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血管
- 格式:ppt
- 大小:349.00 KB
- 文档页数:23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与外科干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diabetic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DLEAD)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与患者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水平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其发生发展是糖尿病足溃疡难以愈合、导致大截肢的最常见病因;其严重程度也是患者糖尿病患者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最显著的预测因子。
因此,目前国内外指南均将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和治疗列为强烈推荐。
目前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对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一方面存在着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的“三低”状况,一方面也时时发生着不规范的外科干预导致截肢等不良结果的现象。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外科干预的时机、干预的程度和干预的方法已经成为临床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会成为课题,是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密不可分的。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研究与了解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再思考和决定下肢动脉病变外科干预的时机、程度与方法,才能最终使患者更多获益。
一、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之一是患病率高。
一项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PAD总发生率为12.2%,而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可达15.1%;另一项研究发现,同年龄组中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PAD发生率增加2倍。
住院糖尿病患者PAD发生率可高达19.47-23.80%。
这些研究都揭示了在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病率很高。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之二是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
1999年美国进行的PARTNERS研究显示,48.3%的患者完全无症状,46.3%的患者仅有非典型的腿部症状,仅仅不足6%的确诊PAD患者存在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
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存在,也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活动减少,使得糖尿病人群中80-90%的PAD患者不会表现出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这使得糖尿病医生和糖尿病患者都常常忽视PAD的存在,也就使PAD 难以得到正确的诊断与评估。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是糖尿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
文献报导糖尿病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为非糖尿病的11倍,虽没有微血管病变的特异性强,但诸如患糖尿病的年龄、病程、血脂血压水平、血糖控制程度、有无并发微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损害等许多因素均可能成为非糖尿病人所没有的动脉样硬化的促发因素。
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以及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动脉闭塞,局部组织缺血。
本病早期仅感下肢困倦、无力,感觉异常,麻木,膝以下发凉。
至动脉闭塞期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严重时发生下肢溃疡、坏疽。
本病早期发现与诊治可延缓其进展,降低截肢率。
1 诊断1.1 临床表现:DLASO的临床表现与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关。
除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引起肢体缺血的临床表现外,尚可并发缺血性周围神经病变、皮肤微血管病,使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化。
也可引起肢端坏疽的发生。
1.1.1 症状:初期常感小腿、足部发凉、软弱、困倦。
动脉病变影响所供血的神经干时出现麻木、蚁走感、针刺感。
行路不能持久,小腿乏力加重,休息2~3MIN后即消失,常为DLASO最早症状。
逐渐发展,动脉管腔狭窄并闭塞时出现间歇性跛行。
站立货稍事休息后疼痛能缓解。
在闭塞早期稍微变更体位就会引起疼痛;如已有疼痛,体位改变时也可减轻。
患肢对温度的变化也较敏感,对热的耐受行降低。
病变发展至中期闭塞阶段,出现静息痛,为肢体进行性缺血并缺血性神经退行性变所致。
肢体疼痛常在安静休息时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加重,从近端向远侧端放射,并有蚁走感、麻木、烧灼感、针刺感,肢端发凉,夜间尤甚。
严重时昼夜疼痛与感觉异常。
1.1.2 体征1.1.2.1 皮色:患肢小腿和足趾变细,皮肤光滑、发亮,毳毛脱落或消失,趾甲生长缓慢,易脆,增厚,有平行嵴形成。
下肢皮肤常有片块状色素沉着。
1.1.2.2 动脉搏动:动脉搏动消失常为DLASO重要体征。
蝈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最常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
糖尿病下肢缺血后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邓显何延政施森周翔宇【关键词】糖尿病 ;侧支血管 ;血管新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独立于其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外引起心脏病及周围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其所致的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倍。
糖尿病不仅使大血管病变而致严重缺血性疾病,而且同时伴有侧支血管形成能力严重受损。
一般来说,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其侧支形成足以代偿经阻塞动脉丧失的血流,但在糖尿病患者,因其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而使心肌、肢端、视网膜等严重缺血。
因而,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糖尿病患者是非糖尿病患者截肢率的五倍之多[1]。
目前关于糖尿病患者新生血管形成缺陷的原因尚无定论。
肢体缺血后,低氧和炎症是引起血管新生的主要刺激剂。
血管新生又分为血管形成、血管生成、动脉形成。
卵黄囊部位有一小群干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发育形成最原始的血管结构,这一过程称为血管形成。
在血管床的基础上,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出芽方式形成新生毛细血管网,此为血管生成[2]。
缺血组织周围的微小血管在缺血组织的刺激和细因子的作用下,形成有足够管腔直径的血管,这个过程称为动脉形成。
血管新生的主要过程为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连接溶解,内皮细胞的迁移、黏附和再连接,最后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管腔。
糖尿病则可能对血管新生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导致侧支血管的建立不足。
本文将结合对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1 内皮功能紊乱2型糖尿病的基本代谢特征是高糖血症、胰岛素抵抗(Ir)、脂质代谢紊乱。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而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能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外周血和骨髓,在出生后的血管发育中起重要作用[3]。
DM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降低,内皮细胞 NOS活性下降,NO合成减少,NO活性下降,NO可以介导VEGF的血管生成作用。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武宝玉袁申元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又称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是导致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0倍,8.00%的病人在诊断糖尿病时即已存在LEAD,并随年龄、病程的增加而增多,至20年后其发病率可达45.00%。
有严重LEAD的患者不仅面临下肢截肢的危险,而且死亡的危险也增加4~7倍。
1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的病变特点糖尿病大血管的基本病变——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与非糖尿病者相同,但糖尿病患者起病早、进展快、无明显性别差异,而且由于糖尿病时凝血活性增强更易形成血栓[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最大的特点是病变分布与非糖尿病者不同。
非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主要分布于近端动脉,如主动脉、髂动脉、浅表的股动脉和少量的远端动脉,而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则主要累及膝以下胫腓动脉[2]。
糖尿病患者主动脉病变的发病率为13.00%,非糖尿病者为25.00%;而膝以下的胫动脉的相对发病率在糖尿病者达90.00%,非糖尿病者仅为10.00%,故又称之为糖尿病“胫动脉病”[2,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下肢血管动脉中膜钙化(medial arterial calcification)尤为突出,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布特点(主要累及膝下)有关[4]。
动脉钙化以踝部最多,趾部较少,足的背部又较趾部为多[5]。
Orchard等[5]报道,通过X线检查,踝部胫后动脉钙化的患病率为32.00%,胫前动脉为28.00%,跖部水平的动脉为47.00%。
Smith等[6]对428例糖尿病患者足部进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钙化有显著高的患病率,并与下肢截肢有关。
在无截肢史的病人中患病率为39.00%,而有对侧截肢史者达78.00%。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标准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触诊、运动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生化检查等方面。
一、症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症状主要包括腿部疼痛、肿胀、感觉异常等。
腿部疼痛通常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腿部疼痛,休息后缓解,再行走再疼痛。
肿胀通常表现为下肢水肿,感觉异常通常表现为下肢麻木、刺痛、灼热感等。
二、触诊通过触诊可以检查下肢动脉病变的情况。
医生在触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测量动脉搏动:医生可以触摸下肢的股动脉、腘动脉和足背动脉等,检查是否有搏动减弱或消失的情况。
2.判断血管壁是否光滑:医生可以触摸下肢血管的表面,检查是否有血管壁不光滑、有结节或硬块等情况。
三、运动功能检查通过运动功能检查可以了解下肢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医生在进行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测量跛行距离:医生可以让患者行走一段距离,观察患者行走时的表现,并记录跛行距离,以判断病变程度。
2.确定血管狭窄程度:医生可以通过触诊和运动功能检查来确定血管狭窄程度,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包括动脉造影、CTA等。
动脉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狭窄、闭塞等病变情况,是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金标准。
CTA可以显示整个下肢动脉的走行和血流情况,对于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有一定的帮助。
五、生化检查生化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小板等指标,对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生化检查中,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测定血糖: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医生需要多次测定患者的血糖值,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2.测定血脂:高血脂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医生需要测定患者的血脂水平,以指导治疗方案。
3.测定血小板:血小板功能异常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医生需要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等指标,以指导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堵塞的症状与诊断
袁敏琴
糖尿病病患者出现下肢血管堵塞是非常常见的,常见症状是下肢发凉发麻甚至疼痛,有的患者疼痛起来不能走路。
此时一定要到医院诊断下肢血管情况,不能掉以轻心。
一下几项检查能够很好的诊断出下肢大中血管的情况。
彩色超声: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已经具有做肢体血管彩超的能力,彩超能够把一小段血管的影像直接在屏幕上反映出来,可以此判断血管壁是否有斑块,腔内是否有血栓,是否有狭窄,血流是否通畅,并且还能够通过描记血流波形,根据波形形态和血液流速帮助判断血管阻塞的程度,是检查动脉缺血最常用和必须的检查之一。
多普勒动脉功能检查:也是利用多普勒探头的反射完成,价格和彩超差不多。
目前,肢体节段测压和趾端微循环测定,可以通过周身血管检查仪来完成。
首先,它通过超声探头对肢体各部位血流进行探测并描记成波形,医生通过波形,可以对局部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弹性等产生初步了解。
然后,通过充气对上肢和下肢各节段逐段测压,测压可以得到两项极有价值的结果:第一是上肢压力(肱动脉)与下肢各节段压力之比,可反映出下肢是否缺血以及缺血病变的位置与程度;第二是下肢各节段之间的压力梯度,如果相邻的两部位(比如大腿-膝上、膝上-膝下、膝下-踝等)压力梯度过大,超过30毫米汞柱,尤其是超过50毫米汞柱时,明确提示该节段有大血管的狭窄乃至闭塞,提醒患者应尽快到医院进行系统治疗,以防止足部缺血发展到溃破、感染乃至坏死,发展成严重的糖尿病足。
以上是通过检查来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大中血管病变的程度,另外,还可通过踝部压力测定、血管波形和趾端微循环检查来判断微小血管的病变,这点对糖尿病人至为重要。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并找出早期指标和敏感的指标。
方法利用多普勒血流图检测不同时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ABI)、血流波形(WF)、血管弹性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血流平均速度(Vmean),比较它们的差异,并将它们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无足部溃疡的患者:所有指标左右两侧都没有差异(P>0.05)。
有足部溃疡的患者:溃疡侧足的ABI、WF 和PI明显降低(P<0.05),RI和Vmean两侧没有差异(P>0.05)。
有足部溃疡患者的无溃疡侧足的检测指标与无足部溃疡患者相比ABI、WF、RI和Vmean明显降低(P<0.05),PI没有差异(P>0.05)。
两组患者ABI均数都在正常范围内。
各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糖尿病患者两下肢血管功能的损害是同步进行的。
这些指标能反映下肢血管功能的变化,且具有一致性。
ABI和PI是较晚的指标,WF、RI和Vmean是较早的指标。
WF是相对敏感指标。
【关键词】2型糖尿病踝臂指数弹性指数阻力指数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踝臂指数(ABI)具有简单方便、经济、无创伤和实用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利用多普勒超声血流图检测血流波形(WF)、血管弹性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和血流平均速度(Vmean)报道较少。
本研究旨在用这些检测指标来评价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功能的变化规律,探索早期指标和敏感的指标,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1 方法1.1入选对象 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均符合WHO1999年标准,共769例。
1.2入选标准年龄≥40岁,2型糖尿病,能正确配合检查的住院患者。
1.3排除标准ABI≥1.4的患者,下肢截肢患者,两侧下肢都有溃疡的患者,有严重心肺功能损伤的患者,不能正确配合检查的患者。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临床表现: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表现有足背血管活动缓慢、夜间肌痛、肌萎缩、持续性静脉曲张以及肢体供血不足等。
二、超声检查:以微波血流图为基础,检查动脉硬化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狭窄程度、动脉管腔内畸形以及血液流量情况等。
三、血管造影:采用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血管内部结构的放射性影像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
四、CT检查:检查胫骨腓骨肌动脉病变多少、血管壁损害程度及血管管腔是否受影响。
五、心电图:主要检查心脏电活动、变压及室性期收缩无力等指标,以反映下肢动脉病变程度及血液循环状况。
六、外科手术:如果血管狭窄程度比较严重、动脉硬化较明显,可考虑手术治疗,比如血管搭桥术、动脉瘤切除术等。
总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超声检查、血管造影、CT检查、心电图以及外科手术等多种检查方法,以便准确诊断下肢动脉病变情况。
糖尿病论文并下肢血管神经病变论文: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的综合治疗[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血管; 神经病变; 综合治疗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周围血管和神经病变,多见于下肢,二者相互影响,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足部缺血性坏死、溃疡、肌肉骨骼病变所致的足变形;神经病变初期可出现电击样疼、感觉过敏和深部肌肉疼等,后期可因感觉缺失或减低而易受外伤,轻微的外伤都能迅速导致溃疡、感染和坏疽,治疗相当困难。
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综合治疗,减少截肢引起的致残率。
1 一般治疗1.1 提高患者的防伤意识,注意保暖,进行合理的足部护理。
1.2 基础治疗:基础治疗需要贯穿治疗整个过程的始终,包括控制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去除低蛋白血症、改善微循环等影响坏疽愈合的各种因素,而血糖的控制更是其它治疗方法的重要条件。
避免只见局部伤口,而忽略全身状态。
2 对症治疗2.1 局部治疗:(1)清创:局部治疗皮肤溃疡,清理创面,去除坏死组织。
正确、及时的清创可明显促进糖尿病肢端坏疽创面的愈合。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糖尿病足急性期,除急性化脓切开引流外,不宜过度清创手术处理,而应积极抗感染治疗,以防止坏疽蔓延扩大。
(2)外敷:创面多血运不良,因此,在清创的基础上外敷胰岛素降、庆大霉素及山莨菪碱,可有效降低局部血糖、提高局部血药浓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加速溃疡愈合。
2.2 血管病变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变往往导致长段性或多节段性狭窄或闭塞,是引起糖尿病足溃疡、坏疽、截肢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2.2.1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扩张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等。
中药制剂如丹红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有利于局部组织的修复。
2.2.2 循环压力泵治疗:用压力泵对患肢进行间歇性加压治疗,以增加下肢血液的回流,提高血液循环量, 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清除, 从而减少血管损伤[1]。
2024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治进展摘要外周动脉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最常见于下肢动脉。
相较于不合并糖尿病者,合并糖尿病的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的病程更长,病变更加弥散,钙化程度更重。
合并下肢动脉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通常不典型,若不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往往不佳。
对于此类患者,通过临床体格检查、多种无创及有创检查方法,可以进行初步诊断。
而后在多学科团队共同管理之下,确认患者是否需要手术干预及确定干预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重建患者血流,最终提高溃疡愈合率,降低截肢概率。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攀升,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合并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 PAD )的糖尿病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 ]。
依据2019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 ESC )指南,住院PAD 患者中约1/3同时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合并PAD者高达20%~28% [ 2 ]; 对于足部溃疡的糖尿病患者,合并PAD者更是超过50% [ 3,4,5,6 ] o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PAD 发生在下肢,高达74%的截肢患者合并糖尿病[7 ]。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重视下肢动脉疾病的防治,降低糖尿病相关足病的发生率,降低截肢概率。
一、糖尿病患者中PAD的特点糖尿病是PAD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对PAD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较于不合并糖尿病者,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往往更长,且病变更加弥散, 往往累及远端中小动脉(腓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限制了侧支循环形成的潜力,因此缺血往往严重且顽固。
此外,相较于无糖尿病的PAD患者,动脉钙化现象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加常见,这与长期高血糖的病理环境导致的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机制有关[8,9,10 ]o有研究者基于AgatStorl评分方法利用CT对不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钙化评分,证实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股胴动脉及膝下动脉钙化更为严重,且股胴动脉钙化评分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明显相关[11 ]。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86例的彩超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彩超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
方法对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下肢动脉采用彩超进行检测,并与健康体检者作比较。
结果糖尿病组的血管管腔粥样硬化斑块、狭窄、闭塞、血流速度减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组。
病变以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动脉及股动脉发生率高。
结论彩超可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指导治疗。
标签: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EAD)又称周围血管病变(PVD),是导致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0倍。
80%的患者在诊断糖尿病时已存在LEAD,并随年龄、病程的增加而增多[1]。
为探讨彩超对Ⅱ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
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我们对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下肢动脉采用彩超进行了检测,并与健康体检者作对比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2型糖尿病患者86例,男39例,女47例;年龄4l~70岁,平均61岁;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糖尿病史3~18年;其中合并高血压病43例,冠心病5例,脑血管病9例,糖尿病8例,周围神经病变20例,视网膜病变13例,糖尿病肾病6例。
选择本院同期86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使用TOSHIBANemio-20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5~10MHz,声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60°。
受检者取平卧位及俯卧位,分别探查双侧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观察血管壁情况、管腔改变,观察内一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大小、有无管腔狭窄、血流充盈缺损状况以及血流流速(Vmax)。
1.3判断标准下肢血管正常标准:双下肢动脉及其分支走行规则,壁薄光滑,内膜回声均匀,无局限性扩张与狭窄,内径值在正常范围,频谱呈三相波。
四、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LEAD)要点提示●糖尿病患者教育与行为改变可以预防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发生;对于LEAD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B)●筛查LEAD的高危因素并给予早期干预,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可以预防LEAD 发生(A)●运动康复锻炼:指导患者积极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A)●可采用扩血管药物治疗LEAD(B)●在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转入相关专科治疗下肢动脉病变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个组成成分,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310]。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常累及股深动脉及胫前动脉等中小动脉[311]。
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炎和栓塞等也可导致下肢动脉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通常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
LEAD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发生LEAD的危险性增加2倍[312]。
依据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的不同,LEAD的患病率报道不一。
在我国,多次大样本的调查显示,根据踝肱指数(ABI)检查结果判断,50岁以上合并至少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中,五分之一左右的患者合并LEAD[297,313-316]。
LEAD与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动脉血栓性疾病常同时存在,故LEAD对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有提示价值[317]。
LEAD对机体的危害除了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性明显增加,死亡率更高[297,318-319]。
LEA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事件,在确诊1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达21.1%,与已发生心脑血管病变者再次发作风险相当[320]。
ABI越低,预后越差[321],下肢多支血管受累者较单支血管受累者预后更差[322]。
(一)LEAD的筛查[323-324]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LEAD的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