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
- 格式:docx
- 大小:538.11 KB
- 文档页数:5
环境行为学笔记绪论一、研究内容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人类的行为:①经验②行为二、研究学派1、格式塔心理学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奉献:偏重于知觉理论2、构造论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受中去3、皮亚杰学派观点:人的心理进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进展原则:组织、平衡、习惯1、组织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一致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一致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一致的“模式”。
③不一致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一致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2、平衡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与行为。
表达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习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汲取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㈠建筑家与规划家的研究设计方法方面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类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类模型,设计设想表达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1、感知理论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要紧的。
(实践学习)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
(动机作用)③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是有区别的。
2、认知理论3、Narberg:环境图式构成要素①中心与地点:有中心的图式是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②方向与途径③地区与领域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⑤地点精神四大文明古都:长安、罗马、雅典、开罗4、基本构图在不一致空间层次的表达5、在头脑中形成模式(大脑反应过程的模式化)㈢环境心理学的奉献存在的问题:1、确信了科学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研究缺乏,仍是新兴学科。
国开大学环境保护学习行为表现
国开大学的环境保护学习行为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参加校内外的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环境宣传等。
2. 环保意识培养: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传播环保知识和意识,鼓励身边的人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等。
3. 环境行为规范:遵守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保护相关规定,不私自乱扔垃圾、乱贴乱涂。
4. 能源消耗节约:节约用水、用电等资源,鼓励使用环保型设备和器具。
5. 科研成果和创新:参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科研项目,提出创新的环保解决方案和技术。
6. 环境监督意识:及时反映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境监督和投诉,维护公共环境权益。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环境保护学习行为表现,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环境行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致力于探索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机制。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解析环境行为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其基本假设、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拓展与影响。
我们将深入探讨环境行为学的基本框架,分析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环境。
本文还将关注环境行为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实践应用,探讨其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潜在价值和实际应用。
通过对环境行为学及其拓展的深入研究,我们期望为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人类生活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深入理解之上的。
这一学科主张,人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体内在因素的结果,而且是由其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所塑造的。
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环境认知理论、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以及环境应激论等。
环境认知理论主张,人类通过感知、理解和解释环境来形成对环境的认知,这种认知进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人类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验,对环境进行选择性注意、解释和记忆,从而决定如何与环境互动。
环境决定论则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处的物质环境所决定的。
例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都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这种理论强调了环境在塑造人的行为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环境可能论则提出,环境提供了行为的可能性,但并不一定决定行为。
换句话说,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但人是否利用这些机会以及如何利用,则取决于个人的动机、能力和选择。
环境应激论关注的是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压力源(如噪音、污染、拥挤等)会导致人的心理压力和不适,进而影响其行为和健康。
因此,环境行为学也关注如何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来减轻环境压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围。
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现场地图的模型。
1 4 10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环境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看彭一刚老先生的《建筑空间组合论》,其中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
此外对我影响至深的是阿尔瓦·阿尔托的一句话:设计每扇窗子的时候,都要设想自己和女友坐在窗前交谈的情境。
这些都使我对人类行为和建筑的互动影响有了最初的认识,体会到建筑和建筑群形成的人工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和载体。
从那以后,在设计这个容器的时候,自然是处处留意人的活动,作为建筑师的日常工作,大量面对的就是观察、构想、实现各种类型和尺度的行为空间,每个细节都可以联系到环境行为学的理论之中,借这个机会,以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一下回顾和总结。
1,微观空间和中观空间行为的案例这个案例的委托方是某科研机构,在2009—2010年,由于技术突破带来的科研成果的爆发式呈现,使得研究领域极度扩大,同时对相应产业的开发也形成了迫切需求,使得该机构的人员规模正在急速膨胀,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由二三百人扩充至千余人,并极有可能继续保持该速度进行扩充。
为了解决科研和办公空间的严重不足,区政府将某开发区内被法院没收的一栋8层工业厂房,提供给他们改造成办公、实验综合楼,其中2层将改造成为集中办公区。
由于对以往办公环境的习惯性思维,该机构高层对于新的办公区域的设想是整个二层将做成一个满足规范需要的行列式排布的开放式办公室,以期容纳更多的办公座位。
经过简单的平面布置,我意识到问题所在:在一个158米面宽,27米进深的开敞空间里(隔断空间的仅有两道防火墙)进行行列式的办公卡座排布,日常办公的各种声音、响动将汇聚成饶人心烦的背景噪音,而且,没有任何围合感和识别性的办公空间不能给予使用者任何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见下图)这样的办公环境仅仅满足了最最基本的办公场地要求,其空间感受一定是机械的、糟糕的,员工的工作效率必然受到负面影响。
通过和该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交流,重点了解其部门架构和办公模式,该楼层主要是各个部门的中层和基层员工的办公区,办公内容主要涉及实验的计划编制、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实验组的内部讨论和科研成果报告的完成,他们的工作过程中包含大量的小组内部的讨论和信息交换,这个过程不仅会贯穿整个实验的过程,而且讨论是否顺畅对于科研的成败很重要。
论环境行为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温荣玢【摘要】通过对环境行为学的基本概述,对环境行为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加以分析,探讨了景观设计在环境行为学影响下的新思路,探寻景观设计在当今时代新的发展方向,以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人们需求的景观设计学方法。
%This article,through the basic overview of the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application in the landscape design,discusses the new ideas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explores the ne【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1(037)025【总页数】2页(P22-23)【关键词】环境行为学;景观设计;设计思路【作者】温荣玢【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艺术设计系,四川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31 环境行为学概述环境行为学又称环境心理学,它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1]。
2 环境行为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性在19世纪末~20世纪的50年代,就有所谓的“环境决定论”。
人与环境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行为和经验也可以被环境所改变。
从景观的设计角度来看,它总是与人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思考过程中会发现,设计的景观与人的联系往往比景观本身更为重要。
什么是环境行为心理学1.先民对环境行为心理的认知在国外, 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对人的行为、心理都有过论述。
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波克瑞特(Hippocrates)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4种类型。
2.对20世纪世界发展思潮的反思唯经济增长论:从20世纪下半叶起, 人们一味把经济增长的数量简单的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被简单地规定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这样一来, 单纯的经济增长就带来了人口膨胀、资源匮乏、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经济危机、贫富不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要在此背景下, 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思想: 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处理好人口增长、资源使用与环境维护三者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的第一本教科书在1974年编著完成, 随着环境行为心理学科的发展和普及, 1986年, 其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至此, 环境行为心理学正式出现在学术界中。
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①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②建筑学(Architecture) ③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④心理学(Psychology)⑤美学(Aesthetic)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②建筑学(Architecture)a.1959年, 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一书, 把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标志物作为城市意向的5种构成要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认为它们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人们对城市的心理印象。
道路——线形元素, 城市意象的主导元素, 人们通过在道路上的移动来观察和认识城市, 其它的元素都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
边界——线形元素, 起到了划分领域的作用。
区域——面, 由于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而联系形成了二维的平面。
环境行为学名词解释
环境行为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领域,它研究了人类行为与环
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行为学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建
筑学等多个学科,旨在理解人类如何感知、适应和与周围环境互动。
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个体行为到社会行为的各个层面,包
括个人对环境的偏好、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以及环境设计对人类行为
和健康的影响等方面。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区发展等领域,以创造更舒适、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
环境。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范围。
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1 4 10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环境行为学(一章)环境行为学也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涉及人类行为(经验、行动)与环境(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研究人的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解决环境问题学习的意义与必要性❝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32种环境威胁❝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提高环境、景观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
(二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环境知觉的性质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声、形、色。
2:知觉也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需要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主观因素的参与。
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与感觉同时发生。
一旦感觉的客观事物消失了,感觉和知觉就停止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
二者统称感知认知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3环境知觉是环境信息的最初集合,是我们捕捉并解释环境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是对客观环境属性的整体反映。
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接受环境信息.人的感官中视觉最为重要,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87%来自眼睛。
75-90%的人体活动是由视觉引起的。
1.环境知觉依赖于环境信息和知觉者自身的经验。
2.环境知觉包括的过程:感觉登记、模式识别(特征抽取)、知觉加工3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知觉分为:功利性和美学的环境知觉的特点:(1)意匠作用:知觉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经验和习惯起支配作用。
如透视偏差等。
(2)知觉常性:(3)认知容量:人类的环境知觉受到其加工信息容量有限性的影响。
(4)对环境的无意识(5)灾害的知觉(6)个体差异❝环境知觉理论:(1)格式塔知觉理论(胡塞尔建立了现象学,主张以自然的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
格式塔心理学以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Wertheimer认为,似动现象绝不是某些感觉元素的总和,而是感知到的一种运动整体——一种格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