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郁证

郁证

郁证
郁证

郁证(轻度抑郁发作)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物梗塞,不寐等。以情志内伤为主要因素,病机发展以气郁为先,进而变生它郁。

2.西医诊断标准:轻度抑郁发作(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

(1).抑郁发作须持续至少2周。

(2)在病人既往生活中,不存在足以符合轻躁狂或躁狂标准的轻躁狂或躁狂症状。

(3)须除外的常见情况:此种发作不是由于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或任何请执行精神障碍所致。

①符合F32抑郁发作一般标准。

②至少具有下述三条症状中的二条:

a.抑郁心境,对个体来讲肯定异常,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里,且几乎每天如此,基本不受环境影响,持续至少2周;

b.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

c.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

③附加下述症状,共计至少四项:

自信心丧失或自卑;

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和不恰当的罪恶感;

反复出现死的想法,或任何一种自杀行为;

主诉或有证据表明存在思维或注意能力降低,例如犹豫不决或踌躇;

精神运动性活动改变,表现为激越或迟滞(主观感受或客观证据均可);

任何类型的睡眠障碍;

食欲改变(减少或增加),伴有相应的体重变化。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痞,面色晦暗,嗳气频作,善太息,夜寐不安,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心脾两虚证: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神疲,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自汗,纳谷不化,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

3.气结痰阻证: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沉默寡言,多痰,口黏,咽中如梗,或惊恐不安,夜不能寐;舌尖边红,苔腻,脉弦滑。

4.脾肾阳虚证:情绪低沉,精神不振,面色咣白,畏寒喜暖,肢冷踡卧,疲惫身重或周身疼痛,便溏,或男子阳痿,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

5.肝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口干而苦,大便秘结,或头痛,目赤,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解郁。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

(1)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0g,白芍15g,香附10g,枳壳10 g,当归10 g,陈皮10g,

绿萼梅10g,百合30g,合欢花10 g,徐长卿15 g,佛手10 g,川芎10g,生甘草10g。(2)解郁合剂1号。白蒺藜20g,柴胡15g,香附15g,栀子10g,连翘10g,淡豆豉10g,郁金20g,合欢皮30g。

加减:肝火上炎而见头痛、目赤、耳鸣者加,菊花、钩藤清热养肝;肝气乘脾而见腹胀痛者,加苍术、厚朴、茯苓;气滞血瘀者,加当归、丹参。

2.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

(1)归脾汤加味。党参15g,茯苓12g 、白术12g,黄芪20g,当归12g,远志10g,郁金10g,酸枣仁30 g,木香10 g,龙眼肉15 g,大枣12 g,甘草10g。

(2)解郁合剂3号。白蒺藜20g,柴胡15g,香附15g,淡豆豉15g,葛根20g,甘草20g,郁金20g,合欢皮30g,生百合30g,当归10g,山药10g,黄芪10g。

加减:若头痛加川芎,食滞腹胀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

3.气结痰阻证

治法:舒肝解郁,行气化痰。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

(1)半夏厚朴汤加温胆汤。半夏10g,枳壳10g,厚朴10g,川楝子10g,白芍10g,青皮10g,陈皮10g,苏叶10g,竹茹10g,茯苓10g,甘草6g。

(2)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生姜15g,党参20g,桂枝10g,茯苓15g,半夏15g,大黄3g,大枣2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磁石20g(先煎)。

4.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理气开郁。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

(1)附子理中丸合金匮肾气丸加减。炮附子10g,党参30 g,炒白术10g,炮姜6g,炙甘草10g,桂枝3g,熟地黄10g,山药15g,山茱萸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枳壳10g,香附10g,柴胡10g。

加减:肢体浮肿者,加猪苓10g,车前子10g;食少,痰多者,加半夏10g,陈皮10g;腰膝酸软、畏寒神怯者,加续断10g,鹿角片10g,狗脊10g。

(2)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合潜阳丹加减。柴胡10g,黄芩10g,生姜15g,党参20g,桂枝10g,茯苓15g,半夏15g,大黄3g,大枣2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磁石30g(先煎)、干姜15 g,熟附子15 g,肉桂5g(焗服)、炙甘草15g。

5.肝郁化火证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

(1)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10g,白芍20g,香附10g,陈皮10g,当归10g,白术10g,丹皮

1 0g,栀子10g,生石膏60g,菖蒲10g,天竺黄10g,川芎10g。

(2)自拟解郁清火方加减。丹皮10g,栀子10g,夜交藤30g,白芍15g,远志15g,香附5g,郁金15g,知母30g,川芎10g,酸枣仁30g,柏子仁15g,珍珠母30g,生龙齿30g,麦冬10g,百合15g。

加减:热势较甚,口苦,大便秘结甚者加大黄5g;头痛、目赤、耳鸣者加钩藤30g,菊花10g,蔓荆子10g;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去原方中川芎之温燥,加生地20g,山药15g。(二)辨证选择中成药

乌灵胶囊、逍遥丸、解郁丸、银杏叶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舒肝解郁胶囊等。

(三)针灸治疗

1.肝郁气滞证

取穴:百会、印堂、神门、内关、太冲、大陵、期门、肝俞,太冲、期门。

操作:针刺用泻法,肝俞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2.心脾两虚证

取穴:脾俞、胃俞、神门、足三里、心俞、太冲。

操作:毫针刺,百会、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太冲、期门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气结痰阻证

取穴:期门、肝俞、丰隆、膻中、足三里、太冲、内关。

操作:毫针刺,膻中、内关用平补平泻法,期门、肝俞、丰隆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4.脾肾阳虚证

取穴:百会、四神聪、神庭、脾俞、肾俞、灸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中等刺激强度,留针30分钟,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肝郁化火证

取穴:百会、印堂、神门、内关、太冲、行间。

操作: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四)特色疗法

1.中医五行音乐疗法

(1)肝郁气滞证:

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疏肝;若患者有实证表现,亦可选用徵调而泄肝。每日治疗1~2次,每次30分钟,4周,共治疗20次结束。

(2)心脾两虚证: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以健脾养血;和/或徵调式乐曲,人心养心。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4周,共治疗20次结束。

(3)气结痰阻证:角调式乐曲,有疏肝之功;配合宫调式乐曲,可入脾,以健脾气,助运化,两者合用以达到疏肝健脾,理气化痰之功。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4周,共治疗20次结束。

(4)脾肾阳虚证:宫调式乐曲,可入脾;羽格式乐曲,可入肾。两者合用以温补脾肾。每日治疗1~2次,每次30分钟,4周,共治疗20次结束。

(5) 肝郁化火证:角调式乐曲,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疏肝;羽调式乐曲,可入肾。两者合用以疏肝火,滋肾阴。每日治疗1~2次,每次30分钟,4周,共治疗20次结束。2.中医系统心理疗法

(1)准备阶段

由一个心理医生从生活、学习、工作经历、兴趣、爱好、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要求患者根据线索提供生活中较为详细的病情发展资料和生长过程中所遇及的生活事件以及家庭其他成员抑郁症患病情况的资料。

(2)治疗阶段

第1次治疗:对伴有疑病症的患者以中医疏导疗法进行心理疏导;

第2次治疗:如果患者在患抑郁症之前患有或同时伴有恐怖症时,先运用各种诱导法使患者进入入静状态,系统脱敏疗法进行脱敏治疗,使其先摆脱恐惧心理症状。

第3次治疗:在强化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针对病因进行分析,以解除其焦虑情绪。

第4次治疗:运用诱导暗示治疗方法,放松诱导法或快速诱导法:使病人进入入静状态;在入静状态中采用疏导疗法,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资料和每个人不同的生长情况,发现其童年时期潜意识的内隐学习而得的内隐认知,所形成的错误的认知观念是导致抑郁障碍被试者知觉、编码、回忆、刻板印象错误的根源,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干预方法矫正内隐认知。或者对童年经历的恐怖事件进行脱敏和疏导,或对童年的创伤进行认知领悟疗法治疗,使其摆脱原来的幼稚思维和内隐认知的影响。

在进行以上各种心理治疗以后,继续利用暗示诱导和意念想象疗法,使患者产生心身放松与愉悦的感觉,每次30分钟;然后进行生物反馈治疗30分钟。同时与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共同制定每天的生活、学习或工作计划即日程表,每天要求患者按照制定的日程表执行。(3)自我调整阶段

同时把意念想象疗法配音乐制作成录音带或光盘,让患者带回家中,每天2次,每次30~60分钟。以上是中医系统心理疗法的基本程序,但由于心理治疗的复杂性,治疗中可根据被试者的不同情况、复杂程度以及心理变化情况允许对心理治疗措施进行适当的调整。3.理疗

使用脑波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其原理是依据脑波同步及经络平衡原理用特殊编制的声、光信号频率变化的影响,来调节、平衡人体的脑电活动水平及兴奋水平,从而使患者缓解压力,消除紧张,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消除疲劳,以提高患者的思维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1)治疗环境与治疗用品的准备:①治疗室的环境应整洁舒适,光线柔和,通风良好,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②治疗用品有脑波治疗仪(HK-5004)、脉冲电极、治疗眼罩、耳机、治疗椅等。

(2)操作程序:①检查治疗设备是否完整有效,用品是否齐全。②让患者躺在治疗椅上,取半卧位。嘱患者微闭双眼,戴上治疗眼罩、耳机。上肢的神门穴、大陵穴或内关等经络穴位配用治疗电极,用低频电脉冲进行穴位刺激。③嘱患者全身放松,安静地体验与感受治疗程序的变化。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治疗仪器上选择不同的治疗程序。每次使用30~60分钟,10次为1疗程。

4.静坐疗法

分四个步骤:

(1)打坐正身。打坐正身讲究姿势正确,安稳协调,身体端正,两侧对称,四肢自然,目不斜视,耳无外听。

(2)入静收心。此阶段为静坐疗法之关键,要求静居一处,收心于内,排除杂念,使杂念归于正念,由正念而止念,由止念而无念,力争进入“一念不生,寂然不动”之境界。(3)意念循行。此阶段要让意念在入静后沿督脉而上,再循督脉而下,此阴阳两脉有助于调和气机,阴平阳秘,意守集中。

(4)意守丹田。依次止念意收上、中、下丹田,凝神安息,心目内注,达到超然。每静坐一次60分钟,每天2次(中午和晚上入睡前)。4周为1个疗程。

5.电针

百会与印堂,神庭与四神聪组成两组处方,交替使用。在针刺的穴位上接G 6805-1型电针治疗仪,输出波型为连续波,80~1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通电50分钟。每日1次,每周6次,5周为1个疗程。

6.耳针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将王不留行籽压于耳穴,用胶布固定,嘱患者定时按压,每日3次,每次3-5分钟。能疏通气血,安神定志。

取穴:心、肝、脾、肾、内分泌、交感、神门等。

7.温灸

将艾条点燃靠近双侧足三里,以温热为度。能温补脾胃,温通经络。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

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效,≥25%为有效;<25%为无效。

2.中医证候评定量表评定疗效

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效,≥25%为有效;<25%为无效。(二)评定方法

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见附表1),每周评定1次。

2.中医证候评定量表(见附表2),每周评定1次。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证论治,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伤及的脏腑及气衄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郁证本为精神因素刺激而发病,因此,精神治疗也十分重要。 1.肝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旋覆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法半夏陈皮 2.气郁化火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 龙胆草大黄黄连吴茱萸菊花钩藤刺蒺藜 3.痰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生甘草薄荷煨姜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4.忧郁伤神证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物:甘草准小麦大枣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牡蛎当归 白芍

刘祖发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内科病的经验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5), 290-29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ef17081209.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ef17081209.html,/10.12677/tcm.2018.75049 Professor Liu Zufa’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 with “Shengjiang San” Qiao Zhao, Zufa Liu* 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Received: Aug. 21st, 2018; accepted: Aug. 29th, 2018; published: Sep. 5th, 2018 Abstract The “Shengjiang San” comes from Yang lishan’s treatise on typhoid fever and pestilence. The teacher ha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by using his idea and sticking to his prescription. In this paper, three cases of cardiac neurosi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bronchial asthma were selected for treatment. Keywords “Shengjiang San”, Clinical Experience 刘祖发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内科病的经验 赵巧,刘祖发*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8月21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5日 摘要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系温病名方,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 老师遵其意、守其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文章分别择其治疗心神经症、肠易激综合症、支气管哮喘3例治验,阐述了老师应用升降散的经验,并进行了理论探讨。 *通讯作者。

浅析朱丹溪六郁证治特点

浅析朱丹溪“六郁” 2012级研究生许铮 摘要:丹溪对郁证论治尤具特色,认为气血郁滞是诸病的共同病机,在郁证具体病证的辨析上创六郁之说,并创立了越鞠丸统治诸郁,开创了一种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合而治郁的方法。 关键词:朱丹溪;郁证;六郁;越鞠丸 六郁之因 气郁,常因所愿不遂,或突受刺激,或贫窘所迫,或暴怒所伤,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过所造成。湿郁,常因雨露岚气侵袭,或坐卧湿地,或汗出湿衣所造成。血郁,常因七情内伤、郁结日久波及血分,或因跌扑外伤所造成。热郁,常因阴虚生内热,或者胃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内而发热,六郁独不言风寒,是因为风寒常郁而化热,这也是热郁的重要病因。食郁,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味所造成。痰郁,常因脾虚等原因造成痰湿留滞而成。“六郁”又可相继而生,气郁可导致湿滞,湿滞日久可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 六郁之证 郁病多在中焦。中焦即脾胃,胃为水谷之海,法天地,生万物。人身之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都是胃气的别称。脾胃居中,心肺在上,肝肾在下。六淫、七情、劳役妄动,常导致脏气不和,而有虚实克胜之变。而中气之病常先于四脏,一有不平,中气不和而先郁,再加上饮食失节,积于脾胃,所以中焦致郁者多。 六郁之症 《丹溪心法》中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血、痰之病也多兼郁,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失治误治而成郁。 气郁者,胸胁痛。肝舍于惏胁,故胁痛多属于肝。“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左胁多由怒伤或瘀血而作痛,右胁多由痰积或气郁作痛。尽管如此,痰气也有流于左胁者,但多与血郁相兼而痛。血积也有伤于右胁者,但多由脾气衰所致。 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郁滞不通故痛,湿为阴邪,故得温则痛减,得寒则加剧。 痰郁者,动则喘。肺气不清,痰郁结成黏块,凝滞喉间,咯咳难出,多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随气而升,被火邪熏蒸,日久则成郁结,非中焦脾胃虚弱所致之湿痰可比,治须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而散凝结之痰,取效缓慢,且非半夏、茯苓等药所能治。 热郁者,瞀闷,小便赤。热郁之病,其脏应心,心火移热于小肠故小便赤;热炎上焦则瞀闷。热在五行属火,火性炎上,怫逆不遂则郁。故凡瞀闷目赤,少气疮疡,口渴溲黄,卒暴僵仆,呕哕吐酸,瘛疭狂乱,都是热郁证或热极化火的表现。 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血郁则气道涩滞,四肢得不到气血的充分濡养,故常自觉疲乏无力。饮食尚可,郁血随便而出故便红。 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饮食积滞化热故嗳酸,腹有饱胀感,食不能入。 预后转归 郁为燥邪,故常导致肺气失宣,影响全身气机的正常升降。“六郁”日久,中焦不能运化,甚者可致精血干涸、肌肉消瘦、骨蒸潮热、女子经闭、乳岩项疬等,而成郁劳之症。解郁之法

抑郁症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2008 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已将抑郁症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三大病因,并预测到 2030 年,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一大病因。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其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难以预测其病程和预后,以及患者对治疗反应不同,这些都给抑郁症的检测,诊断以及治疗带来了挑战。 2018 年,发表在 Lancet 上的一篇关于抑郁症的综述从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疾病管理以及治疗等方面对抑郁症的现状进行了介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综述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流行病学诊断学要点 1. 不同国家,抑郁症的 12 个月患病率差别较大,但总体上约为 6%,终生患病率为 15%-18%,这意味着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会经历一次抑郁发作。 2. 女性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大约是男性的两倍。 3. 虽然超过一半受抑郁发作影响的患者在半年内恢复,并且在一年内此比例接近四分之三,但相当大比例(高达 27%)的患者无法康复并继续发展为慢性难治性抑郁症,这取决于患者的基本特征及其治疗方式。 诊断学要点 1. 诊断主要依据两类诊断系统: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主要依赖于一些关键症状的识别。需要持续两周以上,并常伴有功能损害。 2. 抑郁症的症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情感、植物神经系统以及认知症状。但是这些症状同样出现在其他精神疾病中,因此,对于抑郁症的检测是非常困难的。另外,需要与双相情感障碍鉴别。 另外,睡眠、体重和食欲在抑郁症中通常是减少的,但有时候也可能增加,当怀疑为抑郁症时,应记录其有无自杀想法、计划或企图等。 3. 专业人士还需要记录抑郁发作的严重程度,何时首次出现 (发病),以及是否已缓解 (状态)。 病理学要点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练习题

第二十八单元郁证 一、A1 1、郁证主要的病因是 A、情志内伤 B、感受外邪 C、饮食所伤 D、胃失和降 E、肝气上逆 2、郁证的形成常以何者为先 A、血郁 B、火郁 C、痰郁 D、食郁 E、气郁 3、郁证的发生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受累之脏为 A、心、肝、肾 B、肝、心、脾 C、肺、心、肝 D、肺、脾、肾 E、心、肺、肾 4、各证型的郁证均可出现 A、血郁症状 B、湿郁症状 C、气郁症状 D、热郁症状 E、痰郁症状 5、郁证肝气郁结证的最佳选方是 A、四逆散 B、柴胡疏肝散 C、越鞠丸 D、逍遥散 E、小柴胡汤 6、郁证心神失养证的最佳选方是 A、知柏地黄丸 B、清金化痰汤 C、甘麦大枣汤 D、泻心汤 E、龙胆泻肝汤

7、半夏厚朴汤适用于郁证的哪一证型 A、肝气郁结证 B、气郁化火证 C、痰气郁结证 D、心脾两虚证 E、心肾阴虚证 二、A2 1、患者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其治法是 A、益气养血 B、补肾宁心 C、养心安神 D、解郁化痰 E、疏肝解郁 三、B 1、A.柴胡疏肝散 B.丹栀逍遥散 C.半夏厚朴汤 D.甘麦大枣汤 E.龙胆泻肝汤 <1> 、郁病心神失养证的治疗宜选用 A B C D E <2> 、郁病痰气郁结证的治疗宜选用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郁证的病因:七情所伤、思虑劳倦、脏气素虚。其中以情志因素最为主要。【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E 【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郁证的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 【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郁证以气郁为先。 【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5、

“火郁发之”理论源流及临床价值-周丽,贺龙刚

81 第17卷 第5期 2015 年 5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7 No. May,201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 世对此续有阐发。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火郁证”主要以升散、透达、疏导、宣通等法治疗,使气机畅达,火郁自散。凡以升散透达之法治“火郁证”者,均属“火郁发之”的理论范畴。 1 “火郁发之”理论之源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郁”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4 处,除《素问·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之外,其余44处均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内经》关于“郁”的理论,首先是指五运六气之郁,认为郁是因为运气的太过或不及,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总体来看,“郁”字主要反映的是闭阻、壅滞、不通、停止等状态,其含义可以归纳为气化运动的阻滞郁闭[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火郁”主要指心郁,心为火脏,同类相求。“火郁”证的基本治疗大法是“发”,“发”主要是指“发汗”,王冰注:“发谓汗之,令其疏散”。其义似狭。后世医家予以充分发挥,以扩充其意。 2 “火郁发之”理论之流2.1?“火郁”的含义 《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 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医碥》指出:“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邪不解散,即谓之郁”。 “火郁”主要是因为邪气聚结等各种原因引起气机郁结不畅,导致气机失调,郁而成火,变生诸病,在临床,可见于内外妇儿诸科,病证各异,治疗方法亦异。 2.2?“发”的含义 刘完素继承了王冰的说法,认为“发”就是“解表发汗”,令其疏散。张介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挥。《类经·二十六卷·运气类·二十三·五郁之发之治》:“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诸气门·郁》对“火郁发之”进行归纳:“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如腠理外闭,邪热怫郁,则解表取汗以散之。又如龙火郁甚于内,非苦寒降沉之剂可治,则用升浮之药,佐以甘温,顺其性而从治之,使势穷则止。如东垣升阳散火汤是也。凡此之类,皆发之之法也。”可见,“火郁发之”不限于汗法,其核心内容是因势利导,针对病因病机,发其郁滞,使“郁火”顺利透达外出。 “火郁发之”理论源流及临床价值 周丽,贺龙刚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 0122) 摘?要: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 固当“发”,“发之”的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因此,“火郁发之”理论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火郁发之;源流;病因病机;临床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 ) 0 - 0081- 02 收稿日期:2014-10-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0287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J01361);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X2012007)作者简介:周丽(1981-),女,湖南湘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藏象学说研究。通讯作者:贺龙刚(1982-),男,湖南湘潭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抗炎与免疫药理。 The Oretical Origins and the Clinical Value of “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 ZHOU Li,HE Longgang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 0122,Fujian,China) Abstract:Since Huang Di Nei Jing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 ancient physicians continued elucidation.“fire stagnation”focusing “stagnation”. The core idea of “dissipation”is make the best,to evil in a way.In clinical,the theory “fire stagnation”application widely.So,the theory “fire stagnation”have a wide range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origins;pathogeny and pathogenesis;clinical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 .0 .028

从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

关键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xx临床观察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相对少见的一型,但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电脑、电视及汽车等普及,发病率也明显升高,已达到7%~10%,并趋向年轻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其中许多临床表现与中医“郁证”表现相似,笔者以“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结果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5例,为 2005年5月至 2008年7月门诊患者,男18例,女27例,年龄22~53岁,平均 36.5岁,病程 0.1~ 3.0年,平均13个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中的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血管科、耳鼻喉科、眼科等疾病。 2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中医郁证分型特点进行如下分型和论治,同时配合常规治疗,如颈椎牵引、推拿、针灸或热敷等外治及心理疏导方法。①肝气郁结: 颈肩酸胀疼痛,伴见精神不振、抑郁不乐、善太息、胸满胁痛、不思饮食、脘痞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苔薄腻、脉弦。治拟疏肝理气解郁,方药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 柴胡、川芎各10g,陈皮、香附、枳壳、炙甘草各6g,葛根30g,芍药 20g,细辛3g。②痰湿郁滞:

颈肩重坠、酸痛,伴有胸闷气促、起卧倦怠、咽中不适、恶心欲吐、眩晕、首如裹、少食多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治拟除湿化痰行气解郁,方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生姜6g,细辛、橘红各 3g,葛根30g。③气郁化火: 颈肩胀痛,伴有头痛、视物模糊、眼球胀痛、口苦口干、胸闷、烦躁、易怒、神志亢奋、失眠、胃嘈杂似饥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拟清肝泄火解郁,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 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术、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炙甘草、薄荷、生姜各6g,葛根30g,芍药20g。④忧郁伤神: 颈肩局部隐痛,常伴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哈欠连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型更年期女性多见。治拟养心安神,方药用甘麦大枣加味,处方: 小麦、大枣、芍药各20g,葛根30g,细辛3g,川芎10g,炙甘草6g。⑤心脾两虚兼肝郁: 颈肩隐痛不适,伴有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健忘失眠、面色欠华、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拟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药用归脾汤加减,处方: 黄芪、葛根各30g,白术、茯神、酸枣仁、党参、川芎、当归、远志、大枣各10g,木香、炙甘草、生姜各6g,龙眼肉、芍药各20g。⑥阴虚火旺兼肝郁: 颈肩拘紧疼痛不适,伴头晕、耳鸣耳聋、胸闷、心悸、心烦易怒、失眠、盗汗等症状,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而数。治拟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方药用滋水清肝饮加减,处方: 生地、白芍各20g,山茱萸、山药、川芎、丹皮、泽泻、柴胡、酸枣仁、栀子、茯苓、归身各10g,葛根30g。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 (更适用于温热病辩证) 卫气看舌苔,营血看舌质。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卫分证: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邪袭卫,卫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 青翘抗病毒颗粒:忍冬藤,连翘,粉葛,青蒿,柴胡,重楼,板蓝根,川射干,蒲公英,大青叶,广藿香,紫苏叶,薄荷。 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寒热不甚,咳重,桑菊饮主之。 夹风,如头痛,咽红肿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加薄荷、牛蒡子;夹湿,如头身重痛,首如裹,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芦根甘寒生津,配合滑石渗湿于热下,利尿而不伤津。在表,可辛宣芳化,如藿香、佩兰、竹叶。 (2)气分证: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①邪热壅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主之。②汗多,热在肺胃,白虎汤主之。

③无汗,热郁在肝胆,身热,口苦,烦渴,干呕,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主之,加醋柴胡、山栀。黄连黄芩汤(芩、连、郁金、香豆豉)亦主之,加玄参、芍药、甘草。呕吐重者,加竹茹,亦可清胆,如羚羊角。 ④热灼胸膈:身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凉膈散主之。没有便秘者,可去芒硝。 ⑤暑湿弥漫三焦(热重于湿):身热,耳聋眩晕,咳嗽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三石汤主之。(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金汁) ⑥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身热,腹痛,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黄腻、黄浊,烦躁,胸闷痞满,舌赤,脉滑数。 附方:肺热移肠,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不硬满,葛根芩连汤主之。 暑湿、湿温郁蒸气分,肠道积滯:身热稽留,胸腹满闷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枳实导滯汤主之。(枳实、生大黄、槟榔、山楂、神曲、川连、连翘、紫草、木通、甘草) ⑧燥热化火,上干清窍 口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翘荷汤主之。(薄荷连翘生甘草桔梗黑栀皮绿豆衣)耳鸣为主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为主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NO.1泻胃热 ①大黄xx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论·第154条)

2013临床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2013临床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授课老师:胡素敏教授(基础医学院) 整理人:闽东小霸王 考试范围:孙思邈、李杲、朱震亨、张介宾、叶桂、王清任六位医家 题型:40分客观题,60分主观题,客观题分为20分填空题、10分选择题、10分判断题; 主观题分为6小题,每小题10分。客观题考试内容为书本知识,后仅列出每小点,具体内 容请查阅书本,主观题考试内容为课后复习思考题,一共16题,考6题。 一、孙思邈(唐代,541—682年,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 复习思考题: 1.孙思邈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孙思邈是名动朝野、身体力行的养生大家。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如膏 用小炷之与大炷”,若不知撙节,则犹同大炷焚膏,其熄必速。在他的著作中无不贯穿了他 的“焚膏”理念,体现其“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养生学思想和养生经验。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 2.试述孙思邈方药学成就。 答: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民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裁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二、李杲(宋金时代,晚号东垣老人,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 (一)脾胃内伤学说: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二)阐发内伤热中(请注意“阴火”的概念:内伤发热、气虚发热):1、内伤热中之病机:(1)阳气不升,伏留化火(2)津伤血弱,内燥化火(3)谷气下流,郁而化火(4)心君不宁,化而为火2、内伤热中临床表现3、内伤热中证治法度:(1)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 中益气汤)(2)升阳散火法(代表方:升阳散火汤) 三、朱震亨(元代,因世居丹溪,后人尊称丹溪翁,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一)相火论:1、相火为生命的原动力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二)阳有余阴不足论:1、人之阴阳动多静少2、人之阴精难成易亏3、人之相火易夺阴精(三)治疗经验:火证、痰病、郁证论治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的主要内容? 答:(1)阳有余阴不足:一,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二,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 易亏;三,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抑郁症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2), 140-146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ef17081209.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ef17081209.html,/10.12677/ass.2020.92023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Depression Xiaosi Ma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an. 24th, 2020; accepted: Feb. 6th, 2020; published: Feb. 13th, 2020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becoming faster and faster, depress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psychological diseases that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article listed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epression; reviewed the researches about three depression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self-focused attention, self-punitiveness and overgeneralization; discussed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depression in terms of the lack of pleasure, high recurr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refrontal cortex,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edication, psychological therapy and physical therap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ince 2019.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depression prevention, relapse prevention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systems. Keywords Depression, Psychotherapy 抑郁症研究进展 马小斯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20年1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6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13日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抑郁症越来越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心理疾病之一。本文列出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回顾了过度自我关注、自责倾向、过度概括化三个抑郁症认知特点的研究,从快感缺失的脑机制、高复发性的脑机制、抑郁症与前额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抑郁症的神经机制,并根据2019年以来的元分析结果总结了抑郁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完善抑郁症预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的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肝病后抑郁症理论与中医肝郁理论的关系及治疗

肝病后抑郁症理论与中医肝郁理论的关系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3-05-27T11:42:34.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张景洲刘铁军(通讯作者)[导读] 肝郁,即肝气郁滞,是指肝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影响而导致疏泄功能失常、体用受累之后出现的病机和证候表现; 张景洲刘铁军(通讯作者)△(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 130021)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404-02 肝病后抑郁症理论是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铁军教授于2007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上提出的,它初步揭示了肝病患者发生抑郁状态的原因及治疗的基本方法,其是关于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一种重要观点,应属于中医情志病的范畴,肝病后抑郁症是指由慢性肝病引起的抑郁状态,属于广义心身疾病的范畴,为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抑郁的发生不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 肝病的病情,延缓疾病的康复,而且可显著影响个体的心身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 一、肝与情志病 情志病,是指由于怒、喜、思、悲、恐、忧、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当情志活动过于亢进或突然变化,可出现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病患。肝具有主疏泄及藏血的功能,可通过协调脏腑功能活动,调整机体的意识、精神、思维活动而发挥重要影响。中医学理论认为,情志病应从肝主疏泄、肝藏魂、肝与春气相通应,肝与情志病相互影响等角度来入手进行治疗,故肝在情志病发病和治疗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二、肝郁是发病的始动因素 肝郁,即肝气郁滞,是指肝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影响而导致疏泄功能失常、体用受累之后出现的病机和证候表现;它涵括了肝藏象机能异常在主疏泄功能中所表现出的生理影响、病理变化以及对其他脏腑组织综合影响的系统性表述。从临床上看,它是一组以肝失疏泄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群;既可以由单一证候组群出现,也可以与其他脏腑、经络病证同时夹杂出现。肝郁辨证,则是建立在肝主疏泄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和肝气郁滞病理机制在发病过程中作用的认识基础之上,对临床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它包含了中医脏腑辨证中“肝气郁滞证”以及“肝气郁滞”病理变化证候机理的辨识,探讨其延展出的对于人体整体生理、病理、发病、治疗等的综合影响[2]。因此,肝病后抑郁症是对临床中与“肝郁”相关肝脏疾病后所表现出的临床表现的一种规律性认识。元代医家朱丹溪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专设情志病一节,表明当时对心身病证已有相当认识,而且提出了“因病致郁”的理论,对后世医家的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肝郁是发生肝病后抑郁症甚至于发生消化系统相关心身疾病的始动因素。 三、肝病后抑郁症提出的意义 刘铁军教授经过十余年的临床研究,查阅了近年来的千余篇相关文献,于2007年首先提出了“肝病后抑郁症理论”,对于提高该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肝病后抑郁症是指由慢性肝病引起的抑郁状态,属于广义心身疾病的范畴,为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抑郁的发生不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肝病的病情,而且可显著影响个体的心身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兼有气机不畅,疾病发生后又往往导致情志不舒而加重病情,造成恶性循环。我们经大量研究后提出肝病后抑郁症理论及对其病因病机的两种认识:情志内伤所致的肝郁是肝病后抑郁症的重要病因,同时也是是肝病后抑郁症的病机核心。肝病后抑郁症属“因病而郁”,人可“因郁致病”亦可“因病致郁”,疾病和情绪可相互影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人体健康,加重病情。基于肝郁理论之上的肝病后抑郁症理论的提出,成为目前消化系统相关心身疾病理论系统中的重要学术创新观点和见解,是对其的创新和发展,丰富了中医、中西医对此的认识。 四、肝病后抑郁症的治疗 《医方论》中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故调整“肝郁”状态是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提出了疏肝解郁法治疗用于治疗心身疾病是有其中医理论基础的。因此对肝病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理论性的总结和探讨,并对中药复方治疗肝病后抑郁症的药效学观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对肝炎后抑郁理论及药物研发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此研究基础上,刘铁军教授提出了以疏肝解郁法为主治疗肝病后抑郁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将此治疗方法应用于其他消化系统相关心身疾病治疗中,也取得满意的研究结果。疏肝解郁法可调畅气机,消除肝气郁滞、疏泄失常而引发的临床症状,气机宣畅,疾病自然向愈,并且可使病情不致于向其他方面传变,另外对性格内向,心情抑郁、不善表达或性情暴躁,急躁易怒之人应用本法,以心理疏导或者采取中药制剂进行治疗,使其忧郁,躁怒除,开郁结,可消除肝气郁滞之根源,达到心身同治的目的,能有效地治疗包括肝病后抑郁症在内的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参考文献 [1] 陈常云. 肝与情志病探讨[J]. 光明中医. 2011,26(9): 1790-1791. [2] 王睿琦,赵丽慧. 以肝为中心的肝郁辨证临床意义及方法探讨[J].江苏中医药. 2011,43(6):1-3.

火郁证

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忧郁不畅,精神...情绪急躁易怒,大便秘结多属火郁;咽中如有异物感,胸中窒闷,反复发作多为痰郁;脘腹饱胀,不思饮食,嗳气酸腐多属食郁;精神恍惚,悲哀欲哭,喜怒无常。 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属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故临床见症多错综复杂,参差不一,有的反而见到寒象。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日,重则贻误人命,故临证不可不辨。 (一)火郁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升降出入又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不断从自然界摄入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废物,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故纳新,维持气血循行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生机蓬勃。若—一旦升降出入失常,气机滞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百病由生,甚则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火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后世医家亦每有称“火郁”为“热郁”者。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气,内滞气、血、痰、饮、湿、食均可罹患。究其病机,皆因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造成火郁之证。其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正如刘完素所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二)火郁的诊断 火郁与火热虽同属阳热之证,但二者临床表现却大相径庭。火热证是热炽于里而张扬于外,通身表里皆见一派热象,如身热恶热,心烦躁扰,面目红赤,口渴饮冷,舌苔黄厚,脉洪数有力等,此种热象,一望可知。而火郁则是热郁于里不得 张扬,虽有里热,但并不形于外,表里不一,很难一目了然。因此,必须抓住关键,掌握要领,方能诊断准确,不致有误。一般来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辨识。 1.舌象因火郁于内,津耗液亏,舌体失于濡润,因而多见舌形瘦薄而舌面少津,甚则扪之干燥或舌面干裂。若因湿阻气机而致火郁者,多见舌红、苔白腻。 2.脉象因火热内郁,气机阻滞,气血循行不畅,故脉象多见沉涩或沉弦而数。若郁闭特甚,气血内壅,亦偶有脉来沉弦迟缓者,切宜详诊细参,勿以寒证论之。 3.临床见症可有心烦急躁,自觉心中愦愤然,烦杂无奈,莫名所苦;若火灼阴伤,亦可致不寐或恶梦纷纭,梦中时有惊呼;若郁火上扰清窍,则头目眩晕;温病火热内郁者,甚至可见神昏谵妄;其面色多见滞暗无华,甚或黎黑;或见但头 汗出,而身无汗;四肢不温,甚或厥冷,其郁愈甚,则其厥愈深;小溲短赤,大便秘结,在温病中,每可见大便数日不通,或见热结旁流,亦有郁火内逼而作火泻者;或斑疹发而不透,或出而复回,或色暗枯滞,或稠密紧束。以上见症,皆 因火热内郁不能外达,其证之复杂可知矣。 (三)火郁的治疗 火郁之证,气机闭塞,泄越无门。若纯用寒凉之品,则易凝滞气机,使邪无出路,反成凉遏之势,是欲清而反滞,愈清愈郁,不惟病无愈期,反恐招致他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临床见火郁之证,必先用解郁、疏利、宣泄、轻扬

抑郁症研究调查问题及调查数据报告

大学生抑郁症研究调查 1. 您的性别:[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男922.5% B、女3177.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0 2. 您现在的年级是* [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大一615% B、大二3485% C、大三00% D、大四0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0 3.您对抑郁症的了解程度是[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不太了解615% B、仅知道是一种疾病1332.5% C、了解其基本症状1947.5% D、熟悉其症状并了解其治疗手段2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0 4. 您了解抑郁症的主要途径是[多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报刊书籍1640% B、朋友同学1640% C、网上消息3280% D、电视广播1127.5% E、其他102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0 5. 你认为大学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吗?* [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是1742.5% B、不是2357.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0 6. 您认为导致青少年得抑郁症的因素有哪些[多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学业或工作压力3280% B、人际关系2767.5% C、家庭因素2665% D、童年经历1845% E、情感因素2870% F、意外事故2050% G、心灵空虚1947.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0 7.抑郁症有哪些表现[多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2255% B、情绪低落,有自残行为3690% C、睡眠障碍2665% D、食欲不振2152.5% E、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3075% F、疏远亲友杜绝社交2972.5% G、思维迟缓,反应迟钝2562.5% H、生理痛楚717.5% I、其他82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0 8.抑郁症引发的危险行为[多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失眠或嗜睡2255% B、有轻生倾向3792.5% C、失去情绪2357.5% D、认知功能受损1742.5% E、愧疚自残2767.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0 9.你觉得什么程度的抑郁症患者会产生自杀行为[多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轻度1 2.5% B、中度1332.5% C、重度3177.5% D、轻度向中度恶化1332.5%

升降散

1——谈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赵绍琴讲述刘景源整理) 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是属临床常见证之一。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故临床见证多错综复杂,参差不一,有时反而见到寒象。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日,重则贻误人命,故临证不可不辨。现谨谈谈本人对火郁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体会,以供参考。 一、火郁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升降出入又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不断从自然界摄入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废物,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故纳新,维持气血循行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生机蓬勃。若一旦升降出入失常,气机滞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百病由生,甚则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后世医家亦每有称“火郁”为“热郁”者。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气;内滞气、血、痰、饮、湿、食均可罹患。究其病机,皆因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

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遂成火郁之证。其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正如刘完素所云:“郁,佛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二、火郁的诊断 火郁与火热虽同属阳热之证,但二者临床表现却大相径庭,火热证是热炽于里而张扬于外,通身表里皆见一派热象,如:身热恶热,心烦躁扰,面目红赤,口渴饮冷,舌苔黄厚,脉洪数有力……,此种热象,一望可知。而火郁则是热郁于里不得张扬,虽有里热,但并不形于外,表里不一,症状参互,很难一目了然。因此,必须抓住关键,掌握要领,方能诊断准确,不致有误。一般来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辨识: 1.舌象因火郁于内,津耗液亏,舌体失于濡泽,因而多见舌形瘦薄而舌面少津,甚则扪之干燥或舌面干裂。若因湿阻气机而致火有郁者,多见舌红苔白腻。 2.脉象因火热内郁,气机阻滞,气血循行不畅,故脉象多见沉涩或沉弦而数。若郁闭特甚,气血内壅,亦偶有脉来沉弦迟缓者, 切宜详诊细参,勿以寒证论之。 3.临床见证可有心烦急躁,自觉心中愦愦然,烦杂无奈,莫名所苦;若火灼阴伤,亦可致不寐或恶梦纷纭,梦中时有惊呼;若郁火上扰清窍,则头目眩晕;温病火热内郁者,甚至可见神昏谵妄;其面色多见滞暗无华,甚或黧黑;或见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四肢不温,甚或厥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