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历史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扬州是江苏省地级市,古称广陵、江都、维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地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境内河网密布,自古以来水运就十分发达,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所谓“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的城市风韵,由此可见一斑。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500多年的历史风霜成就了如今的东亚文化之都,但真正让扬州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隋唐大运河。
从公元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前后耗时6年,开凿出一条以洛阳为中心,东西连接长安-洛阳-扬州-江南地区,南北纵贯杭州-涿郡(北京)的隋唐大运河,扬州就这样被幸运之神眷顾成了大运河的发祥地。
李白曾经赞颂扬州“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扬州的繁盛更是在安史之乱以后达到顶峰,是当时大唐帝国的第一经济都市。
残酷的战乱、洪灾和瘟疫等多重原因,使作为往日大唐魔都的扬州陷入衰败,更是在“废河运、行海运”的历史变革中,彻底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转而沦落成为国内的三线城市。
从繁华梦幻的大唐扬州城到今天的扬州城,尽管差距巨大,但我们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扬州园林自古就闻名远播。
在苏州园林没有打响“甲天下”的名声之前,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其不但具有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与高大壮丽,且具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风格自成一派。
高邮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时期,被列为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扬州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扬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扬州画派”,因扬州八怪之八位画家为大家熟知。
“扬州八怪”的兴起,是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但有历史的必然性,还有发生在扬州的偶然性。
扬州八怪纪念馆是宣传和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的专业纪念馆。
旅游业永远是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一个优势,扬州也不例外。
位于扬州市北郊的瘦西湖,因湖面瘦长而得名,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也是扬州首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扬州历史“扬州”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其文曰“淮、海惟扬州”。
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苏中部,江淮平原南端,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近2500年左右的历史。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争霸中原,在蜀冈古邗邑之地筑“邗城”,是为扬州建城之始,并开邗沟通江淮间水道。
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楚国打败了越国,在邗城基址上第二次筑城,因城墙“广被丘陵”,改称“广陵”。
这是扬州定名广陵的开始。
秦汉之际,因广陵县城靠近长江,为一县之都会,所以又更名为“江都”。
隋代统一中国后,才改称“扬州”。
西汉时,张骞向汉武帝建议与西域乌孙国和亲,结为兄弟,共同对付匈奴。
后来位于扬州的江都国的公主刘细君出塞嫁入乌孙。
作为第一位名载史册的汉家“和亲”公主,刘细君被称为“万里和亲第一人”,比王昭君和亲早72年。
她的远嫁给新疆当地带去了许多汉代的文明,促进了当地的社会进步。
隋炀帝时,开通了著名的大运河。
这条大运河,不仅造就了唐代扬州成为世界性开放性城市的繁盛,而且对我国和扬州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鉴真,唐朝人扬州人,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崔志远,新罗人(今朝鲜半岛人),公元856年(唐代)来中国留学。
公元879年来到扬州任都统巡官。
任职期间编成诗文集《桂苑笔耕录》。
这部集子对研究晚唐时期淮南以及扬州的时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从这部集子中还能看到扬州和朝鲜半岛交通以及和新罗国往来的情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珍贵资料。
马可·波罗,意大利威尼斯人,21岁随父来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欢迎,安排他到国内各地和邻近国家游览访问。
其中他在扬州担任官职3年。
《马可·波罗行纪》中对扬州有详细描写。
现在天宁寺内辟有马可·波罗馆,专门纪念这位来自远方的友好使者。
唐代的扬州,由于运河的通畅、经济繁荣和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
扬州的历史名甠介绍扬州的历史名甠介绍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扬州的历史名甠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扬州的历史名甠介绍篇1扬州,就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端,江苏省中部,东近黄海,与南通、盐城市交界;西通南京,与六合、天长县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阴市毗邻,中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四周被邗江县所围,历来就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北的重要门户。
大明寺-扬州旅游景区古城扬州北郊,蜀冈如卧龙般蜿蜒绵亘。
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
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就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而得名。
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
清代,因讳“大明何园-扬州旅游景区原名寄啸山庄,位于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就是晚清扬州最有特色的一座名园。
园主人何姓,故名何家花园,简称“何园”。
何园,为清光绪年间道台何芷?于“双槐园”旧址上所筑,园内有大槐树两株,传为双槐园故物,今仍有一株。
马可波罗纪念馆-扬州旅游景区扬州最早的佛教名刹,其极盛时期就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不仅就是康熙和乾隆南巡时的行宫所在,而且就是曹寅受命设局刊刻《全唐诗》,纂修《佩文韵府》的场所,与曹雪芹的家事有紧密联系,成为国内外红学家所瞩目的重要遗迹。
而今天宁寺已辟为扬州博物馆,典藏扬州这个中国古代重要商业都会的历史文物三万多件,有汉代漆器、玉器、铜器、陶器、中晚唐的瓷器以及以扬州八怪为主的清代书画等。
并辟有马可波罗冶春园-扬州旅游景区冶春园原就是清代诗人王渔洋的私园,位于大虹桥以西,后圮废。
解放后,扬州市为增添瘦西湖沿岸景色,在乾隆御码头以西,将沿湖的升庆茶社、香影廊茶社、冶春花社等连成一片,建成园林。
扬州城市史第二节扬州扬州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它位于江淮丘陵的东部边缘。
历史早期南临江海,又是沟通江淮运河的交汇点,曾发展成为著名的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城市。
唐、宋以后,随着江面的束狭和江岸的南移,虽不再成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但仍以地处江、运之交的漕运要冲而经久不衰。
一、春秋至南北朝时期的扬州1.古邗城及广陵城早在春秋后期,据《左传》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 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①。
这是扬州建城的最早记载。
自吴王夫差始建邗城后,仅十三年,周元王三年(前473 年),吴国即被越国所灭,邗城归越。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 年),楚并越,尽取吴故地,邗城又属楚。
至“楚怀王十年(前319 年),城广陵”②,《尔雅》云:“大阜曰陵”。
楚怀王又取其地“广被丘陵”之意而改称“广陵城”,广陵之名自此始。
秦统一六国后,置广陵县。
《读史方舆纪要》:“广陵城,楚旧城。
《史记.表(指《六国年表》)》:怀王十年,‘城广陵’。
秦因之;二世二年,‘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徇广陵’,是也”③。
秦汉之际,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意欲建都于此,一度改称广陵为江都,意即临江的都城。
刘邦建立西汉,封侄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
《汉书.地理志》:“广陵为吴王濞所都,城周十四里半”④;郦道元《水经注》云: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高祖六年为荆国,十一年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⑤;又李善《芜城赋》注引汉“王逸《广陵郡图经》曰:‘郡城吴王濞所筑’”,均有刘濞筑城的记载。
对此,雍正《江都县志.吴王濞城考》指出:“《汉书》第谓为濞所都,于筑城无明文,则《水经注》所云濞筑新城者,或亦修筑而都之,非别创也”。
证之考古调查所得,古城遗址与《汉书》所云“城周十四里半”正相吻合,说明吴王濞的广陵城只是在古邗城基础上“就城修筑,未更原址”。
经过吴、楚七国之乱后,吴国被废。
汉景帝三年(前154 年),“徙汝南王非王江都”。
扬州历史1、邗城:建城年代: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筑邗城,至今近2500年。
2、扬州:最早见于何书,见于《尚书·禹贡》。
(“淮,海惟扬州”)3、刘细君:汉家和亲第一公主,嫁给乌孙国主,促进新疆地区的进步。
4、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从605年到610年,隋炀帝先后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最后数条运河连接起来(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就成为一条贯通南北(北起涵郡,中经洛阳,扬州,南止佘杭),全长2700多公里的大运河。
这条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和最长的一条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造就了唐代扬州成为世界开放城市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5、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俗姓淳于,江都江阳县人,今扬州人。
六次东渡,终于在753年成功到达日本九州岛,时年65岁。
在日本传授佛学,雕塑、医学等文化。
10年后病逝于日本。
6、崔致远:新罗人(今朝鲜),唐朝在扬州任都统巡官,著有诗集《桂苑笔耕集》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在元朝担任扬州官职三年,《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扬州城的丰饶。
7、隋唐扬州繁盛的原因和表现:原因:①农业的开发②交通区域优势③手工业的发达④商业的兴盛表现:天下之盛,扬为首。
“扬一益二”8、明清时期扬州经济的兴衰:扬州的繁盛:①扬州繁盛以盐盛②千帆竞渡,万商云集③发达的服务业、首饰服装业扬州的衰落:①支柱产业盐业的衰落②交通区位优势的丧失9、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扬州人,初唐有名的诗人。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水共潮生。
漱漱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生动地描绘了扬州南郊扬子津一带的临江景色。
这首诗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10、郑板桥:书法,郑板桥(郑燮)善画,尤其擅长画兰竹。
他的字杂用篆隶行楷,独具一格,自称“六分半书”,俗称“乱石铺街”,章法错落有致。
历史扬州中考知识点归纳扬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考历史科目中不可忽视的考点。
以下是扬州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扬州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地位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扬州就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商贸繁荣,文化兴盛。
扬州的古代历史扬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称为“邗”,是吴国的属地。
秦汉时期,扬州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隋唐时期,扬州因其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成为“江南第一州”,并有“扬一益二”之美誉。
扬州的运河文化扬州是大运河的南端起点,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扬州的运河文化丰富多彩,包括运河沿岸的园林建筑、商贸活动以及与运河相关的民间传说和艺术作品。
扬州的园林艺术扬州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
个园、何园、瘦西湖等都是扬州园林艺术的代表。
这些园林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湛技艺,也是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的文学与艺术扬州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文学艺术家,如唐代诗人杜牧、宋代文学家苏轼等。
他们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反映了扬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精神。
扬州的近现代历史近现代以来,扬州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变革。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扬州人民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在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扬州评话、扬州剪纸、扬州漆器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扬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扬州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结束语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通过对扬州历史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变迁,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思考,为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扬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一就为扬州。
其余八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这里的扬州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划,而是指一片广大的自然区域。
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以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
至于为何叫“扬州”,《尔雅·释地》里说:“江南曰扬州”,公羊疏引李巡云:“江南其气惨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
释名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释文引太康地记云:“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
到了西汉,汉武帝刘彻在全国设置十三州刺史部,作为地方的监察机关,其中就有扬州刺史部。
这个刺史部下辖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豫章郡及六安国等五郡一国,管辖的范围为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的部分,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
其余十二州为交趾、并州、青州、兖州、荆州、幽州、徐州、朔方、益州、凉州、豫州、冀州。
而今天的扬州,在当时是属于徐州刺史部的。
东汉时期,州逐渐由地方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扬州也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治所先后从历阳(今安徽和县)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又迁到合肥(今安徽合肥)。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曹魏和孙吴分别都置有扬州。
魏的扬州治所仍在寿春,下辖淮南、庐江二郡,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安徽南部。
吴国的扬州治所在其都城建邺,下辖丹阳、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个郡,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南部、浙江、江西、福建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
西晋统一后,两扬州也合二为一,治所仍在建邺,辖今浙江和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
永嘉南渡后,又出现了扬州治所与都城同在建康的现象,并持续了整个南朝。
此时,现在的扬州隶属于当时的南兖州。
与此同时的北朝,北魏和北齐也先后置有扬州。
北魏的扬州大致在河北项城东北,北齐的扬州仍在寿春。
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扬州历史》考点梳理1、邗城建城年代扬州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自从吴王夫差公元前486年开邗沟、筑邗城作为扬州建城之始,已有2490多年历史。
2、“扬州”最早见于何书《尚书·禹贡》。
3、刘细君汉家和亲第一公主汉武帝时远嫁西域乌孙国的江都公主,被称为“万里和亲第一人”,她的和亲比王昭君早72年,给新疆地区带去了许多中原文明,促进了当地社会进步。
4、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邗沟段连接淮河与长江,扬州(江都)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点,其他详见7下教材。
5、鉴真东渡日本在唐玄宗年间,当时日本处于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鉴真为了理想,舍生忘死、坚忍不拔的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其他详见7下教材。
6、古代与扬州有关的外国人-崔致远新罗人(今朝鲜半岛人),唐朝后期来中国留学,考中进士,朝廷授予官职,后到扬州任都统巡官。
任职期间,他撰写诗文、编成一部《桂苑笔耕集》,计20卷。
对研究晚唐时期淮南以及扬州的时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记载了扬州和朝鲜半岛交通以及和新罗国往来的情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忽必烈时来到中国。
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记载在《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中。
现在,天宁寺内辟有马可•波罗馆,专门纪念这位来自远方的友好使者。
7、历史上的扬州经济-隋唐扬州经济繁盛的原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大运河开通后,扬州作为运河和长江交汇点,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是南北物资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经济重心南移,在北方遭受战乱时期,扬州成为北方流民主要集中地之一,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表现:唐代中后期,扬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
具体表现为农业的开发、水陆交通的优势、手工业的发达和商业的兴盛。
详见《扬州历史》土地资源得到很大开发,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隋唐时扬州的手工业如造船业、制棉业和铜镜制造业都十分发达;唐朝时扬州成为东南第一大都会。
扬州历史1、邗城:建城年代: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已经有近两千五百年了。
2、扬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3、刘细君:汉家和亲第一人,汉武帝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4、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公元605年,开挖了“通济渠”以后五年里又开凿了一条从洛阳到涿郡(北京)的永济渠,一条是从江都(扬州)对江的京口(镇江)到余杭(杭州)的江南河,最后把四条运河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北起涿郡,中经洛阳、扬州,南止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的大运河。
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运河。
(大运河中的邗沟是公元前486年,吴国开凿的,这是沟通长江和淮河人工开挖最早的一条运河)5、鉴真:东渡日本:唐朝时扬州著名的鉴真和尚,6次东渡,最后到达日本都城奈良。
6、古代与扬州有关的外国人:崔志远:新罗人(今朝鲜人)崔志远,12岁时其父亲送他到大唐读书是中国第一个外国举人。
马可波罗: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
忽必烈时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口述出《马可·波罗游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
7、历史上的扬州经济:隋唐扬州繁盛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战乱,北人南迁;扬州作为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交通条件好。
表现: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手工业发达(造船业、玉雕、丝织业等),商业兴盛。
明清时期扬州经济的兴衰:扬州繁华以盐业盛、千帆竞渡,万商云集,发达的服务业、首饰服装业衰败原因:支柱产业盐业的衰落,交通区位优势的丧失。
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扬州人,盛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之一。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
我国著名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盛赞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扬州历史1.扬州建城之始:公元前486年(春秋),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作为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P5-62.扬州的由来:“扬州”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P23.刘细君:汉家和亲第一公主汉武帝时嫁与乌孙国,比王昭君早72年。
P124.扬州大运河:(P24)结合7下P 4-6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江都段叫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河。
历史的作用: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现实作用:航运作用仍然重要,旅游作用。
5.鉴真东渡日本:唐代扬州大明寺的高僧,经过六次东渡日本成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P33结合7下P336.古代来扬州的外国人:崔致远P35 马可波罗P45崔致远:新罗人(朝鲜人)(唐朝来)著有《桂苑笔耕集》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代来)著有《马可.波罗行记》7.张若虚诗咏扬州:扬州人,唐朝著名的诗人,他作的《春江花月夜》一诗,被后人誉为:“孤篇压倒全唐”P36闻一多先生盛赞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8.郑板桥:清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代表,善画兰、竹,其书法被喻为“六分半书”,“乱石铺街”。
P569.史可法抗清:史可法,明末清初人,抗清将领,率领孤军坚守扬州城,今“史公祠”为其纪念馆,“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赞誉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P47-48 10.扬州建设新成就P72-73扬州火车站通车:2004年4月18日起,宁启铁路扬州火车站客运列车开通。
润扬大桥:2005年5月1日,连接镇江、扬州的润扬大桥正式通车,主跨径长1490米,是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特大跨径悬索桥。
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扬州市与泰州市两市共同投资新建的民用机场。
2012年5月8日正式通航。
机场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南侧邻近宁启铁路和江海高速公路,西侧毗邻江苏省省道安大公路,距扬州市区约30公里,距泰州市区约20公里扬州荣获2006年度“联合国人居奖”称号P77 获奖原因:较好地保存了旧城并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
扬州传统文化2000字扬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是对扬州传统文化的简要介绍,包括其历史、文学艺术、建筑、饮食等方面。
一、历史与文学艺术1.1 古老的历史扬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5年左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扬州成为了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1.2 文学巨匠扬州自古以来就孕育了众多文学巨匠,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的杜牧和宋代的辛弃疾。
他们的诗歌歌颂了扬州的美景、丰饶的土地和人文风情,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
二、建筑文化2.1 园林艺术扬州的园林艺术极富盛名,以个性鲜明的江南园林而著称。
著名的个园、何园等代表了扬州园林的高峰,它们通过精巧的布局、灵动的水景和精美的建筑,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
2.2 古建筑扬州的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其中包括古老的城墙、古代的寺庙和府邸等。
著名的五亭桥、瘦西湖畔的翠屏山、大明寺等都是扬州独具特色的古建筑代表。
三、饮食文化3.1 扬州菜扬州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以其淳朴而不失精致的口味而闻名。
著名的扬州炒饭、狮子头、扬州三丁等菜品都反映了扬州人对食物独特的烹饪技艺和独到的饮食文化。
3.2 茶文化扬州茶文化源远流长,扬州人崇尚的“江南好茶”有口皆碑。
在扬州,品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茶馆或小巷的茶摊上,品味着江南的细腻和深邃。
四、传统工艺4.1 扬州刺绣扬州刺绣是中国传统的绣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以精湛的刺绣技艺和独特的设计而著称,扬州刺绣作品常常绚丽多彩、精致细腻。
4.2 扬州扇扬州扇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
扬州扇以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著称,被誉为“华夏之冠”。
五、民俗与节庆5.1 扬州大观灯会扬州大观灯会是扬州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数百盏彩灯点缀整个城市,展现了浓厚的年味和文化底蕴。
5.2 扬州三月三扬州三月三是传统的民俗节庆,以庙会、游园、赏花等活动为主,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欢庆。
城市冷知识13:扬州市历史冷知识40条,你了解多少条?扬州简称扬,古称江都、广陵,江苏省地级市。
全市总面积6591平方公里,辖3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建城史逾2500年。
(1)扬州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扬州是五代十国中杨吴的都城、南唐东都和宋朝短期“行在”;另外,邗国的都城邗城很可能在蜀冈古城遗址内。
(3)楚怀王于公元前319年在邗城旧址上筑广陵城,此为广陵名称之始。
(4)两汉时期的扬州称广陵,但不属扬州刺史部,而属徐州刺史部。
(5)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和亲公主——刘细君是西汉广陵郡(今扬州市)人;刘细君先嫁乌孙国王昆莫,再嫁其孙岑陬军须靡。
(6)南京历史上有三百多年叫“扬州”,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的扬州改蒋州,吴州改扬州,历史上的扬州与今天的扬州在地理位置上才有了关系;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后,“扬州”这个名字同今天的南京再无关系。
(7)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市)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赏琼花幸美女,而是为了抚慰南方、巩固后方,成就“大业”。
(8)隋炀帝于大业十二年(616年)被宇文化及的手下勒死于江都(今扬州市);隋炀帝墓在今扬州市邗江区,比较巧合的是挖出隋炀帝墓的开发商项目负责人叫杨勇,与隋炀帝的哥哥同名。
(9)长江的英文名称Yangtze源自隋代在扬州南部设立的扬子津渡口,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扬子津望京口》描写的就是他站在扬子津眺望南岸京口(今镇江市)的情形。
(10)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在扬州代徐敬业写下著名的《讨武曌檄》,当然人们最熟悉的还是他写的《咏鹅》。
(11)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是扬州人,他的名篇《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以孤篇压倒全唐”(12)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酒隐安陆(啃老丈人)的李白送别孟浩然时为扬州写下最美广告词“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历史关键词
邯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建,近两千五百年
扬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
刘细君:汉家和亲第一公主,汉武帝,乌孙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见书
鉴真东渡日本:见书
古代与扬州有关的外国人:1、崔志远——“东方儒宗”,韩国人(新罗),第一个外国举人
2、马可•波罗——元朝忽必烈时到中国,《马可·波罗行纪》
(《东方见闻录》)
隋唐时期扬州繁盛的原因:1、隋唐大一统的政治环境、社会稳定
2、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3、大运河开通后,扬州成为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具有交通区
位优势
隋唐时期扬州繁盛的表现:1、农业发达2、交通便利3、手工业发达4、商业兴盛、
商品百货集中,商人聚集5、扬一益二
唐朝:扬一益二(经济地位),天下之盛扬为首
张若虚:唐《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郑板桥书法:兰竹,“六分半书”,“乱石铺街”
史可法孤军坚守扬州城——“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明末清初,衣冠冢葬扬州
梅花岭
扬州建设新成就——1、火车站:2004年4月18日通车
2、润扬大桥:2005年4月30日通车8项全国第一,我国第一、世界
第三大跨径悬索桥
3、扬州泰州机场
4、联合国人居奖:2006年
扬州园林美景——1、瘦西湖:“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2、何园:晚清第一园
3、个园:竹石,“月映竹成千个字”
4、大明寺
6、平山堂
近现代扬州历史名人——1、江上青(抗日)
2、朱自清(作家和学者,《我是扬州人》、《说扬州》、《扬州的夏日》)
3、吴征镒(中科院院士、科学家、植物学家)。
扬州特色文化扬州历史文化特色.doc 扬州特色文化——扬州历史文化特色扬州,一座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特色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扬州的特色文化——扬州历史文化特色。
一、悠久的历史扬州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已是吴越争霸的战场。
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以来,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更使得扬州成为全国水路交通的中心,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峰。
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成为两淮盐运的中心,富甲一方。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扬州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既有江南水乡的灵秀,又有北方园林的庄重。
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五亭桥、白塔等景点,都是扬州建筑的代表之作。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反映了扬州人民对于自然与和谐的不懈追求。
三、精美的手工艺扬州的手工艺品堪称一绝。
其中,扬州剪纸、扬州漆器、扬州玉器被誉为“扬州三绝”。
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别致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深受人们喜爱,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
四、独特的饮食文化扬州菜以其清淡、鲜美、精致而著称。
其中,蟹粉汤包、清炖鳝鱼、白汁鱼羹等都是扬州菜的代表之作。
这些菜肴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扬州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美食的追求。
五、繁荣的文化产业扬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以瘦西湖风景区为例,其融合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品牌,如“瘦西湖春晓艺术节”、“瘦西湖中秋赏月夜”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扬州还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如扬剧、扬州评话等传统艺术形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六、和谐的人文环境扬州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社会治安良好。
近年来,扬州市政府还大力推动“书香城市”建设,使得整个城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1、扬州建城:第5-6页
公元前486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扬州最早的名称)作为扬州建城开始,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是唯一一座与运河同龄的城市。
扬州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中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扬州最早见书:《尚书·禹贡》(或《尚书》)这部书记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地理情况。
其中有一条记载:“淮、海惟扬州”第2页最后一节
3、刘细君(汉武帝时远嫁西域的乌孙国):作为第一位名载史册的汉家和亲公主,刘细君被称为万里和亲
的一人。
(P13)
4、大运河的开凿:25-26页
隋炀帝、经过扬州附近的叫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河,扬州名江都。
5、鉴真东渡日本33-34页结合7下P33
(扬州大明寺的高僧,唐玄宗时六次东渡)他为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日本人为了纪念鉴真,为他立了塑像,1980年5月鉴真塑像回扬州“返里探亲”,成为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在扬州大明寺鉴真旧居修建了鉴真纪念堂。
6、古代与扬州有关的外国人:
崔志远:35页
新罗人(朝鲜半岛人)唐朝时来中国留学,考中进士,朝廷授予官职,曾到扬州做官。
作《桂苑笔耕集》马可波罗:45-46页
意大利威尼斯人,元朝时来华,曾在扬州担任官职三年。
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7、隋唐扬州繁盛的原因和表现(结合7下)
原因:29页
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位于南北交通的枢纽位置;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外关系的友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南方农业的发展。
表现:29-32页
经济繁荣,人口增多,有“扬一益二”之称;其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遂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1、农业的开发
2、交通区位优势
3、手工业的发达
4、商业兴盛,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是国内贸易的重要城市,也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8、张若虚:唐代著名诗人,作品《春江花月夜》。
被后人誉为“孤篇压倒全唐”。
闻一多先生盛赞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6页
9、郑板桥:原名郑燮,清代“扬州八怪”代表之一,诗、书、画三绝,善画兰竹,其书法被喻为“六分半书”、“乱石铺街”。
53-55页
10、史可法:47-48页
明末清初抗清将领,孤军坚守扬州城被俘被杀。
副将史德威寻遍遗骸不得,遂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修墓并增建祠堂。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谥“忠正”。
为“史忠正公墓”。
“史公祠”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清代文人张尔)
11、扬州建设新成就:71页
火车站:2004年4月18日正式通车。
润扬大桥:连接扬州和镇江;2005年5月1日正式通车;全长35.66公里,主跨悬索桥径长1490米,是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大跨径悬索桥。
扬州泰州机场:2012年2月18日校飞,2012年5月8日正式通航。
场址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境内12、联合国人居奖:76-77页
2006年9月20日联合国人居署正式宣布中国扬州荣获2006年度“联合国人居奖”称号,获奖原因是较好地保存了旧城并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
13、扬州园林名景:瘦西湖、个园(享有“国内唯一孤例”美誉)、何园、平山堂等
14、近现代扬州历史名人: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牺牲,时年28岁。
2009年9月14日,江上青当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011年4月4日清明节,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在家乡扬州建成并对外开放。
朱自清:65页近代著名作家,描写扬州的散文:《我是扬州人》、《说扬州》《扬州的夏日》
吴征镒:中科院院士,植物学家,提出“东亚植物区”的概念。
获2007年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