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合作: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0.24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新加坡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摘要》:通过阐述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发展的基础、现状和前景,从中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发展的优势和亮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做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础亮点问题对策近几年中国新加坡双方已有较密切的交往,双方的友好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方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除此之外,新加坡目前是我国在东南亚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
这些为两国以后长期的合作、团结互助关系奠定了基础,是促成中新两国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两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关键。
王勤通过对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及积极参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新加坡积极调整对中国经贸战略,实施“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
因此,可以预见:中新经贸关系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
一、中新合作的条件与基础中国、新加坡的能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有一些有利因素做铺垫。
首先中新良好的合作条件体现在:(1)相似的历史。
东盟与中国近代以来都曾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有着反帝、反殖的传统,这是双方增进理解的重要基础;(2)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这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往,特别是在抵制西方强加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上能找到共同点。
(3)山水相连的地缘优势,这使双方能更便利地交往和合作。
再有,2007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时发表讲话表示,中国将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同本地区国家政治上和谐共处,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信协作,共建和平、和谐、繁荣的东亚。
而且,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坚定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愿与东盟建设更加强劲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已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着眼于双方21世纪关系发展的政治文件。
!""#年$月!"#$%&’()*#+$)*),-特区经济%#$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维系“雁阵模式”运行的宏观背景条件正在丧失,“雁阵模式”开始走向终结。
日本经济的“制度疲劳”、“四小龙”的兴起、中国的崛起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只是“雁阵模式”式微的表层原因,其真正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及其机制的作用&即全球信息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的发展、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成为“雁阵模式”终结的力量。
“雁阵模式”的终结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雁阵模式”;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011-2/234-,5652(,5*431,*013,-+2(,-76+28/9-2/94:*42/);04-03,4/*,4/4/6*01;459622)154/18<329152<1+,*42/,+152)4/6,,/9*01;459622)154/18<32915)*,+*)*01*+1/91/9)=>01)?)*13(14/6;1,+?4/*01@,<,/1)11-2/23?,“A28+?28/69+,62/)”+4)4/6,B04/,6+2;4/68<)8991/5?,);155,)*01’)4,/C4/,/-1-+4)4)2/5?,+1*01)8+C,-15,?1++1,)2/);04-0*01;459622)154/18<3291591-54/4/6=>01+1,5+1,)2/2C *01;459622)154/18<3291591-54/4/64)*01C8/-*42/2C 1-2/234-652(,54D,*42/,/94*)31-0,/4)3&/,315?*01652(,54/C2+3,*42/,*01;2+591-2/234-4/*16+,:*42/,385*4/,*42/,5-2+<2+,*42/E )91F152<31/*,*017/2;519611-2/23?1:31+64/64/*01;2+59)-2<1,;04-0(1-231*01)*+1/6*02C -,8)4/6*01;459622)154/18<32915624/6*2*011/9=>01;459622)154/18<32915624/6*2*011/94),/43<2+*,/*51))2/+251C2+*014/98)*+4,5+1)*+8-*8+4/6,/92<*4:34D,*42/2C B04/,=G1?;2+9)&>01;459622)154/18<32915;./98)*+?)*+8-*8+1;H:-2/234-,5652(,54D,*42/;I85*4/,*42/,5-2+<2+,*42/(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JJK""!)!罗丽娜东亚“雁阵模式”式微原因新析及启示一、“雁阵模式”及其内在运行机制“雁阵模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世纪K"年代提出的一种产业发展理论。
亚洲经济发展趋势: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变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亚洲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之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对亚洲出口导向经济体构成了威胁;机遇则在于亚洲人口规模和消费潜力的增长以及国际投资的增加,这将为亚洲经济注入新动力。
面对上述变化,亚洲经济应该采取何种策略,以应对全球经济变化,增强自身竞争力?答案是,亚洲经济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发展亚洲国家应该加快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并积极推进创新发展。
这包括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建设创业孵化平台和科技园区,促进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亚洲国家还应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和税费负担,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政策支持。
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亚洲国家应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亚洲共同发展。
这包括积极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建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共同市场,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此外,亚洲国家还应该加强金融合作,推动区域货币互换和金融创新,提高国际支付和结算能力。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绿色经济亚洲国家应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绿色经济。
这包括加强环保和资源利用,推广科技创新和绿色产业链,建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机制,促进能源的清洁和较低碳排放。
此外,亚洲国家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四、加强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亚洲国家应该加强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
这包括推广互联网普及和宽带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发展,打造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和数字化城市,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此外,亚洲国家还应该加强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应对全球经济变化和保持经济稳健增长的同时,亚洲国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宏观调控和风险防范亚洲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和风险防范,防范和化解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和外部风险。
国际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与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交流的不断增加,国际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现实。
这一进程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国际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以及其对当地和全球的影响。
一、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国际东南亚地区包括东盟十国以及周边国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一地区已经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机制和经济联系,包括经贸协定、自由贸易区等。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共同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1.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际东南亚地区的国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东盟成员国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实现了区域内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2. 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加强为了促进地区内的投资和经济合作,东南亚国家加大了互联互通的力度。
他们通过修建基础设施、促进互联网发展等方式,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便捷的交流和合作环境。
3. 金融合作的深化国际东南亚地区的国家还加强了金融合作,共同应对金融风险和挑战。
例如,东盟成员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该协定旨在加强金融合作,提升地区金融稳定性。
三、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影响1. 促进经济增长经济一体化为国际东南亚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和优化资源配置,地区内的国家能够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
2. 提升投资环境经济一体化使得东南亚地区成为全球投资的优选目的地之一。
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和投资者涌入该地区,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3. 推动可持续发展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东南亚地区的国家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他们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转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面临的挑战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国际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面临着经济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此外,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合作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亚洲经济体的发展趋势与政策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各种政策,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亚洲经济体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一、亚洲经济体的发展趋势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亚洲经济体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已经跻身于世界上经济强国之列。
1、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亚洲国家不断进行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调整,逐渐摆脱了过度依赖传统产业、低附加值和对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正在通过技术升级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推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人口红利的消失随着亚洲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东南亚地区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比较明显,人口红利消失的程度更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需要更加注重教育和技术升级,提高整个合作区域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率。
3、外交政策的调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许多亚洲国家开始进行外交政策的调整。
在亚洲经济体合作的基础上,深化地区内部合作和提高整个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亚洲国家的共识。
同时,亚洲国家还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强国际关系,为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二、亚洲经济体的政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政策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以下是亚洲经济体的一些重要政策。
1、投资促进政策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因此,各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吸引力。
为在本地区吸引更多外资,亚洲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为外商投资提供便利的政策。
2、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为了推动本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亚洲国家积极鼓励本国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鼓励大学加强科研,以改善技术创新体系,进而推动经济向高附加值产业的升级。
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状况与趋势内容提要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地区内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不均衡发展,而这一发展趋势还将延续。
今后一个时期内,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机制,可能将更多地表现为以“功能性建设”、“贸易便利化先行”为特征的多边贸易合作,以及以做大做实“清迈协议”为主的多边金融合作。
中国应该在加强双边合作机制基础上,采取灵活、现实的手段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多边经济合作,推动亚太经济合作走向更高层次。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FTA 次区域合作功能性建设货币互换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是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
(一)双边贸易机制自从20__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代表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协议》之后,中国加快了FTA步伐,截至20__年6月,中国已经签署了9个FTA,正在与冰岛、挪威等6个国家或地区进行FTA谈判,与印度、韩国进行FTA官方可行性研究,并与韩国、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FTA民间可行性研究,如中日韩FTA、ASEAN+3、ASEAN+6等。
其中的多个FTA都采取了类似日本EPA形式,捆绑签订了囊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等多个领域的全面自由贸易协定。
表1显示,中国的已签署FTA中,亚太地区占绝大多数,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中国进行贸易合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但是必须指出,在双边FTA积极进展的同时,多边FTA进展缓慢,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对中国在“东盟+3”为基础的地区合作框架中的影响表示担心,极力推动“大东亚”范围的合作,即“东盟+6”框架下的“东亚峰会”机制。
“东亚峰会”把本不属东亚的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拉进来,这样,东亚合作就出现了两个框架并行的态势,一个是“东盟+3”,一个是“东盟+6”。
尽管领导人会议对两个机制做了分工,但是实际发展并不明确,二者带有竞争性发展的特征。
(张蕴岭,20__)这种以东亚峰会面目出现的“东盟+6”机制使得东亚合作的政治构架变得更为复杂,凸显了东亚合作政治利益的多元特征,同时合作方案间的博弈,也延缓了亚太地区多边FTA进程。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商薇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务实发展的思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对策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现状1、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出现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珠三角、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展开了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二次高潮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进一步成熟,一方面市场经济得到初步完善,东部沿海大城市集聚了足够的能量,有辐射周边区域的能力和需要,比如北京辐射的京津冀城市圈,另一方面,为了促进东北、中部、西部的发展,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区域合作,比如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发展速度非常快,仅十几年的时间,我国的区域合作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全国各省份都有参与。
2、区域经济合作的层次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合作的初期,多是企业自发的合作,例如大企业的异地投资建厂等,政府做的事情主要是构建市场和信息平台。
随着合作的深入,政府之间协调的内容也从经济层面扩大到了社会和文化层面,比如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等,好处是更加促进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由此合作的水准进一步提升。
3、企业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成为主角政府和企业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政府的力量在减弱,企业的力量在增强,这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很有好处。
在企业中,大企业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它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比如异地直接投资、企业内部一体化等。
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地方政府恶性竞争在区域经济合作当中,在地方政府之间出现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和保护者,他的其重要职责就是维护地方利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及对策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一)合作概况描述1.贸易额稳定增长,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虽然2022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总体来看其贸易额是稳步增长的。
而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在双方经济贸易中所占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依存度由1995年的2.8%逐步提高到2022年的5%,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则由1995年的2%提高到2022年的16.6%。
截至2022年,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继续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反映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成功实施及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同时,双方贸易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并存,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出口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中国相比东盟而言,在稍高层次的制造品方面具有优势,而东盟在初级产品方面具有优势。
2.相互投资稳步增长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区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投资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投资额逐年增长,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量稳步上升,在数十年间发展迅速,连续数年投资总量仅次于来自东盟内部成员和欧盟的直接投资。
而东盟对华投资虽然近年来放缓,但是也在2022年攻破七十亿美元的大关,总投资量达到空前水平。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相互投资稳步增长,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效应在区内降税之前,中国和东盟出于保护国内市场的需要,双方的关税水平较高,如印度尼西、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纺织品(20%)、电子产品(21%)、塑料产品(18%)。
尤其是东盟新加入的成员国,关税水平均在15%以上。
中国对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一些产品上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比较高,比如对泰国的大米、对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的高水平进口关税及配额。
东亚经济合作: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东亚(东盟十国、中、日、韩)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
增长速度近些年来明显减缓。但无可否认,就全球范围内来说,东亚
仍然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我们知道,随着某一地区经济的发
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东亚经济合作在近些年
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它的成效依然难以令各方满意。那
么,当前面临着什么样的制约因素、下一步合作应该何去何从,这些
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
一、东亚经济合作的基本框架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东亚经济合作的既定框架,不难发现,政治家
选择的这些合作框架虽各有各的侧重,但在机制上是有所重叠的;在
时间上虽然有承接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新旧替代。所以,我们要理
清这些合作框架各自的内涵,我们才知道下一步的政策选择应该侧重
在怎样的框架内,采取何种步骤。
1.东盟(ASEAN)。它成立于1967年7月,是政治色彩比较浓的一
个区域集团。它成立以后一直致力于一个多边安全合作体制的构建。
特别在1992年1月的东盟第四届首脑会议上,东盟宣布它的目标是
加强与地区外的国家进行政治和安全方面的对话,实现东南亚的和平
自主和建立中立无核区。
2.东盟地区论坛(ARF)。这个论坛自从1994年7月成立以来,一
直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95年的第二次会议进一步
确定了它的目标是逐步增加大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建立处理地区冲突
的安全机制,维护和保证亚太地区的繁荣和稳定。看上去这一论坛似
乎政治性十足,但很多经济合作都建立在这一框架规则的庇护和引导
之下,所以,它也是东亚很重要的合作框架之一。 论文网
3."10+10"会议(东盟与全体对话国会议)和"10+1"会议(东盟与
单一国会议)。这两种对话机制虽然一直进展缓慢,但在地区安全协
调和大国关系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东亚的其他经济合作框架的
建立一般都要照顾到这一框架的范围和影响力。
4."10+3"会议(中、日、韩与东盟的对话会议)。从1997年12
月,这一对话机制每年一次,讨论话题以经济合作为主。"10+3"合作
机制近些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1999年
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后发表《东亚合作联合声明》,确立了合作机制和
贸易投资、货币金融、人力资源等合作领域。第二,在1998年第二
次会议上,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提出举行副财长和央行副行长会议,
各国一致同意。这使得东亚地区第一次有了高层政府经济职能部门之
间的对话协商。第三,该对话会议促进成立了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具
体研究机构——“东亚合作展望小组”,提出了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原
则、方向和重点领域。
5.APEC。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横跨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合
作组织。由于范围广,国家之间差别大,它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之中。
但2001年6月和10月在上海举行的贸易部长会议和第九次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对亚太合作在该框架内的发展,的确是推进了一大步。其
成果不仅包括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还包括它强
化了这一组织的执行机制,建立了APEC工作小组,启动了防范金融
危机基金。 代写论文
以上展示了东亚经济合作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框架。原则上讲,这
应该是一个以ASEAN和ARF为底座;以"10+10"为幅条;以三个"10+1"
为支撑;以"10+3"为主轴;以"APEC"为辅助的综合性的大框架。
二、进一步合作的制约因素
2000年的"10+3"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期间,由十三国领导人
共同提出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EFTA)的构想。这一宏传的设想在
上一部分我们提到的框架内能否顺利实现?综合来看,前景应该是乐
观的。但知不足而后进,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东亚经济的进一步合作
也面临着一系列制约。
1.东亚区域内各国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东
亚发展不平衡的曲线上,既包括日本这样的人均GDP已经在33000
美元以上的国家,也包括越南这样的人均GDP在350美元的国家。
既包括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四小龙”,包括正在处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
国家(中国和部分东盟国家),也包括现代化进程还未启动的国家(老
挝、柬埔寨等)。因为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对市场开放的承受力不
同,在关税和产业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趋向不同,所以,这种经济发展
水平的差异性对东亚经济的进一步合作而言是一种现实的障碍。
2.东亚区域各国在经济结构方面有很大相似性。表面上看,相似
的经济体容易合作,但实际上经济结构的相似会带来另一个严重问题,
那就是出口之间的竞争。东亚的发展中国家一致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
的战略。而因为其产业结构相似,在出口结构方面,他们都集中在了
某些类型的产品上面。典型的如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低技术工业制成
品等等。这种相似度过高的情况导致他们在对外出口中形成长期存在
的直接竞争的关系。同时,在吸引外资流入方面,东亚诸国也基本是
此消彼长的。 毕业论文
3.缺少主导性的核心力量。从微观角度来讲,经济合作所需要的
主导性的中介组织在东亚发展得不充分。跨国公司的数量少、实力弱。
据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1998年亚洲地区进入世界100强的跨国企
业仅有17家,还都是日本公司。而同期的北美有29家、欧盟有49
家。企业实力的不强不仅会使相互之间的投资交流频繁度很低,而且
还使政府间达成的合作协议缺少强有力的民间配合,很多协议都处于
一纸空文的状态。另外,从宏观角度讲,东亚经济合作还缺乏一个强
有力的主导国家。欧盟的主导是法国和德国;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导
是美国,东亚自由贸易区至今还未形成这样的核心力量。
4.存在民族之间的历史矛盾和国际关系的变数。同欧盟和北美不
同,东亚国家之间不仅存在着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
的巨大差异,而且存在着较深的历史矛盾。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史
使他和亚洲其他国家存在着严重的民族隔膜,东亚国家不同程度地对
他存在疑虑和戒备。从现实来看,中日经济合作是东亚合作关键的一
环,但种种原因决定他们无法形成现实的信任机制。
国际关系的种种变数也都影响着东亚合作,很多环节都涉及很敏
感的政治利益。如日本积极倡导东亚区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
了在对美关系中多一张牌;而美国的种种考虑、他通过APEC所实施
的政策,都在他自己的战略利益框架内。还有其他一些潜在性的危机,
如中国两岸统一问题、南中国海主权争端、东盟某些国家内部的民族
问题等等,无不对东亚进一步合作产生影响。 代写论文
三、对策分析
1.加强政府间的政治和外交协调。如前所述,政治上的安全和信
任机制的建立仍然是进一步合作的基础。要协调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中日关系,尽管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总不断引发政治争端使整个
局势不明朗,但只要两国充分认识到合作对他们来说是双赢的格局,
在第三方(比如东盟)的协调下,两国合作的前景还是有的;其次是
中国和东盟之间。在冷战环境下,中国和东盟之间曾经互相猜疑。现
在时代改变,双方也应该真正转到抑制对抗、走向合作的道路上来;
还有东盟内部一些地区动荡,如柬埔寨、印尼,东盟所提出的解决机
制“三方协调机制”就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案。
2.在促进贸易区域自由化方面可做的工作。首先是区域内各方关
税方面的进一步调整。这种调整可以在"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