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

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

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

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

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语言符号要经过

传输、组织,复制然后传达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思想和事物本身区分开来,所以就语词来讲,它并不代表任何意思。而思想和语词的关系则比较复杂,因此要看不同的具体的“语境”。

诗歌往往要求语言的精练,一个词往往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这时候,语境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单个词语语境的关系也更加微妙。语境理论的目的在于,它可以防止人们通常对意义所做的那些毫无依据的设想,造成许多人为的问题,妨碍人们对意义的深入理解。语境理论应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就是要通过“细读法”来完成对作品的分析。,这也成为新批评派语义分析的基础理论。

三、燕卜荪

燕卜荪将诗歌语词特有的多义性所带来的巨大表现力和内在的张力称为“朦胧”。在此基础上,他将朦胧分为七种类型。第一种是暗喻,燕卜荪认为这是诗歌的根基之一,在人们对语词意义的理解的习惯与诗歌的不可解释性中发挥重大的作用。由一个词或者句法结构的几种可供选择的意义形成了一个诗句的多重意义时,就是第二种朦胧类型。第三种是指在诗句中一个词具有两重含义的情况。第四种朦胧类型是指诗歌中的一个陈述具有多重不同意义集合形成作者的复杂思想状态。第五种则是诗人思想不明确时通过写作明确自己真正的思想,使得诗歌语词介于两种不同的要表达的思想之间。第六种则强调了读者的作用,是读者对诗歌的意义的理解。最后一种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是一个词具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又是由上下文所明确规定了的。

这种“朦胧性”的分析揭示了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四、兰色姆

兰色姆倡导科学的文学批评,他认为批评不仅仅是欣赏,更是一种研究活动,应当具有规范性。要想使文学批评更加科学化,出了要排除历史研究和新人文主义之外,还应排除个人感受、文本概述、历史研究、语言研究、道德研究等,这些因素都只是文学研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研究的根本目的。

同时,兰色姆认为,艺术真实不等于客观世界的真实,艺术虚构与读者的要求一致时,就体现了艺术真实,就是终于生活的,即“诗歌本体论”。诗歌被兰色姆分为事物诗、概念诗和玄学诗,玄学诗被他奉为经典,因为它把事物诗中过于物质性写实性的内容和概念诗中枯燥的概念剔除了,实现了理性和感性的统

一。

五、布鲁克斯

布鲁克斯对瑞恰兹的“细读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其意义也更为深远。布鲁克斯认为,抽象的概念和理念是无法用抽象的概念来表示的,而具体的意向、具体的诗歌文本则是认识普遍抽象性的最佳途径。诗歌并不是具有无法认识的神秘性,是一种“自然”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之一,是可读可分析的。他强调对诗歌的文本研究盲从诗歌的内在结构入手,对诗歌进行分析。布鲁克斯提出的“细读法”认为,对于诗歌的意义不应从内容上来认识,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机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阅读不是寻找主题意义,而是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而要实现这种“细读”,就要找出悖论、反讽、隐喻、象征等形式的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

悖论和反讽是布鲁克斯的常用术语,所谓反讽就是实际意义和语言的字面意义相对立。反讽和语境密切相关,在布鲁克斯看来,反讽原则不仅构成了诗歌的语言技巧,还是诗歌的一种结构原则。而悖论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只有运用悖论,诗人才能表达真理。诗人在创作中,把语言的日常意义变形,把对立的语言放在一起,从而在语言的碰撞和意义的对立中发出诗性。

六、艾伦·退特

“张力论”是他的重要观点,他认为诗歌语言中有两个经常在发挥作用的因素:外延和内涵。外延指的是词典意义,内涵指的是词的暗示意义、感情色彩等。在好诗中内涵和外延同时并存,互相补充,最深远的比喻意义不以损害文字陈述的外延,而最好的张力诗是玄虚派诗。

七、韦勒克

韦勒克强调关注文学自身

坚持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理论观是韦勒克最大的要求,他将文学研究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传记、心理学、社会学等被他称为外部研究,而文体、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意向、叙述等诗内部研究,文学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

韦勒克提出了“透视主义”,即在文学研究中做透视的处理,从而在历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