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10
新批评学派第八章新批评学派第一节新批评的历史轨迹一、新批评的发生与发展: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文学批评流派。
它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兴盛于20世纪四十年代,并逐渐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霸主。
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二、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第一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奠基者:(美)艾略特,以写诗出名,代表作是《荒原》、《圣林》、《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论诗与诗人》等。
(英)瑞恰兹,是一位语义学家,代表作是《文学批评原理》、《意义的意义》、《科学与诗歌》、《美学基础》、《孟子论心:多义性实验》、《修辞哲学》等。
第二代理论家——承上启下者:(英)威廉·燕卜荪,代表作《七种含混形态》、《论几种田园诗》等。
(英)李维斯;(美)兰色姆,代表作《新批评》及他的三个学生:阿伦·退特、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
被称为“南方集团”。
第三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后期核心:(美)威廉·维姆萨特、韦勒克、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
影响最大的是韦勒克,代表作有《康德在英国》、《文学的学问》、《批评的概念》、《捷克文学散论》、《英国文学溯源》、《文学理论》、《现代文学批评史》等。
第三代理论家20世纪四十年代后都共事于耶鲁大学,被称为“耶鲁集团”。
三、新批评派崛起的原因:对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强烈不满,主要是以下几种:1、实证主义批评;2、印象主义批评;3、新人文主义批评;4、马克思主义批评。
新批评的“新”,就是对它之前批评方法的反动。
第二节新批评的文学理论一、文学的本质:1、文学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和封闭的客观实体。
“诗不应该表现,而应该存在。
”2、文学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反应,因此它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对现实的经验。
3、文学的创造就是靠想象力对现实进行剪辑加工,改头换面,甚至歪曲夸大,无中生有,还要用暴力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强扭到一起。
《西方文论选读》期末考试B卷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X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X畴的诞生。
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4.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和论证了形式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陌生化”原则。
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潜意识化而言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感知方式的一种反作用,目的是加强印象,把熟视无睹的东西凸现出来,用新的陌生的世界代替潜意识化了的世界。
陌生化属于文本的X围,而且重点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它的形式,涉与的对象主要是诗歌。
5.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其主要观点主要有:1.反艺术。
反艺术就是否定的艺术,是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手法,或曰反讽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艺术的否定;从正面讲,就是艺术通过自我否定来改头换面从而确立自身新的坐标。
2.文化工业。
这指的是在工业资本主义这个“管理化的社会”里,从流行艺术中自发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的总称。
3.音乐社会学。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以自己特殊的形式规律提出社会问题,反映社会整体的矛盾和分裂。
新批评:语义学、修辞学结构:张力论意象、比喻、象征反讽戏仿结构:张力论张力:tension (extension – intension)诗应当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到最极端的内涵意义”。
既倚重内涵,又倚重外延,也就是说既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要有概念的明晰性,忽视外延将导致晦涩和结构散乱。
(有的诗不要外延,只靠暗示,结果是什么也不指。
有的诗太明白,完全无暗示,也不是好诗)兰色姆物质诗意象派,塞满感官印象柏拉图诗纯理诗,训诲诗玄学诗把感觉与思想结合起来,兼顾内涵与外延的张力约翰邓恩《临别莫伤悲》因此,我俩合一个灵魂,虽然离开,却还没有造成裂痕,而是像黄金展成金箔,薄如空气。
叶芝《随时间而来的智慧》秋叶繁多根只有一条在我青春说谎的日子里我在阳光下招摇现在我萎缩成真理意象,image, icon比喻与象征的区别:比喻的两造之间的关系是“异中之同”,本体和喻体之间多少总有一点相同之处。
而象征的两造之间往往没有相似点,它们主要靠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联想来联结。
比如十字架象征上帝,这是由于中间有一段典故形成的联想,它们没有相似之处。
另外,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
一个“意象”可以转换成比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系统的一部份。
比喻。
分析举隅:钱钟书与张爱玲钱钟书,以虚写实:沈太太的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岖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的谋杀案的线索……(《围城》)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袜,漏空白皮鞋显露出深红的指甲。
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围城》)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围城》)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
(《写在人生边上》)一般的比喻,大都借用离叙述主体较远较间接的事物来形容描述眼前的具体实景,用自然、抽象、虚拟来比喻人工、具体和实在。
新批评派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A.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C.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塞特、R.P.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C.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世纪40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曹葆华译本《科学与诗》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瑞恰兹1929-1931年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燕卜荪于1937年和1947-1952年间先后来北京大学任教。
艾·阿·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
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
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
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
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
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
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新批评”讲稿第一篇:“新批评”讲稿英美新批评派一、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英美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它对于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批评派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50、60年代成为美国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主流,直到60年代后才渐渐衰亡。
在新批评的形成过程中,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略特《圣林》(1917)中的一系列论文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诗的“非个性化”理论,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以及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尊崇,为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提供了基本要点。
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
概括的说,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是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它的特征。
瑞恰兹认为,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
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
他指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完全不同的。
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故可视为一种“伪陈述”。
瑞恰兹说,当人们对语言进行情感的使用时,“重要的是态度而非指称”,“在这些情况中指称是真是假根本无关紧要”。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P.243)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关注语言的基本性质,但更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语言在应用中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瑞恰兹不仅重视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征,而且还多次论述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
他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瑞恰兹强调,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
“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教学导读:有人说:二十世纪是批评的。
确实,本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界和界,在文学和教学方面,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真可谓学说纷呈,流派林立。
在众多方法中,二十年代肇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的“新批评”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在西方,许多人认为它“教会了整整一代人如何读作品”,也有人说它是“训练未来教师的职业训练法”。
作为一种独特的体系,“新批评”方法的内涵非常丰富。
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新批评”有两个观念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他们认为:“含混”是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所谓含混,可以理解为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乃至一部作品同时具有多方面理解的可能性。
以往,人们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有一种信念,认为作者只有一义入诗(文学),我们只能以一义解之。
也就是说:作品的意义,客观的存在于作品中,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作品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对文学作品最真实、最公正的终极的解释。
在教学中,或者把教师自己的理解塞入学生脑子,或者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师认为唯一正确的思路上。
当学生与教师的见解发生分歧的时候,也往往是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其余。
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或B解,或C解……,在“新批评”派看来,这是不正确的,他们认为对作品纯客观的、终极性的解释是不存在的。
这是因为,作品既含有理性,又含有感情成份,对它的理解,往往因人因事而异。
对作品的理解,只能永恒地流动在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
任何理解都是一种过渡,都为其它理解留出了余地。
他们把这种态度概括为一个公式:意义X=A解+B解+C 解……,这个公式的意思是:作品的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各种理解不是相互排斥,而在相互丰富和补充,综合成一个复合意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理解塞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新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
当然,由于受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的理解,可能十分肤浅,甚至离奇怪异。
0071、新批评派是什么?(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瑞恰兹、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007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0073、细读法(1)这是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2)细读法可以说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3)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4)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0074、I•A•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的特征:(1)语义分析方法。
①瑞恰兹提出的“细读法”,能够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义,防止主观因素导致的误读。
②“细读法”后来被新批评派广泛运用、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
(2)十分重视心理学问题。
细读法所排除的产生误读的主观因素都是从读者的心理原因出发进行寻找的。
(3)是一种内在批评。
瑞恰兹主要研究文学内部组织结构,这一从作者到作品的转移对新批评派的基本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0075、文学作品的意义:(1)瑞恰兹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关键在于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因果关系。
(2)思想和所指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3)文学作品是文学特性、想象和语言三者的结合,其意义不仅涉及到它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也涉及到对它的联想。
文学作品的句子和语词所唤起意义是相对稳定的,而文学作品的联想所唤起的意义则是不稳定的。
(4)把握作品的意义要从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把握入手。
如果批评家和读者能够从隐含在作品中的作家的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着手,就能准确而不加歪曲的把握就能完全了解作品的意义。
0076、语境理论:(1)语境理论是瑞恰兹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语境对于词汇的内在含义的理解十分重要。
(2)传统语境是指某个词句段与它们所处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上下文决定了该词句段的意义。
(3)瑞恰兹对传统语境理论的扩展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从共时性角度进行拓展,其次从历时性角度进行扩展。
他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的语境所缺失的部分,一个词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由它所处的语境决定的。
(4)复义的新修辞学:①由于一个词在文本中总要承担几个不同的角色,就会产生复义现象。
瑞恰兹认为复义现象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必然结果。
②而区别真假复义现象的唯一办法就是依靠语境的检验。
0077、瑞恰兹概括出文学语言的特征包括:(1)文学语言是文学家对事物的一种情感态度的表现。
(2)文学语言是对读者的一种情感态度的表现。
(3)文学语言希望在读者那里引起情感效果。
(4)评价:不过,该论述仅从文学内部因素来认识文学本质而忽略了外部因素,大大削弱了他理论的力量。
0078、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本质区别:(1)科学语言使用的是符号,符号与其所指称的客体相对应;诗歌语言使用的是记号,记号没有相对应的客体。
(2)科学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而诗歌语言是一种建立在记号基础上的情感语言。
(3)科学语言的陈述必须具有可验证性,而诗歌语言是一种“拟陈述”,是不能被经验事实所证实的陈述,具有非真非假性。
0079、艺术传达与艺术价值论:(1)艺术传达与艺术价值是瑞恰兹文学理论的两大支柱。
(2)艺术传达:①人类传达信息活动的最高形式就是艺术,艺术的形式是不可或缺的。
②艺术传达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人们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结构。
(3)艺术价值:①瑞恰兹认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冲动的满足。
②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家身上,互相干扰的对立冲动在作家身上能结构成为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并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现实性。
③艺术能使普通人也能接受这种经验,冲动的平衡主要是借助想象的力量来实现的。
④艺术价值又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强调艺术经验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
0080、T•S•艾略特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1)文学作品有机整体观不在一部作品,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所有的文学作品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存在物,而是处在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
文学批评也应该从作品与该有机整体的相互关系中进行评价。
(3)从一部具体的作品来说,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机组合,因此批评家在解释和评论该作品时,只有对构成作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与作品整体进行联系才能获得正确客观的解释。
(4)艾略特文学有机整体观是对传统有机整体观的一个重要发展,同时又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这一有机整体,使有机整体观充满了辩证色彩。
0081、艾略特的其他理论观点:(1)“客观对应物”:他认为,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要表达某种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一种客观对应物。
(2)论玄学诗:艾略特通过对17世纪初英国玄学派诗人的再评价,提出了文学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观点。
(3)评价:艾略特论玄学诗的观点对后来的新批评派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批评派甚至将玄学诗派视为英诗创作的最高峰。
0082、简述韦勒克关于“起因谬说”的种类:(1)把文学作品看成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从而主张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研究。
(2)从人类社会生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
(3)从人类精神创造活动中探索文学的起因。
(4)以“时代精神”来解释文学。
0083、有机整体论①在新批评理论家的眼里, 一首诗不仅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天地,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里把诗定义为“某种经验的错综复杂而又辩证有序的调和”。
③诗的本质就是矛盾的调和,在保持动态平衡这点上,诗歌与戏剧是类同的,内在的矛盾冲突深深织进了两者的肌体,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张力。
④因此,读者接受一首诗应当对其多种意义整体地把握,诗歌需要细致的感受而不宜妄加说明。
0084、约翰•克娄•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是什么?(1)1934年,兰色姆将哲学上的本体论概念引入文学批评之中,提出“本体论批评”的口号,亦即后来的新批评派的批评。
(2)文学本体论:①兰色姆认为,批评应当是一种客观研究或内在研究。
②“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本源价值。
③本体论批评就是对文学作品这个独立自足的存在物做客观科学的研究。
④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性质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3)关于“本体论批评”的理解有两种:一是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或者内在研究,认为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六种方法应当被剔除。
二是认为诗歌的本体性来自它可以完美的“复原”世界的存在状态,诗歌的本体性就在于它与“本原世界”的联系。
(4)评价:但这两种理解并不吻合还存在着矛盾。
不过,兰色姆主要倾向于第一种理解。
这一理论对后来新批评派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他们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客体就出自于兰色姆的观点。
0085、论玄学派诗:(1)兰色姆认为玄学诗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玄学诗具有理性内容,是真实的,但又不是历史或者科学意义上的真实。
二是玄学诗包含感性内容,感性与理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感性与理性密切结合这一观点后来成为新批评派的核心观点之一。
(3)兰色姆还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玄学诗,认为诗人为了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采取了许多修辞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
0086、英美新批评及其主要观点(1)英美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50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
(2)不过,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新批评主要观点之一:以兰色姆为主体的文学本体论。
他们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4)新批评主要观点之二:兰色姆的结构—肌质论。
他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
所谓结构就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诗中具体事物和形象就是的肌质。
二者就像一个活人的肉体和精神不可分离,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
(5)新批评主要观点之三:瑞恰兹提出的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
0087、构架—肌质理论:(1)为了将本体论批评具体化,兰色姆提出了“构架—肌质”理论来具体说明他的本体论批评。
(2)所谓“构架”,就是诗歌内容的逻辑陈述,即诗歌中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内容部分。
(3)所谓“肌质”,就是作品中不能用散文转述的部分。
(4)二者之间的关系:①肌质是作品中的个别细节,与构架是分立的。
②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只有肌质才是诗歌的本质和精华。
③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本体存在,是被充分肌质化了的。
④构架的作用在于与肌质相互干扰,作品的魅力就在这种干扰中产生。
⑤构架是对实在的逻辑陈述,而肌质又是一种内容的秩序,这与内容和形式大致相当。
(5)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实际上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论,将肌质作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本质和精华,显然是一个错误,他割裂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也陷入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误区。
0088、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是什么?(1)艾略特继承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立场,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为新批评派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