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数复习课公开课教案

实数复习课公开课教案

实数复习课公开课教案
实数复习课公开课教案

实数复习课教案

活动目标

1.复习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能用平方或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平方根或立方根;

2.复习无理数的意义,会对实数进行分类,了解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3.复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性质,并在实数范围内准确运用。

4. 能对实数进行运用和比较大小。

活动重点

1. 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性质,会求一个实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2.对实数准确分类和比较大小。

活动难点:

掌握实数的有关概念及会进行实数大小比较;会进行开平方和开立方运算,会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能够运用实数的有关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活动过程

一、 知识疏理

(一)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00;;___00;.;00:,的立方根是方根负数有一个负的立

方根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性质定义立方根开立方的算术平方根是的正的平方根正数性质定义算术平方根负数没有平方根的平方根是们互为相反数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性质定义平方根开平方开方乘方互为逆运算a 设计意图:对比复习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让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

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达到正确求一个数的方根的目的。

一点一练我能行!

1.明辩事非

3是9的算术平方根 ( )

0的平方根是0,0的算术平方根也是0 ( )

(-2)2的平方根是2- ( )

64的立方根是4± ( )

-10是1000的一个立方根 ( )

2.填一填

25的平方根是 16的算术平方根是 27的立方根是

______ 327 的平方根是_________

3.火眼睛睛

(1

A .3

B .3-

C .3±

D . 9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81的平方根是±3

B .1的立方根是±1

C .1=±1

D .-5是5的平方根的相反数

(3)下列式子中

① 4是16

的算术平方根,即4= ②4是16的算术平方根,即

4=

③-7是49的算术平方根,即

7= ④7是(-7)2的算术平方根,

即7=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二)实数的分类、性质、比较大小、运算

1.实数分类(按定义分和按正负分)

????

?????????????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负有理数正有理数有理数实数0

分类中特别强调无理数的形式

针对练习:

(2) 7

3是( ): A .无理数

B .有理数

C .整数

D .负数

1、在下列各数、、、

、、、、、2711

1311010010001.672232.0051525354.0 π 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

A .2

B .3

C .4

D .5

2、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内: 1010010001.2,64,333.3,14.3,,7

5,13---π 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有理数集合:{ };

无理数集合:{ }。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①无限小数一定是无理数; ②无理数一定是无限小数;③带根号的数一定是无理数; ④不带根号的数一定是有理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实数的性质

5.实数与数轴:实数与数轴上的点______________对应.

6.实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相反数:实数a 的相反数为______;若a,b 互为相反数,则a+b=______; 倒数:非零实数a 的倒数为_____(a ≠0);若a ,b 互为倒数,则ab=________。

绝对值:______(0)||______(0)

a a a ≥?=?

10.常用公式:

2a = (a )2= 33a = (3a )3= 针对练习:

1.

_______.-2的绝对值是 3的相反数是

2.12-的相反数是_________,32-= .

3.如图,以数轴的单位长线段为边做一个正方形,以数轴的原点为圆心,正方形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正半轴于点A ,则点A 表示的数是( )

A .1.5

B .1.4

C .2

D .3

5.相反数是本身的数是 ;绝对值是本身的数是 ;倒数是本身的数是 。

6.a 、b 互为相反数,c 与d 互为倒数则a+1+b+cd= 。

7.

=________.

(1)、计算33841627-+-+的值是( )

。 A 、1 B 、±1 C 、2 D 、7

(2)、计算252826-+的值。

3.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即:

法则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实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法则2: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考考你:

1.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数是 ( ) A .-1 B .0 C .1 D .2

2.实数a,b,c,d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则它们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3.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4.若2,1==y x ,且=+?y x xy ,0 。

(2)、=-2

)3(π ; 4. 3-的相反数是 。

9.=-+=++++-c b a c b a 那么已知,01)5(22 。 2 3 )1(--2

3 13 )2(

3.

4. 5.两个无理数的和为有理数,这两个无理数可以是______和_______.

6.若│x 2-25│则x=_______,y=_______.

7.已知x 的平方根是±8,则x 的立方根是______

二、强化基础,巩固拓展.(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典型薄弱题型进行讲解)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972;(2)25;(3)2

52??? ??-. 6.在实数2-、13.0 、3

π、71、0.80108中,无理数的个数为_______个.

三、查缺补漏,归纳提升.

1.通过今天的探究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非负数的和等于零的条件是:当且仅当每个非负数的值都等于零.此性质在解题时经常会被用到.

3.对于本章的内容你还有那些疑问?

_.

二、选一选:

8.4的平方根是( )

A.2

B.-2

C.±2

D.

9.下列各式中,无意义的是( )

10.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一组是( )

A.-2

B.-2与-12

D.│-2│与2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的平方根是1;

B.1的算术平方根是1;

C.-2是2的平方根;

D.-1的平方根是-1

三、做一做:

12.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81;(2)1625;(3)1.44;(4)214

13. 求下列各式中的x:①x 2=1.21; ②27(x+1)3+64=0.

15.已知2a-1的平方根是±3,3a+b-1的平方根是±4,求a+2b 的平方根.

5. 3.若643-=x ,则=x ______________.

327125-=___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完整版)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教案

东川一中青年教师课赛教案 授课题目: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授课学科:七年级生物学 姓名:郝晓芳 2014 年12 月 09 日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的是被子植物的一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节是本章的第三节,是在前面了解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的基础上,认识植物的开花、结果的过程。从教材内容设计看,本节由“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三部分组成。其中,“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这部分内容较抽象,需要教师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3、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情感目标 养成爱花、护花的自觉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教学难点 1、被子植物传份、受精的过程; 2、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质疑法、讨论法、自主学习。 六、教学用具 炮仗花、桃花模型、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40 分钟) 八、教学进程

《公开课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椒江区云健小学丁丹娟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2~5页“负数”。 【教材分析】 负数这个教学内容是学生“数”概念认识的一次拓展。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丰富了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教材中没有出现正式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第介绍了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书上也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也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数轴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数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六年级下册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 今天将六年级下册的学习材料让四年级学生上,起点非常难把握。根据简要的前测,发现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负数有了少许的认识。本节课,将从数据分类入手认识负数,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通过多元表征相反意义的量,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 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思想。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和“0”的内涵。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学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听明白了吗? 课件出示:(1)白天(黑夜);(2)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3)电梯上升5层(电梯下降5层);(4)气温是零上15℃(气温是零下15℃);(5)在银行存入1000元(在银行取出1000元);(6)小红表现好加了10分(小红表现不好扣了10分);(7)商场赚了5200元(商场亏了5200元);(8)顺时针旋转90度(逆时针旋转90度)。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反应很敏捷!真棒!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玻璃棒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大米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

《开花与结果》教案

教案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二节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概述花的结构。 2.概述传粉和受精。 3.概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对应关系。 4.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重点: 1.花的结构及花结构的主要部分。 2.传粉和受精。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以及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对应关系。 难点: 1.传粉和受精过程。 2.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对应关系。 教法: 直观教学法讲授法引导法分析法 学法: 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联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欣赏图片。(多姿多彩的花的世界)。 2、学生描述感受。 3、教师导入。 欣赏完美丽的花朵,大家可能会想植物为什么要开花呢?每一朵花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解: (一)花的结构 1、出示一朵花的图片。 2、学生阅读第102页的内容。 3、抽生观认图片,指出花的结构。 4、默写、总结花的结构。 花的结构包括: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 (1)讲解定义(出示课件)。 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2)讲解传粉的种类(出示课件)。 传粉包括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3)讲解传粉的方式。(学生阅读第103页内容,抽生总结并出示课件小结)。 包括昆虫传粉、花传粉。 2、受精 (1)出示课件,演示受精过程。 (2)学生复述。 (3)小结受精过程。(出示课件) 花粉----柱头----花粉管(精子)----花柱----子房(胚珠----卵细胞)----受精卵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学生阅读课本104页内容。 2、抽生回答花会发生什么变化。 3、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出示课件展示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对应关系)。 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受精卵----胚 (四)人工辅助授粉 1、出示资料。 2、倡议学生尝试。 (五)课堂小结。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课》语文教学实录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 课》语文教学实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本解读】 浓浓的爱国情意在本课多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几个字上表露无遗。文本看似浅显,但其实内蕴的那股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意如果无法得到彰显,那么,整堂课的教学必然走向失败。本课的教学不仅有了优秀的课堂设计,而且教师的激情显然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学生的心,引领着学生真正走进了一个爱国的殿堂。 【教学实录】 一、课前“知识快餐”,介绍背景 (著名爱国将领和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在美国考察期间,有一次,他和一名使馆人员去邮局往国内寄东西。邮局职员看了邮单后故意问:“你是哪国人?”吉鸿昌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我是中国人!”那职员冷笑道:“地球上已找不到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同行的使者却低声劝道:“吉先生,你为何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就能受到礼

遇。”吉鸿昌怒不可遏,大声斥道:“你觉得中国人丢脸吗?我却觉得当中国人很光荣。”回到寓所,吉鸿昌越想越气,当即找到一块半尺来长的硬纸板,亲自用毛笔在上面用英文写了5个大字:“我是中国人!”无论是外出,还是出席宴会,他都把它佩戴在胸前。)师: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一定有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对自己说道:“一定要做个豪迈的中国人”吧?但大家可曾思索过,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时代啊!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竟到了连自己的国籍都不能堂堂正正说出口的境地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不能忘记“圆明园”那场空难性的烈火与洗劫,更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这种种的种种,让无数的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在我们的台湾,那里也正经历着一次空前的大劫难。 (出示关于台湾被日本人侵占后的背景资料。)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难忘的一课》便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 (读题。) 情感的积淀是上好一节成功公开课的坚实基础,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认识负 数》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 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基于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教材先编排“生活中的负数”,再编排“正负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悟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而产生了负数。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把运动引入数学中来,使学生初步感知数量的方向性和相对性。通过对0的进一步认识,感悟到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分界线,或者两种相反变化的原始状态,为以后函数的学习作铺垫。 基于学情分析 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学生经常有机会在生活中看到或听说过负数,从生活中学数学,又有趣味性又有挑

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非常高。另外,学生经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 3、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知道数可以分为正数、0、负数,理解分类讨论的思想。 4、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学习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 评价任务: 1、借助课前游戏,能举例说出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能用正负数准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3、能准确把数分为正数、0、负数三类。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校公开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玻璃棒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大米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

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教案 兴华小学张双爱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中的描写,体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的心理感受,并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3.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评论 学情分析: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五年级学生对语言有比较高的感悟能力,能体会到字里行间作者表达的感情。但是,对台湾的那一段历史不太了解。 重点难点: 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有关台湾的课文吗?对台湾你有哪些了解? 在谈话中,让学生谈出有关台湾的美丽风光以及台湾人民盼望回到祖国怀抱的热烈愿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正是发生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的故事。曾有一位船员,他在这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堂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堂语文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高雄真挚崇高火热闽南语诸葛亮光复 /2、出示主要内容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以后,()在(),见到()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的民族精神。 三、精读课文,在台湾光复的背景下理解情感 1、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是哪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这三次分别在哪里出现?请拿起笔在书中用线画出来。 3、学生汇报 (1)ppt出示: (2)齐读

(3)这三句话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次是台湾老师认真、吃力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一遍一遍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是我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研读第一次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 (1)①台湾教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 “一笔一画”是什么样子呢?找同学来表演一笔一画 同样是一笔一画,有什么区别吗:? ②从一笔一画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为什么写的吃力?请用课文中语言回答。(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理解光复。(出示台湾光复资料)ppt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统治了五十年!在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采取军事占领、民族压迫、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种种措施奴役人民群众,让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才被归还中国。 (3)被日本统治的50年,日本人为什么不准许台湾人讲国语? (4)日本人的阴谋诡计能够得逞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能,因为台湾人民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字;从“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和真挚的心。”感受到的)(5)50年啦!才重回祖国怀抱的激动!都凝注在笔端(反复朗读) 怎么读好这句话?(不对,他们初学国语,国语不太熟练,怎会读得如此流畅?读得好,就是这样,吃力地,生疏地,但非常认真的!) 师引读:50年没说这样的话了——。 女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 50年了,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说中国话了。 男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50年的耻辱,现在终于能这样痛快地说出来了。 全体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50年,风雨飘摇的50年啊,台湾的人民过着的是怎样的日子啊,如今终于光复解放了,心情怎能不激动?再读。 全体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5、研读第二次 (1)请同学们说说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

开花和结果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概述花的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花的结构、花结构的主要部分。 2、传粉和受精。 3、花结构和果实、种子形成及其结构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1、花的结构的主要部分。 2、受精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第二章标题为被子植物的一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根不断生长及植株枝繁叶茂的原因。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朵美丽的色彩和四溢的芳香,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有的植物的花既不艳丽,又不芳香?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开花和结果”。 一、花的结构 花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花芽) 同学们对桃花应该很熟悉,语文书上形容它“粉的像霞”,有哪位同学近距离的观察过

桃花,估计都没有。下面我们就以桃花为例来认识花的结构。 学生活动:翻到书P102“桃花的基本结构”,快速的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名称。(1分钟)投影:对照投影检查学生对各部分结构名称的记忆情况。 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及胚珠的内部结构。 提问:平时我们所看的是桃花的哪部分结构?(花瓣) 提问:对花自身来说,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雌蕊、雄蕊,因为开花是为了结果,这些结构是产生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二、传粉和受精 雌蕊和雄蕊是如何产生果实和种子的? 播放视频:(3分钟) 讲述: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 提问:花粉是如何落到柱头上的?(昆虫、风) 小结:通过播放的视频,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花颜色鲜艳、有香味可以吸引昆虫,没有艳丽色彩和香味的花,花粉多而轻盈,借风来传粉,即:风媒花、虫媒花。这些也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注意要联系前面所学习的内容) 提问:传粉以后就会结果实了吗?(不行,还必须通过受精过程才能结果实) 投影:受精过程动画 讲述:(结合投影)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花粉萌发长出花粉管,同时一个生殖细胞分裂形成两个精子,到达胚珠,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另一个与极核结合,这就完成受精作用。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传粉和受精完成以后,果实和种子是如何形成的? 投影:动画显示子房膨大形成果实 从动画中同学们可看出,受精作用完成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其它结构都纷纷凋落。子房发育形成果实。 提问:果实包括哪两部分的结构?(果皮和种子) 种子包括哪两部分的结构?(种皮和胚) 投影:启发学生得出子房各部分与果实相对应的结构。 四、人工辅助授粉 投影:正常玉米果穗和缺粒玉米果穗 提问:为什么玉米会出现缺粒现象?(传粉不足)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优质课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 要和方便。 2.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揭示相反意义的量 1.玩一玩:相反的游戏。 2.说一说:照样子写反话,再与附近的同学或家人一人说一句,另一人说反话。向前走100 米(向后走100米);小明存入银行200元,();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5米,冬季水位();③本学期我校五年级转进2名学生,六年级;。(揭示:相反意义的量。)二、揭示正负数 师:你会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比如,我们以最后一个信息为例:“本学期我校五年级转进2名学生,六年级转出2名学生。”五六年级学生增减变化情况表年级人数五年级2人,六年级 师:你觉得这样能表示清楚吗?请你想个办法试着表示。 汇报、展示。 介绍:数学家们也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介绍负数的历史: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用“红和黑”两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两种相反的量。1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刘徽除了用两种不同颜色来区分外,还用摆放位置的正与斜来区分。到了十三世纪, 人们开始用画斜杠的方法来表示,还用加符号的方法来表示。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欣赏哪种方法? 介绍:400多年前法国数学家吉拉尔首次用“+”和“-”来表示,一出现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至今。 师:用吉拉尔的方法进行表示,五年级的变化记着+2人,六年级记着-2人。我们把这些数贴到黑板上。会读这个数吗?符号叫作正号,读作正二,+2,也可以省略“+“号写成2。像+2或者写成2,像这样的数,我们称为正数。 师:这是什么数?会读吗?像负二这样的数我们称为负数。 (板书:负数) 这个符号称为负号。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负数。 (板书课题) 三、用正负数来表示气温和海拔高度 1.回顾温度计 师:气温的测量中,我们常常用到正数和负数。这是一个温度计,你们会看 温度计吗? 师:温度计的左边表示摄氏度,右边表示华氏度,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在温测气温时用华氏度,我们国家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组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学习重点: 1.记忆部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写出部分物质的化学式;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化学式与物质的组成 课堂学习: 一、引入:用实物投影仪投影一张名片,让学生了解名片上的有关信息。[问题情景]自然界千万种物质有没有自己的名片呢?你能帮他们设计他们的名片吗?请大家设计物质水的名片。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展示同学的设计成果。 [师生讨论] 名片中的化学式能反映出物质的许多信息,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化

学式? 二、师生互动: [学生比赛]分4—6个小组进行书写知道的物质化学式比赛,然后展示学生的比赛结果。 [问题情景] 以上都是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你们能分析出化学式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讨论] [师生整理] 化学式是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 [教师设疑] 为什么以上的物质有着他们所特有的化学式呢?这还需要从物质的微观来认识这个问题。 [实验展示] 化学书图3—24 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示意图 [教师设疑] (以写出水的化学式为例) 1.从构成水的微观可知,在水分子存在的原子的种类有哪些? (确定水的元素组成) 2.从构成水的微粒可知,在水分子中,两种原子的个数比多少? (确定水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让学生分析金属铁和氧化铜的微观构成得到它们的化学式 [小结] 1.可见化学式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以物质的组成为依据的。[教师讲解]在自然界中,不同地方的水的组成总是相同的,因此都可用“H2O” 表示。事实上,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有了它的固定的 化学式,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式也就不同。化学式是 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 [练习]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备课时间:11、19 授课时间:11、2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花的基本结构。(2)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以及花与果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进一步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3)通过对受精过程以及花与果的关系的描述,进一步学会用专业术语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草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重点】 (1)花的结构及主要部分。 (2)传粉和受精过程。 (3)花与果实种子形成的对应关系。 【难点】 (1)花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和受精过程。 (2)学生对花结构的探究过程及探究方法的掌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1、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倾听美妙的音乐。 2、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 【新授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活动目标 导入对《开花和结 果》课题的理解 1、欣赏美丽的鲜花图 片,倾听美妙的音乐。 2、根据课题《开花和 结果》提出问题 1、通过直观的图片和音 乐欣赏,加强感性的认识,激 发学习兴趣,情感得到熏陶。 2、通过问题导入新课 新授(一)梳理本 节课的知识框架。 快速浏览课本,找出知 识框架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让学 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个宏观的认 识,做到心中有数,并明确学 习目标。 (二)花的基本结构 1、小组合作对花进行 解剖、观察。 2、在黑板上画花,并 标出花的基本结构。 3、多媒体展示花的基 本结构。 4、思考:(1)花的哪 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 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 重要的?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 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 能力。 2、通过画一画、标一标, 展示探究成果,加深对花的基 本结构的认识。 3、通过多媒体展示,补 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 的直观性。 4、通过学生思考过渡到 下个环节。 (三)传粉和1、自主学习传粉的相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

开花和结果教案公开课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教案 一、教学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爱花、护花。 2、教学重点、难点 (1)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3、教学方法:“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教学模式辅助多媒体教学。 4、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师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及时给予多种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求知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

5、课时安排:1课时 6、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新鲜的植物的花;教师准备PPT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带有感情色彩,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学生往往会觉得不感兴趣,就不会去主动的探求知识。所以,我运用了一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让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继而产生了观花、赏花的愿望。接着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让学生联想桃花落了会长出什么?继而引出课题《开花和结果》 (二)第一部分:花的结构 1、老师首先说:说起花你们并不陌生,你们是否知道 ①花是由什么芽发育成的? ②花都有艳丽的色彩和香味吗? ③不同的花它们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一样吗? 请同学们讨论,进而让学生明确:虽然花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不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2、出示学习目标:花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探究你手中的桃花的基本结构,画出你喜欢的花,并尝试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思考:花的哪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3、自主学习:学生动手探究花的基本结构,画出花并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 讨论思考题,尝试解决。 4、教师释疑:教师巡视、指导,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与点拨。 5、当堂反馈:①出示桃花图片,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板书) ②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花的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三)第二部分:传粉和受精 1、目标引入:教师播放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的片段,问: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在做什么?什么叫传粉?传粉的方式有哪些? 2、自主学习: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解决问题。

负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负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存折上现金的存入和支取,水位高度的上长升和下降,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为了表示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还用学生原有的数概念知识就不够了,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负数的认识。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存折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接下来通过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和负数,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然后借助数轴对气温进行排序让学生初步辨别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会在数轴上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用具:温度计、课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选取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正负数。通过6个城市同一天的温度和存折收支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负数产生的意义。 3、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2、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理解负数的含义

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案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扬中市长旺中学施正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 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课时】3-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化学上用什么来描述物质的组成。 2、写出你所知道物质的化学式 【新授】阅读思考:1、什么叫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演示讲解:如课本图示说明化学式能反映物质组成 讨论交流:思考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你能得到有关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哪些信息? 小结点拨:2、化学式的含义?表示物质和物质的组成元素 ?揭示物质中原子或离子的个数关系 如为“分子式”,则还可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其分子的构成。 如:“H2O”“2H2O” 联想与启示: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请试着书写出铝单质、氦单质、金刚石;氧气、氮气等物质的化学式,体会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有什么差异,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 小结:如何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 一、单质的化学式 (1)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 v金属单质单质

生物开花和结果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课题: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花的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3、概述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 难点: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观察课件上的与花有关的一些画面,感悟花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思考:果树在开花季节,若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花的基本结构 1、自学教材p102,结合桃花的结构彩图,对照桃花的实物模型,思考教材中的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花的子房将来发育成果实) 3、结合课件,对照桃花模型,认识桃花各部分结构名称,理解各部分的功能,归纳知识点; 4、拓展反思:花的哪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学习任务二: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1、学生自学教材p103“传粉和受精”,结合彩图“受精的过程”,理解传粉的概念和受精的过程;

2、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交流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3、观看课件,加深理解受精的过程; 4、拓展反思:在被子植物的一生中,若花的传粉和受精受到影响,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习任务三:描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课件展示“传粉和受精完成以后,花的各部分的变化”,增强直观效果; 2、学生结合教材p104“从花到果实的过程”彩图,认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理解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复述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 4、拓展反思:花与果实、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三、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知识体系。 四、尝试应用: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玉米田里产生的下列现象: (1)玉米果穗常出现空瘪的籽粒; (2)白粒玉米上常出现黄色籽粒; 五、诊断评价: 1、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柄和花托 B、花萼和花冠 C、雄蕊和雌蕊 D、子房和胚珠 2、若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桃花乙去掉雄蕊,桃花丙不作处理。将甲乙丙三朵花分别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上,扎紧袋口,结果是() A、甲不结果实,乙不结果实,丙结果实 B、甲不结果实,乙结果实,丙不结果实 C、甲不结果实,乙结果实,丙结果实

难忘的一课

《教材理解》 所谓“难忘”,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本文叙写的是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和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为什么令他终身难忘?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这一课有着特定的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定的地点(台湾高雄市郊外)、特定的内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定的感受(充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思)。因此,“难忘”是解开本文的关键。 本文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 一是以方位转换来展开故事:先写“我”在高雄郊外见到一所乡村小学,接着写“我”来到教室窗外,随后写“我”走进教室,再就是参观小礼堂看中国历代伟人像。市郊小学→教室外→教室内→小礼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序次井然。 二是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贯穿全篇,这句话前后三次出现,实际上成为抒情脉络,一层进一层地叩击读者心扉。 上面两条线其实不能视为“并行”,方位转换是便于展开故事,同一句话前后三次出现才是文章主线,也是“难忘”的根本原因-- 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我”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抗战胜利了,日本军国主义统治垮台了,所以能教学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地选用这一句,充分体现了师生们诚挚的爱国之情。 第二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是“我”走进教室,跟着师生们一起诵读。“我”是一个普通船员,长期漂泊异国他乡,胸中郁结着怀念祖国的情思。现在,在教室外听到师生诵读这句话,走进教室仍在学习这句话,仿佛一股热流涌进心中,情不自禁地跟着师生诵读起来,传达了“我”和师生们的共同心声,有着一样的爱国之情。 第三次则是“我”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的画像后,紧紧握住那位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因为台湾“光复”了,中国的伟人画像得以张挂出来,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过去是难得一见的,此时此地,此境此情,自然无法抑制,终于迸发出来,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了。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开始是偶然听到,中间是交融一体,后来是喷涌而出,它犹如一根红线贯串全文,织进了“我”和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织进了深厚的爱国情思,这一课所以“难忘”,正是难忘在这里。 因此,抓住“难忘”,紧扣三次出现的同一句话,就提纲挈领、百毛皆顺,可以水到渠成地加深理解了。重点优化 《难忘的一课》(第十册)是一篇讲读课文。不少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贯穿全文的关键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指导学生阅读,并获得了成功。但我想。假如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思维,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愿意带着课题走进课文呢如果学生真的有了这种需要,我们不防就此一试,即从课题入手,就学生的阅读过程而构建教学过程。 先分析课题:中心词“一课”――言事;题眼“难忘”――传情。由课题可知,课文集叙事抒情于一体。再从教与学方面来分析:教者看到课题会推测,文章叙述了什么事抒发什么情学生读了课题,至少会产生如下猜想:这“一课”讲了哪些事为什么这“一课”令作者终生难忘综上所述,依据文情和学情,可以形成这样一条教学思路:紧扣课题,构建三个板块,指导学生阅读。 [点评:阅读教学从何处入手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章中去,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上文提出的“指导学生阅读”,其用心也在于此。] 一、感知难忘事 1.检查预习后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什么地方作者经历了什么事 2.让学生速读课文,分别找出“上课”和“下课”的有关段落,并想想这两部分各讲了什么事(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小礼堂) 3.让学生再读这些段落,然后讲讲这两件事。 [点评: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重在让学生“感知”难忘的事情。环节2的教学,渗透

《空气物质的构成》教案

2011-2012学年九年级粤教版初中化学 一. 教学内容: 2.1 空气的成分 2.3 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 1、知道空气的组成以及干燥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 2、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能够解释“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实验现象,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说出我国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其来源 5、了解并关注空气质量日报,增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环保意识。 二. 重点、难点: 1.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 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三. 教学程序 2.1 空气的成分 1、引言: 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我们,可以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空气的组成。 2、提问: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3、探究活动一: 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 4、学生讨论:集气瓶内的水为什么不能升到顶端? 5、学生得出结论: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6、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自然课上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7、学生答:是用燃烧的方法研究的,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8、探究活动二: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9、分析归纳实验现象。

10、归纳: 实验现象为①红磷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大量白烟;④到燃烧停止,温度下降以后,瓶内水 上升约51 体积,同时白烟消失。 11、讲解: 在实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红磷要足量,以确保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动作要迅速,即要立即将其伸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不能漏气; ③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④实验开始时,导管应注满水,以防止实验后引起误差。 12、提问:瓶内约54 体积的空间还有没有气体?若有,它能支持燃烧吗? 13、思考、分析。 14、讲解:还有气体,因为液面没有上升到顶部。但是这部分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否则燃烧不会停止。 使用过量的红磷。 15、提问: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51(或大于51 ),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在哪里? 16、分析原因 17、解答: 小于五分之一: ①红磷不足,使瓶内的氧气未反应完; 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即装置漏气,有一部分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集气瓶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④实验开始时,导管中未注满水,产生误差。 大于五分之一: (没有安装止水夹或止水夹夹得不紧,燃着的红磷送入集气瓶内动作过慢) 18、知识点总结: (1)P 红磷+2 O 氧气 ??→?点燃52O P 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51 ;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19、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