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扬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 历史试卷

江苏省扬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 历史试卷

江苏省扬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 历史试卷
江苏省扬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 历史试卷

扬州市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高三历史

2020.1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张荫麟在描述某种制度时说:“这些卿大夫的旁支后裔当中,和氏室的嫡系稍亲的多半做了氏室的官吏或武士,疏远的则做他属下的庶民。故一个大夫和他私家的僚属战士,每每构成一个大家族。”西周时期,在该制度下

A.以血缘为纽带,家族内部成员平等

B.实施贵族政治,地方分权特征明显

C.亲族封邦建国,国家星现撕裂状态

D.君权至高无上,官僚帝国初步建立

2.有学者指出:传统上被定位为负面性存在的“人欲”、“私”在坐标轴上出现了由负到正的180度的“坐标转位”,转而成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这种变化,着实令人吃惊,故而称之为“剧变”。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人欲战胜天理并且取得主导位置

B.中国开始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

C.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了精神的动力

D.人欲在天理范畴内获得一定认同

3.《中国的历史:绚烂的世界帝国一-隋唐时代》描述: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这里不仅是大米和食盐交易之地,而且还从事金银器、丝织品、木材、茶叶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据此可知

A.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B.商帮兴起,专门贸易发达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运河开凿,经济重心南移

4.“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韩愈的这段描述赞美的是

A.王维绘画之清新脱俗

B.杜甫诗歌之凝练苍劲

C.张旭草书之狂放抒情

D.苏轼文章之挥斥方道

5.湖州《南浔志》中记载当地丝商刘贯经“祖若父及诸父咸佐人丝业,及缀学执业于丝绸店”,“自泰西诸国通商上海,湖丝出口益伙,颐岁可十万包。”他即投身丝绸外贸,“不数年,业翔起,当同治初,已殖财数十万,号巨富。”据此分析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依然根深蒂固

B.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

C.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D.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6.1904 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亲自撰写

《学堂歌》(如右图),并制定较为规范的诵读仪

式,据此可见他

A.阐明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B.强调了发展教育的价值导向

C.摆脱了儒学正统思想的束缚

D.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7. 1921年2月有人在《东方杂志》上撰文说:“报章杂志底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主义(注:布尔什维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底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底历史,蓬蓬勃勃; 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这表明当时

A.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已达成社会共识

C.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D.建立新型革命政党的思想条件成熟

8.国民党《中央日报》曾刊登过《民族人格之表现一吊宝山城中六百义士》一文, 呼吁“凡为黄帝子孙,无论为官为民,身处前方后方,必使此向不负所生,不辱其先,竭忠尽智,杀敌成仁,以复兴吾五千年之宗邦!”此事件发生于

A.北伐战争期间;

B.红军长征期间

C.淞沪会战期间

D.渡江战役期间

9. 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在某厂区隆重举行。-万多名建设者在-匹红绸上签名,表示决心。六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将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的基石,安放在厂区中心广场。这可说明我国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C.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前进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0.观察右图,中国与“甲”国的交往中.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C.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D.推动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11.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

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

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

放。这次“思想解放”

A.揭开了改革开放序幕

B.推动了,上海浦东开放

C.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D.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12.有学者说,“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力……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位学者评价的是

A.英国的“光荣革命”

B.北美独立战争

C.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13.法国科学家雅克.莫诺曾深刻地指出:进化论遇到的一个麻烦在于,每个人都自以为理解它。这主要反映了进化论

A.传播过程中常被曲解

B.适用的领域非常广泛

C.逐渐被民众普遍接受

D.尚存在重大理论缺陷

14.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中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的获益者,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说明

A.全球化发展导致大英帝国的衰落

B.中国是现今全球化的最大获益者

C.全球化已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D.各国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均有损益

15.“在作家叙述的故事里,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则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材料中作家所属的文学流派与下列作品一致的是

第||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55分。其中第16小题12分,第17小题11分,第18小题10分,第19小题11分,第20小题11分。

16. (12分)“宋代近世说”提供了宋史研究的新视野,但也引发了学术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把都城移向当时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都会开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代社会的近世性质。唐代以来运河沿岸出现的商业都市,其发展速度更是惊人,财富的不断积累,促进了近世文化的发展。这种现象,必然会导致宋代社会不得不倾向于一种资本主义式的统治方式....以考试的方式给予高等文官资格的思想,是极具近世特征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等等,宋代社会呈现出的各种历史现象,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现象相比,两者的发展应该是并行的、等价的。尤其是在中国文艺复兴的初期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独特的印刷术的发达……朱子学的出现,使中国思想界从中世纪迈进了近世,从超越训诂学这一点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文艺复兴。同时,从否定佛教的主导地位这一点来看,更是一种宗教改革。

——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材料二商业的高度发达和非农业人口的急骤增加,这种现象和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类似。

但这只是表面类似而已,两者扎根的社会结构完全不同……如果拿西欧的模式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情况,问题是扯不清楚的.....宋以后,封建大国完全成熟了。经济上,庄园制绝迹;政治上,封建割据势力基本翦除,中央集权程度很高:意识形态上出现了新儒教一程朱理学。

一金观涛《在历史的表象背后一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探索》完成下列要求: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观点,对。“宋代近世说”予以评述。(12分)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80 字左右)

17. (11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家灾难史、屈辱史,又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和民族复兴史。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直到20世纪初,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来说,这时候面临的主要是社会“沉沦”。直到北洋军阀统治末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渐渐走出“谷底”,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因素,影响着社会向好向上的方面发展,虽然,消极的、“沉沦”的因素仍然严重地存在。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或者一个倒过来的马鞍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是“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下面坐标系中绘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3分),并说明选择“谷底”这一时段的理由。(3分)

(2)据材料指出“上升”时段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积极因素(3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结果的认识。(2分)

18. (10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阅读以

下材料: .

材料一中国疆域辽阔,村庄星罗棋布。全国的自然村落1990年是377.3万个, 2010 年减少到273万个,到2015年减少到264.5万个。近年大量村庄合并和新型社区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乡村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原来自然分散、熟人性的、以乡土生活为主的村落共同体,在快速消失,代之以更多集中化的陌生性的、以非农生活为主的新社区。这意味着整个农村社会发展已处于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

著作作者出版信息

《屯堡乡民社会:九溪村》孙兆霞等2005年

《城市化中的石牌村》郑孟煊等2005年

《李集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60年变迁》林刚2010年

《李罗侯村76年的变迁》朱文强2011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翼主编《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发展与变迁》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年中国农村发生的主要变化(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这些著作研究的核心问题(1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些学者研究该问题的视角有何主要特点(2分)。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材料一对材料二的影响。(2分)

19. (11 分)启蒙思想的传播,构建起人类精神文明的丰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运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个历史发展历程。启蒙思想是看世界的一个新角度,要求摒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从18世纪到19世纪,它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启蒙思想也不是由一批相关的知识分子阐释的自成一一体的概念体系,而是受形形色色的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和休谟等。他们一致认为,在他们的世界中,最重要的知识问题,包括人类进步在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个人在世界规划中的决策权,自然的定义和自然与上帝的关系,这些都与理性在知识体系里的地位有关。

一一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1689——1799》材料二人类的进步是如何保持住的呢?通过人类的理性力量。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2分),概括启蒙思想涉及到的重要课题。(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具体内涵(4分)。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启蒙运动具有哪些基本特点。(2分)

20. (1分)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它的历史影响依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国十月革命后,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看来,抵制欧洲布尔什维克化的主要式器在于他的世界新秩序。斯大林不断公开强调苏联在推动世界革命中的领导角色,使得双方猜忌不断增加。在美国,带有政治内涵的意识形态占据着统治地位,它在两

次世界大战之间存在着反共产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关于战后政治秩序方面,盟国也试图寻求一致。苏联占领中东欧、进而破坏《雅尔塔协定》的举动,成为战胜国反目不和的核心原因之一。在1944- -1945年,从地缘战略上“争夺空间”(的想法)是伴随“争夺资源”的措施而产生的。二战结束阶段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或许是:当美苏两国意识到近在咫尺的对峙时,虽然它们仍在结盟关系中,却不仅开始划分利益范围,而且还竭力寻求那些技术、专家以及在军事或政治.上可资利用的知识。

——摘编自贝恩德. 施特弗尔《冷战1947——1991: 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材料二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5~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 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摘编自[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的起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带有政治内涵的意识形态”分别指什么。(2分)

(2)材料二为什么说“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1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美国一系列建设的实质。(2分)

(3)综合上述,扼要说明材料一、二在关于冷战起源的认识上有何不同? (2 分)

高三历史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01-05 BDCCC 06-10 BDCBA 11-15 CAAD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55分。其中第16小题12分,第17小题11分,

第18小题10分,第19小题11分,第20小题11分。

如有其它合理论述组织方式,言之成理者,均可同等得分。

17.(11分)

(1)轨迹:必须呈现出“元宝形”或“马鞍形”,起讫点正确,“谷底”的核心区域在1901-1919之间。(3分)

谷底:1912-1919年,理由:辛亥革命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北洋军阀分裂割据,统治黑暗。(如答成1901-1919年,理由:《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酌情给分)(3分)

(2)积极因素: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民主(阶级)意识的觉醒。(3分)

历史启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历史证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得2分)

18.(10)

(1)自然村落不断减少(或村庄合并)、新型社区崛起、乡村面貌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任答三点,得3分)

主要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国家政策的引导(任答两点,得2分,如有其他合理说法亦可得分)

(2)核心问题: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1分)

主要特点:微观切入、典型案例研究、注重研究变迁过程(或注重从较长时间观

察)(任答2点,得2分)

影响:中国农村的巨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提供了研究的素材。(有类似或合理的表达,得2分)

19.(11分)

(1)核心思想:理性,科学(或尊重自然规律)。(2分)

课题:人类的进步,个人权利,对自然的认识。(3分)

(2)内涵: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

宗教方面,强调信仰自由;

政治方面,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4分)

特点:影响的持续性和广泛性;内涵的丰富性;对理性的信任。(2分,任意两点)

20.(11分)

(1)起因:对世界领导权的争夺(或东西方冲突);带有政治内涵的意识形态对立;

资源的争夺;划分利益范围(争夺空间)。(4分)

“带有政治内涵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2分,如只写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只得1分)

(2)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1分)

实质: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2分)

(3)不同:材料一认为冷战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1分)

材料二认为主要是美国及其盟友引发。(1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