血管壁,导致伤口部位血供进一步减少,伤口愈合过程因此受抑制。 糖尿病下肢水肿根据原因对症治疗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水肿,首先要判断其范围是对称性还是单侧肢体水肿,是全足水肿还是局部水肿,是否伴有其他部位水肿以及水肿的程度、原因等: 如果是心肾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应嘱患者抬高下肢,加强回流,同时使用药物治疗:如心源性水肿患者,利尿剂可以迅速缓解症状,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l)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可显著改善中、重度心衰患者的存活率、心衰症状和降低住院率,通常将两者联用;肾源性水肿患者应限制蛋白的摄入,使用ACEI和ARB能够延缓肾病的进展; 对于糖尿病足发生溃疡的老年患者,饮食摄入不足,加上溃疡部位的消耗,应警惕营养不良性水肿的发生,治疗过程中应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能量;

糖尿病患者用药原则

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这两类胰岛素促泌剂的选药原则如下:可以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瑞格列奈);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瑞格列奈;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升高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老年人伴有血粘度升高者宜选用格列齐特。 双胍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患者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双胍类降糖药的适应证如下。(1)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用药,超重或肥胖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2)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助于降糖、减少胰岛素用量。(3)与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阿卡波糖有协调作用。(4)在不稳定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促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5)对糖耐量异常的患者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双胍类降糖药禁忌证如下。急性并发症、应激状态(外科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损害、妊娠;缺氧性疾病,如心衰、慢性肺部疾患;胃肠道疾病;高龄;酗酒;使用静脉造影剂。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通过提高靶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降低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效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他类口服降糖药(促泌剂、双胍类、阿卡波糖)合用,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与胰岛素合用,可以使胰岛素用量减少30%。此类药物禁用于反复水肿的患者、肾功能损害3级以上者、肝功能损害者。常用的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食物中的绝大多数碳水化合物为复合糖,包括分子量小的低聚糖(寡糖)及分子量较大的多糖。复合糖必须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处被α-糖苷酶作用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食物中含量最多的是淀粉,必须经过α-糖苷酶作用分解。α-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同时减轻餐后高血糖对β细胞的刺激作用。α-糖苷酶抑制剂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黄酰脲类或双胍类联合使用提高疗效;对于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血糖不稳定者,可合用阿卡波糖,但如果两者联合使用应当减量,防止低血糖发生;可应用与糖耐量异常的干预治疗。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肠道疾病与肠功能紊乱者慎用;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联合使用时仍可发生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导致的低血糖必须用葡萄糖处理;有严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者、感染发热者、孕妇、哺乳者不用;18岁以下儿童、有恶性肿瘤者不宜使用。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应避免同时服用抗酸剂、考莱希胺、肠道吸附剂及消化的酶制剂,如淀粉酶、胰酶,因为可能会消弱α-糖苷酶抑制剂的疗效;同时服用新霉素可使餐后血糖降低更明显。 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由降糖药本身的药理作用决定,不同的降糖药,服用时间也不同。在临床中,发现不少糖尿病患者随意调整服药时间,导致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甚理想。糖尿病患者须了解5种口服降糖药的具体服用时间,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口服降糖药的疗效,而且还可避免或减少其副作用。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等)在餐前30分钟服用。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如瑞格列奈等)在餐前5~20分钟服用。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给药可能引起低血糖。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在早晨空腹服用,每日仅需服药1次,早餐前服药效果最好。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如瑞格列奈等)也可在餐前1分钟(即与第一口饭同服)服用,如在饭后或饭前过早服用,效果就大打折扣,起不到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也应于餐前1分钟服用(即与第一口饭同服)。双胍类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苯乙双

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的10种情况

水肿为组织间隙过量积液的一种病理现象,临床尤以下肢水肿最为常见。下肢水肿在高血压、肾病患者以及一些老年患者身上时常发生,但并非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症状。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时,大多与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有关,一些常见的原因你能想到哪一些呢? 以下总结10种情况,欢迎拍砖和补充: 1. 糖尿病并发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下肢水肿的最常见原因。肾脏损害时,由于尿蛋白大量漏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严重低蛋白血症而引起双下肢、眼睑及颜面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患者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与管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 升高。 2. 糖尿病并发心脏病 糖尿病很容易并发冠心病、心肌病等血管疾病,病情严重者可因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淤血及水钠潴留,导致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及双下肢对称性水肿。患者同时还伴有心慌、胸闷、气促等症状,心电图结果显示缺血性改变。 3.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性水肿多见于双下肢,与体位、活动有关。这是由于植物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受损,引起末梢血管扩张充血,双下肢静脉淤血而水肿; 此外,神经营养障碍引起局部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也会导致下肢浮肿。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水肿,大多伴有肢端麻木、疼痛等症状。 4. 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

当患者下肢静脉出现病变(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而引起静脉高压时,可出现下肢水肿,但往往呈单侧水肿。 5. 糖尿病合并足感染 患者足部皮肤损伤感染,局部炎症反应也可导致水肿,患者往往还伴有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发红、疼痛等急性炎性表现。 6. 糖尿病合并严重营养不良 有些患者由于长期过度节食,热量以及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导致低蛋白血症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 7. 药物因素 某些降糖药物如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罗格列酮、吡咯列酮);某些降压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氣地平等)均可引起水钠潴留,导致下肢水肿。停药后即可消退。 8.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 某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同时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后者可引起下肢或颜面黏液性水肿,其特点是用指头按压水肿部位不出现凹陷性改变…此外,甲减患者往往有倦怠无力、嗜睡、怕冷、心动过缓、便秘等伴随症状,化验显示甲状腺功能 (FT3、FT4 )低下。 9. 特发性水肿 女性患者出现下肢水肿时,要注意排除特发性水肿。这种水肿常发生于育龄期,患者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有时也与月经周期有关。立卧位水试验呈阳性将有助于特发性水肿的诊断。 附:立卧位水试验 清晨空腹排小便后,饮水1000毫升; 立位活动状态下每小时排尿一次,连续4 次,计算总尿量。第二天同样饮水1000毫升;卧位休息状态下,每小时排尿一次,连续4次,计算总尿量。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如果立位尿量低于卧位尿量的50%, 即为阳性。 10. 其他 其他糖尿病患者如合并慢性肝病等时,也可出现下肢水肿。如慢性肝病患者表现(如纳差乏力、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等 > 及肝功异常,结合肝胆 B 超检查来鉴别。

治疗糖尿病药物大全

糖尿病用药大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我们不主张单靠运动、饮食、日常护理来控制病情,因为这些治疗方法也可能不能很好的控制不住病情。这是也 就需要搭配药物治疗了。以下是对一些常用药的介绍。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西药治疗糖尿病有哪些 磺脲类: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已发展到第三代,仍是临床上 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餐前半小时服药效果最佳最。 双胍类: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降糖作用肯定,不诱发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 护作用,如调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对于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不推荐使用。为 减轻双胍类药物的胃肠副作用,一般建议餐后服用。 a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就像人为的造成“少吃多餐” ),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故适宜那些单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餐前即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服,且膳食中必须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面粉等)时才能发挥效果。 噻唑烷二酮:迄今为止最新的口服降糖药。为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 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并能改善与胰岛素低抗有关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该类药物应 用过程中须密切注意肝功能。 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近年开发的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餐后 血糖有效好效果,故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进餐前服用。 胰岛素

胰岛素的种类非常繁多,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 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分类: 短效胰岛素:即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为20~30 分钟,作用高峰为2~4 小时,持续时间5~8 小时。 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4 小时,作用高峰6~10 小时,持续时间约12~14 小时。 长效胰岛素:又叫精蛋白锌胰岛素,也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3~4 小时,作用 高峰14~20 小时,持续时间约24~36 小时。 预混胰岛素:为了适应进一步的需要,进口胰岛素又将其中的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R 和N)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生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 根据胰岛素来源分类: 牛胰岛素:自牛胰腺提取而来,分子结构有三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疗效稍差,容易发生过敏或胰岛素抵抗。动物胰岛素唯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患者可以轻松负担。 猪胰岛素:自猪胰腺提取而来,分子中仅有一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因此疗效比牛胰岛素好,副作用也比牛胰岛素少。目前国产胰岛素多属猪胰岛素。 人胰岛素:人胰岛素并非从人的胰腺提取而来,而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纯度更高,副作用更少,但价格较贵。进口的胰岛素均为人胰岛素。国内日前也渐渐开始具有生产人胰岛素的能力了。 根据胰岛素浓度分类: U-40: 40单位/毫升

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影像学特点

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影像学特点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为糖尿病足病 的超声检查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该院接收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下肢动脉8个节段,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管径狭窄率,观察管腔内血流充盈情况及流速。结果86例糖尿病足患者患侧与对侧8支下肢动脉管径、管径狭窄率、IMT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存在不同程度动脉硬化,发生率为100.0%,超声表现为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各节段动脉均存在动脉硬化现象,而且与对侧相比差异不明显,根据超声影像学特点可以筛查下肢动脉病变,评估斑块、管腔狭窄程度等。 标签:糖尿病足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检查;影像学特点 糖尿病足指受糖尿病血管病变、感染等因素的影响所发生的一种足部或下肢组织破坏性病变,该病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仅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适,而且给其家庭造成消极影响,增加了家庭负担,国际糖尿病联盟也呼吁全社会需关注糖尿病足患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爱[1]。糖尿病周围动脉病变是糖尿病足的危险因子,早诊断早干预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和进展,从而减少致残率[2]。目前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方法较多,但是各有局限性,随着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肢体血管检测中的优势也逐渐凸显。该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拟通过观察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来评估超声诊断价值,从而为超声诊断的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入院后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足,患者症状与体征因病变程度有所差异,轻者表现为脚部微痛、溃疡,中度者表现为穿透性溃疡与炎症,严重者表现为全脚坏疽。入选病例中有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35例,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58.64±3.10)岁,病程3~14年,平均病程(9.80±1.22)年,Wagner糖尿病足分级:0级7例,1级11例,2级13例,3级19例,4级21例,5级15例。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检查符合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足诊断标准;合并活动性足溃疡;认知能力正常可配合相关检查;完全知晓该次研究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同期进行血管重建、介入治疗或截肢术患者;各种原因所致中途脱落失访;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糖尿病患者用药教育

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指导 在目前来说,糖尿病是要终生治疗,为保持良好疗效,并安全用药,必须合理使 用降糖药物,须注意以下几点。 1.胰岛素替代治疗 1 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用胰岛素长期替代治疗,由于胰岛素在胃中被破坏,故只能注 射,应注意掌握正确的注射时间、注射方法和剂量,注射部位。 1.1 注射部位 应选择皮肤松弛处如上臂、大腿或腹壁的皮下脂肪层,较常见注射部位皮肤萎缩, 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防局部组织硬化, 影响吸收。 身体部位不同, 药物吸收速度也不 同。由快到慢的次序是:腹壁、前臂外侧、大腿前外侧。注射后 以免发生低血糖。在使用混合型胰岛素前,应将药物上下颠倒摇晃, 然后马上 注射。 1.2 速效胰岛素 的危险。 1. 3 短效胰岛素 后达到血药高峰浓度,作用持续 3— 6h ,故应在餐前半小时给药。这样可使餐后高血糖 的危险度减至最小,低血糖反应发生率减至最低。 1.4 中效胰岛素 如诺和灵N 、中效优泌林等。研究表明,中效胰岛素在注射后 2?4h 起效,作用持 续 lOh 以上。临床一般采用白天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 (或者口服降糖药 ),配合睡前注 射中效胰岛素的治疗方案。 之所以选择睡前注射, 是因为这样既可有效地控制夜间直至 次日的空腹血糖, 又可减少夜间低血糖的风险, 临床效果较好。 对于全天基础胰岛素缺 乏的病人, 也可在早餐前和睡前分别注射中效胰岛素, 然后在白天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 素 (或者口服降糖药 ) 。 1.5 长效胰岛素 严格地讲应为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即甘精胰岛素 ),如来得时、长秀霖等。长效胰岛 素注射后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可维持 24h ,每日仅需注射1次,便可提供全天基础 胰岛素的分泌, 因而可以固定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间注射,十分方便、 灵活。 通常还需 在三餐前配合使用短效胰岛素 (或口服降糖药物 )。 15— 30min 内进餐, 使药液充分混匀, 严格地讲应为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优泌乐、 诺和锐等。 研究表明,速效胰岛素在 给药 5— 10min 内即可发挥降糖作用,作用可持续 3。5h ,故应在餐前5min 左右注射。 这样可使胰岛素吸收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达到同步, 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并减少低血糖 即普通胰岛素,如诺和灵R 、常规优泌林等。 研究表明, 短效胰岛素一般在用药 O .5h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规范化诊治

题型:单选题(共5题100分) 1. 糖尿病下肢PAD的特点(20分) A:病变广泛多部位、多节段 B:并有微血管病变 C:病变更远端,多为小血管病变 D:手术难度大,效果相对差 E:以上均是 2. 糖尿病性LEAD的二级预防措施有误的是(20分) A:对于有症状的LEAD患者,建议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建议剂量为150mg/d B:对于已有血管疾病且对阿司匹林过敏和/或有溃疡病史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氯吡格雷 C:指导患者运动康复锻炼,时间至少持续3-6个月 D:根据病情使用他汀类调脂药 E:根据病情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及抗凝药 3. 下列有关踝肱指数(ABI)的描述有误的是(20分) A:踝肱指数是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以及肱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 B:正常人休息时踝肱指数的范围为1.1~1.3 C:踝肱指数大于1.3则提示血管壁钙化以及血管失去收缩功能 D:踝肱指数低于0.4则提示存在严重的外周动脉疾病 E:踝肱指数0.41-0.9则提示存在轻到中度的外周动脉疾病 4. 糖尿病性LEAD一级预防中血糖、血压控制的目标为(20分) A:餐前血糖3.5-6.9mmol/L,餐后血糖<9.0mmol/L,HbA1c<6%;血压120/80mmHg

B: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20/80mmHg C: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30/80mmHg D:餐前血糖3.5-6.9mmol/L,餐后血糖<9.0mmol/L,HbA1c<6%;血压130/80mmHg E: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40/90mmHg 5. 有关进行LEAD筛查描述有误的是(20分) A: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常规进行LEAD筛查 B:伴有LEAD发病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筛查1次 C:对于有足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年龄,应进行全面的动脉病变检查及评估 D:如糖尿病患者主诉行走时下肢无力、大腿或小腿肌肉疼痛以及间歇性跛行,应警惕罹患LEAD的可能 E:目前LEAD筛查方法仅有动脉彩色超声检查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 武宝玉袁申元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又称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是导致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0倍,8.00%的病人在诊断糖尿病时即已存在LEAD,并随年龄、病程的增加而增多,至20年后其发病率可达45.00%。有严重LEAD的患者不仅面临下肢截肢的危险,而且死亡的危险也增加4~7倍。 1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的病变特点 糖尿病大血管的基本病变——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与非糖尿病者相同,但糖尿病患者起病早、进展快、无明显性别差异,而且由于糖尿病时凝血活性增强更易形成血栓[1]。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最大的特点是病变分布与非糖尿病者不同。非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主要分布于近端动脉,如主动脉、髂动脉、浅表的股动脉和少量的远端动脉,而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则主要累及膝以下胫腓动脉[2]。糖尿病患者主动脉病变的发病率为13.00%,非糖尿病者为25.00%;而膝以下的胫动脉的相对发病率在糖尿病者达90.00%,非糖尿病者仅为10.00%,故又称之为糖尿病“胫动脉病”[2,3]。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下肢血管动脉中膜钙化(medial arterial calcification)尤为突出,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布特点(主要累及膝下)有关[4]。动脉钙化以踝部最多,趾部较少,足的背部又较趾部为多[5]。Orchard等[5]报道,通过X线检查,踝部胫后动脉钙化的患病率为32.00%,胫前动脉为28.00%,跖部水平的动脉为47.00%。Smith等[6]对428例糖尿病患者足部进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钙化有显著高的患病率,并与下肢截肢有关。在无截肢史的病人中患病率为39.00%,而有对侧截肢史者达78.00%。Chantelau等[4]报道,42例有下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前足动脉(跖动脉)钙化者为22例(52.00%),而且男性为16/42例(52.00%),显著多于女性的6/42例(14.00%),并与病程相关。有钙化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于膝下者为68.00%,膝上者为32.00%,而无钙化者膝上与膝下分别为54.00%和46.00%。而且动脉钙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堵塞的症状与诊断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堵塞的症状与诊断 袁敏琴 糖尿病病患者出现下肢血管堵塞是非常常见的,常见症状是下肢发凉发麻甚至疼痛,有的患者疼痛起来不能走路。此时一定要到医院诊断下肢血管情况,不能掉以轻心。一下几项检查能够很好的诊断出下肢大中血管的情况。 彩色超声: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已经具有做肢体血管彩超的能力,彩超能够把一小段血管的影像直接在屏幕上反映出来,可以此判断血管壁是否有斑块,腔内是否有血栓,是否有狭窄,血流是否通畅,并且还能够通过描记血流波形,根据波形形态和血液流速帮助判断血管阻塞的程度,是检查动脉缺血最常用和必须的检查之一。 多普勒动脉功能检查:也是利用多普勒探头的反射完成,价格和彩超差不多。 目前,肢体节段测压和趾端微循环测定,可以通过周身血管检查仪来完成。首先,它通过超声探头对肢体各部位血流进行探测并描记成波形,医生通过波形,可以对局部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弹性等产生初步了解。 然后,通过充气对上肢和下肢各节段逐段测压,测压可以得到两项极有价值的结果:第一是上肢压力(肱动脉)与下肢各节段压力之比,可反映出下肢是否缺血以及缺血病变的位置与程度;第二是下肢各节段之间的压力梯度,如果相邻的两部位(比如大腿-膝上、膝上-膝下、膝下-踝等)压力梯度过大,超过30毫米汞柱,尤其是超过50毫米汞柱时,明确提示该节段有大血管的狭窄乃至闭塞,提醒患者应尽快到医院进行系统治疗,以防止足部缺血发展到溃破、感染乃至坏死,发展成严重的糖尿病足。 以上是通过检查来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大中血管病变的程度,另外,还可通过踝部压力测定、血管波形和趾端微循环检查来判断微小血管的病变,这点对糖尿病人至为重要。

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的种情况定稿版

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的种情况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水肿为组织间隙过量积液的一种病理现象,临床尤以下肢水肿最为常见。下肢水肿在高血压、肾病患者以及一些老年患者身上时常发生,但并非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症状。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时,大多与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有关,一些常见的原因你能想到哪一些呢? 以下总结10种情况,欢迎拍砖和补充: 1. 糖尿病并发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下肢水肿的最常见原因。肾脏损害时,由于尿蛋白大量漏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严重低蛋白血症而引起双下肢、眼睑及颜面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患者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与管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 升高。 2. 糖尿病并发心脏病 糖尿病很容易并发冠心病、心肌病等血管疾病,病情严重者可因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淤血及水钠潴留,导致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及双下肢对称性水肿。患者同时还伴有心慌、胸闷、气促等症状,心电图结果显示缺血性改变。 3.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性水肿多见于双下肢,与体位、活动有关。这是由于植物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受损,引起末梢血管扩张充血,双下肢静脉淤血而水肿; 此外,神经营养障碍引起局部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也会导致下肢浮肿。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水肿,大多伴有肢端麻木、疼痛等症状。

4. 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 当患者下肢静脉出现病变(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而引起静脉高压时,可出现下肢水肿,但往往呈单侧水肿。 5. 糖尿病合并足感染 患者足部皮肤损伤感染,局部炎症反应也可导致水肿,患者往往还伴有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发红、疼痛等急性炎性表现。 6. 糖尿病合并严重营养不良 有些患者由于长期过度节食,热量以及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导致低蛋白血症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 7. 药物因素 某些降糖药物如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罗格列酮、吡咯列酮);某些降压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气地平等)均可引起水钠潴留,导致下肢水肿。停药后即可消退。 8.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 某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同时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后者可引起下肢或颜面黏液性水肿,其特点是用指头按压水肿部位不出现凹陷性改变此外,甲减患者往往有倦怠无力、嗜睡、怕冷、心动过缓、便秘等伴随症状,化验显示甲状腺功能 (FT3、FT4 )低下。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下肢溃疡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的一种表现,也就是糖尿病足,这类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那么,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我根据广西吴唐糖尿病研究院官方网站里面的知识整理出的一些资料,以供大家参考。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并发下肢溃疡的表现 糖尿病性软组织溃疡的特点是微血管床易发生病变,创面破坏深,常累及皮下脂肪、肌肉及深浅筋膜的综合性损害又伴细菌性感染为其特征,多见于足部、尾椎部,亦可见于皮下组织薄弱处。 因其患部微血管床受损供血不良,营养障碍,免疫机能低下,溃疡周围及其底部肉芽组织生长低下,极易反复发作,感染不控制组织有时易发生溶解性或液化性坏死,其分泌物常沿深筋膜的方向波及到远方损害。此顽固性软组织溃疡在临床的突出表现过程,是糖尿病常在持续10年以上并发的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后果严重,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措施。如何确定本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手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早期糖尿病足症状不明显,一般表现为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足背发凉,这主要是下肢缺血所致。神经病变还会导致足背动脉减弱甚至消失,走一会儿腿就疼,甚至干脆不能走。严重着休息时也会痛,睡眠受到影响。如果病情再进一步发展,下肢特别是脚上就会出现溃疡、坏疽,创口经久不愈。坏疽严重者不得不采取截肢手术。 总的来说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状就是下肢疼痛及皮肤溃疡,从轻到重一般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下肢休息痛以及足部坏疽。掌握了糖尿病足的症状,糖尿病患者就能很好的判断糖尿病足、糖尿病足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治疗方法 1、患者中对于血管病变不是非常严重或没有手术指征者,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使用扩血管药物及活血化瘀中药。 2、而对于血管病变严重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应行血管血管重建术。 3、针对坏疽患者在休息时有疼痛及广泛的血管病变不能行血管重建时,应果断截肢术,截肢前最好行血管造影以决定截肢平面。 4、利用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可提高新生组织的血管化生,增加胶原的合成,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杀菌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血小板源性因子的合成,该因子有促进伤口愈合作用。若

糖尿病用药注意事项

糖尿病常用药物特点及用药注意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由于体内的一种激素——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或相对不足,或是该物质本身质量及其他原因造成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混乱的一种综合病症。1999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⑴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症状,且符合以下三条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 ≥7.0mmol/L;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糖 ≥11.1mmol/L。⑵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只要重复两次血糖化验结果均达到以上标准,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四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损害所致,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发病年龄较早,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0%以上,多见于体型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它是由于怀孕期间雌激素、孕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主要包括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岛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 一、糖尿病常用治疗药物及特点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很难彻底治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口服降糖化学药、胰岛素、中药三大类。 1、口服降糖化学药 (1)磺酰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 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 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代谢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比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作用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成年型糖尿病。 格列齐特(达美康、孚来迪):第二代磺酰脲类药,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还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糖尿病、糖尿病伴有肥胖症或伴有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在所有磺酰脲类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笨磺丁脲的200-500倍,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格列波脲(克糖利):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格列美脲(亚莫利):第三代新的口服磺酰脲类药,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它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体内半衰期长达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下肢病变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研究 赵欢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96例T2DM的患者经彩超排查,分为患下肢血管病变组和单纯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性别、空腹血糖(FBG)、病程等可能影响下肢血管病变的因素。结果下肢血管病变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LDL-C /HDL-C)均大于无病变组。下肢血管病变程度与年龄,病程, LDL, LDL-C /HDL-C, TC /HDL -C呈正相关。与性别、FBG、HbA1c、BMI、TC、TG、HDL-C均无关。结论年龄影响是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病程、血脂异常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高度相关。 关键词:2型糖尿病;彩色多普勒;下肢血管疾病;血脂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长期代谢紊乱造成下肢血管硬化、狭窄,严重者可发展成下肢血管闭塞、远端组织坏死等后果[1]。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防治下肢血管病变具有较大意义。笔者通过临床发现,该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笔者对收治的96 例 T2DM患者在进行年龄、病程、血脂等常规指标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还对LDL-C /HDL-C、TC /HDL -C进行观察,以进一步探讨影响下肢血管病变的多种因素,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探讨这些因素的水平变化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以期为下肢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3年7月-2014 年8月在我院确诊的96例T2DM患者为样本。排除标准:①继发性T2DM或T1DM患者; ②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③近期内有除下肢血管以外的急性感染性病变者;④患有其他恶性疾病或免疫疾病。96例病例中,下肢血管病变者56例设为A组,单纯糖尿病者40例,设为B组;其中A组男29 例,女27例;B组男21例,女19例;A组年龄45 -76(56.19±5.10)岁;B组年龄44 -72(53.14±5.23)岁;A组糖尿病病程4~22(5.78±4.78年);B组糖尿病病程5~6(5.25±2.78年)。96患者中有饮酒史者12例,吸烟史者25例;体质量指数(BMI)22 ~27(24.78 ±2.48)kg/m2;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病例晚餐后禁食8h, 第二日清晨抽血检测低密度脂蛋白测定、空腹血糖测定、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测定、餐后 2 h 血糖测定,分光光度计测HbA1c,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动脉,记录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 1.3 评判标准 本研究主要以彩超检测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检查标准:下肢动脉内膜增厚≥1mm,多发、单发、弥漫斑块以及狭窄(>30%),有以上三种病变中的任意一种均可确诊。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组间计数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下肢血管病变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检测运用pearson法。 2. 结果

糖尿病患者用药指导

磺脲类促泌剂 (一)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优哒灵):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二)格列齐特(达美康):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或伴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三)格列本脲(优降糖):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它在所有磺酰脲类药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苯磺丁脲的200-500倍,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但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四)格列波脲(克糖利):较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五)格列美脲(亚莫利):为第三代口服磺酰脲类药,其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他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其体内半衰期可长达 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六)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为高活性亲胰岛β细胞剂,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诱导产生适量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浓度。口服本品2~2.5小时后达最高血药浓度,很快即被完全吸收。血浆半衰期为1.5小时,代谢完全,其代谢产物不具有降血糖作用,代谢产物绝大部分经胆道消化系统排泄。适用于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且病人胰岛B细胞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 以上为目前常用的磺脲类降糖药,其降糖强度从强至弱的次序为: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齐特。 非磺脲类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 可直接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缺陷,对降低餐后血糖有着独特的优势。研究发现,瑞格列奈治疗组的I相胰岛素分泌可恢复至健康对照组水平。瑞格列奈还可以恢复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适用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二甲双胍类 盐酸二甲双胍是首选一线降糖药,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它不影响胰岛素分泌,主要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其降糖作用较苯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药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是儿童、超重和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也可用于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治疗;由于它对胃肠道的反应大,应于进餐中或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α-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备用一线降糖药,本类药物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其常用药物有:糖-100、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一)糖-100:主要成分BTD-1是调节饭后血糖急速增加的大豆发酵提取物,利用枯草芽孢杆菌MORI利用脱脂豆粕生产的。枯草芽孢杆菌MORI产生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对小肠绒毛里面的α-葡萄糖苷酶有很好的抑制活性。 (二)阿卡波糖(拜唐平):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可用于各型糖尿病,以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亦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 (三)伏格列波糖(倍欣):为新一代α糖苷酶抑制剂。该药对小肠黏膜的α—葡萄苷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苷糖酶)的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来源于胰腺的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也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胰岛素增敏剂

外周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外周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全网发布:2011-06-23 21:22 发表者:谭开彬(访问人次:1554) l 髂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评价上述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具体如下:1. 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特征;2. 动脉狭窄; 3. 动脉闭塞;4. 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 二、适应证 1. 下肢乏力、发凉。 2. 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溃疡或坏疽。 3. 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4. 疑有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 5. 下肢动脉手术或介 入治疗后的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无绝对禁忌证。但相应部位有插管、溃疡、石膏固定时,检查可能受限。 四、仪器设备 髂动脉检查常用2~5MHz凸阵探头。下肢动脉检查常用4~7 MHz线阵探头。股浅动脉的远段和胫腓干的部位较深,必要时可用2~5 MHz凸阵探头;胫前动脉的远段和足背动脉则较为浅表,可采用5~12 MHz线阵探头。 五、检查前准备 为减少肠气对髂动脉检查的干扰,患者需禁食、禁水、禁烟、禁嚼口香糖8小时 以上。 六、检查技术及狭窄诊断标准 1、检查技术要点 灰阶超声:采用横切面及纵切面检查,评价有无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并测量厚度,以股总动脉及其分叉处、腘动脉较为清晰。 彩色多普勒超声:将彩色多普勒血流速度标尺调至合适水平,使正常动脉段不出现混叠,扫查髂动脉和(或)下肢动脉全程,观察有无提示血流增速的混叠现象。 脉冲多普勒超声:分段采集髂动脉和(或)下肢动脉多普勒频谱,角度应≤60°。如有可疑狭窄,应在狭窄处、狭窄前及狭窄即后段采集多普勒频谱,并测量血流 速度。 2、检查步骤 ①髂动脉:髂动脉检查包括髂总、髂外和髂内动脉。髂总动脉向盆腔深部走行,在盆腔深部发出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可视为髂总动脉的直接延续,沿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 目的调查和分析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00例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足分为两组,无糖尿病足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合并糖尿病足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回顾、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及下肢血管检查和周围神经检查,分析影响下肢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年龄、高血压病程、BMI、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足部缺血性溃疡患者足病中位病程[(6.4±1.2)个月]明显长于神经性溃疡患者[(3.6±0.7)个月](P < 0.01),混合性溃疡患者足病中位病程长于单纯神经性溃疡患者及缺血性溃疡患者(均P < 0.01)。缺血性足病组及混合性足病组溃疡深度明显较深。多累及股浅动脉及其以远的动脉。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但要警惕自己足部的微小病变,更要正确评估自己足部的血液供应情况,正确了解自己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程度,除了注意足部凉、麻、痛、木、胀这些自觉症状外,必要时需要到医院做下肢血管检查。笔者建议糖尿病患者应积极进行临床诊断,预防下肢血管病变,有下肢缺血的证据:(1)临床表现;(2)辅助检查ABI<0.9;TCPO2、激光多普勒等显示下肢组织缺血、缺氧等;CTA、MRA或DSA显示下肢动脉闭塞或者狭窄性病变。这些都可以明确诊断[4]。检查方法包括踝肱比值、皮肤温度、皮氧分压(TCPO2)、激光多普勒、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节段动脉压测压、增强型螺旋CT、增强核磁共振成橡技术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这些都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5-6]。 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特点:糖尿病足患者昼夜疼痛,抱膝而坐,治疗棘手,医疗费用高。临床处理时,首先要明确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因因素,如神经性、缺血性或混合性以及是否合并感染,并根据常用的糖尿病足分级法来判断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以采取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如神经性溃疡应减轻局部压力和纠正局部的畸形,周围血管病变则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感染的局部处理和全身用药等[7]。糖尿病足的防治必须强调多学科合作和综合治疗,预防的重点在于开展糖尿病足危险因素预防、筛查并给予纠正。 总之,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的治疗除了药物外,重建下肢动脉血流是治疗成功和决定预后的关键[8]。 [参考文献] [1] 朱家源,李新强,唐冰,等. 糖尿病足溃疡的创面处理:“创面床准备”[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7):594. [2] 林楚佳,林少达,黄少薇,等.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J]. 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