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椅耕读文化的传承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五章耕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内涵、作用和影响1、耕读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的发展是从农业文明的农耕文化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孔子儒家的“仁爱”哲学为核心的既耕又读的耕读模式。
耕读文化的“耕”为我们所说的生存之本,而“读”是迁升之路,可以说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态表现之一。
关于耕读文化的概念,河北大学管理学院霍志玮在其《耕读文化依旧灿烂》中指出:耕读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以儒家的“仁爱”哲学为内核的亦耕亦读的文化模式,亦所谓忠臣孝子,读书耕田者也。
中国的耕读文化发源于封建社会早期,内可以概括为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互作用,从而可以感受深入自然、既耕又读的情境。
①因此,我们以为,所谓耕读文化,即是在既从事农业劳动(或者本人并没有或实际没有多少参与劳作)又读书或教学的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有关耕读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总和,耕读是一种生存状态,又是一种生存方式。
其基本内涵是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相结合,达到保证家庭、家族、宗族的生存与发展和光宗耀祖的实际目的及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读、通达义理的境界。
中国耕读文化它产生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汉魏时期、鼎盛于唐宋时期。
我们研究其实质,中国耕读文化就是产生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以“半耕半读”的形式,将山水田园与既耕又读相辅相成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文化模式。
古代一些知识分子其实就是这种以这种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从而铸就了一种耕读文化。
古代的的耕读文化,表达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理想。
耕读文化是中国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特殊的农耕时代的文化结果。
耕作可以致富,读书可耀族,是中国古代农耕时代一种十分普遍的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
2、耕读文化的起源我国古代的耕读文化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Inheritance of Farming-reading Culture in Ethnic Areas :A Case Study of Gaoyi Village in HunanHE Hui ⁃min(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Abstract :Gaoyi ancient village is a typical ancient village with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The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was formed by the northerners who moved to the south and integrated with the local culture.The inheritance of farming -reading culture in Gaoyi area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lifestyle of farming and business ,the pursuit of pursuing an official career by readingbooks ,and the pursuit of self-cultivation and seclusion.The thought of farming-reading culture has its unique charm and valu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spiritual home in modern civilized society.Key words :farming-reading culture ;national regions ;Gaoyi village ;cultural inheritance耕读文化在民族地区的传承———以湖南高椅村为例何慧敏(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地处湘西民族地区的湖南高椅古村,是典型的具有耕读文化传统的古村落。
耕读文化主题
耕读文化主题是指一种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承和积累的文化理念。
耕读的“耕”,是指耕耘,即勤劳耕种,不断地积累和传承文化知识;“读”则是指阅读,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耕读文化主题强调的是文化的持续性和传承性,认为文化知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需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同时,也强调了人们在学习和传承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不断地耕耘和修剪,方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耕读文化主题对于人们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1 -。
耕读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与价值。
耕读文化强调农耕与读书的重要性,它代表了一种勤劳务实和求知进取的精神。
耕读文化强调农耕的价值。
农耕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耕读文化强调农耕的重要性,是因为它教会人们勤劳劳作,培养了人们的责任心和毅力。
在农耕中,人们需要耐心等待季节的变化,照料庄稼的生长,这培养了人们的耐心和细心。
同时,农耕也需要人们不断学习新的农耕技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种持续学习的精神正是耕读文化所倡导的。
耕读文化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人们思想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耕读文化鼓励人们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以扩大知识面和提升自己的素养。
通过读书,人们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见识。
同时,读书也是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耕读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农耕和读书,它还包含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精神和价值观。
耕读文化强调勤劳、诚实、谦虚、尊重和孝顺等美德。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耕读文化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鼓励人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
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种勤劳劳作和求知进取的精神。
耕读文化强调农耕和读书的重要性,并倡导一系列美德和价值观。
通过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我们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心、毅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耕读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耕读文化是指以农耕和读书为核心的一种文化传统,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价值。
耕读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耕读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耕读文化强调勤劳和思考的重要性。
耕耘田地需要农民付出辛勤的劳动,而读书则需要人们努力学习和思考。
耕读文化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勤奋努力的劳动和不断的学习思考,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和进步。
耕读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农耕和读书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因此耕读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农民需要在田地里耕作,但也要在家庭中履行家庭责任,确保家庭的和谐。
而读书则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时间,这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耕读文化注重传承和发展。
耕读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智慧。
耕读文化强调传承和发展,通过学习和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之与时俱进。
耕读文化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农耕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它需要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读书则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思考,也需要人们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耕读文化告诉我们,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耕读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价值。
耕读文化强调勤劳和思考的重要性,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传承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传承和发展耕读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耕读文化的现实意义耕读文化是指以农业生产和读书学习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形态。
在中国,耕读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农业现代化耕读文化的核心是农业生产和读书学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耕读文化对农业生产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农民能够发掘出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耕读文化也能够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速度,为现代城市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产品。
二、弘扬民族文化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弘扬和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从先秦时期的农书到各种农业诗歌、谚语,从诸葛亮的农业战略到乡村图画,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农业的关注和热爱。
耕读文化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口口相传,将这种文化传承到了今天,使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强化社会责任耕读文化中的“耕”和“读”,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农民通过耕作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书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
同时,耕读文化中也传承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得人们将个人利益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社会风气。
四、促进人的内心成长耕读文化是一种融合了实践和理论的文化形态。
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找到心灵的归属感,培养自己的思维智慧和审美能力。
耕读文化中的“耕”和“读”都需要人们具有坚定的意志和耐心的毅力,而这种锻炼也有助于人的内心成长。
同时,耕读文化中所强调的勤俭、崇尚道德等品质也有利于人的性格修养。
总之,耕读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文化形态。
通过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强化社会责任、促进人的内心成长等方面做出贡献。
第五章耕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内涵、作用和影响1、耕读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的发展是从农业文明的农耕文化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孔子儒家的“仁爱”哲学为核心的既耕又读的耕读模式。
耕读文化的“耕”为我们所说的生存之本,而“读”是迁升之路,可以说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态表现之一。
关于耕读文化的概念,河北大学管理学院霍志玮在其《耕读文化依旧灿烂》中指出:耕读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以儒家的“仁爱”哲学为内核的亦耕亦读的文化模式,亦所谓忠臣孝子,读书耕田者也。
中国的耕读文化发源于封建社会早期,内可以概括为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互作用,从而可以感受深入自然、既耕又读的情境。
①因此,我们以为,所谓耕读文化,即是在既从事农业劳动(或者本人并没有或实际没有多少参与劳作)又读书或教学的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有关耕读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总和,耕读是一种生存状态,又是一种生存方式。
其基本内涵是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相结合,达到保证家庭、家族、宗族的生存与发展和光宗耀祖的实际目的及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读、通达义理的境界。
中国耕读文化它产生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汉魏时期、鼎盛于唐宋时期。
我们研究其实质,中国耕读文化就是产生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以“半耕半读”的形式,将山水田园与既耕又读相辅相成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文化模式。
古代一些知识分子其实就是这种以这种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从而铸就了一种耕读文化。
古代的的耕读文化,表达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理想。
耕读文化是中国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特殊的农耕时代的文化结果。
耕作可以致富,读书可耀族,是中国古代农耕时代一种十分普遍的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
2、耕读文化的起源我国古代的耕读文化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耕读文化的现代意义耕读文化,是指以耕作和读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耕读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它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生命、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影响,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探索耕读文化的现代意义,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耕读文化的历史渊源耕读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周代,就有“读书为官,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耕读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文化。
在宋代,文化已经开始向广大民众普及,民间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明清时期,农民文化和读书人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的核心是以耕作和读书为主要内容,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生命的尊重和追求。
二、耕读文化的现代意义1. 弘扬中华文化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现代社会中,推广耕读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建设文化自信耕读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生命的尊重和追求。
这种文化传统,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从而建设文化自信。
3. 推进文化创新耕读文化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这种文化传统,可以为文化创新提供思想和方法的启示,促进文化创新的发展。
4. 促进城乡发展耕读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读书文化的融合,具有很强的农村特色和城乡融合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推广耕读文化,可以促进城乡发展,增强城乡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三、推广耕读文化的途径和方法1. 加强耕读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加强耕读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是推广耕读文化的重要途径。
可以在学校、社区、乡村等地开展耕读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耕读文化的知识,提高人们对耕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它结合了农业生产和文化知识,强调“耕”与“读”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耕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重视劳动与知识的结合:耕读文化强调劳动与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劳动是获取物质
生活的基础,而知识则是提升精神境界的关键。
这种思想体现了对人类全面发展的关注,突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2.弘扬传统农耕文化: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代表,它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
顺应,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3.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耕读文化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认为简单的生活能够带来内
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种生活方式提醒人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要关注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4.培养勤劳、诚实的品质:耕读文化强调勤劳、诚实等品质的培养,认为这些品质是
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通过耕读文化的熏陶,人们可以培养出勤奋、踏实、诚实的品质,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耕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
历史和文化信息。
通过传承和发展耕读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通过传承和发展耕读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和文化支撑。
湖南高椅村深藏千载待君问高椅古村位于湖南高椅古乡境内。
因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师椅而得名。
这里曾是水陆交通枢纽,是历史闻名的烟土之路的必经之地。
连接家家户户、村与村的道路纵横交错,宛如网状,如入迷宫。
高椅古村鸟瞰历史文化高椅古村,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建筑村落,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和“民俗博物馆”。
古村现保存有明洪武13年到清光绪7年(1380—1881)连续500年间的古民建筑104栋,总建筑面积19416平方米。
古村现有住户594户,2205人,其中85%的地村民为杨姓,侗族。
系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
古村马头墙民居特色高椅古村无论从古民居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还是建筑的形态特点、以及内部结构与周围山水园林、地形水系的关系,都有着极具特色的人文形态,有着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高椅古民居建筑的自然选位符合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学说。
古村建筑整体布局按梅花状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将古村分成了五个自然村庄。
由于地形地物复杂,几百年来,这个村子从未受过土匪、强盗的骚扰。
古村民居古村建筑为木质穿斗式结构的两层楼房,四周封有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封闭的庭院,当地称为窨子屋。
这种建筑因为是高墙封闭,仅开小窗,有防风、防火、防盗的特殊功能。
近百年来,高椅村尚没有一家失火殃及四邻的先例。
建筑在防火、防潮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地基用小青石砌筑,高出地面六十公分,有较深的排水沟,房屋密集区还设有下水道和水塘。
红黑鱼塘开凿于清朝嘉庆末年。
左塘是用来养观赏鱼,故名红鱼塘。
右塘用来喂养食用鱼,故名黑鱼塘。
两池塘与村内的排水系统相通,是村落排水系统的一个蓄水池。
虽然整个村子是以木质建筑为主,但由于高墙封闭,下水道纵横,高椅得以防火、防潮,使这些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历经六百多年不朽。
高椅古村古巷文化底蕴高椅文化积淀深厚,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古建文化、侗文化、民俗文化、巫傩文化、宗教文化和耕读文化。
高椅古村:书香门第,耕读传家
尹忠
【期刊名称】《民族论坛》
【年(卷),期】2009()5
【摘要】乘车离开湖南西部的会同县城向东行驶,茂密的树林,翠绿的山峦就便
如同画卷展现在了眼前。
在丛林与山路上颠簸了大约50公里后,就会出现一幅醉人的画面,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一座古色古香的村子闲散地躺在群山的怀抱当中,一条激湍的河水穿山绕岩而来,蜿蜒到山堂脚下,又巧妙地一“弓”,银光闪闪地摆在一块平阳面,如同一条玉带松松地缠绕着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山村。
这就是高椅古村了。
【总页数】2页(P14-15)
【关键词】古村;门第;耕读;湖南西部;世外桃源;县城;乘车;山村
【作者】尹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3;K239.21
【相关文献】
1.耕读为本清白传家——品读连城培田古村落文化 [J], 罗卫宏;
2.700年的高椅窨子屋下的耕读传家 [J], 周一渤
3.洛阳孟津魏家坡古村落“耕读传家”文化景观研究 [J], 杨晓帆;敖敏华
4.“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从“耕读传家”、“书香门第”到“藏书世家” [J], 徐雁;;
5.苍坡中国最美的古村落(二十六) 千年苍坡,耕读传家 [J], 陈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葛欣旭
【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卷),期】2022()16
【摘要】以耕读文化为研究对象,首先剖析了耕读文化对中国的家训理念、农学思想、文学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继而以明清时期古村落—山西省高平市苏庄村和
河南省博爱县寨卜昌村为例,阐述耕读文化在传统古村落中的形成发展和遗存现状。
最后指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耕读传统回归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耕读
文化遗产提出了对策建议。
【总页数】4页(P170-173)
【作者】葛欣旭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图书馆与青少年阅读研究专题开篇语
2."耕读传家"与"诗
书继世"——试析《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一书的特点和成就3.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全民阅读推广背景上的家庭书香氛围的重建4.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记柳宗元和柳氏民居5.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耕读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耕读文化是指农业社会中农民通过务农和读书学习的一种文化传统。
它强调农民应该在耕作的同时,注重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耕读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体现了农民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关注。
耕读文化强调农民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学习。
农民通过读书学习,可以了解农业生产的最新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民不仅要了解土地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长规律,还要学习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通过学习,农民可以根据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耕读文化注重培养农民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农民通过读书学习,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会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改善。
农民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耕读文化强调农民要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农民通过读书学习,可以了解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他们会注重诚信守约,尊重他人,乐于助人。
农民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耕读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于提倡农民注重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
培养,以及道德品德的塑造。
它强调农民要在农业生产的同时,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耕读文化不仅促进了农业的科学发展,也提升了农民的个人素质和社会地位。
通过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农民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耕读文化的现代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城市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
在这些问题中,文化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而耕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耕读文化的概念及历史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它是指农民在农闲时期,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进行读书、写字、讲学等文化活动的一种文化形态。
耕读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农民们常常在田间地头、山林溪涧等地方,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进行读书、写字、讲学等文化活动。
这种文化形态,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也为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耕读文化的现代意义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耕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现代社会中,耕读文化仍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
通过弘扬耕读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2、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乡村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人才流失、资源匮乏、文化消失等。
而耕读文化作为一种乡村文化的形式,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通过耕读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3、提高农民素质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而耕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通过耕读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4、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而耕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耕读文化,可以让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耕读文化的现代发展耕读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
中国耕读文化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耕读文化传统,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农耕生活和知识学习的重视。
耕读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
在中国古代,耕读文化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人们通过农耕生产来维持生计,并
通过读书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耕读文化强调了农民的劳动精神和知识追求,同时也强调了农耕文明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耕读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的人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虽然农耕生产的比重已经大大减少,但是耕读文化传统仍然对中
国人民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耕读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他们注重劳动,尊重知识,弘扬传统文化,这种精神一直贯穿着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
耕读文化传统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正是耕读文化传统的体现。
耕读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劳动和知
识的追求,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耕读文化传统,注重劳动,尊重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章耕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内涵、作用和影响1、耕读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的发展是从农业文明的农耕文化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孔子儒家的“仁爱”哲学为核心的既耕又读的耕读模式。
耕读文化的“耕”为我们所说的生存之本,而“读”是迁升之路,可以说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态表现之一。
关于耕读文化的概念,河北大学管理学院霍志玮在其《耕读文化依旧灿烂》中指出:耕读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以儒家的“仁爱”哲学为内核的亦耕亦读的文化模式,亦所谓忠臣孝子,读书耕田者也。
中国的耕读文化发源于封建社会早期,内可以概括为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互作用,从而可以感受深入自然、既耕又读的情境。
①因此,我们以为,所谓耕读文化,即是在既从事农业劳动(或者本人并没有或实际没有多少参与劳作)又读书或教学的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有关耕读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总和,耕读是一种生存状态,又是一种生存方式。
其基本内涵是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相结合,达到保证家庭、家族、宗族的生存与发展和光宗耀祖的实际目的及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读、通达义理的境界。
中国耕读文化它产生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汉魏时期、鼎盛于唐宋时期。
我们研究其实质,中国耕读文化就是产生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以“半耕半读”的形式,将山水田园与既耕又读相辅相成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文化模式。
古代一些知识分子其实就是这种以这种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从而铸就了一种耕读文化。
古代的的耕读文化,表达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理想。
耕读文化是中国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特殊的农耕时代的文化结果。
耕作可以致富,读书可耀族,是中国古代农耕时代一种十分普遍的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
2、耕读文化的起源我国古代的耕读文化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
②”这话的意思是:人从事于学道,不谋求食品。
耕读作业,也会有挨饿的时候;学习,就会得到荣华富贵升①霍志玮:《耕读文化依旧灿烂》,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年6月。
②《论语·卫灵公》。
官发财。
据各方证实,这就是文字记载的所谓“耕读”的最早的源头。
在儒家学者看来,“学而优则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只耕作不读书,无法走向功成名就的仕途。
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有过治理国家安定百姓的观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
孟子在《梁惠王上》也有过相关论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些观点都可以看作是“耕读文化”的文本阐释。
“耕”指务农,“读”为读书和入仕。
“耕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趋向,意味着高尚与超脱,是古代知识分子陶冶情操、追求独立意识的精神寄托。
其基本内涵是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相结合,达到保证家庭、家族、宗族的生存与发展和光宗耀祖的实际目的及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读、通达义理的境界。
耕读文化中的耕与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二者之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耕为本务,读可荣身。
”“耕为衣食之本源,读乃圣贤之根柢”。
耕是农民的生活之本,也是读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读是耕的价值取向,是农家子弟仕进的唯一出路。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农家子弟的最高理想和宗族荣誉。
3、耕读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繁荣发展,春秋战国以后,逐渐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标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有一种提倡耕读传家,以耕读而感到荣耀。
我们知道,南北朝之后,特别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张履祥在《训子语》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
可以知道前人逐渐认识到重视既耕又读这种文化模式。
刘邦的故乡是丰县、沛县,隶属楚国,其实刘邦就生在半耕半读家庭,当时耕读及其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十分盛行。
刘邦的父亲和兄长也都是种地能手,也是一个农业专家。
但是他父亲又让子弟读书,刘邦曾和其兄弟一起就读私塾,他的四弟刘交是当时著名文学家,《史记》里是这样介绍刘邦的,说刘邦读书成绩优秀,是半耕半读考取的官吏。
刘邦作为亭长,其家庭仍未离开农耕,《史记》中有一段话介绍说,刘邦的夫人吕后也善于耕田锄草。
汉文帝是刘邦的继位人,也曾经发布诏令:“农,天下之本也。
”他宣布要亲自耕种。
又下诏谕:“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
①”并形成制度,贯彻执行。
汉代的皇帝从刘邦开始,就十分重视要求皇子勤学读书。
而汉①《汉书·文帝纪》十三年诏。
武帝可以说是一个既重视农耕又重视读书教育的皇帝,提倡儒家教育。
同时又在上林苑试种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成功推广。
由于汉武帝耕读并重,使汉代耕读人家培养了人才。
从春秋时期以来的漫长时期,耕读文化在不断的繁荣发展,但是耕读文化在唐宋时期更为成熟。
耕读文化可以说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模式。
陶潜作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卧起弄书琴,园菜有余滋。
”详实介绍自己从事耕读的非凡乐趣。
古代耕读教育培养出来更多的是知书达理的农民,而有文化有、有知识的农民和农业生产则是农耕生产进步和农村经济昌盛的基础。
到了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作《朱陈村五言》一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可见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朱陈村村民读书只是为了“徒学见是非,祗自取辛勤”。
历代圣明的帝王都是重视农业与农耕教育。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非常重视农耕,贾思勰出身在既耕又读之家,撰写了著名的《齐民要术》。
明代的徐光启也出身在半耕半读之家,他把长期的农业经验整理为《农政全书》。
清朝康熙皇帝也一个农学家,他自己在中南海丰泽园种了一块地,成功培育了一个水稻新品种,这个历史上都有记载。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也是重视耕读。
可见,耕读文化对于传统中国的重要性。
4、耕读文化的作用及影响中国传统耕读文化对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的学者常常从农耕实践中提炼哲学思想,《吕氏春秋·审时》提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天也”。
《淮南子》:“上因天时,下尽地才,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
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力,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过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有理论修养,有农业生产经验,有条件完成从农业到农学思想到哲学思想的提升。
对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价值观念、科学思维及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中国传统耕读文化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古农书。
中国的古农书,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是其它国家少有的。
古代的农书大都出自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之手。
他们熟悉古代典籍,有写作能力,又参加农业生产,有农业生产知识,具备写作农书的条件。
崔寔出自清门望族,少年熟读经史,青年时经营自己的田庄,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了《四民月令》这一部月令体农书;张履祥在家既教书又务农,他说“予学稼数年,咨访得失,颇知其端”,“因以身所经历之处与老农所尝论列者,笔其概。
”48 岁时写成了《补农书》。
尤其是在动乱时期,反而出现较多的农书。
不少知识分子失去做官的机会,或不愿在动乱时做官,于是在乡间务农,边耕边读,有些人将自己的心得写出来,就成了农书。
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也影响了文学艺术创作,造就了反映农村生活、反映农民喜怒哀乐的作品及田园诗的辉煌。
晋代陶渊明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很不平静。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多用《老子》、《庄子》的典故。
但他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受此影响,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创作出了大量的反映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耕读文化的精华,对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深远。
此外,耕读文化也促进了民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造就了许多农家寒门士子跻身于社会上层。
科举时代,“耕读传家”对农家具有巨大吸引力,“耕”是生存之本,“读”是进身之阶,是乡民攀登社会阶梯的唯一途径。
著名古村落研究、保护专家陈志华教授对此深有体会:“看到古村落的义塾和书院,看到那巍然高耸的文昌阁和文峰塔,看到宗祠前为举人、进士树立的旗杆和村口的牌楼,看到住宅槅扇窗上精细的‘琴棋书画’或者‘渔樵耕读’的雕刻,你才能真正理解农村的‘耕读文化’,理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之梦在农村的重大意义”。
在已逝去的年代里,耕读不仅仅是属于文化层面的田园牧歌,它是家族的头等大事,是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涵。
他们晴耕雨读、春耕冬读,秀者抱经、朴者负耒,众多寒门细族在这种耕读的秩序下崛起于阡陌陇亩之中。
耕读文化思想是历代以来家族管理的基本文化理念,耕读文化在许多大家族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影响,家族经营中的耕读文化思想反映出中国历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呈现出家教思想的光辉,至今都值得世人的尊重。
农业是这些家族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的依靠。
耕读文化思想不是简单继承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以农为本”,“学而优则仕”等思想,而是在近代开放的大环境下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为人处事的经验,将传统耕读文化近代化,并用它来作为持家兴族强国的根本之道。
耕读社会、宗族社会是中国农村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从文化功能和价值角度来看,在耕读社会、宗族社会时期,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反映了耕读文化、宗族文化,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是中国农村封建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
耕读文化思想对国家、对家族的影响意义深远,许多执政者以耕读文化理念为导向治家处事,家族成员之间,和睦共处,和谐共生,久盛不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耕读文化思想的积极影响,因此耕读文化思想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二、中原耕读文化的南迁与本土原生文化的融合区域传统耕读文化的异常变化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直接关。
黄河中下游及长江沿岸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唐中叶之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分布在黄河流域,呈现出“南轻北重”的格局。
东汉末年到三国末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迁徙到相对稳定安全的南方,黄河流域人口比例由80%下降至约60%。
从西晋到南宋,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三次更大规模的人口南迁,经济文化的重心相应地完成了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耕读文化也开始由中原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