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 201101****

摘要:

自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共同建立杂交瘤技术首次产生单克隆抗体以来,单克隆抗体经历了鼠源性、人源性和全人化三个阶段。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研究出上千种单克隆抗体,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技术发展历程应用展望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是将能够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的单克隆细胞系而产生的。它只能识别某一种特定的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均一性,且能够大量制备,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此外,单克隆抗体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农业、食品等领域。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单克隆抗体经历了鼠源性、人源性和全人化抗体三个阶段。本文主要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和展望三个大方面进行综述。

1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历程

1.1鼠源性单抗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共同建立了杂交瘤技术,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产生绵羊红细胞抗体的小鼠脾细胞融合,首次获得人工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抗体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突破。该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动物、细胞融合和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三个环节。现阶段,所产生的McAb大部分是通过这种杂交瘤技术得到的鼠源性McAb,其在临床上还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由于其多为鼠源性,具备免疫原性,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人抗鼠抗体,产生人抗鼠抗体,从而降低McAb的应用价值。其次,McAb在人体内半衰期比较短,常不能有效激活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再次,鼠源性McAb 与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亲和力较弱,并且产生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也较弱。另外,传统杂交瘤技术还存在制备周期长,成本较高,杂交瘤细胞不稳定和抗性易丢失等缺陷。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出现了嵌合单克隆抗体和由转基因小鼠、噬菌体展示技术、核糖体展示技术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这些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杂交瘤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为单克隆抗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 人源性单抗

嵌合抗体产生于1980年代中期,是将非人源抗体可变区移植到人抗体恒定区,应用DNA重组技术将小鼠抗体基因上的可变区与人抗体基因的恒定区重组,再将重组后的基因导入骨髓瘤细胞中表达。根据所用的载体质粒标记基因产物,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或试剂进行

筛选,再用与传统杂交瘤技术相似的方法克隆出分泌人鼠嵌合抗体的细胞株。但这种抗体仍保留了原来鼠源抗体约30%左右的鼠源性,可诱发人抗小鼠反应。

为了进一步提高嵌合抗体的人源化,在嵌合抗体的制备过程中,又引进了重构抗体技术和表面重塑技术以进行人源化改造。重构抗体是与异源抗体和抗原的结合相关的,它分为互补决定区(简称为CDR)移植抗体和特异性决定残基(简称为SDR)移植抗体。CDR移植抗体将鼠源单抗上的6个CDR,通过分子克隆的方法,克隆到人抗体相应的框架区。仍残存少量异源基因,仍可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并不是整个CDR都参与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在CDR区中仅一部分氨基酸残基与抗原结合,这些氨基酸残基决定抗体的特异性,称为SDR。SDR移植抗体仅将异源抗体CDR区内与抗原结合关系密切的SDR,移植到人抗体相应位置上,使人源化抗体的免疫原性进一步降低。但SDR移植抗体和CDR移植抗体一样存在亲和力和特异性降低的缺点。目前重构抗体是对鼠源性单抗人源化改造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而表面重塑抗体技术是对鼠抗体表面氨基酸残基进行人源化改造,在维持抗体活性并兼顾减少异源性基础上选用与人抗体表面残基相似的氨基酸进行替换。所替换的片段不应过多,对于影响侧链大小、电荷、疏水性,或可能形成氢键从而影响到抗体互补决定区构像的残基要尽量保留。

到目前为止,治疗性单抗的商品市场基本由嵌合单克隆抗体主宰,虽然抗体人源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鼠源成分依然存在,并未完全解决鼠抗体的免疫原性问题,而且人源化程度较复杂,造价也比较高。

1.3 全人源性单抗的制备

完全人源性抗体才是应用于治疗的最理想抗体,研究者已经创建了一系列方法来制备此抗体。主要包括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核糖体展示技术、RNA—多肽融合技术和基因工程小鼠制备全人抗体等四项技术。

1.3.1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该项技术是迄今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抗体库技术。20世纪80年代Smith发现了可以分离基因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建立在噬菌体外壳具有表达抗体蛋白编码片段能力的基础上。这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人抗体可变区的全套基因,然后将克隆的基因插入噬菌体抗体文库,从而使该异源分子呈现于噬菌体表面。制备方法如下:将抗原包被在固相介质上,加入待筛选的噬菌体颗粒与固定的抗原结合,获取结合的抗体,将未结合的抗体洗脱,从噬菌体库中筛选出针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的可变区。用表达有相应抗体分子的噬菌体颗粒去感染宿主菌,使该噬菌体颗粒得到扩增,将抗体可变区与恒定区组合得到具有完整功能的全人单克隆抗体。

1.3.2 核糖体展示技术核糖体展示技术是一种完全在体外合成并筛选蛋白质的技术。1994年,Mattheakis等建立了一种体外核糖体展示随机肽系统,将多肽库建立在多核糖体上,借助多核糖体在体外将基因型和表型联系起来。1997年,Hanes和Phkthun对多聚核糖体展示技术进行改进,建立了核糖体展示技术。该技术属于无细胞转化技术,不受细胞转染和表达系统的限制。其原理是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含目的基因的cDNA文库,同时引入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即茎环结构,在转录/翻译偶联系统作用下,形成“蛋白质—核糖体—mRNA”三元复合物,构成核糖体展示的抗体库,再用相应的抗原对翻译混合物进行筛选并从中分离m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富集目的基因,并将目的基因导入

表达载体,从而获得库容量大、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的人源基因工程抗体库。

1.3.3 RNA—多肽融合技术RNA—多肽融合技术又称为mRNA展示技术或是体外病毒技术。1997年,Roberts和Szostak与Nemoto分别独立设计了这种与核糖体展示类似的方法。其原理是将抗体库中DNA转录成mRNA,含嘌呤霉素寡核苷酸的Linker将其与它所编码的肽或蛋白共价结合,形成mRNA—嘌呤霉素—蛋白复合物。与mRNA—核糖体—蛋白复合物相比,该复合物更为稳定,在4℃可完整保存10天左右,筛选到的抗体亲和性也比较高。

1.3.4基因工程小鼠制备全人抗体制备全人抗体的基因工程包括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基因小鼠和转染色体小鼠制备人抗体技术。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是将已经产生免疫反应的供者或癌症患者的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移植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经抗原免疫后可获得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制备的基本原理是将改建后的目的基因导入小鼠的受精卵,然后将此受精卵再植入受体动物的输卵管中,使其发育成携带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在抗原的刺激下,该转基因鼠可分泌合成人抗体。由转基因小鼠产生的McAb经历了正常的装配和成熟的过程,产生的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转染色体小鼠是通过微细胞介导法将人14号染色体上产生的IgH的胚系片段和2号染色体上的5—50Mb的k轻链片段转染到ES细胞,获得小鼠经人血清清蛋白免疫后,可产生人血清清蛋白的人Ig,再次免疫后产生Ig。

2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涉及医学、农业、食品、环境等众多领域,在基础研究、蛋白纯化、环境与食品监测、疾病诊断、预防及治疗和优生优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单克隆抗体在预防方面应用

单克隆抗体可以应用于生物免疫预防中。生物免疫预防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在被动免疫中,为了切断母婴传播他途径,防止婴幼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给围产期母亲或婴幼儿注入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单抗。在主动免疫中,为了预防结核病而接种的卡介苗在体内生长繁殖,接近自然感染,可激发机体对病原的持久免疫力。

2.2单抗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目前单克隆抗体可治疗包括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和变态反应等。

2.3 用于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

2.3.1 纯抗体治疗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针对某种肿瘤的特异性McAb进入临床实验应用的已达70多种,有些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3.2 “生物导弹”治疗以McAb为导向的导弹可直射癌细胞靶,选择性杀伤癌细胞而对正常组织细胞损伤极小。可根据“导弹”的不同分为免疫化学疗法、免疫毒素疗法和免疫放射疗法。

2.4 单克隆抗体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药物不只在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疗效,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如抗CD25McAb治疗骨髓移植术排斥反应表现良好的疗效。

2.5 单克隆抗体在蛋白质提纯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能与其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因而能够从复杂系统中识别出单个成分。只要得到针对某一成分的单一克隆抗体,利用它作为配体,固定在层析柱上,通过亲和层析即可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纯化这一特定成分。

2.6 单克隆抗体在临床诊断及检测中的应用

单抗在传染病、免疫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的诊断和早孕诊断方面,大大优于现有的抗血清,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易标准化等优点。例如,美国Centorco公司与麻省总医院联合制备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单抗,比当前最佳抗血清敏感100倍,能从抗血清确认的阴性人群中检查出60%的漏诊带病毒者。

总之,单抗技术已深入到医学和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3 展望

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单抗正朝着全人源化、高靶向性终生免疫和艾滋的预防与检测四个方面发展。随着人们对具有高质量和强专一性McAb需求的不断升高,抗体效应机制和免疫调节机制研究将不断深入,加之抗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将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McAb服务于人类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瀛.汤仁仙.付琳琳.孔德龙,McAb制备及其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免疫学杂志,2011,27(2):26—29

[2]赵慧娟.臧学丽.谢蕙明.杨贺.刘诗音,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吉林农业,2013,04 :59—60

[3]陈光,单克隆抗体技术历史与发展简述,生物学通报,2003,38(9):58—60

[4]潘阳.刘露楠,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技术研究进展,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3):1483—1484

[5]孔君.刘箐.韩跃武.王天昌.刘金芝,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应用前景,免疫学杂志,2011,27(2):170—173

[6]张华.胡成进,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11):890—892

[7]郭粉粉.梁文波.张学梅,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11,17(8):1129—1131

单克隆抗体技术个人总结

单克隆抗体技术个人总结 制备单克隆抗体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这一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为医学与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也为临床疾病的诊、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 制备单克隆抗体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检测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要经过几个月的一系列实验步骤,下面按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顺序,逐一介绍其实验方法。 一、细胞融合前准备 (一)免疫方案 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获得高质量的McAb至关重要。一般要在融合前两个月左右确立免疫方案开始初次免疫,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而定。 1.颗粒性抗原免疫性较强,不加佐剂就可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下面以细胞性抗原为例的免疫方案: 初次免疫1×107/0.5ml ip (腹腔内注射) ↓2~3周后 第二次免疫1×107/0.5ml ip ↓3周后 加强免疫(融合前三天)1×107/0.5ml ip或iv(静脉内注射) ↓ 取脾融合 2.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弱,一般要加佐剂,常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福氏不完全佐剂。要求抗原和佐剂等体积混合在一起,研磨成油包水的乳糜状,放一滴在水面上不易马上扩散呈小滴状表明已达到油包水的状态。商品化福氏完全佐剂在使用前须振摇,使沉淀的分枝杆菌充分混匀。 初次免疫Ag ~50μg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多点注射 │(一般0.8~1ml0.2ml/点) ↓3周后 第二次免疫剂量同上,加福氏不完全佐剂皮下或ip │(ip剂量不宜超过0.5ml) ↓3周后 第三次免疫剂量同上,不加佐剂,ip │(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检测免疫效果) ↓2~3周后 加强免疫,剂量50~500μg 宜,ip或iv ↓3天后 取脾融合 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①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原的使用量。②改变抗原注入的途径,基础免疫可直接采用脾内注射。③使用细胞因子作为佐剂,提高机体的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 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抗体(antibody)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常规的抗体制备是通过动物免疫并采集抗血清的方法产生的,因而抗血清通常含有针对其他无关抗原的抗体和血清中其他蛋白质成分。一般的抗原分子大多含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常规抗体也是针对多个不同抗原决定簇抗体的混合物。即使是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常规血清抗体,仍是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异质的抗体组成。因而,常规血清抗体又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简称多抗。由于常规抗体的多克隆性质,加之不同批次的抗体制剂质量差异很大,使它在免疫化学试验等使用中带来许多麻烦。因此,制备针对预定抗原的特异性均质的且能保证无限量供应的抗体是免疫化学家长期梦寐以求的目标。随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他们把用预定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培养中无限制生长的骨髓瘤 细胞融合,形成B细胞杂交瘤。这种杂交瘤细胞具有双亲细胞的特征,既像骨髓瘤细胞一样在体外培养中能无限地快速增殖且永生不死,又能像脾淋巴细胞那样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通过克隆化可得到来自单个杂交瘤细胞的单克隆系,即杂交瘤细胞系,它所产生的抗体是针

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高度同质的抗体,即所谓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简称单抗。 与多抗相比,单抗纯度高,专一性强、重复性好、且能持续地无限量供应。单抗技术的问世,不仅带来了免疫学领域里的一次**,而且它在生物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获得极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众多学科的发展。 德国科学家柯勒(Georges Ko1er)和英国科学家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两人由此杰出贡献而荣获198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二、杂交瘤技术 (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诞生是几十年来免疫学在理论和技术两方面 发展的必然结果,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基因的研究、抗体结构与生物合成以及其多样性产生机制的揭示等,为杂交瘤技术提供了必要理论基础,同时,骨髓瘤细胞的体外培养、细胞融合与杂交细胞的筛选等提供了技术贮备。1975年8月7日,Kohler和Milstein 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分泌具有预定特异性抗体的融合细胞的持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s of fused cells secreting antibody of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新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新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俗称“生物导弹”,是一种具备疾病治疗靶向性治疗的药物,该种药物针对一些对应疾病的治疗具备极强的治疗针对性,往往可以取得较为有效的治疗效果,其整体所占市场份额也比较大。该领域的药品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治疗疾病的主流药物,随着相关研究人员的不断研究推进,其整体呈现一种不断拓宽化的发展。本文从单克隆抗体药物整体的市场情况、靶点及技术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探索。 标签:治疗性抗体;上市抗体药物;靶点;技术综述 抗体药物的第一次应用是于十九世纪,采用血清疗法针对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在这个阶段人们对抗体药物的认知停留在使用有效的阶段;随着医疗实力的不断发展,直到1975年杂交瘤技术之后,才逐步实现了抗体的更为全面的认知及大规模量产的过程。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治疗起来也越来越麻烦,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全面研究和使用,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和恢复。 一、抗体药物的市场情况 抗体药无是一种具备靶向性,能实现与靶抗原特异性结合来实现对疾病针对性治疗的药物,该种药物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症能做到针对性的治疗,具备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治疗及快速准确性治疗。该种药物常常作用与一些恶性肿瘤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因为这些疾病都具备一定的治疗难度,故此药物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症治疗,帮助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缓解,因为这样的一种原因,导致在进行相关应用的过程中,该种药物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现阶段,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一种在市场上占据巨大份额的药物,其具备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帮助患者进行各种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其整体已经成为针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有效思路及理论。针对该种药物的扩展,主要是针对一些靶向性进行全面的研究,研究出新的靶点,制造出更多针对更多病症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二、靶点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具备一对一的治疗针对性,其靶点的把控是针对疾病治疗的重要点。世界范围之内,针对新靶点的研究如火如荼。针对热点靶点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世界范围内患者的病症及发病几率进行全面的分类研究,研究出一些有效且具备普遍性的靶点,全面促进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发展。其现阶段世界主要研究靶点分以下几类。 (一)PD-1、PD-L1 PD-1是一种存在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跨膜蛋白,主要针对癌症进行相关治疗,其主要作用有两点:1.针对慢性感染炎症进行相关限制;2.针对癌症中

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单克隆抗体在一段相当短的时间内成为治疗癌症的主流方法。它们的第一个用途是作为致癌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拮抗剂,但今天单克隆抗体已成为长期寻求的有效化疗药物靶向递送的载体并作为操纵抗癌免疫反应的功能的强大的工具。在临床上有更加可喜的成果,未来将有可能看到持续增长治疗性抗体和它们的衍生物的发展。 由于单克隆抗体药物专一性强、疗效显著,为抗肿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药物之一。单克隆抗体抗体是由B 淋巴细胞转化而来的浆细胞分泌的,每个B淋巴细胞株只能产生一种它专有的、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这些抗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特性。抗体与特异性表达的肿瘤细胞表面蛋白质结合,从而阻碍蛋白质的表达,起到抗肿瘤作用。抗体还可使B 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诱导癌细胞凋亡。早期单抗为鼠源性单抗,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应用受到限制。后来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人源或人鼠嵌合型单抗,广泛应用于临床。 单抗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其靶向性来干预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通路,或是激活宿主对肿瘤的免疫等。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出现具有更高靶向性的单抗药物。但是,单抗药物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单抗的免疫原性,单抗的异源性所引起的抗体反应,不但降低了单抗的效价,而且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异源性单抗进行改造以及人源性单抗的研制成为单抗研究的重要方向 1.EGEG疗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与多种癌症密切相关,也是癌症治疗的主要靶标。基因编码信息被翻译为特定蛋白,不过,许多蛋白必须经由翻译后程序激活,比如自身磷酸化。蛋白激活影响着许多重要的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若EGFR 出现故障使这些过程脱离控制,就会导致癌症。然而,尽管EGFR与癌症有着密切关联,人们对EGFR的激活机制还并不完全了解。 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个细胞表面受体大家族,EGFR也是其中一员。EGFR有一个细胞外的配体结合域,和一个细胞内的激酶区域。EGFR激活是其配体EGF结合到配体结合域,诱导受体二聚化,随后二聚体的两个激酶区域相互磷酸化。因为在相对较低的浓度下,即使没有EGF诱导的二聚化,单独的激酶域在溶液中也能自激活。二聚化是指两个同样的分子聚合形成单个化合物。研究发现,除了配体EGF结合以外,EGFR激活还需要EGFR跨膜螺旋和

4第四章 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制备技术

第四章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制备技术 本章考点 1.概念 2.杂交瘤技术基本原理 3.杂交瘤抗体的制备技术 4.基因工程抗体 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针对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其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且来源容易。 传统的方法是将抗原注入动物,由动物体内B细胞产生的抗体。由于多数天然的抗原分子具有多种抗原决定簇,每一种决定簇可激活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B细胞产生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因此,将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故称为多克隆抗体(PoAb)。 第一节杂交瘤技术基本原理 单克隆是指利用在细胞融合基础上的B细胞杂交瘤技术。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融合两种细胞而同时保持两者的主要特征。这两种细胞分别是经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被特异性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B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抗体分泌功能,但不能在体外连续培养,小鼠骨髓瘤细胞则可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分裂、增殖,即具有所谓永生性。在选择培养基的作用下,只有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细胞才能具有持续培养的能力,形成同时具备抗体分泌功能和保持细胞永生性两种特征的细胞克隆。 一、B细胞杂交瘤技术 1.细胞的选择和融合:杂交瘤技术的目的是制备对抗原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融合一方必须是经过抗原免疫的B细胞,通常选用被免疫动物的脾细胞,脾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抗体分泌功能。融合细胞另一方则要求在培养条件下的永生性,只有肿瘤细胞才是具备这一条件,所以选择同一体系的骨髓瘤细胞,因多发性骨髓瘤是B细胞系恶性肿瘤,其特点是稳定易培养、自身不分泌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融合率高、是次黄嘌呤磷酸核酸核糖转化酶(HGPRT)的缺陷株,是理想的脾细胞融合对象。 2.选择培养基的应用:细胞融合的选择培养基中有三种关键成分:次黄嘌呤(H)、氨甲蝶呤(A)、胸腺嘧啶核苷(T),所以取三者的字头称为HAT培养基。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是细胞DNA合成的途径;氨甲蝶呤(A)是叶酸的拮抗剂,可阻断瘤细胞利用正常途径合成DNA,而融合作用的瘤细胞是经毒性培养基选取出的缺乏HGPRT细胞株,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只有融合细胞具有亲代双方遗传性能,才能在HAT 培养基上长期存活与繁殖。 3.有限稀释与抗原特异性的选择:细胞融合是一个随机的过程,需在融合细胞抗体筛选的基础上进行特异性筛选。将融合细胞进行充分稀释,进行克隆化处理,再将阳性细胞进行再次克隆化,应用特异性抗原包被的ELISA找出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阳性细胞株进行增殖,再进行冰冻,体外培养或动物腹腔接种。

单克隆抗体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 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重排后具有不同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便于人为处理和质量控制,并且来源容易。 1作为亲合层析的配体 单克隆抗体能与其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因而能够从复杂系统中识别出单个成分。只要得到针对某一成分的单克隆抗体,利用它作为配体,固定在层析柱上,通过亲合层析,即可从复杂的混和物中分离、纯化这一特定成分。如用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亲合层析柱,就可从孕妇尿中提取到纯的hCG。与其它提取方法(沉淀法、高效疏水色谱法等)相比,具有简便、快速、经济、产品活性高等优点。 2 作为生物治疗的导向武器 脂质体是由既亲水又亲油的两亲磷脂组成的连续双分子层微囊,内含水相空间,可包裹水溶性物质。包有细胞毒剂的脂质体膜上偶联抗体,可定向攻击靶细胞,称为免疫脂质体。这种“导向治疗”,在动物试验与体外试验中已获得满意效果。如热敏免疫脂质体,由抗人乳癌细胞抗体经疏水长链脂肪酸修饰,抗体带上长的疏水碳链,部分插入脂质体的脂双层膜中,抗体Fab段仍暴露在膜表面,因而保持了抗体活性。热敏免疫脂质体可特异识别靶细胞(人乳癌细胞),并通过相变温度引起脂质体破裂,从而定向释放药物。另外,可将化疗药物、细菌毒素、植物毒素或放射性同位素等细胞毒剂与抗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直接交联,利用其导向作用,使细胞毒剂定位于肿瘤细胞把它直接杀伤。这不仅提高了抗体的疗效,也可降低细胞毒剂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反应。如应用抗T细胞单抗和柔红霉素结合物,在体外对非T 淋巴细胞就无杀伤作用。但是,要把这种方法应用于临床,目前还存在不少技术难关,包括人体对鼠源单抗的排异问题等。 3 作为免疫抑制剂 抗人T淋巴细胞单抗(McAb)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其作用机理有赖于McAb的种类及其免疫学特性。注射抗小鼠Thy-1抗原的单抗,可以抑制小鼠同种皮肤移植的排斥反应。此外,对用于同种骨髓移植的供体骨髓,在体外经抗T细胞单抗加补体处理,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4 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探针 单克隆抗体只与抗原分子上某一个表位(即抗原决定簇)相结合,利用这一特性就可把它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探针。此时,可以从分子、细胞和器官的不同水平上,研究抗原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而并可从理论上阐明其机理。如用荧光物质标记单抗作为探针,能方便地确定与其结合的相应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酶等)在细胞中的位置和分布。 5 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抗体对抗原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由来已久,60年代就已发现幼猪对破伤风类毒素难以产生抗体,注射相应特异性抗体IgG,就能有效地提高对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的免疫应答。1984年以来,Celis等发现,抗乙肝病毒(HBs)IgG可增强HBs抗原对特异性人T细胞克隆的刺激增殖,并可诱生干扰素。在小鼠中发现,当低剂量的HBs抗原不产生免疫反应时,加入抗HBs抗体组成的复合物,则可有效地诱生免疫反应。根据这一作用,现已研制出乙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单克隆抗体技术(monoclonal antibody technique):一种免疫学技术,将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同骨髓肿瘤细胞杂交,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种细胞,并以此生产抗体。是仅由一种类型的细胞制造出来的抗体,对应于多克隆抗体、多株抗体——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制造出来的一种抗体。 1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与局限性: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1)杂交瘤可以在体外“永久”地存活并传代,只要不发生细胞株的基因突变,就可以不断地生产高特异性、高均一性的抗体。(2)可以用相对不纯的抗原,获得大量高度特异的、均一的抗体。(3)由于可能得到“无限量”的均一性抗体,所以适用于以标记抗体为特点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如IRMA和ELISA等。(4)由于单克隆抗体的高特异性和单一生物学功能,可用于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和免疫导向治疗。 总体来说,即:高特异性、高纯度、重复性好、敏感性强、成本低和可大量生产等。 单克隆抗体的局限性:(1)单克隆抗体固有的亲和性和局限的生物活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由于单克隆抗体不能进行沉淀和凝集反应,所以很多检测方法不能用单克隆抗体完成。 (2)单克隆抗体的反应强度不如多克隆抗体。(3)制备技术复杂,而且费时费工,所以单克隆抗体的价格也较高。 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这种杂种细胞继承两种亲代细胞的特性,它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抗原准备、动物的选择与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细胞及抗体检测、杂交瘤的克隆化、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单克隆抗体的纯化等步骤。 抗原准备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很多物质都可以成为抗原,抗原的具体分类可以参见抗原,在进行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很多物质都可以成为抗原,在常规的科研实验中,科研者经常选用每只小鼠/大鼠每次注射10~50ug 重组蛋白、偶联多肽、偶联小分子等作为抗原产生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 动物的选择与免疫

单克隆抗体药物关键技术分析教学总结

单克隆抗体药物关键技术分析 1.高通量的动物细胞表达技术 一方面,从表达体系来看,近年来,人们不断发展和完善了许多抗体分子的表达体系,如:细菌、酵母、昆虫细胞、哺乳动物细胞、植物细胞表达系统和体外翻译系统等。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具有活性高、稳定性好等重要优点,已成为抗体等生物技术产品最重要的系统。2007年销售额排名前列的6类生物技术药物中,有5类是由动物细胞表达生产(肿瘤治疗抗体类、抗TNF-α抗体类、EPO 类、β干扰素类、凝血因子类),仅胰岛素类药物是由大肠杆菌和酵母表达的。欧美国家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产品种类占60%-70%,市场份额占65%以上。 另一方面,从抗体制备规模、速度和功能来看,高通量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生物技术产品大规模高效培养技术是生物医药产品主要的生产方式和关键“瓶颈”技术。目前,国际上该项技术发展较快,已趋成熟,以默克公司为代表的流加培养生产规模达10,000L以上,以贝尔公司为代表的灌流培养生产规模达200L以上,蛋白表达浓度为0.5-2g/L;我国在该技术领域

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近年来经过努力,已经实现了该项技术的突破。 2.人源化抗体的构建及优化技术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DNA重组技术开始用于抗体的改造。抗体药物已经进入基因工程抗体时代。基因工程抗体具有以下优点:①降低人体对异种抗体的排斥反应;②减小抗体的分子量,利于其穿透血管壁,进入病灶的核心部位;③根据需要,制备新型抗体;④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大量表达抗体分子,降低生产成本。 (1)表面重塑抗体 对鼠抗体表面氨基酸残基进行人源化改造。该方法的原则是仅替换与人抗体SAR差别明显的区域,在维持抗体活性并兼顾减少异源性基础上选用与人抗体表面残基相似的氨基酸替换;另外,所替换的区段不应过多,对于影响侧链大小、电荷、疏水性,或可能形成氢键从而影响到抗体互补决定区(CDR)构象的残基尽量不替换。我国也已经开始这方面工作的尝试。 (2)重构抗体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2009年第1期畜牧兽医科技信息国兽医科学,2007,37(1):29-32 [9]李余动,等.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氯霉素残留[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5):416-419 [10]张明,等.免疫胶体金法检测磺胺甲恶唑残留的研究[J].中国兽药 杂志,2006,40(4):17-24 [11]邓省亮,等.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 [J].食品科学,2007,28(2):232-236 [12]Sun Xiulan,et al.Preparation of gold-labeled antibody probe and its use in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 for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5,99(2):185-194 [13]赖卫华,等.应用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赭曲霉毒素A 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5,26(5):204-207 [14]Timo Klewitz,et al.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for determina tion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type D[J].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006,113(2):582-589 1975年德国学者Kohler 和英国学者M ilstein 发明了杂交瘤技术。他们成功地将骨髓瘤细胞和产生抗体的B 淋巴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这种合成的杂交瘤细胞稳定、有致瘤性、能产生抗体,其分泌的抗体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性抗体,故称之为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自从鼠源单抗之后,单抗历经了鼠源性抗体、嵌合抗体、 人源化抗体、人源性抗体4个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已日益普及,单抗理论几乎应用到生物学研究的每一个区域。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1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1.1鼠源性单抗自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问世以来,制备单抗的一般程序基本相同,从超免疫的供体中即抗原免疫的小鼠,获取脾细胞,再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最后对单个细胞进行克隆,培养出能分泌单抗的克隆细胞。目前生产的单抗大多是鼠源性的,但其在临床应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主要是鼠源单抗与NK 等免疫细胞表面Fc 段受体亲和力弱,产生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作用较弱,而且它与人补体成分结合能力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较弱,并且鼠源性抗体在人血循环中的半衰期短,它发挥AD-CC 作用的时间较短; 其次鼠单克隆抗体还具有免疫原性,使宿主易引起过敏反应。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单抗的效价,另一方面又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还应进一步改善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1.2嵌合抗体抗体的恒定区是抗体分子结构中免疫原性 最强的部位,而决定抗体特异性的是抗体的可变区。从杂交瘤细胞分离出功能性可变区基因,与人Ig 恒定区的基因连 接,再插入适当表达载体,转染宿主细胞,表达人-鼠嵌合抗体。也就是将鼠源性单抗在保留其抗原结合活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去除鼠源化部分或代之以人源化片断,减少了鼠源性抗体的免疫原性,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单抗的异源性,同时保留了亲本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但是这种抗体仍保留了30%的鼠源性,可诱发人抗小鼠反应(HAM A)。 1.3人源化抗体由于嵌合抗体异源性仍然很大,因此需要对鼠源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进一步人源化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重构抗体和表面重塑技术。重构抗体就是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移植,将鼠抗体的CDR 移植到人抗体的相应部位,这样人源化程度可达90%以上,目前该方法是人源化单抗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而表面重塑技术,即将鼠抗体框架区表面氨基酸的残基(surface amino acid residues,SAR)进行人源化改造。该方法是仅替换与人抗体SAR 差别明显的区域,在维持抗体活性并兼顾减少异源性基础上选用与人抗体表面残基相似的氨基酸替换。 1.4人源性抗体虽然人源化抗体解决了鼠抗体的免疫原 性等问题,但生产人源化抗体仍有很大的困难;人源化过程需大量繁复、昂贵的电脑模拟,需取代不同的氨基酸以恢复选择性和亲和力,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它总还含有少量鼠源性成分。完全的人源性抗体才是用于治疗的理想抗体,目前它主要通过3种途径来研制: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核糖体展示技术和转基因小鼠制备人源性抗体。1.4.1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迄今发展 最成熟、 应用最广泛的抗体库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蛋白分子或肽段的基因克隆到丝状噬菌体的基因组DNA 中,与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形成融合蛋白,从而使该异源分子呈现于噬菌体表面。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收藏上亿个以体外方式制得的不同抗体的基因数据库,使从任何真实的抗原中迅速分离高度相似的同族抗体成为可能。分离得到的抗体可用于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孔 维1,杨文辉2 (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哈尔滨1503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作者简介:孔维(1979~),湖南平江人,硕士研究生 专论与综述 9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

关于印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8〕8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团卫生计生委: 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我委组织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牵头制定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可在我委官方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贯彻执行。 该指导原则将定期修订更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 附件: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 2018年9月14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8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01) 二、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 (02)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04) 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04) 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05 05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06) 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09) 三、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10) 四、培训、评估和督查 (10) 第二部分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呼吸系统肿瘤用药 一、吉非替尼 (12) 二、厄洛替尼 (14) 三、埃克替尼 (15) 四、马来酸阿法替尼 (16) 五、奥希替尼 (17) 六、克唑替尼 (18) 七、贝伐珠单抗 (20) 八、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21) 九、盐酸安罗替尼 (21) 十、塞瑞替尼…………………………………………………………………………………十一、纳武利尤单抗…………………………………………………………………………22 24 消化系统肿瘤用药 一、瑞戈非尼 (26) 二、甲苯磺酸索拉非尼 (28) 三、曲妥珠单抗 (29) 四、甲磺酸阿帕替尼 (29)

修美乐阿达木单抗中文说明书

修美乐阿达木单抗中文说明书

HUMIRA(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注射剂,皮下用溶液使用说明书3月修订版美国初始批准:12月31日;公司:ABBOTT 译自:http://.org/pdf2html/view_online.php?url= 修改史03/14/ 补充;02/25/ 补充09/29/ 补充 07/29/ 补充04/08/ 修改说明书11/18/ 补充02/21/ 补充01/18/ 补充09/05/ 补充07/30/ 补充02/27/ 0089 补充02/16/ 补充 11/09/ 0071补充 11/09/ 补充08/28/ 补充10/03/ 补充10/03/ 补充 07/30/ 补充06/18/ 补充;12/31/ 批准 处方资料重点这些重点不包括安全有效使用HUMIRA所有资料。请查阅下文HUMIRA完整处方资料。

最近重要修改---以红色表示修改部分黑框警告3/ 剂量和给药方法,克罗恩氏病(2.3) 3/ 剂量和给药方法,监视评估安全性(2.5) 3/ 警告和注意事项,严重感染(5.1) 3/ 警告和注意事项,恶性病(5.2) 3/ 警告和注意事项,神经学反应(5.5) 7/ 警告和注意事项,与阿巴西普使用(5.11) 3/ 适应证和用途HUMIRA是一种肿瘤坏死因子(TNF)阻断剂适用于治疗: 类风湿样关节炎(RA) (1.1)在有中度至严重活动性RA成年患者中减轻征象和症状,诱导主要临床反应,抑制结构损伤进展,和改进机体功能。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 (1.2)

在4岁和以上儿童患者中减轻中度至严重活动性多关节JIA的征象和症状。 银屑病关节炎(PsA) (1.3)在活动性PsA成年患者中减轻征象和症状, 抑制结构损伤进展,和改进机体功能。 强直性脊柱炎(AS) (1.4)活动性AS成年患者中减轻征象和症状。 克罗恩氏病(CD) (1.5)在有中度至严重活动性克罗恩氏病对常规治疗反应不充分的成年患者中减轻征象和症状和诱导和维持临床缓解。如这些患者还对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丧失反应或不能耐受减轻征象和症状和诱导临床缓解。 斑块性银屑病(Ps) (1.6)中度至严重慢性斑块性银屑病成年患者的治疗,全身治疗或光疗,和其它全身治疗医学上不适宜的备选者。 剂量和给药方法HUMIRA是经过皮下注射给药。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技术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技术原理 单克隆抗体是由一个杂交瘤细胞及其后代所产生的抗体,具有单一、特异与纯化的特性。该抗体在医学临床诊断及治疗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问世在现代免疫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家知道,当外源性物质在人体或动物血液中出现时,机体中有一些淋巴细胞便会做出反应,产生一些特殊的免疫球蛋白,叫做抗体。而那些外源性物质则称为抗原。抗体与抗原能发生特异结合,从而清除异物,达到保护肌体的作用。抗原不同,它所诱发的抗体也不一样。如细菌或病毒表面存在着几种抗原,因此它们就会对应地诱发出几种不同的抗体。过去人们为了获得抗体,就根据上述原理,反复注射某种抗原到动物(如兔、羊、马等)体内,然后从其血清中分离出所需的抗体。长期以来,用这种经典方法得到的抗体,往往存在着两个严重的缺点:第一,这些抗体不是均质的,而是一种抗体的混合物,特异性差,效价低;第二,抗体的产生是有限量的,因为分泌抗体的成熟淋巴细胞寿命很短,一般只能存活几天,无法大量生产。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许多免疫学家曾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探索,这一难题终于在1975年被国外两名免疫学家考勒和米尔斯坦解决了。他们利用自己创立的杂交瘤技术,使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能在体外长期存活,并源源不断地分泌抗体。这就是有高特异性和非常均质的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原理并不十分复杂。它是把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淋巴细胞与有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又称杂交瘤。由于这些杂种细胞继承了双亲细胞的遗传物质,因此它们不仅能表现出淋巴细胞分泌单一抗体的能力,而且还能表现出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大量繁殖的本领。就这样,取长补短,使杂交瘤变成了一座制造单克隆抗体的理想“工厂”。 目前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步(图2-9)。 第一步:将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进行免疫,取出受免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第二步:用选择培养基,选出杂交瘤细胞,逐一克隆或扩增,从中挑出能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第三步:将杂交瘤细胞接种在培养瓶中扩大培养或注射到动物的体液中作为腹水癌生长,然后再分离纯化单克隆抗体。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 (生物工程一班生命科学学院 ***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自从单克隆抗体问世至今已广泛应用与临床治疗,然而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在临床治疗中会产生人抗鼠抗体反应,从而使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抗体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开始快速发展而逐渐代替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本文将就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以及其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人源化临床治疗 Theory humanized monoclonal antibody research progress *** (The 1st class of Bioengineering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Since the advent of monoclonal antibod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but the mouse source sex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clinical treatment will produce people resistance to mouse antibody response, so that the rat source sex monoclonal antibody application are highly limited. Along with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tibod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umanized sex monoclonal antibody began to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replaces the rat source sex monoclonal antibody. This paper will review humanized monoclonal antibody constr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monoclonal antibody humanized clinical treatment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融合,形成了可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该细胞机能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1],此后单抗药物开始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982年,Philip Karr 将第一株抗独特型单抗(anti- ld) 应用于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并取得成功[2],使得治疗性抗体的研究很快成为生物医药的热点,许多以单克隆抗体为研究对象的公司相继成立。然而,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应用于人类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发人抗鼠抗体( Human ant-i mouse antibody, HAMA) 反应,引起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3],而且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的生物效应功能,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这使研究学者意识到研制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或完全的人源性抗体才有可能减少或避免HAMA反应并提高疗效。然而反复实验证明, 杂交瘤技术不能提供稳定分泌人抗体的细胞株。直到80年代末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在抗体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相继出现了一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陈丽珊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先报道,用细胞杂交技术,使经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的小鼠的脾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由此创建了第一个B细胞杂交瘤细胞株,获得了抗SRBC的单克隆抗体。这是免疫学乃至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便于人为处理和质量控制,并且来源容易。这些优点使它一问世就受到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 1 作为亲合层析的配体 单克隆抗体能与其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因而能够从复杂系统中识别出单个成分。只要得到针对某一成分的单克隆抗体,利用它作为配体,固定在层析柱上,通过亲合层析,即可从复杂的混和物中分离、纯化这一特定成分。如用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亲合层析柱,就可从孕妇尿中提取到纯的hCG。与其它提取方法(沉淀法、高效疏水色谱法等)相比,具有简便、快速、经济、产品活性高等优点。 2 作为生物治疗的导向武器 脂质体是由既亲水又亲油的两亲磷脂组成的连续双分子层微囊,内含水相空间,可包裹水溶性物质。包有细胞毒剂的脂质体膜上偶联抗体,可定向攻击靶细胞,称为免疫脂质体。这种“导向治疗”,在动物试验与体外试验中已获得满意效果。如热敏免疫脂质体,由抗人乳癌细胞抗体经疏水长链脂肪酸修饰,抗体带上长的疏水碳链,部分插入脂质体的脂双层膜中,抗体Fab段仍暴露在膜表面,因而保持了抗体活性。热敏免疫脂质体可特异识别靶细胞(人乳癌细胞),并通过相变温度引起脂质体破裂,从而定向释放药物。另外,可将化疗药物、细菌毒素、植物毒素或放射性同位素等细胞毒剂与抗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直接交联,利用其导向作用,使细胞毒剂定位于肿瘤细胞把它直接杀伤。这不仅提高了抗体的疗效,也可降低细胞毒剂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反应。如应用抗T细胞单抗和柔红霉素结合物,在体外对非T 淋巴细胞就无杀伤作用。但是,要把这种方法应用于临床,目前还存在不少技术难关,包括人体对鼠源单抗的排异问题等。 3 作为免疫抑制剂 抗人T淋巴细胞单抗(McAb)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其作用机理有赖于McAb的种类及其免疫学特性。注射抗小鼠Thy-1抗原的单抗,可以抑制小鼠同种皮肤移植的排斥反应。此外,对用于同种骨髓移植的供体骨髓,在体外经抗T细胞单抗加补体处理,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4 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探针 单克隆抗体只与抗原分子上某一个表位(即抗原决定簇)相结合,利用这一特性就可把它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探针。此时,可以从分子、细胞和器官的不同水平上,研究抗原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而并可从理论上阐明其机理。如用荧光物质标记单抗作为探针,能方便地确定与其结合的相应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酶等)在细胞中的位置和分布。 5 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抗体对抗原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由来已久,60年代就已发现幼猪对破伤风类毒素难以产生抗体,注射相应特异性抗体IgG,就能有效地提高对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的免疫应答。1984年以来,Celis等发现,抗乙肝病毒(HBs)IgG可增强HBs抗原对特异性人T细胞克隆的刺激增殖,并可诱生干扰素。在小鼠中发现,当低剂量的HBs抗原不产生免疫反应时,加入抗HBs抗体组成的复合物,则可有效地诱生免疫反应。根据这一作用,现已研制出乙肝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

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全)

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性繁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这一技术上的突破使血清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度精确的新纪元。 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检测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要经过几个月的一系列实验步骤。 主要仪器设备: 超净工作台、CO2恒温培养箱、超低温冰箱(-70℃)、倒置显微镜、精密天平或电子天平、液氮罐、离心机(水平转子,4000r/min)、37℃水浴箱、纯水装置、滤器、真空泵等。其需要的主要器械包括:100ml、50ml、25ml细胞培养瓶,10ml、1ml刻度吸管,试管,滴管(弯头、直头),平皿,烧杯,500ml、250ml、100ml盐水瓶,青霉素小瓶,10ml、5ml、1ml注射器等,96孔、24孔细胞培养板,融合管(50ml圆底带盖玻璃或塑料离心管),眼科剪刀,眼科镊,血细胞计数板,可调微量加样器(~50ul,~200ul,~1000ul),弯头针头,200目筛网,小鼠固定装置等。此外,一般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大同小异。 方法 动物的选择与免疫 1. 动物的选择 BALB/C小鼠,较温顺,离窝的活动范围小,体弱,食量及排污较小,一般环境洁净的实验室均能饲养成活。目前开展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室多选用纯种BALA/C小鼠。 2. 免疫方案 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获得高质量的McAb至关重要。一般在融合前两个月左右根据确立免疫方案开始初次免疫,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而定。 (1)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较弱,一般要加佐剂,半抗原应先制备免疫原,再加佐剂。常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福氏不完全佐剂。 初次免疫抗原1~50μg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多点注射或脾内注射(一般0.8~1ml,0.2ml/点) ↓3周后 第二次免疫剂量同上,加福氏不完全佐剂皮下或ip(腹腔内注射)(ip剂量不宜超过0.5ml) ↓3周后 第三次免疫剂量同一,不加佐剂,ip(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 ↓2~3周 加强免疫,剂量50~500μg为宜,ip或iv(静脉内注射) ↓3天后取脾融合 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①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原的使用量。②改变抗原注入的途径,基础免疫可直接采用脾内注射。③使用细胞因子作为佐剂,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增强免疫细胞对抗原的反应性。

修美乐 阿达木单抗 中文说明书

修改史03/14/2011 补充;02/25/2011 补充09/29/2010 补充 07/29/2010 补充 04/08/2010 修改说明书11/18/2009 补充02/21/2008 补充01/18/2008 补充 09/05/2007 补充07/30/2007补充 02/27/2007 0089 补充02/16/2007补充 11/09/2006 0071补充 11/09/2006补充08/28/2006补充10/03/2005 补充10/03/2005补充 07/30/2004补充06/18/2004补充;12/31/2002批准 处方资料重点 这些重点不包括安全有效使用HUMIRA所有资料。请查阅下文HUMIRA完整处方资料。 最近重要修改---以红色表示修改部分

黑框警告3/201 1 剂量和给药方法,克罗恩氏病(2.3)3/201 1 剂量和给药方法,监视评估安全性(2.5)3/2011 警告和注意事项,严重感染(5.1)3/201 1 警告和注意事项,恶性病(5.2)3/201 1 警告和注意事项,神经学反应(5.5)7/2010 警告和注意事项,与阿巴西普使用(5.11)3/2011 适应证和用途H U M I R A是一种肿瘤坏死因子(T N F)阻断剂适用于治疗: 类风湿样关节炎(R A)(1.1)在有中度至严重活动性RA成年患者中减轻征象和症状,诱导主要临床反应,抑制结构损伤进展,和改善机体功能。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 I A)(1.2)在4岁和以上儿童患者中减轻中度至严重活动性多关节JIA的征象和症状。

银屑病关节炎(P s A)(1.3)在活动性PsA成年患者中减轻征象和症状, 抑制结构损伤进展,和改善机体功能。 强直性脊柱炎(A S)(1.4)活动性A S成年患者中减轻征象和症状。 克罗恩氏病(C D)(1.5)在有中度至严重活动性克罗恩氏病对常规治疗反应不充分的成年患者中减轻征象和症状和诱导和维持临床缓解。如这些患者还对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丧失反应或不能耐受减轻征象和症状和诱导临床缓解。 斑块性银屑病(P s)(1.6)中度至严重慢性斑块性银屑病成年患者的治疗,全身治疗或光疗,和其它全身治疗医学上不适宜的备选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