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论文摹状词理论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及其缺憾林凡杰【期刊名称】《毕节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0)005【摘要】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eus destination is clarifying thingking,and thinking writeen by the early Wittgenstein presents that philosophical is expressed by language,so it is an necessary thing to analyze language.well,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 introduced by russell provided a very useful way of analyzing language.while the theory is critized by some famous scholars after its coming out. We can see somewhere having flaw,these flaws stimulate the improving of this theory.%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哲学的目的需是对思想的澄清,而思想是由语言表达出来的,这就有必要强调对语言的分析。
而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正好提供了一种分析语言的很好方式。
但是这种理论自从产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各方的批评。
我们从他们的批评当中看到该理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种不足促使了摹状词理论自身的发展。
【总页数】4页(P41-44)【作者】林凡杰【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重庆北碚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1【相关文献】1.意义理论的语用学转向——简析斯特劳森对于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J], 李颖新;刘京娟;张燕京2.剖析罗素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难题的解决及此理论的局限 [J], 黄萍3.语境在罗素限定摹状词理论中的作用——兼论“限定摹状词”概念 [J], 彭俊4.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几点思考——兼论摹状词与专有名词的关系 [J], 周敭;吉树人5.康德对于谓词的界定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之比较 [J], 甘火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罗素与斯特劳森指称理论之比较【摘要】本文试图在比较罗素与斯特劳森二人在意义问题和专名问题上的区别的基础上,来对二者的指称理论做一简要评价。
【关键词】罗素;斯特劳森;指称理论;比较一、罗素的意义指称理论在名称的意义方面,罗素集中研究专名,他按照传统的语法结构,并根据“一个不表示属性或关系的词,这个词可以出现在没有变项的命题中” 1,将语词分为只能充当主词的逻辑专名和只能充当谓词的摹状词。
在罗素看来,逻辑专名、指示代词、少数摹状词是可以指称的,大多数摹状词则不可,因为它们所对应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不具有指称作用。
如“当今法国国王是贤明的”这个命题,如果在某种情况下并不存在法国国王,则这个命题是没有意义的。
专名可以充当主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专名具有意义也有指称,并且意义就是其指称。
但罗素在摹状词理论中发现存在不能作为个体词和专名的谓词,而只能作为摹状词的谓词。
也就是说,真正的专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直接指称某一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它能够在孤立的状态下具有这种意义,而逻辑专名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明确的指称对象,它具有的这种意义不以其他任何词为转移。
而且真正的专名只指称某个对象,并不对这个对象做进一步的描述。
这样的专名只能由“这”、“那”等几个“自我中心的指示词”来充当。
由此,罗素区分了逻辑专名和摹状词,即逻辑专名只具有指称功能,它指示某种东西,但不描述这种东西,而摹状词则具有描述功能,只是一个命题的真实成分,或一个命题函项,但不能保证所描述对象的存在。
也就是说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基于名称的所指对象与实在之间的冲突而进行的分析,如当一个人说“金山不存在”,你若问他“什么东西不存在”,他会回答“金山”,这样似乎把某种存在性赋予给金山,但金山其实是不存在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罗素提出了他的解决原则:“指称词组本身决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在语词表达式中出现指称词组的每个命题都有意义。
” 2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命题如“当今法国国王是贤明的”时,不要急于对它做出或真或假的论断,因为“当今法国国王”这个词没有意义,其相应的命题也就无所谓真假,而应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即“存在一个x,x是当今法国国王,且x是贤明的”。
浅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刘涛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4)002
【摘要】本文从摹状词理论提出的背景着手,介绍了摹状词理论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通过分别介绍专名与摹状词。
希望能够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摹状词;然后阐释了关于摹状词理论的应用及其意义。
而且,在文章的各部分都适当的进行了一些分析,希寄能够更为清晰的把握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刘涛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2002级硕士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1.54
【相关文献】
1.意义理论的语用学转向——简析斯特劳森对于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J], 李颖新;刘京娟;张燕京
2.剖析罗素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难题的解决及此理论的局限 [J], 黄萍
3.语境在罗素限定摹状词理论中的作用——兼论“限定摹状词”概念 [J], 彭俊
4.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几点思考——兼论摹状词与专有名词的关系 [J], 周敭;吉树人
5.康德对于谓词的界定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之比较 [J], 甘火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及其局限性和意义
张蕴
【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罗素摹状词理论提出的目的在于回答有关存在的三个难题,该理论坚持了“奥卡姆剃刀原则”和“亲知原则”。
斯特劳森对该理论的批评意见代表了两个哲学派别之争。
摹状词理论作为“分析哲学的典范”,尽管存在诸多局限性,但不能抹杀其在整体上的启发意义。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张蕴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重庆 40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
【相关文献】
1.意义理论的语用学转向——简析斯特劳森对于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2.剖析罗素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难题的解决及此理论的局限
3.语境在罗素限定摹状词理论中的作用——兼论“限定摹状词”概念
4.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义
5.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几点思考——兼论摹状词与专有名词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摹状词理论研究综述作者:陆阿玲来源:《卷宗》2019年第12期1 前言罗素(Russell)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运用数理逻辑研究哲学语言分析。
罗素在《论指示》(On Denoting)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摹状词理论,开辟了语言哲学的又一里程碑。
他认为弗雷格将专名和摹状词混为一谈的理论是有缺陷的,要把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
他把个体词划分为专名和摹状词,并对摹状词进行了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分。
创造了经典的摹状词理论体系,为哲学家们研究指称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且促进其摹状词理论的发展。
2 CNKI摹状词研究现状和本文研究方法本文将对CNKI中摹状词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梳理。
理清前人研究的的脉络,找到比较新颖或尚待解决的问题或者比较空白的方向,为笔者下一步的摹状词研究找出理想的切入角度。
在中国知网首页主题搜索框中输入“摹状”一词,得到915条结果(截止2019年3月12日),本文的所有讨论对比分析都是建立在这914篇文章的基础之上的。
之所以输入“摹状”而不是“摹状词”是因为有的学者会把摹状词理论说成摹状论,这样搜索就会避免漏掉专门研究摹状词理论,但是篇章名写成含有摹状论的论文,但是,这样输入也有一个弊端,就是有可能扩大了搜索范围,导致找出的论文范围偏大,有些不是专门研究摹状词理论的文章也混合了进来,加大整理文章的难度。
本文将从对摹状词理论的概括性介绍、对摹状词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摹状词理论与与语义学相结合的研究、摹状词理论与哲学相结合的研究四个角度来讨论摹状词的研究情况。
3 研究视角3.1 对摹状词理论的概括性介绍李国浩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浅析》一文中,从摹状词的提出、摹状词的主要内容以及摹状词的哲学意义三个角度介绍摹状词。
并说摹状词理论不尽善尽美,但他提供的分析范例在分析哲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邓媛媛在《罗素摹状词理论探析》中,从哲学的三大难题入手,到罗素对三种解决方案的摒弃,到后来罗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介绍了罗素提出摹状词的新颖独到的见解。
罗素的限定性摹状词理论及其指称罗素是限定摹状词的创始人,在罗素看来,摹状词有限定和非限定摹状词构成。
限定摹状词的代表式为“这个如此这般的东西”(the so and so),比如说the morning star,“当今的英国女王”,“那个奔跑的孩子”等等。
专名(从广义上讲包括普通名词)是限定摹状词的特殊形式。
罗素此种分类的目的在于证明所有的单数词项,包括限定摹状词、专名、单数代词和指示代词,并不意味着客观世界的存在。
换句话说,罗素的目的在于否定传统的指称理论。
基于弗雷格的研究,针对限定摹状词这一术语,罗素首先提出了以下4个问题。
(一)明显指称与非存在问题在罗素看来,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是有意义的,其原因在于该句选择了某一存在或存在物,并且赋予了这一存在某种特质。
如果句子的主语无法选择或指示某一存在,矛盾就会产生。
在例句(1)中,由于现在不存在目前的法国国王,要定位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物是不合乎逻辑的。
更糟糕的是,is bald这一谓语无法定位任何指示物,因此例句(1)是一个合乎语法但不合乎逻辑的句子。
(1).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二)否定存在问题否定存在问题是问题一的特例,但与问题一相比要更为严重。
从字面来看,例句(2)似乎是合乎逻辑并可接受的,因为目前不存在法国国王这的确是事实。
但是问题正出现在这里:如果例句(2)是合乎逻辑的,那么就不应该用不存在的present King of France作为主语;如果这样一位国王真的存在,那么为什么又要在谓语中将其否定?(2).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does not exist.(三)弗雷格关于身份的困惑例句(3)这样的身份陈述句包括两个单数词项。
如果该陈述为真值,那么这两个词项指示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
表面来看,这两个陈述仅仅是表明Elizabeth这个人与自己一致,因此使得陈述本身变得次重要。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提要:作为关于专名的极为重要的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之后却遭到了不少的批评。
本文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分析其遭受的主要批评,以期对其客观的定位和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摹状词;批评;定位;评价一、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罗素在1905年发表的论文《论指称》(On Denoting)中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并在此后的著作中对此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和改善。
罗素首先摹状词区分为限定的和非限定两类。
限定摹状词通常是the+单数语词,如the man,the present King of England。
限定摹状词的主要内容是对一些语句作出改写,把包含限定摹状词以及包含一般概念作为主词的句子改写为一个命题函式,以此揭示其真实的逻辑结构,暴露出其表面语法只是假象。
罗素认为他的限定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三大哲学难题:A.迈农悖论B.违背排中律C.同一性问题。
罗素的改写方式有时比较接近日常语言,有时采用的却是符号逻辑形式。
陈嘉映(2006)将罗素的改写以以下形式体现出来:A.金山不存在=没有一个X,这个X既是金子做的,又是山。
B.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存在一个人,这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人是秃头。
C.《瓦弗利》的作者是司各特=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写了《瓦弗利》,并且这个对象是司各特。
(更形式化的表达方法是:有一个X,那个X写了《瓦弗利》,对于所有Y,如果Y写《瓦弗利》,则Y与X等同,并且X就是司各特。
)[1]以上包含限定摹状词的句子经过改写后,句子中不再包含限定摹状词。
那么罗素的改写是如何解决前面提到的三个哲学难题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看一下他的分析。
A.金山不存在在这一命题中,金山是主语,不存在是谓语。
经过改写后,金山被分解为“金子做的”和“山”这两个部分,且“金子做的”和“山”都从主词的位置转到了谓词的位置上。
这样,罗素便认为他清除了迈农世界里那些稀奇古怪的实体。
罗素论文摹状词理论论文
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难题的解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成效显著;对专名与摹状词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语言做出精确、无歧义的理解;同时它也给现代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以极大的影响和深刻地启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提出源于对所谓三大难题的思考。
首先,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
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以“金山难题”为代表。
“金山”是否存在?罗素、以及当时的很多哲学家都认为一个句子的主词(所指的对象)一定是存在的,如果它不存在那我们就无从提及它。
所以说“某物不存在”必然是假的或无意义的。
提及某物就表明某物存在。
然而,金山又的确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罗素不满意奥地利哲学家梅农(Alexius Meinong)赋予这些虚拟事物一定程度的“存在”的解决方案,提出对专名(专有称谓,proper name)和摹状词的区分。
其次,关于等同陈述的问题。
罗素的例句是“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Scott is the author of Waerley)。
由此,“司各脱”和“《威弗利》的作者”应该是具有同一性的。
既然满足同一性,那么就应该可以相互代换而不改变意义。
于是“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就变成了“司各脱是司各脱”。
但很显然这两句话不是同一个意思,前者是有具体意义、需要经验证实的,后者只是同语反复、不需要经验证实。
罗素的办法仍然是将专名和摹状词区分开来,这里以“the…”形式出现的是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
以
“司各脱《威弗利》的作者”为例,它可以转写为:①存在一个x,x写了《威弗利》;②对任意一个y,如果y写了《威弗利》,那么y 就是x;③x是司各脱。
第三,关于排中律失效的问题。
排中律是说:如果A不是真的,那么A就是假的;反之亦然;不能既不真也不假。
然而对“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这个句子来说,它既不是真的(是秃头),也不是假的(不是秃头)。
因为没有当今法国国王,主词不存在。
罗素将这个句子转写为:①存在一个x,x是当今法国国王;②对任意一个y,如果y是当今法国国王,那么y就是x;③x是秃头。
于是可以写出这样一个数理逻辑形式:“x[(Kx & y(Ky → x=y)) & Bx]”(谓词K表示“是当今法国国王”,B表示“是秃头”)。
2.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
2.1 区分专名和摹状词
摹状词和专名之间有什么不同呢?首先专名是简单符号,摹状词是复合符号。
在罗素看来,专名是其构成部分不再是符号的符号,这种符号用来指称一个个体或特殊的东西的,如“斯科特”就是用来指称一个具体的人的,是一个人的名字。
限定摹状词则不同,所有的限定摹状词都是复合的符号,以“《威弗利》的作者”(the author of Waerley)来说,它是由“the”、“ author”、“ of”和“ Waerley”四个词组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四个符号复合而成的,这四个词都有确定的意义,这个限定摹状词的意义就是由它们赋予的,对于一个懂英
语的人而言,哪怕他从未听说过“the author of Waerley”,他也能够明白它的意义。
其次,所有的专名都有指称,摹状词却有空和不空之分。
专名是具体事物的名称,每一个专名都有一个个体与它对应。
摹状词则不同,虽然相当多的摹状词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个体,如“美国现任总统”、“《威弗利》的作者”等,但也有不少的摹状词描述的东西并不存在,如“当今法国国王”,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一个人是当今法国国王。
2.2 对摹状词进行逻辑分析
罗素的解决方法就是对摹状词进行逻辑分析。
这样既可以将原命题中的摹状词消解掉,又可以发现命题的真实的逻辑形式。
我们以“那个写《威弗利》的人是苏格兰人”为例对这种改写过程解释根据罗素的分析,该命题包含下面三个命题:
(1)“x写《威弗利》”不恒假,即至少有一个人写《威弗利》;
(2)“如果x和y写《威弗利》,那么x和y等同”恒真,即至多有一个人写《威弗利》;
(3)“如果x写《威弗利》,那么x就是苏格兰人”恒真,即谁写《威弗利》谁就是苏格兰人。
这三个命题的合取就是对“那个写《威弗利》的人是苏格兰人”进行逻辑分析的结果,该结果还可以进一步表示为“$x[fx"y(fy y=x)jx],该符号串在此处可读作:至少有一个个体x,x写了《威弗利》,并且对于任何一个个体y而言,如果y写了《威弗利》,那y就等于
x,并且x是苏格兰人。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如罗素所说:“在对该命题进行正确分析时,这一摹状词就被拆散了,从而也就完全消失了。
”
结语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难题的解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成效显著;对专名与摹状词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语言做出精确、无歧义的理解;同时它也给现代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以极大的影响和深刻地启示。
总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哲学和逻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端炜,试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黑龙江史志》. 2009.
[2]游红军,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思考《科教文汇》.2007.
[3]刘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缺陷及其价值《群文天地》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