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971-2015 日本黄姑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258.62 KB
- 文档页数:13
3种日本黄姑鱼放流标志方法的比较徐开达;王好学;姜亚洲;胡翠林;王忠明;卢占晖;朱文斌;柴学军;周永东【摘要】The tagg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large (average length of (10.3±0.6)cm)and small (average length of (6.8 ±0.5)cm)Nibea j aponica with three fish-tagging methods,i.e.H-bar tagging,coded wire tagging,and ventral sundering tagging. After a fortnight temporary rearing experiment,the result was as follows:all the three fish-tagging mad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survival rate,and the success rate of tagging large group was evide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agging small group(p<0.05),but the success rate of H-bar tagg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groups(p <0.05).In addition to the liver to body weight ratio,different tagging method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agged fishes' primary growth indexes (p <0.01 ).Likewise,the forage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the organ to body weight ratio were extremely influenced by the size of N .j aponica (p <0.01).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factor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organ to body ratio (p <0.05),and extremely influenced the forage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the liver to body weight ratio (p <0.01).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the H-bar tagging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rious growth indexes(p<0.05),while the coded wire tagging group and ventral sundering tagging group only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rage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the organ to body weight ratio(p <0.05),respectively.Ac-cordingly,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ventral sundering tagging method isapplicable for a short time tagging,and the coded wire tag-ging method has small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fish.As for N .j aponica ,when the body length is greater than 10.0 cm,it is suggested to adopt the H-bar tagging metho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recapturing rate.%采用挂牌、金属线码和切腹鳍3种标志方法对大规格(平均体长(10.3±0.6)cm)和小规格(平均体长(6.8±0.5)cm)的日本黄姑鱼(Nibea j aponica)进行标志实验.14 d室内暂养实验结果表明:3种标志方法对日本黄姑鱼平均成活率影响不大;而挂牌标志组标志成功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其中大规格组标志成功率显著高于小规格组(p<0.05).除肝体比外,标志鱼的主要生长指标受标志方法影响均极显著(p<0.01);饵料转换效率和脏体比受标志鱼体规格影响极显著(p<0.01);标志方法和鱼体规格的交互作用对脏体比影响显著(p<0.05),对饵料转换效率和肝体比影响极显著(p<0.01).3种标志方法中挂牌标志组的多项生长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金属线码标志组的饵料转换效率和切腹鳍标志组的脏体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得出:切腹鳍可用于短期标志,金属线码标志对鱼体生长影响较小,当日本黄姑鱼体长大于10.0 cm时可采用挂牌标志法以提高标志鱼回捕率.【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57)003【总页数】6页(P363-368)【关键词】日本黄姑鱼;挂牌标志;金属线码标志;切腹鳍标志【作者】徐开达;王好学;姜亚洲;胡翠林;王忠明;卢占晖;朱文斌;柴学军;周永东【作者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 200090;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9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致使我国近海海洋生物资源不断衰退.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是修复渔业资源的有效方式,放流种类的标志方法是对放流生物进行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1-2].与此同时,鱼类标志方法也随之发展起来[3].目前,应用较多的标志方法有挂牌标志法、切腹鳍法、荧光标志法、烙印法、金属线码标志法、分子标志法等[4],不同标志方法有各自优缺点及适用种类[5].国内外关于海水鱼类体外标志放流方法研究的报道较多,如金头鲷(Sparus aurata)[6]、鲑鱼(Salmo salar)[7]、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8]、鮸鱼(Miichthys miiuy)[9]、黑鲷(S. smacrocephalus)[10]、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11]、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12]、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13]等,为这些鱼类大规模增殖放流奠定了良好基础.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姑鱼属(Nibea),为黄姑鱼种中的大型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和日本南部海域[14].它具有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和经济价值高的特点,目前已开展规模化繁育和养殖[15-17].随着自然海域野生群体资源量逐渐减少,为逐步恢复其自然资源,自2005年开始在浙江海域持续放流了日本黄姑鱼苗种,年均放流量在百万尾以上,然而目前还未见日本黄姑鱼标志方法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3种常用标志方法,对2种不同规格的日本黄姑鱼幼鱼进行标志实验,比较各标志方法对幼鱼的存活和生长等指标影响的差异,以期为下一步增殖放流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提供参考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实验于2014年7—8月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闪试验场进行.实验鱼为生长良好、摄食正常的人工繁育日本黄姑鱼幼鱼,分2种规格,大规格(L)平均体长(10.3±0.6) cm(范围9.1~12.4 cm),小规格(S)平均体长(6.8±0.5) cm(范围5.1~7.9 cm).1.2 标志实验将2种规格的实验鱼分对照(control,CTR)组、挂牌标志(H-bar tagging,HBT)组、金属线码标志(coded wire tagging,CWT)组和切腹鳍标志(ventral sundering tagging,VST)组共4组进行实验.标志方法如下:HBT组利用标志枪于待标记鱼体背鳍下方肌肉处刺穿,随之将一枚带有标志牌的“H-bar”型卡扣固着(图1(a));CWT 组通过线码标志仪将印有数字金属丝(长度1.1 mm,直径0.5 mm)注入日本黄姑鱼眼后头部的表层组织(图1(b)),回捕时通过线码检测仪检测;VST组切除鱼体左侧3/4的腹鳍(图1(c)).图1 3种标志方法示意图Fig.1 Demonstration of three tagging methods在实验开始时,先将标志鱼放入含有20 mg/L丁香酚的麻醉液中麻醉,20 s后取出进行标志;随后用高锰酸钾溶液对标志鱼浸泡消毒,按分组分别放入体积为200 L的圆形塑料桶内,每桶20尾,每种标志方法设置3个平行组,共暂养14 d;待实验结束时,对标志鱼进行常规生物学指标测定,并取肝脏和内脏团称量.1.3 日常管理实验用水为经沙滤的天然海水,水温为26.8~28.3 ℃,盐度为27~28,pH为8.11~8.18.实验期间每个塑料桶内注水200 L,并放入1个充气石连续充气.实验开始前实验鱼禁食24 h,实验期间每天分别在 07:00 和 16:00 各投喂饲料 1 次,投喂量为实验鱼体质量的3%~5%,投喂0.5 h后换水;每天观察记录鱼体摄食、活动、脱标和死亡等情况,并进行生物学指标测定[9].1.4 数据处理标志鱼的各项生长指标计算公式如下:增长率(LGR,%)=(Lt2-Lt1)/Lt1×100%,增重率(WGR,%)=(Wt2-Wt1)/Wt1×100%,饵料转换效率(FCE,%)=(Wt2-Wt1)/I×100%,肝体比(HSI,%)=(肝脏质量/体质量)×100%,脏体比(VSI,%)=(内脏团质量/体质量)×100%,丰满度(CF,g/cm3)=体质量/(体长)3.其中,Lt1和Lt2分别为实验鱼平均初始体长和平均终末体长,Wt1和Wt2分别为实验鱼平均初始体质量和平均终末体质量,I为实验期间总投饵量.用SPSS 13.0软件对标志方法和鱼体规格与不同生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显著相关,p<0.01表示极显著相关),并对不同组数据进行Duncan多重比较(p<0.05表示差异显著).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标志日本黄姑鱼的成活率和标志成功率经14 d暂养,各标志组日本黄姑鱼的成活率和标志成功率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3种标志组的实验鱼平均成活率均高于98%,其中CWT组和VST组达100%,可见3种标志方法对实验鱼的成活影响不大.HBT组标志成功率显著低于CWT组和VST 组(p<0.05),且HBT组标志成功率受不同规格影响较大,S组平均标志成功率为(85.00±5.00)%,而L组为(93.33±2.89)%,S组标志成功率显著低于L组(p<0.05),即规格较小的实验鱼脱标率较高.2.2 不同标志日本黄姑鱼的生长情况经14 d暂养,各标志组日本黄姑鱼的终末体长与初始体长呈正线性相关,回归曲线及方程见图2.分别估算初始体长范围5.0~14.0 cm的各标志组实验鱼14 d后的理论终末体长,结果如表2所示:HBT组的理论终末体长在初始体长为5.0~11.0 cm范围内均最小,而在初始体长为12.0~14.0 cm时大于CWT组和VST组.表1 不同标志组日本黄姑鱼的成活率和标志成功率Tab.1 Survival rates and successful tagging rates of N. japonica in different tagging groups分组规格成活率/%标志成功率/%CTRS100L100HBTS98.3385.00±5.00aL98.3393.33±2.89bCWTS10098.33±2.89cL10098.33±2.89cVSTS10098.33±2.89cL10098.33±2.89c注:上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图2 不同标志组日本黄姑鱼终末体长与初始体长的相关性Fig.2 Correlation offinal and initial body lengths of N. japonica in different tagging groups当初始体长达到10.0 cm及以上时,HBT组相对于CTR组理论终末体长的减小幅度在3%以内;而CWT组和VST组理论终末体长由接近逐渐转为小于CTR组,且VST组比CWT组的减小幅度大.2.3 不同标志日本黄姑鱼的生长指标差异各标志组日本黄姑鱼的生长指标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HBT组的LGR最小,为(21.26±2.89)%,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CWT组和VST组的LGR略高于CTR组但无显著差异;HBT组的WGR也最小,为(84.32±24.62)%,且与CWT组和VST组差异显著(p<0.05),而与CTR组无显著差异;3种标志方法均使标志鱼的FCE 较CTR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HBT组和CWT组显著低于CTR组(p<0.05);3种标志方法对标志鱼的HSI均无显著影响,而VST组的VSI减小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此外,3种标志方法中仅HBT组的CF较CTR组显著增大(p<0.05),而CWT组和VST组的CF与CTR组无显著差异.表2 不同标志组日本黄姑鱼的理论终末体长Tab.2 Theoretical final body lengths of N. japonica in different tagging groups初始体长/cm理论终末体长/cmCTRHBTCWTVST 5.06.497 25.931 57.010 47.172 2 6.07.697 27.171 38.116 78.214 1 7.08.897 28.411 19.223 29.256 3 8.010.097 29.650 910.329 310.298 1 9.011.297 210.890 711.435 611.341 3 10.012.497 212.130 512.541 912.382 2 11.013.697 213.370 313.648 213.424 212.014.897 214.610 114.754 514.466 2 13.016.097 215.849 915.860 815.508 3 14.017.297 217.089 716.967 116.550 2表3 不同标志组日本黄姑鱼的生长指标差异Tab.3 Differences of growth indexes of N. japonica in different tagging groups分组LGR/%WGR/%FCE/%HSI/%VSI/%CF/(g·cm-3)CTR25.92±1.68b96.77±10.54ab1.14±0.13b2.165±0.224a10.426±0.775b1. 621±0.084aHBT21.26±2.89a84.32±24.62a0.93±0.13a2.292±0.245a10.431±1.325b1.718±0.134bCWT27.81±4.77b107.68±23.69b1.01±0.17a2.327±0.284a10.545±0.699b1.6 38±0.071aVS T27.67±2.93b111.25±12.33b1.11±0.10b2.310±0.256a9.615±0.777a1.614±0.061a将各标志组2种规格的实验鱼综合统计,结果显示(表4):除HSI外,标志鱼的LGR、WGR、FCE、VSI和CF受标志方法影响均极显著(p<0.01);而FCE和VSI受标志鱼体规格影响极显著(p<0.01);标志方法和鱼体规格的交互作用对VSI影响显著(p<0.05),对FCE和HSI影响极显著(p<0.01).由此说明标志鱼的生长指标受标志方法影响显著,而鱼体规格对LGR、WGR和CF影响不显著,可以将其作为衡量标志方法效果的重要指标.表4 不同生长指标与标志方法、鱼体规格的相关性分析Tab.4 Correlation analyses of different growth indexes with tagging methods and body sizes 生长指标标志方法鱼体规格标志方法和鱼体规格的交互作用 LGR7.84∗∗1.540.76 WGR7.84∗∗0.50.61 FCE12.16∗∗19.37∗∗4.35∗∗ HSI2.0380.25.127∗∗VSI5.669∗∗8.259∗∗3.931∗ CF4.701∗∗0.0350.816注:*p<0.05,**p<0.01.3 讨论3.1 不同标志方法对标志鱼成活率和标志成功率的影响Davis等[18]发现“H-bar”型标志时标志针头过短会引起标志牌脱落,标志成功率较低;而与较长的标志针配套的锚定端直径相应较大,意味着对标志鱼损伤也较大[13].本研究选用的标志针头长度为8 mm,同时将人为操作对标志鱼损伤降至最低.Nielsen等[19]认为标志对鱼体成活的影响与标志方法及被标志鱼个体大小有关,因小个体鱼类可能难以承受挂牌标志操作的压力和额外的代谢负担,故挂牌标志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的鱼,如体长在15 cm以上[20-21].挂牌、金属线码和切腹鳍标志是国内外常用的3种物理标志方法,其中挂牌标志法由于具有标志鱼易被鉴别的特点而受到更多关注[10].本研究中VST组经14 d暂养,发现一侧鳍条出现明显再生现象,鳍条呈淡黄色,约为正常鳍条大小的3/4,故仅适用于短期标志;HBT组由于个别鱼体肌肉感染或鱼体间刮擦出现脱标现象,脱标个体仅出现于暂养前5 d之内,而未脱标个体标记清晰,适用于长期标志;CWT组对鱼体影响非常小,也可适用于较长时间标志[22].本研究中VST组和CWT组标志成功率均达(98.33±2.89)%;而HBT组标志成功率略低,且受标志鱼体规格影响显著,大规格标志鱼的标志成功率高于小规格.由此可见日本黄姑鱼的标志成功率与标志方法和标志鱼体规格有密切关系.3.2 不同标志方法对标志鱼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发现HBT组日本黄姑鱼的LGR和WGR均低于其他各组,而CF却高于其他各组.分析其可能原因为挂牌标志对实验鱼肌肉有一定损伤,使生长所需的部分同化能被用于肌肉修复[13];而肌肉受损可能引起相应的生理和代谢胁迫,使活动频率下降,能量消耗减少,导致CF反而增加[23-24].此外,当初始体长小于10.0 cm时,HBT 组的日本黄姑鱼生长较慢;而当初始体长达到10.0 cm及以上时,理论终末体长相对于CTR组的减少幅度才降至3%以内.因此,建议使用挂牌标志法时选取平均体长在10.0 cm以上的鱼.本研究中与HBT组相比,CWT组和VST组的实验鱼生长情况更接近于CTR组,但VST组的VSI和CWT组的FCE均显著小于CTR组,而这两组的LGR和WGR却均略有上升.其原因可能为切腹鳍标志破坏了原有的神经和骨骼组织,进而影响了内脏器官发育[9,25],而鱼体本身存在着补偿生长作用,通过增加摄食量来保证增长和增重[26],但是由于部分生长量被转移至机体修复使用,从而造成FCE有所降低[27].本研究观测时间仅为14 d,相对较短,不同标志对鱼体的长期影响及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3.3 不同标志的可辨识性标志鱼放流后的跟踪监测主要依靠渔民回捕,因此需要醒目的标志使其容易辨识,以保证标志鱼的回捕率,从而进一步确保对放流效果的评估[28].从标志的显现性来看,挂牌标志最为醒目,很容易被捕获者发现,便于标志鱼的回捕[10].切腹鳍标志,如采用本研究的方法,再生的鳍条没有明显弯曲或扭曲,且再生速度快,即使再生的鳍条与正常鳍条有明显差异,也相对较难被发现.孙忠等[9]对鮸鱼进行标志研究试验时,认为鮸鱼切鳍后,两侧腹鳍对比差异明显.从短期看该标志方法基本可行,如切腹鳍标志可用于苗种繁育中对部分亲体进行鉴别[5],但在海区回捕标志鱼时,渔民不经细致辨认较难发现.金属线码标志鱼的成活率和标志成功率较高[29-30],但回捕时需要借助金属扫描仪辨识,在目前渔获未能集中在指定地点交易的条件下,从诸多零散分布的码头或渔获交易市场回捕金属线码标志鱼相对困难.徐开达等[10]在浙江省舟山海域的黑鲷标志放流回捕试验也显示金属线码标志鱼回捕较困难,因此建议在回捕相对集中或相对封闭的水域采用金属线码标志法[31].4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挂牌、金属线码和切腹鳍标志对日本黄姑鱼的标志成功率均较高,其中金属线码标志和切腹鳍标志对鱼体生长影响不大,而挂牌标志会导致标志鱼的LGR和WGR减小;除HSI外,不同标志方法对标志鱼的FCE、VSI和CF等生长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切腹鳍仅适用于短期标志,而金属线码和挂牌标志法可用于长期标志,其中挂牌标志法标志效果受标志鱼体规格影响明显,标志时宜根据标志要求进行合理选择:当日本黄姑鱼体长小于10.0 cm时,可选择切腹鳍和金属线码2种标志方法;挂牌标志法对日本黄姑鱼的规格要求较高,最适标志鱼体长需达10.0 cm及以上.致谢:感谢在暂养过程和标志实验中得到舟山锦岛水产科技公司许源剑、贺舟挺的支持和帮助.【相关文献】[1] 程家骅,姜亚洲.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产科学,2010,17(3):610-617.[2] BARTLEY D M,BELL J D.Restocking,stock enhancement and sea ranching:arenas of progress[J].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2008,16(1/2/3):357-365.[3] KAI L,LEBER K M,BLANKENSHIP H L.Responsible approach to marine stock enhancement:an update[J].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1995,15:167-175.[4] 陈锦淘,戴小杰.鱼类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现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14(4):451-456.[5] 洪波,孙振中.标志放流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水产科技情报,2006,33(2):73-76.[6] SNCHEZ-LAMADRID A.Effectiveness of four methods for tagging juveniles of farm-reared gilthead sea bream,Sparus aurata L.[J].Fisheries Management andEcology,2001,8(3):271-278.[7] CROZIER W W,KENNEDY G J A.Impact of tagging with coded wire tags on marine survival of wild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migrating from the R.Bush,Northern Ireland[J].Fish Res,2002,59(1/2):209-215.[8] TANAKA M,SEIKAI T,YAMAMOTO E,et al.Effects of T-bar and DST tagging o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European hake[J].Review: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2009,9:181-193.[9] 孙忠,余方平,王跃斌.鮸鱼增殖放流标志技术的初步研究[J].海洋渔业,2007,29(4):344-348.[10] 徐开达,周永东,王伟定,等.舟山海域黑鲷标志放流试验[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8,17(1):93-97.[11] 薄治礼,周婉霞.浙江省沈家门沿岸水域石斑鱼幼鱼标志放流与重捕试验[J].水产学报,1999,23(3):304-307.[12] 马晓林,周永东,徐开达,等.浙江沿岸大黄鱼标志放流及回捕率调查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5(1):24-29.[13] 柳学周,徐永江,陈学周,等.半滑舌鳎苗种体外挂牌标志技术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13,31(2):273-277.[14] 朱元鼎,张春霖,成庆泰.东海鱼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277-288.[15] 楼宝,徐君卓,吴祖杰,等.日本黄姑鱼养殖试验初报[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2,11(4):324-328.[16] 柴学军,徐君卓,吴祖杰.日本黄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2):168-172.[17] 王波,张锡烈,曲秀家,等.日本黄姑鱼的生物学特性及苗种生产技术[J].海洋水产研究,2002,23(4):13-19.[18] DAVIS T L O,REID D D.Estimates of tag-shedding rates for Floy FT-2 dart and FD-67 anchor tags in barramundi Lates calcarifer Bloch[J].Aust J Freshw Res,2008,33(6):1113-1117.[19] NIELSEN L A.Methods of marking fish and shellfish[M].NewYork: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1992:74-81.[20] WALDMAN J R,DUNNING D J,MATTSON M T.A morphological explanation for size-dependent anchor tag loss from striped bass[J].Trans Am Soc,1990,119:920-923.[21] OTTERÅ H,KRISTIANSEN T S,SVÅSAND T.Eva-luation of anchor tags used in sea-ranching experiments with atlantic cod (Gadus morhua L.)[J].FisheriesResearch,1998,35:237-246.[22] MUSTAFA S.Stock enhancement and sea ranching:objectives and potential[J].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2003,13(2):141-149.[23] 王正鲲,赵天,林小涛,等.茜素络合物对唐鱼耳石标记效果以及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5,34(1):189-194.[24] 刘骁,谢晶,黄硕琳.鱼类保活运输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8):255-260.[25] 韩书煜,邹建伟,陈剑锋,等.人工增殖放流石斑鱼类的标识技术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3):12-17.[26] 史会来,楼宝,骆季安,等.不同投饲率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J].海洋渔业,2007,29(1):53-56.[27] 楼宝,史会来,骆季安,等.饥饿和再投喂对日本黄姑鱼代谢率和消化器官组织学的影响[J].海洋渔业,2007,29(2):140-147.[28] HALLS A S,AZM M E.The utility of visible implant (Ⅵ) tags for marking tropical river fish[J].Fisheries Management and Ecology,1998,5(1):71-80.[29] HEARD R W.Overview of salmon stock enhancement in southeast Alaska and compatibility with maintenance of hatchery and wild stocks[J].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2012,94(1):273-283.[30] 杨德国,危起伟,王凯,等.人工标志放流中华鲟幼鱼的降河洄游[J].水生生物学报,2005,29(1):26-30.[31] HAMASAKI K,OBATA Y,DAN S.A review of seed production and stock enhancement for commercially important portunid crabs in Japan[J].AquacultureInternational,2010,19(2):217-235.。
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生动物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基本程序、保护措施及跟踪与效果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水生动物的增殖放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GB/T15805.1淡水鱼类检疫方法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SC/T1075鱼苗、鱼种运输通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增殖放流采用放流、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水库、湖泊和江河等水域投放亲体、苗种等活体水生动物的活动。
3.2增殖放流单位具体实施放流活动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
4技术要求4.1环境条件放流水域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适于从事增殖放流活动的渔业水域,以渔业资源衰退或生物多样性下降较为严重的渔业水域为重点。
水域生态环境须适于放流水生动物的生存要求,水质符合GB 11607的规定。
禁止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等敏感水域进行可能对原生态环境及物种造成威胁的放流活动。
4.2种质要求水生动物的种质应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由具备相应检测鉴定资质的单位和专家进行鉴定,应以本地种的原种或其子一代为主。
不应投放可能对放流水域水生动物种质造成影响的外来种、杂交种及转基因种。
同一水域内开展增殖放流应兼顾各品种间的生态关系和规格数量。
4.3种质来源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水产原种场、良种场、苗种场、增殖站、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提供。
利用财政资金或社会资金进行的增殖放流活动,条件允许时应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下通过招标方式确定苗种供应单位。
4.4质量要求4.4.1亲本、苗种及受精卵的质量须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其它暂无质量标准的水生动物,由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审定。
ICS65.150B 50备案号: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871—2012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ish stock enhancement2012-05-07发布2012-06-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水域环境条件 (1)5 物(品)种选择 (2)6 苗种来源 (2)7 苗种规格 (2)8 苗种质量 (2)9 检验 (2)10 苗种规格测定与计数 (3)11 苗种运输 (3)12 放流 (3)13 记录 (4)14 放流后管理 (4)15 效果评价 (4)附录A(规范性附录)放流记录表 (5)参考文献 (6)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负责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农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瑞禄、冯云、李岩、刘家寿、卢凤君。
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水域环境条件、物(品)种选择、苗种来源、苗种规格、苗种质量、检验、苗种规格测定与计数、苗种运输、放流、记录、放流后管理、效果评估等技术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鱼类增殖放流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9956 青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 11776 草鱼鱼苗、鱼种GB 11777 鲢鱼苗、鱼种GB 11778 鳙鱼苗、鱼种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SC/T 9102.3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3部分:淡水SC/T 9401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SC/T 7103 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7.10•【文号】农办渔〔2017〕49号•【施行日期】2017.07.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农办渔〔2017〕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渔业主管厅(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事业快速发展,放流规模和参与程度不断扩大,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在增殖放流苗种监管方面也存在供苗单位资质条件参差不齐和放流苗种种质不纯、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影响了增殖放流的整体效果,甚至对水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为保障放流苗种质量安全,推进增殖放流工作科学有序开展,根据《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通知如下。
一、健全增殖放流供苗单位的监管机制(一)严格增殖放流供苗单位准入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通过招标或者议标的方式采购用于放流的水生生物或者确定苗种生产单位。
供苗单位招标应综合比较苗种生产单位资质、亲本情况、生产设施条件、技术保障能力等方面相关条件,支持省级渔业主管部门通过综合评价的方法统一招标确定经济物种苗种生产单位,建立定期定点供苗及常态化考核机制,保障放流苗种优质高效供应。
加强中央财政增殖放流项目供苗单位资质审核,珍稀濒危物种苗种供应单位需在农业部公布的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中选择,经济物种苗种供应单位基本条件应符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生生物经济物种增殖放流苗种管理的通知》(农办渔〔2014〕55号)有关要求。
(技术规范标准)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I C S前言为规范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行为,修复水域生物多样性,增殖渔业资源,确保水生生物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南省畜牧水产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廖伏初、欧燎原、李传武、温罗云、徐德平、黄华伟。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生动物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增殖放流单位、增殖放流的基本程序、技术要求、跟踪与效果评估、通报发布制度等。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水生动物资源增殖放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5055-1997 青鱼、草鱼、鲢、鳙亲鱼GB/T9956-1988 青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10029-2000 团头鲂GB/T11776-1989 草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11777-1989 鲢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11778-1998 鳙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15805.1-1995 淡水鱼类检疫方法第一部分GB17715-1999 草鱼GB17716-1999 鲢鱼GB17717-1999 鳙鱼GB17718-1999 青鱼GB/T30030-1988 团头鲂鱼苗、鱼种质量标准SC/T1040-2000 长吻鮠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增殖放流增殖放流是指用人工手段在水生生物分布区域放置一定数量的物种,以增加其种群数量,或提高其捕捞渔获量的活动。
3.2考种考种是指对某一物种亲缘关系、遗传特性进行溯源的活动。
4增殖放流单位增殖放流单位可以是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
5增殖放流的基本程序5.1申报与审批5.1.1申报增殖放流应当向当地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好附录 A 上报。
渔业增殖放流项目验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渔业增殖放流项目验收是对渔业增殖放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审查的过程。
渔业增殖放流项目是指在渔业资源丰富度不高的水域,通过投放人工增殖的渔种,增强渔业资源的繁殖能力和捕获量。
这类项目旨在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对某一特定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验收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文章将包括项目背景、实施情况、效果评估以及可持续性分析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全面阐述,旨在评估和总结该项目的成果和问题,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经验和参考。
首先,我们将介绍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背景,包括水域资源情况、渔业资源的现状以及为什么选择在该水域实施增殖放流项目等。
背景环境的介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项目的必要性和意义。
其次,我们将详细描述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计划与组织、选育和培育的渔种、放流技术和策略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效果评估。
评估内容将包括放流的渔种存活情况、繁殖状况、捕获量以及对渔业资源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的贡献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客观地判断该项目的成效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最后,我们将进行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可持续性分析。
可持续性分析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维度考虑项目的长期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通过分析项目的可持续性,我们可以评估该项目在未来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方面的潜力,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总之,本文的目的是对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验收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为类似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经验和参考。
通过探讨该项目的成果和问题,我们可以为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内容: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SC/T 9421—2015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日本对虾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增殖放流的海域条件、本底调查,放流物种质量、检验,放流时间、放流操作,放流资源保护与监测、效果评价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日本对虾增殖放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101.1-2008 中国对虾亲虾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T 5059 无公害食品对虾养殖技术规范SC/T 2040 日本对虾亲虾SC/T 2041 日本对虾苗种SC/T 7014 水生动物检疫实验技术规范SC/T 7204.3 对虾涛拉综合征诊断规程第3部分:RT-PCR检测法SC/T 9102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SC/T 9401-2010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SN/T 1151.4 对虾黄头病毒(YHV)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方法SN/T 1151.5 对虾杆状病毒(BP)检测方法SN/T 1673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操作规程农业部783公告-1-2006 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农业部958号公告-14-2007 水产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农业部1163号公告-9-2009 水产品中己烯雌酚残留检测气相色谱-质谱法3海域条件3.1 一般要求符合SC/T 9401的规定,且满足下述条件:a)底质为沙、沙泥或泥沙;b)盐度25~35。
3.2 特殊要求投苗区应位于潮间带之下,最低潮时水深≥1 m。
4 本底调查按SC/T 9401-2010第5章的规定进行。
5 放流物种质量5.1 苗种培育5.1.1 苗种培育按照NY/T 5059的要求进行。
SC/T 9421—2015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日本对虾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增殖放流的海域条件、本底调查,放流物种质量、检验,放流时间、放流操作,放流资源保护与监测、效果评价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日本对虾增殖放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101.1-2008 中国对虾亲虾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T 5059 无公害食品对虾养殖技术规范SC/T 2040 日本对虾亲虾SC/T 2041 日本对虾苗种SC/T 7014 水生动物检疫实验技术规范SC/T 7204.3 对虾涛拉综合征诊断规程第3部分:RT-PCR检测法SC/T 9102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SC/T 9401-2010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SN/T 1151.4 对虾黄头病毒(YHV)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方法SN/T 1151.5 对虾杆状病毒(BP)检测方法SN/T 1673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操作规程农业部783公告-1-2006 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农业部958号公告-14-2007 水产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农业部1163号公告-9-2009 水产品中己烯雌酚残留检测气相色谱-质谱法3海域条件3.1 一般要求符合SC/T 9401的规定,且满足下述条件:a)底质为沙、沙泥或泥沙;b)盐度25~35。
3.2 特殊要求投苗区应位于潮间带之下,最低潮时水深≥1 m。
4 本底调查按SC/T 9401-2010第5章的规定进行。
5 放流物种质量5.1 苗种培育5.1.1 苗种培育按照NY/T 5059的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