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汉字发展史的几个研究问题(下)专论关于汉字发展史的几个问题(下)t刘又辛三、关于秦始皇/书同文字0政策的实质从中国历史上看,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大帝国,对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中国文字发展史的角度看,当时的/书同文字0政策,也给两千多年来的汉字体系建立了基础。
有些人对于秦代/书同文字0的实质弄不清楚,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骄横自专,硬把六国文字加以废除,只准用秦国自造的文字;秦亡后,这个政策也就中止了,)))这类看法如不清除,就不能正确理解汉字发展史,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把秦代当做划分汉字发展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界限。
关于这一段历史,5史记#秦始皇本纪65李斯列传65六国年表6都有记载,但对/书同文字0的内容却都没有说。
说得较详细的是许慎。
许慎的5说文解字#叙6中说,周代原来的文字本是统一的,到战国时代,/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5仓颉篇6,中车府令赵高作5爰历篇6,太史令胡毋敬作5博学篇6,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0这一段话是理解秦代书同文字政策的最重要的材料。
战国时期,七国/不统于王0,即脱离周王朝的统治,各自向独立的方向发展,语言文字也有/言语异声,文字异形0的独立发展趋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文字异形0不便于统治,便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规范,废除六国文字中与秦文字不合的异体字,这就是/书同文字0的具体内容。
为什么用秦文字当做/书同文字0的规范呢?这还得从秦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继承关系谈起。
据5史记#秦本纪6记载,秦人的祖先大概属于西戎的一支,同周民族的关系较密切。
秦人本是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来以善养马、驾车马著名,后来逐渐与周民族融合,接受了周族的文化。
周平王东迁后,秦人据有了周族在西北的土地并继承了周的全部文化,也包括周的文字。
简答题1.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
汉语史则是研究汉语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2.试述汉语史的研究意义。
⑴研究汉语史可以重建汉语历史,深化充实汉语文明史的内涵。
⑵对更好了解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方言,意义重大。
可以预测汉语的某些发展方向。
为制定语文政策提供支持。
⑶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⑷汉语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须懂得起码的汉语史知识。
3.汉语史研究可以分那几个阶段(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分为几个阶段)?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⑴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⑵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代表作:《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洪武正韵》、《中原音韵》⑶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到现在清初到现在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
《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经籍纂诂》;《说文》四大家:《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音学五书》;《马氏文通》(朴学、金文学、甲骨学)。
4.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材料)有哪些?⑴历来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如研究商代语言,少不了甲骨文。
⑵前人的研究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语言科学I S S N 1671-9484 C N 32-1687/G2013年9月第12卷第5期(总第66期)520-535[收稿日期]2012年12月16日 [定稿日期]2013年5月27日d o i :10.7509/j.l i n s c i .201305.028090*本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建设”(批准号12&Z D 177)和复旦大学 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项目 吴闽语语音层次研究”(批准号2011RWX K Z D 027)资助㊂感谢‘语言科学“编辑部及匿审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㊂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陈忠敏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上海 200433提要汉语方言语音比较是遵循历史比较法中的语音对应原理展开的㊂亲属语言(方言)语音比较要寻找对等形式的比较㊂本文根据历史比较法的原理讨论高本汉方言语音比较法㊁罗杰瑞闽语语音比较法的得失,随后提出方言语音层次比较法这一概念,并通过闽语鱼韵读音的讨论说明语音层次比较法的具体步骤㊂关键词历史比较法 对等形式 闽语 鱼韵中图分类号 H 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13)05-0520-161历史比较法与语音比较历史比较法是人们在研究印欧语历史中逐渐创立的,到了19世纪中叶,此方法已趋于成熟㊂比较法的建立在整个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语言学家可以根据比较法的程序建立语言亲属关系,复原语言的早期面貌,甚至复原到史前的原始母语㊂历史比较法不是仅仅局限于比较亲属语的语音,也可以用来比较亲属语的语义㊁形态㊁句法,不过语音比较最为成功,也是比较法得以存在的基石㊂拿语音来说,就是比较各亲属语言的同源词(c o g n a t e )的语音形式来追溯和构拟它们的原始读音,同时说明从原始形式到各语言中语音的演变途径㊂具体来说,历史比较法的目标有三个:1)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2)构拟原始母语;3)解释从原始母语到各子语言的演变㊂建立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是实现上述三个目标的基础㊂因为没有建立基本词汇中的语音的系统对应关系,就无法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原始母语的构拟其实是各子语言同源词语音对应的比较,然后寻找 一般历史性的公分母”(S c h l e i c h e r 1871);解释子语言的语音演变也必须首先建立从原始母语到子语言的语音系统对应,比较两者的差异从而获得音变的途径㊂梅耶(M e i l l e t 1925/1981:7)也说过建立语音对应关系的重要性:比较语法的目的不是重建印欧系母语,而是在于确定共同要素的对应关系,并阐明在各种有历史证明的语言中什么是继承子语言的古代形式的,什么是它们独自发展的结果㊂语音对应关系的建立看似简单,其实并非易事㊂F o x (1995:61)曾指出所比较的语言项目必须是来自原始母语的(排除语言接触因素),而且还必须是对等形式㊂如果语音比较不是在对等形式里进行,语25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音比较就会引入歧途,从而也无法正确阐明语言演变的历史㊂对等形式的概念理解容易,但如何确定对等形式并非易事,原因是:1)没有现成的寻找对等形式的方法和程序;2)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形成语言的历史背景不同,寻求对等形式的方法可能也不一㊂汉语各方言间的亲属关系毋庸置疑,方言与方言之间无论是地域跨度㊁使用的人口,还是语音差异程度都可以跟印欧语相比拟㊂如何在汉语方言里进行语音比较,如何在汉语方言的语音比较中寻找对等形式,印欧语语音比较的方法是否可以原封不动移植到汉语方言的语音比较中来?本文回顾汉语方言语音比较的历史,最后提出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看法㊂2高本汉的方言语音比较方法系统㊁全面地做汉语方言语音比较是从上世纪初高本汉的研究开始的㊂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第四卷 方言字汇”有26个方言点的字音读音表,其中四个是域外汉字读音㊂原书第547 -731页排列26个方言点3125个汉字的读音,每页字表下都有注㊂由于汉字不是表音文字,某些字可能有一字多音现象,高氏就用正表和附注把一字多音分列开来,只有正表里的字才用于方言语音比较㊂哪些字放入正表,哪些字列入附注,高氏在表前有文字说明(高本汉1915-1926/1940:540):常常有一个方言对于古某字因有两种或几种读音:有时候古同音字中这几个字读甲那几个字读乙,有时候在同字上有甲乙两种读法㊂这种不同的读法最多的是文言白话的不同,但也常有在同一体当中有两种读法的,那就只好拿方言的混合(因迁移等等原因)来解释了㊂为印刷上的方便,我只能把几种中的一读排入正表,其余的就放在注里(有时候把文言音有时候把白话音放在注里 看把哪一方面提出来说是最省篇幅)㊂可见正表里的字音有文读音也有白话音㊂那么,为什么文读音和白读音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换句话说决定放在正表和注里的原则是什么?高氏书中有解释(高本汉1915-1926/1940:539):现在这个字汇既然同时也要当作各韵母的一个系统表用,那么在表的正文里头所记下的音就非得限于照规则变化的字不可㊂要知道怎么样读法才算照规则的读法是这么样求的:在某方言读音中,把古音的某韵母在某系的声母的字全部查一道,如果多数是一种读法,这就是这个方言对于这韵在这系的规则的读法(例如见系后的古[ɑ]音为一类,看方言中所有的古kɑ,k hɑ,Ɣɑ,ᵑɑ等的a 是怎样读法)㊂所以在字汇正文表里头每竖行当头第一个代表字总是想法子选一个能在处处方言都是照规则读的字,例如古音kɑ有歌,哥,个三字,其中歌字在处处方言都是规则的,所以把歌字放在竖行当头第一字㊂次之若有 不规则”的读音,就是说古音虽同而某处今音不跟被选的代表字(如这个例中的歌字)同音者,就在注里标出(如哥字大同kɯ)㊂通过上述引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高本汉方言语音比较的特点㊂1)方言语音比较是以中古音,即‘切韵“的音类为纲的㊂历时的语音比较就是以‘切韵“的音类为出发点看方言语音的音类分合,共时的语音比较也是以‘切韵“为中介来看不同方言语音音类的对应㊂2)3125个是字音(汉字读音),而不是词音㊂换句话说高氏选字音注重是否能覆盖中古音类的分别,而不管是否在口语里的常用和成词与否㊂3)把‘切韵“每个韵中的多数读音作为 规则读音”看待,附注的读音则为例外读音㊂所以方言间或方言与中古音比较其实就是 规则读音”的比较㊂高本汉这种语音比较的方法显然跟19九世纪历史语言学家的做法是一致的:排列规则的音变,同时把认为不合规则的例子作为注解罗列出来㊂格里姆(G r i mm1822)首先排列规则音变的例子,然后在125语言科学 2013年9月附注里罗列不合规则的例子㊂在解释这些不合规则的例外他也说是借词或者是纯偶然的巧合: 有些字停留在古老阶段,而音变的洪流越过它们,滚滚向前㊂”(据L e h m a n n1967:57英译本翻译)高本汉的方法对后来汉语语音比较产生深远影响,赵元任(1928)也是以中古音的音类为起点搭建吴语各方言语音的对应关系,赵元任根据当时调查的材料,把吴语各地无对立的音类做了归并,所以他的正表的对比字只有2700左右,表格I-I I制作实际上包含了三方面的语音比较内容:1)中古音与吴语33个方言点语音比较;2)吴语33个点之间的语音比较;3)吴语33个点与北京官话语音比较㊂赵元任在1930年设计了‘汉语方音调查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根据赵氏的表格作了一些修订和补充,重新命名为‘方言调查字表“㊂此表格根据‘切韵“音系的分类收字3500多字(修订以后增字达3700多个),作为方言调查记音之用㊂表格的表头上注明‘切韵“系统的声韵调音类等,所以表格实际上是‘切韵“系统的同音字表㊂利用此表格记录方言语音,可以较快得出方言语音与中古音的对应规律㊂从此以后大多数方言语音比较都是在这个‘字表“框架内运作,即以‘切韵“的音类作中介来观察方言语音的共时比较和历史演变㊂迄今为止各地出版的方言志大多都有方言音系与古音(以‘切韵“㊁‘广韵“所代表的中古音系统)的比较,以及方言音系与北京音的比较章节,通常的做法也是排列比较表格,并在比较表格下面用附注说明各种 例外”㊂这些格式显然是高本汉的框架㊂这种方言语音比较的模式我们称之为高本汉模式㊂高本汉的比较模式获得很大的成功,成功的原因有二:1)移植既已成熟的历史比较法和谱系分类理论㊂高本汉就认为除闽语外,汉语各大方言都是从‘切韵“直接分化而来㊂2)紧紧抓住汉字读音材料㊂汉字读音既指文献中的汉字读音,也指方言中的汉字文读音㊂换句话说就是根据语言谱系分类的模式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汉字读音㊂不过,这两大因素既是高本汉模式成功的原因,也是高本汉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主要缺限表现在:第一,高本汉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遵循历史语言学语言分化的谱系树说理论,认为除闽语外的今汉语各大方言都是从中古‘切韵“音系分化而来,高本汉在他的‘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高本汉1954/1987: 2,8-9)说:现代汉语方言的声韵分类都是显示出他们全是(闽方言除外)从‘切韵“语言派生出来,而‘切韵“语言在唐朝曾作为一种共通语传遍了中国国土上的所有重要的城镇㊂我们用 中古汉语”(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指代‘切韵“纂集的公元六〇〇年左右的语言,这实质上就是陕西长安方言,这一方言在唐朝成为一种共同语(K o i n e),除沿海的福建省以外,全国各州县的知识界人士都说这种语言㊂‘切韵“系统究竟是一时一地的语音系统,还是综合古今南北之音的哈希系统学术界尚有争论,但至少可以说它不是隋唐时期长安方言的记录,也不是现代各方言的祖语㊂分化以后的汉语方言语言接触十分频繁,特别是历代的权威官话对方言的深度渗透,使得今天的汉语方言,特别是东南沿海方言纷繁复杂㊂闽语的形成㊁演变㊁发展是多层次的,它虽然有前‘切韵“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中古及中古以后中原移民带来的语言特征㊂这些语言特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今天的闽语㊂所以研究闽语及闽语的发展历史应该比较‘切韵“的音类分合来看出哪些特点是前‘切韵“的,哪些是‘切韵“以后的变化㊂第二,高本汉语音比较模式注重汉字读音的比较,这种字音既包括文献里的汉字音,也包括方言中汉字的文读音㊂高本汉作汉语方言语音比较是为了给‘切韵“的音类拟音,所以他只注重对应于‘切韵“某类韵㊁某类声母的 规则”汉字读音,并不注重这些字还有其他的 非规则”异读㊂例如他只注重歌韵正表中福州话的 规则”韵母读音-ɔ,对福州话歌韵的其他 非规则”读音 鹅”读ᵑi e㊁ 我”读ᵑu a i, 舵”读225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t u a i只列在附注里㊂这些 非规则”读音并不参与方音比较,也不在他构拟中古音所要参考的音值范围内㊂高氏正表里的语音比较也不在乎这些字在方言中是否口语中能说,是否常用等因素㊂例如正表中戈韵影母只排了 踒”一个字,这个字上海话根本不说,但为了照顾到‘切韵“音类的分布,硬性注上这个汉字读音u,实在显得不伦不类㊂‘方言调查字表“按照中古音的音类分合的框架设计的,在这个框架里填入汉字以调查方言汉字读音,显然更多地考虑历史音韵及古今汉字读音的演变㊂3罗杰瑞的方言语音比较方法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聚集一批汉学家,他们不认同高本汉直线条式的汉语史观,认为汉语的历史必须严格按照比较法的程序从现代汉语各方言比较做起,逐层构拟原始闽语㊁原始吴语㊁原始粤语等,最终构拟原始汉语㊂普林斯顿学派以罗杰瑞(N o r m a n)的原始闽语研究最有影响㊂其成果主要有原始闽语的声调构拟(N o r m a n1973)㊁声母构拟(N o r m a n1974)和韵母构拟(N o r m a n1981)以及他对原始闽语声母构拟补充说明文章(罗杰瑞1986)和对闽语历史的总结说明(N o r m a n1991)㊂罗杰瑞闽语语音比较研究的特点主要有四点:1)摆脱‘切韵“和‘方言调查字表“的束缚㊂他认为语音比较不是为了给‘切韵“的音类拟音,而是为了构拟原始闽语㊂2)注重方言口语中的单音节常用词读音,也即罗氏自己所说的 俗传词”(p o p u l a rw o r d s)(罗杰瑞2007),而不是字典或韵书中的汉字音㊂3)如果有文白异读的读音,只取白读音,不取文读音㊂4)注重闽语内部的语音比较,不做非闽语的比较㊂也就是说不用非闽语的材料来解释闽语的语音变化㊂4闽语鱼韵语音比较的讨论下面我们以闽语中鱼韵字的语音比较来检验高氏语音比较模式和罗杰瑞语音比较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笔者的比较模式㊂4.1高本汉的比较高本汉(1915-1926/1940:637-676)鱼韵正表列有25个汉字读音对比表,下页表1只排列属闽语的汕头(闽南)和福州(闽东)的读音,表格的第一列是高氏构拟的古音(中古音)㊂从下页表1所列的字和读音我们可以看出高氏语音比较的特点㊂1)高氏鱼韵正表共有25个汉字读音,所收字覆盖鱼韵各声母组㊂如 居㊁去㊁渠㊁巨㊁语㊁虚㊁于㊁余”属见系声母; 猪㊁除㊁箸”属知组声母; 阻㊁初㊁锄㊁助㊁梳”属庄组声母; 诸㊁处㊁书㊁署”属章组声母; 如”属日母; 女㊁吕”属泥来组声母; 胥㊁序”属精组声母㊂其用意是看在不同的古声母组后韵母读音是否有差别㊂2)高氏择字的考虑因素是能覆盖古音各声母组,也即考虑字音的历史音韵因素㊂至于是否常用㊁口语㊁成词则不加考虑㊂象 巨㊁语㊁于㊁阻㊁诸㊁署㊁如㊁胥”等字在口语里基本不说,也不成词㊂3)高氏在读音的选择上是有他的标准的㊂我们知道闽语有复杂的文白异读现象,有的字还有多层文白异读㊂在高氏的正表上他只选择一种读音,他的标准正如他在第四卷绪论里所说的:选择每组声母后多数字的韵母读音㊂325语言科学 2013年9月表1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 方言字汇”汕头㊁福州鱼韵字读音表例字古音汕头福州例字古音汕头福州居k j Ĭw o kɯk y锄ʣh Ĭw o2ʦh o t h y去k h j Ĭw o k hɯk hœy5助ʣh Ĭw o6ʦo tɕo u渠g h j Ĭw o2k hɯk h y梳ʂĬw o s o s u巨g h j Ĭw o4k hɯk hœy6诸tɕĬw oʦu tɕy语ᵑj Ĭw o gɯᵑy处tɕh Ĭw oʦh u tɕhœy虚x j Ĭw o hɯh y书ɕĬw o s u s y于ʔj Ĭw oɯy署ʑĬw o s u s y余Ĭw oɯy如ȵʑĬw o d z u y猪ȶĬw oʦu t y女n j Ĭw o d zɯn y除ȡh Ĭw o2ʦh u t y吕l j Ĭw o lɯl y箸ȡh Ĭw o6ʦu tœy胥s Ĭw o s u s y阻 Ĭw oʦo tɕu序z Ĭw o s u sœy6初 h Ĭw oʦh o tɕh u根据高氏正表所列字的读音,我们总结如下,见表2㊂表2 汕头㊁福州鱼韵韵母读音表见系泥来组精组知组章组日母庄组汕头ɯu o福州y(œy)u(o u)汕头话里见系㊁泥来组后鱼韵多数字的韵母读音是ɯ,精组㊁知组㊁章组和日母是u,庄组则是o;福州话庄组声母后多数字的韵母读u(o u是去声时的变韵读法),其他声母组后则是y(œy是去声时的变韵读法)㊂唯一的一个例外是福州话的 锄”,属庄组声母,但韵母读音是y㊂高氏正表读音的选择标准是选择每组声母后多数字的韵母读音,这个选择标准有很大的问题㊂汉字不表音,在一字多音的方言里,不同声母组后的多数字的韵母读音不见得是语音比较的对等形式㊂因为字(词)的口语/非口语㊁常用/非常用㊁文读/白读等因素跟声母组的分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㊂换句话说,在有些声母组后文读层读音的字多点,有的声母组后也可能白读层读音的字多点㊂根据各声母组多数字的读音来比较很有可能是层次错乱的比较㊂表2鱼韵字的读音在福州话里恰好都是文读层的读音,但是汕头话却有很大问题㊂汕头话鱼韵见系㊁泥来组声母后的白读形式是ɯ,其实精组㊁知组㊁章组㊁日母㊁庄组也有相同的白读形式,尽管字数较少,但是都是常用字(林伦伦和陈小枫1996):精组:蛆ʦhɯ1|徐ʦhɯ2知组:猪tɯ1|除tɯ2|箸tɯ6章组:书ʦɯ1|薯ʦɯ2|煮ʦɯ3|鼠ʦhɯ3日母:汝lɯ3庄组:锄tɯ2都是鱼韵字,也都是白读,而且韵母读音也相同,我们认为这些字的韵母读音才具有可比性,才是对等形式㊂我们再根据音韵的分合关系发现汕头话鱼韵的ɯ读音层是鱼虞有别的层次,因为在汕头话的虞韵里找不到读ɯ的,而福州话鱼韵读y(œy)(庄组后读u(o u))则是鱼虞相混的层次㊂见下页表3㊂425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表3 福州话鱼韵鱼虞相混层韵母读音表猪鱼株虞梳鱼数虞煮鱼主虞舒鱼输虞锯鱼具虞举鱼矩虞t y1t h y1s u1s u3ʦy3s y1kœy5kœy6k y3根据音韵的分合特点,可以把高氏汕头㊁福州鱼韵正表里的读音(表1)总结如下:表4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 方言字汇”汕头㊁福州鱼韵读音层次总结表汕 头福 州鱼虞有别层读音ɯ鱼虞相混层读音u/o(庄组后)y(œy)/u(o u)(庄组后)把汕头话鱼韵的鱼虞有别层读音跟福州话鱼韵的鱼虞相混层读音放在一起比较,显然是层次错乱的比较㊂所以无论从汕头话内部,还是从汕头与福州之间的比较都可以看出表1所列的读音不是对等形式,换句话说高氏的比较是错误的㊁不对当的㊂4.2罗杰瑞的比较同样是闽语的鱼韵,罗杰瑞的分析就跟高本汉的不同,罗杰瑞(1981)有两处的表格跟鱼韵有关,一处是原文第37-38页1.2原始闽语*y,另一处是原文第48页2.16原始闽语*uə㊂原文1.2所举的例字是四个鱼韵字: 书(b o o k)㊁鼠(r a t)㊁锯(s a w)㊁箸(c h o p s t i c k s)”,我们根据原文重新排列,见表5㊂ 表5 罗杰瑞原始闽语*y在各地读音对照表福安福州厦门揭阳建瓯建阳永安将乐书ʦøi1ʦy1ʦh u1ʦɯ1s y1s y1ʃy1ʃy1鼠ʦh i3ʦh y3ʦh u3ʦhɯ3ʦh y3ʦh y3ʧh y3ʧh y3锯køi5køi5k u5kɯ5k y5k y5k y5k y5箸tøi6tøi6t i6tɯ6t y6t y6t y5t y6罗杰瑞(1981:37)福州 锯”标为k o i5,跟 箸”记为tøi6不同韵,可能是印刷错误㊂今查北大中文系语言学编辑室(2003:134)及陈泽平(1998:40)的记音, 锯㊁箸”同韵,所以更正为同韵㊂闽东片有变韵现象,条件是声调不同,例如福安话i韵只出现在上声字,øi韵则出现在其他舒声调里,所以i和øi是同一个韵的不同变体(戴黎刚2008)㊂福州话y和øi(也有记为øy,如北大中文系语言学编辑室2003:134;陈泽平1998:40)也是变韵关系,声调是阴平㊁阳平㊁上声的韵母是y(紧韵),是阴去㊁阳去的是øi(松韵),所以也是同一个韵母以声调为条件的不同变体㊂原文2.16所举四个鱼韵字是 梳(c o m b)㊁疏(s p a r s e)㊁初(b e g i n n i n g)㊁苎(f l a x)”,重新排列如表6㊂ 表6 罗杰瑞原始闽语*uə在各地读音对照表福安福州厦门揭阳建瓯建阳永安将乐梳sœ1sø1s u e1 s u1s o1s a u1ʃu1疏sœ1sø1s u e1s o1s u1s o1s a u1ʃu1初ʦhœ1ʦhø1ʦh u e1ʦh o1ʦh u1t h o1ʦh a u1ʧh u1苎tœ6tø6t u e6 t y4 t a u4t h y9从表6所列的读音我们可以看出罗氏语音比较的特点:1)罗氏的语音比较表所列各方言点基本覆盖闽语的各主要方言片,比高本汉只列有汕头(闽南片)㊁福州(闽东片)要多且全㊂罗氏所列闽语八个方言点525语言科学 2013年9月中福安㊁福州属闽东片;厦门㊁揭阳属闽南片;建瓯㊁建阳属闽北片;永安㊁将乐属闽中片㊂2)罗氏的语音比较跟高本汉的比较不同,罗氏刻意避免‘切韵“音类的影响㊂罗氏通篇只说原始闽语(P r o t o-M i n),不提‘切韵“的音类,显然他认为原始闽语是跟‘切韵“音系没有什么关系㊂但是从罗氏文内所比较的字(词)音,我们能看出‘切韵“音类分合的影子㊂例如表5㊁表6两个表所列八个例字(词)都属‘切韵“的鱼韵㊂其他比较表也基本上可以看出‘切韵“音类分合的影子㊂3)罗氏用英语标出每个词义,目的大概是强调他所要比较的语音不是 字音”,而是 词音”(秋谷裕幸和韩哲夫2012)㊂从所列的 词”来看,都是口语常用词,不是字典里的 字音”㊂4)如果有文白异读的,罗氏所比较的读音都取白读音㊂例如表5㊁表6所列八个鱼韵字在厦门话里七个字(词)有文白异读(周长楫1983a,1983b,1991),见表7㊂ 表7 厦门话7个鱼韵字文白异读对照表书鼠箸梳疏初苎白读音ʦh u1ʦh u3t i6s u e1s u e1ʦh u e1t u e6文读音s u1s u3t u6sɔ1sɔ1ʦhɔ1t u6罗氏的比较表(表5㊁表6)里都取白读音,不列文读音㊂罗氏所列各地闽语的读音是不是可以说是比较的对等形式呢?我们先来看表5的读音比较表㊂表5四个字厦门话有u和i的变异, 书㊁鼠㊁锯”三字的韵母读音是u, 箸”的读音是i㊂罗杰瑞(1981:38)认为是语音条件的变体,根据他的说法,似乎u 只出现在咝音(舌尖塞擦音㊁擦音)后,也偶尔出现于舌根音后,其他声母后是i㊂厦门话的语音材料既多又全,只要我们全部排列材料仔细分析,这两个韵是条件音变关系还是层次关系就能了然㊂罗杰瑞构拟的原始闽语*y及所列的四个例字都是鱼韵字,我们来看厦门话鱼韵字里i 和u的关系:厦门话鱼韵字中i和u是构成白读层/文读层对应关系的, 书㊁鼠㊁锯㊁箸”中 箸”体现了这种文白对立, 书㊁鼠”两字虽有文白异读,但是文白对立体现在声母ʦh/s上, 锯”则只有一读(下列的例字排列是白读/文读):猪t i1/t u1|锄t i2/t u1|箸伫t i6/t u6|汝l i3/l u3|徐ʦh i2/s u2|徐s i2/s u2|序(序大人,长辈) s i6/s u6|去k h i5/k h u5|鱼渔h i2/g u2|饫(饱)i5/u5|预(参与)i6/u6书ʦh u1/s u1|鼠ʦh u3/s u3|锯k u5i和u绝不是条件音变,因为:1)它们都可以出现在相同的声母后面,上述例子中,可同时出现在舌尖塞音t,边音l,舌根音k,零声母等后;2)韵母i和u在鱼韵里形成系统性的白读层和文读层的对立㊂可以说,在鱼韵里i是白读层读音,u是文读层读音㊂根据这两点我们已经可以判断韵母i和u分属两个不同的读音层次㊂如果再进一步观察虞韵的读音,可以发现鱼韵读i的是鱼虞有别的层次,读u的则是鱼虞相混的层次㊂见表8㊂表8 厦门话鱼虞韵读音比较表猪鱼蛛虞序鱼殊虞饫鱼与虞t i1/t u1t u1s i6/s u6s u2i5/u5u3按照音类的分合来看,表5里的读音得重新排列为表9㊂表9 闽语鱼韵两个层次读音表福安福州厦门揭阳建瓯建阳永安将乐鱼虞有别层iɯ鱼虞相混层i(øi)y(øi)u y y y y625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根据音韵的分合关系表5 书㊁鼠㊁锯㊁箸”的韵母读音厦门话得分为两个读音层,i为鱼虞有别层次, u为鱼虞相混层次;揭阳话的ɯ为鱼韵中鱼虞有别层次的读音;其余福安㊁福州㊁建瓯㊁建阳㊁永安㊁将乐的读音都属鱼虞相混层读音㊂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来检验罗氏表6里读音,看它们是不是对等形式㊂罗氏(1981:48)2.16对比表后说:这个韵母出现的环境很受限制,常常只出现在齿音㊁齿龈音和舌叶音声母后㊂将乐的u韵母出现在舌叶音后,在其他情况下则是y韵㊂福安㊁福州㊁厦门三地 梳㊁疏㊁初㊁苎”四字(词)都有文白异读,其中韵母的文读层次同如虞韵的文读(福安材料据袁碧霞的调查,福州材料据陈泽平1998:40,厦门材料据周长楫1991)㊂见表10㊂ 表10 福安㊁福州㊁厦门三地鱼虞韵母读音对照表知 组庄 组苎鱼住虞梳疏鱼初鱼数虞白读文读文读白读文读白读文读文读福安tœ6tøi6sœ1s o u1ʦhœ1ʦh o u1s o u5福州tœ6tøy6sœ1s u1ʦhœ1ʦh u1s o u5厦门t u e6t u6ʦu6s u e1sɔ1ʦh u e1ʦhɔ1sɔ5福安话㊁福州话 苎”没有文读,同是鱼韵知组声母的 除”有文白异读,福安话:tœ2/tøi2,福州话:tœ2/ t y2㊂福州话有变韵现象,u㊁y逢去声分别裂化为o u㊁øy㊂从表10所列福安㊁福州㊁厦门方言的音韵分合来看,罗氏 梳㊁疏㊁初㊁苎”四字(词)的记音都是取白读音,这些白读音也都是属鱼韵里头鱼虞有别的层次㊂鱼韵白读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知组庄组后韵母相同,福安㊁福州是-œ,厦门是-u e㊂福安㊁福州㊁厦门鱼韵的文读层是鱼虞相混的,而且知组和庄组后韵母读音是不同的,如福安㊁福州鱼韵㊁虞韵的文读知组后分别是y(øy)㊁øi,庄组后则分别是u(o u)㊁o u,厦门话知组后是u,庄组后则是ɔ㊂这个特点在汉语南方方言里具有普遍性㊂我们再来看建瓯㊁建阳㊁永安㊁将乐四地 梳㊁疏㊁初㊁苎”四字(词)的读音的音韵分合㊂见表11(建瓯材料据北大中文系语言学编辑室2003:119,121;秋谷裕幸2008:192-215;建阳㊁将乐材料据李如龙2001:323-362,431-468;永安材料据周长楫和林宝卿1992:21-39)㊂表11 建瓯等四地 梳㊁疏㊁初㊁苎”韵母读音音韵分合表知 组庄 组苎鱼住虞梳疏鱼初鱼数虞文读建瓯t y4ʦy7s u1ʦh u1s u5建阳 l y6s o1t h o1s o5永安t a u4ʧy6s a u1ʦh a u1s a u5将乐t h y9ʧy6ʃu1ʧh u1ʃu5与表10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1)建瓯㊁建阳㊁永安㊁将乐四地 梳㊁疏㊁初㊁苎”四字(词)的读音只有一读,不分文白;2)这些读音(永安的 苎”例外)都是跟虞韵的文读层相同;3)韵母读音的格局基本是知组后的跟庄组后的不同㊂永安的情况有点特殊,鱼韵知组后的字虽然没有一字二读式的文白异读,但是相同来源的字分属不同的韵母:鱼韵知组:贮t a u3|苎t a u4|除t y2|箸t y5725。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
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
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
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
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2.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
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3.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布”,古代只指麻织物,而今天则是棉、麻、化纤织物及混纺织物的统称,这是由于现实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
再如“虹”,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虫,能饮水,而今天人们则认识到“虹”是由于阳光照在水滴上,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圆弧,是一种天气现象。
这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而引起的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4.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
如汉语中的“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指所有的江河;“皮”原专指野兽的皮,现则泛指皮肤,这些都是词义的扩大。
5.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如“丈人”,原指年长的男子,现专指妻子的父亲;“臭”原指一切好闻和难闻的气味,现则只指臭味,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第24卷 第2期V o l .24 N o.2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 U niversity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2年4月A p r .,2002α历史比较法和语言亲属关系的确定梁振仕(广西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广西南宁530004)[摘 要] 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亲属关系和它们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方法,欧洲语言学家采用该方法研究印欧系语言取得了巨大成果。
我国学者多数仍在作描写研究,从事比较研究的为数甚少,我们应该努力去开发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这块领地。
[关键词] 历史比较法;语言亲属关系;汉藏语系[中图分类号] H 4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18182(2002)02008605 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它们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方法。
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亲属语言是必然会在语言要素或语言成分里或多或少地保留一些同出一源的痕迹,因此,可以把不同语言的材料加以比较,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如果有这种对应关系,就可确定它们有亲属关系,然后再从语言结构关系各方面加以比较,重建它们的原始形式,并求出其在历史上发展的规律。
自19世纪初开始,欧洲语言学家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各种亲属语言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历史比较法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正确地评价它的意义和作用。
如果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语言或方言材料,就必须进行田野工作,制定一系列的调查表格,例如美国描写语言学家研究北美印地安语就是这样。
描写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本来是相对的,可是,历史语言学也应该在描写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自己的科学关系。
我们可以说,没有描写研究就不会有历史研究,就是说,没有共同研究就不会有历时研究。
共时规律是一般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
在语言活动中,当规律支配着某一点的时候,这一规律就必须保持下去。
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谈到共时规律时,那就必须强调规则性的原理。
第30卷第1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0,No.12003年1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uary ,2003历史比较法和汉语—印欧语比较周 及 徐(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上海200234;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汉语和印欧语的历史比较是历史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
汉语和印欧语尽管分属语言的不同类型、面目迥异,它们的比较却完全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和普遍方法相一致。
关键词:汉语;印欧语;历史比较法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03)0120104204收稿日期:2002203217作者简介:周及徐(1957—),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在站博士后。
本文改写自其博士学位论文《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
一 语言历史比较的原理和方法历史比较法是历史语言学的基本方法。
法国语言学大师梅耶(A.Meillet )说:“(比较法)是建立语言史的唯一方法。
”[1](11页)历史比较法的基本原理是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意义间的联系是任意规定的,即是“约定俗成”的。
“假如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和那些用以表示这意思的声音之间有一种或松或紧的自然联系,就是说,假如语言符号可以开传统,单用它的音值本身可以使人想到它所表达的概念,那末,……任何语言的历史也就都不会有了。
但是事实上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它只有靠传统的力量才能有意义”[1](11页)。
这种唯物主义的语言观,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就已经精确地表述过了①。
根据这个基本原理,互相没有联系的几种语言表示同一事物的语音应该是不同的,毫无联系的。
反之,如果这几种语言表达同一事物或现象的词的语音存在着整齐的对应关系,那么这几种语言在历史上必定有发生学上的关系。
语言学概要复习提纲一、导言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1.定义: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语言。
语言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整个人类的语言。
3.主要任务:研究语言的性质、作用、结构和规律,使对语言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4.语言的基本理解语言的性质: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语言的结构: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要素:语音、语义和词汇、语法。
(二)语言学简史(语文学与语言学)1.语文学阶段(1)三大发源地:①印度②希腊-罗马③中国(2)语文学的作用语文学三大发源地的语言研究各有侧重,共同特点是都注重实用性,与当时社会的需求紧密关联,都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语言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语文学与语言学的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②研究任务不同因此,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语文学只是经学的附庸。
2.语言学阶段(1)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时间:19世纪初社会背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特点: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奠基人:拉斯克、葆朴、格林等。
历史地位:摆脱了过去从属经学的附庸地位,标志着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2)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时间:19世纪中叶奠基人:德国的洪堡特和瑞士的索绪尔索绪尔被尊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死后由其学生编辑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索绪尔提出的主要理论是:①区分“语言”、“言语”和“言语活动”。
②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就是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语言。
③论证了语言的符号性: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所构成的。
④提出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3)转换生成(形式)语言学创始人: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主要观点:认为语言描写和分析的目的不在于分类,而在于建立一种理论,在于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理论构成:主要包括生成规则和转换规则两部分。
①生成规则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
历史学中的历史比较与对比分析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学科。
而历史比较与对比分析作为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社会结构等进行比较与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规律,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联系与差异,为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历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一、历史比较的意义历史比较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时期进行对照,通过对共同点和差异的分析,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规律。
历史比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突出历史事件的普遍性: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或时期,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揭示历史的普遍规律。
2. 强调历史事件的独特性: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或时期,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揭示历史的独特性。
3. 提高历史观察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将眼光拓展到全球范围,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历史,提高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历史比较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主要包括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1. 同类比较:同类比较是指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内的不同个体或不同地域进行比较。
比如,对于中国古代的不同王朝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演变规律和共同特点。
2. 异类比较:异类比较是指对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进行比较。
比如,对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这两个文明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
三、历史比较与对比分析的案例1. 中国与印度古代文明的比较: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如都有较为完善的礼仪制度、哲学思想等。
但也存在着差异,比如中国在思想上更重视道德规范,而印度更重视宗教信仰。
通过比较这两个古代文明,可以深入研究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性。
2. 二战与一战的对比分析:二战和一战都是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场战争。
通过对二战和一战的比较分析,可以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比如,二战注重科技与战争的结合,战争规模更大;而一战则更加强调军事力量的碾压和阵地战的重要性。
导言1. 语言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2. 专语语言学: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它包括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两种。
总之,专语语言学只研究某一种语言。
3. 共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发展。
4. 历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变化。
5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6. 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7. “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8. 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实际上是一种交叉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
9.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
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1.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 说话: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3.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4. 交际工具:人类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此外,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5. 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法学方法论的比较法与历史研究方式比较法学方法论是研究法律学科中所使用的方法和理论的学科。
比较法和历史研究方式是法学方法论中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比较法和历史研究方式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一种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异同,我们可以了解其背后的法律原则、价值观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差异。
比较法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也可以是不同时间段的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变革。
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对法律文本的分析、制度和制度实施的观察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的比较等手段。
与之相比,历史研究方式是一种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时期的研究来了解法律发展和变革的方法。
历史研究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特定时期的法律背景、法律决策的过程、法律发展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历史研究方式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历史时期的法律文献、法律案例、法律文件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解读,来还原历史时期的法律现象和背后的法律逻辑。
比较法和历史研究方式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各有侧重。
比较法主要用于研究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异,以及在特定背景下法律的异同。
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变迁,为法律改革和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比较法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和法律思维方式,促进国际合作和法律交流。
历史研究方式则更侧重于研究法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和原因。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时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法律的演变和发展,理解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变革背后的动因。
历史研究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分析法律演变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和修改法律提供依据和经验。
当然,比较法和历史研究方式在法学研究中并非是孤立的,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和结合。
比较法可以通过对不同法律体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来分析和解释不同法律体系的异同。
历史研究方式可以通过对比较法案例的分析,来揭示法律发展的趋势和变革的原因。
历史比较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
作者:徐娜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7期
【摘要】历史比较法是比较语言学中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它主要应用于亲属语言之间的比较。
历史比较法在汉语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历史比较法在汉语中的作用不像在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中的作用大。
【关键词】历史比较法;汉语的特点;亲属语言
历史比较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18世纪末,随着语言学的兴起,历史比较法便被应用在语言这块领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比较研究只适合于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异比较,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重点比较语言中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探究语言内部的的规律及它们的亲属关系,从而构建出语言的原始形式。
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梅耶曾经在他的《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中说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史的唯一方法。
可见其在研究语言中的重要性。
一、历史比较法在汉语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1、在建立汉语史中的作用
历史比较法在汉语研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是建立汉语史的有效工具。
自印欧语系运用历史比较法取得一定的成果以后,汉藏语系便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了。
汉藏语系根据印欧语发生学关系的建立,设想印度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北部和中国(包括西藏)的一些语言也存在类似的关系。
它基本上是根据地域和类型的特点进行假设的。
汉藏语系究竟包括哪些语族?许多语言学家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一些著作进行阐释。
其中语言家李方桂最具有代表性,他在1973年《中国语言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把我国境内的汉藏语系分为: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和藏缅语族。
这种划分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基本赞同。
1977年,李方桂先生又出版了《比较台语手册》,对台语族的语言分类做了新的处理,取得了这一领域的巨大成就。
同一时期,美国语言学家白保罗也对汉藏语系进行了划分,但与李先生的很不一样。
白保罗的观点虽然在汉藏语系的研究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比如他收集材料十分有限,完全不讲究分层构拟的原则;他列举的台语和汉语等没有声调的标志,共时描写的不准确;既无语音对应规律又无演变规律。
白保罗在运用历史比较法的时候有
些偏颇,只靠一两百词语就想建立语音对应关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准确的,这样就无法令人信服。
2、在音韵学方面的作用
历史比较法在音韵学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对古音的的重建有重大意义。
从语言的空间差异探索语言的时间发展是历史比较法的一条重要原则。
历史语言学的成就主要就是依据这一方法论原则而取得的。
时间的发展是抽象的,无法琢磨的,而空间的差异则是有据可考的。
我们可以根据空间的差异来探索时间的差异,对古音进行拟测和重建。
一方面利用现今仍然存在的古文献资料考证,另一方面再利用现今存在的方言进行相应的证明,这样就能比较科学地探索出语言发展的科学规律。
我国传统的古音学虽然认识到语言的发展要分为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但是他们并没有重视语言空间方面的研究。
他们达到的最高成就就是只能整理出韵部系统,对语言史的研究仅局限在时间的方面。
直至历史比较法这一科学方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才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就。
如清人钱大昕利用谐声偏旁等为材料,总结出“古无舌上音”,具体认为在上古只有舌头音“端透定泥”,而没有“知彻澄娘”这组音;还认为“古无轻唇音”,具体认为在上古时只有“帮滂并明”,而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
并用大量的文献进行证明。
我们现在以方言为材料用历史比较法进行证明清人钱大昕的结论是正确的。
可见,历史比较法使汉语言研究进入到另一个新的境界,为汉语言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汉语言发展的研究变得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历史比较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局限
历史比较法对研究汉语言的发展规律有着很明显的局限性,这同汉语本身的语言特点密切相关。
汉语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音节简单。
它既不像英语那样以曲折的方式进行,也不像日语那样以粘着方式进行,它只采用了四百多个音节,作为构成汉语的全部基本资料。
汉语的构成音节比较的简单,并且它所构成的音节并没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这些音节并不像有的外语那样一个词几乎只对应一个意义,汉语的一个语音可能代表几个甚至更多的意义。
如:汉语拼音“gu”表示好几个意思,我们仅靠读音无法对词义进行区分。
历史比较法是以研究语音为基础的,在这一点上,历史比较法对汉语的研究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
另外,由于西方文字是表音文字,我们看到字形时,就知道怎么读音,它的字形和读音是统一的。
而汉语并不是这样的,当你看到汉字时,你并不能马上知道汉字的读音,因为汉字的字形和读音呈分离状态,这就是我们无法拟测中古音的原因。
由于时代久远,读音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现代人,我们无法拟测出当时的读音状况,仅靠古文献的记载推测又是不可靠的。
正是因为汉语的这种特点,历史比较法在研究汉语时取得的成就,便不像在研究印欧语系那样能取得那样大的成就。
综上,历史比较法虽然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它的引进,对于中国语言学界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它使语言学家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看待语言学界的诸多问题,看问题的角度更加科学化,从而取得了语音方面的巨大成就。
另外,在字形演变、词汇变化和语法手段的变化方面能否运用历史比较法,仍是需要我们努力去专研的。
历史比较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文史纵横文史纵横历史比较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科学出版社,1957.
[2]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
[3]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
[5]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1.
【作者简介】
徐娜 (1978- ),女,汉族,河南省焦作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目前就职于西安体育学院人文系,主0要研究方向为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