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伟大的悲剧》的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的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的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的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的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伟大的悲剧》的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伟大的悲剧》的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

喜欢旅游吗?你喜欢探险吗?为什么?

【评价准备】

1、莽撞与理智的区别;

2、关爱自身,才干关爱他人;

3、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

4、冒险和探险的区别;

5、一切探险都有可能遭遇厄运等。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3分)

1、知道南极吗?(气温、风速、冰层等)假如你到南极会感觉如何?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和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今天,我们就跟随茨威格的文笔,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出示课题。

2、学习的目标: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⑴学习速读,能用复述、概括等方法梳理故事的情节;

⑵学习依据具体情节理解文章的方法,并体会悲剧和伟大的内涵;

⑶从斯科特身上感受人的精神魅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二、整体感知(8分)

1、速读课文,抓住重要信息,概括复述故事情节:

(抓住人、地、事件、细节要素来概括复述)

2、背景介绍引出问题:

斯科特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1910年6月1日,当他带领探险队向南极点发起冲刺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抵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34天)。倒霉的是,在返程途中,斯科特队却全军覆没,长眠于皑皑冰雪之中。

作者依据拯救出来的书信、文件、胶片等,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斯科特一行的经历和心情。写作中作者倾注了全部情感,无法压抑的赞叹之情在传记中直截表达出来。请浏览课文,看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直接情感?(最后一段)

3、齐读结尾议论段,品析韵味:

(并过度到下环节)

三、研读赏析(24分)

1、(关于“悲剧”的理解)作者高度评价“这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你认为悲剧指何而言?请选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谈谈你对“悲剧”的理解。(8分)师评价引导准备:

⑴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

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被称为悲剧吗?

⑵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⑶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

⑷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

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同学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

师结:概括我们所说的内容,这次探险中包括了:死亡悲剧、失望悲剧、见证者悲剧……等。

2、(关于“伟大”的理解)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称这样的悲剧为“伟大的悲剧”呢?你认为什么体现了“伟大”呢?(在于他们的精神!)(2分)

3、在斯科特和他队员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请找出表示伟大的描写语段,读一读,并分析体现了什么精神。(国王跪拜的是一种精神,是诚信勇敢的绅士风度)(14分)

方法:抓重点句段分析。教师引导对话的准备:

①读到这个细节,你最感动什么?

②读了这段文字,你最想说什么?

③你欣赏哪个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悲剧,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总结明确:这些细节饱含的情感是:或悲壮分别之情,或赞美敬重之情,或眷恋神往之情……读后感受是:或感动于威尔逊博士的执著,或震撼于奥茨笑对死神的勇气,或为斯科特直面死亡而无法排解忆和亲人的悲哀而感伤,或对英雄的敬意,对死者的缅怀,或感动于他们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强烈的集

体主义精神。正是这样一些精神,是人类永恒的动力、精神的源泉!

板书:(诚信;坚毅、执着;团队精神;博爱等)

4、同学门的分析很透彻,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自身对“悲”与“伟大”的理解。请用“悲在──,而──伟大”表述:

(如: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老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伟大。悲在生命的毁灭,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伟大。悲在失去朋友亲人,而无私的爱伟大。)5、解说辩证关系:

(弹性)

悲剧和伟大看起来矛盾的两个极端就是这样有机统一在一起的。生活中还有:

⑴胜利与失败,悲剧与伟大;

⑵平凡与伟大;

⑶奉献与索取;

⑷倒霉与幸运;

⑸苦难与幸福等也一样是辨证的统一。

四、拓展延伸,研读深层主题(7分)

斯科特队是悲壮的',他不只是英国的英雄,更是全世界的英雄!他的失败,后人有不同的分析:有人说,是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使他们在严寒中苦苦拼搏了两个多月,最终供给缺乏,体力不支;有人说,阿蒙森凭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计划,选20条膘肥体壮的能接受极寒的北极的爱斯基摩狗做交通工具,而斯科特凭推理设想,主要选择了事实上无法接受南极寒冷的西伯利亚的矮种马。

在文章中,作者避开这些科学问题不谈,也不给胜利者立说,在实际的世

界里,我们的记忆中只容得下胜利者,但作者打破世俗,偏偏用饱含感情的文笔,描绘斯科特失败的经历。为什么给失败者做传?请浏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好么?

(生依据课文分析、老师参与)

总结:同学们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茨威格一定认为大家是知己了。是啊,他不选胜利者来赞美,却满怀深情礼赞这些失败的英雄,正是要赞美他们的精神。另外老师还读出了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的胜利与否,而是关注引起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的力量。关注人物的心灵,这正是伟大的价值取向。

科学探险,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第一步。比方登月;比方哥伦布航海;比方“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一叶轻舟,漂流长江而翻船身亡的尧茂书……神州五号,飞跃黄河,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注意区分“想与想要之别”和认识世界与征服世界的不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弹性)

【有关资料】

气温:南极年平均气温摄氏-36度(七大洲之中最冷)。南极冬季外围气温摄氏-15至-35度,内陆气温则低至摄氏-40至-70度,1983年7月21日在(寒极)(PoleofCold,俄罗斯的Vostok研究站和近)更录得摄氏-89.2度的地球上天然最低温纪录。夏季南极半岛的温度可升至摄氏15度,内陆则仍维持在平均摄氏-25度。

雨/雪量:年平均少于5厘米(七大洲之中最干),故南极可说是一个冰

封的沙漠。其中,南极半岛和外围的雨/雪量明显较内陆多。

水/冰量:南极冰层平均厚度约2,300米,共约2,600万亿吨的冰占全球冰量的九成,或全球淡水量的75%。

风速:南极年平均时速80公里和沿岸最高达时速320公里的风速,令它成为全球最大风的地方。在南极一些地方,平均每三天便会刮起飓风级的风暴。

掷一掷的教学设计

掷一掷

学习目标: 1、通过本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渗透比较、归纳,概率统计及有序思考等多种数学思想,头国现象看本质感受偶然性后面的必然性。 3、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小朋友都玩过骰子吗?(板书"骰子")一颗骰子中藏着哪些数学知识?(骰子上有6个数、有6个面,是个正方体……) 2、小朋友们真有数学眼光,掷一颗骰子,掷出的数可能是哪些? 最小是几?最大是? 3、师:有些人利用骰子进行赌博,这是不好的行为,可其实呢,这骰子中藏着不少的数学知识,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它还是我们学习的好帮 手呢. 4、同时掷两颗骰子,掷出的两个数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求和、差、积商) 5、今天我们主要通过"掷一掷"研究两颗骰子"和"中藏着的奥秘。 (1)同时掷两颗骰子,得到两个数的"和"可能有哪些? (2、3、4、5、6、7、8、9、10、11、12) (2)掷出的两个数的和可能是1或13吗?为什么?

(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说起和的奥秘,倒让老师想起了一个人(课件出示阿凡提图片)。当时有个地主"八一"老爷,十分奸诈,经常欺压百姓,这一天呀"八一"老爷又想出了个诡计,想要再一次提高穷人的田租,这次阴谋如果让他 得逞,穷人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在这危难时刻阿凡提来了,他代表穷人跟"八一"老爷进行谈判,谈判决定,双方利用掷骰子比胜负,如果八一老爷输了,他将不再加租,比赛方法是:将同时掷颗骰子得到的这些"和"分两组,一组是"5、6、7、8、9",另一组是"2、3、4、10、11、1 2"这六个数。双方各选一组"和"掷出的次数多,哪方就获胜。小朋友,你们想让哪方获胜?的确,聪明的阿凡提战胜了八一老爷,取得了胜利! 1、"猜一猜",阿凡提选了哪组"和"?为什么? 师:小朋友们各有各的猜想,那到底阿凡提选了哪组"和"呢?你们希望老师直接告诉谜底呢?还是希望自己研究? 2、你们打算怎样研究呢? (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同桌合作,实验验证) 1、为便于研究,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 实验材料:每两人一张统计表,两颗骰子 实验方法:①两人一组,一人同时掷骰子并算出两数字和。一人根据掷出的"和"完成统计图,"和"是几就在几的上面涂一格,涂满其中 一列,游戏结束。

公开课秋天的雨的教案和反思

秋天的雨 【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尽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设计理念】 《秋天的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如诗如画,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展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感受语言的美,在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设计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使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德育目标】 感受秋雨的美,激发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余韵的美。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秋天美吗?能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秋天的美景吗? 生回答完后,出示课件。 (什么样的秋天)描写秋天的词语: 天高云淡的秋天、绚丽多彩的秋天、五彩缤纷的秋天、快乐的秋天 2、师:秋天真美啊!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秋天。 (课件出示的词语)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秋风习习秋雨绵绵果实累累秋风送爽景色宜人大雁南飞绚丽多彩五彩缤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21.伟大的悲剧 教与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故事情节,有感情的复述课文。 3.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4.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与学重点 体会作者颂扬的精神,通过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教与学难点 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展示有关南极风光、动物、探险等图片,使学生进入情境。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但他们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悲剧》。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他们的影响。成为著名的和平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作品有《三位大师》、《最初的经历》等。 2、读准字音,解释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毋宁吞噬 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二)读出自我: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将军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伤后,坚决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 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课文共6 个自然段。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求治-- 术前-- 术中-- 术后”几个部分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人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写作方法可让学生在读中细心体会,逐步领悟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的13 个生字,认识3 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自渎、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

坚强意志,要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 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刘伯承的资料,了解刘伯承的生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容易少横的字:龄醉容 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峰峰矿区羊渠河学校 马明老师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峰峰矿区羊渠河学校马明老师 《伟大的悲剧》说课程序 一教材、教法二学情、学法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流程 一、教材、教法 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本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写的是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法: 1、阅读发现法:学生通过阅读,走进文本,初步发现解决问题。 2、自主、小组合作法:解决基本的知识技能问题。 3、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像。 4、讨论法和点拔法相结合。 二学情、学法 本课面向对象是初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这类探险类外国题材的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可能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的主题,这正是在阅读这篇文章比较困难的地方。所以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太高太难,应重在培养他们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结合单元教学重点,以及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我这样设计了《伟大的悲剧》。 1、学生课前预习,熟悉生词,并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自主理解,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2、学习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难点: 以“悲”为学习线索,感受悲,分析悲,评价悲,认识悲,理解斯科特等人的悲剧意义,形成对悲剧事件的系统思考和认识。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二)介绍作者检查预习(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五)拓展深化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掷一掷》公开课教案_11

掷一掷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九册第50-51页《掷一掷》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组合、统计、可能性、找规律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了解所学知识间的 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3.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的学习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成功的体验,提 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初步渗透比较、归纳、概率统计及有序思考等多种数学思想,感 受偶然性后面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学习过程,综合利用数的组合、统计、可能性等有关知识,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懂得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中隐藏的数学原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掷骰子的盒子、骰子、表格、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一开始啊,老师想让同学们猜个谜语? (出示一个骰子)你们在哪里见过骰子?(麻将、游戏棋……) 对于骰子你有哪些了解?(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上有一个数字, 分别是1、2、3、4、5、6) (动画展示正方体的三维图) 2、师: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在小小的骰子里可藏着一些数学奥秘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掷一掷、玩一玩,探索其中的数学奥秘。(板书课题: 掷一掷) 二、探究新知 (一)可能出现的和 师:老师如果随意把这个骰子掷一下,猜猜可能得到哪些数字?(1、2、 3、4、5、6)它们的可能性有大小吗?(没有) 师:掷一颗骰子可能得到1-6中任意一个数字,它们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再加一颗,两颗骰子同时掷下,你们猜猜

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贪吃的大猩猩

艺术活动:《贪吃的大猩猩》 一、设计意图 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唱歌技能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单纯的技能技巧。我们进行唱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给幼儿提供享受美的机会,使幼儿获得快乐的源泉,掌握表达感情的工具,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使幼儿能在快乐的唱歌活动中得到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贪吃的大猩猩》这首歌曲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有趣、幽默,能力节奏感较强的幼儿都能够通过看图谱学习歌曲掌握歌词的一个音乐教材。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有喜、怒、哀、乐,又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方式,有的高兴了就拍手,就大笑,就跳起来,而幼儿处在一个模仿力很强,对刺激很敏感的时期,让他们在学习歌曲时模仿各种动物的表情和动作,幼儿是很有兴趣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儿童教育实践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幼儿刚从小班升入中班,节奏方面的接触还比较少,而幼儿在这个年龄对看图理解歌词处于敏感阶段,根据以上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以下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能享受唱歌的乐趣,知道歌曲的名称,感受歌曲诙谐、欢快的风格,体验参与歌唱的乐趣。 2、学习用歌声表达诙谐的歌曲,大胆表现大猩猩的动作、神态,有初步的音乐表现力。 3、培养幼儿学会看图谱自学歌曲及歌词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猩猩头饰、图谱、水果及洋葱图片或食物若干 2、布置场景、mp3 三、活动过程: 1、律动进场。 以参观果园的形式带领孩子边听音乐边模仿各种小动物入场坐好。 2、猜猜谁来了。

(1)引导语:今天果园里来了许多小动物,有小老鼠有大象有兔子有小鸟,还有一只大动物呢,听听它是谁?(播放mp3,出示猩猩图片) (2)师:真棒!就是大猩猩。那谁能告诉我大猩猩最爱吃的是什么呀? 幼:香蕉、苹果~ 师:大家都说了很多大猩猩爱吃的东西,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有关大猩猩的歌曲,小朋友想听吗? 3、欣赏歌曲理解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一遍,提出倾听的要求。 A、在听的过程中要安静,带着问题听。 B、歌曲里的大猩猩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猩猩?它喜欢吃什么?为什么大猩猩最后哭了?(教师一一出示图片及洋葱食物,简单介绍洋葱皮剥到最后里面就没东西) C、你听了这首歌心里觉得怎么样? 师:好!现在老师再用一些图片把它们连起来。 4、看图谱学习歌曲及歌词。 1)、出示图谱 A、让幼儿看图尝试说出歌词,师给予指导。 B、结合图谱按节奏分段朗读歌曲。 2)尝试看图谱听伴奏学唱歌曲。 A、跟着琴放慢速度完整跟唱歌曲,点出特别难掌握的歌词或者节奏。 B、听伴奏带再次歌唱歌曲。 5、表演歌曲。 A、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歌词。 B、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大猩猩吃东西的动作及神态。 C、鼓励幼儿与教师一起用歌声来边唱边表演来表现这首诙谐的歌曲。 6、请幼儿边唱边表演“到果园摘果子”的情形。 7、教师讲评。 8、活动延伸。 师:刚开始时小朋友说了大猩猩还喜欢吃xx,下节课我们将用小朋友说的这些水果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学案人教版

21.伟大的悲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风餐露宿,毛骨悚然,精疲力竭”等词语。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长篇小说《焦躁的心》;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斯》等。 2.了解背景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 【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要做到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进行浏览,每分钟争取不少于400字。并注意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导航]:1~3段,写斯科特带领的探险队到达南极点,发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而返;4~13段,写探险队员一个个悲壮地死去;14~16段,写英雄们牺牲后,受到英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悼念和尊敬。 2.给下列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拽() diān()狂雪qiāo() 凛liè()吞shì()销shí() 羸()弱步lǚ()告罄() 遗shuāng() 踉踉()跄跄() mèn mèn()不乐 广袤无yín()鲁mǎng()大胆 yáng yáng()得意疲bèi()不堪 语无lún()次 jīng()打细算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知道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集体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 是怎么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3、创设情境 (1)师:今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知道是 怎么回事吗 (2)学生情景表演。(师播放动画) (3)通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 操场画进本子吗 生: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 操场的长80 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 米 生1:用8 厘米表示80 米,用6 厘米表示60 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起来表扬他 4、师:现在,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 上的距离(8 厘米和6 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

21 伟大的悲剧 公开课优质教案

21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的形、音、义; 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自读课文,概括要点,梳理脉络;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学难点: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法学法】复述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探访南极 南极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陆。那么,在你的心目中,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欣赏图片南极冰川冰山鳞虾南极地衣乔治王岛上的苔藓南极的夜晚南极的极昼与极夜南极光长城湾中山站全貌 南极探险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而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1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南极点的征程。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 阿蒙森 - 斯科特站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有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28年,结识高尔基。1938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掷一掷》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掷一掷》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两个骰子点数之和在5、6、7、8、9居多的原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玩”中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骰子,师问:同学们见过骰子吗?你们在哪见过?它和数学有什么联系?(学生可能回答:在打麻将时、玩具上见过;骰子上有6个数字。)学生回答后,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就来掷一掷骰子,通过游戏一起探究骰子里面还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新课学习 1.思考:如果同时掷出两颗骰子,它们出现的点数之和会有哪一些7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3、4、5……12。 追问:可能有1和13吗?为什么? 学生自主思考,通过组合知识得出结论。(不可能,因为两个数的和最小是2最大是12。) 2.游戏探究。 规则:把这11种结果分成两组:A组:1、2、3、4、10、11,B组:5、6、7、8、9。一共掷20次,总次数多者为胜。 (l)选择一组结果与教师进行比赛。 (2)两个小组为一个单位比赛,自由选择结果组别,4人轮流掷骰子,由组长记录试验数据,最后比较实验数据,分出胜负。 学生操作时,组员轮流掷骰子,组长负责填写数据。掷骰子时要注意先在手中晃几下再投入杯子中。 3.汇报比赛数据和结论,师汇总并引导学生比较总结。 比较发现:两数和为5~9出现的次数较多,说明B组获胜的可能性大。

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作出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项羽、刘邦形象的探讨、总结 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之同情,树立正确的英雄史观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前人对项羽、刘邦的评价资料 教学过程 致欢迎词:大家热烈鼓掌欢迎各位老师来到我们班听课。 一、导语设计 经过前节课的情节梳理,我们知道《鸿门宴》故事一波三折、跌宕生姿,引人入胜。当然,鸿门宴也像道人物画廊展示了那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评里面最为主要的两个人物:刘邦和项羽。 二、文本观照:剖析性格 上节课布置大家思考《鸿门宴》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下面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给大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项羽或是刘邦。 若学生无法下手,则提供以下分析思路。

要立体全面的去认识历史人物,仅仅靠一篇《鸿门宴》就显得较缺乏,下面补充几则材料,帮助大家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三、材料提供、写作展示 关于项羽的资料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项羽本纪》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解说: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缺乏忍辱负重的胸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咏项羽》解说: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是一种“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赞美与欣赏之情。 (1)关于刘邦的资料 月余,卒骂高祖,高祖怒。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高祖本纪》 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苏辙 刘邦是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毛泽东解说:后世对刘邦的评价较高,但他性格上也有一些缺陷,刻薄寡恩,诛杀功臣,且手段较为残忍,毫无仁爱之心。 教师引导:结合课文《鸿门宴》你所感受到的二人形象,项羽和刘邦哪一个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请以《我心目中的英雄——楚霸王(汉王)》为题,写150左右短文。给大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每组最少推荐两名同学上来展示。请组长

第21课《伟大的悲剧》知识点资料

第21课《伟大的悲剧》知识点

第21课《伟大的悲剧》 1.文学常识 《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奥地利(国名)作家茨威格(人名)。 2.文章思想内容 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歌颂他们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他们,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斯科特探险队在争到南极点的竞争中失败了,他们作为失败者却要为胜利者作证,而且全队都在归途中覆没,世人都为他们而悲痛,所以这是悲剧;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在探险途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是高贵和震撼人心的,所以这出悲剧又是伟大的。 3.重点词语 拽zhuài:拉。 无垠yín:没有边际。癫diān狂:言行举止不庄重、轻佻。 凛lǐn冽:刺骨地寒冷。 吞噬shì:吞食;并吞。 销蚀shí:消损腐蚀。 羸léi弱:瘦弱。 姗姗(shānshān 都是一声)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千辛万苦: 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闻所未闻: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夜不成眠:晚上睡不着觉。 精疲力竭jié: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闷闷不乐mèn:因有不开心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sǒng: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 洋洋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怏(yàng)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忧心忡忡chōng:忧愁的样子。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畏缩不前:害怕而不敢向前。 鲁莽大胆:胆子大,说话做事不经考虑。莽撞。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语无伦(lún)次:话讲得很乱,没有层次。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 与其……毋(wú)宁:与其……不如…… 4.重点句子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闽侯荆溪中学徐道彬 教案目标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3.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案重点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教案难点 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你了解南极吗?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极点,并顺利班师,斯科特等五位队友却永眠于茫茫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 1 / 5 这堂课我们学习《伟大的悲剧》,它节选自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这篇文章与其他人物的传记文章共同收录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集子里。 二.作者介绍 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三、字词教案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拽(zhuài) 无垠(yín) 癫狂(diān ) 凛冽(lǐn liè) 吞噬(shì) 销蚀(shí) 羸弱(léi) 步履(lǚ) 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 毛骨悚然(sǒng) 怏怏不乐(yàng) 姗姗来迟(shān) 忧心忡忡(chōng) 疲惫不堪(bèi ) 2 / 5 四、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写表格。 地点人物及事件时间白色雪原1912.1.16南极点1912.1.18埃文斯死1912.2.171912.3.2无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掷一掷公开课教学设计

《掷一掷》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0~51页“掷一掷”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运用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找规律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了解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让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活动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两个骰子点数之和在5,6,7,8,9居多的道理。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播放视频(我看你有戏),学生观看。 2.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 3.的确是高手。你们玩过骰子吗?谁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一颗骰子中藏着哪些数学知识?如果掷一颗骰子,掷出的数可能是哪些?最小是几?最大是? 4. 看来这骰子中的确藏着不少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掷骰子的问题。(板书课题:掷一掷)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我们已经知道,掷一颗骰子,面朝上的点数只可能是1,2,3,4,5,6中的一个数字。谁来猜一猜:如果同时掷两颗骰子,得到面朝上的两个数的“和”可能有哪些? (板书2至12数字)2.动手实践,验证猜想:同时掷两个骰子,每个同学掷几次,看看点数之和是不是在2~12之间? 3.提出问题:有掷出的两个数的和为1的吗? 13呢? 有可能掷出来吗?为什么? 4.小结。看来,在上面的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 (12) 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但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不可能是1或13,这是一个确定事件。 5.其实,老师也是一个玩骰子的高手。出道以来,几乎保持着不败的战绩。相信吗?(不信)那咱们不妨现场来一次掷骰子挑战赛。现在老师把可能出现的这11个和分成两组,(黑板上划分:A组5、6、7、8、9;B组:2、3、4、10、11、12)我吃点亏,选这边的五个数,你们选派一名代表来和我掷骰子,每人掷10次,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我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你们赢。再找一名同学用画“正”字的方法作好记录,其他同学监督比赛情况。 6.统计后,宣布赢家。在刚才一轮的游戏中,老师赢得多,你们们赢得少,大家是不是不服气,认为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掷,不能说明问题。那接下来继续掷,不过为了体现公平、满足大家的要求,这

unit5_let's_eat公开课教案设计和反思.doc

Unit 5 Let's eat 教案背景 1、而向学生:小学 2、学科:英语 3、课时:三年级上册Unit 5 Lefs eat part A Lefs learn & Lefs do 第一课时 教材版本:PEP 教学课题 Unit 5 Let's eat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do 学材分析: 本课时为小学英语PEP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5 Part B中的Lefs learn部分,主要围绕“food” 这一话题展开,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喜爱的食物以及为别人提供或请别人吃东西时的表达语,尤其是能在一定的情境下会用Here you are. Have some ...和别人交流沟通。另外,Lefs play部分是在实物展示和识别过程中,鼓励学生反复说出I like删掉hot dogs 改为(some juice). I like 删掉hamburgers 改为(egg& eggs)原因用新PEP 教材.I like some milk. Hike bread.等以达到巩固本课学习内容的目的。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比较重要,和Lefs talk部分共同构成了本单元的主体。所以,我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的帮助下,能听懂、会说、会认读本课时有关食物的4个单词egg, bread, milk, juice,做到发音清晰、语音语调正确。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Part A Lefs learn和Lefs do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初步掌握了egg, milk, juice, bread的听、说、读、写以及初步了解了复数形式eggs,不可数名词juice milk bread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I like some juice ...”是单词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为了切实掌握学生的情况,我采取课前调查的方式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调查, [学生情况]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我, 乐于表达。他们对直观、新颖、有趣的内容感兴趣,喜欢参与游戏、竞赛等趣味活动。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我发现: 学生对于西方食物非常喜爱,对于本节课操练单词的句型I like???..,已经有75%的学生掌握,而Here you are的答语,己经有80%的学生掌握。 因此,I like...和Here you are,不能成为本节课的难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通过对学生进行了解,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egg, milk, bread和juice四个单词的发音;初步了解可数名词复数形式:eggs. 学习目标: 1、在多媒体课件、食物、图片的帮助下,能听懂、会说、会认读本课时有关食物的4个单词egg, milk, bread 和juice

《掷一掷》公开课教学设计

《掷一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活动,综合运用已学过的数的组成、组合、统计、可能性、找规律等有关的数学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了解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本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的学习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初步渗透比较、归纳、概率统计及有序思考等多种数学思想,感受偶然性后面的必然性。 教学准备: 骰子,活动记录表,方案纸,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观察骰子(2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和一种游戏中的道具有关,(出示课件)这是什么?(骰子)

师:仔细观察,这小小的骰子中有哪些数学知识?预设:骰子是一个正方体 掷出一颗骰子,正面朝上的点数可能是1——6中的一个一颗骰子相对两个面的点数和是7...... 师:那么,骰子游戏该怎么玩?如果是两个骰子,你会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游戏?今天我们一边玩掷骰子游戏,一边研究其中蕴含的数学奥秘(自动出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掷一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掷一掷。 2、骰子游戏(猜想结论)5分钟 (1)师:老师也设计了一个游戏,请大家把“游戏规则”齐读一遍:每组一个杯子和两颗骰子,4人一组轮流掷两个骰子,记录每次正面朝上的点数和,时间为1分钟。(课件)学生齐读规则,并开始活动。 (2)师:根据这个游戏每次掷出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两个骰子掷出来后,两个正面朝上的点数之和有11种可能; 而且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不相同; 师:掷出两个骰子,点数和可能是多少?(2——12中的任意一个数)为什么点数和不是从1开始,结果到12?可能是1和比12大的数吗?(不可能。因为两个骰子点数和最小是1+1=2,最大是6+6=12)刚才有同学说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不同,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谁出现的可能性大一点,

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Unit 4 of Book 7

课文文本 A Letter Home Dear Rosemary, Thanks for your letter, which took a fortnight to arrive. It was wonderful to hear from you. I know you’re dying to hear all about my life here, so I’ve included some photos which will help you picture the places I talk about. You asked about my high school. Well, it’s a bush school-the classrooms are made of bamboo ant the roofs of grass. It takes me only a few minutes to walk to school down a muddy track. When I reach the school grounds there are lots of “good mornings” for me from the boys. Many of them have walked a long way, sometimes up to two hours, to get to school. There’s no electricity or water and even no textbooks either! I’m still trying to adapt to these conditions. However, one thing is for sure. I’ve become more imaginative in my teaching. Science is my most challenging subject as my students have no concept of doing experiments. In fact there is no equipment, and if I need water I have to carry it from my house in a bucket! The other day I was showing the boys the weekly chemistry experiment when, before I knew it, the mixture was bubbling over everywhere! The boys who had never come across anything like this before started jumping out of the windows. Sometimes I wonder how relevant chemistry is to these students, most of whom will be going back to their villages after Year 8 anyway. To be honest, I doubt whether I’m making any difference to these boys’ lives at all. You asked whether I’m getting to know any local people. Well, that’s actually quite difficult as I don’t speak much of the local English dialect yet. But last weekend another teacher, Jenny, and I did visit a village which is the home of one of the boys, Tombe. It was my first visit to a remote village. We walked for two and a half hours to get there- first up a mountain to a ridge from where we had fantastic views and then down a steep path to the valley below. When we arrived at the village, Tombe’s mother, Kiak, who had been pulling weeds in her garden, started crying “ieee ieee”. We shook hands with all the villagers. Everyone seemed to be a relative of Tombe’s. Tombe’s father, Mukap, led us to his house, a low bamboo hut with grass sticking out of the roof- this shows it is a man’s house. The huts were round, not rectangular like the school buildings. There were no windows and the doorway was just big enough to get through. The hut was dark inside so it took time for our eyes to adjust. Fresh grass had been laid on the floor and there was a newly made platform for Jenny and me to sleep on. Usually Kiak would sleep in her own hut, but that night she was going to share the platform with us. Mukap and Tombe were to sleep on small beds in another part of the hut. There was a fireplace in the centre of the hut near the doorway. The only possessions I could see were one broom, a few tin plates and cups and a couple of jars. Outside Mukap was building a fire. Once the fire was going, he laid ston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