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的解释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环境行为学涉及到多门学科,涵盖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等多门学科。

人和环境交互作用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和空间状态,我们称之为环境行为。

1.1.2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

环境行为学也有称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t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可以观察得见)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环境行为学是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学,景观规划与设计等学科中的应用。行为主义

1913—1930年,华生(Watson,John Broadus,1878—1958),经典行为主义

1930年,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B.F. Skinner),操作行为主义

20世纪50年代,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米契尔(W.Mischel,1930-)社会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早期即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50年代,有所谓的“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等带有机械唯物论色彩的理论,偏于实验室研究.

在建筑与规划上也有“建筑决定论”,“规划决定论”。

环境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于70年代形成高潮。

1970年,建筑心理学国际研讨会(IAPC)

美国,国际心理学会成立环境心理学分部

英法德日的环境心理学发展

代表人物: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普洛尚斯基,城市规划师林奇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

1993年,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1996年,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后改名为环境——行为研究学会(EBRA)

调查研究的方法

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观察法现场研究法语义区分法认知地图法

环境评价集结行为信息,运用心理学方法,描述环境场所及外部的因素和对行为的影响。感觉

1.1 定义: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2 感觉的特点:

A,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其他一切心理现象。感觉诞生了,其他心理现象就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B,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C,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D,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3 感觉的分类:

A,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

B, 内部感觉,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的感觉器位于各

有关组织的深处(如肌肉)或内部器官的表面(如胃壁、呼吸道)。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1.4 感觉刺激的重要性:

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家,赫布(D. O. Hebb)和贝克斯顿(W. H. Bexton)

1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婴儿实验

1.6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B, 联觉

a, 色彩的温度感

b, 色彩的距离感:具有前进性的色彩:明度高、彩度强、暖色调;具有后退性的色彩:明度低、彩度弱、冷色调

c, 色彩的轻重感:明度和纯度高的显得轻——桃红、浅黄色;明度和纯度低的显得重——黑,深褐色

d, 色彩的面积感

e, 色彩的动静感

2.1 定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2.2知觉与感觉的区别

A, 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什么,尝试用词去标志它,因此知觉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

B, 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是对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所以知觉是一种概括的过程。

C, 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知觉要根据感觉信息和个体主观状态所提供的补充经验来共同决定反映的结果,因而知觉是人主动地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可以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3知觉的特征

A, 相对性B, 选择性C, 整体性D, 恒常性E, 组织性F,意义性

认知3.1 定义:

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2 认知心理学:

A, 皮亚杰,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B, 惠太海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心理学,

)1中央凹

A,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

B,当头部保持垂直或略微前倾时,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面以下10°左右的地方;

C,中央凹具有辨别物体精细形态的能力。

2)黄斑

黄斑是围绕中央凹的椭圆形黄色色素区域,水平视角12°~15°;

随同中央凹进行扫描,共同形成清晰的视野。

3) 周围视觉

A,周围视觉位于中央凹和黄斑周围;

B,近周围、远周围、边缘单眼视觉三部分;

C,边缘单眼视觉对运动的感觉相对加强;

1.2 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

1)听觉

2)嗅觉

3)触觉

4)动觉

5)温度和气流

格式塔的含义

格式塔(gestalt),意为完形;

解释: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

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

1.2.1图形与背景

1)基本概念

在一定的场内,我们并不是对其中所有对象都明显感知到,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figure),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ground),俗称图底关系。1.2.1图形与背景

2)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形状类似时,图底关系可以互换。

3)图底关系在设计中的运用

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体,观察者能第一眼发现所要观察的对象,环境中某一形态的要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使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

1.2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1.2.1图形与背景

3)形成图形的主要条件

A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

B 单纯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

C 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

D 对称形态易形成图形

F 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

G 单个突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

H 动的形态比静的更容易形成图形

I 整体性强的容易形成图形H 奇异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易成为图形

1.2.1图底关系

5)以建筑为对象的图底关系分析

A 画框存在与否

将建筑空间从图底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主要涉及三个要素,图、底、画框。

就建筑而言,画框可理解为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界限。

B 图底关系清晰

空间为图,实体为底

阿道夫路斯,体积规划(ranmplan)

E 超越空间的图底关系

*戏仿

又称谐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

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

敬的目的。属二次创作的一种。戏仿的

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1.2.2群化原则

阿恩海姆,《视觉思维》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我们自然而然的进行观察时,知觉具有控制多个刺激,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

1)邻近原则

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

2)相似原则

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3)连续原则

按一定规律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

4)完形的倾向

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做一个完整的图形。

两个条件:

A 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整时呈简单形状;

B 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

合乎逻辑的连续性。

阿恩海姆,隧洞效应

1.2.3简化原则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感知对象的知觉组织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少,该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人们在对视觉刺激进行组织时,也喜欢采取尽量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

1)良好完形原则

视觉组织中,把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

2)简洁原则

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

错觉

凡是根据感觉资料对环境中事实做失实的解释的,都可称之为错觉。

缪勒-莱伊尔错觉垂直线与水平线错觉对比错觉光渗错觉

环境知觉的理论——

Ⅱ生态知觉理论

2.1 理论来源

生态心理学,20世纪中后期

代表人物:Baker,J.吉布森

内容:

◎人类行为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B=f(P,E)。行为的生态观(Ecological Theory)强调内外因的互动与平衡。

◎行为情绪理论(Behavior Setting Theory):所谓行为情境指的是引发行为的小生态系统,不同的情境引发出不同的行为。人患心理障碍或疾病乃表示个体行为与环境配合不良,是生态系统失衡(discordance)的结果。

◎生态知觉理论(Ecological perception theory):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

.2 基本观点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口

◎环境的提供(给养affordance)

用它来描述一个行为者(一个人或者动物)和外界相互作用时的行为属性,更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但是环境对行为者所造成的影响将因个人的特质、能力与知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效应。

1)环境提供的是那些环境所呈现的东西、提供的信息以及它所邀请你做的事情,环境包括媒体、物体、表面和布局、地点、其他人和动物等;

2)环境中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能够被直接感知,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3)给养和动物本身有关,给养只能用生态学来衡量,而不能用物理学来衡量;

4)环境提供的给养是不变的;

5)给养具有整体性,当人们看到物体时感知的是物体的给养而不是它们的尺寸大小;

6)给养是行为者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它既不是主观性能也不是客观性能,或者两者都是,给养贯穿于主客观的二分法中,是一种系统的观点。

◎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感知觉是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

结果,集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

遗传进化的结果。凭本能的直觉就

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供”。

2.3 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本能的行为习性,源自本能的情感反应(愉悦和恐惧等)。物种对祖先经验的集体记忆,通过DNA延续到今天的后代,成为一种生物自卫本能(Biophilia)。

◎愉悦

自然风光

场所精神

治疗性景观

◎信息控制

无论攫取食物还是躲避危险,都离不开对信息的控制—提高自己对外界信息的控制,预防被控制,是提高自身在环境中的主动性,减少恐惧感的有效办法之一。

因此,人们最喜欢正面视野开阔,背后有安全庇护和坚实依靠的环境。

2.4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

一种环境特性形成,其中将发生的行为现象远比设计者的想象丰富。

◎怎么办?

A 合理规避不良潜在功能

抄近路

B 利用人对环境的偏好,厌恶等情感营造舒适,安全,奇幻等等环境

C 引导利用环境的潜在功能,兼做他用

D 无法避免的会被开发出来的潜在功能,使之合理化和规范化

Ⅲ概率知觉理论(透镜论

1)基本观点

Brunswick

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的反映真实的环境特性,观察者通过真实情境进行概率判断减少该情境中知觉的多义性。

个人在知觉中起着极其主动的作用。

◎为了应对环境中提供的感觉线索的不定性和不一致性,个人必须建立对环境加以判断的全部有关的概率论点,这些论点是以大量环境场景的感觉线索取样得到的

◎由于个人所生活的时空的局限性,不可能对所有的环境取样,所以任何给定环境的判断也不可能是绝对肯定的,仅仅是一种概率估计,个人可以通过环境中一系列探索行动评价他们的效果,检验概率判断的准确性。

◎概率论与生态知觉理论不同,更注重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如,视觉悬崖实验

2)概率论与空间设计

A 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知觉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娱乐场所环境的线索复杂性(知觉的不确定性)

碰头的玻璃(知觉的不确定性)

交通环境适度充分的照明,醒目的标志、信号(知觉的确定性)

B 认识设计者的想法与使用者的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在设计中更贴切的了解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环境知觉理论总结

三个理论都是在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只是不同学派和不同的使用者从不同的视角解释客观世界与现象世界之间的关系。

对于同一环境,须根据项目的性质,决定需要侧重的方面,以使资金、资源发挥更多的效益。

空间认知及其应用——

Ⅰ认知地图理论

人们多少了解所在地方的空间知识,并能识别和辨认环境,这样他不仅能去他想去的地方而且还能为他人指路。

环境在人心理上的表达能力,以及记忆能重现环境的形象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技能。

1.空间认知的性质

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Downs和Stea,1973)。

环境知觉获取信息弄清事物间联系达到空间认知

(2)研究的三个根源城市规划

地理学

心理学

这种多学科介入的性质使得不同专业的学者们互相激励,并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认知地图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

认知地图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Talman)

白鼠迷宫实验

“认知地图”:环境观察者对环境的认知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所有选择点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这个模式被称为认知地图。

Lynch(1960)假设人们头脑中的环境心理表象像地图一样,他让波士顿等城市的居民画出他们城市的地图,以寻找其中的共性元素,这个方法非常成功,并被推广到其他尺度的实质环境研究工作中,如建筑物、区域等。

城市认知地图理论

一个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对居住的地方有许多空间知识,这他便能在环境中生活和生产,在环境中定向样、定位和寻路,并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意义。

城市认知地图的特点

A 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

既包括具体信息,建筑造型,也包括抽象信息。既包括视觉信息也包括其他感觉甚至感情信息。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认知地图的含义逐渐扩大了,广义而言,认知地图不一定只是一张图,一张纸上的图,它更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透过此过程,一个人对他每日生活的空间及其特性、相关位置有所感受、归类、记忆、回想和阐释。广义的认知地图等同于空间认知。

狭义而言,认知地图是一种结构,人们的空间信息将编码在此结构中,或至少解码以后整合在此结构中。认知地图主要以视觉信息为主,同时又包含其他感觉信息。

B 模糊性与片面性

人们在空间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在编码、储存、解码和整合的时候,存在使环境的某些方面失真的倾向。

维也纳建筑师Sitter(1956)说人们认为耳布广场是规则的和直线的形状,但实际上它是不规则的,见右图:

很多研究说明人们会把日常的实质环境知识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地理形式。一个椭圆形的铁路体系人们会把它看成是正圆形的体系(Canter和Tagg,1975)。两条斜交道路交成的十字路口,人们会把它看成是由两条正交道路交成的(Petcock,1973)。像泰晤士河和塞纳河这样蜿蜒缠绕于城市中心的河流,市民们会把它们看成仅仅是一条流经市区的平滑曲线(Milgram,1976; Canter, 1977 )。

对以上这些认知地图的研究说明,某些建筑师为了追求图形上的整齐、规则和对称,而在旧城改建设计时对环境大动手术是不必要的和没有道理的,也是代价高昂的。大多数人的空间表象会忽略图形上的一些细节,并将其自动简化和完形为简单图形。

C 个人差异

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由于活动和体验的不同,个性、年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他们的认知地图也不相同,一群人对某一地区会取得一定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环境本身的特性,并对环境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当地居民和外来者、活动区域、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人格化地图

这些心理的地图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呢?这个问题首先由Lynch(1960)提出并做系统研究的。他在堪称里程碑式的调查工作里,请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的居民作为被试,要求他们介绍自己的城市,随之他分析并规定了用来构成城市表象的五个基本要素。

城市认知地图的五个基本组成要素

●路径:

路径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的。对大多

数人而言,路径是认知地图中的主要元素。

●边界:

两个面或两个区域的交接线,如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透的边界,以及示意性的象征性的可穿透的边界。道路和边界有时很难区分。

●区域

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城市中较大的空间范围。有的区域具有明确的可见的边界,有的区域无明确可见的边界,或是逐渐减弱的方式。

●节点

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城市中较大的空间范围。有的区域具有明确的可见的边界,有的区域无明确可见的边界,或是逐渐减弱的方式。

它指城市中某些战略要地,如交叉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以及方向转换处和换乘中心。节点的重要特征就是集中,特别是用途的集中。节点很可能是区域的中心和象征。

●节点

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城市中较大的空间范围。有的区域具有明确的可见的边界,有的区域无明确可见的边界,或是逐渐减弱的方式。

它指城市中某些战略要地,如交叉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以及方向转换处和换乘中心。节点的重要特征就是集中,特别是用途的集中。节点很可能是区域的中心和象征。

●标志

它是一些特征明显而且在地景中很突出的元素。地标是城市内部或是区域内作为方向的参照物。它可以是塔、育顶、高楼大厦、山脉,也可以是纪念碑、牌楼、喷泉和桥梁等。有的地标可以作为城市的象征,如悉尼歌剧院和北京天安门。

这五种要素是城市范围内认知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环境的表象并不局限于城市范围,它可以大到一个世界小到一个房间。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在区域这样的等级内,如社区,此五项要素也是适用的。

如社区内的各种道路,包括穿越空地的非正式通道,甚至是住房内部的过道就是路径。社区的围墙、大门,道路上的行道树,邻居家的围栏,甚至是合用宿舍中学生们分隔空间用的帘子都属于边界。社区中的每一个组团都是不同的地区。中心绿地可以看成是一个节点。或许对你来说,社区里的报亭和水果摊就是一个地标。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Ⅰ唤醒理论

唤醒理论: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里尼提出的。

贝里尼在对人的感觉经验进行考察时发现,人对新奇的刺激的感觉,是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和历时的长短而展开的,刺激重复得越多,时间越长,感知表象的新奇性就会逐渐降低。

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是由这样两种“唤醒”引起的:一种是“渐进性”唤醒,即审美情感的紧张度是随着感知和接受的过程而逐步增加的,最后到达度的临界点产生愉悦体验。另一种是所谓“亢奋性”唤醒,就是情感受到突发的冲击迅速上升到达顶点,然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紧张的落差式愉悦感。

唤醒:指的是一种警觉状态,表示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是否做好了反应的准备。

“唤醒水平”这个概念一般和睡眠、情绪,等生物特制联系紧密,它是指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是自主神经系统)做好了提高或降低反应的准备的程度。

环境刺激对人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平,无论刺激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对提高唤醒水平的作用是相同的。

唤醒——在生理上的表现是自主活动的提高。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

在行为上的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力活动的增加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包含两种属性:强度、形式

唤醒水平决定了情绪的强度:“心境”“情绪稳定”

认知和评价决定了情绪的形式

(一) 情绪的形式——快乐与不快乐

快乐与痛苦是进化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情感形式

生存的需要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刺激便会给人带来快乐。

(二)情绪的强度

▲无论愉快还是不愉快,都会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加强。人们本能的保持好心情,减少不愉快的感觉。

▲情绪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偏爱与选择

▲人不能总保持在高唤醒状态,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需要不同的唤醒水平。

.1广泛探索和特殊探索

广泛探索(diversive exploration)

当感觉上的刺激不足和生理上的饥渴同样难以忍受,这种心理上的饥渴状态会驱使个人像饥不择食一样到环境中去寻求刺激。

特殊探索(specific exploration)

当个人被特定的刺激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就有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企图对环境的某种不定性,即知觉矛盾通过探索而作出解释。

两种探索都是人的需要,不能截然分开:

1、在广泛探索中可能有特殊发现,特殊探索中也包含多样、一般和意外。

2、从广泛探索中发现问题,在特殊探索中寻求答案。

2.2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

无论广泛探索还是特殊探索,前提是环境中必须有唤醒主体的刺激。

然而并非所有引起唤醒的刺激都能诱发探索的动机和行为,只有那些既能唤起注意又令人感兴趣的刺激才会吸引人去探索。

偏爱

柏莱恩关于美学判断的研究:

环境的不定性(对照刺激特征):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不一致性

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时,人的唤醒水平也随之提高,二者呈直线关系。

人在环境中的快感度与环境的不定性却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

柏莱恩的观点:

具有中等强度不定性的环境是维持兴趣、诱发探索动机的最佳环境

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不和谐性处于中等水平的对象为最美的

在自然与人工混合的环境中,人工要素的位置和空间布局对总体环境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要素占优势而人工要素未破坏自然环境和谐性的环境被认为是最美的

2.3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

卡普兰用环境维度预测对不同环境的偏爱,

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连贯性、易识别性、复杂性、神秘性

复杂性、神秘性——增加了环境的不定性,同时也提高了观察者的唤

醒水平。能诱发和维持探索的动机和兴趣连贯性、易识别性——有利于观察者对复杂环境的理解,从而减少不

定性、降低唤醒水平,使探索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只有在不定性与确定性达到某种平衡的环境中才能使观察者既不失控制感又维持探索的兴趣——最受偏爱的环境

对环境探索过程的体验而最终获得精彩的景致,使人在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满足

3唤醒与绩效

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

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Stress)

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

应激物: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称为应激物(Stressors)

3.1应激反应

◎生理反应

三个阶段(一般适应症候群GAS)

A 警戒反应(Alarm reaction)

B 抗拒(或适应)阶段(Stage of exhaustion)

C衰竭阶段(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

◎心理反应

心理反应因人而异,个人的认知评价取决于两方面:

A 个人心理素质

B 对特定刺激情境的认知

3.2应激物种类

◎灾变事件(cataclysmic events):势不可挡的应激物。如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技术事故等

◎个人应激物

(personal stressors)

指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其冲击性强弱不等。

◎背景应激物(background stressors)

指的是持续重复发日常干扰,如工作压力、每天上下

班赶路、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等。

背景应激物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状态,长期的情绪状态形成了个人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健康工作、生活

背景应激物与环境决策、环境设计与管理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其中许多可以通过合理的环境设计与环境管理得到控制和缓解。

3.3 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

◎应激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以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独孤求败)

◎过分的应激会存在潜在的危险并造成严重的后果

空间行为: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空间行为”(Spatial Behavior)

研究内容:着重研究人使用空间的固有方式,并通过研究揭示人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要。

1.1 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

(Sommer,1959)

1)定义:

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他人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会引起融于社会中的个体的焦虑和不安。

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圈,起着自我保护作用:避免接受过多的刺激,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弥补私密性的不足,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

个人空间的重要影响因素

A 年龄

B 性别C人格D文化与种族E 环境

1.2人际距离

爱德华.霍尔的“近体学”研究

近体学是研究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所处交际位置的距离的学科亲密距离的范围为0到45cm

个人距离的范围从45cm到120cm。

社交距离的范围从120Cm到360cm。

公共距离在360cm以上。

2 私密性

1)定义:

对于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

(I.Altaman,1974,1975)

包括两个方面:退缩(withdrawal)和信息控制(control of information)

退缩包括个人独处、与其他人亲密相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

信息控制包括匿名,即不愿别人对自己有任何了解;

保留,即个人对某些事实加以隐瞒;

不愿多交往,尤其不欢迎不速之客。

2)私密性设计

在不同形式的区域空间内,加进一些具体实在的边界因子。

2 领域性(Territoriality)

1)定义:

领域性指的是个体或团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暂时或永久地的控制一个场所或区域,并对其加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I.Altaman)

2)领域的类型

首属领域(Primary territories)

次级领域(Secondary territories)

公共领域(Public territories)

首属领域(primary territories)

使用者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

卧室、住宅、办公室和国家等都属于首属领域。为个人或群体独占和专用,并得到明确公认和法律的保护,外人未经允许不得进入。

次级领域(secondary territories)

不归使用者专门占有,使用者对其控制也没有那么强,属半公共性质,是主要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联系地带。

典型的例子就是组团或同一楼里的邻居。次级领域和首属领域相比其心理上的作用较少,拥有者也只有较少的控制权。

公共领域(public terrotories)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地方,只要遵守一般的社会规范,几乎所有人都能进入或使用它。

公共领域是临时性的,通常对使用人而言重要性不大。在文明和民主的社会里,遵守一般的行为规范就能使用公共领域。

3)领域的功能

A 组织功能

领域具有不同的尺度和区分方法,其中最小的领域便是个人空间,也是领域中唯一可移动的空间范围。其他依次为私人房间,家,邻里,社区,城市,形成了从小到大一整套领域系统。

明确的功能分区使人们了解哪些具体领域从事哪些具体活动,会见到哪些人,有利于个人根据自己的角色和需要选择安排自己的行为,形成稳定有秩序的生活。

B 领域性与控制感

形成领域能增加占有者对环境的控制感。

建筑物外部通过适当范围的空间围合、草坪、树篱、台地、栅栏等形成具有不同私密性——公共性层次的领域有利于个人或群体的控制感。

C 领域性与安全防卫

“能防卫空间”(Defensible Space)设计原则

(美国建筑师纽曼)

◎形成易于被感知并有助于防卫的领域

“形成领域”不等于简单的空间限定,必须与人的领域行为相应,既要对领域分级,形成私密性-公共性的空间层次,尤其要把住户门外的户外空间也作为居民的生活场所,明确其活动内容和作用。

纽曼将多层住宅分为三级:每层的户外空间,住宅单元入口和邻近入口的户外空间,住宅建筑的组团及其户外空间

◎自然的监视

通过建筑物布局和门窗位置,是居民能从室内自然的监视

户外活动,对犯罪分子具有心理的威慑作用。自然监视和

共同防卫只有在那些白天有人在家的邻里中才有效

中观空间行为

中观空间行为包括家与邻里两个层次

1 家

“家”比起一座住宅或公寓里的一套房子,寓意要深得多。对于个人或家庭成员来说“家”是有情感色彩的。它是个人世界的中心。

1.1 家的功能与秩序

家的空间表现形式为住宅,根据家的成员结构和文化背景,价值取

向,形成了内部功能与秩序,继而形成了住宅内部空间分配的差异

1.2 安全防卫

从领域性原则看,边界线十分重要。篱笆、铁栏、围墙都是边界

线的标志。家要有安全感,要有私密性,拉普卜特说:家的安全

体现在大门的不可侵犯性。

1.3 个性化

人们对自己的家要求个性化并进行必要的防范。私人住宅是个人意象中世界的重要参考点。

哲学家巴什拉说:“正如自己的与非自己的是心理空间中的基本区分点,自己的房子与他人的房子也是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区分点”

2 邻里

指的是带有集体性的家庭基地,是一种地理上的空间,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进入邻里人们会有到了家

邻里关系的主体-邻居:就是住在你隔壁或邻近的人。与亲戚朋友不同,亲戚是有血缘关系的,朋友是可选择的,而邻居不能选择,也没有什么既定的关系。

《城市邻里》(Suzanne Keller)一书中把邻里住户活动做了五点说明。

A 内容:

在危机情况下能相互帮助,交换信息,尤其是与大家的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

B 优先程度:

在农村中邻里住户似乎没有亲戚重要,但比朋友重要。城市化后亲戚还是重要,但朋友比邻里住户更重要。

C 交往程度:

城市化后,邻里住户的关系减弱了。

D幅度与深度

绝大部分城市居民,不认识许多邻里住户,邻里住户间关系也不很亲近。

Zweig 1962年把英国的邻里住户间关系按其深度依次排列了一个顺序:以在村落中最强,城里有较长的历史的工人居民区次之,最弱的是新区,尤其在那些个人拥有独院型住宅的居住区中,邻里住户间关系非常微弱。

E 邻里住户间接触频率

邻里住户间接触的频率城里比乡下低得多,城里的邻里住户可能在家中、在街上、在社区设施中,如学校、商店中相遇。

2.3 邻里单元(neighborhood unit)

是近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指在城市中一个

比较小的、可被识别的、低层次的单元,存在于居民的住宅与城市之间。

1)一个邻里是一个在物质空间上有所限定的整体,其中设有一些低层次的、以满足居民的日

常需要服务设施,住在邻里单元的居民有一种社区的感觉。

2)邻里既是一个在形式上的整体(物质性单元),也是一种社会功能上整体(社会性单元)。

3)通过使用邻里低层次的设施,会促进居民中一种心理上的统一与归属感归属感能加强居民间主动的交往与对共同活动的参与,或由于外界的压力,被动地一起共同采取某种对策。这种社会与心理上把大家聚集、团结到一起的情感,使这一地域与城市其他地区有明确的区别,这一地域应有一条可被人们识别的、明确的边界。

邻里规模的大小是一个分重要的参数,要求所有的住户与中心设施,尤其是小学校都能在步行距离以内

邻里不同于住宅单体和完整的城市,而是一种特定的城市实体;现代城市规划试图通过一种媒介,协调住宅单体和整个城市之间的尺度关系,以适应现代的居住需求,邻里便赋予了这种媒介适当的物质形式和具体内容与涵义。

邻里思想通常关注的8个主题(Kallus和LawYone)

A 管理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邻里可以看作是一种确定的城市自治单位。在城市的连续扩张过程中,如果将城市局部视作完整的系统进行建设,就可以在增长的同时,保持整个城市系统功能的连续性。因此,管理的主题强调了邻里在城市建设期间或建成以后作为管理工具的可能性。

B 治疗

治疗的主题直接针对着现代城市病带来的创伤,这源自现代主义者运用城市规划治疗城市病的思想。因此,邻里的主要功能便是完善居住环境并且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通过强调个人对改善环境的权利和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邻里的目标是成为整个社区的家园,将一种社会组织转化为一种城市结构,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居民不受现代城市病的侵袭,治疗城市病的创伤。

C 福利

要求一个经过规划的邻里应当满足居住的基本生活标准,通过规划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环境,保护公众免受危险、压力、疾病等侵害。这种观点明确体现了现代主义运动中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CIAM的设计理念,包括在柯布西耶的某些作品中所表现的,强调了邻里在改善物质福利方面的作用。CIAM明确提出了功能分区(sector)的概念,居住区作为城市系统中明确定义的分区,应和城市的其他功能隔离开来,尤其是应当和工业区与交通系统分离,以确保健康的居住条件。CIAM提出“这些城市分区在地形、绿地、阳光和气候条件上都应是最满意的”。又如,柯布西耶认为功能城市应当首先“……保障健全的个人和健康的居住环境,也就是说,空间、新鲜空气、阳光这些基本的自然要素应当富足”。

D 交往

超越家庭单元的界限,容纳并鼓励多样化的人际关系,为复杂的社会交往创造条件,便成为邻里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成为衡量居住标准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10人组宣言中,他们号召一种对城市环境复杂性的全面表达,在不同的城市尺度中创造某种等级系统hierarchical system),建立个人与集体的平衡,以适应现代城市社会中复杂的

人际关系的要求。正如史密森(Smithson)所说,“要理解人际交往,就必须思考每一个社区的独特的复杂性,就要将城市当作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社区来研究。”

E 秩序

在建设新城市过程中,邻里可以成为调整秩序的重要工具,在重新定义现有城市结构中,邻里也是发现秩序的重要手段。

克里斯托弗·亚力山大,他的研究旨在发现秩序的抽象原则,这种抽象原则是城市在自发的发展中的控制力量。他指出,这些自发发展城市和现代规划的城市不同,保持了一种复杂而且重要的人类尺度,这是非常宝贵的。因此,他设想一种规划系统,允许在现代城市中也存在复杂的城市秩序,由“很多的不同的亚文化群”组成,“每个亚文化群都有自己的边界”,这样,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邻里便成为调整秩序的工具,从而发现并表达了一个城市系统。

F 参与

邻里作为公共居住区有一种特别的意义,这就是给居民参与提供方便。参与的主题反映的是居民的需要。规划在这里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所有的“游戏者”参与决策的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公众的参与使邻里成为公众生活的舞台。

Kallus和Law-Yone以约翰·特纳(John Turner)为例,表述了参与的主题是如何被强烈地表达和具体化的。特纳针对建筑过程和建筑师与规划师在其中的地位,号召一种更为自主的建设行为,以便拥有按照“真正需求”建造住宅的更大自由。特纳指出,建造住宅的过程是一个社区行为,需要所有参与者的社会性支持、帮助和同意。邻里有着社会和物质的基础,是实现参与思想的理想尺度。

G认同

认同的主题更进一步涉及到居民的深层次需求,具有认同感的邻里是居民之间和居民与环境之间联系的传达媒介。邻里的定义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邻里的大小、边界要素是按照其居民的需求、希望和生活方式而得以定义的。从这个观点出发,邻里创造和维持了一个独特的社会框架,支持了个人和社会的联系。因此,按照行为模式所描述的人的需求,调整这个框架是建立邻里十分重要的手段。

H 意义

居民是赋予了不同城市和场所意义的主体,因此邻里可以被理解成场所、社会群体以及相关物质和空间关系的表述。这些关系可以体现在空间模式中,源于诸如地形边界、社会同质或类型同质的概念。

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作为明确的空间-建筑实体的城市邻里。在类型学的分析中,传统的住区(quarter)被认为是基本的居住类型,将场所和行为联系起来。因此,住区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的城市元素。克里亚称这种通过居住行为模式发展起来的城市自治部分为“城市中的城市”,因此,城市变成了“自治住区的联盟”,每个住区都是社区行为的焦点。邻里是连续和持久地建立在时间之上的,对它们的认同来自于场所及其居民之间的连续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上讲,邻里在创造居民文化的同时又是保护城市文化连续性的手段。

A Glarence Perry的邻里单元

最重要的理念是Glarence Perry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所缔造的邻里单元,它是一种系统组织和开发城区的方式。夹杂在邻里布局和物质形态设计中的,是诸如邻里交往、创造社区感、创造邻里识别性和社会平衡之类的社会目标。

Perry提出每个邻里单位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一所小学;

?一些小公园和运动场;

?小商店;

?合适的建筑和街道布局,以保证所有的公共设施能够安全地步行到达。

同时他也提出了六种形态属性:

?规模——支持一所小学所需的人口;

?边界——主要道路从旁边经过而不是穿越邻里单位;

?开放空间;

?机构用地位于邻里中央,这样保证机构设施均等地服务整个邻里;

?小单元中的商店应位于小单位的边界,以便组成更大的单位;

?一个与预期交通相称的内部街道系统。

B 查尔斯王子的“城市村落”

六大原则:1、人体尺度的开发;2、高品位的设计;3、复合开发;4、周密的基础设施计划;

5、综合收入和可支付得起的住宅建设;

6、有效果的管理。

六大指标:1、公顷面积内50-60户、120-150人的平均密度;2、街区内的用途混合;3、创造多样化的适应各种年龄层的交流空间形态;4、减少对机动车的过度依赖;5、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6、在规划过程中公共组织的参与。

1. 地点:充分理解当地景观,并使新建筑与景观相得益彰;

2. 等级划分:既要强调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要重视建筑物的不同要素;

3. 规模:建筑规模应根据一个地区的人口比例而定;

4. 和谐:建筑物要与周边景观和自然环境保持协调;

5. 区域划定:划定开发项目边界以及广场和庭院等区域;

6. 材料:就地取材,以传统工艺维护各地区的特色;

7. 装饰:运用不同工艺对建筑物进行装饰,力求突出建筑的各个方面;

8. 艺术性:艺术性应作为整个环境的一部分,并具有象征意义和实际含义;

9. 标志和照明:街道标志应设计美观、巧妙,广告牌位置得当,慎用人造灯光;

10.社区感:社区应给居民带来自豪感,使每个人都感到对社区的规划和组织做出了贡献。

C 新城市主义的邻里观

一个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

1)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2)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1/4英里(约400米)的空间;

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

4)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筑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查尔斯王子《英国愿景》

在邻里与社区的组织、建构方式上,新城市主义在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开发模式:

一种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称作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另一种是“传统的邻里开发”,即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TOD模式由“步行街区(Pedestrian Pocket)发展而来。

是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一般不超过600m)为半径的范围内,包含着中高密度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内容的复合功能社区。

TND模式则试图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概念中吸取灵感,实践中与房地产市场相结合。

其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邻里之间以绿化带分隔,每个邻里规模约40~200英亩(16~81hm2左右),半径不超过1/4英里(约400米),从而保证大部分家庭到邻里公园的距离均在3min 步行范围之内,到社区中心广场或公共空间仅5min的行走路程;

内部街道间距为70~l00m;

住房的后巷作为邻里间交往的场所,是设计的重点之一;会堂、幼儿园、公交站和商店均布置在中心;

每个邻里均包括不同的住宅类型,适合不同类型的住户和收入群体。

与TOD模式不同的是,TND更多的是以网格状的道路系统组织邻里

佛罗里达海滨(Seaside)

始建于1980年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滨海城,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美国近十年“十大设计成就之一“。滨海城(Seaside)位于佛罗里达州西北部的海岸地带,占地面积约32.4hm2,是一个供居住及旅游度假的多功能社区。

设计原则-

不仅仅方便位于滨水地区的房屋,而是使其道路和其风景最有益于城镇的所有居民。-

社区的街道和步行道都可以通向海滩和城镇中心。

鼓励社区间的相互关系,明确的社区中心。

城镇格局遵循

“五分钟”步行原则,社区服务半径为0.4-0.6公里。

优先布置社区公共空间和文化教育设施。

良好的交通体系。

滨海城建设法规(The Seaside Urban Code)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出于对公共空间质量的高度重视,主要是对街道、广场以及建筑间的停车安排提出条件包括道路和停车带的宽度、园林绿化、街道的排列方式、街道的宽度以及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其目的是设法提供居民步行休息和会面交往场所的良好公共环境,设计在不牺牲步行者利益的前提下,满足汽车的通行、停放需要。

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城镇设计法规和建筑设计法规两部分。城镇设计法规从城镇规划设计的角度对建筑提出设计要求(其中包括建筑的使用、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和停车安排等),用以确保建筑之间相互协调,形成连续的街道景观,提供安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建筑设计法规涉及建筑的平面形状、材料使用以及施工方式等。很明显,建筑设计法规旨在创造协调统一的城镇景观。

在特定的地区使用特定的建筑类型的规定。法规中共列举了8 种建筑类型,所有8 种类型均由DPZ 通过对美国南方城镇调研筛选而来。类型一是用于城市中心商业广场的,它有带拱廊的“公共墙”,建筑一般为3- 5 层;类型二也属于“公共墙”一类,是用于城市市政广场的,檐口和阳台都严谨地对位,以适应

较为严肃的市政场面;类型三是用于市政区域后面的混合区的,它还是“公共墙”一类的,是3 层高的联立住宅或办公室。这三类建筑类型构成了市中心连续的组织结构,是基本类型。后5 种类型都是有关住宅的类型。如“城市别”、“邦阿楼”、“独立住宅”等。8 种建筑类型为不同建筑师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基本限定与依据。

空间行为研究

——Ⅲ宏观空间行为

城市环境的认知——城市意象

1.1城市意象的三个方面

1)特色(identity):即城市有个性。从整体上与其他的地区或城市有区别。

2)结构(structure) :即每一个体事物能与其他事物与观察者发生一定的关系。每座城市均应有其自身有特色的形态与道路结构。

3)意义(meaning):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义,这种意义是一种关系,但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4)城市环境的认知——城市意象

5)

6)1.2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

7)

8)1)道路(Path)

9)A 路的连续性特色

10)B 路的网络特色

城市环境的认知——城市意象

1.2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

2)边界(Edges)

体现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城市环境的认知——城市意象

1.2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

3)区域(district)

城市中的一些地域,地域内的环境有某种共同的性格可被识别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 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 ,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 ③有意后注意 ( 事先有预定目的 , 不需要意志努 力。 )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 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 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 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 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 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

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 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 (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 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 (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 2°左右;当头部保 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 10°左右的地方。见 pdf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1)相 互削弱和破坏。(2)相互加强 或协同。(3)相互补偿和替代。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产生时间等历史背景(1)①格式 塔知觉理论 ②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 1912 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M.Wertheimer )、考夫卡( K.Koffka )和苛勒( W.Kohler )。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2.格式塔的含义及基本观点、组织原则(见 pdf )(1)

基于环境行为学

基于環境行為學的醫院庭院環境規劃設計謝偉華 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李斌 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變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鎮為例李斌范佳純李華 江南自然村落公共空間和居住空間的環境行為研究任燕;秦丹尼;李斌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5.俞国良王青兰杨志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8 6.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7.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0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页9.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园林与景观设计》重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0.戴志中、褚冬竹、肖晓丽著,高校校前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8 1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1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3.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著/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心理学纲要14.岳庆平、吕斌,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3 15.株式会社建筑画报社编,日本绿色校园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6.包小枫,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2 17.江浩波,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4 18.景观设计——景观与建筑的和谐交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1 1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城市中国——中国式造城,动感杂志社,2005.09 20.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9 21.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 师,2000.02 22.满红、孙王琦,大学新校园景观的特色设计,房材与应用,2004.03 23.李晓艳,浅谈校园标识导向 系统设计,标识24.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造,华中建筑,2006.6 25.靳路明,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 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3 26.郭金菊,高晓霞,浅谈校园环境景观形态设计,河北工业科 技,2002.5 2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28.郑章毅,地面铺装更具人性化若干要 素,福建建筑,2004.5 29.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报,2004.12 30.韩凌云、宋力,环境行为研 究与当代中国景观学教育,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 31.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09 32.宋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2005.08 33.杨滔、姜娓娓,清华大学理学 院北院院落环境行为调查,环境设计·室内布置及装修,2001 34.李媛琴,深圳大学中心广场环境和使用行为 调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3 35.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空 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华中建筑,2005.05 36.王丽方、谭朝霞,清华大学北院景观设计随笔,中国园林,2001.02 3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38.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 报,2005.06 39.韩俊泰,浅谈和谐校园的构建,太原大学学报,2006.09 40.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 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户外空间评析,华中建筑, 41.王一,从几何空间到校园场所——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中心岛解读,时代建筑,2005.03 4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43.[美]C.威廉姆·布鲁贝克著/邢雪莹、孙玉丹、张玉玲译,学校规划 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6 44.[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8 45.[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公共空 间·公共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4 46.[日]高桥鹰志+EBS组/陶新中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8 47.[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中

环境行为学笔记

1996年创立了中国环境行为学学会 绪论 一、研究内容 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 人类的行为:经验行为 二、研究学派 1、格式塔心理学 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 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 2、构造论 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觉中去 3、皮亚杰学派 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发展原则:组织、平衡、适应 1、组织 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③不同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同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平衡 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和行为。体现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适应 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吸收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 ㈠建筑家和规划家的研究 设计方法方面 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种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种模型,设计设想体现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 1、感知理论 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主要的。(实践学习) 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动机作用)

环境行为学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研究 ——以沈阳市泉园广场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及其景观普遍存在着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低的状况为实现广场的整体优化,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沈阳泉园广场出发,建立由理论构建——广场行为分析——广场整治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由于泉园广场的历史悠久,对于现代市民的行为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跟不上市民的行为节奏,通过实地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做出改良整治的方案。沈阳市泉园广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广场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 泉园广场;市民行为;环境行为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研究目的 (3) 1.2环境行为相关理论 (3) 1.2.1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4) 1.2.2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 (4) 1.2.3 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 (5) 1.3研究意义 (5)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 (6) 2.1泉园广场区位分析 (6) 2. 2泉园广场周边功能 (6) 2.3泉园广场及周边流线分析 (7) 第三章泉园广场空间分析 (9) 3.1泉园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9) 3.2 建筑与广场空间分析 (11) 第四章市民在泉园广场的行为分析 (12) 4.1 调查问卷总结与分析 (12) 4.1.1调查对象分析 (12) 4.1.2广场分析 (12) 4.2 市民的行为模式 (15) ——分析公共空间交通行为 (15) 第五章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9) 5.1 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现存问题 (19) 5.2 改进建议与措施 (19) 5.3小结 (20) 附录1 (22) 泉园广场市民意见调查问卷 (22)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 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 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围。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 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现场地图的模型。1 4 10 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 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 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 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0、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21、负载:人们在单位时间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负载。 22、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状态; 23、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 24、行为场合: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使用者意识到最适合某种活动,不管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行为场合。 25、最优唤醒水平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二、填空题(共20分,20个空) 1、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特海默等人首创,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苛勒、考夫卡。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则有一套心理规律(七定律)(包括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求简原则、闭合原则和大小恒常

步行街休息座椅的环境行为学研究

步行街休息座椅的环境行为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6210230 作者简介:孙 娜(19762),女,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理工大学建工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秦 玉(19772),女,硕士,讲师,昆明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云南昆明 650224向泽涛(19822),男,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硕士研究生,云南昆明 650224 孙娜 秦玉 向泽涛 摘 要: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调查分析了昆明步行街休息座椅的现状,进而阐述了步行街休息座椅的设计要点,并 呼吁广大设计师以环境行为为基础,多多尝试和追求休息设施的实用性,以增强步行街的生机与活力。关键词:步行街,休息座椅,环境行为学中图分类号:TU247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步行街作为地域商业、文化特色的一个焦点,以各种 规模和形式在国内外各地极为盛行,这些步行街多集购物、旅游、休闲、商务、文化和展示等功能为一体。在步行街能否休息得好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营造良好的休息条件让人们劳累之余能安坐下来,才有可能使他们在步行街多逗留,从而促进商业。因此,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对人们在步行街的休息就座行为进行研究成为有意义而必要的工作。环境行为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映,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对建筑师分析问题、激发灵感、改进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1]。 2 调查地点简介 调查地点是昆明步行街,包括正义路公共步行街(公共步行 街指禁止普通车经过只允许公交车经过)和南屏街上的完全步行街(完全步行街指人和车完全分离,禁止车辆进入)一纵一横两条商业步行街,该步行街遍布各类专卖店、百货、大型超市等商业空间,可谓昆明的商业中心,是近年较多见的商业步行街之典范,故以此为例具代表性。正义路步行街雕花、斜拉纹、芝麻面等不同面孔的青石板勾勒出其古朴的中国风,东侧环绕着梧桐树设有座椅。南屏步行街的设计者别具匠心,把昆明的历史文化风貌用艺术的手法,进行了概括和浓缩。建有“福寿”宅门、“草帽当锅盖”寓意的喷泉、刻有云南十八怪的红色石壁、反映昆明市井生活的青铜雕塑、象征着太平昌盛的“日进斗金亭”、步行街东西头还立着四个巨大的图腾柱,最西侧地面上嵌有老昆明地图,吸引了广大市民和各方游客。 3 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观察及访问的方式;调查时间:2005年9月14日,周三16:30~23:00。调查情况及分析如下。 3.1 从区位角度看 正义路上汽车站附近座椅使用率最高,连座位间连接体石墩都成为机动座位,仍有很多人无座位站着等车,可见人们在购物休闲之后,候车时都想有可坐空间休息一下;南屏街上座椅使用率较正义路普遍高,从调查结果看:16:30~17:30约为70%;17:30~18:30约为76%;18:30~19:30约为82%;19:30~23:00以后几乎达100%,多是饭后休闲者,此时辅助座椅利用率颇高(专为行人设计的座椅并非唯一选择,台阶、墙体、花坛及喷泉池边也是步行街公共空间的主要休息设施)。据扬?盖尔在《交往与空 间》中的划分,可把专门为行人设计的座椅称为基本座椅,将其他 可“坐”设施称为辅助座椅[2]。南屏街双侧均有座椅,从座椅的具 体利用来看:世纪广场附近的座椅各时段利用率均最高,几乎为100%,此外广场台阶上的通风平台及花池、广告牌边沿等这类辅 助座位,也有相当购物者使用,他们往往带着较多购物品,休憩、吃喝、聊天。原因分析:世纪广场是一个内含家乐福大超市的综合性购物区,吸引着大量的行人购物,人们购物之后大都很疲惫, 故往往采取就近原则休息;其次,青铜雕塑及与水榭结合的“日进斗金亭”旁的座椅利用率很高尤其19:30后,这里更是人们首选的位置,可一边休息,一边欣赏雕塑及水景,亦有行人与其合影留念,仿佛身临其境,回味着昆明市井生活的朴实。原因分析:人们喜欢有内容、生动的环境,不仅从感观上带来愉悦,也可从中领悟到相关的历史文化。 3.2 从材质角度看 步行街上有木质和石材两类座椅,而木质座椅的使用率明显高于石质座椅,尤其在白天16:30~18:30之间,有些人还用包或其他物品垫着坐在上面,并发现18:30~19:30太阳落山以后的 这段时间石椅就座率较16:30~18:30明显增多。原因分析:石材具有蓄热性,冬冷夏热且较木材硬得多,因此,不宜久坐,尤其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夏冬季很难利用,往往闲置。这类实例很多,如暑期曾多次观察到:淄博中心步行街上的条形石凳几乎无人就座,人们大多坐在商店门廊前、建筑阴影下,还有人干脆蹲坐在有树荫的花盆上;著名的上海南京路也存在此类问题,且该处购物和观光的客流量极大,有限的辅助座椅解决不了需求,给人们的休憩带来严重不便。这反映了人们对使用舒适性的心理及行为要求,不适合使用的地方,人们就会从心理及行为上排斥它,而自发地选择其他好用的空间。 3.3 从座位的环境角度看 座位有选择余地时,人们选择的休息地点,大都具有共性———遮荫,甚至不惜在有基本座椅时,选择辅助座椅,可见座位的物理环境也支配了人们的选择。且往往是尽量选择无他人共享或人员较少的座位区,若与他人合坐时,彼此大都靠近两侧端部坐,之间尽量留空,并将身体稍斜向外端,趋向于背靠背,以避免 陌生人之间的眼光交流;还有的人独坐一把条椅,而把物品放于座位另一端。原因分析:人都有防卫和私密心理,保持着自己的个人空间,往往把身旁干扰自己个人空间的人看作物,为减少不适感,一般要避免目光接触。 对步行街上人们选择座椅朝向的调查:正义路步行街上除正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 告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 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 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檀文佳U 14700 黄唯U 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 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4.3 植物园路径的趣味性与通达性 4.4 植物园中的厕所的通达度 4.5 植物园中的迷路情况 第三章总结与建议 1. 路径及节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2.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 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

环境行为学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环境行为学调查研究 --------------- 以芜湖市滨江公园为例 建筑学硕士 鲍亦林 2010810001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本文以芜湖市滨江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对之展开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环境行为学 芜湖滨江公园 以人为本 一、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概念 1.1研究城市开放空间的意义 我国的城市发展现今已经逐步进入了注重追求更高更好生活品质的阶段,这也成为了现在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打造开放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共同目标。而近十多年来,开发丰富多彩的城市开放空间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中心广场、城市花园、步行街等项目的建设在国内各大小城市进行的如火如荼。不难看出,开放空间的营造必将成为城市品质提升进程中的必要环节。 1.2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地说就是“临近水的区域、场所”。这个区域不仅包含水体或其局部,同时包括一部分陆地,还包括与之相关联的一切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物质。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属于特殊的城市发展用地。这一地区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的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较多、历史文化要素丰富、娱乐性强的特征。 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芜湖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其滨水区的类型属于江滨。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芜湖市滨水区指的就是芜湖市江滨区域。 1.3几种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典型形态 (1)带状滨水开放空间 以上海外滩和滨江公园为典型,在密集 的城市和黄浦江之间形成一片带状的开放空 间,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观光游览、休憩活 动的主要场所。芜湖滨江公园就属于这种类 型,沿长江南岸铺开的长条带状公园。 (2)块状滨水开放空间 块状滨水开放空间是指比较集中的、具 有一定尺度的与城市水体有密切关系的城市 开放空间,根据与水体的关系又可分为:内 陷型和外凸型。其中前者以意大利威尼斯的 “圣马可广场”为代表,后者的典型案例则是中国香港的尖沙咀文化艺术中心广场。 (3)复合滨水开放空间 在城市发展和演变的漫长过中,带状和块状滨水开放空间混合发展、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复合滨水开放空间。纽约的曼哈顿和上海陆家嘴这两个滨水城市中心区,都具有复合滨水开放空间的特性。 滨江公园鸟瞰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2011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2011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檀文佳U201114700 黄唯U2011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 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4.3 植物园路径的趣味性与通达性 4.4 植物园中的厕所的通达度 4.5 植物园中的迷路情况 第三章总结与建议 1. 路径及节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2.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 地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录汇总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目的 1.1概念界定 意象,就是心理学上的形象,这和表象在概念上没多大区别,但是现在意象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用于,那些探讨城市实质环境在人们心中所产生之印象的研究都成为意象研究。所以意象就是人们的生活感受被记忆下来的部分,它复杂而零碎。 本文中所涉及的景观意象,是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演变而来,以其由个人的个别特征和城市的实质特征二者共同形成的认知地图的五种构成要素,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进行分析归纳。 1.2调研背景及目的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不断膨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然而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日益关注精神追求,亲近自然的要求更加强烈。如何缓解这一矛盾,如何让都市中人诗意的栖居,都市植物园作为让居民放松身心,走进绿色的方式之一,受到了我们的关注。 就武汉市而言,武汉市植物园植物园的景观如何布置,能否发挥应有的价值,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武汉市植物园景观意象五种构成要素的分析和归纳与景观要素的发现植物园景观设计及管理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2.调研方法和思路 2.1调研对象分析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磨山南麓。园林面积约70公顷。全园共建有珍稀植物区、观赏植物区、水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猕猴桃园、松柏园、树木园、竹园等十多个专类园区和园林景区,共引进各类植物近4000种,成为中国华中地区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收藏中心和中国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 2.2调研技术路线分析

从环境行为学设计城市广场

从环境行为学设计城市广场 摘要:从对环境行为学的了解,以及对城市广场的意义分析。找 出行为对广场的重要性,在从环境行为学对广场进行概念性的设 计。 关键字:环境行为学,城市广场,设计 环境行为学与城市广场 一.环境行为学的理解以及其和建筑的关系 要了解环境行为学,首先就必须了解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师傅其理论性不强,也不够深,其特点似乎都是“针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但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的理论更新,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把建筑师一些“感觉”与“体验”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分析与阐明。 二.城市广场的意义及其与人的行为关系 城市广场,自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历来就是人们进行生活行为与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更是增强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展现城市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的舞台。近年来,城市广场建设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城市的领导层到普通市民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无论是从过去到现在,广场都被称为是“城市的起居室”,顾名思义,活动之于广场的重要性。广场的意义就在于其间发生的事件及活动,强调重视人的行为,重视广场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是广场设计成功的关键,也是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创造感染力的都市形象的有效途径。

环境行为学案例分析

选题:私密性层次易识别性减少拥挤 一.私密性层次 提出问题: 建筑空间层次的多少会影响到各层次的私密性的性质和级别。层次越多,私密性级别高的越容易出现。 分析问题: 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场合下,人对私密性的感受是不同的。而这和建筑的空间层次有直接的关系。 举例来说,单门独院住宅与公寓就有的区别:单门独院住宅的空间层次一般的模式为户外——院子——室内;公寓住宅的一般为户外——走道——室内。院子对于单门独院来说既不属于户外又不属于室内,近似于灰空间;而公寓住宅的过道则属公用,对于住户来说更近似于户外。因此单门独院的住宅就多了一个层次。而这个多出来的层次就使得单门独户比公寓私密性更好,住宅更加有个体的感觉。 在西方很多住宅起居室和客厅是分开的,而中国现今的住宅大多是只有客厅的。这两者的空间层次便有所不同:西方住宅的客厅就用于待客,起居室用于主人日常的家庭聚会休闲等,而中式住宅的客厅兼具两个作用,西式的起居室作为多出的层次,使得家庭多了一个不会被客人打扰聚在一起的空间,这在无形中降低了家庭成员在其他房间聚集的几率,也就无形中提升了整个住宅的私密性级别。 答案: 私密性层次级别会因空间层次的增加而提高,并且整体级别是呈梯度上升。应在住宅、酒店、医院病房等人们有相应私密性要求的场所适当多多增添空间层次,如采用推拉门、屏风进行隔断,或用不同的装饰、铺装等给人视觉的影响。 答案图示: ①

有无隔断的对比 ②

二.易识别性 提出问题: 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易识别性通常是因为其有特点的装饰形式,形式与其使用功能相互影响。 分析问题: 进入一个建筑内部,其内部空间的装潢会给人最初的印象,而人们往往是通过这一印象来对这一建筑进行识别;而建筑的功能在最初就影响了其内部的装潢形式和物品布置等。功能间接地对建筑内部的易识别性施加影响。 举例来说,卫生间的内部装潢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大面积的马赛克或是瓷砖贴在墙上和 地面上,有多隔间,水池和镜子。使用功能上来说,马赛克或瓷砖贴面是出于防水和清洁需要,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 纲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 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③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 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 (1)相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

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 (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 (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当头部保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10°左右的地方。见pdf。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1)相互削弱和破坏。 (2)相互加强或协同。 (3)相互补偿和替代。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产生时间等历史背景 (1)①格式塔知觉理论 ②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2.格式塔的含义及基本观点、组织原则(见pdf) (1) 3.生态知觉理论与概率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环境行为学调研分析报告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作者:————————————————————————————————日期: 2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2011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2011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檀文佳U201114700 黄唯U2011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 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环境行为学读书笔记

环境行为学读书笔记 ——读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 一、建筑的空间领域 1.内部与外部 内部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和天花板这样的具体边界,从外部的自然当中划分出来而形成建筑空间的。在形成内与外的空间秩序上,一定要有明显的边界,建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部”相对应的“内部”而被体验到的。 内部空间有着外部秩序所没有的亲密感和安定感,它为居住的人们带来伙伴的观念和舒畅感觉。但是欧洲与日本的“内”与“外”统一方法有所不同:西欧人把家和街道空间在空间领域上一视同仁,而日本人把家看做“内”,把街道看做“外”,不像西欧人那样在空间领域上加以统一,也就是说日本的城市空间是个人之“外”的无关空间领域。西欧的这种内外空间同样看待的观念,促成了文艺复兴后的城市规划以及街道的整顿,而日本却没有这样美丽的城市空间。 2.墙的意义 建筑最重要的边界就是“墙”的存在。在欧洲的住宅中,限定内部空间的墙,意义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厚墙所产生的防护性,才承认了家的存在。日本与欧州的家有重要差别,它关系到作为边界的墙壁的存在,在外面风暴吹卷而内部安定温暖这样的形象中,设置了厚厚的墙。 墙壁存在的方法,受该地区自然条件的极大影响,它同建造的材料及构造有密切关系,建造家时,一方面降雨量、积雪量、风速、日照、地震等外部条件是当然的事,再一方面,历史上受到湿度与温度的影响很大,这是从地理分布上可以明确地。欧洲除部分地区外,都是以砖石砌筑的“砖石结构”形成城市建筑的主流,相对的日本是以木构的“梁柱结构”形成主流。由于湿度、降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地方材料的不同而发展了不同的居住建筑形式。日本等潮湿地区沿着否定“墙”的方向,西欧干燥地区沿着肯定墙的方向,历史性地延续着住宅与人的关系。 3.城市的围郭 为了让人们安心生活,空间是需要边界的,对住在轻薄墙壁的家中,连城市集镇均无“围郭”的日本人来说,心理上的边界就是包围着国土的海洋。 二、街道的构成 1.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是旅客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日本的住宅很少有直接面向道路而形成街道的。 2.街道的构成 按照意大利式构思街道两旁必须排满建筑形式封闭空间,由于连续性和韵律而形成美丽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 作者:李斌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刊名: 建筑学报 英文刊名:ARCHITECTURAL JOURNAL 年,卷(期):2008(2)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11条) 1.MOORE G T New direction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1984 2.MOORE G T;TUTTLE D P;HOWELL S C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directions:Process and prospeets 1985 3.MOORE G 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research in North America:History,developments,and unresolved iseues 1987 4.STOKOLS 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外文期刊] 1978(19) https://www.doczj.com/doc/f37558230.html,NG J Creating architectural theory:The role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1987 6.ALTMAN I;ROGOFF B World views in psychology:trait,interactional,organismic,and transactional perspectives 1987 7.WERNER C M;BROWN B B;ALTMAN I Transactional oriented research:examples and strategies 2002 8.舟橋国男Wayfindingを中心とする建築·都市空間の環境行動的研究 1990 9.舟橋国男建築決定論と相互浸透論 2002 10.LI Bin Living environment of elderly facilities in Shanghai 2005 11.ZHANG Qiang;LI Bi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in the Mode of Aging in Place [外文会议] 2006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李翊.傅诚.Li Yi.Fu Cheng环境行为学导向下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10,28(7) 2.文晓枫.WEN Xiao-feng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开敞空间环境分析[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0,36(28) 3.曹芳伟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下的城市街道研究[学位论文]2009 4.吕萌丽.吴志勇.Lv Mengli.Wu Zhiyong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道路节点空间整合研究——以广州市为例[期刊论文]-规划师2010,26(2) 5.何凡.邹瑚莹环境行为学指导的建筑调查研究[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04,22(3) 6.王钫.WANG Fang人类行为学影响下的公共空间设计[期刊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4) 7.Gary T.Moore.闵书.徐雷蕾环境-行为与社会研究领域内正在出现的新方法[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7(2) 8.李东梅.Li Dongmei环境行为学研究--从住宅庭园环境调查谈人的室外行为模式[期刊论文]-工业建筑2005,35(10) 9.尹洪.冷欣.程辉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期刊论文]-美术大观2008(7) 引证文献(15条) 1.李斌.范佳纯.李华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变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镇为例[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12(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