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任祥的《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读任祥的《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读任祥的《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读任祥的《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念起可翻的中国人传统文化之书

——读任祥的《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关注到任祥,是因为网上介绍,她是顾正秋(名伶)和任显群(台政要、商人)的女儿。关注到任祥的《传家》,一是因为众多名人的追捧,二是作者写书的初衷:“一是想给在美国读书的女儿讲清楚中国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让儿女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珍惜传统价值;二是想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糟糕印象,外国人看到乱糟糟的中国城,以为这就是中国,我想告诉他们中国有很多精致的生活。”

书收到时,意外的沉。简体版《传家》全套分春、夏、秋、冬,每季一册,每册封面均采用当季的主色,书脊贴布,书里有十三个双开页面,无视觉死角,纸质虽一般但风格别致。

书中文字、影像与生活结合,内容分为“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匠心手艺”、“齐家心语”、“生活札记”六个单元,包罗万象地谈及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饮食、服饰、生活常识、为人处世、保健养生以及现代人所面对的环境保护、有机种植等内容,像一部中国经济生活文化的百科全书。龙应台这样评述:“这套书有两个实相:表面那一层是衣食住行育乐、春夏秋冬五行,里头那一层,其实是生活的态度,是文化的承载,是时代最深刻、最鲜活、最摸得着、闻得到的声音、气息,和面貌。”书中展现了日常生活的中国文化精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外国人总觉得中国人的精致生活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面,我在心里就暗自期许,我要洗雪外国人对中国精致生活的印象”。

看着书中中国传统生活的文字和图景,有些曾闻未见,有些曾见未知,大多是曾闻曾见曾知,却换了角度去看,有了新的收获。在台湾人的描述中,很为我们的祖先厚实、优雅的文化底蕴而叹服,也为台湾民间对中国丰富传统文化的保存而感慨。而在大陆,各种传统的“精致”生活早已随着各种革命离我们远去,文化的断层无法续接。

《传家》所记录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智慧,更是一种恬淡的生活方式。书的行文,就像一个优雅的妇人在述说,聊起生活中的种种,语调平静悠长;讲到传统文化,充满喜悦和骄傲;谈及对亲人的感情,很多的观点让人欣赏。书中所附的大量生活图景,能让阅读的过程慢下来,阅读的美感多起来。今天的传统中也有

变化,《传家》传递的不是完全封闭的中国传统文化,有西化思想的渗透,有台湾当地文化的杂糅,有日本文化的烙印,但总能让人读后去反思,今天生活的匆忙凌乱,是因为不停地往前奔走去追求物质的丰富,其实每个季节都有应景的东西,需要用心去生活,物质丰富了但不会生活,将是种缺憾。

这是一套不必到手马上就读的书,在某个季节、某个日子、某个晨昏的闲暇,都可以信手翻开……总有收获。

2014.09

高椅耕读文化的传承

第五章耕读文化 第一节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内涵、作用和影响 1、耕读文化的内涵 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耕读文化的发展是从农业文明的农耕文化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孔子儒家的“仁爱”哲学为核心的既耕又读的耕读模式。耕读文化的“耕”为我们所说的生存之本,而“读”是迁升之路,可以说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态表现之一。 关于耕读文化的概念,河北大学管理学院霍志玮在其《耕读文化依旧灿烂》中指出:耕读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以儒家的“仁爱”哲学为内核的亦耕亦读的文化模式,亦所谓忠臣孝子,读书耕田者也。中国的耕读文化发源于封建社会早期,内可以概括为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互作用,从而可以感受深入自然、既耕又读的情境。① 因此,我们以为,所谓耕读文化,即是在既从事农业劳动(或者本人并没有或实际没有多少参与劳作)又读书或教学的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有关耕读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总和,耕读是一种生存状态,又是一种生存方式。其基本内涵是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相结合,达到保证家庭、家族、宗族的生存与发展和光宗耀祖的实际目的及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读、通达义理的境界。 中国耕读文化它产生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汉魏时期、鼎盛于唐宋时期。我们研究其实质,中国耕读文化就是产生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以“半耕半读”的形式,将山水田园与既耕又读相辅相成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文化模式。古代一些知识分子其实就是这种以这种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从而铸就了一种耕读文化。古代的的耕读文化,表达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理想。耕读文化是中国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特殊的农耕时代的文化结果。耕作可以致富,读书可耀族,是中国古代农耕时代一种十分普遍的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 2、耕读文化的起源 我国古代的耕读文化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孔子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②”这话的意思是:人从事于学道,不谋求食品。耕读作业,也会有挨饿的时候;学习,就会得到荣华富贵升 ①霍志玮:《耕读文化依旧灿烂》,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年6月。 ②《论语·卫灵公》。

耕读传家,书香家庭(改后作)

耕读传家书香家庭 ——传承家风宏扬国风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民教师,出生在黄土高原一个美丽的农村家庭,祖父辈勤恳耕读,人才辈出,外祖父辈是书香家庭,教师世家。全家人恪守家规与家风,尊老爱幼、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晚辈孝顺长辈,长辈爱护晚辈。家人相亲、相敬、相爱,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受家庭文化及传统的熏陶,我的父亲是个才华杰出的人,由于文化大革命,与高考绝缘,当了一名乡村教师,但他乐观开朗,热爱生活,励志人生,教子有方。母亲聪慧慈爱,善良勤快,儿时的我每天都幸福得像花一样,乡村邻里都喜欢和羡慕我的家庭! 成人后的我,也组建了自己温馨幸福的小家庭,做了母亲样的好妻子,做着孩子的好妈妈,创建现代传统的和谐励志家庭,书香家庭,正在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家规家训,我正在延续优秀的家风,传递中华民族的正能量,弘扬家族精神,让善良永存,传家风,扬国风。 尽职尽责,尽现孝心,做善良的人,保持朴素的作风,为孩子做好榜样。人说男人是家庭的天,我的丈夫就是个孝子,也是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他为人处事大度,待人热情,乐于助人,邻里乡亲都喜欢他,尊重他。尤其是在孝敬父母上,他再累再忙也无怨言,他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常常笑说他动不动还“文质彬彬”,但的确感慨他是优秀的年轻一代。丈夫顾家,无不良嗜好,除工作事务外就是关爱家人,的确是难得啊!我在他的感染下也不断完善自己,尊重老人,爱护孩子,做好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向群众学习。 优秀家风,书香家庭,育良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平时要言传身

教,起到榜样的作用,教会孩子真诚待人、互敬互爱、知足常乐。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我爱好读书,藏书,儿子耳濡目染,出生就在妈妈的故事中成长,在中国古代优秀的经典,国学经典,唐宋诗词的熏陶下,五岁就拥有丰富的语言。作为母亲,我悉心地培养他成长,希望他从小吸收家族的精粹,成为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希望他快乐成长,长大更好地成为社会的人才。我从小培养他的兴趣,欣赏古典乐曲,教他毛笔书法,教他做小实验,从小爱上物理化学,给他自由小天地,让他自由玩耍,阳光明媚的日子带他亲近大自然,和小伙伴畅玩田野。从大家庭出身的孩子乐观阳光,易融入人群,我的儿子就是这样,他懂事,知道忍让人,有时有好胜的孩子欺负他,他也不还手。我有时生气的指责他笨,儿子还幽默的说:“人之初,性本善嘛。”令我哭笑不得。 家人努力工作,顾小家,为大家,每个人身上彰显时代精神,释放积极的正能量。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总问我工作上是否有新的业绩,是否有困难,让我不要敷衍工作,不要耽误学生,要不断进取。问孩子学习怎样,不要荒废光阴,要读书有学问。这就是我的父母,家风严谨,屡屡教诲,一辈子都是这样要求子子孙孙的。于是我谨记家的教诲,像他们那样做着,延续着优秀的家风。 耕读传家,书香家庭,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还在我的家庭不断的传承,晚年的父亲仍保持着优良的家风,退休以后,父亲仍爱好棋琴书画,还务弄着土地,栽种苹果树,每天忙忙碌碌,田间劳作之余,拉拉二胡,打打扬琴,乐曲声飘荡那安静惬意的小村庄。父亲极爱书法,草体,楷体,隶书,父亲逢闲就写,《兰亭序》《出师表》《朱子家训》等,一副作品有时要写三四

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 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 分类: 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读过书的农庄主、较富裕的自耕农。他们经济条件好,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又参加农业劳动。汉代的崔寔自幼读书,学识渊博,成年后经营田庄,40岁左右就成为有名的农业经营家。清代的杨秀元早年在乡间执教,40岁后归耕,主张耕读兼营,半耕半读。清代的杨双山,幼年读私塾,青年时对八股文、科举没兴趣,开始读农业、医学等着重实用的书籍,认为“耕桑为治世首务”,他在关中试种棉花,提倡蚕桑。他建立的养素园,既是他耕作和农业试验场所,又是他读书教书著书的地方。他的后半生就是在养素园里过着耕读生活。一类是隐士,有文化而不愿做官,或不能做官。他们“啸歌弃城市,归来事耕织”①,“悠哉不自觉,退耕东皋田”②,“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③,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④“西塾课儿孙,东皋艺黍稷”⑤。宋代的陈旉长期隐居扬州西山,读书、耕作,自称“隐居全真子”。明代的王象,30岁中举,40岁中进士,三年后弃官从农。家有田近百亩,除雇人耕种外,还亲自种植园圃,自称:“明农隐士”。一类是政府官员,他们中不少人有耕读生活经历,做官后仍关心农业生产,有农业生产知识和实践经验,热心农业技术推广,贾思勰任高阳太守,他《齐民要术》的写作原则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他不是脱离实际的官员,他有农业生产的亲身体验。元代的王祯在作县令期间,鼓励农耕,亲自传授植棉、嫁接技术,他在农具方面的知识更丰富。徐光启19岁中秀才后,一边教书,一边下田劳动。43岁中进士后,在朝里官员中,因受排挤,在做官29年里,有13年是在进行农业试验与研究。他在上海家里有小块试验地,在天津垦殖,种水稻。清代的包世臣,自幼跟父亲边劳动,边读书。每天很早起床读书,早饭后下地劳动,晚上读书到深夜。30岁中举,在官府当幕僚,仍然关心农业生产,亲自推广农业生产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南朝梁·刘孝标:《始居山营室诗》。②唐·王维:《奉送六舅归陆浑》。③唐·韩屋:《小隐》。④明·钱秉镫:《田园杂诗》。⑤明·王象:《言志》。 价值取向上的区别 以上三类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是都有耕读的经历,但价值取向上有区别:(1)以耕读为荣,认为耕读结合是高尚的事情。杨秀元把自己的住宅命名为“半半山庄”表明他把半耕半读作为世代相传的家风。(2)认为耕读结合的生活是合理的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专门论述了耕读的关系,他说“人言耕读不能相兼,非也”。他批评了两种人,一种人“无所事事,闲荡过日,及妄求非分、营营朝夕,看得读书是人事外事”。另一种人“为文字章句之家,穷年累月,不得休息,故以耕为俗末劳苦不可堪之事,患其分心”。这两种人都不可取,而耕读结合才是合理的。从时间安排上也无问题,“农功有时,多则半年,谚云农夫半年闲,况此半年之中,一月未尝无几日之暇,一日未尝无几刻之息,以是开卷诵习,讲求义理,不己多乎。窃谓心逸日休,诫莫过此”。(3)耕读是治生的需要贾思勰说“夫治生之道,不士则农”。以农业作为治生之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进行农业经营;一种是为生活所迫,以农业为谋生手段。(4)耕读是锻炼人的方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如果只读书,不了解农业,不参加农业劳动“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通过农业劳动来体味人生,才能当好家,作好官。(5)以农业为业余爱好,为消闲、陶冶性情、复归自然的手段这些人多是不愁吃喝的隐士。 起源 关于耕读关系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把学稼学圃当作小人的事,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与孔子同时的依杖荷条的“丈人”则

2016年江苏省《申论》(A、B、C类)真题卷参考答案

2016年江苏省《申论》真题卷(A类)参考答案(一)“给定资料”列举了新形势下呈现出的一些社会现象,请归纳概括出这些现象对形成社会风气所产生的影响。(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准确全面,条理清楚。篇幅不超过250字。 (二)“给定资料2”中的M妈妈与“给定材料3”中的N教授在面对世俗习惯与社会潮流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请对此进行比较分析。(15分) 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篇幅250字左右。 (三)“给定资料1”中的Y区第六届“德孝文化节”将在2016年4月举行。如果你是该区政府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请你拟定一份本届“德孝文化节”的工作方案。(25分) 要求:措施具体,针对性强,条理清楚。篇幅350字左右。 (四)“给定资料8”中提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请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符合议论文写作要求。篇幅1000字左右。 (一)【参考答案】 影响有利有弊,概括如下: 一、积极影响。1.形成良好家风,促进德孝文化传承。如“德孝文化节”,最美家风事例;2.营造友善、互助的社会风气。如磨刀老人善举感染社会对慈善的关注;3.引领坚守道德底线,端正社会风气,如N教授面对送礼行为制定规矩;4.彰显民间文化新风气,如大槐树寻根祭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5.引领政风新风尚,如家风入纪。 二、消极影响:1.不良社会风气盛行,如大多网友随波逐流的言论;2.不利于家风建设。如“富不过三代”现象;3.乡村陷入道德滑坡的精神危机中,如攀比之风,黄赌之毒难解,高价彩礼盛行,祭祖活动被漠视等问题。(258字) (二)【参考答案】 M妈妈面对孩子入园教育问题时,教唆孩子撒谎,无原则地放弃了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这既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又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众多网友的理解与支持,折射了不良社会风气对于人们行为选择以及价值观念的侵蚀。 N教授面对新型送礼行为依然遵守职业道德,严于律己,为自己制定规矩,不但没有被抢红包的新潮流所绑架,反而灵活变通顺应社会潮流,成功激发了师生互动,是坚持道德阵地的典范。 综上,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我们都应以德正身,守得住底线、抵得住腐蚀,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新风尚。(246字) (三)【参考答案】 第六届X市Y区“德孝文化节”的工作方案 为了保护、继承、弘扬我区独特的传统文化,挖掘“孝·义”文化内涵,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与目标:“德孝文化”引领社会新风尚,在全区营造出人人讲徳孝、处处彰显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工作安排:

耕读传家-白鹿原

“耕读传家” ---小说《白鹿原》的国民性讨论 及中西社会现象与国民性的关系 摘要:《白鹿原》是近代一部宏大的小说著作,其塑造出的每个人物都丰满而真实、深刻而辩证。每一个人物都是当时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新与旧、善与恶相融合同时相斗争的产物。本文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小说《白鹿原》为蓝本,以大家族的宗法体制为出发点,探讨在中国近代时期,作为该制度的最后维护者所表现出的国民性特点。第二部分以对比的方式分析在家族制度和家庭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的国民性与近年来的流行观点--“相对于西方社会,在中国社会中更易产生不文明行为”的关系。 关键词:国民性《白鹿原》大家族宗法制家庭规则与社会契约比较 提到近代中国人的国民性特点,往往容易想到诸如:看客心态、麻木不仁、易屈服妥协、自私性、软弱性等等一系列负面消极的内涵。但参看对于国民性的定义--“国民性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1“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绝大多数成员受同一文化影响,在思想、感情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某种固定形态。”2由此可见,国民性是一个复杂融合且需要辩证看待的概念,而且无疑会受到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至于个人身份的深刻影响。因此对于国民性的理解绝对不能摒弃时代、文化背景孤立看待,单纯片面地一味批评,而要综合考虑文化、价值观念对于人的深刻作用进行辩证的分析。 (一) 《白鹿原》中描写的时代跨度经历了国民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文化大革命这一中国历史上社会、政治发生着天翻地覆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新旧思想、社会制度激烈碰撞、相互斗争,旧有的、持续了几千年的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突然间遭遇有史以来最猛烈的冲击,千百年来习惯于被统治的中国人民被迫面临旧有的道路和生活方式即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的巨大挑战。在这部分,我将以白嘉轩和朱先生为例,分析传统的封建宗族制度走向没落前夕,该制度最后、最坚定的维护者所表现出的国民性特征。 我认为在对于白鹿原的领袖、统治人物进行分析时,有必要将白嘉轩和朱先生合而为一。因为白嘉轩是白鹿原组织形式上的核心人物,他以维护外在组织制度为手段维护着大家族宗法制度;而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是白鹿原意识形态层面的核心人物,通过坚守传统的儒家精神内涵维护封建大家族宗法制度。 白嘉轩的身份是一族之长,他在旧的自给自足、封闭的宗族制度面临新文化的冲击濒临崩溃的局面下,肩负着维持乱世之中整个白鹿原社会生活秩序的重任,坚守着“耕读传家”的祖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自己家庭内部扮演严父的身份,坚持传统儒教提倡的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对子女进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民性”词条 2参考资料:《汉典》“国民性”词条

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 今天的演讲开始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家,是否拥有一个传家宝? 我知道许多家庭都是有的。翡翠,珍珠,项链……经过岁月的磨砺,一件件宝物熠熠生辉。我们家也拥有一件传家宝,它很简单,但她的价值,却远远比翡翠,珍珠,项链更加宝贵。 我们的传家宝,即为“耕读”二字。 何谓耕读?“耕”即耕田,“读”为读书。耕田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既学勤劳,又学做人。 这里,我想从我的祖父开始说起。祖父是个典型的农民,他拥有红色的脸庞,皮肤刻着泥土的纹路。祖父知道,一家老小靠他的辛勤劳动养活。他日复一日,起早贪黑,春季播撒,夏季劳作,等到打谷子的时候,父亲和姑姑们一起帮忙,在烈日下烘烤,汗水如注,皮肤晒得油黑发亮。一年又一年,这样的故事循环往复,父亲和姑姑们都觉得辛苦,不愿多干,可没有办法,毕竟,祖父说了“再懒,没饭吃”。 可就是这样典型的农民,举手投足间,竟会透露一丝儒雅的书生气。祖父也读过私塾,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永远与学校无缘。可就是这样,在农村劳力缺乏,大家都不学习,只顾干活的时候,他却从不放弃学习。他写得一手好字,村里多数的对联都出自他手;他常常读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祖父教给我的至理名言;他用聪明才智,改造破旧的院落,甚至自己设计了游泳池,各种设备应有尽有;祖父好学,也一心盼着孩子们学好文化。父亲幼时顽劣,不爱读书,只爱和孩子们疯玩。祖父很生气,对父亲说,你不读书,就回来干活吧!原本只想吓唬吓唬父亲,叫他知难而退,没想到,父亲真的拖着书包,乐呵呵地跑回来,祖父彻底发怒了,抄起竹片,狠狠地揍了父亲一顿,姑姑们吓得回了房,拿起书本,装作爱学习的样子。 那时候,所有的农村家庭都是那么穷困,正是需要人手干活的时候,许多孩子辍学了,回家种庄稼。可祖父却说,“庄稼好有什么用,子女有了文化,才最好!不读书,没出息!” 如今,我的父亲继承祖父的勤劳,靠着知识走出了农村,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电力工人。他在重庆打拼多年,落脚生根,接来了祖父,遇见我的母亲,有了我。从牙牙学语到开始上学,祖父和父母常常敦促我,不要懒惰,好好学习。当我懒惰不想起床,父亲会想尽各种方法,挠脚心,掀被子,威胁着说“再懒,没饭吃!”,当我还没写完作业就想出去疯跑,祖父和父亲双双拦着我,对我异口同声地说,“不读书,没出息!”

对耕读传家的理解与思考

对“耕读传家”传统治家思想的理解与思考(耕读传家久,诗书 继世长)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逐渐由拮据转向小康。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丝毫看不出人们对阅读的重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读书传统流传下来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刻苦勤奋、对书的尊重、对读书人的崇敬等等,但是近年来,这些好的传统也被我们丢掉了,只有功利性阅读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耕读传家、读书、教育、美德 “耕”,可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是为生存之本;“读”,可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是为教化之路。“耕读”,是在求生存之余,读圣贤书,在日常生活里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传家”则是相继传承的带有社会性的家庭生活方式。耕读传家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当一部分儒家学者或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们基于家庭建设目的而提出的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它反映了儒家在士农工商诸业选择中基本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寄托着儒家学者关于家庭建设和社会风气建设的理想,具有深刻的伦理文化意蕴。 但是,“耕读传家”这一传统思想美德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了它当时的意义。作为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营造良好阅读氛同的重要场所,家庭是推进全民阅读最应关注的对象。中国古代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注重家庭藏书读书。近年来,这种传统正在丧失。 目前青少年功利性的阅读现状,并非一时表象,而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中国的阅读传统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实用主义。“不为功名不读书”的思想延续了几干年。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的说法,年轻的读书人往往将读书视为一种腾达的手段。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家庭仍然很重视教育但这只是功利性读书,并不等同于重视阅读。功种性读书往往容易造成悲剧的发生,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窥视到这一点。比如《儒林外史》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反映了功利性阅读所造成的人格扭曲。青少年长期接受这种极具功利性、服务性的教育,从而造成了功利性的阅读心理。很多人认为读书主要是由于学习的需要,这应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风气。 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第一是藏书家庭的社会职业和阶层分布极不均衡,藏书家庭社会分布面比较狭窄。比如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乡村,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优裕。但是他们宁愿把钱投入到装潢、购买高档家用电器,也不重视家庭藏书建设。社会上也有一些家庭构建家庭藏书,但多为私人藏书家、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家庭,不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第二是家庭对孩子阅读的重视不足,家长没有着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并不认为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只是为了升学,作为一种谋求功名的手段。教辅市场的发达也印证了这一点。一旦孩子失去升学的机会,家长也就不再继续为其营造阅读环境。 然而,在一些西方国家,他们仍然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传统。据说,犹太民族的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自己的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蜜的。西方的读书传统对我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借鉴的。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应该在阅读上对其加大引导力度。国人可以从家庭做起,重建“耕读传家”的传统,让书籍走入每个家庭。把购书经费列入家庭开支,建立家庭必备的基本藏书。家庭藏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能让家庭成员有一些必备的读物,有些人家里根本无书可看。目前图书馆还做不到让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有书看,而家庭藏书能够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家庭藏书可以给家庭成员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国际上流行的培养有修养的母亲、提倡亲子阅读与分享阅读等

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楠溪江的千年“文脉”在绵延 核心提示:水秀、崖奇、瀑多、滩林美是楠溪山水的自然景观,这良好的田园山水奠定了耕读生活的基础,楠溪江的古村落进一步展现了耕读文化的传统和千百年形成的“文脉”,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民俗风情的产物。近日,记者来到岩头镇芙蓉、苍坡等古村落,深入了解我县从古至今盛行不衰的耕读文化及其所展示的魅力。 水秀、崖奇、瀑多、滩林美是楠溪山水的自然景观,这良好的田园山水奠定了耕读生活的基础,楠溪江的古村落进一步展现了耕读文化的传统和千百年形成的“文脉”,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民俗风情的产物。近日,记者来到岩头镇芙蓉、苍坡等古村落,深入了解我县从古至今盛行不衰的耕读文化及其所展示的魅力。 古村建筑,耕读文化的根基 耕读文化表达的是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理想,其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晋、宋中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大迁徙、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南宋建都杭州倡导“耕读”、理学兴盛、提倡修身养性等,终使耕读文化走向成熟。然而,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更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成为中原士族迁居耕读之地。 目前,我县楠溪江流域散布着二百多个单姓的血缘村落,其中有三十多个为古村落,主要分布在楠溪江的中游和上游地区,有的建于晚唐,有的建于北宋、南宋,有的建于元代,这些古村落的形成,展现的是我县耕读文化的根基所在。 现存的苍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建造的,至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却仍保留有宋代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苍坡以“文房四宝”进行布局:针对村右的笔架山,铺砖石长街为“笔”,凿5米长的条石为“墨”,辟东西两方池为“砚”,垒卵石成方形的村墙,使村庄像一张铺开的“纸”,在村落布局上蕴藏着浓郁的楠溪耕读文化思想。 芙蓉古村的建筑则以“七星八斗”布局设计,象征性强、寓意深刻,主街称为“笔街”,东西两池命名为“砚池”,池边、街边放置大石条,是为“墨锭”,而方方正正的村落则如一张写满字的纸,使村落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 纵观古村落的基本格局,布局也是形式多样,寨墙、街巷、民居、园林、公共建筑和沟渠系统样样俱全。如芙蓉村的芙蓉亭,建在村子中心地段的芙蓉池中,芙蓉池一带便成为村民们农闲或劳动之余的休息场所。芙蓉村有俗语说:“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没吃,长塘街、芙蓉池逛逛。”类似的公共休闲中心,还有其它形式,如枫林村的“瑶亭御风”、溪口村的“明文里门”,这些现今保存的公共建筑,无不洋溢着安宁祥和的耕读遗迹。 宗教文化,处处彰显耕读传家的理想

【作文365】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作文365】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耕读”是先民所创的一种半耕半读的合理方式,耕田可养家糊口,读书可修身养性,“耕读传家”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 社会进步,“耕读传家”又延伸出“工读传家”,建国初期,刘少奇同志针对民众子女现状,积极倡导“耕(工)读学校”制度。 今天,人们赋予“耕(工)读传家”丰富的社会内涵,并以此劝勉子孙勤于劳作,乐于读书,终成家、国有用之材。 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把握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附录:古人有关诗文,写作时考生可作引用。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唐】韩偓《小隐》:“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 【明】钱澄之《田园杂诗》:“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

【明】王象晋《言志》:“西塾课儿孙,东皋艺黍稷。” 【清】张履祥《训子语》:“耕与读又不可偏度。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后人还将【宋】黄庭坚《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中“万卷藏书宜子弟”、【宋】方岳《田头》中“一蓑春雨自农桑”,集句而成对联,高挂大门两侧。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人文积淀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劳动意识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无论是先民创造的“耕读传家”还是建国初期刘少奇倡导“耕(工)读学校”制度,还是当下人们赋予“耕(工)读传家”丰富的社会内涵,都强调了在子女教育上该如

何处理好劳作与读书关系的问题,引导考生对劳动的价值和读书的意义进行思考。写作重点应放在对两者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与思考上。 2.典型任务限制。材料任务指令限制明确,本材料关键词是“耕读传家”“工读传家”“耕(工)读学校”,主题是“劳动与读书”,内容要体现“认识与思考”。考生要针对劳动与读书关系的认识展开思考,如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可以写劳育与智育有机统一,成为家国有用之材;也可挖掘劳动与读书的内涵、意义、作用、影响等。另外,文体当选择可以体现思辨性的议论文,不可写成抒情类散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的倾向性很明显,要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培养家国有用之才,要劝勉子孙勤于劳作,乐于读书,把劳育与智育有机结合。俗话说,“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考生在写作时应批驳将读书与劳作孤立起来,或偏重一方的不良现象。 开放性 1.素材选择开放。可以直接运用材料中提供的素材支撑论点,也可以在材料后附录中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联想发挥,还可举其他教育子女耕读(工读)成长的实例。曾国藩就秉持这样的持家之道,他自己从先辈“半读半耕”的家风中成长起来,又结合自己治学、为官的人生经验,进一步发扬了耕读传家的传统,与妻子欧阳夫人一起,勤俭持家,教子育女,在封建社会末叶的残阳夕照中,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士大夫治家图景。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教育互助,客家传承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群策群力办教育 ——在马鞍山村“教育互助项目”成立及首届“金鞍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尔珍文化传媒董事长黄丹 尊敬的张秘书长, 尊敬的王乡长, 各位来宾,各位同学,各位父老乡亲, 谢谢大家在百忙中抽空来欢聚马鞍山,参加今天的活动。热情地为马鞍山村加油,亲临现场见证马鞍山村教育互助项目启动及首届教育成长金鞍奖的颁发。我代表项目组欢迎大家的到来! 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黄丹,是广州尔珍珠宝的艺术总监,同时也是广州尔珍文化传媒的负责人。是马鞍山,螺生溪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在座的上了年纪的老辈子可能都晓得我。当我还像前排这些小朋友这么大年纪的时候,成天都在马鞍山。螺生溪悠转。肖国华医生是我的父亲,黄传清幺是我的启蒙老师。这里有我的很多回忆。 乡亲们,我们每一位人都期望家庭幸福,家乡富裕。我们每天都在谋求更好的机会去发展。为了乡村的改变,大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马鞍山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大家的付出。有的乡亲长期在外,背井离乡,他们虽然未能亲身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但是那份对故土的眷念从未有过中断,从没停止。赚了钱,拿回老家,修路盖房,支持家乡的发展,让村庄变得更加繁荣漂亮。大家都在努力,为了马鞍山的明天;大家都在奋斗,为了家园的发展。 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可持续性,我们还要努力! 我们马鞍山村地理位置偏僻,山多地少,物产贫乏,资源相对较差。所以我们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困难。让人欣喜的是我们村有人,有一代又一代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有人就有希望。你看,坐下面的小朋友,一个比一个聪明伶俐,一个比一个勤学上进。我们应该好好的关注他们,培养他们,他们成长起来,就是我们家庭,就是马鞍山村最宝贵的资源同财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总在下一代,美好未来将由下一代成就! 各位乡亲,良好的教育是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拥有知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在这个快速发展,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显得更加紧迫同重要。在一个日新月异,快速迭代的环境下,未受到良好教育,没有知识,往往难以应付日趋复杂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倡议马鞍山村成立教育互助项目,全体村民团结起来,群策群力办教育。为乡村振兴,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思路同途径。这个倡议一提出来就得到了众多领导同乡亲的支持与响应。特别是立山瓦子的胡丽娟女士,今天一早4点就出发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乐兴鼓励支持我们,特别让人感动。谢谢丽娟! 乡村孩子的教育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对孩子成长,肯定同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小朋友尤其是留守儿童缺少关注,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鼓励就可能完全改变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这就是我们在马鞍山村设立教育成长金鞍奖的缘由。褒奖先进,鼓励上进,扶他上马,送他一程。希望这个奖项能成为马鞍山学子们人生历程中值得自豪的荣誉,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的教育互助项目及马鞍山村教育成长金鞍奖的设立同执行是一个长期工程。希望我们的倡议,带动更多的人来参与,把这个项目好好的坚持下去。在这里我提议将每年的正月初三定为马鞍山村金鞍奖的固定颁奖日期。希望以此来带动全村乡亲重视教育,重视孩子培养,发掘人才,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乡振兴探索更多道路。 我们马鞍山村,是川北客家之乡。我作为仪陇客家语言传承社的发起人,深深的了解我们客家人自古即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需要将这种优良传统继续发扬。

从耕读之家到文化世家

从耕读之家到文化世家 刘经富 “门第常新,足兆三槐之瑞;人文蔚起,高拔五桂之芳”是旧时宗谱里常见的四六句。而在父老的口头叙事词汇中,相同意思的表述是“三代没打过赤脚”,祖上曾出过“十八把白纸扇”(即十八个读书人)。这是对书香的礼赞,对耕读的颂歌。科举时代,“耕读传家”对农家具有巨大吸引力。“耕”是生存之本,“读”是进身之阶,是乡民攀登社会阶梯的唯一途径。著名古村落研究、保护专家陈志华教授对此深有体会:“看到古村落的义塾和书院,看到那巍然高耸的文昌阁和文峰塔,看到宗祠前为举人、进士树立的旗杆和村口的牌楼,看到住宅槅扇窗上精细的‘琴棋书画’或者‘渔樵耕读’的雕刻,你才能真正理解农村的‘耕读文化’,理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之梦在农村的重大意义”(见2001年1月10日《中国文物报》“访陈志华教授”)。在已逝去的年代里,耕读不仅仅是属于文化层面的田园牧歌。它是家族的头等大事,是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涵。他们晴耕雨读、春耕冬读,秀者抱经、朴者负耒。众多寒门细族在这种耕读的秩序下崛起于阡陌陇亩之中。陈宝箴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陈宝箴家族属客家移民,史称“棚民”,修水称“怀远人”。雍正末年,陈宝箴的曾祖陈鲲池(1710—1795)从福建上杭迁江西义宁州(今江西修水县)。一般说来,棚民刚迁移某地,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生存下来,站稳脚跟是首要任务。只有生活初步安定,解决了衣食温饱,“读”的问题才会提上议事日程。黄仁宇先生指出:“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然而这条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内创业的祖先不断地劳作,自奉俭约,积铢累寸,逐步上升到地主。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几代人的时间。经济条件初步具备,子孙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所以表面看来,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清贫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已久”(黄仁宇《万历十五年》215页,北京三联书店1997版)。陈宝箴家族的发展道路非常符合这条规律,只不过比其他棚民家族的步子迈得更快更大。其成效甚至比本地已跻身于耕读之家的家族还要显著。从棚民到耕读人家再到文化世家,陈氏家族创造了勤耕苦读的奇迹,见证了耕读模式的合理性。陈家大屋、陈宝箴父子旗杆石、修水县城“陈门五杰纪念广场”等标志性建筑,是这个家族生存、发展、升华轨迹的三座里程碑。 陈鲲池初迁义宁州时,开始是落脚在安乡十三都一处叫“护仙塬”(又称“护仙坑”,俗称“乌沙坑”)的大山里。山的另一边是泰乡七都竹塅(修水旧时分高、崇、奉、武、仁、西、安、泰八乡。每乡面积极广,略大于解放后区一级建制)。护仙坑海拔约700多米,两山夹峙,山涧弯曲,长10余里,早年人迹罕至。陈鲲池与同从福建上杭来苏中都迁来的何、邱两姓共同开发护仙坑,结棚栖身,种篮为业。三姓人家同锅共爨30年,小有积蓄后才分开居住,称上棚、中棚、下棚。护仙坑是修水怀远人保存得最好的早期遗址之一。那些古道、古桥、残破的屋场、刻着陈、何、邱祖先名字的修路功德碑、封山碑、社坛,向后人诉说着当年创业的艰辛,令人感叹思索“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这句老话的文化底蕴。 按照修水地名的一般说法,“塬”是尽头有岭挡住,两边被山夹住的狭长山垅。“塅”则是望眼开阔的山间盆地。它有山有水,有田有土。柴方水便,阡陌交通。考古成果表明,河流谷地、山间盆地对人类特别友好,最适合人类栖居。如果一个姓或几个姓的家族能够获得这样一方乐土,就可以休养生息,繁衍发展,躬耕不废课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圈、文化圈。日本学者上田信据此写成《传统中国:盆地、宗族所见之明清时代》一书。在修水这个大山区,能到“塅”里居住、耕读,是山里人、塬里人所向往的。因此,陈家在护仙塬艰苦劳作了60年,家境稍宽裕之后,即开始实行向邻近的竹塅迁居的计划。陈家是修水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