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
- 格式:ppt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37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郁证【定义】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之郁。
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
本节所论之郁主要为狭义之郁。
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均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郁证多因郁怒、忧思、恐惧等七情内伤,使气机不畅,出现湿、痰、热、食、瘀等病理产物,进而损伤心、脾、肾,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加之机体脏气易郁,最终发为本病。
【病位】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等脏。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胁肋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有愤怒、忧愁、焦虑、恐惧、悲哀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测定有助于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食道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排除咽喉或食管类疾病。
(二)鉴别诊断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噎膈梅核气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但无咽痛,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
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且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而不在咽部。
2.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在精神因素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易哭、时作欠伸,但有自知自控能力。
而癫证则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缺乏自知自控能力,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女子月事不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郁证病因病机1.病因情志内伤,愤懑郁怒,忧愁思虑。
2.病机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病理因素是气、血、湿、痰、热、食六郁。
病初因气滞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属虚证。
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因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各型郁证的治法1.肝气郁结证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速记: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归肝滋肾六王2.气郁化火证主症: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郁证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郁证症状,尤其是郁证的早期症状,郁证有什么表现?得了郁证会怎样?以及郁证有哪些并发病症,郁证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郁证常见症状:
*以上是对于郁证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郁证并发症,郁证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郁证常见并发症:
发作性睡病、副鼻窦炎、颅咽管瘤、脑囊虫病、矮小症、癫痫性精神障碍、抑郁症、新生儿泪囊炎、脑动静脉畸形、精神发育迟缓
*一、并发病症
心烦易怒,精神不振,虚烦不寐,神疲乏力等。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郁证症状,郁证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郁证”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指情志不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生各种疾病的病证。
根据中医理论,郁证可分为不同的辨证分型,包括:
1. 气滞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滞不畅,常伴有胸闷、郁闷、烦躁、易怒、胸胁疼痛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肝郁气滞证、胃气郁结证等。
2. 血瘀型郁证:主要表现为血液循环不畅,常伴有头晕、记忆力下降、面色暗黯、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气血郁滞证、血瘀气滞证等。
3. 阳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常伴有精神疲倦、体力衰弱、畏寒怕冷、皮肤苍白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肾阳虚证、心阳虚证等。
4. 阴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阴液不足,常伴有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等。
5. 气血两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常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气虚血瘀证、脾虚化瘀证等。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辨证分型,具体辨证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六郁辨治:朱丹溪提出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之六郁辨证。
对于每种郁症,他都详细地阐述了其主症和脉象。
其中,气郁是无形的变化和功能的失调,而其他诸郁如血、痰、湿、食则均为有形之壅滞。
他创立了越鞠丸来治疗这六种郁症,此方以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为主,能疏散各病邪郁阻所导致的病症。
调节情绪:朱丹溪强调通过调节情绪来疏解郁结。
他提出了“五音调情”和“观色调情”的方法。
前者是通过听音乐来调节情绪,他认为不同的音乐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后者是通过观赏色彩鲜艳的花卉、山水等来调节情绪,他认为色彩对人的情绪有影响。
中焦论:朱丹溪认为“凡郁皆在中焦”,拟定越鞠丸来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方中香附与川芎相伍,一气一血,善于疏肝解郁,为临床所常用。
病机认识:郁证的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病程进展大多气郁在先,血郁在后。
肝郁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对于肝郁阴虚之证,可以自拟“一贯煎”为疏肝养阴之方;对于肝肾两虚之证,可以用“逍遥散”与“地黄丸”配合为“滋水清肝饮”。
郁证是什么有什么相似病*导读:郁证是中医的病名。
与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比较类似。
主要指标原因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
……郁证是中医的病名。
与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比较类似。
主要指标原因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
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常见于青中年的女性,除了情志的症状,身体一般没有其他病症。
诊断郁证时需要注意与其他相似病区别开来以免误诊。
与郁证相似的病症有虚火喉痹、噎膈、癫狂等。
*郁证与虚火喉痹郁证容易引起吞咽困难,患者会感觉咽喉中有物梗塞,这就是郁证梅核气。
此类症状常见于青壮年女性,多时由于情绪的影响,情绪的波动大会引起梅核气的出现。
如果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梅核气的症状会渐渐减轻甚至消失,如果心情抑郁,加上将注意力集中在咽喉部的时候,就会使咽喉的梗塞感加重。
而虚火喉痹是因为感冒或长期吸烟和食用辛辣的食物,引起喉部的异物感,除了异物感,还会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但一般与情绪无关,多出现在壮年的男性身上,过度疲劳或感受外邪就容易是咽喉的症状加重。
*郁证与噎膈噎膈主要出现在中老人中,男性患者比较多。
与郁证引起的梅核气相似,都会出现梗塞,但噎膈的梗塞感抓哟会在胸骨之后的地方,吞咽的困难会日益加重,如果用食管检查会发现异常。
*郁证与癫狂郁证的情志抑郁会引起脏躁,指的是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间歇性暴躁,不发作的时间就如常人一般,患者大多是青中年的妇女。
而癫狂则主要发生在青壮年中,男女发病的几率一样,经常表现为心神失常,而且难以自行缓解。
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症及反应性精神病等,有以上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一、诊断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证、更年期综合症诊断参照2000年<〈精神医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郁证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和脏气素弱有关,病变部位主要涉及肝、脾、心三脏。
其病机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而成气郁;气郁日久,化火上炎,而成火郁;或因思虑过度,精神紧张,或肝郁横犯脾土,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痰郁;或情志过极,损伤心神,心神失守,而成精神惑乱;病变日久则损及肝肾心脾,使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心失所养.总之,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因其病始于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故以气机郁滞不畅为先。
病理性质初期多实,以气、血、湿、痰、火、食六郁邪实为主,久则由实转虚,终致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成为虚证类型。
临床上则虚实互见者较多见。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实证治以疏肝理气为主,依其病情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之剂;虚证则以益气血扶正为法。
1、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型证见: 精神抑郁,善叹息,嗳气,胸胁胀痛,腹胀纳呆。
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方药: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佛手9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若肝郁化火者,可加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龙胆草6克;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嗳气频作,脘闷不舒者,可加旋覆花10克、代赭石15克、法半夏10克和胃降逆;兼食滞腹胀者,可加神曲、麦芽、鸡内金、山楂各10克消食化滞;肝气乘脾而见腹痛腹泻者,可加苍术12克、厚朴10克、茯苓10克、乌药12克健脾化湿,理气止痛;兼血瘀而见胸胁刺痛,舌有瘀斑瘀点者,可加当归1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等活血化瘀。
中医关于“郁证”的证治分类一、肝气郁结1.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女子月事不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5.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疏肝解郁,理气畅中;郁金、青皮、苏梗、合欢皮调气解郁;川芎理气活血;芍药、甘草柔肝缓急。
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而见嗳气频作、脘闷不舒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苏梗、半夏;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异味者,为兼食郁,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连翘、莱菔子;身重,口腻,腹胀,便溏者,为兼湿郁,加苍术、白豆蔻、厚朴、茯苓;妇女经前乳胀腹痛者,加当归、丹参、益母草、红花,或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气郁化火1.临床表现: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2.证机概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3.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4.代表方:丹栀逍遥散5.常用药:柴胡、薄荷、郁金、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丹皮、栀子清肝泻火若口苦、便秘者,加龙胆草、大黄清肝泄热;肝火犯胃,症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嗳气、呕吐者,加黄连、吴茱萸;肝火上炎,而见头痛、目赤、耳鸣者,加菊花、夏枯草、钩藤;热盛伤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去当归、白术,加生地黄、麦冬、山药,或改用滋水清肝饮三、痰气郁结1.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胸部满闷,胁肋胀满,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金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载有“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咽喉门》称此为“梅核气”2.证机概要:肝气郁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
3.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4.代表方:半夏厚朴汤。
5.常用药:厚朴、枳壳、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半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郁证 郁证 [定义] 郁证,古谓之。
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机郁滞⽽引起的疾病的总称。
所谓郁,指滞⽽不通之义。
郁证既是⼀个病因病理学概念,⼜是⼀个综合病证,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义的郁证,泛指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的脏腑机能不和,从⽽导致⽓、⾎、痰,⽕、湿、⾷等病理产物的滞塞和郁结。
狭义的郁证,则主要指由情志不舒、⽓郁不伸⽽引起的性情抑郁,情绪不宁,悲伤善哭,胸胁胀痛,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多种复杂症状。
[历史沿⾰] 先秦时期,对⾃然界及⼈体内出现的⼀切积聚,蓄积、失畅现象概之谓。
郁。
如《书经》将。
郁。
引伸为“愤结积聚。
,《周礼》释为。
声不舒扬。
《吕⽒春秋》谓⽈。
精不流则⽓郁。
《内经》将。
郁。
的概念引⼊,对⼈体脏腑经络、⽓⾎津液,饮⾷情志的滞塞郁结所引起的⼈体变化进⾏了⼀系列论述,并把情志因素看作是引起⼈体⽓机失调的重要原甲。
如。
愁忧者,⽓闭塞⽽不⾏。
(《灵枢。
本神》,。
思则⼼有所存,神有所归,正⽓留⽽不⾏,故⽓结矣。
(《素问。
举痛论篇》)治疗上则。
疏其⾎⽓,令其条达,⽽致和平。
(《素问。
⾄真要⼤论》)在《素问。
六元正纪⼤论篇》中,根据五运失常太过,提出“⽊郁达之,⽕郁发之,⼟郁夺之,⾦郁泄之,⽔郁折之。
其中尤以。
⽊郁达之”更具临床实际意义。
汉唐及宋,许多医家沿袭《内经》经旨,对类似郁证的病证、病机进⾏过较详细的论述,但未将“郁证。
作为⼀个独⽴病证加以讨论。
如在《伤寒论》、《⾦匮要略》。
《脉经》、《千⾦⽅》、《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古医籍中,都在五脏杂病中反映了郁证的病机和证候表现。
尤其张仲景,在《⾦匮要略》中,对百合病、妇⼈脏躁、妇⼈咽中如有炙脔、奔豚⽓等病证的症候表现进⾏了详尽确当的描述,并提出治法⽅药。
这些作为狭义郁证的重要内容,÷直为后世所沿袭,⾄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北宋。
陈⾔在《三因极⼀病证⽅沦》中提出七情致郁学说,为后世“郁不离乎七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郁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郁证概述郁证是情志忧郁、气机郁滞引起,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临床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容易怒善哭,或咽中有异物感为主要特征。
发生与情志失调和体质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本病预后一般均良好,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通常都可以治愈,如果病程较长,情志致病的原因未能解除,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
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均属于本病范畴。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郁病。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肝脏。
常见症状: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容易怒善哭,或咽中有异物感。
主要病因: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检查项目:食道的X线、咽部检查。
重要提醒:患者如果出现心情抑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容易怒善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积极配合治疗,祛除诱发的病因,避免病情可进行性加重,演化为癫狂等病证。
临床分类:1、肝气郁结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胀满,胁肋胀痛,但痛无定处;常伴有胃脘胀痛,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2、气郁化火主要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干口苦;可伴有头痛,耳鸣,或胃脘不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3、痰气郁结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胸部胀满,胁肋胀满,咽中有异物感;苔白腻,脉弦滑。
4、心神失养主要表现为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容易受惊,时而忧愁,时而悲伤,喜怒无常;伴有哈欠连连、或手舞足蹈,大声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5、心脾两虚主要表现为思虑过多,胆小多疑,头晕,神情疲惫,身体倦怠无力,心中悸动不安,失眠健忘,饮食减少,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6、心肾阴虚主要表现为情绪不宁,心中悸动不安,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心热,睡眠中汗出,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