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第四届经皮脊柱内镜培训班(颈椎内镜专题)

重庆第四届经皮脊柱内镜培训班(颈椎内镜专题)

重庆第四届经皮脊柱内镜培训班(颈椎内镜专题)
重庆第四届经皮脊柱内镜培训班(颈椎内镜专题)

重庆第四届经皮脊柱内镜培训班暨经皮颈椎内镜临床应用及微创技术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成功举办

2017年3月11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学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承办,施派德教育学院协办的“重庆第四届经皮脊柱内镜培训班暨经皮颈椎内镜临床应用及微创技术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在重庆隆重召开。

大会开幕式现场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忠良院长主持

会议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忠良教授主持。本次前来参会的嘉宾众多,既有全国脊柱内镜领域的知名专家,也有云南、贵州、重庆等西南地区兄弟省市的专家代表,大家共同探讨,充分交流,促进重庆地区脊柱内镜学术的进步。

大会开幕式现场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忠良院长主持

大会开幕式现场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忠良院长主持

邓忠良教授结合自身经验,从手术原则、关键技术及入路选择三方面入手,系统分析了颈椎经皮内镜手术的手术方法。通过对病例的影像学分析,邓教授得出结论,颈椎经皮内镜手术适用于绝

大多数局限性脊髓神经根卡压,应遵循微创原则不断改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附属第一医院(304医院)

李振宙教授:经皮脊柱内镜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楚磊教授

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导杆滑移技术)

会议日程第二天举行学员标本实体操作

吴常清教授简单安排会场

邓忠良教授亲自手术演示学员全神贯注学习

邓忠良教授做手术步骤详细指导,每一位学员收获都很大

学员亲手实践操作基本掌握操作要领

重庆第四届经皮脊柱内镜培训班参会全体嘉宾合影

本次大会为广大脊柱内镜同仁深入探讨交流、实践操作、展开学术争鸣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发表时间:2018-07-27T16:42:37.8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0期作者:罗健[导读] 对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罗健 (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德阳 618100) 【摘要】目的:对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本次6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接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选患者均以治疗方法为依据完成平均分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34例研究组患者则采取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方面,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腰椎键盘突出症患者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可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术中出血量,值得进一步采纳和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0-0135-01 在临床脊柱外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此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以腰部疼痛为主,有些患者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1],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则需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我院接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探究内容以如下报告形式呈现。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6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2月接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选患者均以治疗方法为依据完成平均分组,对照组3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的比值是18:16,年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63岁和18岁,均值为(42.15±6.35)岁;研究组3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的比值是19:15,年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61岁和19岁,均值为(43.63±6.52)岁,组间基础资料经P值检验后,未见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入组标准:①经过X线以及CT等检查之后被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②此次所选人员均在自愿的前提下签署了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①重大心理以及精神疾病患者;②伴有心脏、肝脏以及肾脏等严重器官性疾病患者;③中途退出患者。 1.2 方法 1.2.1经皮椎间孔TESSYS技术本次研究系统为Thessys椎间孔内镜系统和低温消融射频系统。患者选取俯卧体位,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对穿刺方向以及穿刺点进行明确,然后将标记做好,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麻醉操作,麻醉位置由皮下到肌层穿刺位置,根据Thessys椎间孔技术进行常规穿刺操作,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在椎间盘内部刺入造影针,然后将1~3ml的混合造影剂注入到椎间盘中。将造影剂退出,并插入导丝,然后将穿刺针退出,在穿刺点位置作一切口,长度大约为8mm,根据导丝的方向将套管插入其中。将椎间孔镜置入其中,然后连接40万U的庆大霉素以生理盐水3000ml,对压力以及水流量进行适当调整,以获得显著效果,在明确硬膜囊、纤维坏以及髓核等组织之后,采用髓核钳将椎间盘后侧退变的髓核组织以及突出髓核全部摘除,利用射频电极消融将髓核碎片清除,然后对硬膜囊出口神经根以及行走神经根进行观察,在对创面进行清洗之后,采用射频方式进行止血,采用电凝方式对受损的纤维进行修补,将工作套管拔出,并缝合切口,采用无菌敷料对切口进行覆盖。 1.2.2经皮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使用系统为脊柱内镜系统和低温消融射频系统。首先进行硬膜外麻醉,帮助患者选取俯卧体位,使腹部处于悬空状态,在C形臂X线机透视的前提下,对病变椎间隙的体表投影进行明确,然后在平椎间隙旁边大约0.5cm的部位作一切口,长度大约是0.8cm,将导棒置于椎板间隙,根据透视状况对工作通道进行明确,然后将工作通道置入其中,并连接注水管道和内窥镜,将硬脊膜和神经根全部显现出来,牵拉硬脊膜和神经根,使椎间盘全部暴露出来,并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摘除,最后松解神经根。 1.2.3传统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进行常规的后路小切口手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然后将相关资料用数据表示出来。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均需要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其统计和处理,两者的表示方法分别是(均数±标准差)和率,前者采用t值进行检验,后者则应用χ2进行检验,组间结果差异明显,则表示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 2.结果 组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差异较为明显,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果如下表1。 3.讨论 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腰椎键盘突出症,其是由于腰椎间盘多个位置,特别是髓核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引起的[2],再加之外力作用,使得椎间盘纤维化受到损伤,髓核突出出来,使得周围脊神经受到压迫,进而引发疼痛症状。现阶段,对于严重患者通常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其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速度快等特点[3],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现象,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研究组在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两个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要比对照组长出许多,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

针刀治疗颈椎病一次见效

针刀治疗颈椎病一次见效 【简介】周** 女49岁 【主诉】 左上肢及背部疼痛伴手部窜麻二年余,一年以来麻痛加重。 患者多年以来一直从事会计工作,不仅长期俯案计算,而且常要加班加点,更是十分疲劳。 二年前,无任何诱因逐渐感到颈部酸胀不适,僵硬,活动不灵,并伴有背部和肩部疼痛,时有手部窜麻感。自己认为是劳累所致,未予重视。一段时间紧张工作后,感到原有症状明显加重。除颈部和背部疼痛增加以外,向上肢和手部的窜麻感十分明显,中指尤著。转头时更加突出。同时,伴耳鸣和视力下降。由于失眠而不能坚持工作,遂去就诊。 经几个月的理疗,推拿,牵引和服药等治疗均无效果,听说针刀微创手术治疗有效,故来就诊。来诊时患者精神不振,表情痛苦,面容憔悴,行动迟缓。 【检查所见】 颈部活动轻度受限,项部下半有轻微压痛,左背部压痛明显。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左(++)右(+);椎间管挤压试验左(++)右(+);Hoffmonn Sign左(-)右(-);左手背和上肢均有痛觉过敏。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 X线摄影所见:正位片见C4-5棘突向左偏歪,侧位片见C5-6椎间隙狭窄,并有双凸影及C3-7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临床诊断】 颈椎病(C4-5、C5-6旋转移位伴有C5-6椎间隙狭窄) 【治疗经过】 定点于C4-5、C5-6、C6-7三排(即棘间1点、左右关节突关节各1点)、肩胛 提肌左1点,冈上肌左1点,冈下肌左2点,菱形肌左1点。 局麻后行针刀松解术,术中经过良好。 因病情重,给予20%甘露醇250ml,每日一次,30分钟内静脉滴入,共3日。

同时,每日颈椎悬吊平衡牵引一次,每次20分钟。当行垂直位牵引时,上肢疼痛难忍,调整倾斜角度为前屈20°疼痛立刻缓解。 两天后,病人来时诉说,疼痛确有缓解。但左背疼痛,左肱骨外上髁疼痛,夜间较重,当即给予治疗。定点于左菱形肌3点,左外上髁1点。其他治疗继续进行。 六天后复诊诉说,左臂疼痛大减,疼痛时间变短,只是有时疼痛感,程度也减轻。 【检查】 左冈上肌、菱形肌及双肱骨外上髁压痛、左腕指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原有类风湿因子阳性)。 X线摄片见,双斜位左C5-6-7椎间孔小,右C5-6椎间孔比左侧更小。 【继续治疗】 定点于左冈上肌2点,左冈下肌2点,左菱形肌3点(下段),双肱骨外上髁各4点。术后未予其他治疗。 【一周复诊】 诉左手示指和中指发麻,前臂外侧还有疼痛,左外上髁和背部有轻度压痛。 【继续治疗】 再予针刀微创手术治疗,定点于C3-4、C4-5、C5-63排,左冈上肌2点,右冈上肌1点。 在做C4-5、C5-6棘间点时左臂桡侧至拇指有窜麻感,故术后给予20%甘露醇250ml 每日一次,共3天。 【次日诊诉】 疼痛基本消失,只有左母指有轻度疼痛。病人精神十分良好,已经没有病态的感觉。病人基本痊愈。 【后复查】 自诉颈、肩背及手疼痛麻木均早已消失。 大约在术后二个月时,先是中指麻木消失,后示指亦无麻木感。 近日发现左桡骨茎突处有时有刺痛感,极轻微,右尺骨鹰嘴处肿起,稍疼。遂在桡骨茎突和鹰嘴处给予治疗。

脊柱内镜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

脊柱内镜诊疗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一、技术管理制度 1.严格遵守脊柱关节外科疾病诊疗规范、脊柱内镜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2.本院脊柱内镜诊疗技术开展由具有脊柱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医师决定,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脊柱内镜诊疗技术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医师决定,术者必须符合脊柱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要求的医师担任。术前要确定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术后制订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3.实施脊柱内镜手术前,要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加强脊柱内镜诊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脊柱内镜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二、质量保障措施 1.对于行内镜手术医师,严格控制准入制度,对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的医师,具备以下条件:(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与开展脊柱内镜技术相适应的临床专业。 (2)具有5年以上骨科疾病诊疗工作经验,具备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脊柱内镜技术的适应证选择符合要求。近3年内未发生过二级以上与开展脊柱内镜手术相关的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 2.对内镜手术,要严格遵从脊柱内镜治疗操作规范和治疗指南,严格控制适应证的禁忌症,术前相应告及示识需明确详细。 (1)严格遵守脊柱关节疾病诊疗规范、脊柱内镜诊疗技术操作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对有疑难病例可全科讨论或清专家会诊后再统一制定手术方案。 (2)完善相应必备检查,术前需有血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胸片及心电图及相应专科检查,如缺少,则需补足;在发现有检查异常时,需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可请专科医师会诊,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能。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的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 颈椎间盘的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根本原因,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的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的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的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 在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颈椎的肌肉、韧带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和出血,在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肌肉和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行 调整和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

肉、韧带、筋膜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是针对脊柱的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导致的外源性动力的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的剥离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应: (一)剥离粘连组织 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的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的力学平衡,引起疼痛。小针刀疗法利用小针刀的“刀”的作用,剥离粘连组织,松解颈椎周围肌肉的痉挛,减压疏通滑囊的闭锁,切碎瘢痕硬结,改善、恢复局部的血供,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提高局部氧分压,消除炎症。通过上述作用,使颈椎周围软组织的功能得以逐渐恢复或改善,逐渐改善或恢复颈椎的外源性动力平衡,起到保护颈椎功能活动的作用。

认识脊柱内镜技术

基础篇 一.认识脊柱镜 1.脊柱镜手术系统的组成 1.镜体:(连接成像、光源、冲水、手术通道)图片 2.冷光源(光源、光钎)图片 3.成像系统(摄像、传输、显示器)图片 4.等离子系统:发生器、消融电极图片 5.冲水系统 6.X光机或CT 图片 7.手术器械:1.建立通道的手术器械图片 2.镜下使用器械图片 8.神经检测仪,全麻或连续硬膜阻滞 2.脊柱镜手术系统的工作原理 A:手术医生在X光机引导下,利用穿刺扩及骨髂处理器械,由皮肤到达脊柱病变部位,建立一个通道。 B:镜从通道中到达病灶区, C:由光源系统提供照明,由摄像及成像系统将病灶区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并监视医生进入身体的手术工具及动作,医生利用镜下手术工具在直视下切除病灶,修复组织。 特点:①通道尽量在身体自然腔隙过以便减少出血及损伤组织, ②通道要避开重要组织,如神经、大血管、脏等 ③镜下工具精致细小,抗力差,操作宜柔和。 ④通道尽量对准靶点病灶区。 ⑤镜下影像与实物放大约60倍。 ⑥广角镜头提供宽广的视野常会出现“看到碰不到”现象。 ⑦冲水系统通过水压可以减少创面出血提供干净清晰的手术视野。 ⑧等离子刀头可以用于镜下出血或疏松软组织的消融。 3.镜系统的清洗、消毒灭菌和维护 (1)清洗: A.镜体单独清洗,清水反复冲洗,并用毛刷清洗官腔,然后酶洗,注意不能磕碰、折弯、单独包消,保护头端摄像头, B.管道系统,要注意清洗中空的腔隙,清洗其中的骨和其他组织。 (2)消毒灭菌: A.支持等离子灭菌 B.支持高温、高压灭菌(注意光钎传输不能高温) C.支持戊二醛2%以上浸泡(消毒不低于20分钟,灭菌10小时以上)镜必须灭菌,灭菌方法不宜交替使用,否则易出现镜体损害。 (3)养护: A.镜是贵重医疗器械,镜体要单独存放,忌磕碰与折弯、挤压。 B.镜头部摄像头脆弱,术中切忌大的骨块或钳子碰撞。 C.镜下工具纤细精致,抗力差,不宜使用暴力。

小针刀门诊治疗病历

小针刀治疗门诊病历 初诊日期年月日 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目前健康状况(现病史) 主诉: 发病时间病程时间 请逐项填写:(用√表示) 诱发因素:受凉□劳累□姿势不当□无明显诱因□ 引起疼痛的动作或姿势:坐位疼痛□坐位起立时疼痛□翻身疼痛□咳嗽时疼痛□弯腰疼痛□后伸仰腰时疼痛□左侧旋腰时疼痛□右侧旋腰时疼痛□左侧弯腰时疼痛□右侧弯腰时疼痛□翘二郎腿疼痛□穿脱袜子疼痛□ 屈髋关节疼痛□平卧疼痛□髋关节外展疼痛□髋关节内收疼痛□ 上楼或上坡疼痛□下楼或下坡疼痛□蹲下膝关节疼痛□膝关节蹲不下去□ 蹲下起立时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半蹲位时疼痛□足外翻时疼痛□足背屈时疼痛□足内翻时疼痛□足跖屈时疼痛□低头工作疼痛□玩手机头项痛□骑车手麻木□手臂伸直疼痛□手臂旋转疼痛□手臂上抬疼痛□手臂倒背疼痛□左转头疼痛□右转头疼痛□抬头疼痛□低头疼痛□头顶痛□前额痛□左耳上头痛□右耳上头痛□后枕部疼痛□肩周痛□肘关节疼痛□其他: 诊疗经过:用过小针刀治疗是□否□用过激素封闭是□否□ 其他诊疗经过 疗效 除了上述症状外,是否还有其他疾病

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类风湿□凝血机制障碍□ 如有高血压,请将高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方可治疗。 如有糖尿病,请将空腹血糖控制在L以下,或餐后血糖控制在L以下方可治疗。 女性填写:怀孕是□否□如果是,请填写已怀孕个月 以往健康状况(既往史) 请逐项填写:(用√表示) 主要的外科手术:心脏手术□开颅手术□胃切除术□脊椎侧弯手术□阑尾切除术□ 扁桃腺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背部手术□骨折□其他□ 其他: 主要的事故或摔伤时间 住院治疗时间

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评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18322643.html, 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评价 作者:李俊 来源:《医学信息》2017年第16期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抽取65例作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评估其术后腰椎间盘功能康复优良率,并对比其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程度。结果本组患者腰椎间盘功能康复优良率是93.85%,治疗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是(3.15±0.48)分,高于治疗前的(6.92±1.55)分(P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疼痛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6-0080-02 本研究为确定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对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现报道本组患者的术后腰椎间盘功能康复优良率以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变化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2015年2月~2016年3月到医院就诊,排除合并椎间盘间隙狭窄明显者、合并腰椎结核和其他脊柱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心肺腹疾病者、腰椎间盘突出节段在L3/L4段以上以及精神病患者。本组患者均经体征、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检查等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患者存在椎间孔镜手术适应症,腰椎退变不甚严重者,自愿承担手术风险,并在参与本组研究前签订知情同意书。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为19~56岁,平均年龄为(34.16±4.27)岁;随访时间是5~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是(11.78±1.06)个月。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严格检查,实施影像学检查,并结合其CT、核磁共振等检查确定其腰椎间盘突出位置,完成术前定位后,确定穿刺部位。全麻后,取俯卧位,以无菌长针头进行穿刺,常规消毒、铺巾后,切开穿刺点,长度控制在1 cm左右,逐步置入扩张管道、工作管道,随后放入椎间孔镜,以特制的咬钳、双频电凝逐层切开黄韧带,顺势推入椎间孔镜和工作通道,探查其相应神经根,查找髓核组织,期间注意保护神经根和硬膜。应用相应髓核钳取出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针刀疗法就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与西医手术疗法得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得独特得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得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得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就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得疼痛性病症得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就是一种新型得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得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 ?颈椎间盘得退变就是引起颈椎病得根本原因,就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就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得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得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得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得破坏。 ?在颈椎间盘得退变过程中,颈椎得肌肉、韧带组织得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与出血,在不断得损伤与修复过程中,肌肉与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得失衡进行调整与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得结构设计与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肉、韧带、筋膜间得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

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得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得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就是针对脊柱得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得发生,导致得外源性动力得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得剥离与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得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得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得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得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得基础上达到新得静态与动态平衡。 ?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就是以下两个方面得效应: (一)剥离粘连组织 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得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得位置与运动时得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得力学平衡,引起疼痛。小针刀疗法利用小针刀得“刀"得作用,剥离粘连组织,松解颈椎周围肌肉得痉挛,减压疏通滑囊得闭锁,切碎瘢痕硬结,改善、恢复局部得血供,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提高局部氧分压,消除炎症。通过上述作用,使颈椎周围软组织得功能得以逐渐恢复或改善,逐渐改善或恢复颈椎得外源性动力平衡,起到保护颈椎功能活动得作用。 (二)针刺得作用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新进展

第35卷第8期2019年4月 甘肃科技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5No.8 Apr.2019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经椎间孔入 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新进展 叶建峰,骆其林 (武威职业学院附属中医院,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脊柱疾患,多造成患者的腰部疼痛及放射性的下肢疼痛不适,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LDH的患者,可选择针灸、理疗、药物、针刀及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其中需要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1/10-1/5,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具有创伤大、恢复慢、手术并发症多等缺点。近年来,外科治疗LDH的理念不断转变,其治疗方法逐渐由开放向微创的理念转变,其中经皮脊柱内镜(transporaminal spinal endoscopic system)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就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脊柱内镜;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入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87.3 1经皮脊柱内镜的发展历程 Hijikata^在1975年对LDH的患者使用髓核摘除术从后外侧进行间接减压,为经皮脊柱内镜的治疗开端o随着脊柱内镜的发展,1982年Schreiber 等⑵在椎间盘后外侧“安全三角”区置入5mm的工作套管,在可以看见椎间盘的视野下,通过改良的脊柱关节镜下完成了椎间盘减压。进一步发展了经皮脊柱内镜治疗技术,但是也只是在通道中观察椎间盘内部的病变,并且是进行不可视的操作,所以危险性较高。1992年,德国医生Tomas Hoogland 首次设计将细环锯运用于椎间孔。1997年,Yeung 设计出第3代经皮椎间孔镜,其在操作时可以全程看见术者全部手术过程,其适应症主要为包容性的髓核组织,无法解决非包容性的腰椎间盘突出,所以适应症较为狭窄。随着Hoogland设计的THESSYS系统在2003年的初步问世,经皮脊柱内镜的手术适应症进一步扩大,其将以前间接的手术减压方式变为彻底的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手术。2008年,第一台脊柱内镜系统进入中国。目前,椎间孔镜主要分为由Yeung等⑴提出的YESS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和由Hoogland等⑷等介绍的TESSYS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从微创疗法诞生以来,椎间孔镜技术是近20余年来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展最快的一类技术。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现状 国外和Mixter和barr在1934年首次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概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腰椎推行性病变或外力的作用,使得腰椎间盘变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所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是临床腰腿痛的最常见病因。腰椎间盘突出根据突出的部位分为椎体型与椎管型,椎体型可分为前缘型与正中型,多不引起临床症状。椎管型又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侧型、外侧型与极外侧型;中央型为突出的髓核位于椎管正前方,一般突出范围较大,两侧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广泛受压,常刺激硬膜囊,这型突出常表现出腰部、双下肢症状,也会出现大小便症状;旁中央型突出物位于中央偏外侧,常表现出马尾神经症状,也会表现出神经根症状;侧型突出物位于行走神经根前方正中部或略偏侧;外侧型突出物在行走神经根的外侧,多以脱出形态出现。极外侧型又分为椎间孔内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孔内型由于髓核组织压迫椎间孔内的神经节,所以在临床上可岀现剧烈的根性疼痛症状「I。 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岀症的手术选择及方法 3.1Yess技术 YESS(Yeung endoscopy spine system)技术

脊柱内镜诊疗规范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1.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严重,腿痛重于腰痛,经严格的保守治疗6~8周无效或已造成急性神经功能障碍者,包括旁中央型、外侧型的突出、破裂、游离的椎间盘,最佳适应证为单节段的外侧型突出。 2.尽管保守治疗有效,但症状很快复发,且反复发作两次以上,发作时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病史超过半年以上者;或者虽然症状体征都不十分严重,但病史较长,诊断明确,患者有手术治疗要求者。 3.无论病史长短,一旦出现神经根麻痹损害者,如拇趾伸肌肌力Ⅳ级以下。 4.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神经损害,如大小便功能障碍,CT显示椎间盘或后纵韧带无明显钙化者。 5.合并侧隐窝狭窄的椎间盘突出。 6.突出物有钙化的椎间盘突出。 7.有神经根受压的阳性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拇指伸屈试验(+)、膝或跟腱反射减弱等。 8.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相一致。 9.愿意接受椎间孔镜手术并承担穿刺失败需转行开放手术风险者。 二、【禁忌症】:

1.有脊柱畸形、肿瘤或曾行化学溶盘术以及腰椎滑脱等节段性不稳定表现者。 2.合并有严重内脏功能异常或其他身体状况异常不能承受手术者。 3.有严重肌力下降、足下垂或马尾综合征者。 4.出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或正使用抗凝药物者。 5.妊娠妇女以及女性月经期间者。 6.术前感染者 (1)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切口及附近(15cm内)有感染; (2)非手术部位的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常通过血运发生椎间盘炎及硬膜外感染; (3)潜在感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 (4)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7.有严重心理障碍、手术恐惧等心身性疾病者。 8.症状、体征表现与影像学检查不一致者。 9.期望值过高术前经过充分的交流沟通,患者及家属期望值仍过高者。 三、【操作方法】: 第一步:病人体位 如果采取侧卧位,则患侧朝上,背部朝向术者,在腰部放一个枕头或支架,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屈曲。如果采取腑卧位,

认识脊柱内镜技术

基础篇 一.认识脊柱内镜 1.脊柱内镜手术系统的组成 1. 镜体:(连接成像、光源、冲水、手术通道)图片 2. 冷光源(光源、光钎)图片 3. 成像系统(摄像、传输、显示器)图片 4. 等离子系统:发生器、消融电极图片 5. 冲水系统 6. X 光机或CT 图片 7. 手术器械: 1.建立通道的手术器械图片 2.镜下使用器械图片 8. 神经检测仪,全麻或连续硬膜阻滞 2.脊柱内镜手术系统的工作原理 A:手术医生在X光机引导下,利用穿刺扩张及骨髂处理器械,由皮肤到达脊柱病变部位,建立一个通道。 B:内镜从通道中到达病灶区, C:由光源系统提供照明,由摄像及成像系统将病灶区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并监视医生进入身体的手术工具及动作,医生利用镜下手术工具在直视下切除病灶,修复组织。 特点: ①通道尽量在身体自然腔隙中通过以便减少出血及损伤组织, ②通道要避开重要组织,如神经、大血管、内脏等 ③镜下工具精致细小,抗张力差,操作宜柔和。 ④通道尽量对准靶点病灶区。 ⑤镜下影像与实物放大约60 倍。 ⑥广角镜头提供宽广的视野常会出现“看到碰不到”现象。 ⑦冲水系统通过水压可以减少创面出血提供干净清晰的手术视野。 ⑧等离子刀头可以用于镜下出血或疏松软组织的消融。 3.内镜系统的清洗、消毒灭菌和维护 (1)清洗: A. 镜体单独清洗,清水反复冲洗,并用毛刷清洗官腔,然后酶洗,注 意不能磕碰、折弯、单独包消,保护头端摄像头, B. 管道系统,要注意清洗中空的腔隙,清洗其中的骨和其他组织。 (2)消毒灭菌: A. 支持等离子灭菌 B. 支持咼温、咼压火菌(注意光钎传输不能咼温) C. 支持戊二醛2%以上浸泡(消毒不低于20分钟,灭菌10小时以上)内 镜必须灭菌,灭菌方法不宜交替使用,否则易出现镜体损害。 (3)养护: A. 内镜是贵重医疗器械,镜体要单独存放,忌磕碰与折弯、挤压。 B. 内镜头部摄像头脆弱,术中切忌大的骨块或钳子碰撞。 C?镜下工具纤细精致,抗张力差,不宜使用暴力。 D. 内镜器械要和其他手术器械分开存放运输

小针刀疗法简介

概述 小针刀疗法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音“缠”)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并为世人所重视。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原理 小针刀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吸收现代西医及自然科学成果,再加以创造而成的医学新学科.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适应范围广等优点,是一种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的治疗方法。小针刀疗法是朱汉章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西医外科手术原理,以小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创立的一门医学新学科.2004年12月教育部组织的鉴定会结论为:小针刀医学在理疗、技术、器械等方面具有原创性,特别在临床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著名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评价为:“针刀医学是熔中西医学于一炉的新学科,既有中医的长处、又有西医的优点。” 在理论方面,小针刀医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借鉴外科手术原理并加以创新,形成了闭合性手术的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新理论、骨质增生新的病因学理论等,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提高了疗效,由于小针刀医学在病因学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在内、妇、儿、皮等科也得到广泛应用。 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2)、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即先用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医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觉传导。常用的注射药物有:a、1%奴佛卡因2-5毫升/每个进针点。b、2%利多卡因5毫升左右/每个进针点。c、2%利多卡因5毫升,确炎松A1毫升,混匀后分别注入2-3个治疗点。 (3)、常用的剥离方式有:a、顺肌纤维、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铲剥--即针刀尖端紧贴着欲剥的组织做进退推进动作(不是上下提插),使横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b、做横向或扇形的针刀尖端的摆动动作,使纵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c、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针刀尖端划摆动作,使无一定规律的粘连组织纤维断离松解。剥离动作视病情有无粘连而采纳,注意各种剥离动作,切不可幅度过大,以免划伤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等。 (4)、每次每穴切割剥离2-5次即可出针,一般治疗1-5次即可治愈,两次相隔时间可视情况5-7 天不等。(5)、小针刀的应用指征: a、病人自觉某处有疼痛症状。 b、医生在病变部位可触到敏感性压痛。 c、触诊可摸到皮下有条索状或片状或球状硬物,结节。 d、用指弹拨病变处有响声。 临床应用 1、颈椎病:取穴:痛点为主穴。阳明经头痛配合谷、内庭穴;少阳经头痛配足临泣、风池穴;太阳经头痛配昆仑、后溪穴。方法:用直刺法。轻轻纵剥1-2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强疗效。 2、腰椎间盘脱出症:取穴:椎间隙压痛点(椎间关节处),小腿麻木区中点或承山穴。方法:腰部在痛点中心进针刀,针刀尖到达椎间小关节韧带周围组织时进行疏通剥离3-4次,出针刀;小腿部位用直刺纵向剥离法即可。 3.慢性腰肌劳损:取穴:腰部压痛点(肾俞)。方法:同前。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精选版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的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 颈椎间盘的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根本原因,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的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的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的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 在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颈椎的肌肉、韧带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和出血,在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肌肉和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行调整和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肉、韧带、筋膜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是针对脊柱的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导致的外源性动力的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的剥离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应: (一)剥离粘连组织 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的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的力学平衡,引起疼痛。小针刀疗法利用小针刀的“刀”的作用,剥离粘连组织,松解颈椎周围肌肉的痉挛,减压疏通滑囊的闭锁,切碎瘢痕硬结,改善、恢复局部的血供,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提高局部

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04T11:00:56.6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李晓斐王现海甘琨生[导读] 探讨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采用脊柱内窥镜治疗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李晓斐王现海甘琨生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骨科 102200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采用脊柱内窥镜治疗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8~71岁,平均41.21±3.35岁;病程3~17个月,平均8±1.63个月。术前及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2.5min,C型臂X线机曝光频率13-26次,平均18.5次。术后卧床时间6h,住院平均时间3.5天,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30±1.04个月,术前VAS评分(6.18±1.15)分,术后1天(1.73±1.21)、术后2周(1.64±1.12)、术后1个月(1.51±1.17)术后3个月(1.33±0.94)、术后6个月(0.76±1.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2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5.%。结论:脊柱内窥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关键词】脊柱内窥镜;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近几年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特别是脊柱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因其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治疗效果也得到患者和医生的广泛认可,已逐渐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主流技术[1]。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3月- 2017年9月采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旨在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8 ~71岁,平均41.21±3.35岁;病程3 ~ 17个月,平均8±1.63个月。节段分布:L3-4 3例,L4-5 16例,L5?S1 12例,8例L5?S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椎板间入路,其余患者都采用椎间孔入路。术前均行腰椎正侧过伸过屈位X线片、CT 平扫+三维重建和MRI平扫检查,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存在明显椎间不稳者不考虑内窥镜手术。 1.2手术方法椎间孔入路 ①体表定位穿刺点: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C臂机下正位透视标记腰椎棘突中线和中线垂直线,标出与垂直线向头侧15°角斜线为穿刺方向,中线为起点,沿斜线旁开11 ~ 13 cm为穿刺进针点。②麻醉:基础麻醉给予舒芬太尼注射液5μg,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0.75%10ml、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15ml、0.9%氯化钠注射液20ml配成混合液,行皮肤、皮下组织和腰深筋膜浸润麻醉。③建立工作通道:18号穿刺针在已标记的穿刺点,沿标记的方向穿刺到达上关节突,行关节突周围浸润麻醉,调整穿刺针,侧位透视穿刺针经上关节突尖端指向下位椎体后上缘,然后将穿刺针固定于上关节突尖端关节囊处,切开皮肤7mm,插入导丝拔出穿刺针,插入Tom针,顶住骨质慢慢敲击至椎体后上缘,正位C臂透视达到或接近棘突中线。4.5、5.5、6.5、7.5mm骨钻磨掉部分上关节突骨质,放置工作通道,透视侧位见工作通道尖端到椎体后上角,正位到达或接近棘突中线。④镜下神经根减压:连接光源和显示器,打开光源调节白平衡,达到最佳显示效果。调节水压及流速,置入椎间孔镜,镜下射频电极头止血,探查黄韧带、神经根和椎间盘的位置,沿行走神经根腹侧寻找并消除致压因素,先摘除脱垂、游离的髓核组织,再切除部分硬化增厚的后纵韧带、纤维环及黄韧带,射频电极头镜下行纤维环成形,手术区严密止血,镜下再次探查见神经根腹侧充分松解,神经根表面受压的血管重新充盈,随着呼吸搏动。手术完成后,1ml得宝松与生理盐水配成10ml混合液,经工作通道注入椎管内,拔出工作套管,伤口缝合1针,无菌敷料覆盖切口,术后复查双下肢感觉、运动是否正常。间接椎板间入路:患者俯卧位。C型臂透视下定位手术节段及穿刺进针点,后正中线旁开 0~1 cm,穿刺点行皮肤、皮下组织和腰深筋膜浸润麻醉,向患侧椎板间窗穿刺,穿刺针到达黄韧带时停止穿刺,置入导丝拔出穿刺针。皮肤切口长约0.7 cm,沿导丝依次置入各级导管,逐级扩张软组织通道,置入工作套管,正侧位透视确认工作套管置入椎板间窗、黄韧带外侧,放置内窥镜。在内窥镜直视下,咬除黄韧带,显露神经根、硬模囊,旋转工作通道至椎管内,于腋下摘除神经根、硬膜囊周围突出的髓核组织,射频电极头镜下行纤维环成形,手术区止血,镜下见神经根完全松解询问患者下肢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撤除工作套管,缝合切口。 1.3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术后使用激素、抑酸剂等缓解腰部疼痛不适,常规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营养神经药物2周。嘱患者卧床6h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指导直腿抬高训练。相对卧床4周,避免久坐、久站及体力劳动,下床活动常规佩戴腰围,每日去腰围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术后记录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下肢疼痛程度。术后6个月采用 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轻微疼痛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可:症状有减轻,活动受限,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差:治疗前后效果无差别,甚至症状加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后症状均有减轻或消失,术中无神经根损伤、大出血等,术后无感染、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每节段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2.5min,C型臂X线机曝光频率13~26次,平均18.5次。术后卧床时间6h,住院平均时间3.5天,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30±1.04个月。 2.2 VAS评分与MacNab疗效评定 VAS评分见表1。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采用 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5.%。典型病例见图1、图2

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唐国柯裴世深李大伟黄庆华付军初李丰周文华吴罗根马远征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S (PoSteriOr ring apophysis SeParatiOn f PRA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诊断为腰椎PRAS并行全脊柱内镜下手术治疗的31例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12 ~ 41岁,平均(26.6±4.8)岁。其中L 4 ~ 5椎间隙16例,L5 ~ Sl椎间隙15例;手术采用椎间孔入路21例,采用椎板间入路10例。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和腰椎活动度来评价临床效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0 ~ 150 min ,平均90 min ,所有的患者均无硬膜或者神经根损伤,1例术后症状缓解不佳Z2周后给予椎间融合手术翻修。其余30例均进行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 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42±2.72)分下降至术后即刻的(2.78±1.21)分,术后3 个月的(1.78±0.56)分,术后12 个月的(1.56±0.36) 分;腿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78±2.44)分下降到术后即刻的(0.78±0.32)分,术后3 个月的(0.65±0.12)分,术后12 个月的(0.71±0.45) 分,术后各时间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的腰椎活动度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PRAS能够明显缓解症状,并完整保留患者腰椎的活动度,中短期恢复良好。 【期刊名称】《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年(卷),期】2019(008)010 【总页数】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