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离子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
- 格式:pdf
- 大小:249.82 KB
- 文档页数:4
铜对黄河鲤毒性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铜对黄河鲤毒性作用研究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环境污染问题日
益严重,其中水环境受到最为严重的破坏,水污染则成为了一个全球性
的问题。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其流域内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和温度
适宜的水生态环境,而铜是一种重要的水污染物之一,对水体生态环境
和生物体产生危害。
因此,深入了解铜对黄河鲤的毒性作用,对于保护
水生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将黄河鲤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受到不同浓度
的铜离子溶液的影响,对照组则不受影响,在一段时间后对两组黄河鲤
进行相应的实验测定和比较。
包括鲤鱼存活率、生长发育状况、鱼肝脏、鱼肾、鱼鳃、鱼血的铜离子含量以及相关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
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如下方面:
1. 各处理组下黄河鲤鱼的存活率,生长发育状况的对比分析;
2. 不同浓度的铜离子对黄河鲤肝脏、肾脏、鳃、血液中铜离子含量
及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分析;
3. 铜离子对黄河鲤的生命周期及繁殖率的影响。
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水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及保护提供科学
依据,为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有效控制、管理和保护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铜离子对中国花鲈幼鱼的毒性研究朱友芳;洪万树;林金忠【摘要】为给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养殖提供污染生物学的理论数据,研究了中国花鲈幼鱼的铜离子中毒症状和半致死浓度(LC50);检测了幼鱼肝脏的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分析了铜离子胁迫对幼鱼的红细胞总核异率和微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离子对幼鱼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1.85、1.66、1.48和0.86 mg·L-1.濒死的幼鱼肝脏组织溶解性坏死,鳃部组织出现大量的血窦,幼鱼肝脏的GSH和MDA含量及SOD、GPT和GOT活力对铜离子胁迫反应敏感,而CAT活力则反应不敏感.在铜离子浓度为0.42 mg·L-1的浓度组中暴露96 h,幼鱼的总核异率和微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铜离子胁迫损害了中国花鲈幼鱼肝脏的抗氧化系统、肝脏组织和鳃部组织,并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1(006)003【总页数】6页(P331-336)【关键词】中国花鲈;铜离子;半致死浓度;肝脏组织;酶活力;微核测定【作者】朱友芳;洪万树;林金忠【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福建莆田 351100;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福建莆田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福建莆田 35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2铜离子是鱼类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参与体内多种代谢,但过量的铜离子会对鱼体产生毒害作用。
己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铜离子胁迫会伤害鱼类的抗氧化系统[1],产生组织学方面的病理变化[2],并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3]。
中国花鲈 (Lateolabrax maculatus),隶属于鲈形目 (Perciformes)、鮨科 (Serrani-dae),经过适当的淡化驯食后,可在淡水水域中养殖。
水生生态系统中铜离子的生态毒理学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长,水生生态系统遭受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水体中铜离子的超标排放已经成为常见的水系污染问题,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针对水生生态系统中铜离子的论述十分重要,本文将对其生态毒理学研究进行探讨。
一、铜离子的基本特性及来源铜离子(Cu2+)是重金属污染物中较常见的一种,因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水体生态系统而受到广泛关注。
铜因其常见的化学性质和较高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中的染料、杀菌剂、服装等制造,是常见的污染物。
铜离子的排放来源包括:冶金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地下水和表面水污染、城市水供系统漏水、住宅区和道路里水等。
二、铜离子的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毒性作用水生生态系统中,铜离子对于水生生物的毒性表现的特点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毒性作用剂量率的存在和复合毒性,这些毒性作用的结果将导致水生生物群体数量变化、种类减少、生态系统发生持续不稳定演变的变化。
(一)急性毒性作用铜离子可能引起自由基的生成,对鱼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造成破坏,也可以影响呼吸和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维持肌肉和神经的正常功能等,引起急性中毒现象,严重时甚至导致有生命危险的鱼类的死亡。
(二)慢性毒性作用因为铜是难生物降解的重金属,即使存在于微量,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影响也可能会显现。
慢性中毒的主要表现为影响生长发育、性腺发育、蛋白质合成、新陈代谢以及免疫抵抗力的下降,导致繁殖率减少,生产力下降等。
(三)毒性剂量率的存在铜离子的毒性作用还因为剂量所引发的反应。
在初始铜离子的生物有效剂量小于0.055毫克/升的情况下,对水生态系统无显著影响;当其生物有效浓度在0.055毫克/升至 2.5毫克/升之间时,对单个生物的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细胞质、颜色、鳃等造成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在2.5mg/L以上的情况下,它对许多生物群落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破坏了水生生态环境的平衡。
铜离子对锦鲤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贺诗水【摘要】为了研究水环境中Cu2+对锦鲤的影响,为渔业部门制订水质标准提供理论参考数据,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Cu2+对锦鲤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在温度17~19℃、pH值6.8~7.2时,Cu2+对锦鲤为高毒物质,Cu2+对锦鲤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5.4 mg/L、10.3 mg/L、8.58 mg/L、7.36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736 mg/L.【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38)002【总页数】3页(P205-207)【关键词】锦鲤;铜离子;急性毒性;安全浓度【作者】贺诗水【作者单位】枣庄学院,生命科学系,山东,枣庄,2771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1.2随着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日益增多,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逐渐增多,鱼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Cu2+是水体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之一,Cu2+对其他鱼类及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报道[1-7],但Cu2+对锦鲤的毒性试验未见报道。
2009年4—6月份,笔者进行了Cu2+对锦鲤的急性毒性试验,旨在确定其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并为后续的亚急性毒性研究和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养殖生产和环境水质的评价、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用鱼锦鲤,购自枣庄市水产养殖场,体长(9.85±0.20)cm,体重(13.1±0.30)g,体质健康、活泼无病。
试验前室内驯养7d,驯养条件与试验条件一致,驯养期间按常规进行日常管理和投喂。
1.2 试验药物配置用分析纯无水CuSO4(天津市博迪化学化工试剂厂)和蒸馏水配成母液,再按要求稀释成所需浓度,现配现用。
1.3 试验条件试验用水为曝气3d的自来水,水温为17~19℃,pH值6.8~7.2,DO保持在5mg/L以上。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2)掌握半致死浓度的计算方法(直线内插法)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灵敏,运用毒理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
鱼类毒性实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两大类。
静态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于受试化学物在水中相对稳定,在实验过程中耗氧量较低的短期实验。
动态实验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设备,对于在水中不稳定、耗氧量较高的化学物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时,可采用动态实验方法。
本实验介绍静态实验方法。
三、实验器材玻璃缸或搪瓷桶、有机磷农药、重金属盐、金鱼四、实验步骤(1)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资料初步估计3~4个浓度,每个浓度用3~4尾鱼,观察24~48h。
进行预备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的范围(找出引起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观察鱼中毒的表现和出现中毒的时间,为正式实验选择观察指标提供依据。
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以了解实验液的稳定性、pH值、溶解氧的变化情况,以便在正式实验时采取措施。
(2)正式实验:1、根据在预备实验中得到的浓度范围,其间距按等比级数插入3~5个中间浓度2、选用表8-1中浓度值的对数系列,表中的数值可用百分体积或mg/L表示,必要时也可用10的指数来乘或除。
实验中至少选择5个不同浓度,一般以7个浓度较常用,但所选择的浓度应包括有使实验鱼在24h内死亡的浓度,以及96h内不发生中毒的浓度。
表中第1纵行包括的浓度最常用。
实验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组方法,都必须同时设对照组。
配制实验液时应先配制少量高浓度的储备液,实验时临时稀释所需浓度的实验液。
先把药液与水均匀混合后,再放入实验鱼,禁止先放入实验鱼后网实验缸中加受试药液,以免实验鱼接触到不均匀的高浓度的药液而提前死亡。
3、结果的观察:实验开始后8h进行连续观察并做好记录,8h后可做24h、48h和96h的详细观察记录。
水产动物中铜的生理作用铜( Copper , Cu ) 是一种金属化学元素,是具有浅红色光泽的过渡金重属元素,是生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广泛分布于动物组织中, 具有多种生物学生理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 铜是水产动物生命所必需的矿物元素之一。
适量的铜有利于维持水产动物体内环境稳定和机体平衡, 在机体造血、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与繁殖、维持生产性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动物体内许多酶的辅助因子或激活剂。
它能促进骨髓生成红细胞,促进黑色素形成,也可帮助磷脂的形成,是许多酶类(如赖氨酰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的主要构成成分。
过少或过量摄入铜都会导致水产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 进而导致引发疾病。
此文仅对矿物元素铜在水产动物体内的营养作用和研究进展做一些简单综述。
一、铜在水产动物中的分布与积累铜广泛分布于动物组织中。
铜在对虾的胃、肠、鳃和肝胰脏中积累的速度很快,暴露三天后,各组织中铜的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则增加得很少或不再增加,最终达到动态平衡,这表明铜进入虾体内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消化道,鳃也可能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铜在无齿相手蟹(Holometopusdehahni)体内分布较多的器官为肝胰腺、鳃和外壳,其铜含量分布的大小依次为肝胰腺、鳃、外壳,且各组织中铜的积累量均随水体中铜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铜在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组织的内脏团、鳃、肌肉中的积累分布也具有相似性,其积累量的大小依次为内脏团、鳃、肌肉。
肝胰腺和内脏团是主要的营养储存场所和解毒器官,故铜在这些组织内的蓄积量最高。
研究表明:肝胰脏内的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s)可以结合铜,它是铜的重要储存库,因而肝胰脏中铜的含量较高。
而鳃中铜含量较高则是由于重金属主要通过呼吸作用由鳃进入体内,且流经鳃的血液较多,血液中含有金属硫蛋白酶,它们能与金属结合,进而使得鳃中铜的含量较高,而肌肉对重金属的亲和性远比上述器官组织要弱,所以铜在肌肉内的蓄积量最少。
水体铜对水生动物毒性的研究进展马莉芳;蒋晨;高春生【摘要】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absorption , enrichment and discharge process of aquatic animals to copper in water body , and the mechanism of copper toxicity in water body to aquatic animals , such as tissue toxicity , growth, development and genetic tox-icity, bloo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oxicity .The study deficiencies in copper toxicity in water body were pointed out .% 介绍了水生动物对水体铜的吸收、富集和排放过程,以及水体铜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机理,如组织毒性,生长、发育、遗传毒性,血液生理生化毒性;并指出了国内关于水体铜毒性研究的不足之处。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铜;水生生物;毒性;生理生化【作者】马莉芳;蒋晨;高春生【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1铜是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一种过渡元素,也是水生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更是许多酶类(如赖氨酰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1]。
但是高浓度的铜将变成一种抑制物或毒性物质[2],且因为它在生态系统中既不能被分解,也不能被消除[3],因此受到环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聚维酮碘、硫酸铜及氯氰菊酯对漠斑牙鲆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作者:段秀娟,任延军来源:《河北渔业》 2015年第5期段秀娟,任延军(天津海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天津 300272)摘要:研究了聚维酮碘、硫酸铜、高效氯氰菊酯三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漠斑牙鲆幼鱼(70日龄)的毒性效应。
结果表明:聚维酮碘的安全浓度为4.062 g/mL;24 h半致死浓度为55.296 mg/L,48 h半致死浓度为34.560 mg/L。
硫酸铜的安全浓度为0.667 mg/L,24 h半致死浓度为2.812 mg/L,48 h半致死浓度为2.600 mg/L。
高效氯氰菊酯的安全浓度为0.079μg/L,24 h半致死浓度为7.112 μg/L,48 h半致死浓度为2.371 μg/L。
关键词:漠斑牙鲆;聚维酮碘;硫酸铜;高效氯氰菊酯;毒性中图分类号:S917文献标识码:A漠斑牙鲆(ParalichthysLethostigma)属硬骨鱼纲、鲽形目、鲽亚目、牙鲆亚科、牙鲆属,又称“美国漠斑牙鲆”、“大花鲆”,为暖温性、广盐性种[1],适温范围 3~34 ℃,适盐范围0~40‰[2],原产于美国沿海,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良的养殖性能[3]。
漠斑牙鲆自1999年引入福建省,现已成为我国海水鱼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4],但在常规养殖过程中常出现腹胀病、出血病、缺鳃病等疾病[5],淡化养殖中出现腹水病、烂鳍病、鳃霉病、脂肪肝病等[6],造成惨重损失。
这些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疾病主要是由于管理不善,养殖密度高,水质恶化等因素导致,生产上常用的防治方法是用药物对鱼体进行浸泡或全池泼洒[7],而药物对牙鲆一般具有显著毒性,因此,必须在药浴过程中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浓度和时间,一般幼鱼对有毒物质的敏感性高于成鱼[8]。
为增加幼鱼期药浴的安全性,本试验应用聚维酮碘、硫酸铜、高效氯氰菊酯三种药物对牙鲆幼鱼[9]开展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其对聚维酮碘、硫酸铜、高效氯氰菊酯药物的敏感性,进而为患病牙鲆药浴治疗提供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