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经皮脊柱内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4.71 MB
- 文档页数:26
最新:颈椎全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引言微创化是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
1986年,Kambin等⑴首次提出腰椎经皮技术,因其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备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目前全内镜微创技术已成功用于治疗多种腰椎退行性疾病,适应证得到了明显扩大[2~5]。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全内镜器械的发展,Ruetten等[6~8]于2007年~2009年应用全内镜微创技术分别从颈椎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不同类型颈椎退行性疾病,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
但目前颈椎全内镜微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并未像腰椎全内镜技术一样取得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笔者对颈椎全内镜微创技术的特点、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疗效、并发症及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了解其遇到的发展瓶颈及远期前景。
瓶颈与展望目前应用最多的颈椎全内镜微创技术仍是经典的AECD和PECFD,这两种技术对于局限性病变的治疗效果显著目并发症少[6、8J0、20]o PECFD较AECD更加容易推广,主要是颈前方存在许多重要组织结构,术中穿刺定位风险高。
AECTcD和PEC1为新兴技术,适应证较AECD和PECFD广泛,且减压范围相对较大[13、24、25]o近年来,颈椎全内镜微创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报道,原有技术的部分缺陷已被克服,手术适应证也获得了扩大。
Deng等的研究团队于2018年改良PECFD技术,先后报道后'1amina-ho1e"[22]和〃TrenCh〃[23]入路治疗CDH,该技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完全保留了小关节,避免了术后颈椎不稳,拓宽了手术适应证。
Qiao等[29]首次报道了AECTcD技术治疗游离移位型CDH,并将自体骨回植修复骨通道,明显加快了骨通道的愈合速度。
1iu等[27]于2023年采用后入路颈椎全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黄韧带骨化引起的颈椎管狭窄症,拓宽了该技术的适应证。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和进展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术经验的积累,脊柱微创手术类型越来越多样,其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吸引了全球脊柱外科界的关注。
本文就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1 后外侧选择性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YESS)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渐完善的较先进的脊柱微创技术。
1997年Yeung研制出第三代脊柱内窥镜YESS系统,标志着这一微创技术逐步走向成熟。
YESS手术在C形臂X线机引导下,局麻下于棘突旁开8~12cm行腰椎侧后路经皮穿刺,采用经椎间孔内Kambin安全三角穿刺椎间盘置入导丝,将直径7.5mm的手术工作通道经椎间孔入路直接行椎间盘内或椎管内植入,并注入医用亚甲蓝染料,将变性的椎间盘组织染色。
工作套管逐级扩张,双极射频(60~65℃)止血和修复撕裂的纤维环。
手术在局麻下操作,术中不破坏腰椎骨关节韧带结构,对腰椎稳定性无显著影响,而且对椎管内神经组织无明显牵拉和骚扰,不会导致椎管内明显出血和粘连,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期短、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越性[1]。
该手术系统结合了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盘内窥镜(YESS镜)及ELLMAN射频机的双极电极和射频消融技术三者的优势。
2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TESSYS)2003年Hoogland针对YESS技术存在的不足,设计了一套不同直径的椎间孔铰刀,通过逐级铰除部分上关节突前下缘骨质结构,扩大椎间孔,将工作导管直接到达椎管,在椎间孔内镜辅助下,经硬脊膜前间隙直视下取出突出、脱出或游离的椎间盘,理论上可以摘除任何部位的间盘突出,并且能处理侧隐窝狭窄、椎管狭窄,这一技术被称为TESSYS技术[2]。
Joimax椎间孔内窥镜的工作套管内径达6.5mm,内镜工作通道直径3.7mm,首先确定皮肤穿刺点:距离腰椎棘突后正中线旁开12~15cm,正位透视下标定腰椎棘突中线和经椎间盘上缘的水平线,侧位透视下沿椎间隙倾斜方向标定一条经下位椎体后上缘的侧位线,该侧位线与上述水平线交点即为穿刺点。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0年12月第13卷第12期Chin J Bone Joint Surg,Dec.2020,Vol.13,No.12∙综述∙颈椎前路微创手术的研究进展杨永龙1,2付凯3韩世杰1孙超1刘绪昌1夏大伟1,2丰荣杰1*(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济南250014;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泰安271021;3.阳光融和医院脊柱外科,山东潍坊261000)【摘要】无论是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的颈椎病,还是外伤所致的急性颈椎损伤或其他潜在的颈椎疾病,都可通过手术治疗改善症状。
近年来,因颈椎病而行手术的患者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常规开放手术能够有效改善症状,但存在一定缺陷,如创伤较大、邻近节段退变、活动度丢失等。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器械的不断创新和对脊柱生物力学认识的提高,微创颈椎技术不断得到发展。
为了给脊柱外科医师提供个性化的微创手术方案,本文对部分颈椎前路微创手术的研究进展做一阐述。
【关键词】颈椎前路手术;微创;显微镜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anterior cervic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YANG Yonglong1,2,FU Kai3,HAN Shijie1,SUN Chao1,LIU Xuchang1,XIA Dawei1,2,FENG Rongjie1*(1.Department of Spinal Surgery,Provinci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Jinan250014;2.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Tai'an271021,Shandong;3.Department of Spinal Surgery,Sunshine Union Hospital,Weifang261000,Shandong,China)【Abstract】No matter cervical spondylosis due to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or acute cervical injury due to trauma or other under⁃lying cervical diseases,surgical treatment can be taken to improve symptoms.In recent years,the number of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due to cervical spondylosis has been on the rise.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mptoms, but there are some defects like greater trauma,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nd loss of activity.With the progress of surgical techniques,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instrume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spinal biomechanics,mini⁃mally invasive cervical spine technology has been constantly developed.In order to provide spine surgeons with personaliz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procedures,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partial anterior cervic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Key words】Anterior Cervical Surgery;Minimally Invasive;Microscope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颈髓手术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颈髓手术的研究和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综述了神经影像学、手术时机、微创手术技术、术中图像引导技术、冷却和早期减压手术及减压或融合手术适应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神经影像学方面,磁共振成像(MRI)和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术前评估的准确性。
在手术时机方面,研究表明早期手术(受伤后24小时内)和超早期手术(受伤后12小时内)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恢复。
在微创手术技术方面,微创管状椎板切除术、微创脊柱治疗技术、内镜手术技术和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等方法减少了手术创伤,加快了恢复时间。
术中图像引导技术的发展,如基于CT的导航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冷却处理结合早期减压手术在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的恢复中显示出积极效果。
减压或融合手术的适应症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和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恢复质量。
综上所述,这些进展为颈髓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技术支持,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神经影像学的进步神经影像学在颈髓手术中的应用为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提供了精确的信息。
磁共振成像(MRI)和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的进步,使得脊柱和脊髓病变的定位更加准确。
Koyanagi等人(2001)的研究表明,这些影像技术不仅提高了术前评估的准确性,还显著改善了手术效果。
手术时机的重要性手术时机在颈髓手术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研究表明,早期手术(受伤后24小时内)相较于延迟手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Fehlings等人(2012)指出,早期手术有助于减少二次损伤,优化神经恢复。
Burke等人(2018)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超早期手术(受伤后12小时内)可以带来更好的神经恢复,患者的AIS评分改善更多。
微创手术技术的最新进展:1.微创管状椎板切除术微创管状椎板切除术在多节段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Roberti和Arsenault (2021)指出,这种技术能够在减少创伤的同时实现有效的脊髓减压和病变组织去除,适用于多种脊柱病变,包括多节段脊柱狭窄、椎间盘突出和脊椎滑脱等。
第30卷第6期2020年11月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MedicineEdition)Vol.30No.6Nov.2020经皮后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6例分析张爱梁,刘锦波,胡勇,邹红军,吴俊(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江苏常州213003)[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脊柱内镜下行髓核摘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经皮后路脊柱内镜下行髓核摘除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
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定颈肩疼痛程度;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form36healthsur veyquestionnaire,SF 36)评定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26例患者行经皮后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3±39)min。
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术后患者上肢疼痛麻木症状均明显缓解。
与术前比较,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SF 36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而术后2天与末次随访时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3~26个月,患者均未复发。
结论:经皮后路脊柱内镜下行髓核摘除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及可行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术中规范操作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脊柱内镜;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7783(2020)06-0537-03DOI:10.13312/j.issn.1671 7783.y200134[引用格式]张爱梁,刘锦波,胡勇,等.经皮后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6例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30(6):537-539. [作者简介]张爱梁(1980—),男,博士研究生;吴俊(通讯作者),主任医师,E mail:spineczyy@163.com 颈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颈肩痛、神经根性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皮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近期疗效聂治军;张银刚;常彦海【摘要】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1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0~70 min,术中出血量10~20 ml,术后住院4~7 d.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气管或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8个月.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经皮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近期疗效可靠.%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an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 (APECD)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APECD was performed in 13 patients with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VAS and JOA scores before operation and at 1 week,1,3,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by the modified MacNab standard at the last follow-up. 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 was 40~70 min,blood loss was 10~20 ml,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4~7 d.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such as neurological injury,dural sac rupture,tracheal or esophageal lesions, etc.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8 months. The VAS and JOA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s com-pared with those at the preoperatio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In termsof the modified MacNab at the last follow-up:excellent in 9 cases,good 3 cases,and fair 1. Conclusions APECD is safe and ef-fectiv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 treat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is reliable.【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8(021)001【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颈椎间盘突出症【作者】聂治军;张银刚;常彦海【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陕西西安 710068;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陕西西安710061;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陕西西安 7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R687.3脊柱外科微创技术和内镜系统的发展改变了脊柱外科医生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方式,手术治疗趋于微创化。
2022年脊柱外科最新研究进展脊髓型颈椎病最近发表的几项有趣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脊髓型颈椎病最佳手术治疗的理解。
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Cervical Spondylotic My elopathy Surgical,CSM-S)随机临床试验中,Ghogawala等人比较了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在临床情况相似的特定患者群体中(除外脊柱后凸>5°、后纵韧带骨化或节段性后凸畸形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术后1年和2年时的健康调查量表36(Short For m-36,SF-36)中的躯体项目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 CS)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明确发现前路手术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主要为吞咽困难,两组患者的重大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有趣的是,在比较椎板成形、颈椎后路融合和颈椎前路融合的非随机分析中,接受椎板成形的患者在躯体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资源利用方面的表现明显更好。
在美国颈椎后路融合更为常见,并且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椎板成形可以改善性能指标,但椎板成形可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的文献发现,在长节段颈椎后路融合中确定最佳下固定融合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结果好坏参半。
为了研究跨越颈胸交界处的问题,Truumees等人对264例至少随访2年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了颈椎融合止于C6/7或T1/2时的患者报告结果、影像学结果和翻修率。
两组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均得到相似的改善,两组患者之间的影像学结果相似,颈椎前凸改善程度相似。
该研究由于效能有限,没有发现翻修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颈椎融合止于胸椎的患者失血量更多,手术时间更长。
同样,在一项随访为期4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Guppy等人发现颈椎融合止于C7或T1 /T2时,因相邻节段疾病或假关节的再手术率没有差异。
在没有减轻因素的情况下,考虑到较低的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颈椎融合止于C7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尽管在这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骨科医生已经发表了许多比较颈椎间盘置换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研究。
不同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LS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脊柱内镜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脊柱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脊柱内镜手术相比开放手术有许多优势,包括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
而在治疗LS椎间盘突出症方面,不同的入路方式对手术效果也会产生影响。
本文将系统分析不同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LS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一、经皮椎板入路下的脊柱内镜手术经皮椎板入路下的脊柱内镜手术是治疗LS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常见方式。
该方式通过术中经皮针或切口穿刺,引导脊柱内镜进入椎间盘区域进行手术。
相比于传统的开放手术方式,经皮椎板入路下的脊柱内镜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二、经棘突入路下的脊柱内镜手术经棘突入路下的脊柱内镜手术是另一种常用的治疗LS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该方式通过术中经棘突进行切口或穿刺,引导脊柱内镜进入椎间盘区域进行手术。
与经皮椎板入路相比,经棘突入路下的脊柱内镜手术可以更加直接地接近椎间盘,提供更好的视野和操作空间,从而提高手术效果。
三、经椎旁入路下的脊柱内镜手术经椎旁入路下的脊柱内镜手术是一种在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治疗LS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式。
该方式通过术中经椎旁肌肉间进行切口,进入椎间盘区域进行手术。
相比于经皮椎板入路和经棘突入路,经椎旁入路下的脊柱内镜手术可以更好地保护椎间盘和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综合分析以上三种不同入路下的脊柱内镜手术治疗LS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无论采用哪种入路方式进行脊柱内镜手术,对于LS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都是显著的,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其次,经皮椎板入路下的脊柱内镜手术对于较大的突出椎间盘具有更好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适用范围广。
最后,经棘突入路和经椎旁入路下的脊柱内镜手术虽然操作稍复杂,但可以更好地保护椎间盘和维持脊柱稳定性,对于突出椎间盘较小的患者效果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手术入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包括突出椎间盘的位置、大小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新进展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当前临床最常见的脊柱疾病,该疾病给患者带来的腰部和下肢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焦点。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中医和西医均具有效果理想的保守治疗方法,但临床发现仍有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传统开放性手术由于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以及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已经被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所取代,经皮脊柱内镜技术不仅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也快,本文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的入路方式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突出症;新进展 1.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历程 1975年国外学者Hijikata在髓核摘除术中应用外侧间接减压成为了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发展的开端[1],在随后的1982年Schreiber的国外学者利用在椎间盘后外侧置入的工作套管[2],通过改良脊柱关节镜视野完成减压,逐渐形成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但在当时由于操作视野有限,因此具有较大的手术风险。
随着临床对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终于在2003年THESSYE系统初步问世,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的适应症范围得到扩大、减压方式变为彻底,受到临床医学的广泛认可和关注。
我国是在2008年开始接触脊柱内镜系统[3],近10余年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成为了我国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展最快的技术。
2.腰椎间盘突出症现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1934年被国外学者首次提出[4],该疾病是因患者的腰椎发生退行性病变或受到外力作用致使腰椎间盘综合征的发生,常见的腰椎间盘综合征包括腰椎间盘变形、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等,该疾病会因为上述综合征引起腰腿部疼痛,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健康。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椎体型和椎管型两大分型,其中椎体型包括前缘型和正中型[5],一般不会引起临床症状。
前路经椎体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陈曦; 高健安【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9(030)020【总页数】4页(P2696-2699)【关键词】颈椎; 椎间盘突出; 前路经椎体; 微创; 椎间盘摘除术; 进展【作者】陈曦; 高健安【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遵义 5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CIVDH)为主要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或急性损伤后,椎间盘内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或(和)脊髓,引起颈肩部疼痛、肢体麻木、乏力、头痛、心悸等临床症状的颈椎疾病。
该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根据颈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可分为三种类型: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压迫脊髓双侧的为中央型,突出部位偏向一侧在脊髓和神经根之间的为旁中央型,突出部位在钩椎关节内侧后纵韧带外侧压迫脊神经根的为侧方型。
患者病情较轻时可通过药物、理疗等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当规范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时,手术治疗则是最确切、有效的手段。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全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等,其中ACDF 因其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成为当前治疗CIVDH 的金标准[1-3],但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加,关于其并发症如:融合邻近节段退变、融合节段颈椎活动度丢失、植骨不愈合、假关节形成、自体骨供区并发症等已被诸多文献报道报告[4-7]。
GERGE 等[8]于1993 年提出前路经椎体椎间盘摘除术(anterior transcorporeal diskectomy,ATD),旨在通过椎体摘除突出髓核,尽量减少椎间盘损伤及融合带来的并发症,最大程度地保留椎间盘前部和颈椎运动节段,短期随访其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