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的发展历史

扬州的发展历史

扬州的发展历史
扬州的发展历史

浅谈古代名城—扬州的历史地位

摘要:扬州是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建城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文条件的差异,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传统。就扬州在春秋末年以来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而论;就它在唐朝而言,特别是在唐朝后期成为了维护唐朝政权的顶梁柱,就他在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而言,在全国几乎无法找到同样的城市与其相提并论。本文将以扬州为背景来介绍我国古代整个江南经济发展的历史场景。

关键字:扬州历史文化江南发展

一、先秦时代的扬州

“扬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淮海唯扬州。”淮就是指今天的淮河,但是“扬州”并不是指得今天的扬州,据说是禹划分九州的一部分,包括今天的扬州,但是领域要大得多,大约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和广东的一部分地区,不能和后来的扬州混为一谈。

今天的扬州,最早的时候在春秋成为“邗”。“邗”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分国,后来被日益强大的吴国所灭,当时吴国定都长江下游的姑苏(今日江苏苏州),在吴王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吴越争霸中打败越国,后来击败楚国,成为春秋时期江南的一大霸主。为了和齐国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夫差决定修运河,以便方便调兵和调集粮草,于是“于邗江筑成穿沟,东北接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代著名的南北水利枢纽大运河的第一条人工开挖运河正式形成。从此古代扬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就是在这里开始发轫。

周显王十四年,楚国灭掉越国,将江、淮、吴、越之地尽入于楚。楚怀王在此“城广陵”,广陵既是邗城,因为邗城所在蜀岗,东西广袤二百余里,所以改名为广陵。广陵是继邗城后扬州的第二个古称,现在还在用这个古名。

邗沟从开辟到秦国的统一的二百六十年中,到春秋末到战国结束的时代,诸侯国家常年进行兼并战争,而由于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化也趋于繁荣。当时诸侯之间的军事活动和政治活动,实际上都是带动文化的交流,最主要的是从黄河

流域发展起来的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楚文化、吴越文化,在这两百多年的交流中相互交流、相互摄取。毫无疑问,在长江流域对沟通大江南北文化交汇点的巨大作用是邗沟。

二、秦汉到南北朝的扬州

在秦汉时期,扬州开始了它的最初发展。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项羽分封十八王,自称为西楚霸王,广陵(扬州的旧称)成为项羽的领地,刘邦建国后扬州有了第三个古称——江都)。西汉初年,刘邦以江都地区为荆州国,封其堂兄刘贾为荆州王,但是不久刘贾就为英布所杀,改为吴王国,刘邦以封其兄子刘濞。刘濞是一位有野心的政治家,有着强烈的政治愿望,在他期间,利用江淮间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进行活动,招纳“亡命之士”进行一些煮盐、铸钱等一些活动,大力发展扬州一带的经济文化,准备开始和中央王朝进行对抗。但是古代扬州开始了它的繁盛之路,这正是伴随这南方经济发展的开始。

刘濞在“八王之乱”中兵败被杀,汉景帝改吴王国为江都国,封其子刘非,刘非在平定八王之乱中曾屡立功,故骄奢好勇,刘非在江都,好修筑豪华宫殿,招纳四方贤士。汉武帝即位后恐其步入刘濞的后尘,特派董仲舒为相。董仲舒是深通公羊学的大儒,曾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到采纳,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董仲舒在江都任相时,对刘非以礼匡正,受到敬重,使这个刘非始终未能为非作歹,他以“治国以《春秋》灾异,退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他是最早把汉代儒学传到江、淮的学者。所以在西汉时代江都就成为江南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最高的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广陵(古代扬州)的大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连遭劫难的时期。

西晋太康元年(280)龙骧将军王浚从益州(四川成都)率千艘浮江而下,大举讨伐吴,吴主孙皓投降,四十多年的三国分裂局面至此结束,邗沟和汴水为统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晋武帝司马炎鉴于淮南地区物产丰富,漕运便利,复设广陵郡,封皇孙司马諊为广陵王,镇守江南。惠帝时期司马氏集团爆发了八王之乱,兵连祸接。东汉时期迁居山西的匈奴首领刘渊、刘聪父子乘虚而入,攻陷洛阳,怀帝、愍帝相继被俘,西晋灭亡。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即帝位,定都建康(江苏南京),东晋建立。五胡

乱华时期大量北人南迁,京都定在建康,所以广陵成为了军事重镇,人口数量激增。元帝大兴元年置侨州郡青州于广陵,大量青州门阀氏族迁居广陵,广陵迎来最开始的黄金发展时期,一度成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标志,在充实东晋的国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公元383年(太元八年),前秦符坚大举伐东晋,进逼淮南。当时谢玄为前锋驻扎在广陵,广陵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为以后的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东晋以来,汉人的政治中心的南移,北人的大批南移,军事运输的频繁,都成为广陵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刺激因素。“荆、扬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以扬州为重根本所寄。”沈约所说的扬州,指的是长江下游两岸之地,江北部分即指淮东、淮西地区,广陵、寿春是这个地区的两大城市,只是广陵的地位开始重于寿春。

这一时期,出现许多的文学家,有临川王刘义庆,在元嘉年间为南兖州刺史,好文学,善文辞,罗致天下人士。还有徐湛之,湛之善尺牍,音辞流畅,为江南的一大文豪。

从西晋到宋文帝的一百多年的时间,淮南地区一直比较稳定,是广陵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从宋文帝末年开始,却遭到致命的摧残。

元嘉二十七那年,宋文帝轻信王玄谟之言,有封狼居胥意,令其大举北伐,向北魏进攻。玄谟进军至滑台,围攻二百余日不下,大败而归。魏太武帝拓拔焘追至南下,沿途所过城邑无不残破。同年十二月,魏武帝兵至淮上,又进至瓜洲,建康大震,当时魏军没有实力度越天堑,一举灭宋。所以次年正月,魏军北退,沿途烧杀抢掠,广陵手当其冲。“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树上,盘舞以为戏。春归燕,巢于林木。”广陵的惨象可以想象。在拓拔焘的凶残不久后,宋孝武帝时期,竟陵王刘诞据广陵而叛,孝武帝命令车骑大将军沈庆之进讨。城破,孝武帝下令城中百姓不论男女皆斩。沈庆之请求自五尺以下着全宥之,但是被杀者人有三千多人。“并聚人头于石头城,南岸为京观,谓之骷髅山”,这样的君残臣虐,令人发指。

广陵在不到十年之内连遭浩劫,诗人鲍照正游览至此,。当时创痕犹新,血迹尚在,目睹惨状,悲从中来,写下了《芜城赋》,这是曾经繁华的广陵变成了芜城,令人痛心不已。齐、梁两朝和北魏,虽时有纠纷,总的来说,关系和缓时

间较长,广陵的经济、文化又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在公元550年广陵在遭横祸。

公元550年,东魏降将候景叛乱,攻下建康,遣其将郭元建攻打广陵,当时祖皓为广陵太守,死守广陵。争斗异常激烈。城破后祖皓被执车裂,城中百姓“不论男女老幼皆半埋于土中,驰马射而杀之,死者约有八千人。”广陵在百年之中三次遭受大劫难,百姓深受其害。印证了八百年后,元好问的一句经典:“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在隋唐时代,扬州发展达到了顶峰,成为全国富庶之最。

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十月,以晋王杨广、秦王杨浚。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统帅九十总管,大举伐陈国,次年攻下建康。同年隋文帝下诏改吴州为扬州,此时扬州的地名历经江都、广陵、吴州后,正式命名为扬州,沿用至今。

隋炀帝即位后,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适应了东晋以来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的需要,曾在大业元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治河运动,把历史最大的水利工程南起杭州北至涿郡的大运河贯通成功,但是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并没有给隋朝带来多大的贡献,到了唐朝时期大获其利,可以说是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之一。在隋代,它仅仅是浮载隋炀帝的锦帆,三下江都。

大业元年八月,杨广当皇帝后从东都洛阳首次下江南,乘龙舟,舟有四重,高约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重有内殿、正殿、朝堂;中有二重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可见当时隋炀帝的奢侈和扬州为提供炀帝的奢靡所消耗巨大的财力。

大业六年三月,炀帝二次下江都。从江都乘龙舟,渡淮河,黄河,入永济渠,北抵涿郡,目的是为了部署征伐高丽,但是征伐高丽,需要大量的粮草、兵马。而粮草、兵马的的运输需要船运河,所以广陵成为江南运输粮草,北伐高丽的重要基地,每年通运河运输的粮草、兵马、人力巨大。所以广陵成为当时最富庶的转运港口,同时广陵人民为隋炀帝的暴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百姓的怨气甚重。

大业十二年七月,炀帝三下江都,从洛阳出发,一路是莺歌燕舞,人声鼎沸。隋炀帝的多年暴政,导致民怨沸腾,在河南爆发了著名的瓦岗起义,起义遂席卷整个中原,大有席卷天下之势。公元618年,萧墙祸起,司马德戡以及隋炀帝最宠信的元礼监门直阁裴虔通等,“率骁果卫攻入江都宫玄武门,炀帝闻变逃至西园阁,不得后,令狐行达缢杀隋炀帝。隋炀帝被部将所杀,标志着隋朝的灭亡,

但是富庶繁华的扬州不会因为炀帝之死,随着隋朝灭亡而衰退,相反的是,古代扬州迎来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最辉煌、最灿烂的时期——盛唐。

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入长安,李渊称帝。国号唐,年号武德,依次削平各诸侯,代隋而取天下。

唐朝在建立之初,就注意控制江淮地区。武德七年开始设立扬州大都督府,太宗年间降为扬州都督府,唐玄宗时期改扬州为广陵郡,唐肃宗年间设立淮南节度使,治广陵,后来到乾元年间改民为扬州,大都督名称不变,直到现今。

四、安史之乱后扬州的历史顶峰地位

天宝十五年唐王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西逃入蜀,太子李享于中途于玄宗分到而逃,渡渭河而北上。七月皇帝即位于灵武,改天宝年号为至德。这是,永王李璘率军南下,根据于江淮,目的是阻止安史叛军南下,此时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唐王朝的国运之地,一旦失守,唐王朝将彻底崩溃。当时江南地区也迟迟未被安史叛军所攻取,并非他们不知扬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扬州为江南的米仓所在地,江南的繁华富庶,直接为唐王朝提供了必要的粮草和兵马,扬州为主的江淮地区实为唐王朝的大后方之地,而连接杭州到洛阳的大运河视为唐王朝的生命线,没有大运河繁忙的运输,唐王朝也不会在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的状态下苟延残存近两百余年时间。

安史之乱后天下大乱,安史叛军一路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流离失所,北方中原一带,更是生灵涂炭,百姓哀鸿遍野。但是安史之乱的战火始终没有波及到江淮地区,实在不幸中的万幸。而不幸中的万幸归功于一场震惊历史的一场著名战役——睢阳保卫战(睢阳:今商丘)。

公元757年,安史叛军一路高歌,先后攻陷潼关,最后攻取洛阳,最后直捣长安,长安失守。这时雍丘令令狐潮背叛投降安禄山,令狐潮转而回军攻城,当时睢阳太守张巡与率部将骑兵迎战,大败令狐潮等叛军,令狐潮攻打数月不能攻下,伤亡过半,最后败退。

安禄山在雍丘修筑城墙,断绝睢阳的粮道,准备内外隔绝。张巡撤出雍丘至睢阳于许远合兵守城,共有兵力八千六百余人,准备做长时期的殊死搏斗。公元757年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取而代之。安庆绪统帅叛军十三万攻打睢阳,目的十分明确,消灭进军江南的绊脚石。如果睢阳失手,江南必不可保,江南不

保,唐王朝将彻底亡国。所以睢阳一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直接关系着唐王朝的国运。

公元至德二年,安庆绪开始发兵攻打睢阳,张巡激励将士昼夜苦战,大战十六日,擒拿敌将六十人,杀伤敌兵两万余人。七月易子琪增兵数万再度攻打睢阳城。城中粮草将近,吃草根、树皮,士兵减少到一千多人,最后减少到六百人,士兵仍是日夜苦战,敌兵攻城越来越急,,士卒多饿死,仅存四百余人,最后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十月城陷,张巡,雷万春等三十六人都战死。张巡守睢阳十月,大小数百战,斩杀敌将数百,杀伤叛军十万之众,英勇壮烈,千古罕见。

引录历史记载:“贼势凭陵,连兵百万,巡以数钱之众,横而制之。若无巡,则无睢阳;无睢阳,则无江淮。贼若依江淮之资,兵弥广,财弥积,根结盘踞,西向以拒王师,虽终于歼灭,而旷日持久。国家以六师震其西,张巡以坚垒扼其东,故陕、鄢一战,犬羊北走,王师因之而胜,声势才接而城陷,此天意使巡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也,此巡之功大也。”

小小睢阳,成为了安史之乱的转折点,虽然叛军最后攻下睢阳,但是安史叛军伤亡极大,最终无力南下江淮,加之最后随着安史叛军内部的分化,和唐军各地实力的增强,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保住了江南一片圣土。

此处虽是写睢阳之战,但是侧面描绘了为保卫唐王朝最富庶繁华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地区,爱国的忠心之士不惜血战,保卫富庶繁华的江淮地区,使江淮地区免遭兵祸,是江淮地区在极度危险的状态下保护了原有的富庶繁华富庶,最终确保了唐王朝的国基没有发生根本动摇。

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因为要对各地的军事势力集团封功论赏,大量分封节度使,导致大量的藩镇割据的局面,陇西地区的军事藩镇公然于唐朝中央对抗,拒绝接受唐王朝中央的命令,甚至拒绝缴纳赋税,唐宪宗时期,公然发生了与中央王朝对抗的局面。而对抗藩镇割据所需要的军马粮草唯一的来源地,全是仪仗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地区,所以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国家的几乎全部财政收入全是来自于江淮地区。可想江淮地区的人民的财政负担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方今之急用兵,兵之强弱在于赋,赋税之出,在于扬州。”

唐军与叛军战于中原地区,北人大批南下江淮躲避战乱,扬州人口急速增加。扬州本是扬州的贡赋之地,舟车相属。各种手工业的发展,又为市场提供了资源,

外地产品也纷纷入扬州,于是成了中国最大的经济都会。幸运的是安史之乱始终没有波及到江南富俗地区,所以以扬州为主的江南地区,为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提供了急需的物质支援,保障了镇压安史之乱的成功。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动乱,安史之乱前唐朝登记人口约有930万户,但是安史之乱以后人口不足190万户,人口减少之快为历史所罕见。几年的安史之乱,长安、洛阳残破不堪,杜甫有诗云:“城春草木深”,描写了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已是残破不堪。与中原残破不堪的局面相对比的局面是江、淮地区的欣欣向荣景象。扬州温柔地停靠大运河畔,却坚强的支撑着日益衰落的唐王朝,在落日的余晖下光彩夺目。

五、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会

当时素有“扬一益二”的美誉,扬州不仅是中国最繁华的大城市,而且还是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会,是各国商品的聚居地,在扬州最著名的当属经营珠宝业,当时经营珠宝业的大多是来自波斯和大食等国胡商,他们大多是穿越新疆的塔里木上沙漠不远千里通过丝绸之路到达长安,转而来到扬州;或者是通过海路达到广州,后经过洪州到达扬州,因此扬州就成为了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来自世界各地的波斯、大食、南洋、天竺还有东方的日本和朝鲜等地的商人齐聚到繁华的富庶的扬州,从事各种贸易活动。甚至许多胡商携带家眷来到扬州定居、生儿育女。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梗塞,大多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再经广州转到扬州。

六、富庶繁华之城见证了辉煌的盛唐走向没落

从元和之后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间,江淮的漕运仍然不过每年四十万担,能到达京师的不过只有十分之三四左右,沿路的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盗取运往京师的大米,盗取大米后为消灭罪证。沉溺官船,每年高达六七十艘。公元859年,浙东地区的百姓不堪重负,多逃亡,裘甫率兵反唐,越州地区大乱,租税来源减少。公元868年,庞勋在桂州率兵反抗,意图北攻中原,声势浩大,攻下泗洲,定都梁成。公然与朝廷对抗,占据淮河,自此漕运断绝,在长安的唐王朝陷入困难的局面。公元875年,王仙芝率众反唐,黄巢率众积极相应,中原大乱,公元879年,高平在浙西节度使调任淮南节度使后,长期在扬州拥兵自重,收刮财物,坐待事情发展,以后来自江淮地区的税收全部断绝,唐王朝以无回天之术。

总之,扬州这座由先秦时的一片不毛之地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华、最富庶的城市,经历了不少的坎坷和磨难。这座城市积淀了不少的历史文化底蕴,就他在唐朝而言,特别是唐朝后期成为了维护唐朝政权的顶梁柱,就他在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而言,在全国几乎无法找到同样的城市与其相提并论。扬州是中国多年封建文化的见证。

参考文献:(1)李伟民《先秦江淮地区的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3)班固.《汉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沈约.《宋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旧唐书》【M】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陈宗安、王素《汉唐职官研究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93

(7)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10)陈疏证《唐朝经济文化于扬州的关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熊炳坤《江淮之中心扬州》【M】齐鲁书社2005

(12)李廷先《安史之乱后扬州的研究》【M】江苏古籍出

版社2002年版

泰州城池发展史

一、泰州历史沿革 海安青墩新石器遗址 姜堰天目山西周遗址 春秋时期,泰州地区先属吴,后归越。 战国时期,泰州地区称海阳,属楚国。 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临淮郡,属县有海陵县。 新莽,临淮郡改名淮平郡,海陵县改称亭间。 东汉,海陵县称东阳,属广陵郡,故属临淮。 三国,江淮之间为魏吴战场,海陵县废。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海陵县复立,属徐州广陵郡。 东晋,海陵县属南兖州广陵郡。晋安帝分广陵置海陵郡,辖县有如皋。海陵郡初设。 刘宋,海陵县属南兖州广陵郡。 南齐,海陵县属南兖州广陵郡。海陵郡有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齐昌(永明元年483置)、海安(永明五年罢新郡,并此县度属)。南梁,置海陵郡,《隋书地理志下》海陵郡属南兖州。南梁时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县,下辖海陵、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7个县。???????? 北齐,南兖州改称东广州,海陵郡属东广州。 南陈,宣帝太建五年(573),东广州复称南兖州,海陵郡属南兖州。 北周,南兖州改称吴州,海陵郡属吴州,辖海陵、建陵、如皋、宁海、临泽5个县。 隋开皇九年,吴州改称扬州,置总管府。炀帝大业初,扬州改为江都郡,海陵县属江都郡。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安宜、山阳、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句容、延陵、曲阿十六县。《隋书地理志下》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海陵郡废,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如皋县并入宁海县,临泽县并入高邮县。不久,海陵县分出江浦县,大业年间,江浦县又并入海陵县。《隋书地理志下》 唐代,海陵属淮南道扬州大都督府广陵郡。高祖武德三年,海陵县改称吴陵县,以县设置吴州。武德七年吴州废,复称海陵县,扬州改邗州,海陵属邗州。武德九年,邗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宁海县并入海陵县。中

扬州地名的历史变迁

扬州地名的历史变迁——说课讲稿 扬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一就为扬州。其余八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里的扬州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划,而是指一片广大的自然区域。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以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至于为何叫?扬州?,《尔雅〃释地》里说:?江南曰扬州?,公羊疏引李巡云:?江南其气惨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释名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释文引太康地记云:?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总之关于?扬州?二字来源的说法很多。 到了西汉,汉武帝刘彻在全国设臵十三州刺史部,作为地方的监察机关,其中就有扬州刺史部。其余十二州为交趾、并州、青州、兖州、荆州、幽州、徐州、朔方、益州、凉州、豫州、冀州。这里的扬州范围也很广,是指今天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北、河南的部分地区。而今天的扬州,在当时是属于徐州刺史部的。 东汉时期,州逐渐由地方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扬州也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治所先后从历阳(今安徽和县)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又迁到合肥(今安徽合肥)。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曹魏和孙吴分别都臵有扬州。魏的扬州治所仍在寿春,下辖淮南、庐江二郡,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安徽南部。吴国的扬州治所在其都城建邺,下辖丹阳、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个郡,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南部、浙江、江西、福建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 西晋统一后,两扬州也合二为一,治所仍在建邺,辖今浙江和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永嘉南渡后,又出现了扬州治所与都城同在建康的现象,并持续了整个南朝。此时,现在的扬州隶属于当时的南兖州。 与此同时的北朝,北魏和北齐也先后臵有扬州。北魏的扬州大致在河北项城东北,北齐的扬州仍在寿春。 直到隋朝,扬州才是指今天的扬州。 而早在原始社会,今天的扬州这一地方便有了人类活动。在西周时期,周公东征之后,淮夷便在此建立邗国。至于?邗?字,《说文解字》里说:?‘邗’,从‘邑’,‘干’音,国名?。在《诗经〃伐檀》里有?坎坎伐檀兮,臵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其中?干?是?河岸?的意思。所以?邗国?,意为?建立在岸边的方国?。 春秋时期,此地为吴国所有。出于吴晋争霸的需要,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在此地开邗沟,筑邗城。邗沟即为最古老的大运河,邗城便是扬州最古老的城池。 战国时期,此地为楚国所有,称为广陵。《史记》记载?楚怀王槐城广陵?。?广陵?意为?广被丘陵?,是对这里地貌的一种反映。 后来?六王毕,四海一?,秦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其中九江郡包括今天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区,以及江西省。因此扬州此地属于当时的九江郡。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统治。高祖刘邦封其兄刘贾为荆王,在此地建立荆国。后来淮南王英布谋反,攻占荆国,杀死刘贾。叛乱平定后,刘邦封刘贾之子刘濞为吴王,定都广陵。此后刘濞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后被平定。武帝

关于扬州经济历史发展的调查报告.doc

扬州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苏北门户”之称。扬州有249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 地理位置 扬州市 扬州市位于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扬州市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扬州市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部与天长市相连;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北部与淮安市接壤;东部和盐城市、泰州市毗连。 扬州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邗江、江都、仪征等1区2市;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4湖。 扬州市的最高点为仪征市境内的大铜山,海拔149.5米。 气候地形 扬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其气候主要特点是: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扬州冬季偏长,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 扬州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4.8℃,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冷夏热较为突出。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7.5℃。全年无霜期平均220天;全年平均日照2140小时;全年平均降水量1020mm。 扬州市辖区北部地形为丘陵,京杭大运河以东和沿江地貌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历史沿革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这个刺史部下辖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豫章郡及六安国等五郡一国,管辖的范围为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的部分,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又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范围为太湖流域及今浙江省西北部),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公元88年,六安国并入庐江郡。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

{高中试卷}江苏省2021年上学期扬州市高三期初历史学情调研试题[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江苏省2021年上学期扬州市高三期初历史学情调研试 题 2021. 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第|卷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11卷答案用黑色墨水笔直接书写在答题卡上的规定位置。 第|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读下图,以下符合此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A.生产关系开始调整 B.土地私有制已开始瓦解 C.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D.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实行 2.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 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 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 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 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 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3.下图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演变简图。此组图片可用来说明 A.专制政治与商品经济的联系 B.农耕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 C.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D.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4.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5.魏源所作的《海国图志》中有根据“香港英夷公司所呈大宪图”绘制的世界和各国地图共78幅。这些地图的排列顺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两幅总图,以标明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总图,再是各国分图。这反映出魏源 A.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 C.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识 D.抛弃了“华夷有别”观念 6.下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表,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年份新办民族工 业 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 金 总額/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 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 资本/万 元 1895 ~ 1900 100 4500 7 750 1901 ~ 1911 300 5600 31 510 A.“抵制日货”运动开展 B.列强侵华方式改变 C.“实业救国”思潮高涨 D.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7.民国三十年,国立武汉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招生考试中,“ 中外地理”试题中有这样的题目:四川为中国民族复兴根据地,其故安在?试就地理、地形、物产、人口诸端,分别说明之。此举的出发点是

江苏省扬州市部分区、县市、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基础知识(含部分答案)

扬州地区部分县市、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 基础知识 扬州市江都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悼.念(dào)粲.然(chàn)桅.杆(wéi)瘦骨嶙.峋(líng) B.炽.热(zhì)俯瞰.(kàn)诘.责(jí)坦荡如砥.(dǐ) C.沉淀.(diàn)秀颀.(qí)斟.酌(zhēn)颔.首低眉(hàn) D.晕.圈(yùn)解剖.(pō)舳.舻(zhóu)鲜.为人知(xiǎ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他的性格比较古怪,常常说一些奇怪的话,做一些奇怪的事,在集体里显得鹤立鸡群 ....。 B.来到苏州园林,花园里惟妙惟肖 ....的石雕,巧妙绝伦的亭台,五彩斑斓的池鱼,都令游客驻足流连。 C.就是有那么一小撮人,殚精竭虑 ....地找机会寻衅闹事,扰乱社会秩序,我们要严加防范才对。 D.双十一期间,小成在购物网站买了很多东西,没过几天,大大小小的快递摩肩接踵 ....而来。 3.下列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文昌商圈警务站是最新建成的警务站,”陈永祥继续介绍说,“我们在前两个警务站的基础上,进行了提档升级,打造智慧警务。” 解说:这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王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解说:这句话用到了夸张的修辞,强调了王医生的医术高明。 C.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他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许多诗人。 解说:这句话的句子主干是“屈原影响诗人”。 D.我校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师生患春季流感,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4.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广义的新闻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报告文学等。我们学过的《“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属于特写,《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属于消息。 B.散文“形散神聚”。《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昆明的雨》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中国历史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

蜀冈生态城简介ne..

8nina 精致扬州生态蜀冈 一.区位环境 蜀冈生态城隶属于扬州市维扬区,位于扬州西北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东临瘦西湖、大明寺和唐城遗址,片区内蜀冈中峰、西峰连绵十余里,山水相接,高低错落,实乃人间胜境。 四至:西至扬溧高速,南至扬冶路、沿山河一线,北至司徒庙路、宁启铁路扬州段,东至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西边界。 面积:约15平方公里。 二.历史人文 蜀冈:格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蜀冈之“蜀”缘何而来?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原来,峰上寺中一位老僧游历到四川峨眉山,途中不慎将僧钵落入水中,却被峰上的小和尚在寺中打水时得到。探根求源,原来这山冈竟是蜀中群山的余脉,从此就定名为“蜀冈”。 唐城: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唐代扬州城以蜀冈上下分为子城和罗城。子城是官衙府署所在地,又称“衙城”。罗城则是市民住宅区和工商业区,运河穿城而过,形制与洛阳城相似。城内河道纵横,桥路相通,坊市相连,有形态多姿的二十四座桥,夜市千灯的十里长街,其时商贾如云,帆樯林立,文人墨客,不绝于履。 西峰: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 西峰是蜀冈自唐城以西的余脉,与中峰似断似连,却又自成一体。冈上树木丰茂,有绿水萦绕。拾步而上,颇有攀登之乐趣,及至峰上,则地势平坦,曲径通幽,或走或停,宜动宜静。 三.发展规划 总体定位——现代服务集聚区、文化创意动力区、生态人居示范区 蜀冈生态城定位为扬州主城新片区,致力打造成扬州现代服务集聚区、文化创意动力区、生态人居示范区。 充分利用蜀冈生态城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产业、人居的融合元素; 立足区域经济和资源禀赋,培育动力引擎;着眼扬州整体城市格局,进行功能配套; 坚持新都市主义的城市开发理念,强调生态、集约、和谐、共生,树立城市亮点和品位。 开发理念——延伸与回归传承与创新 完善形态:蜀冈生态城的建设是对扬州主城区格局和形态的完善,放大主城空间,并获得与苏北更好的通道和界面;

扬州历史

扬州历史 一、扬州建城之始 1、扬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这部书记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地理情况。其中有一条记载:“淮、海惟扬州” P2 2、邗城建城年代: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邗沟、筑邗城。至今已经有近250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了 P6 二、刘细君(P13) 作为第一位名载史册的汉家和亲公主,刘细君被称为万里和亲的一人 三、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P26 )结合7下p3 扬州与大运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隋炀帝时期开挖的大运河,不仅造就了唐代扬州成为世界性开放性城市的繁盛,而且对我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鉴真东渡P33结合7下P33 鉴真(法号),俗姓淳于,江都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 公元742年,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来扬拜访鉴真,随后鉴真六次东渡,753年终于获得成功。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为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日本人为了纪念鉴真,为他立了塑像,1980年5月鉴真塑像回扬州“返里探亲”,成为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在扬州大明寺鉴真旧居修建了鉴真纪念堂。 五、崔致远P35、马可波罗P45 六、隋唐扬州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由于运河的畅通促进经济的繁荣。P27 表现:1、农业的开发 2、交通区位优势 3、手工业的发达 4、商业的兴盛 P29-31 七、明清时期扬州经济的兴P49衰P60 兴:1、扬州繁华以盐盛 2、千帆竞渡、万商云集 3、发达的服务业、首饰服装业 衰:1、支柱产业盐业的衰落 2、交通区位优势的丧失 八、张若虚和《春江花月夜》P36 张若虚,扬州人。唐著名的诗人。他的代表作为《春江花月夜》。 后人评价“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先生盛赞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九、郑板桥的书法P55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为人疏放不羁。因为饥民请赈得罪官吏,罢归后返扬州,有“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之誊。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的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俗称“乱石铺街”。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穷极变化。郑板桥别县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十、史可法孤军坚守扬州城P48

隋炀帝和他的扬州城

隋炀帝和他的扬州城 (作者浙江大学历史地理学刘见华) 2013年4月,扬州市北郊的楼盘工地,考古发掘出的一处墓葬,出土的墓志铭文残缺不全,关键的“隋故炀帝墓志”却清晰可见,成为证明墓主身份的最有力证据。而代表天子的十三环蹀躞带和两颗五十岁男性的牙齿都与隋炀帝符合,成为辅证。旁边的合葬墓里,尊贵的凤冠和帝后出巡所用的白玉璋,以及与隋炀帝皇后萧氏吻合的约56岁、身高1.5米的女性遗骸,让考古学家确信,这就是隋炀帝的萧后。 隋炀帝发迹于扬州,耽乐于扬州,命丧于扬州。他的一生,与扬州难解难分。千古功罪,已无需多说。或许,可以还原这个“政治美学家”的独特气质,以及他与扬州的不解之缘。 扬州北郊蜀岗,在原是农田和村庄的空地上,楼盘一个个崛起。占地面积12公顷的“中星海上紫郡”,目标是建成一个包括居民区、商业街及娱乐会所的商业别墅。 路口是他们的巨幅广告牌,“蜀岗龙脉之地,最后珍藏时机”,似乎映衬了发现于这里的炀帝墓。 “蜀冈”名为蜀,却只是一个误读。扬州大学文学院钱宗武教授考证,它本名“独岗”,扬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只有这一处高地,一枝独秀。六朝之前,“蜀”与“独”读音一样,人们也称其为“蜀岗”,后来两个字读音分异,却只留下了“蜀岗”之名,“独岗”慢慢被人忘却了。 蜀岗横亘于扬州城北,与城南的低缓水网平原相比,天然有一种高下之别。隋炀帝墓在蜀岗西段,而他的江都宫就建于蜀岗东段。 村里的农民早已知晓这里发现了“杨广墓”,他们用手一指,“那工地的铁皮屋就是”。若是无人问起,他们似乎不在意这身边的重大发现。 但他们是在意的,这个墓的将来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若是建成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之类,他们是要被拆迁的,而拆迁结果是好是坏,“就不知政府怎么弄了”。 工地现有铁栅栏围挡,炀帝墓则有铁皮屋防护。这个功过是非众说纷纭的皇帝,就躺在这几十平米的土坑里。因为是唐太宗将他改葬于此,作为亡国之君,他不会有帝陵的待遇,相反,没有将他掘坟抛尸,已是礼遇。

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历史

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 历史2020.5 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冯天瑜指出:“西周去古未远,氏族社会遗迹甚深,血缘宗亲纽带对维系国家统治至关紧要,所谓‘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血亲分封是确保宗周社会稳固的不二法门。”材料反映周王朝治理方式() A. 将血缘与地域关系融为一体 B. 型塑出一种纯粹地域政治体 C. 淡化氏族立邦形成的凝聚力 D. 全面承继血缘氏族组织特性 2.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记:吴道子应诏图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势之明验也;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墨滓笔痕讬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对吴道子的绘画风格理解有误的是() A. 重在表现山水的意境 B. 体现出宏放与洒脱 C. 追求疏放闲雅的趣味 D. 客观描摹地理形貌 3. 明崇祯三年(1630年),江浙等地发生饥荒。在嘉善,民间的灾荒赈济就由正在家乡的著名绅士陈龙正主持,他要求地方富室必须自救其地方贫民,嘉善共有20个区,他就组织乡民,每区推选一名深孚众望的乡绅主持救荒活动。材料表明() A. 中央政府赈灾体系完备 B. 宗族团体成为互助主体 C. 地方士绅参与社会救济 D. 商人救荒提升政治地位 4. 黄宗羲认为:在合理的国家制度中,应该抑君扬臣,士大夫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抨击了专制君权②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③张扬了民本思想④发展了君臣共治理念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军事所牵动,这几乎成了整个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军事体制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层次化、制式化、纪律化、统一化又恰恰具有某种反现代的品性。这一现象() A. 脱离了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时局 B. 反映军事是推动近代化的核心 C. 表明军事改革与现代化相互促进 D. 表现出某种实用和功利的色彩 6.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议和大臣耆英就如何处理通商口岸的华夷纠纷向璞鼎查发出照会:“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此照会实质上反映出清廷() A. 欲图解决华夷纷争 B. 主动放弃对英人的审判权 C. 避免英国再起衅端 D. 缺乏近代国际法则的意识 7. 胡适认为要改造中国,“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

扬州城市变迁原因

扬州城市变迁原因 关键词:城址变迁兴衰变迁功能变迁自然条件漕运盐法军事文化 摘要:扬州城有着2400多年的建城历史,其间数次被毁城,又数度重新兴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其城市变迁的过程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且各个历史时期兴起的原因会各有侧重。本文分别从城市规模、城市兴衰、城市功能三方面的变迁原因各有侧重地来反映扬州城市变迁的原因。 一.城市规模的变迁 (一)城址的变迁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左传》前486年记载:“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吴国在今扬州西北蜀冈建立了最古老的扬州城——邗城。 吴王夫差胜越后,一心要北上伐齐,为解决进军路线问题,决定从邗地开凿邗沟,利用相隔于江、淮间的天然水道和湖泊人工开凿一条贯通江淮的水道,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建筑邗城主要用于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用来屯兵储粮。 2400多年前,江淮一带为长江的泛滥平原,地势低湿,只有蜀冈一带平坦宽广且地势较高,有利于军事防守。从周围环境看,南有长江天险,东有小茅山,西有观音山,用于屯兵储粮十分安全。另外,蜀冈周围河湖密布,既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又便于航运,邗沟的开凿使军事补给品往来江淮的运输更加便利。 这些地理条件上的优越性使得扬州古城一直建在蜀冈之上一千多年,直到隋唐以后才逐渐废弃。 江岸南移,运河兴起 隋时,江岸已经移到扬子津以南,蜀冈下形成大面积平原,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的发展,蜀冈下平原也开始形成街巷,炀帝在扬子津筑有临江宫。但当时江都城的主要部分仍在蜀冈之上,不过其时已经开始向蜀冈下平原扩展,为唐代后扬州城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唐代,扬州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随着城市的繁荣,及安史之乱后北人大量南迁,扬州人口迅速增加,工商业发展迅速,其城区规模也不断扩大。此时长江北岸不断南移,唐中叶以后,由于瓜州的并岸,长江岸线一下向南推移了二十多里,人们纷纷向蜀冈下的大面积平原移居,这里迅速发展成繁荣的居民区和工商业区。形成了唐时扬州的上、下两重城——罗城和子城。子城仍蜀冈上旧城基础上修建。

历史典故大全: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_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 历史典故大全: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_名人故事 历史典故大全: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24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

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1 音学》 2 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

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12月阶段测试及答案

八年级(上) 物理阶段测试 19-12 (时间:100 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24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中 “白日不到处”主要涉及的物理知识是( ▲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D .光的色散 2.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A .手影 B .对着镜子画脸谱 C .海市蜃楼 D .雨后彩虹 3.下图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4.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下列模型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5.蝴蝶研究专家章丽晖在茅山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他先用相机拍摄了蝴蝶休憩的照片甲,为了拍摄照片乙,应( ▲ ) A .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镜头略向前伸 B .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镜头略向后缩 C .相机适当远离蝴蝶,镜头略向前伸 D .相机适当远离蝴蝶,镜头略向后缩 ( ▲ )

6.如图所示是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块平面镜均相对水平面倾斜 45°角.现有一艘军舰位于与平面镜 1 等高的正前方,则人眼看到军舰所成的虚像位于( ▲ ) A .与平面镜 1 等高的正前方 B .平面镜 1 的正上方 C .与平面镜 2 等高的正前方 D .平面镜 2 的前上方 7.如图所示的鹦鹉在太阳光下可以看到,嘴是红色的,腹部是白色的,而尾部是绿色的. 在漆黑的房间内,小华在红光下观察该鹦鹉( ▲ ) A. 嘴和腹部是红色的,尾部是黄色的 B. 嘴和尾部是红色的,腹部是黑色的 C. 嘴和尾部是黑色的,腹部是红色的 D. 嘴和腹部是红色的,尾部是黑色的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线是真实存在的 C.光的传播需要时间 D.光的传播速度是 3×108 m/s 9.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 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 ) A B C D 11.小明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烛焰、透镜及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 ) A. 一定小于 8cm B. 一定大于 20cm C. 一定在 8cm 到 10cm 之间 D. 一定在 10cm 到 16cm 之间

扬州慢学案标准答案

扬州慢学案答案

————————————————————————————————作者:————————————————————————————————日期: 2

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2013级 语文学科课时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 课 题 扬州慢编制人费清玲审核人 王俊艳 课标要求 目标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诗歌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学习目 标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以下为教学设计(包含导学、探究、巩固三部分学案) 学生笔记(基础积累)学案内容 答案; dāi/dàng/dòu/fěi/fēn/gá/gōng/gōng/gòng/gòng/gū/hèng/h ún/hùn xiáo/jī/jí/jǐ/ji àn/jiē/jié/jiū/jǔyǔ/jūn/lá/lè/lēi/liáng 预习案 一、词人零距离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 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 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 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 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 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 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 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 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 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 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 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 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 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 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二、基础夯实,给划线字注音。 初霁()戍角()怆然()自度此曲() 黍()离之悲解鞍()少()驻荠()麦 都()在空城窥()江去后 三、名篇不厌百回读 1、师生试读全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慢词是指配乐的曲子曲调舒缓),我 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写初读感受,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点写在下面。 6、从词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5、、提出你的问题: 四、补充材料,助读。 黍离:是《诗经·国风·王风》中的篇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 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稷,是两种农作物。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靡靡:行 步迟缓貌。摇摇:形容心神不安。噎:忧深气逆不能呼吸。旧说周平王东 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 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赏析作品。 (一)学习小序。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 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 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 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校 训 : 明 责 致 远 弘 毅 至 善

扬州历史知识点

1、扬州建城:第5-6页 公元前486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扬州最早的名称)作为扬州建城开始,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是唯一一座与运河同龄的城市。扬州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中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扬州最早见书:《尚书·禹贡》(或《尚书》)这部书记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地理情况。其中有一条记载:“淮、海惟扬州”第2页最后一节 3、刘细君(汉武帝时远嫁西域的乌孙国):作为第一位名载史册的汉家和亲公主,刘细君被称为万里和亲 的一人。(P13) 4、大运河的开凿:25-26页 隋炀帝、经过扬州附近的叫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河,扬州名江都。 5、鉴真东渡日本33-34页结合7下P33 (扬州大明寺的高僧,唐玄宗时六次东渡)他为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日本人为了纪念鉴真,为他立了塑像,1980年5月鉴真塑像回扬州“返里探亲”,成为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新中国成立后,在扬州大明寺鉴真旧居修建了鉴真纪念堂。 6、古代与扬州有关的外国人: 崔志远:35页 新罗人(朝鲜半岛人)唐朝时来中国留学,考中进士,朝廷授予官职,曾到扬州做官。作《桂苑笔耕集》马可波罗:45-46页 意大利威尼斯人,元朝时来华,曾在扬州担任官职三年。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7、隋唐扬州繁盛的原因和表现(结合7下) 原因:29页 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位于南北交通的枢纽位置;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外关系的友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南方农业的发展。 表现:29-32页 经济繁荣,人口增多,有“扬一益二”之称;其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遂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1、农业的开发 2、交通区位优势 3、手工业的发达 4、商业兴盛,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是国内贸易的重要城市,也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8、张若虚:唐代著名诗人,作品《春江花月夜》。被后人誉为“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先生盛赞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36页 9、郑板桥:原名郑燮,清代“扬州八怪”代表之一,诗、书、画三绝,善画兰竹,其书法被喻为“六分半书”、“乱石铺街”。53-55页 10、史可法:47-48页 明末清初抗清将领,孤军坚守扬州城被俘被杀。副将史德威寻遍遗骸不得,遂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修墓并增建祠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谥“忠正”。为“史忠正公墓”。“史公祠”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清代文人张尔) 11、扬州建设新成就:71页 火车站:2004年4月18日正式通车。 润扬大桥:连接扬州和镇江;2005年5月1日正式通车;全长35.66公里,主跨悬索桥径长1490米,是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大跨径悬索桥。 扬州泰州机场:2012年2月18日校飞,2012年5月8日正式通航。场址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境内12、联合国人居奖:76-77页 2006年9月20日联合国人居署正式宣布中国扬州荣获2006年度“联合国人居奖”称号,获奖原因是较好地保存了旧城并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 13、扬州园林名景:瘦西湖、个园(享有“国内唯一孤例”美誉)、何园、平山堂等 14、近现代扬州历史名人: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牺牲,时年28岁。

扬州城的历史变迁1

课题名称:扬州城的历史变迁 指导老师:陆新娥 小组成员:袁晶(组长)李荣莉金曼林建熊伟业吴仇荣自春秋开始筑城,历经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至今,近7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年的建城史,给现在的扬州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文化遗产、遗存,其中,扬州城遗址面积约18.25平方公里,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城遗址之一 西汉,汉武帝刘彻在全国设置十三州刺史部,作为地方的监察机关,其中就有扬州刺史部。其余十二州为交趾、并州、青州、兖州、荆州、幽州、徐州、朔方、益州、凉州、豫州、冀州。这里的扬州范围也很广,是指今天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北、河南的部分地区。而今天的扬州,在当时是属于徐州刺史部的。 东汉时期,州逐渐由地方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扬州也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治所先后从历阳(今安徽和县)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又迁到合肥(今安徽合肥)。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曹魏和孙吴分别都置有扬州。魏的扬州治所仍在寿春,下辖淮南、庐江二郡,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安徽南部。吴国的扬州治所在其都城建邺,下辖丹阳、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个郡,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南部、浙江、江西、福建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 西晋统一后,两扬州也合二为一,治所仍在建邺,辖今浙江和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永嘉南渡后,又出现了扬州治所与都城同在建康的现象,并持续了整个南朝。此时,现在的扬州隶属于当时的南兖州。 与此同时的北朝,北魏和北齐也先后置有扬州。北魏的扬州大致在河北项城东北,北齐的扬州仍在寿春。 直到隋朝,扬州才是指今天的扬州。 而早在原始社会,今天的扬州这一地方便有了人类活动。在西周时期,周公东征之后,淮夷便在此建立邗国。至于“邗”字,《说文解字》里说:“…邗?,从…邑?,…干?音,国名”。在《诗经·伐檀》里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其中“干”是“河岸”的意思。所以“邗国”,意为“建立在岸边的方国”。 春秋时期,此地为吴国所有。出于吴晋争霸的需要,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在此地开邗沟,筑邗城。邗沟即为最古老的大运河,邗城便是扬州最古老的城池。 战国时期,此地为楚国所有,称为广陵。《史记》记载“楚怀王槐城广陵”。“广陵”意为“广被丘陵”,是对这里地貌的一种反映。 后来“六王毕,四海一”,秦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其中九江郡包括今天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区,以及江西省。因此扬州此地属于当时的九江郡。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统治。高祖刘邦封其兄刘贾为荆王,在此地建立荆国。后来淮南王英布谋反,攻占荆国,杀死刘贾。叛乱平定后,刘邦封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 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 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城内。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清末,由于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运河的淤塞,封建统治的衰落和战争的摧残,扬州的繁华逐步消失了。 至解放前,扬州系江都县政府所在地,城区范围包括明清老城区及其外围地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