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 共34页
- 格式:ppt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34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P37)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外汉语教学从汉代开始,唐代鼎盛,但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它经历了两个阶段: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50-70年代末)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1、初创阶段(1950——1961)特点:从无到有,建立了专门的教学机构,形成了一支专职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195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于1951年初正式开课,拉开了新中国外国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的帷幕。
1953年发表的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周祖谟)和1958年出版的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中。
2、巩固阶段(1962——1966)特点: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多种教学形式,专业不断增多。
不幸: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几乎断送了新中国的对外汉语事业1962年6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北语前身)196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又改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965年由于要承担2000名越南留学生的汉语预备教育的任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由北京语言学院一所以下子扩展为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杭州大学、西北大学等大学在内的遍布我国各地的23所大学。
1962年-1965年,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呈现了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对外汉语教学也遭受等到了严重的摧残,几乎被扼杀3、恢复阶段(1972——1977)1972年6月北方交通大学首先接受了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留学生1972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恢复北京语言学院1973年秋,北京语言学院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1978年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一直延续到今天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P44)1、构建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第二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一、国家和民族事业二、学科地位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四、学科理论体系五、教师队伍建设第三节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P56)一、新世纪语言教育的重要性1、语言教育的重要作用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二、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1、对外汉语教学与世界汉语教学的关系2、世界汉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历程一、大事记1985年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4所高校首次设置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前身。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
据2020年5月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网显示,全球已有162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
其中,亚洲39国(地区),孔子学院135所,孔子课堂115个;非洲46国,孔子学院61所,孔子课堂48个;欧洲43国(地区),孔子学院187所,孔子课堂346个;美洲27国,孔子学院138所,孔子课堂560个;大洋洲7国,孔子学院20所,孔子课堂101个。
孔子学院的开设,对于全国各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The World Chinese Conference)在北京召开,承办单位是国家教育部,主题为“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
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2010年12月10日“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至此,对外汉语已经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热门专业。
在研讨会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回顾了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20多年来的专业发展历程,他说自1985年北京语言大学设立对外汉语专业以来,学校率先在全国完成了本、硕、博学科一体化、多层次的对外汉语师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了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但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下,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就业”出口”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的瓶颈。
截止到2010年,全国共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285所,每年招收人数达到1.5万人。
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中,首次出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编号为0453,但是没有列入学科目录中。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之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和国家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对外交往、对外合作的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1950年接收第一批东欧国家留学生,到现在遍布全球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所孔子学院的建立,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
而今汉语学习热正在全球日渐升温,新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特有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广之道。
新中国接收第一批外国留学生1949年获得新生的人民中国,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遏制,于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0年初,中国政府决定与新建交的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各交换五名留学生。
当年的8月23日,从北大、清华等高校毕业生中挑选出的25名中国留学生,乘火车离开了北京,经莫斯科分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五国留学。
1950年11月底,北京的清华大学接收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外国留学生,他们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十四位同学。
他们预定在清华大学学习四年,第一年为专修中国语文,作为更进一步的学习基础。
这批东欧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中国语文的一般能力,并使他们通过学习,能获得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初步认识。
1950年7月,清华大学受教育部委托设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清华是一所中国最负盛名的大学,清华大学教务长、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教授被中央政府任命为班主任,由中央政府任命一个班的班主任,这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绝无仅有。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这里写下了开创性的一笔。
从美国回国任教的邓懿,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有过教授外国人中文经验的老师;钟棂担任助教。
这十四位留学生一半人会英语,一半人会俄语。
同时掌握了这两种语言的钟棂任课堂教学翻译。
邓懿是我国著名的对外汉语教育家,她不仅是教授第一批来华留学生汉语的老师,同时也是1958年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的编写者。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这里直入天堂,这里直堕地狱。
——狄更斯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与共和国同时起步。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周总理决定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朝鲜等国各交换5 名留学生。
同年7年,中国政府在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该班次年初正式开始上课,第一年只有33 名留学生,6 名教师。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专门从事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机构,该机构1952 年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改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62 年,北京大学的东欧中国语文专修班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非洲留学生办公室合并,再加上出国留学预备部,专门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4 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这就是今天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政府建立的唯一一所以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
当时的留学生生源地全部是非洲、东南亚、东欧等第三世界国家。
截止到1978年,全国各高校累计共接受培养的外国留学生仅有12800 名,他们几乎全部是由我国政府提供奖学金的。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上有着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留学生的来源地从原来的第三世界国家扩展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二是自费留学生开始进入中国的高校。
1979年我国的自费留学生约为300名,到1989年应经增加到了2500名,上世纪的最后十年间。
我国培养的自费留学生达到了292000余名。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来华的留学生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层次上来看,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来华的留学生数量急剧上升,2004年达到11万,2008年突破20万,七年间,来华留学生的年增长率超过了20%,接受留学生的学校达到592所。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成就和影响正在越来越凸显出来。
目前,来华留学毕业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为中外友好交流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发展概况:一、对外汉语的发展历史与学科地位的确立:1、1950年,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成立于清华大学;1951年正式开课,有33名欧洲留学生。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邓懿、王还等为任课老师。
2、1960年北京开始接收非洲留学生。
3、第一位到国外教授中国语文的专家是朱德熙。
4、1965年为承担2000名越南学生的汉语课,开展了培训班,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5、1978年,对外汉语教育确立了学科地位;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8年,该研究会独立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为吕必松。
6、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是:1965年出版的《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7、80年代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交际性”原则。
90年代出现了理论研究深化的趋势:高度重视语言习得的研究与教学理论的丰富。
8、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研究机构是1984年6月成立的“语言教学研究所”。
9、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
二、学科特点:1、性质:对外汉语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既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也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的学科。
2、对外汉语教学特点:⑪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⑫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⑬以基础阶段为重点;⑭以语言对比为基础;⑮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⑯集中、强化、短期、速成的教学;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结构”是指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功能”是指语言做事,即语言在一定的情节中能完成的交际任务。
“文化”是指语言教学范围里的文化,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到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4、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关系:(1)对外汉语教学和母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同,进行母语教学时学生已具备了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语言知识、提高母语的运用能力的教学,以及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好的品德、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审美能力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晚的,它是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对外交流逐渐增多才发展而来的。
1950年7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这可以看做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始。
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多方面的原因,那时对外汉语教学还一直是处于短期培训的角色。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建设在中国兴起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
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美等众多国家纷纷跟我建交。
随之,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派遣留学生。
国内高校也陆续恢复招生。
正是在国内外的这种形势下,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的曾用名)于1973年复校,接着,北京和其它若干省市的高校也先后恢复或开始接受留学生。
北京语言大学于1975年试办,并于1978年正式开设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学。
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本科教学的创建为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学科的产生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才开始真正有了长足的进步。
1978年北京市的语言学家们以学术的敏感及时发出呼吁:“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设立相应的专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但是,这个学科、专业叫什么,并没有正式命名。
1982年,中国才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
198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严格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行政级别;加强了对从教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开始进行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把对外汉语教学列入规划,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1989年,当时国家教委的一项通知中,就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北京语言大学已建设成为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国际型大学之外,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长期的和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甚至某些中等学校也都积极开展了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可真是一段精彩的旅程呢。
想象一下,历史的长河里,汉语像一条蜿蜒的河流,经过了多少岁月,流淌着不同的故事。
最早的时候,汉语的传播还真是“步履维艰”,大家可能连“你好”都不会说。
那时候,中国的文化是个秘密,像是埋藏在宝箱里的珍宝,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
再说说古代的那些“传教士”,他们可是汉语的“先锋队”哦。
那些勇敢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就像探险家一样,满心期待地想要了解这个神秘的国度。
他们学汉语的热情,真是让人感动啊。
有的甚至为了交流,拼命地背单词,像是在复习考试一样,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的教材可不咋地,书本上的拼音根本不够用,连“鸡”和“鸭”都分不清。
到了明清时期,汉语教学开始有了点儿模样。
像是开了个头,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涌入中国,学习汉语就成了一种时尚。
那些洋人坐在课堂上,听着老师讲解汉字的形状和发音,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老师也真是辛苦,得把那些复杂的汉字和语法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
想想看,老师的脑袋里肯定是“万千思绪”,可不能让学生们觉得汉语是“高深莫测”的东西。
进入20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汉语就像春天里的花儿,慢慢绽放。
那个时候,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对外汉语课程,真是热闹非凡啊。
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家的口音各不相同,课堂上就像一个“联合国”,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
老师们也不得不想出各种花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唱歌、讲故事、玩游戏,一场场的“语言盛宴”就这样开启了。
时间一晃,进入了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简直是“如虎添翼”。
各种在线课程、学习APP层出不穷,汉语学习变得更加方便。
大家只需要拿起手机,就能找到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真是让人感叹科技的神奇。
有的外国朋友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学习汉语的日常,配上搞笑的视频,吸引了不少粉丝,大家都在一起“打卡”,这可真是新时代的风尚。
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填鸭式教育”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述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1950,清华,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60,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留学生办公室2.巩固和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1962,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北京外国语学院1965,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北京语言大学《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3.恢复阶段(20实际70年代)4.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1975 北语,留学生本科1978 第一次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1979.9 第一个独立学科后的专业刊物:《汉语教学与研究》1983.6 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名称1984.6 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专门研究机构:语言教学研究所1987.7 国家汉办成立1987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朱德熙二.理论研究的发展1.教学法的发展初创:1958 第一部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汉语教科书》(特点:以语法为主线,系统的语法与词汇,听说读写四会)改进:1977 《汉语课本》首先引用巨型教学,实践性,精讲多练,相对直接法探索:1980 《基础汉语课本》以常用句型为重点改革:1981 《实用汉语课本》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2.学科理论1953 周祖谟《教非汉语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3.期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语言研究》《语文研究》《语言科学》三.学科归属: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汉语教学: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对外国人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对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汉语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五.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原因:1.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3.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往越来越多六.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2.教学的全过程3.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4.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七.对外汉语教学类型的划分1.教育性质:普通,预备,专业,特殊目的2.学习期限:短期,长期3.教学组织形式:个别,班级八.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测试九.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概念母语:从亲属角度,一般指本民族的语言外语:从国别角度,一般指外国语或外族语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民族语言,尽管有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本民族语言,本国其他民族语言,外国语言)十.第二语言1.第二语言教学包括:1.中国人学外语2.少数民族学汉语3.少数民族学外语4.外国人学汉语(对外汉语教学)2.第一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1.起点不同:第一语言:由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的交际能力第二语言: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语言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2.第一语言的影响: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简史回顾与现状分析作者:吴佳宝尹士伟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1期摘要:从东汉时期,中印两大文化圈互相往来开始,便拉开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帷幕。
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过程中,对外汉语教育从非正式逐步走向系统化,服务化,制度化。
但这其中的经验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希望能够促进对外汉语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现状;可持续性发展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史(一)明清以前的对外汉语教育追溯对外汉语发展历史,我们可知,东汉时期,中印两大文化圈因通商和译经之需,两大文化开始互相接触,虽然并未在真正意义上达到文化交流,也并未建立制度,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但是也算是开始出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志性事件。
东晋到隋期间,对外汉语逐渐走向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秦苻坚和秦姚兴开始组织译场,使翻译事业官家化。
经过隋唐宋元时期,对外汉语教育由于服务于经、史、哲、宗教、商贸等其他目的而逐渐显现出其服务化和制度化,也就出现了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师和教材。
(二)明清时期对外汉语教育明清时期的汉语学习与天主教传教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罗明坚与利玛窦等传教士的汉语学习成绩优异,在华期间他们还和自己的汉语教师共同翻译了许多经典书籍,并开启了中文拉丁拼音化的历程,出现了最早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的《葡汉词典》。
(三)近代对外汉语教育近代,老舍、萧乾分别在英国开展了汉语教学,老舍先生不仅编写了针对北京,适用于成人使用的汉语教材,还用其标准的北京话为其教材录音,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多媒体对外汉语教材。
民国前半期,日本文部派人来华留学,日本学者学成归国后,还创办了汉语学院,传授自己的汉语。
(四)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育1950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它不仅有专门的教材,还有章程和学习计划,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1961年将北京大学中国语文专修班和和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出国培训部一同并入,改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概况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外国人来华学习汉语的历史:东汉、隋唐、明清我国学者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建国(1949)以来: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创期(1950 --- 1978)1.初创阶段(1950 – 1961)1950年9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任课教师、教材1952年9月28日,原“清华大学语文专修班”更名为“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51 — 1961接受了60多个国家3315个留学生。
此外,在广西还为越南培养了数千名留学生1952年我国政府开始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
教学特点:(1)教师曾在国外任教过,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经验,把教外国人汉语与教本国人汉语区分开来。
(2)名家初期参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具有高起点、实力强特点。
2.巩固阶段(1962 – 1966)、1962年6月26日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1965年1月9日,更名为语言学院。
1962 — 1965 接受了3944个留学生。
此外,还承担了3000多越南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4000多留学生被责令回国,少数坚持到1968年6月结束课程才回国。
1971年4月语言学院被宣布撤消。
科研:教学法,实践性原则,强调运用,“精讲多练”、“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
3.恢复阶段(1972 – 1977)70年代初,国际环境: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总统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13个国家先后与我国建交。
1972年10月30日,中央重视:总理亲自批示恢复语言学院。
1973年9月北语开学,接受42个国家383名留学生。
1977年北语在校留学生为1217人,从1972年到1977年共接受留学生2266人。
教学:实践性原则,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入工厂、农村)相结合。
课程设置:听说、读写分两种课型进行试验。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确立期(1978年---) :1978年改革开放,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得到空前发展。