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批评

新批评

新批评
新批评

“新批评” “文学研究方法”

New Criticism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通开课

主讲:张剑教授

2010年10月13日

第一部分:主要主张

文学文体具有其独特性,即审美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它区别其它文体。

作为审美现象,文学是自主、自足、自律的存在(autonomous, self-governing)

文学的意义与作者生平、时代、历史、哲学等外部因素无关。

文学批评应该着眼于文学作品内部的语言、结构、修辞等。

A、“新批评”的起源:英国1920-30

T. S.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天赋》(1917)

I. A. 瑞恰兹:《实用批评》(1929)

威廉·燕卜荪:《七种类型的含混》(1930)

F. R. 利维斯:《英国诗歌的新方向》(1932)

T. S.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天赋》(1917)

“一个艺术家的前进历程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的历程”。

“艺术家愈是完美,他本身中,感受的人和创造的心灵愈是完全地分开”。

“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有一个特殊的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个性”。

“诗歌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T. S. 艾略特:《 玄学派诗人》

(1921)

反对浪漫主义的感情宣泄,提倡“感性”和“理性”有机结合。认为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和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是“思维感性化”的范例。然而从密尔顿开始,英国文学就发生了理性和感性的分离,造成了一种“感性脱节”。

反对诗歌表达诗人的“内心声音”,认为诗歌必须附属于外在权威,接受传统的约束。

对英国文学史进行重新梳理,对重要作家进行重新评价,企望建立一个能够承载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文学传统。这可以说就是“新批评”努力建设“经典”、使之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的开始。

I. A. 瑞恰兹:《批评原则》(1924)

科学的语言“不仅必须力求做到指涉的正确,而且指涉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关系也必须符合逻辑”。它们不能相互抵触,它们的结构不能妨碍进一步的指涉。

文学的语言就不需要这样。在诗歌中,“最重要的是指涉所激起的情绪应该具有适合它们自身的结构、具有它们自身的情感联系,而这种联系往往不依赖于这些指涉内容的逻辑关系”。

I. A. 瑞恰兹:《实用批评》(1929)

在剑桥大学文学课中进行实用批评试验,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选择13首诗歌,去掉诗歌的作者和题目,让学生在没有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对诗歌进行解读和评价。

理论总结:确定“细读”的规则,建立诗歌批评的若干范畴。

威廉·燕卜荪:《七种类型的含混》(1930)

分析从莎士比亚到艾略特的英国诗歌名篇,揭示“含混”运用在这些诗歌中所达到的特别的和出人意料的效果。

批评焦点锁定于诗歌语言意义的不稳定性。词语的排列组合、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句式结构的变化在诗歌中形成多个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意义。

但是 “含混”不是诗歌创作的缺陷,而是诗歌内部意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表现,正是这些意义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给予诗歌以艺术价值。

F. R. 利维斯:《细察》杂志

批评方法可以归纳为一种 “文本批评”,声称要将批评的目光专注于“纸页上的文字”,即“细察”(scrutiny)。

他希望通过所有批评家的共同努力,形成“对真正的判断的共同追求”。

对英国文学史进行了梳理,对过去的作家和作品进行“重新评价”,希望建立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

B、“新批评”的发展:美国1940年代

“新批评”虽然起源于英国,但它的发展和传播发生在美国。

在美国南方的梵得比尔大学,兰色姆教授和他的学生退特、布鲁克斯和沃伦组成了“逃亡者”诗社,其宗旨是要保护南方传统的田园社会,反对北方的工业文明的入侵。

30年代,他们创办了《南方评论》和《斯宛尼评论》杂志,逐渐从诗歌创作转向诗歌批评,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他们批评观点。

在40-50年代,这些批评观点逐渐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派别。1941年,兰色姆出版了《新批评》一书,阐述了这个派别的基本观点,“新批评”从此而得名。

1、形式主义批评

兰色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1941)

退特:《论诗歌的张力》(1938)

沃伦:《纯诗与非纯诗》(1943)

分析诗歌中的张力、悖论、反讽,通过对诗歌自身结构的分析,获得文本的意义。

兰色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1941)

兰色姆肯定和继承了瑞恰兹、艾略特和燕卜森的思想,认为他们的著作暗示了英美文学批评的新方向。但是,他同时也认为几位前辈都还够不上他心目中的理想的批评家。

他从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出发,分析了现代诗歌的不同的语言特征。在他看来,现代诗歌因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如果它重视感性,它就是“事物诗歌”;如果它重视理性,它就是“柏拉图式诗歌”。然而,诗歌语言的最佳状态是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其结果就是他所推崇的“玄学诗歌”。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艾略特思想的痕迹。

兰色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1941)

诗歌由“构架”(structure)和“肌质”(texture) 两个部分构成。诗歌与科学论文在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它不仅具有特别丰厚的肌质,而且肌质并不完全从属于它附着的构架。即主旨与细节的发展有时是“成直角的”。

一首诗可比喻为一个民主政府,它有一个权力核心,也有许多具有丰富个性的公民。

总体特征可以用黑格尔的“具体普遍性”来概括,是具体和抽象的结合。

沃伦:《纯诗与非纯诗》

(1943)

由于人类经验的复杂性,诗歌内部存在具体和抽象两种倾向。

诗歌不必纯,也不需要纯。它应该是各种“张力”关系的集合体:“张力”关系不仅存在于诗的韵律和语言的韵律之间,而且还存在于韵律的刻板性与语言的随意性之间;存在于特殊

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美与丑之间;存在于比喻中的各种因素、反讽中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于散文体与陈腐古老的诗体之间。

一首诗实际上就是“那一整套相互关系”,诗歌研究就是对它的结构的研究。

退特:《论诗歌的张力》

(1938)

诗歌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extension) ,到最极端的内涵(intension)意义,两者往往形成一种“张力”(tension),构成了诗歌的内部结构。

一首优秀诗歌的内部各个部分应该达到一种平衡,使抽象的和具体、普遍的和特殊等因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后来的批评家将“张力”理解为严肃和反讽的结合、不同倾向的对立统一、各种矛盾的协调解决,或者任何一种在对立中形成的稳定性。

从诗歌内部去理清各种复杂的关系,观察这些关系怎样达到一种协调或者平衡的状态。“张力”论后来成为“新批评”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2、文本中心主义批评

艾略特《圣林》(1920)

维姆萨特 & 比尔兹利:《意图谬误》(1946)《感受谬误》(1948)

关注“纸页上的文字”(word on the page)。“我们必须首先把它看成诗歌,而不是别的东西”。文学批评不能够超出诗歌的范围而沦为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传记等。

维姆萨特 & 比尔兹利:

《意图谬误》(1946)

反对将“作者意图”和“意图的实现”变成了评判文学的标准。

反对“意图主义” 文学批评,反对“重外部依据而轻内部依据”的做法,避免传记式和历史式文学批评。

维姆萨特 & 比尔兹利:

《感受谬误》(1948)

反对“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即将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相混淆”。

反对“感受主义”文学批评, 避免“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文学批评。

但是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方面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另一方面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从而使文学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3、本体论批评

兰色姆: 《诗歌:本体论札记》(1934)、《征求本体论批评家》(1941)

布鲁克斯《精制的瓮:诗歌结构研究》(1947)

维姆萨特 & 比尔兹利:《语言图象:诗歌意义研究》(1954)

将诗歌看成诗歌,文学看成文学;审美与其它经验的区别。

布鲁克斯:《精制的瓮:诗歌结构研究》(1947)

坚持文本的“独立性”,将其视为“自给自足”的现象。将文本视为批评的唯一客体,反对进行道德式的批评。

反对“二元论”文学批评将形式和内容分离开来。认为诗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效果依赖于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诗歌大于它的各个部分之和。

作为有机整体,诗歌不能分析,不能改写。正如麦克利希所说,“诗歌不表意,只存在”。文学批评只能在不损害其“生命”的情况下,对诗歌进行“细读”。

布鲁克斯:《精制的瓮:诗歌结构研究》(1947)

“可以转述的内容”不等于诗歌的意义。诗歌的逻辑意义受到许多“不协调成分”的“修饰、

修正和发展”,诗歌的结构正是众多不协调成分的统一。

“一首诗的整体性通常表现为各种态度被统一在一个结构之中,且服务于一个总体的和综合性的态度……诗歌的结论往往是各种张力的统一,不管这些张力是通过什么手段形成的:陈述、隐喻还是象征都无所谓……这种统一代表了各种力量的平衡。”

4、以诗歌为对象的批评

瑞恰兹:《实用批评》(1929)

燕卜荪:《七种类型的含混》(1930)

布鲁克斯,沃伦:《理解诗歌》(1938)、《理解小说》和《理解戏剧》

批评范畴是诗歌研究经验的总结,对诗歌批评有效,对小说批评次之。

布鲁克斯,沃伦:《理解诗歌》(1938)

教材收录古今345首英语诗歌,用“新批评”的“细读”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阅读作品。 教材在美国大学中被广泛使用,长期占领大学文学课堂,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培养了一代人的阅读习惯,詹姆士?米勒说,他那一代人在评论诗歌时,“都小心翼翼地不提诗歌的作者” 。

威勒克 & 沃伦:《文学理论》 (1942)

将文学批评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大类型,从理论角度论证为什么“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

反对过分倚重生平、社会环境、背景等外部因素而“轻视作品本身”的做法,强调“文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集中精力去分析研究实际的作品”。

该书对“新批评”的理论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总结。被许多大学选用为研究生教材,成为“新批评”的核心理论著作之一。

第二部分:“细读”方法

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

强调文本内部语言语义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文本结构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所形成纷繁复杂的关系。

“确立文本的主体性”,强调文本内部的语义和结构对意义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价值,而不主张引入作者生平、心理、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来帮助解读文本。

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以内部研究为特点的“文本批评”。

A、“意象”和“隐喻”

“意象”指在诗歌内重复出现的具体形象,它可以是一个物体或一个人物的具体形象,也可以是一个动作或一种感觉。

对于“新批评”来说,“意象”不是点缀,而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诗歌的“机质”,它包含了关于该诗意义的重要暗示。

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意象”很严谨,各个意象能够在读者心中相互联系、构成合理的图形。

“新批评”对雪莱等浪漫派诗人的批评也正是基于他们的“意象混乱”之原因。因此, “意象”和“隐喻”的运用质量是判断诗歌优劣的标准之一。

安德鲁·马弗尔:《致羞怯的情人》

“时间”和“空间”意象构成了恋人的求爱演说的逻辑核心。

时间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富裕,多得可以随便蹉跎(时间之车驶过天空)。

空间也有限,没有一个人可能把全世界都据为己有(墓穴很窄,没有帝国宽广)。

意象反映了对人生的一种基本认识。诗歌不仅仅是一首宫廷式情歌,宣扬“及时行乐”;它也是对时间、永恒、生活态度、来世等问题的哲学思考。

性意象

“罪过”(crime)在17世纪常常指女性之失身,然而在此却被颠倒了过来,指女性之守节。对女性身体各个“部位”的列举,像摄影一样,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勾起许多联想, 充满了性暗示。

“贞节”(honour)在身后被蛆虫啃食的情景暗示身前没有破裂的处女膜在身后将遭受被啃食的厄运。蛆虫与男性性具有一定的比拟关系。

现世主义

第三段中,“暗示”变成了露骨;“羞怯”变成了大胆。情人的每一个“毛孔”都喷出了爱的火焰;像“相爱的猛禽”一样,他们“狠斗猛拼把我们的欢乐/ 硬拽过人生的两扇大铁门”。“人生的大铁门”可以理解为人类出生的必经通道。要获得人生欢乐,必须通过这个通道(阴道),而不是通过天堂的大门。天堂只有“永恒的沙漠”和“大理石的殿堂”(墓穴)。

B、“含混”

“含混”指一个语言结构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或相反的意思。在一般的文体中,“含混”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缺陷。但是,在“新批评”的术语中,“含混”是一种“复义”或“一语多义”现象,它往往体现了诗歌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分析“含混”需要对语言结构、标点符号、词语搭配等因素进行仔细分析,从而挖掘出它们所暗示的不同意义。深入探讨这些意义如何在文本内部相互制约、相互支撑、从而构成和谐整体是“新批评”的使命,也是“细读”的重要手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83首

我从不觉得你需要涂脂抹粉,

因而从不用脂粉涂抹你的朱颜;

我发觉,或以为发觉,你的丰韵

远超过诗人献你的无味缱绻:

因此,关于你我的歌只装打盹,

好让你自己生动地现身说法,

证明时下的文笔是多么粗笨,

想把美德,你身上的美德增华。

你把我这沉默认为我的罪行,

其实却应该是我最大的荣光,

因为我不作声于美丝毫无损,

别人想给你生命,反把你埋葬。

你的两位诗人所模拟的赞美,

远不如你一只慧眼所藏的光辉。

(朱生豪 译)

显在意义

诗歌既是对描写对象的赞美,又是对诗人自己的开脱。

显然,诗人因没有赞美他而受到了责怪。因此辩解说,赞美对象的美实际上远远超出了任何语言对他的描述,因此没有必要“用脂粉涂抹你的朱颜”。

他相信,赞美不但不会给你的美德“增华”,反而会把你的丰韵埋葬。

潜在意义

诗中的“溢美之辞”和“过分的谦逊”都透露着一种怨恨,并且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标点符号都可使读者有理由对它产生不同的理解。

1-4行:可理解为“我从来没有意识到你喜欢赞美,直到我发现你就是这样的人”。

5-6行: “我发觉你是一个刻薄的庇护者,所以我停止了对你的赞美”。

7-8行:“谈到美德,你有何美德可言”。

C、“反讽”与“悖论”

“反讽”指语言结构的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不同或相反。比如,你的朋友用不正当的手段通过了一项重要考试,你对他说,“你真是聪明透顶!”。

在“新批评”的术语中,“反讽”的意思宽泛而灵活。布鲁克斯在《反讽:一种结构原则》(1949)一文中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句话的意思的明显的扭曲”。它指文本引入了不同的意思或者不同的态度,并在内部达到了“平衡”或“统一”。

对于布鲁克斯来说,“反讽”是诗歌的一种重要的结构原则,它使诗歌内部获得一种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就像拱桥结构的稳定性:把石块拉向地面的力量,实际上形成了支撑它的力量——推力和反推力成为获得稳定性的手段”。

“反讽”与“悖论”

“悖论”常常指一个命题听上去错误,但实际上正确。比如“欲速则不达”或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些命题听上去不合常理,但实际上却有一定道理。

“悖论”也译作“似非而是”或“二律背反”,表示命题内常常包含一些自相矛盾的因素,但是这些矛盾因素在更深层次上又达到了和谐和统一。

“新批评”将“悖论”视为文学作品语言的重要特征。布鲁克斯在《精制的瓮》中说,“诗歌的语言就是悖论的语言…… 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的语言来表达”。在“新批评”的术语中,“悖论”包括所有能够引起惊异感或反讽感的、对常理和常识的违背或抵触。 济慈:《希腊古瓮颂》

古瓮是“宁静”的新娘、“沉默”的少女,但是它又是一位“历史家”,正在“叙讲”着如花的故事和“绿叶镶边的传说”。

古瓮虽然冰冷僵硬,它所讲述的故事却充满了动作和激情:“疯狂的追求”和“忘情的狂喜”。“听见的乐曲甜美,听不见的乐曲更甜美”。

多情的少年将永远爱着姑娘,因为他永远也得不到她;美丽的姑娘将永远被亲吻,因为她永远不会被吻到。

歌声将永远响起,因为它根本没有响过。

悖论的真实

济慈为这些永恒不变的美景加上了一个脚注:这些动作不会停止,是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动;这些人们也不会死,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生命。

这些“悖论”还可以被延伸得更远:爱情将永远热烈,因为爱情还未被品尝到;一个无名无据、无处考证的小镇,在艺术的想象之中,却比真正的城市具有更大的魅力,给人以更大的真实感。

生活的一瞬间,凝聚在艺术之中时,将比生活本身更具有活力。小镇只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中,只存在于古瓮之上,然而诗人的想象力给予了小镇“原初的真实性”。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古瓮上“冰冷的田园” 构成了该诗“核心的悖论”:一方面,田园牧歌有血有肉,另一方面,它又冰冷如顽石;一方面,古瓮所反映的生活充满了动作和激情,另一方面,它又是“被赋予了特殊形式的生活”,因而是超出了生活的生活。

古瓮对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个“被赋予了特殊形式的生活”代表了我们对人类和自然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认识”;即“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什么使文学成为文学?

文学文体有什么特征?

陌生化

解构主义

含混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文字体系是一个封闭的体系:物与词 意义产生于语言符号的差异性:延异 作者死了

谢谢!

2010-10-13

新批评

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新批评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文学本体论 这一观念由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提出。他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 新批评则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持有同样观点的文萨特和比尔兹利则从另外的角度来阐述他们的主张,为此他们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意图谬误。其二是感受谬误。文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同时他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是一种感受谬误。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作品本体论。 结构—肌质论 这一主张由兰色姆提出。他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所谓结构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它是一首诗可以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它给予一系列感性资料以秩序和方向。诗始终把握着具体事物的形象,这些具体事物和形象就是诗歌的肌质。诗的结构—肌质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正像一个活人的肉体和精神不可分离一样,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 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这一理论由瑞恰兹提出,后来得到新批评派的赞同和运用。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瑞恰兹进一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一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里词语蕴含了历史的积淀,一个词可能暗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某种强烈的情感。由此可见,新批评的语境理论具有十分开阔的视野,体现了新批评对文学语言的

文学批评作业(附答案)

第1题(2.0) 分 女权主义批评在方法论方面的特点是C A、单一性 B、科学性 C、多元化 D、复杂性 第2题(2.0) 分 提出“陌生化”概念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 B A、雅各布森 B、什克洛夫斯基 C、艾亨保姆 D、韦勒克 第3题(2.0) 分 ???提出“陌生化”概念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 B A、科学研究活动 B、艺术审美活动 C、创作实践活动 D、社会交际活动 第4题(2.0) 分 文学批评文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方面所达到的度叫做 B A、警策 B、分寸感 C、章法 D、规格 第5题(2.0) 分 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是 B A、抽象思维的产品

B、艺术思维的产品 C、思辩活动的产品 D、逻辑活动的产品 第6题(2.0) 分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创选本批评先例的是 A A、萧统的《文选》 B、陆机的《文赋》 C、《文心雕龙》 D、《诗品》 第7题(2.0) 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开创“诗话”这种独特批评形式的是 A 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B、严羽的《沧浪诗话》 C、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D、叶梦得的《石林诗话》 第8题(2.0) 分 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是 C A、继承与创新 B、改革与创新 C、批判与否定 D、思考与理解 第9题(2.0) 分 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 D A、抽象思维成分 B、艺术构思成分 C、艺术虚构成分 D、艺术思维成分

第10题(2.0) 分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需要遵循形式逻辑规范和 C A、情感逻辑规范 B、生活逻辑规范 C、辩证逻辑规范 D、道德规范 第11题(2.0) 分 文学批评的基础是 B A、文学研究 B、文学欣赏 C、文学分类 D、文学创作 第12题(2.0) 分 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 C A、音乐派别 B、雕刻派别 C、绘画派别 D、文学派别 第13题(2.0) 分 文学批评的成熟和繁盛在 D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第14题(2.0) 分 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0071、新批评派是什么? (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 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瑞恰兹、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 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007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 (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0073、细读法 (1)这是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2)细读法可以说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3)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4)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0074、I?A?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的特征: (1)语义分析方法。 ①瑞恰兹提出的“细读法”,能够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义,防止主观因素导致的误读。 ②“细读法”后来被新批评派广泛运用、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 (2)十分重视心理学问题。细读法所排除的产生误读的主观因素都是从读者的心理原因出发

新批评(New

新批評(New Criticism) 新批評是二、三0年付形成於英美的文學批評流派,五0年付成為美國文學批評的主流。反對把文學當成文獻、傳記、史料,注重文學本身的價值。認為文學不同於科學,不是實用性的。 新批評強調文學內緣的研究(意象、格律、文體),主張細讀(close reading)。 新批評常用的術語:歧義(ambiguity,含混、模稜、多義)、反諷(irory)、矛盾語法(language of paradox)〃張力(tension),肌理(texture、紋理,質地)無我(impersonality),客觀相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 敘事觀點、敘事語氣為小說討論的重點。提出敘事者不等於作者。 詩及小說的批評重視文字、意象、結構、肌理、語氣。強調作品必須包含各種複雜而互相矛盾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掌握人類經驗範圍的各面?。 反對詩作為宣傳,反對大眾語言(mass language)。 新批評三0年付興起,至五、六0年付英美學術界影響仍然很大。但也有視野較闊的批評家,如特里林(Leonard Trilling)和威爾森(Edmund Wilson)等人對他們提出批評。 在中國方面,四0年付的袁可嘉,五、六0年付香港的葉維廉、李英豪、王敬羲,美國的夏志清,台灣的歐陽子、顏元叔,八0年付的黃維樑,都受新批評的影響。林以亮編選的《美國文學批評選》(1961)有艾略特、布魯克斯、泰德等論文。這種批評方法,在反對載道或泛政治的批評方面有其意義,產生於特殊的歷史斷層的處境有其必然性,對文章細讀有幫助,個別評論家有進一步發展(袁可嘉、夏志清、葉維廉),亦各有盲點,如顏元叔談古詩,黃維樑談新詩,弊端特別顯著。 新批評(New Criticism) 的起源 休姆(T.E. Hulme):〈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意象派詩Imagism 龐德(Ezra Pound)詩“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地鐵車站(1914):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陕师大 中文本科——《当代西方文论》作业题及答案

《当代西方文论》作业题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意识流 :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 2.新批评派: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新批评派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3.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意大利美学家 B.克罗齐就认为,直觉就是艺术活动,而人类的“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指人的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对美的认识功能。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众多的表象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并对这些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合成比对象(文学艺术中的原型、美术中的模特儿)更美更新的艺术形象;有经验的艺术鉴赏者,能够透过艺术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这种熟练的审美技能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是凭人的一种非意识、非思维、非逻辑分析的天赋审美功能来完成的。一些哲学家根据这种假象或根据非艺术领域中的类似假象,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直觉论。 4.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的一面旗帜,主要代表人物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他认为艺术技巧的特殊性在于“陌生化”。(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1914年提出)“陌生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虽然他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主张使用“奇异词”,如外来词、隐喻词、延伸词,使得“言语既要清晰又不能流于一般”“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庸。用普通词组成的语言最明晰,但却显得平淡无奇……使用奇异词可以使语言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因此,“陌生化”又称为“反常化”、“间离化”、“奇异化”。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陌生化”手法能够迎合广大受众的“猎奇”、“求新”心理,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等领域之中 5.文学性: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文学性的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即诗歌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形式显现。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李商隐诗歌中的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李商隐诗歌作品简析 汉语言文学王丽娟一、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形式主义—新批评是指产生于2世纪初期的俄国形式主义流派 和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流派的统称。形式主义开 启了新批评的“本体论”的先声。 我认为形式主义—新批评是一种文本批评方法,它们的重点都不 在于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或是其他除作品外的客观因素影响,淡化文 学作品与各种外部因素的联系,只是单纯的从文本本身出发来探讨文 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和特点。形式主义偏重与研究构成文学作品的材料 包括语音、形象、情感、思想因素以及叙述技巧、整个作品的结构布 局等形式,通过对语言的诸如变形、扭曲、前突等陌生化处理,把人 们的注意力引向诗歌本身,还注意到了节奏、韵律等诗歌表达形式的 意义上的功能。而新批评则重点关注文学语言中各个层次的特征不同,重视挖掘文学语言的意义语言的语义以及其中的修辞手段。 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新批评主义评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读完这首诗我们就会有一个特别直接的感觉,这是一首情诗,而 且还是以女性口吻来写的情诗,新批评主义理论中首先就有一个观点,瑞恰兹提出,语言有两种用途:科学用途和情感用途。“就科学语言 而论,指称方面的一个差异本身就是失误,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就情 感语言而论,只要在进一步的效果即态度和情感方面符合要求,指称 方面的差异再大也无关紧要。”因此,他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非 指称性的伪陈述”。从李商隐的诗歌来看,李商隐本身是一个男性, 但是诗中第三句写到“晓镜但愁云鬓改”可以看出诗中的“我”是一 个女性的角色,也就是说他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出发,写下了这首情诗,

英美新批评分析唐诗 作业

新批评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qīn)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 )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首先,照诗歌的文本含义大致可以理解如下: 北风迅猛的刮着大地,连地上的草大都刮折了,胡地的八月就开始下雪了,就像一个晚上春风吹过后,众多的树木都开花了。雪花飘散进了用珠子做的帘幕,让人感到衣服和被窝都非常的薄,将军控制不了角弓了,都护穿着铠甲冷的睡不着。浩瀚的大海成了百丈冰,将士们的忧愁凝聚成了万里云。中军拜访酒席招待将要回去的客人,用胡琴琵琶羌笛演奏,傍晚的雪继续下着,风刮着军旗,这时在东门送别客人,客人走的时候漫山遍野都被雪覆盖,山路崎岖很快就看不见客人了,能看到的只有地上客人所骑的马留下的脚印。 再了解本文的文本含义时,可以发现本诗歌采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含混、悖论、隐喻、张力的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以万里云喻忧愁)行路难之意。 含混手法的运用:含混手法的运用首先体现在诗歌的第一联,“卷”与“折”字既可以用于表示人的主观行为,也可以表示物的被动行为,而这里用被动表主动,给北风赋予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更能突出北风的迅疾猛烈,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为下面的描写做了铺垫。其次表现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联,“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百丈厚的冰的,但他却实实在在的刻画出了当时天气的奇寒,这也是一种悖论,以云来暗喻忧愁,也暗喻行路难之意,这一联诗歌至少有两层含义, 所以含混手法的运用也比较突出。 诗歌的张力则主要体现在隐喻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以及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使得一个意象不仅有本身的意义,还具有了被修饰后的喻体的意义,还有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意象的自由组合,都给读者的阅读以足够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总之,诗歌通过先对风雪、珠帘罗幕、狐裘锦衾等普通事物的描写,再用夸张和隐喻的修辞手法对于寒冷的环境以渲染,诗歌构建起一副在寒冷中送别的美丽画卷,使得极其恶劣的寒冷环境中的送别更具深远的意义,使帐外之寒与帐内送别情景之热相互映衬,让诗歌所表达的送别之情更加的真挚感人。 邓云刚汉语言文学6班40902290

新批评理论

什么是新批评理论? 新批评理论也称文本细读,是英美现代文学中比较有影响的流派之一,那么什么才是新批评理论呢? 首先从字面意思理解。批评这词在字典中有2种含义:1、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而批评在这里很显然就是第一种意思: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那么它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新批评理论以文本为中心,它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布鲁克斯认为:文学批评就是对作者本身的一种评价和描述。至于作者的设想和作者写完作品以后的回忆,这些都不能作为文学批评的依据,只有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才能作为文学批评的理由。也就是说,新批评理论强调利用文本客观地分析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而自己的情感因素,是不能参夹进批评中的。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感情,语气,意向,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第二,新批评理论重视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章,它认为联系上下文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也能更好的分析文章。 第三,新批评理论注重于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决不可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批评文学作品需要认真仔细地去刨析文章的结构。 总而言之,新批评就是去除作者本身因素,外界环境因素,运用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结构的手法去分析这个文学作品的好与坏的一种文学分析方法。

新批评理论对文学作品持有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在作者——作品——读者的关系之间,新批评将三者的关系毫不犹豫地截断。简单地说新批评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从被创作出来后,就已经脱离了作者,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事物。 根据这种理论,我们应该怎么分析文学作品? 前文已经提到,新批评理论反对利用作者写作背景来分析文学作品。如果要用新批评理论来批评文学作品,首先应该细读文学作品而不去考虑作者写作背景。这与我们平时上课的阅读方法有很大区别,我们更主张了解时代背景,根据背景来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第二,读者应该着重注意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技巧。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运用多种手法,例如:反讽、张力、节奏等。读者应该去思索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一个文学作品中,如何将他们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如何让这些手法发挥作用。就好比张力这种手法,读者应该去思索作者他是如何把思维扩散开来,是如何表达出字面之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 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

比较文学作业

比较文学作业 第一次作业: 当代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发展有哪些基本方面?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基本方法。 概括地说,当代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向着接受研究各自研究方向的延伸和拓展,并呈现出综合的趋势。 首先,因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推动,影响研究调整了注意的重点,向着接受研究延伸。哲学阐释学是在古典阐释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认识超越和现代转化而建立起来的新学科,从而形成了具有认识论色彩和普遍方法论特征的一般阐释学。在二战后,哲学阐释学更是给西方哲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使了接受美学的诞生。所以,接受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学研究,都必然会表现出主观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并以此为契机来解毒作品文本的内容和意义,以得出某种目的性的解释。接受理论因而在文学领域就称为文学阐释学。 接受理论的特点就是把焦点从作家或作品转移到读者身上,在文本、阅读、读者之间建立三者的新关系。“接受理论”提出的读者中心论,就是为读者和作品建立相互融合的产物。它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在所有的时代、所有的读者面前都以同样面貌出现的,读者的阅读是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这也是文学作品能否传世流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和力量。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作家的历史地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这就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读者,前一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到了下一个时代,就有可能经不起读者的考验,这点很正常,因为文化和历史在不经意间转变了,流下来的那些经典,虽然说很有哲理,也值得一看,但现在的年轻人,要看古典文学甚至一些外国文学的阅读,都显得不屑一顾,反而,青春文学倒占据了半壁江山,还有许多文学现象值得推敲,例如读者不关注作品,却关注作者的一些附属品,比方说私生活。这也没办法,现在不少读者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但我相信一定会改变。 接受还可以分为垂直和水平接受,即从历史纵向角度入手,考察读者接受同一作品的情况,水平接受则是同一时代不同读者横向接受多种作品的情况,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垂直接受的情况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历史地位,也能直接对后来的作品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换而言之,水平接受的作品,则是垂直接受作品的一层层累积。 由此可见,传统的影响研究,已经变成了多个方向的文学研究,促成了中外文学交往关系的多种新理解。 其次,平行研究进一步兼收并蓄,包容百家,向着科际综合研究的更大范围拓展。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我认为就是文学艺术性的体现。当今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已经涉及多个学科,多种内涵。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如社会、历史、思想、心理、道德、民族、文化、宗教等等。真可称谓跨学科研究了。 最后,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新批评”为根据,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以作品文本为中心,找到了彼此的契合点,得以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同时,随着现代科学的分工细蜜化而在比较文学内部衍生的各门分支,也出现了影响与平行综合运动的普遍趋势。

新批评学派

第八章新批评学派 第一节新批评的历史轨迹 一、新批评的发生与发展: 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文学批评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兴盛于20世纪四十年代,并逐渐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霸主。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二、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 第一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奠基者: (美)艾略特,以写诗出名,代表作是《荒原》、《圣林》、《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论诗与诗人》等。 (英)瑞恰兹,是一位语义学家,代表作是《文学批评原理》、《意义的意义》、《科学与诗歌》、《美学基础》、《孟子论心:多义性实验》、《修辞哲学》等。 第二代理论家——承上启下者: (英)威廉·燕卜荪,代表作《七种含混形态》、《论几种田园诗》等。 (英)李维斯; (美)兰色姆,代表作《新批评》及他的三个学生:阿伦·退特、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被称为“南方集团”。 第三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后期核心: (美)威廉·维姆萨特、韦勒克、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 影响最大的是韦勒克,代表作有《康德在英国》、《文学的学问》、《批评的概念》、《捷克文学散论》、《英国文学溯源》、《文学理论》、《现代文学批评史》等。 第三代理论家20世纪四十年代后都共事于耶鲁大学,被称为“耶鲁集团”。 三、新批评派崛起的原因: 对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强烈不满,主要是以下几种: 1、实证主义批评; 2、印象主义批评; 3、新人文主义批评; 4、马克思主义批评。 新批评的“新”,就是对它之前批评方法的反动。 第二节新批评的文学理论 一、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和封闭的客观实体。 “诗不应该表现,而应该存在。” 2、文学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反应,因此它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对现实的经验。 3、文学的创造就是靠想象力对现实进行剪辑加工,改头换面,甚至歪曲夸大,无中生有,还要用暴力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强扭到一起。 二、文学的功能: 1、文学具有一种认知功能,它教给人们知识和真理。 兰色姆认为,科学的知识是片面的和抽象的,使世界失去了肌体,留下了骨架。文学的知识是具体的丰富的和完整的,它为世界重新赋予肌体。 2、语言的特性决定着文学的特性。

春西方文论》作业

春《西方文论》作业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12春《西方文论》作业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单选题多选题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1. 女性主义批评与新历史主义批评所体现出的一种关联是( A ) A. 二者都从重读经典开始,并在自己的立场上剥离出曾被湮没的意义 B. 二者都将批评指向了统治者的意识形态 C. 二者都采用了一定的政治运动方式 D. 二者都对经典作家提出了批评的质疑 满分:5 分 2. 其思想被称为“批判哲学”的是(D )。 A. 柏克 B. 鲍桑葵 C. 鲍姆加登 D. 康德 满分:5 分 3. 一般认为,“新批评”之说来自( B )的着作《新批评》. A. 布鲁克斯 B. 兰色姆 C. 燕卜荪 D. 理查兹 满分:5 分 4. 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严格区分了“美”与“崇高”的思想者是( B)。 A. 休谟 B. 柏克 C. 鲍桑葵 D. 艾布拉姆斯 满分:5 分 5.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还应用到下面哪一派的分析理论?( A ) A. 心理分析 B. 形式主义

C. 后殖民主义 D. 新历史主义 满分:5 分 6. 新历史主义批评所采纳的主要素材是( C )。 A. 古希腊神话 B. 古希腊史诗 C. 莎士比亚的作品 D. 悲剧 满分:5 分 7. “延异”的概念是由( C )提出的。 A. 福柯 B. 托多洛夫 C. 德里达 D. 艾柯 满分:5 分 8. 提出“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的是( D ) A. 格林布拉特 B. 蒙特罗斯 C. 格登伯格 D. 罗兰.巴尔特 满分:5 分 9. 《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的作者是(C )。 A. 柏克 B. 鲍桑葵 C. 鲍姆加登 D. 沃尔夫 满分:5 分 10.《符号的研究:符号学、文学、解析》一书的作者是( D ) A. 罗兰.巴特 B. 皮尔士 C. 克里斯托娃 D. 卡勒 满分:5 分

试论新批评派关于比喻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09371494.html, 试论新批评派关于比喻的分析 作者:赵心阳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 摘要:赵毅衡在《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一书中,谈及新批评派关于比喻的分析,强调明喻与隐喻并无本质差别。本文旨在说明在远距化原则与异质原则的影响下,明喻与隐喻在具体创作语境中产生的凝视功能及重生力量,尝试探讨新批评派在研究比喻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辨析,如何使其理论走向狭隘化。 关键词:新批评;比喻;凝视;重生;矛盾 一、前言 形式主义批评,包含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学派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英美新批评。赵毅衡在《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一书中,主要分析以兰色姆、瑞恰慈为首的英美文学理论派,探讨文学本体论、语境理论、结构一肌质论等具体理论中,由词、句、段及上下文关系建筑的批评机制,是否能够构成完整、自足的作品世界。本文旨在分析作者在回应新批评派关于比喻的分析中是否有失公允,并尝试说明新批评派其比喻研究中凝视功能、重生力量及矛盾辨析的显现。 二、比喻:凝视与“奇迹” 西方关于隐喻历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替代论”,即由一个词直接替代一个词,表达共同意义的语言手段。尽管后期亚氏得出,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性分析人的直觉的比较研究方法,然而,比喻研究却仍未涉及人的思维及符号使用等问题。在迈入20世纪以后,比喻研究由最初的修辞学、语义学分析,逐渐转向于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场域,在耗尽界限可能性的同时,实可看出比喻研究于现代视域转换下的学术反思新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高度重视比喻,尤其是隐喻,实是新批评派诗学研究的一大特色。赵毅衡先生于《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一书中谈及,“明喻与隐喻之间似乎只是措辞上有所不同,在新批评派看来却有本质的区别。他们认为明喻表现了浪漫主义之‘浪漫与因循’,而隐喻则表现了玄学派式的‘独创和凝练’。”事实上,明喻与隐喻究其本质区别,并非是暖昧不明的。一方面,尽管两者均具有违反日常语义逻辑的力量,然而,隐喻实则更加具备创造神秘性与趣味性的能力,且具有向远方无限延展的意义;另一方面,比喻是具有游戏性的。明喻究其游戏范围,可使读者窥见全貌,而隐喻在为读者带来“享乐”感受的同时,则包含可供追究的特性,即为读者提供进入神秘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享乐”并非是由结构单一的精神轨迹所构成,愉悦、痛苦、愤怒恐惧等诸多情感实皆包含其中。

文学批评学作业word版

1.第1题 文学批评思维的审美性主要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 A.意识性 B.科学性 C.真实性 D.文学性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精神分析批评的核心是 A.文学文本 B.潜意识 C.读者 D.作者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4题 在新批评中,布鲁克斯用“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歪曲”来定义 A.含混 B.反讽 C.悖论 D.张力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5题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 A.瑞恰兹 B.艾略特 C.克罗齐 D.柏格森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6题 把格式塔心理学引进文艺领域,用来解释视知觉艺术的是 A.弗洛伊德 B.拉康 C.韦特默 D.阿恩海姆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7题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创选本批评先例的是 A.萧统的《文选》 B.陆机的《文赋》 C.《文心雕龙》 D.《诗品》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8题 在现代文体学中,对于语言常规的违反叫做 A.异延 B.变异 C.绵延 D.陌生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9题 古罗马文学评论家贺拉斯用来归结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作用的比喻是 A.绊脚石 B.风景石 C.磨刀石 D.试金石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10题 文学批评文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方面所达到的度叫做 A.警策 B.分寸感 C.章法 D.规格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1题 用“敏锐的诗意感觉”来说明批评感知的是 A.黑格尔 B.别林斯基 C.席勒 D.普列汉诺夫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第13题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唐宋时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2.第14题 文学批评需要一种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所以具有 A.审美性 B.实证性

世纪西方文论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特性,因为它有一种“通过内部区分的形式和对各不同部分的调和而确立的意义的完整性”?于是一致性便和综合性与复杂性联系起来?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对新批评来说,综合性?复杂性和一致性共同构成文学作品分析的关键因素? 在新批评里,“意义”的概念至关重要?它处于许多基本看法的交叉点上,对阅读习惯的形成发生重要的作用?新批评认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的结构?从诗里寻求内容,对文本进行概括或释义,都违背新批评的原则,因为这样做会使“意义”变成观点或陈述,使形式失去内容,使文学与哲学和政治相争?如果把“意义”等同于释义,就会贬低“意义”的价值,因为释义并不是构成诗歌精髓的意义的核心?在新批评看来,“意义是结构的一个方面?布鲁克斯认为:“所谓的结构是[文本的]意义?批评家和解释的结构;而使结构充满意义的统一性原则,乃是平衡和调谐含义?态度和意义的原则?”因此,阅读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结构,而结构由文本诸因素综合组成,包括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因素?于是结构变成了最主要的批评概念?对新批评来说,意义既是结构的从属范畴,同时也是结构不可分割的一种因素;统一性的文学结构不仅不涉及生成和接受,而且也不会归之为可释义的成分和可推断的观点,意义的陈述至多起框架作用? 按照新批评的看法,在阅读当中,只有找出结构上的统一?平衡及和谐,阅读才能算完成

新批评与精神分析批评阅读书目

作者:兰塞姆年份:2010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格式: 图书链接: 新批评 重访新批评 作者:赵毅衡年份: 2009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格式: 图书链接: 新批评 : 中国后现代性批评话语 作者:支宇, 年份: 2008 出版社: 河北美术出版社 格式: 图书链接: 新批评 作者:兰塞姆年份: 2006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格式: 图书链接: “新批评”文集 作者:赵毅衡年份: 1988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格式:图书链接: 新批评 : 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 1986 作者:赵毅衡年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社: 格式:图书链接: 贝克特小说的后现代精神分析 作者: 曹波年份:2011 格式: 图书备注:评级: 精神分析新论 作者: 弗洛伊德年份:2011 格式: 图书备注: 梦醒时分解梦:精神分析学说下的梦的分析 作者: 顾歌年份:2011 格式: 图书备注: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作者: 荣格年份:2011 格式: 图书备注: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作者: 荣格年份:2011 格式: 图书备注: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在精神分析中找到自己 作者: 沙夫 格式: 图书 精神分析的伴侣治疗:一种客体关系的观点 作者: 沙夫年份:2011 格式: 图书备注: 弗洛伊德与安娜·O :重温精神分析的第一个案例:reopening a clo 作者: 斯库斯年份:2011 格式: 图书备注:

中国当代诗歌的精神分析 作者: 敬文东, 年份:2010 格式: 图书备注: 精神分析和阅读的风景 作者: 雅各布斯年份:2010 格式: 图书备注:

华师文学批评学作业1

1.第1题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 A.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 B.对文学文本的阐释 C.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 D.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突出表现在文学批评的 A.经济价值 B.政治倾向 C.审美倾向 D.哲学价值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6题 在文本批评中,结构主义主要关注 A.诗歌分析 B.叙事文研究 C.小说研究 D.散文研究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7题 古罗马文学评论家贺拉斯用来归结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作用的比喻是 A.绊脚石 B.风景石 C.磨刀石 D.试金石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5.第8题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A.重文本评论而轻理论建设 B.重理论建设而轻文本批评 C.理论建设与文本批评并重 D.既不重理论建设也不重文本批评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9题 《文心雕龙》中“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说法强调的是 A.文学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B.文学作品与作家心理的关系 C.文学作品与文本语言的关系 D.文学发展与读者阅读的关系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10题 在作家的研究上,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 A.职业习惯对作家的影响 B.时代环境对作家的作用 C.作家情绪对写作的干扰 D.自然气候对写作的影响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11题 主张文学批评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不涉及政治,超然于现实生活之外的批评流派是 A.现实主义批评 B.社会历史批评 C.唯美主义批评 D.心理批评 您的答案:C

叶嘉莹的文学研究与英美新批评

叶嘉莹的文学研究与英美新批评 2007-11-21 21:29:20 原文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f09371494.html,/u/4b2f75ec01000hf2 [查看原文] (这是我在2000年写的一篇比较诗学论文,发表在2004年的大学学报上.原来的底稿早丢了,最近在网上搜索到.特存于此.——张德明) 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先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先后出版的著作有《杜甫秋兴诗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唐宋词名家论稿》、《清词丛论》、《古典诗词讲演录》、《汉魏诗词讲演录》、《唐宋词十七讲》、《我的诗词道路》、《灵谷奚词说》等,是一位在当今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的海外汉学家。她早年在台湾学习和工作,20世纪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退休后,当选 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20世纪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之客座教授,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所长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叶嘉莹学贯中西,她不仅曾接受过系统的国学熏陶,熟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而且也较为熟悉西方20世纪文论。在众多的西方现代文论中,新批评对叶嘉莹古典文学研究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这不仅因为40年代当叶嘉莹初次步入古典文学研究殿堂时,正值英美新批评这种批评范式在欧美极为盛行,并迅速为世界各国的学者所采纳之机,更是因为新批评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如细读法、文本自足论、张力论、反讽论等,为她的研究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观照视角,搭建了一个治学的知识平台,并促使她在对中西文艺理论的不断比照、深刻反思中,通过调和中西、各取所长,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研究古典文学的独具个性的学术观念和研究风格。 一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燕京旧家,自幼就蒙学父母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和启发。后移居台湾,40年代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攻读的是古典文学专业,在一些名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叶嘉莹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对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为她进入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同时,叶嘉莹从不把自己封闭在传统的文学批评范式中,而是敏锐地感知到西方理论对于文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并时刻注意 向西方学习,注意对西方现代文论的移植和借鉴。在谈到对西方理论的理解时,她曾说:?我不赞成死板地套用西方理论,但是我认为,西方理论可以使我们多一个思考的角度,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1]这种开放的学术胸襟也许是叶嘉莹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不断获得学术生长点的重要原因。叶嘉莹在台湾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五六十年代,是她古典文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个时候台湾学术界正在掀起?现代派?的热潮,这股热潮对她的学术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叶嘉莹回忆,五六十年代在台湾正是?西风?劲吹的时候,当时,一些大专学校的师生创办了几种文艺性刊物,如《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剧场》等,对于欧美现代派的作者、作品及新批评理论,做了大量的翻译和介绍的工作。?西风?劲吹之下,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留下了现代派影响的印迹。受这股?现代?风潮的波及,叶嘉莹也开始接受新批评理论,尝试把它运用到古典文学研究之中。从此,她便与新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新批评因此成为了她观照古代文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视角。 在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过程中,新批评一向主张?文本自足?。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文学文本都是一个独立的意义世界,与创作者无关,也与读者和批评家无关。新批评理论家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曾经指出,诗歌不是批评家自己的,也不是作者自己的,?它一生出来,就立即脱离作者来到世界上。作者的用意已不复作用于它,它也不再受作者支配?,[2](P236)这样,我们能进入诗歌世界的途径只有它的语言,因为?它是通过语言这个特殊的公有物而得到体现?。[2](P236)为了把握文本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对语言进行?细读?,细读法也就成为了新批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细读?的英语写作?Close Reading?,在英语中,?Close?既有?接近的、靠近的、彻底的?等意思,又有?封闭的、关闭的?意思,也就是说,新批评要求文学研究者把文本封闭起来加以研读,尽可能地排除作者与读者(?主观?的读者)等因素的干扰,只对组成诗歌的各个语词进行细致的考察,来确定诗歌的意义。受新批评?文本独立自足?理论和?细读?法的影响,叶嘉莹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始终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语言作精微的分析,通过文学语言揭示出文本所潜藏的美学信息,让人领会到文学的无穷奥秘。例如她分析李商隐的《锦瑟》一诗,通过逐字逐句的品读,读出了这首诗丰富的内涵和美妙的意味。我们不妨摘抄几句,看看她是如 何解读该诗的头两句的: 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锦瑟?二字,《朱注》引《周礼〃乐器图》云:?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是锦瑟乃乐器中之极精美者。至于?五十弦?三字,则《朱注》引《汉书〃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